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川卷——2025屆高考生物學4月模擬預測卷分值:100分 時間:75分鐘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快速分裂的癌細胞內會積累較高濃度的乳酸。研究發現,乳酸與鋅離子結合可以抑制蛋白甲的活性,甲活性下降導致蛋白乙的SUMO化修飾加強,進而加快有絲分裂后期的進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乳酸可以促進DNA的復制B.較高濃度乳酸可以抑制細胞的有絲分裂C.癌細胞通過無氧呼吸在線粒體中產生大量乳酸D.敲除蛋白甲基因可升高細胞內蛋白乙的SUMO化水平2.目前,新疆喀什地區的鹽堿地上種植的海水稻已銷往全國各地。研究表明,海水稻在鹽堿地上生長時,其根尖成熟區細胞內K+濃度比細胞外高出10~20倍。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海水稻根尖成熟區細胞無法通過被動運輸的方式從鹽堿地中吸收水分B.海水稻根尖成熟區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可能比普通水稻根尖成熟區細胞的高C.海水稻根尖成熟區細胞吸收K+時,K+載體蛋白磷酸化導致空間結構改變D.影響海水稻根尖成熟區細胞吸收K+速率的因素有載體蛋白的數量和能量3.若利用紫色洋蔥的鱗片葉、管狀葉、根尖進行以下實驗:①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②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③觀察根尖分生區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④檢測生物組織中還原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用管狀葉進行實驗①時,濾紙條上未出現色素帶,說明管狀葉中不含色素B.用鱗片葉進行實驗②時,發生質壁分離時,水分子通過原生質層是單向的C.用根尖進行實驗③時,顯微鏡下可觀察到紡錘絲牽引染色體向細胞兩極移動D.用鱗片葉進行實驗④時,除去鱗片葉外表皮制備組織樣液,便于現象觀察4.遺傳變異的形成與維持機制一直是進化生物學研究的重要議題。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物種間的基因組變異模式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受到多種進化力量的影響。下列關于生物變異與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適應形成的必要條件是生物表型上的有利變異和環境的定向選擇B.適合生物在特定環境中生存和繁殖的有利變異才是其進化的原材料C.生存斗爭、遷入和遷出等都可能引起種群發生進化D.一定濃度的農藥會誘導害蟲產生抗藥性變異5.梅尼埃病表現為反復發作的眩暈、聽力下降,并伴有內耳淋巴水腫。檢測正常人及該病患者急性發作期血清中相關激素水平的結果如下表,臨床上常用利尿劑(促進尿液產生)進行治療。下列關于該病患者的敘述錯誤的是( )組別 抗利尿激素濃度/(ng·L-1) 醛固酮濃度/(ng·L-1)正常對照組 19.83 98.40急性發病組 24.93 122.82A.內耳的聽覺感受細胞生存的內環境穩態失衡會影響聽力B.發作期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升高使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C.醛固酮由腎上腺皮質分泌,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鈉離子D.急性發作期使用利尿劑治療的同時應該保持低鹽飲食6.油菜的中間代謝產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運輸到種子后有兩條轉變途徑,如下圖所示。科研人員根據這一機制培育出高油油菜,基因A和基因B是細胞核基因。據圖分析錯誤的是( )A.分析上圖可知,油菜含油量提高的原因是物質C(雙鏈RNA)的形成抑制了酶b合成過程中的翻譯階段B.在細胞質中,②過程是一個快速的過程,主要是因為一個mRNA上可以相繼結合多個核糖體C.題中④過程得到的單鏈與基因B的自然轉錄模板鏈的堿基序列完全相同D.圖中體現基因控制性狀的方式是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的性狀7.T細胞的受體蛋白PD-1(程序死亡蛋白-1)信號途徑有調控T細胞的增殖、活化和細胞免疫等功能。腫瘤細胞膜上的PD-L1蛋白與T細胞的受體PD-1結合引起的一種作用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PD-L1抗體和PD-1抗體具有腫瘤免疫治療作用B.PD-L1蛋白可使腫瘤細胞逃脫T細胞的細胞免疫C.PD-L1與PD-1的結合增強T細胞的腫瘤殺傷功能D.