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豐臺區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練習高一歷史考試時間:90分鐘第1卷(選擇題共52分)本部分共26小題,每小題2分,共52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意的一項。1.處在大河流域的古國都有著自己燦爛的文明。下面大河流域與之相對應的文明中,正確的是A.象形文字B.洪水傳說C.種姓制度D.《吉爾伽美什》2.英國學者馬丁·貝爾納在其著作《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亞非之根》中,批判了關于希臘文明起源的傳統觀點,提出希臘文明的源頭在西亞和北非。下列希臘文明成果,能印證這一觀點的是①字母文字②民主政治③雕刻藝術④冶鐵技術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在今洪都拉斯科潘地區的瑪雅遺跡中,曾發現玉米神像,其頭部有巨大的頭飾,像是一根玉米棒,頭發也像是包裹在玉米皮中的玉米穗一般。這說明了①玉米只是作為神像崇拜②瑪雅文明受到西亞文明影響③中美洲是玉米的種植地④物質生活深刻影響精神世界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4.一本書中對某帝國有以下描述:“這帝國盛行伊斯蘭教,商人從印度輸入大米、棉及蔗糖,從唐帝國進口絲綢,首都巴格達因此成為當時世界重要的大都會。”此帝國是A.波斯帝國B.拜占庭帝國C.阿拉伯帝國D.奧斯曼帝國5.西歐中古時期的莊園生產糧食、衣物、工具等各項生活所需,是一個農村共同體。莊園以農業為主,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均可自制,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據此可知,西歐封建莊園的特點是A.等級森嚴B.市民自治C.自給自足D.中央集權6.歷史地圖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對右側圖中信息解讀正確的是A.虛線以東的一切土地屬于西班牙的勢力范圍B.虛線以西的一切土地屬于葡萄牙的勢力范圍C.體現西班牙、葡萄牙為爭奪殖民地矛盾尖銳D.教皇子午線標志著西方列強瓜分世界的高潮7.到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比16世紀初平均上漲了4.2倍,法國物價指數比16世紀初高2.2倍,英國高2.6倍,荷蘭高3倍,意大利和瑞典高將近2倍。這一現象產生的影響是①促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②導致歐洲貴金屬的大量增加③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④世界日益連為一個緊密整體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8.宗教改革前,關于羅馬教廷和世俗王權之間的關系,有這樣一種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陽,國王是月亮;宗教改革發生之后,人們換了一種說法:上帝的歸上帝,凱撒(泛指皇帝)的歸凱撒。這種變化反映了A.教廷與國王的權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的權力在上升,國王的權力在下降C.教廷的權力始終大于國王的權力D.國王的權力在上升,教皇的權力在下降9.18世紀,歐洲一些思想家”把現代的社會生活加以理性化,并把他們的社會學理論建筑在援引自然事實的基礎上”。“援引自然事實”指的是A.文藝復興運動B.宗教改革運動C.近代科學革命D.資產階級革命10.拿破侖在意大利統治了14年之久,在各地強迫實行《拿破侖法典》,使舊式的錯綜復雜的法律體系簡化,所有的公民不分貧富貴賤,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表明拿破侖戰爭A.穩定了法國的社會秩序B.導致了拿破侖帝國的覆亡C.得到歐洲各民族的擁護D.客觀上掃蕩歐洲封建勢力11.下面事件反映的時代主題是A.資本主義的誕生B.資本主義的擴展C.資本主義的危機D.資本主義的終結12.有學者在論述第二次工業革命特點時說:“這個時期(19世紀后半期)逐步出現了技術進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進工業企業不再滿足于接受技術創新并利用它們,而是通過精心的有計劃的試驗來追尋這種技術創新。”這一特點是A.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B.技術發明主要由工匠完成C.機器制造業實現了機械化D.社會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13.《共產主義信條草案》和《共產主義原理》是恩格斯在1847年為共產主義者同盟所撰寫的綱領,論述了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必要條件以及未來新社會的基本特征,闡述了共產黨人進行革命斗爭的策略原則,揭示了資本主義滅亡和共產主義勝利的歷史必然性。這兩份綱領A.深刻分析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B.成為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C.為《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做了準備D.推動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14.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表述道:“無產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存的國家機器,并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是必須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世界歷史上首次對此進行嘗試的是A.