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陜晉青寧卷——2025屆高考生物學4月模擬預測卷分值:100分 時間:75分鐘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美好的一天從營養早餐開始,雞蛋是其中之一。雞蛋中富含各種營養物質,且利于人體吸收。下述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雞蛋的卵清蛋白中N元素的質量分數高于C元素B.雞蛋磷脂含量豐富,只存在于細胞膜和多種細胞器膜中C.雞蛋中的無機鹽被人體吸收后,對維持細胞的酸堿平衡非常重要D.雞蛋煮熟可達到消毒、滅菌的目的,但會破壞蛋白質空間結構,導致不易消化2.細胞死亡包括凋亡和壞死等方式。下列關于細胞死亡的敘述,正確的是( )A.細胞死亡均受到嚴格的由遺傳機制決定的程序性調控B.細胞凋亡和細胞壞死的過程中均可發生細胞自噬現象C.巨噬細胞清除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的過程屬于細胞壞死D.細胞凋亡速率與細胞功能有關,白細胞凋亡速率小于神經細胞3.下列關于酶的幾種敘述,正確的是( )①酶都是在核糖體上合成的,且只能在細胞內發揮作用②酶和無機催化劑的作用機理不同,酶提供了反應過程所必需的活化能③酶結構的改變可導致其活性部分或全部喪失④蛋白酶分子在催化反應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⑤酶活性的變化與酶所處環境的改變有關,酶應在低溫條件下保存A.①③ B.②③ C.③⑤ D.②⑤4.下列關于雙鏈DNA分子結構的敘述,正確的是( )A.若一條鏈的G+C占47%,則另一條鏈的A+T也占47%B.雙鏈DNA中T占比越高,DNA熱變性溫度越高C.兩條鏈之間的氫鍵形成由DNA聚合酶催化D.磷酸與脫氧核糖交替連接構成了DNA的基本骨架5.在高等動物的某一器官中,發現了如圖所示的細胞分裂圖像,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甲圖所示細胞是初級精母細胞,含有2個四分體,既能進行有絲分裂以增加自身數量,又可進行減數分裂B.乙圖中含有4條染色單體,無同源染色體,是次級精母細胞或極體C.在丙圖所示的時期,人的細胞中含有46條染色體,92條染色單體D.丁圖所示細胞處于減數分裂Ⅱ后期,染色單體數目為06.唐氏綜合征又稱21三體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智力發育不全疾病,有3條21號染色體。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患者的異常表現由21號染色體上的致病基因決定,因此該病是遺傳病B.此病為染色體異常遺傳病,染色體變異只能發生在減數分裂的過程中C.可調查該家系中其他人員的患病情況,以獲得該病的發病率D.唐氏綜合征患者的體內存在含有47和94條染色體的體細胞7.HOX基因是一類在生物進化中高度保守的關鍵基因,負責調控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身體結構規劃和器官定位,在人、小鼠及果蠅等各種動物中具有驚人的相似性。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HOX基因可為研究生物進化提供最直接的證據B.不同生物中HOX基因序列的差異是由基因突變導致的C.比較HOX基因序列的差異大小可確認不同生物親緣關系的遠近D.HOX基因在不同生物細胞中表達產生的蛋白質,在結構上可能具有相似性8.鹽酸西替利嗪可與組織胺(組胺)外周H1受體結合,抑制組胺的傳遞及作用,明顯地降低組胺對哮喘病患者所引起的氣管過敏反應,且無明顯抗乙酰膽堿和抗5-羥色胺作用。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過敏原可刺激機體產生特定抗體,這些抗體游離在血清中B.鹽酸西替利嗪可通過阻斷組胺與其受體的結合減輕過敏癥狀C.鹽酸西替利嗪對神經系統的興奮傳遞過程的影響相對較小D.鹽酸西替利嗪可能與組胺的分子結構類似9.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受多種激素共同調節。研究人員以野生型擬南芥和乙烯受體缺失突變型擬南芥等為材料,探究乙烯對擬南芥根系生長的影響,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乙烯受體缺失可能會影響植物體內生長素的合成B.