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福建省泉州市高三下學期4月適應性練習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福建省泉州市高三下學期4月適應性練習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泉州市2025屆高中畢業班適應性練習卷
2025.04
高三歷史
(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
第I卷(選擇題,共48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佳選項,并把所選答案的序號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
1.圖1為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距今約7000-5000年)與長江流域的屈家嶺文化(距今約5300-4600年)出土的彩陶圖飾,兩者的圖案風格與寓意極為相似。這可用于說明
A.原始手工業技術先進B.遠古先民審美觀念形成
C.跨區域文化交流互鑒D.南北經濟水平差距縮小
2.陳嘉豪了解到,西晉時期,指南車已成為帝王出行儀仗。十六國政權中,后趙、前燕、后秦、南燕等先后制造出指南車,并因襲帝王出行禮儀。而《宋書》則稱其為“戎狄所制,機數不精”。據此推知,當時指南車
A.融合南北技術B.規范禮儀制度
C.加劇民族矛盾D.象征政權正統
3.表1北宋萬安橋造價相關記載
出處 數額
《萬安橋記》碑刻 一千四百萬
《泉州地方志》 一千四百萬兩
民間傳說 一千四百萬貫
注:①萬安橋建造年間,泉州府年均收入約為33805貫;
②銀錢1兩約為1000至1500文;銅錢1貫約為770文
據表1可知
A.萬安橋為當時的巨額工程B.白銀成為主要貨幣
C.方志比碑刻的可信度更高D.宋朝商品經濟發達
4.陳嘉豪發現,唐宋以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為“天下之中”,北京被視為“夷狄之域”;自元明以來,北京為“天下之中”的觀念逐漸成型。這一變化
A.推動經濟重心向南轉移B.適應邊疆拓展需要
C.緣于交通運輸格局改變D.轉移戰略緩沖地帶
5.清代乾隆皇帝推崇岳飛,稱贊其“戰必驍騰驚北騎,地爭尺寸守中原”,同時力責宋高宗茍于偏安之舉。由此可知,乾隆皇帝意在
A.樹立忠孝節義的典型B.籠絡漢族知識分子
C.凸顯清朝大一統功業D.穩定地方統治秩序
6.1853年10月,法國軍官卜拉自上海發出的函件寫道:“(皖南)茶葉還是用大船裝著,逐日源源而來。”1861年,上海某外國公司委托代理人前往皖南,購買六萬五千箱綠茶轉至上海。據此可知
A.清政府開拓財稅的來源B.江南地區外貿受時局影響有限
C.近代小農經濟加速解體D.列強加緊對長江流域資本輸出
7.陳嘉豪學習到,1903年,《奏定中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規定中等農業學堂的農業科課程有修身、中國文學、算學、物理、化學、體操等,“使將來實能從事農業為宗旨”。這一規定體現了當時
A.中體西用思想的貫徹B.新式學堂普遍建立
C.農學課程體系的完善D.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8.穿草鞋、打草鞋成為紅軍的軍事裝扮和從軍技能。軍需供給部門必須要做好“草鞋經”的盤算,并將最大的鞋廠委托給婦女群眾。這些做法可用來佐證當時
A.組織運作機制與群眾動員模式的有效B.軍事干部戰斗經驗的豐富
C.政治建設與經濟管理環境的相對優越D.戰時物資供應體系的完備
9.1949年12月,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在北京召開首屆全國鹽務工作會議。會議決定:建立集中管理的鹽務機構,實行“就場征稅、自由運銷”政策,廢除封建專商壟斷等措施。這一決定
A.順應國家統一財經的需要B.加快公私合營進程
C.確立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D.提高國民收入水平
10.陳嘉豪發現,2021年以來,北京中關村實施對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領域企業最高3000萬元研發補貼,外籍人才可享受“直通車”落戶;深圳推行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團隊,最高資助1億元的“孔雀計劃”。這表明了我國
A.推進科技自立自強B.進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
C.踐行教育強國綱要D.加快現代企業更新迭代
11.蘇美爾城邦遺址中出土一枚楔形文字泥板,載“恩利爾神授予烏爾納姆王權,令其驅逐欺詐與暴力”。同時期出土的標準化石制量器上刻有“遵王命統一”字樣。這反映了
A.軍事征服建立了中央集權B.政令統一推動商業發展
C.王權強化以維護社會秩序D.楔形文字利于神學傳播
12.13世紀中葉,巴黎大學神學院的一份章程規定,所有入職教師須宣誓遵從教會權威,嚴禁講授與《圣經》及教父著作相悖之言論,但在神學論辯中可援引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物理學》之原理。這說明該神學院
A.喪失學術自由B.蘊涵理性精神
C.保存古典文獻D.倡導宗教改革
13.1439年,法國查理七世頒布敕令:“禁止任何人擅自招募軍隊;國王在必要時可對臣民征收軍役稅”。1484年,查理八世規定騎兵隊為和平時期常設軍事組織,軍役稅變為一種常規性稅收。這利于法國
A.走向近代民族國家B.贏得百年戰爭
C.建立民主政治制度D.緩和社會矛盾
14.陳嘉豪了解到,19世紀后期,德國政府主導鐵路國有化、建立國營鋼鐵廠、實施關稅保護等政策,并頒布《疾病保險法》和《老年和殘疾保險法》等社會保障法案。這些舉措旨在
A.效仿英國推行自由放任經濟政策B.通過社會改革消除階級對立