法國大革命B.倫敦第一國際C.法國巴黎公社D.俄國十月革命15.據統計,1914年世界總人口約18億,其中5億多人處于西方殖民國家直接統治之下,還有遠超過此數的人生活在半殖民地。這表明A.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B.美國完全占領了非洲大陸C.亞洲完全淪為列強的殖民地D.拉丁美洲成為歐洲的附庸16.墨西哥在1821年獨立后,以阿茲特克帝國的繼承者自居。墨西哥土生白人將阿茲特克人視為祖先,將阿茲特克人的末代皇帝視為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民族英雄。這些做法意在A.打擊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統治B.深化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C.推動墨西哥的民族獨立運動D.重建阿茲特克帝國的文明17.繪制歷史示意圖有助于認識歷史。下列示意圖呈現的是A.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B.國際聯盟內部隱藏的矛盾C.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過D.冷戰形勢下的對抗和沖突18.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勝國先后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構成這一體系的國際條約有①《凡爾賽條約》②《國際聯盟盟約》③《九國公約》④《聯合國家宣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9.1921年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發布《告農民書》,其中一項政策說道:“(征稅)應當落到單個的農戶頭上......農民完稅后剩下的東西完全由他自己支配。”這項政策是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新經濟政策C.國家工業化政策D.農業集體化政策20.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推動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的覺醒。下列事件符合這一結論的是A.伊朗立憲革命B.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C.中國五四運動D.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誕生21.《聯合國憲章》規定:安全理事會以聯合國十五會員國組織之;安全理事會關于程序事項之決議,應以九理事國之可決票表決之;對于其他一切事項之決議,應以九理事國之可決票包括全體常任理事國之同意票表決之。這一規定A.體現了“全體一致”原則B.有效避免了戰爭與沖突C.吸取了國際聯盟的教訓D.推動新興民族國家崛起22.下列史料涉及的歷史事件,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歸還中華民國。”②“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③“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這張鐵幕后面坐落著所有中歐、東歐古老國家的首都......全部位于蘇聯勢力范圍之內。”④“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將被責成履行撤退......德國軍隊將分階段占領德意志人(在數量上)占優勢的領土。”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③②①④D.④②③①23.1947年法國總理拉瑪迪埃說:“每一筆貸款的給予都取決于政治現實,每獲得一筆貸款,我們的獨立就要減少一些。”他的言論針對的是A.杜魯門主義出臺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C.北約組織的成立D.歐洲共同體的建立24.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一系列新變化,如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建立“福利國家”制度等,這些變化體現了A.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徹底瓦解B.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C.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增強D.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得到解決25.1953年,蘇共中央決定改變集體農莊勞動報酬發放辦法,由以前每年發放一次物質報酬改為按季度或者按月發放,同時試行工資制度,農民可以像工人一樣每月領取工資。這一措施旨在A.消除城鄉之間的差別B.改變計劃經濟管理體制C.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D.推動農民走集體化道路26.下表是新加坡1959年以來經濟發展的戰略措施。這些措施對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的借鑒意義在于時期 1959- 1965年 1966- 1975年 1970- 1985年 1980- 1997年 1998年 至今措施 進口 替代 出口 導向 技術密集 型產業 優化產 業結構 現代服 務業A.積極參與區域一體化加強地區經濟合作B.健全政府對金融貿易體系的監管C.利用全球化的機遇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D.