由①②③組的根系相對長度對比可知,無乙烯作用時,NAA也能促進根系生長C.NAA為植物生長調節劑,與生長素的生理效應、分子結構類似D.該實驗的自變量是擬南芥的種類和是否使用NAA處理10.學習、記憶是動物腦的高級功能。通過電刺激實驗,發現學習、記憶功能與高等動物的海馬腦區(H區)密切相關。如果在H區的傳入纖維上施加100次/秒、持續1秒的強刺激(HFS),在刺激后幾小時之內,只要再施加單次強刺激,突觸后膜的電位變化都會比未受過HFS處理時高2~3倍,研究者認為是HFS使H區神經細胞產生了“記憶”。如圖所示為這一現象的機制。A受體胞內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體活性增強。為驗證T的磷酸化能增強神經細胞對刺激的“記憶”這一假設,下列步驟中對達成實驗目的非必要的是( )A.用T的磷酸化位點發生突變的小鼠和未突變小鼠作實驗材料B.HFS處理兩組實驗小鼠的H區傳入纖維C.檢測H區神經細胞突觸后膜A受體能否磷酸化D.檢測和比較兩組小鼠突觸后膜電位變化11.丹頂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其繁殖地和越冬棲息地不同。人類活動使其棲息地面積減小、生境破碎化(斑塊平均面積減小是生境破碎化的重要體現)。調查結果顯示,1995~2015年,某越冬棲息地丹頂鶴種群數量均值不斷下降,如表是該越冬棲息地中的沼澤地相關指標的變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棲息地類型 棲息地面積/km2 斑塊數/個1995年 2005年 2015年 1995年 2005年 2015年鹽田 1155 1105 1026 98 214 287沼澤地 1502 916 752 427 426 389A.鹽田生境破碎化是人類活動使斑塊平均面積增大導致的B.沼澤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后物種數量減少,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上升C.在越冬棲息地,決定丹頂鶴越冬種群大小的三個種群數量特征是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D.溫度是影響丹頂鶴種群數量的密度制約因素12.某果園在果樹長到一定高度后,會放養一定數量的雞、鵝。果樹開花時,蜜蜂被吸引前來傳粉;秋冬季,利用增加營養、延長光照時間等方法可以提高母雞的產卵量;雞、鵝采食果園雜草、害蟲等,它們的糞便為果園提供有機肥,減少了飼料攝入和化肥用量;果園林地資源為雞、鵝提供充足的活動場所,使其肉質提高。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果樹開花吸引蜜蜂前來,說明信息傳遞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B.長光照刺激下,母雞分泌雌激素,該過程屬于生態系統的行為信息C.果園中放養雞、鵝,調整了能量流動關系,使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的能量更多D.雞、鵝的糞便被分解后產生的無機養料被果樹吸收,促進了果園內的物質循環13.銀川平原上水體的惡化問題日益突出,沉水植物群落發生明顯退化甚至死亡,科研人員對幾種常見沉水植物的生態位寬度、生態位重疊指數進行調查,以期篩選出適合該地區水生生態系統植被恢復與重建的優勢物種,結果如下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物種名稱 生態位寬度 生態位重疊指數篦齒眼子菜 穗狀狐尾藻 金魚藻 貍藻篦齒眼子菜 4.056 1.000穗狀狐尾藻 3.738 0.106 1.000金魚藻 2.850 0.100 0.017 1.000貍藻 1.701 0.020 0.125 0.033 1.000注:生態位寬度是衡量物種對資源和空間的利用程度的指標。一般認為,物種的重要值越大,其生態位寬度越大。生態位重疊指數越大,物種之間對環境資源利用的重疊性越高。A.穗狀狐尾藻與貍藻的生態位重疊指數最大,二者之間競爭最激烈B.隨著水體環境的不斷變化,以上幾種沉水植物的生態位寬度不變C.研究沉水植物的生態位還需要研究其種群密度、植株高度和出現頻率等D.篦齒眼子菜的生態位寬度最大,是銀川平原沉水植物群落中的優勢物種14.窯灣綠豆燒酒,香醇甜美,久享盛譽,是江蘇省新沂市地方特產。它是以優質白酒為基酒,佐以紅參、當歸、砂仁、杜仲等50余味名貴中藥材輔以冰糖熬制而成,具有舒筋、活血等功效。