若敲除腫瘤細胞PD-L1基因,可降低該細胞的免疫逃逸8.在加拿大班夫國家公園,美洲獅、灰熊和狼是馬鹿的主要捕食者,研究者仔細分析了最近20年內401只馬鹿個體的監測記錄,圖柱頂端的整數為捕食致死的個體數,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從圖中數據推測,遷徙的一種可能原因是規避被捕食的風險B.圖示這幾種生物間存在的種間關系有捕食和競爭C.由圖中數據可知,該馬鹿種群的能量在向東遷徙時只流向美洲獅D.美洲獅的集中分布區域可能在馬鹿分布區以東9.“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些詩句描繪了荷塘的生動景致。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荷塘中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構成生態系統B.采用五點取樣法能精確調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蟲的種類數量C.影響荷塘中“鷗鷺”等鳥類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類活動D.挺水的蓮、浮水的睡蓮及沉水的水草體現出群落的垂直結構10.銀鮭是市售三文魚的一種。某研究機構在實驗室條件下,利用不同量的食物開展了對轉基因(生長激素基因)銀鮭及非轉基因銀鮭生長及存活情況的研究,以評估轉基因三文魚是否具有競爭優勢。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測定轉基因及非轉基因銀鮭生長情況的方法須一致,投喂頻率無須一致B.轉基因三文魚進入自然環境有助于提高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C.養殖場的非生物環境、寄生蟲與三文魚之間均存在信息傳遞D.若養殖場將銀鮭與另一種魚混合養殖,則兩種魚的所有個體屬于一個種群11.圖1為甲病和乙病兩種單基因遺傳病相關的遺傳系譜圖,已知1號成員含甲病致病基因但無乙病致病基因。圖2為將5名家庭成員的相關基因進行檢測后的電泳結果,條帶1、2和3、4分別代表一對等位基因。已知甲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為1/256。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A.條帶1代表甲病的致病基因,條帶4代表乙病的致病基因B.1號和2號成員再生育一個孩子患一種病的概率為3/8C.3號成員與一個父親患甲病的正常男性婚配,生育兩病皆患男孩的概率為1/8D.5號成員與一表現正常男性婚配,生育患甲病女孩的概率為1/6812.四體是某同源染色體含有4條而其他同源染色體為2條的個體。基因型為AAaa(A對a為完全顯性)的四體植株(含44條染色體)在減數分裂產生配子時,該特殊同源染色體中的兩條染色體不參與聯會,配子隨機得到4條同源染色體中的2條。不考慮基因突變與染色體互換,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該四體的出現是染色體數目變異的結果,其細胞中含有4個染色體組B.該四體產生的花粉經離體培養得到的植株一定是純合子C.該四體在減數分裂的聯會過程中會形成22個四分體D.對該四體進行測交,子代顯性個體與隱性個體之比約為5:113.植物激素由植物體產生,是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下列關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敘述,正確的是( )A.溫特從植物體內提取出促進胚芽鞘向光生長的物質,并命名為生長素B.棉花植株的頂端優勢現象,可充分說明頂芽較側芽對生長素濃度更敏感C.提高植物體內ga2ox(氧化赤霉素的酶基因)的表達水平可獲得矮化品種D.基因突變導致脫落酸受體異常時,突變體種子的休眠時間一定比野生型長14.支配唾液腺的傳出神經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這兩種神經興奮時,均引起唾液分泌增加。唾液分泌的調節途徑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惡心引發的唾液分泌屬于非條件反射,該反射的效應器是唾液腺B.交感神經能引起淀粉酶含量高的唾液分泌,原因可能是去甲腎上腺素與β受體結合可提高細胞內的cAMP水平,咀嚼促進淀粉酶的分泌C.乙酰膽堿(ACh)屬于神經遞質,由突觸前膜釋放后,經擴散通過突觸間隙作用于突觸后膜上的受體D.為探究唾液分泌主要受交感神經還是副交感神經控制,可采用減法原理,分別切斷相應神經,觀察唾液腺分泌功能的變化15.中藥藿香長期種植會出現種質退化、易感染病蟲害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研究者對組織培養過程中不同階段的藿香進行了輻射處理(如下圖),以期獲得性狀優良的突變株。