C.協調工業化與社會穩定間的矛盾D.積累軍事資源進行殖民擴張
產品 年份 鋼鐵半成品(萬噸)29年石油(萬桶)|產量及進口量統鉛(噸);分)
自產 進口量 自產 進口量 自產 進口量
1927 55-60 20-25 26-29 70-80 2,800-3,200 9,000-11,000
1928 65-70 35-40 28-31 80-90 3,000-3,500 10,000-12,000
1929 70-75 38-45 30-33 85-95 3,200-3,800 11,000-13,000
據表2推知,當時日本
A.預防經濟危機發生B.意圖儲備戰略物資
C.加大海外投資力度D.穩定國內經濟秩序
16.圖2是20世紀50年代創作的一幅漫畫。該漫畫
A.揭露了冷戰影響下的國際關系B.呼吁各國積極響應非洲抗爭
C.肯定了戰后非洲民族自決原則D.反映英國殖民主義勢力衰落
第11卷(非選擇題,共52分)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4小題,第17題8分,第18題8分,第19題24分,第20題12分,共5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8分)
材料
形成于新石器時代后期至青銅時代的“半月形文化傳播帶”,是大興安嶺與青藏高原之間的一個綿長的地理連接帶,揭示了歷史上北方民族遷徙流動的一個重要地理文化現象。(如圖3所示)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半月形文化傳播帶”形成的原因及影響。(8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8分)
材料
圖4是1482年根據托勒密《地理學》繪制的《世界地圖》,體現了當時的歐洲人對世界的認識。圖中按上北下南標識世界,深色部分為海洋,白色部分為大陸,上下邊刻畫著10個人物形象,對應希臘神話中的風神。
圖4
請從圖4中選取兩項地理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辨析其真實性。(8分)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24分)
材料一
1946年,美國政府推動洛克菲勒基金會為法國科學研究中心提供250,000美元,為35個實驗室購買特殊科研設備。1950年,美國通過《世界發展法案》,撥款對較不發展地區進行科技援助,先后與巴西、印度等國達成110個科技援助協議,集中在糧食生產、疾病防治、教育等領域。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科技封鎖防線,如禁止英國向中國出口與科技相關的工業制品及科學實驗設備。1954年,美國推動建立歐洲核研究組織,加強與非歐洲國家科學家的聯系。1957年后,美國領導成立北約科學委員會,美國不斷資助歐洲青年人獲得優質科技教育,加強了大西洋共同體科技人才的培養。隨著匈牙利和波蘭發生革命,1958年與蘇聯陣營的國際科技交流成為正式政策。
摘編自洪玲艷《美國科技外交的緣起(1945-1961)》
材料二 表3
時間 當代中國科技外交的重大事件
1978年 全國科學大會召開,民間對外科技交流迎來春天,恢復與西德、英國等歐洲國家的科技合作。
1979年 簽署《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兩國在農業技術、高能物理等領域開展合作。
1982年 國際科聯恢復中國科協的國家會員席位。
1996年 開放一批科技工業園區,擴大同APEC成員經濟技術合作。
2001年 加入WTO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
2012年 組織召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倡導國際科技合作以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資源、生態環境、氣候變化等問題。
2013年以來 與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開啟創新對話機制;我國科學家在多個國際組織中任要職,深入參與全球科技規則制定,支持我國科技發展從跟跑向并跑、領跑轉變。
-摘編自羅暉等《當代中國科技外交的實踐與特色》
(1)根據材料一,概括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開展科技外交的主要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評價。(12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78年以來中國科技外交發展的原因。(8分)
(3)綜合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科技外交的內涵。(4分)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當不同社會和文化傳統的人們卷入系統而持久互動的時候,或多或少的文化結果會隨之產生。異質文化傳統常會引起其他文化傳統的反應,如反對、抵抗或接受等。即使人們采納新的方式,也不可避免地進行文化調適,以彌合固有傳統與外來傳統之間的差異。
摘編自[美]杰里·H.本特利《世界歷史上的文化交流》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文化交流”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
高三歷史試題第8頁(共8頁)
歷史參考答案
第I卷(選擇題,共48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佳選項,并把所選答案的序號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
序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B C B D A A A