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綠豆燒酒中的酒精是酵母菌在有氧條件下產生的代謝物B.發酵條件的改變會影響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和代謝途徑C.菌種選育時,優良的菌種可以通過基因工程育種獲得D.燒酒發酵前期應為有氧條件,以促進酵母菌大量繁殖15.黃曲霉毒素在保存不當的霉變糧油食品中含量較高,具有很強的致癌性。研究表明,黃曲霉毒素能引起細胞中粗面內質網上的核糖體不斷脫落??蒲腥藛T用黃曲霉毒素偶聯抗原制備出單克隆抗體以檢測食品中黃曲霉毒素的含量。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當人誤食黃曲霉毒素后,腸腺細胞可能發生消化酶的合成和分泌減少B.可用電融合法、PEG融合法或滅活的病毒誘導法誘導B淋巴細胞和骨髓瘤細胞的融合C.細胞融合體現了細胞膜的流動性,雜交瘤細胞體外增殖體現了細胞的全能性D.單克隆抗體用于檢測食品中是否含有黃曲霉毒素的原理是抗原與抗體的結合具有特異性16.圖1為甲病和乙病兩種單基因遺傳病相關的遺傳系譜圖,已知1號成員含甲病致病基因但無乙病致病基因。圖2為將5名家庭成員的相關基因進行檢測后的電泳結果,條帶1、2和3、4分別代表一對等位基因。已知甲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為1/256。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A.條帶1代表甲病的致病基因,條帶4代表乙病的致病基因B.1號和2號成員再生育一個孩子患一種病的概率為3/8C.3號成員與一個父親患甲病的正常男性婚配,生育兩病皆患男孩的概率為1/8D.5號成員與一表現正常男性婚配,生育患甲病女孩的概率為1/68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2分。17.(9分)植物的氣孔由植物葉表皮上兩個具有特定結構的保衛細胞構成。保衛細胞吸水體積膨大時氣孔打開,反之關閉,保衛細胞含有葉綠體,在光下可進行光合作用。葉片氣孔保衛細胞中部分結構和物質代謝途徑如圖1,其中TPT是磷酸丙糖的轉移蛋白。(1)據圖可知,保衛細胞葉綠體中卡爾文循環的最終產物是______,其主要去向有(答出兩點)。(2)保衛細胞的吸水與失水主要與圖中_______(填細胞結構)有關,從該角度分析植物氣孔打開的機理是_______。(3)研究發現氣孔的開關也與保衛細胞葉綠體中淀粉的合成和水解有關??茖W家對擬南芥野生型WT和NTT突變體ntt1(葉綠體失去運入ATP的能力)保衛細胞中的淀粉粒面積進行了檢測,結果如圖2。①黑暗結束時的實驗結果說明_________。②據實驗結果可知:野生型擬南芥接受光照2h后,保衛細胞葉綠體中淀粉的_______(填“合成”或“水解”)增強,經過一系列過程,氣孔開啟程度增加。野生型擬南芥接受較長時間光照時,由于______,保衛細胞葉綠體中淀粉積累。18.(12分)蝴蝶的性別決定方式為ZW型,翅膀的底色和花紋分別受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兩對等位基因(均不位于W染色體上)控制,橙色底色和白色底色分別受A、a基因控制,黑條紋和白條紋分別受B、b基因控制。一只白色底黑條紋雌性蝴蝶與一只橙色底白條紋雄性蝴蝶雜交,F1雌性均為橙色底白條紋、雄性均為橙色底黑條紋?;卮鹣铝袉栴}:(1)根據結果可推測,控制底色的基因位于_______染色體上,控制條紋的基因位于_______染色體上,親本的基因型為________。(2)若讓F1雌雄蝴蝶相互交配,F2中全白色雌蝴蝶所占比例為______。(3)研究人員發現F1雌性橙色底白條紋蝴蝶中有一只基因型為AAa的個體(記為“M”),染色體數目正常,推測是由于染色體結構變異引起的,原因可能有兩種:第一種為染色體片段重復;第二種為染色體片段易位。若染色體結構變異只發生在常染色體上,且不影響配子的活力和胚胎的正常發育,請從親本和子代蝴蝶中選擇個體,設計簡便實驗,確定M蝴蝶的出現是由哪種原因引起的。實驗步驟:__________。結果預測:①若子代中__________測為染色體片段重復;②若子代中__________,則為染色體片段易位。19.(9分)濕地碳貯存是全球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持區域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主要分為植物儲碳和土壤儲碳兩部分。