根據國情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第II卷(非選擇題共 48分)本部分共4小題,共48分。27.(13分)歐洲的城市材料一(1)閱讀材料一,概括中古后期西歐城市的特點。結合所學,分析城市發展對西歐歷史的影響。(6分)材料二 1871-1910年是德國城市快速發展的時期。1871年城市總人口為918萬人,到1910年已飆升至2469萬人。19世紀70年代,德國頒布了《職業自由法》等法令,為人們自由地遷徙和選擇職業提供了法律保障。城鎮、小城市、中等城市與大城市的數量從1871年的1024個、333個、45個、4個,到1910年分別增加到了1353個、626個、155個、33個。期間,重工業、機器制造業、化學、電力等產業逐漸成為德國的主導產業,重工業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大大增強。在城市人口快速增長的同時,德國城市呈現出迅速向周邊郊區延伸的發展態勢,促進了包括市政辦公樓、議會辦公樓、醫院設施、城市供氣、供水設施、交通設施等在內的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摘編自徐繼承《德意志帝國時期城市化研究》閱讀材料二,概括1871-1910年德國城市快速發展的表現。結合所學,分析原因。(7分)28.(12分)思想解放與社會變革材料一 每個國家都有三種權力: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如果立法權和行政權為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關并攬時,就沒有自由可言......如果司法權與立法權集于一身,支配公民生命與自由的權力就是專斷的......如果司法權和行政權集于一身,法官就可以有壓迫的力量了。如果這三種權力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那就一切都完了,因為這種集中是專制制度的特點。-法國孟德斯鳩(1689-1755)國家最高權力屬于全體人民,人民是國家主權的主體、擁有者和行使者。主權“是完全絕對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法國盧梭(1712-1778)(1)閱讀材料一,概括兩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張。結合1787年憲法的內容,說明美國是如何踐行這些思想主張的。(6分)材料二 在專制王權下的法國,國王曾自視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聲稱“朕即國家”“朕即民族”。啟蒙思想家主張人民主權,抨擊君主專制,認為一個民族可以沒有國王而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相反,一個國王若無國民則不存在,更不必說治理國家了,甚至表示“專制之下無祖國”。-李宏圖《西歐近代民族主義思潮研究》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法國大革命對思想解放的促進作用。(6分)29.(9分)歷史與歷史學材料一 司馬遷撰述《史記》時,“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對紛雜無憑的說法則依據傳說與文獻相對應,“擇其言尤雅者”成編。其編著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稽(考證)其成敗興壞之理”。古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認為他的責任是對所列各種事件的每一細枝末節進行精心審核。敘述時不能為引人入勝而虛構。歷史編著是為了讓那些希望清晰地了解業已發生的事件以及希望知道將在某一天以同樣或相似的方式再次發生類似事件的人從中獲益。(1)閱讀材料一,概括歷史學家編著史書的原則方法。(3分)材料二 在歐洲,19世紀被譽為“歷史學的世紀”,歷史研究發生了很大變化。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自然界的規律適用于人類社會,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適用于歷史研究。歷史研究應該以回憶錄、日記、外交報告等原始文獻為材料,通過科學的解釋方法,尋求人類社會進步的規律。歷史研究的主要對象仍然是社會上層,但包括工人在內的社會下層的歷史也逐漸受到關注。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國工人運動史》和恩格斯的《德國農民戰爭》問世。恩格斯指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斗爭。”閱讀材料二,概括19世紀歐洲歷史學發展的特點。任選一個特點,分析其產生的時代背景。(6分)30.(14分)英國與印度材料一 西方國家對印度的殖民歷程示意圖(1)閱讀材料一,結合歷史背景,簡述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的過程。(6分)材料二 1885年,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在孟買舉行成立大會,其領袖提拉克主張同英國殖民當局進行一切形式的斗爭。1920年,國大黨通過甘地起草的新黨章,其中第一條規定“印度國大黨的目標是印度人民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以爭取實現自治”。1930年后甘地進行“食鹽進軍”,引發了印度各地的抗稅斗爭,迫使當局答應了他的部分要求。1942年,甘地發動要求英國“退出印度”行動,英印當局逮捕了甘地和國大黨重要領導人,運動陷入低谷。二戰后,印度人民在甘地、尼赫魯和穆斯林聯盟領袖真納等人的領導下,反英斗爭持續不斷,1946年駐扎在孟買、卡拉奇、馬德拉斯等港口的印度水兵2萬多人舉行起義。與此同時,特倫甘納的農民起義持續了5年之久。1947年,罷工增加至1811次。同年,印度獨立。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解讀19世紀中后期以來印度實現民族解放的歷程。