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組織培養過程中細胞分裂旺盛,輻射處理易發生定向突變B.過程①中外植體通常用無水乙醇和次氯酸鈉溶液進行消毒C.過程③④所用的培養基中添加的植物激素的濃度和比例相同D.篩選出目標突變株后可利用植物細胞培養技術生產藥用成分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5分。16.(12分)水稻籽粒灌漿是否充實影響其產量和品質。研究發現D基因在水稻葉片、莖和穎果中都有表達,其編碼的轉運蛋白D可參與運輸脫落酸(ABA)。D基因功能喪失的突變體籽粒灌漿缺陷,導致種子飽滿程度降低,科研人員對其機制進行了研究。(1)ABA能促進葉片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其主要作用還有____________(答出兩點)。(2)圖1為水稻植株的器官示意圖,科研人員檢測了野生型和D基因突變體水稻授粉5天后不同器官中ABA的含量,結果如圖2所示。有同學推測,葉片合成的ABA通過D蛋白轉運到穎果中,其判斷依據是_________。(3)科研人員利用3H標記的ABA驗證了上述推測,請寫出實驗設計思路:___________。(4)進一步研究發現在高溫下,D基因突變體灌漿缺陷較野生型更為顯著。為探究其原因,科研人員將24℃生長的野生型水稻轉入35℃(水稻灌漿結實的最高溫度)培養2小時,分別檢測不同溫度下穎果中D基因的轉錄量,結果如圖3。已知ABA可以激活穎果中淀粉合成關鍵基因的表達,從而促進水稻籽粒灌漿充實。綜合上述信息,請解釋高溫下野生型水稻確保正常灌漿的機制_____________________。(5)科研人員對某植物的葉片在不同時期的光合特性指標與籽粒產量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結果如下表。表中數值代表相關性,數值越大,表明該指標對籽粒產量的影響越大。(注:氣孔導度表示氣孔張開的程度。)時期 抽穗期 開花期 灌漿前期 灌漿中期 灌漿后期 灌漿末期氣孔導度 0.30 0.37 0.70 0.63 0.35 0.11胞間CO2濃度 0.33 0.33 0.60 0.57 0.30 0.22葉綠素含量 0.22 0.27 0.33 0.34 0.48 0.45①研究發現夏季晴天,中午時葉片胞間CO2濃度有所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②為了避免葉綠素含量不足對灌漿后期和末期籽粒產量的影響,試提出一種有效的保產增產措施_____。17.(9分)甲狀腺激素(主要有T4和T3兩種)由甲狀腺細胞合成和分泌,能夠促進機體內的物質和能量代謝,從而使產能增加,促進生物體生長、發育,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甲狀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的負反饋調節,臨床常通過測定血液中TRH和TSH的含量進行病理診斷。請回答下列問題。(1)甲狀腺細胞表面存在著I-轉運蛋白,血液中的I-依靠細胞膜表面的Na+-K+-ATP酶提供的能量逆濃度梯度進入細胞后,在過氧化酶的作用下活化,經與甲狀腺球蛋白結合及系列耦聯過程形成T4和T3。I-進入甲狀腺細胞的方式是________。若基因突變導致過氧化酶缺乏,會導致地方性甲狀腺腫,分析原因是________。(2)Graves病(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由于自身產生抗TSH受體的抗體,阻止TSH與受體結合,但能發揮與TSH相似的作用。與正常人相比,該患者血液中甲狀腺激素、TSH、TRH的水平分別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該病由該患者免疫系統的________功能異常導致。(3)研究表明,甲狀腺激素中發揮作用的主要是T3,而大多(約80%)T3由T4轉化而來,藥物丙硫氧嘧啶能夠阻止該轉化過程。甲狀腺激素除與核受體結合影響轉錄翻譯產生的一系列生物學效應外,還能與心臟表面受體結合引發震顫,增加細胞表面交感神經遞質受體和腎上腺素受體的數目等。請分析臨床常用藥物丙硫氧嘧啶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病的原因:___________。(4)醫護人員對某大面積燒傷、手術后恢復期患者的血清進行檢測,結果如表所示(Cor為皮質醇,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一種,有抗胰島素的作用)。組別 T4/(nmol·L-1) T3/(nmol·L-1) TSH/(ng·mL-1) Cor/(μg·dL-1)患者組 124 2.14 1.87 28.24正常組 128 2.32 2.20 26.06該患者同時出現嗜睡、精神不振、尿糖現象,分析原因是________。18.