濕地生態系統中生存著大量植被,但由于濕地特殊的生態環境和厭氧狀態導致土壤有機質分解緩慢,“高吸收低分解”的碳循環模式使得濕地相較于森林、草地等具有較高的固碳潛力。如圖為濕地中碳循環部分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碳是構成生物體的重要元素,在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主要以______形式循環;儲存在動植物體內的有機碳,除了動植物自身呼吸外,還可以通過_______排放到大氣中。(2)研究表明,濕地中植物儲碳能力明顯小于土壤儲碳能力,依據題干和圖中信息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3)人類活動向濕地中排放了許多有毒物質,包括一些重金屬等,引起生物富集,生物富集指___________,圖中___________體內重金屬含量相對較高。(4)經濟發展過程中,濕地面積不斷縮小,有毒物質污染等導致濕地不斷退化。在濕地生態恢復工程中,盡量選擇多種污染物凈化能力較強的水生植物,以移除有毒物質、增加水體溶氧量,從而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這主要體現了__________原理。(5)圖示碳循環過程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__________價值。20.(11分)科研人員為研究不同時機針刺大椎穴對發熱大鼠體溫的影響,以探究針刺大椎穴進行退熱的最佳治療時機,進行了相關實驗(其中對大鼠皮下注射20%酵母懸液以建立致熱大鼠模型),各組處理如表,實驗結果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組別 處理空白對照組 正常飼養,不進行任何處理模型對照組 建模成功后正常飼養治療1組(體溫上升期治療組) 建模成功時即刻針刺大椎穴治療2組(體溫峰值前治療組) 建模成功1h后針刺大椎穴治療3組(體溫峰值期治療組) 建模成功2h后針刺大椎穴治療4組(體溫峰值后治療組) 建模成功3h后針刺大椎穴非經非穴組 建模成功時即刻針刺大椎穴左側0.5cm處(1)人體熱量的主要來源是_______。人體發熱時通常皮膚發燙,主要原因是____。體溫調節的中樞位于_________。(2)模型對照組在建模后0~2h內,機體的產熱量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熱量。由實驗結果可知,大椎穴的針刺退熱效應具有穴位特異性,依據是________。(3)由曲線分析,________組的退熱起效時間(體溫低于針刺大椎穴時所需時間)較短,_________組能較快恢復到正常體溫,由此可得出結論為________。21.(11分)研究發現,酶A能催化半纖維素降解,使棉纖維長度變短。為培育轉基因長絨棉花,科研人員構建了反義基因表達載體(將酶A基因與載體反向連接),過程如圖1所示,其中SmaI、NotI、HindⅢ和BamHI為酶切位點。(1)獲取酶A基因的常用方法為_______,該方法需要特定的引物,引物的作用是_______。若酶A基因的部分序列如圖2,請從①~④中選擇獲取酶A基因的引物組合為_______。①5'-GAAGTCCTCT-3'②5'-GGTTCGTCGT-3'③5'-AGAGGACTTC-3'④5'-ACGACGAACC-3'(2)圖1中構建基因表達載體時,使用的限制酶為_______,由此構建的基因表達載體既有正義基因表達載體也有反義基因表達載體,原因是_______。可通過限制酶切割所產生的DNA片段長度區分上述兩種載體,所選限制酶為_______。(3)將構建的反義表達載體導入受體細胞的常用方法為_______,該方法首先將反義基因表達載體導入_______。反義基因表達載體導入受體細胞后,通過抑制_______來影響酶A基因的表達,進而影響棉絨的長度。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A、雞蛋的卵清蛋白中N元素的質量分數低于C元素,A錯誤;B、雞蛋磷脂含量豐富,存在于細胞膜、多種細胞器膜和細胞核的核膜中,B錯誤;C、雞蛋中的無機鹽被人體吸收后,無機鹽能維持細胞的酸堿平衡,C正確;D、雞蛋煮熟會破壞蛋白質空間結構,使雞蛋更容易消化,D錯誤。故選C。2.