(8分)(答題思路:依據材料劃分階段,概括各階段特點。結合所學,分析各階段特點的原因及影響)豐臺區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練習高一歷史參考答案第I卷(選擇題共52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D C C C B D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A C C A B A A B C題號 21 22 23 24 25 26答案 C B B B C D第II卷(非選擇題共48分)27.(13分)(1)(6分)特點:城市居民以工商業者為主,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擁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影響:支持王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有利于西歐民族國家的形成;沖擊了莊園和農奴制度,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市民階層的興起和發展;興辦大學,促進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城市復興和自治對瓦解西歐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現代西方文明起著重要作用。(2)(7分)表現:城市人口數量增加;城市數量增加,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增長迅速;城市規模不斷擴大;重工業城市快速發展;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原因:19世紀70年代,德國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工業化發展迅速;德意志統一,提供穩定的政治環境;頒布一系列法令,為人口的自由遷移提供法律保障。28.(12分)(1)(6分)思想主張:分權制衡;主權在民。實踐:根據1787年憲法,確立“三權分立”原則,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行政權、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權;總統和議員由選民選舉產生,體現主權在民。(2)(6分)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等級制度被廢除,促進共和國的誕生;頒布的《人權宣言》明確提出了人權、自由、平等、法治等原則,推動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拿破侖戰爭捍衛大革命成果,啟蒙思想和大革命精神傳播到歐洲各地。29.(9分)(1)(3分)廣泛收集史料并進行考證、辨析;尊重歷史事實;編寫史書的目的是總結經驗教訓,以供后人借鑒。(2)(6分)特點:歷史研究科學化(歷史學成為科學);關注工人運動史,唯物史觀誕生。分析:歷史研究科學化(歷史學成為科學):17世紀末,牛頓確立了較為完整的力學體系,人類走向科學時代;18世紀的啟蒙運動弘揚科學與理性;19世紀,推崇科學成為歐洲的潮流,推動史學研究走向科學化和專業化。關注工人運動史,唯物史觀誕生:工業革命導致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工人運動興起,史學家開始重視對社會下層的研究,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觀。30.(14分)(1)(6分)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開始形成,17世紀歐洲各國紛紛向海外擴張,英國和葡萄牙、荷蘭、法國等國在印度沿海地區建立殖民據點。18世紀中期,列強殖民爭奪加劇,英國崛起,利用印度各地封建割據嚴重、國內社會矛盾尖銳的弱點,采取武力侵略等手段,侵占大量領土并擴大勢力范圍。隨著英國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國力增強,侵占的領土面積進一步擴大,設置占領區和保護區,19世紀中后期英國幾乎控制了印度全境。(2)(8分)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的侵略加深了亞洲各國的民族危機,同時亞洲各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民族民主意識增強。在資產階級政黨領導下,動員印度人民進行一切形式的斗爭,孟買工人總罷工表明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斗爭的舞臺。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勝利,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推動了亞洲民族民主運動深入開展。在此背景下,甘地領導印度人民開展和平、合法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與英印當局斗爭,迫使當局做出妥協,但運動最終陷入低谷。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掀起新高潮。印度人民在國大黨領袖甘地、尼赫魯和穆斯林聯盟領袖真納等人的領導下,進行士兵和工農斗爭,英國迫于壓力最終同意印度獨立。印度爭取民族解放的過程是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縮影,經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長期斗爭,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崩潰,反映了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