序號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A C B D
第11卷(非選擇題,共52分)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4小題,第17題8分,第18題8分,第19題24分,第20題12分,共52分。
17.【答案】
原因:經濟類型(半農半牧)共同性(或經濟生活的互補);民族流動遷徙;生態地理環境一致性;生活環境相對宜居(或地理環境因素)。(任答兩點,4分)
影響: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促進了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開拓了認識中國文明起源的新視野;利于奠定“多元一體”文明格局;為邊疆治理提供經驗;部分路線演變為“絲綢之路”關鍵通道;(經濟)有利于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有利于農耕技術、畜牧技術交流(任答兩點,4分)
18.【答案】
地圖中不準確的信息:
信息1:圖中出現歐亞非三洲。辨析:1492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所以圖中缺美洲,說明圖有一定的真實性。
信息2:非洲大陸輪廓不清晰(或非洲南部與“未知南方大陸”相連)。辨析:因撒哈拉沙漠的阻隔,時人對非洲南部的了解不多。
或:非洲南部與“未知南方大陸”相連。辨析:地圖顯示非洲向南延伸至南極,與假想大陸連接。此觀點源自托勒密的“平衡大陸理論,旨在解釋地球陸地分布的對稱性。1488年迪亞士抵達好望角后,證實非洲南端為開放海域,南極洲直至近代才被發現。因此,這一地理信息屬于古典宇宙觀的虛構,不符合實際。
信息3:地圖中陸地多,海洋少。辨析:這與地球以海洋為主得實際情況不符,當時航海技術有限,對海洋的探索不夠深入。
信息4:印度洋為封閉海洋:托勒密地圖將印度洋描繪為被陸地包圍的內海,認為非洲與亞洲南部陸地相連。這一觀點源于古希臘地理學傳統,缺乏實際航行證據。1498年達伽馬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證明其開放性,因此該描繪不真實,反映了托勒密依賴理論推測而非實證的局限。
地圖中比較準確的信息:
信息1:地中海地區的信息比較準確;辨析:因為歐洲人對地中海周邊有較為深入的認識
信息2:地圖中歐亞大陸連為一個整體;辨析:因為歐亞大陸通過絲綢之路有東西方的交流和互動。
信息3:圖中按上北下南標識;辨析:古代按上北下南標在古代航海和地理繪制中,人們通過觀測北極星等方式確定北方,進而形成上北下南的方向認知習慣。托勒密的地理學體系中可能也采用了類似的方向標識,這種標識方法有助于人們對地理空間進行有序的認知和描繪,所以從方向標識習慣和當時地理知識體系角度看,具有真實性。
(每點4分,不管是準確信息或者不準確信息,任選兩點即可,理由和信息各2分;若從亞州地名標注、希臘地區地理位置準確性、或基督教影響等角度分析,可酌情給予一點兩分)
19.【答案】
(1)措施: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科技封鎖(為必答點,2分);為西歐科技的重建提供資金支持與人才培養:推動成立西歐科學研究機構、組織;支持歐洲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與發展中國家簽訂眾多科技援助協議。(任答1點,2分)
評價:是實現美國在世界各地區實現政治目標的工具;是美國稱霸世界的手段,符合其國家利益;科技合作附加政治目的;科技外交帶有意識形態色彩,受冷戰意識影響;推動第三科技革命。(2分,任答1點)
積極作用:推動歐洲科技的復興與發展;加強歐洲與美國的聯盟關系,增強對抗蘇聯的力量;展示了美國強大的科技實力;客觀上促進了科學界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客觀上推動發展中國家科技進步、社會發展,拉攏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對美國的認同與支持。(任答2點,4分)
消極作用:西方推行和平演變戰略,瓦解社會主義陣營;加強了美國在科學領域的霸權地位;增強了與蘇聯競爭世界霸權的力量。(任答1點,2分)
(2)原因: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科技實力不斷增強、綜合國力不斷提升;遵循獨立自主、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推動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世界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應對全球治理挑戰需要國際科技合作;全球創新版圖深刻變化,科技因素對國家間實力對比、戰爭形態演變以及國家外交資源的影響進一步上升。
(原因分別從中國特色的外交理念角度、世界角度、中國的科技實力角度、國家政策改革回答,每個角度2分;回答具體史實,如中美關系正常化、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等,每點1分,共8分)(3)科技外交是國際關系中的一種新型外交形態,是國際合作與競爭并存的戰略工具,它通過科技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國家間關系的深化與發展。科技外交內涵豐富,它是國際合作的重要橋梁,是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關鍵手段,是國家安全的戰略考量與安全支柱。(任答兩點,4分)
20.【答案】
示例一:
論題:商品流動推動文化交融與創新