答案:B解析:A、細胞凋亡受到嚴格的由遺傳機制決定的程序性調控,細胞壞死指在種種不利因素影響下,如極端的物理、化學因素或嚴重的病理性刺激的情況下,由細胞正常代謝活動受損或中斷引起的細胞損傷和死亡,A錯誤;B、細胞自噬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細胞會將受損或功能退化的細胞結構等,通過溶酶體降解后再利用,細胞壞死和細胞凋亡中均可發生細胞自噬作用,B正確;C、巨噬細胞清除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過程屬于細胞凋亡,C錯誤;D、細胞凋亡速率與細胞功能有關,白細胞主要吞噬病原體,神經細胞傳遞興奮,白細胞凋亡速率大于神經細胞,D錯誤。故選B。3.答案:C解析:大多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少數酶的化學本質是RNA,蛋白質的合成場所是核糖體, RNA的合成場所主要是細胞核,酶在細胞內、外均可發揮作用,①錯誤:酶和無機催化劑的作用機理相同,都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②錯誤;酶的化學本質為蛋白質或RNA,當其空間結構改變會導致酶的活性部分或全部喪失,無法行使功能,③正確;酶作為一種催化劑在反應前后性質和數量不會發生改變,④錯誤;酶具有作用條件溫和等特點,高溫、強酸和強堿的環境均會使酶失活,長期保存酶應將酶置于低溫條件下,⑤正確;故C正確。4.答案:D解析:A、互補的堿基在單鏈上所占的比例相等,若一條鏈的G+C占47%,則另一條鏈的G+C也占47%,A+T占1-47%=53%,A錯誤;B、雙鏈DNA中GC堿基對占比越高,DNA熱變性溫度越高,B錯誤;C、DNA聚合酶催化形成的是磷酸二酯鍵,C錯誤;D、DNA的外側由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構成的基本骨架,內側是堿基通過氫鍵連接形成的堿基對,D正確。故選D。5.答案:C解析:首先根據圖丙:同源染色體分離,細胞質均等分裂,判斷圖丙處于減數分裂I后期,且該動物為雄性。人體細胞含有46條染色體,減數分裂I后期的細胞中含有46條染色體,92條染色單體,C正確。甲圖所示細胞是初級精母細胞,可進行減數分裂,但不能進行有絲分裂,A錯誤。乙圖所示細胞是次級精母細胞,不可能是極體(因為該動物為雄性),B錯誤。D錯誤。6.答案:D解析:A、21三體綜合征患者的異常表現是由染色體數目異常引起的,不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人類遺傳病包含了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染色體異常遺傳病,因此該病屬于遺傳病,A錯誤;B、真核生物的染色體變異在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的過程中都可以發生,B錯誤;C、調查遺傳病的發病率應在人群中調查,C錯誤;D、唐氏綜合征患者的體內染色體本身為47條,在有絲分裂后期染色體數目為94條,D正確。故選D。7.答案:A解析:A、化石可為研究生物進化提供最直接的證據,A錯誤;B、基因突變可使基因結構發生改變,不同生物中HOX基因序列的差異是由基因突變導致的,B正確;C、HOX基因是一類在生物進化中高度保守的關鍵基因,比較HOX基因序列的差異大小可確認不同生物親緣關系的遠近,C正確;D、HOX基因在人、小鼠及果蠅等各種動物中具有驚人的相似性,說明HOX基因在不同生物細胞中表達產生的蛋白質,在結構上可能具有相似性,D正確。故選A。8.答案:A解析:A、引起過敏反應的抗原物質叫過敏原,過敏原可刺激機體產生特定抗體,這些抗體吸附在細胞表面,A錯誤;B、題干信息知,鹽酸西替利嗪可與組織胺(組胺)外周H1受體結合,說明其可阻斷組胺與其受體的結合,進而抑制組胺的傳遞及作用,來減輕過敏癥狀,B正確;C、題干信息知,鹽酸西替利嗪無明顯抗乙酰膽堿和抗5-羥色胺作用,說明鹽酸西替利嗪對神經系統的興奮傳遞過程的影響相對較小,C正確;D、因為鹽酸西替利嗪可與組織胺(組胺)外周H1受體結合,說明鹽酸西替利嗪可能與組胺的分子結構類似,D正確。故選A。9.答案:C解析:對比①②兩組的生長素相對含量可知,乙烯受體缺失會影響植物體內生長素的合成,A正確。③組乙烯受體缺失突變型擬南芥中乙烯無法發揮作用,加入NAA后其根系相對長度與①②組比較可以說明無乙烯作用時,NAA也能促進根系生長,B正確。植物生長調節劑種類很多,從分子結構來看,主要有兩大類:一類的分子結構和生理效應與植物激素的類似,如吲哚丁酸;另一類的分子結構與植物激素的差別較大,但具有與植物激素類似的生理效應,如α-萘乙酸(NAA)、矮壯素等,C錯誤。