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一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試題七年級歷史科說明:1.全卷共6頁,用時80分鐘,滿分為100分.2.答卷前,考生務必川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綱筆在答題卡填寫自己的監測號、姓名、試室號、座位號、用2B船筆把對應滋號碼的標號涂黑.3.選擇題每小販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上.4.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宇跡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策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戰內相應的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玫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一、選擇題(下列各題只有一個最符合題意的答案,每小題2分,共60分。)1.下面是校園文化周“人物展”中某一歷史人物的介紹語。據此可知,該人物是平戰亂,統南北,建業立國盛世興:廢前制,亞學識,初建考試選拔制。A.隋文帝B.隋煬帝C.唐太宗D.唐高祖2.含嘉倉是隋朝在洛陽修建的最大的國家糧庫,經考古發掘(如下圖),遺址面積40多萬平方米,有數百個糧容。這種規模宏大的倉窖,不僅數目繁多,而且庫藏巨大,在全國運河地區普遍建立。這些倉窖遺址可用于研究隋朝A.國家統一的條件B.政治制度的創新C.商業發展的水平D.財政經濟的狀況3.魏晉南北朝時期,庶族寒門出身的人很難仕進:隋唐時期,庶族甚至某些貧寒子弟也可以得到參政的機會。材料表明科舉制A.實現了公平選拔的目的B.消除了藩鎮割據的影響C.擴大了宜吏選拔的范圍D.提高了官員的文化水平4.貞觀六年,太宗調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興有衰…皆為敝其耳目(耳目受到蒙蔽),不知時政得失,忠正者不言(不敢直言),邪諂者日進(一天天得勢),既不見過(君主聽不到自己的過失),所以至于滅亡。”為此,太宗A.制定法律,減輕刑罰B.虛心納諫,從善如流C.減輕勞役,鼓勵生產D.注重文教,編修經典5.武則天的“建言十二事”,第一條就指出要“勸農桑,薄賦徭”。她草權后頒行《臣軌》,指出“建國之本,必在于農,忠臣之思利人者,務在勸導”。這表明武則天A.愛惜人才B.重視生產C.創立殿試D.多謀善斷七年級歷史期中試題(第1頁共6頁)6.唐以前使用的是笨重的直轅犁,回轉困難,耕地費力。唐朝時期,江南地區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改進前人的發明,創造了曲轉犁。由直轅型到曲轅型的變化反映出A.社會生產力發展B.灌溉工具的改進C,農田水利的興修D.手工業十分發達7.《唐律疏議》規定:“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唐大典》要求:“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這主要表明唐朝A.統治者重視法治,刑法嚴酷B.商業活動有嚴格的時間限制C.鼓鉦成為主要的經商工具D.商業經營場所有明確的界限8.它被稱為“中世紀最偉大的都城”,是一座國際大都市,其建筑布局被詩人描述為“百干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座城市是A.隋東都洛陽B.唐長安城C.北宋開封D.元大都9.在印尼海域打撈出的“黑石號”沉船上裝載有6萬多件唐朝瓷器,這些瓷器很多具有西亞風格的紋飾,這顯然是為了迎合當時的國際市場需求而繪制的。由此可見A.唐朝的海外貿易受阻礙B,唐朝制瓷水平達到頂峰C.唐朝尊重和包容外來文化D.唐朝時的海外貿易發達10.翰林學士劉允章上唐懿宗(833一873)的《直諫書》中指出,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賦稅繁多”“凍無衣,饑無食”“病不得醫,死不得葬”等“八苦”。這說明了A.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B.藩鎮節度使擁兵自重C.唐末社會危機的嚴重D.五代十國社會的混亂11.《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臣的情景。該圖典雅絢麗,線條流暢有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體現了《步輦圖》(局部)A.西域風情與中原文化的交匯B.統治階層與市井民眾的共處C.藝術審美與史料價值的結合D.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融合12.隋唐王朝不僅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來自西亞、中亞、南亞等地的文化,也以積極的態度輸出先進文明給周邊國家,如新羅、日本等。材料反映出唐朝的對外交流A.強調以中華文明為中心B.呈現雙向交流的特色C.構建了完整的貿易體系D.達到中國歷史的頂峰13,據史料記載,孫思邈編著的《千金方》突破了漢朝名醫張仲景學說的理論框架。他認為,診斷不必完全根據《黃帝內經》,用藥也不必完全根據《神農本草經》,只需吸取其中合理成分即可。這體現了孫思邈治學方面注重A.旁征博引大量史料B.借鑒前代經驗C.繼承和創新相結合D.擴展研究體系14.杜甫的詩風淳樸厚重,有“詩史”之稱。這是由于他的詩歌A,善于抒發個人情感B.能夠反映歷史史實C.使閱讀者通俗易懂D.深受廣大人民喜愛七年級歷史期中試題(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