闡述:新航路開辟后,隨著商品的流動,各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茶是中國先民的偉大發現,是中國文化的符號之一。16世紀以后,中國茶廣泛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各國在接受中國茶和茶文化的同時,也根據自身的風俗習慣創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國形成了“下午茶”。
18世紀,法國的服裝設計融入了中國服裝柔軟的面料、富有東方韻味的款式。明治維新后,作為“文明開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20世紀初,法國設計師設計的女裝有取名為“孔子”的中國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國服裝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裝,有雜糅了日本和服樣式的午茶便裝。
總之,國際貿易的過程伴隨著文化的傳播。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促進了各國的文化交流。文化在不斷交流、借鑒中向前發展。
示例二:
論題:古代中華文化在交流互鑒中發展
闡述:兩漢之際,來自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宋明時期,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中國傳統的詩詞、書法和繪畫,很多體現了佛教的內容,同時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達。
繼佛教之后,襖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傳到中國。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豐富了中國的娛樂文化。
明末,來華耶穌會士利瑪竇等帶來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開闊了中國知識分子的眼界,為中國傳統科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徐光啟等人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在《農政全書》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技術。
綜上,中華文化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在漫長發展過程中,曾吸納了不少來源于異國他邦的文化,在同其他文化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實現創新超越。
示例三:
論題: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形成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
闡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新興民族國家在追求政治獨立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文化建設的艱巨任務。獨立后的印度統治精英接受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同時注重發展傳統文化,使印度走上了獨特的發展道路。印度的政治體制學習英國,中央與地方分享權力,采取宗教與政治分離政策,主要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印度也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此外,歷史傳統中的種姓因素等仍然影響著政治與社會生活。
20世紀60-80年代,新興工業國新加坡、韓國有類似的儒家文化背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注意發揚儒家文化的精華,諸如寬容和諧、重視教育、社會為先、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等,同時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如科學技術、管理知識、競爭意識、高效率作風等,努力創造一種現代的東方文化。
總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印度、新加坡、韓國等新興民族國家在建設現代化的過程中,成功地將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新文化。
評分說明:
論題3分(只寫論題,沒有闡述不給分:沒有緊扣材料的論題,不給分);
闡述7分(必須持論有據,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達清晰;沒有論題,有闡述,酌情給分。論證6分,邏輯1分):
結論2分(圍繞論題、闡述進行提升,得2分;照抄論題,只給1分)
(“示例”只作評卷參考,不作為標準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交城县| 安塞县| 信阳市| 昭苏县| 新郑市| 呼和浩特市| 辉县市| 白山市| 临邑县| 东乌| 东山县| 错那县| 会泽县| 美姑县| 江口县| 三台县| 孝昌县| 富川| 筠连县| 江阴市| 永德县| 东乡县| 邯郸市| 巢湖市| 昭平县| 麻阳| 唐山市| 阜新市| 闵行区| 福建省| 抚州市| 石台县| 扬中市| 乌拉特前旗| 临沭县| 行唐县| 钟祥市| 囊谦县| 喀喇沁旗| 绵阳市| 平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