由題圖可知,本實驗的自變量有兩個,分別為擬南芥的種類和是否使用NAA處理,D正確。10.答案:C解析:用T的磷酸化位點發生突變的小鼠和未突變小鼠作實驗材料可形成對照,用于研究A受體胞內肽段T的磷酸化能增強神經細胞對刺激的“記憶”這一假設,A不符合題意。由題干信息可知,如果在H區的傳入纖維上施加100次/秒、持續1秒的強刺激(HFS),在刺激后幾小時之內,只要再施加單次強刺激,突觸后膜的電位變化都會比未受過HFS處理時高2~3倍,即HFS使H區神經細胞產生了“記憶”。所以要驗證T的磷酸化能增強神經細胞對刺激的“記憶”這一假設,我們需要用HFS處理兩組實驗小鼠的H區傳入纖維,觀察突觸后膜的電位變化B不符合題意。突觸后膜A受體能否磷酸化不易檢測,并且檢測結果不能說明一定是A受體胞內肽段(T)發生了磷酸化,C符合題意。實驗步驟中要檢測和比較兩組小鼠突觸后膜電位變化,通過比較兩組小鼠突觸后膜電位變化情況來判斷T的磷酸化能否增強神經細胞對刺激的“記憶”,D不符合題意。11.答案:C解析:由題意及表格可知,鹽田生境破碎化是人類活動使斑塊平均面積減少導致的,A錯誤;沼澤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后物種數量減少,生物多樣性降低,營養結構變得簡單,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下降,B錯誤;根據題干信息可知,丹頂鶴的繁殖地和越冬棲息地不同,所以在越冬棲息地,決定丹頂鶴越冬種群大小的三個種群數量特征是死亡率、遷入率、遷出率,C正確;氣溫和干旱等氣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無關,因此溫度是影響丹頂鶴種群數量的非密度制約因素,D錯誤。12.答案:B解析:A、蜜蜂采蜜為植物授粉、同時為蜜蜂釀蜜儲備物質,說明該信息可調節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同時有利于果樹種群繁衍,A正確;B、行為信息是指動物的特殊行為,主要是指各種動作,這些動作能夠為同種或異種生物傳遞某種信息,而長光照刺激下,母雞分泌雌激素,這屬于在光照條件下引起動物內分泌活動的變化,不屬于行為信息,光照是物理信息,B錯誤;C、果園中放養雞、鵝,調整了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更少地流向害蟲和雜草,更多地流向對人類有利的部分,C正確;D、雞、鵝的糞便主要是有機物,被分解者分解后產生的無機養料(CO2、無機鹽)被果樹吸收,促進了果園內的物質循環,有利于果樹的生長和結實,D正確。故選B。13.答案:B解析:B.生態位寬度是衡量物種對資源和空間的利用程度的指標,因此,隨著水體環境的不斷變化,沉水植物的生態位寬度可能會發生改變,錯誤。C.研究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區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正確。14.答案:A解析:在無氧條件下酵母菌能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A錯誤;在發酵過程中,發酵條件的改變不僅會影響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還會影響微生物的代謝途徑,B正確;菌種可以從自然界篩選出來,也可以通過誘變育種或基因工程育種獲得,C正確;燒酒發酵前期應為有氧條件,以促進酵母菌大量繁殖,D正確。15.答案:C解析:消化酶屬于分泌蛋白,根據題干信息“黃曲霉毒素能引起細胞中粗面內質網上的核糖體不斷脫落”可知,當人誤食黃曲霉毒素后,會影響消化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A正確;誘導動物細胞融合的常用方法有PEG融合法、電融合法和滅活病毒誘導法等,B正確;細胞融合體現了細胞膜的流動性,雜交瘤細胞體外增殖并沒有形成新個體或分化成各種組織細胞,不能體現細胞的全能性,C錯誤;抗體與抗原的結合具有特異性,該單克隆抗體是化學性質單一、特異性強的抗體,能與黃曲霉毒素特異性結合,因此利用該單克隆抗體可以檢測食品中是否含有黃曲霉毒素,D正確。16.答案:C解析:條帶1、2、3、4分別代表基因a、A、B、b,A正確。1號的基因型為AaXBY,2號的基因型為AaXBXb,僅考慮甲病,后代患甲病的概率為1/4,僅考慮乙病,后代患乙病的概率為1/4,生育一個孩子患一種病的概率為1/4×3/4+1/4×3/4=3/8,B正確。由圖2可知,3號的基因型為AAXBXb,與一個父親患甲病的正常男性(AaXBY)婚配,后代不可能患甲病,故生育患兩種病男孩的概率為0,C錯誤。據題干“甲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為1/256”可知,人群中aa的基因型頻率為1/256,a的基因頻率為1/16,A的基因頻率為15/16,則人群中Aa的基因型頻率為2×15/16×1/16,表現正常的人群中基因型為Aa的概率為(2×15/16×1/16)÷(1-1/256)=2/17;5號基因型為A,與表現正常男性婚配,生育患甲病女孩的概率為2/17×1/4×1/2=1/68,D正確。17.(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9分)(1)磷酸丙糖;轉化成淀粉儲存在葉綠體中,轉化為蔗糖運輸到液泡或其他細胞(2分)(2)液泡;蔗糖和H+進入保衛細胞液泡中,使液泡中的細胞液滲透壓升高,導致保衛細胞吸水,氣孔打開(2分)(3)①保衛細胞葉綠體中淀粉的合成需要ATP;②水解;更多光合產物(磷酸丙糖)轉化為淀粉及淀粉水解減少解析:(1)據圖可知,卡爾文循環的最終產物是磷酸丙糖,一部分磷酸丙糖轉化成淀粉儲存在葉綠體中,一部分磷酸丙糖轉化為蔗糖運輸到液泡或其他細胞中。(2)保衛細胞主要通過滲透作用吸水與失水,這與液泡有關,保衛細胞細胞質中的蔗糖和H+進入液泡,使液泡中的細胞液滲透壓升高,導致保衛細胞吸水,氣孔打開。(3)黑暗結束時,WT淀粉含量較高,ntt1淀粉含量較低,即在黑暗條件下,WT保衛細胞可以大量合成淀粉,ntt1保衛細胞合成淀粉較少,說明保衛細胞中淀粉合成過程需要消耗ATP。野生型擬南芥接受光照2h后,淀粉含量明顯降低,說明淀粉大量水解,并進一步轉化成蔗糖,蔗糖運輸至液泡中,促進保衛細胞吸水,氣孔開啟程度增加。野生型擬南芥接受較長時間光照時,淀粉含量明顯增加,一方面隨著光合作用的進行,更多光合產物轉化成淀粉,另一方面淀粉的水解減少,從而使保衛細胞葉綠體中淀粉積累。18.(除標注外,每空2分,共12分)(1)常(1分);Z(1分);aaZBW和AAZbZb(2)1/16(3)讓M多次與全白色雄性(或白色底雄性)個體雜交,統計后代的表型與比例①橙色底白條紋:全白色=1:1(或橙色底:白色底=1:1)②橙色底白條紋:全白色=3:1(或橙色底:白色底=3:1)解析:(1)由題干及雜交實驗結果可知,控制兩性狀的基因均不位于W染色體上,子一代均為橙色底色,即底色的遺傳與性別無關,則控制底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而子一代出現兩種條紋性狀,且表現出性別差異,則控制條紋的基因位于Z染色體上。由于雜交子一代底色均為橙色,可推知親本控制底色的基因分別為隱性純合和顯性純合,則根據實驗結果推斷親本基因型為aaZBW和AAZbZb。(2)親本基因型組合為aaZBW×AAZbZb,子一代雄性基因型為AaZBZb,雌性基因型為AaZbW,故雜交子二代中全白色雌蝴蝶(aaZbW)所占比例為1/4×1/2×12、=1/16(3)由題可知,正常情況下F1橙色底個體染色體組成為A//a,若發生染色體片段重復,則其染色體組成為AA//a;若發生染色體片段易位,則其染色體組成為A//a+A//O(A//O代表另一對不控制底色的常染色體,其中的A片段由易位形成,在形成配子時兩對非同源染色體發生自由組合)。選用M與白色底雄性(aa)個體多次雜交,若為染色體片段重復,即親本M染色體組成為AA//a,其形成配子基因型及比例為AA:a=1:1,則子代中橙色底:白色底=1:1:若為染色體片段易位,即親本M染色體組成為A//a+A//O,其形成配子基因型及比例為AA:AO:aO:Aa=1:1:1:1,則子代中橙色底:白色底=3:1。19.(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9分)(1)CO2;分解者的分解作用(2)濕地中植被中的碳可通過呼吸作用釋放到環境中,通過植物死亡進入土壤中;而濕地特殊的生態環境和厭氧狀態導致土壤中凋落物、草根層、有機質分解緩慢,碳多以泥炭、腐泥的形式儲存于土壤中(2分)(3)生物體從周圍環境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機體內濃度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2分);動物(4)自生(5)間接價值和直接解析:(1)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在群落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循環,群落可以通過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排放CO2。(2)第一步:獲取題干和圖示關鍵信息濕地植被中的碳可通過呼吸作用釋放到環境中,通過植物死亡進入土壤中,而濕地特殊的生態環境和厭氧狀態導致土壤中凋落物、草根層、有機質分解緩慢,碳多以泥炭、腐泥的形式儲存于土壤中。第二步:得出結果濕地中植物儲碳能力明顯小于土壤儲碳能力。(3)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體從周圍環境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機體內濃度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積累越多。圖中動物體內重金屬含量相對較高。(4)在濕地生態恢復工程中,盡量選擇多種污染物凈化能力較強的水生植物,以移除有毒物質、增加水體溶氧量,從而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這需要有效選擇生物組分并合理布設,以增加生態系統自組織、自我優化、自我調節能力,主要體現了自生原理。(5)圖中“捕撈輸出”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濕地儲碳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20.(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1分)(1)代謝產熱;皮膚血管舒張,皮膚血流量增多,散熱增多(2分);下丘腦(2)大于;與模型對照組相比,非經非穴組沒有起到退熱效果,而各治療組均起到退熱效果(2分)(3)治療3組和4;治療3;針刺大椎穴進行退熱的最佳治療時機是體溫峰值期(2分)解析:(1)人體熱量的主要來源是代謝產熱。發熱時皮膚血管舒張,皮膚血流量增多,散熱增多導致皮膚發燙。體溫調節的中樞位于下丘腦。(2)在0~2h內,模型對照組的體溫升高,產熱量大于散熱量。與模型對照組相比,非經非穴組沒有起到退熱效果,而各治療組均起到退熱效果,說明大椎穴的針刺退熱效應具有穴位特異性。(3)退熱起效時間為體溫低于針刺大椎穴時所需時間。第一步:分析各組實驗,并得出結果。21.(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1分)(1)PCR;使DNA聚合酶能夠從引物的3’端開始連接脫氧核苷酸(2分);①②(2)SmaI;使用一種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質粒后,目的基因與載體既可正向連接也可反向連接(2分);NotI(3)農桿菌轉化法;農桿菌;翻譯解析:(1)獲取酶A基因的常用方法為PCR擴增技術,該方法需要特定的引物,引物的作用是使DNA聚合酶能夠從引物的3’端開始連接脫氧核苷酸,進而實現子鏈的延伸。若酶A基因的部分序列如圖2,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以及引物的方向性可知,擴增酶A基因需要的引物組合為①②。(2)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驟是基因表載體的構建,圖1中構建基因表達載體時,根據目的基因兩側的限制酶種類,以及質粒中相關的限制酶的種類可推測,該過程中使用的限制酶為SmaI,由此構建的基因表達載體既有正義基因表達載體也有反義基因表達載體,因為目的基因和質粒的切割用的是相同的限制酶,使用一種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質粒后,目的基因與載體既可正向連接也可反向連接,為此可通過限制酶切割所產生的DNA片段長度區分上述兩種載體,所選限制酶為NotI,因為目的基因中有限制酶NotI的識別序列,用該酶切割正義表達載體和反義表達載體可獲得不同長度的DNA片段。(3)將構建的反義表達載體導入受體細胞的常用方法為農桿菌轉化法,因為此時的受體細胞為植物細胞;該方法首先將反義基因表達載體導入農桿菌體內,利用農桿菌體內含有的T-DNA的作用實現目的基因的轉移。反義基因表達載體導入受體細胞后,反義基因轉錄出的RNA能與正義相關基因轉錄的RNA實現堿基互補配對,進而通過抑制翻譯來影響酶A基因的表達,進而影響棉絨的長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