(8分)入侵植物可通過3種途徑影響食物網:一是入侵植物能夠直接被土著草食者取食,通過上行效應按照原有的路徑進入土著食物網;二是入侵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過引入新的消費者或者轉變流通路徑形成新的食物網結構;三是入侵植物通過非營養作用造成食物網中各級消費者的種群密度和行為活動等變化,進而影響土著生物群落和食物網結構。圖中灰色部分表示植物入侵前土著食物網的生物組成,白色部分表示植物入侵后食物網的生物組成。請回答下列問題:(1)三種途徑中表示入侵植物不能被土著草食者攝食,而是通過引入新的草食者形成新的食物網結構的是途徑_______。途徑中C和N的種間關系為_______。(2)如果食物網中廣食性消費者較_____(填“多”或“少”),則入侵植物主要以途徑I影響食物網。若某種植物以途徑II影響土著生物群落,最終導致P1消失,從種間關系和能量流動角度分析P1消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入侵物種紫莖澤蘭排擠當地植物,導致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______,該過程屬于群落的演替。如果要控制該植物的種群密度,除了人工除去外,還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15分)茄子花色、果皮顏色和果肉顏色均為重要的性狀,其中每對相對性狀均有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研究這些性狀的遺傳規律能為茄子育種提供理論依據,育種工作人員選擇P1(紫花白皮)、P2(白花綠皮)、P3(白皮白肉)和P4(綠皮綠肉)進行了如下雜交實驗,其實驗結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問題:實驗 組合 F1表型及比例 F2表型及比例① P1×P2 全為紫花綠皮 紫花綠皮:紫花白皮:白花綠皮:白花白皮=9:3:3:1② P3×P4 全為綠皮綠肉 綠皮綠肉:白皮白肉=3:1③ P3×F1(②) 后代中綠皮綠肉:白皮白肉=1:1 -④ P4×F1(②) 后代中全為綠皮綠肉 -(1)由實驗①結果推測,茄子花色和果皮顏色遺傳的遵循_________定律。實驗①中就花色、果皮顏色性狀而言,F2中與親本P1基因型相同的比例為______。(2)由實驗②結果推測,控制果皮顏色和果肉顏色基因位于____________,若驗證該推測應選擇表中實驗______。(3)將純合的白花綠皮綠肉植株與紫花白皮白肉植株雜交,獲得F1,F1自交獲得F2,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預測F1的表型為______,F2中白花白皮白肉植株所占比例為______。(4)SSR是分布于各染色體上的DNA序列,不同染色體具有各自的特異SSR。分別提取實驗①中P1、P2、F1和F2的DNA樣本,根據SSR兩端的序列設計引物,擴增不同樣本中的SSR遺傳標記,電泳結果如圖。據圖分析,紫花基因位于____________,F2紫花植株中控制花色的基因來源于Q4-1和Q4-2的比例為______。20.(11分)心臟移植是挽救終末期心臟病患者生命唯一有效的手段,然而心臟移植過程中會發生缺血再灌注損傷(IRI),可能會導致心臟壞死。研究發現,IRI通過促進Caspase8蛋白等一系列凋亡蛋白的表達,導致細胞凋亡,最終引起器官損傷。根據Caspase8基因合成的小干擾RNA(siRNA)可使Caspase8基因沉默,可以有效抑制IRI所致的器官損傷。圖1是利用豬的心肌細胞開展RNA作用研究的示意圖,圖2是此研究可能用到的4種限制酶及其切割位點。(1)圖1中步驟②構建重組質粒需要使用多種工具酶。常用的DNA連接酶有E.coliDNA連接酶和T4DNA連接酶。圖2中有_____種酶切割后的DNA片段可以用T4DNA連接酶連接。DNA連接酶催化目的基因片段與質粒載體片段之間形成的化學鍵是_____。(2)圖1中步驟③將重組質粒導入豬的心肌細胞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siRNA對應的DNA序列是在心肌細胞中表達產生siRNA,siRNA與RISC組裝形成基因沉默復合物,通過_______,從而降低IRI引起的細胞凋亡。(3)研究人員根據Caspase8基因的堿基序列,設計了三種序列分別導入豬的心肌細胞,通過測定靶基因Caspase8的mRNA含量來確定最優序列。測定mRNA含量時,需提取心肌細胞的總RNA,經過___________過程得到cDNA,再進行PCR擴增,測定PCR產物量,結果如圖3所示。據此判斷最優序列是_______。(4)與直接將siRNA導入豬的心肌細胞相比,通過重組質粒將siRNA對應的DNA序列導入心肌細胞,其優點是________。(5)為了解決心臟移植供體短缺問題,許多種學家正在研究用豬心臟代替人的心臟。選用豬的心肌細胞作受體細胞是因為豬的內臟構造、大小、血管分布與人的極為相似,而且與靈長類動物的心臟相比,可導致人類疾病的病毒要少得多。將豬心臟移植到人體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免疫排斥,以下技術可能有效解決免疫排斥這一問題的是_______。A.細胞融合B.基因敲除C.選猿猴細胞為受體細胞D.轉入一些人類特有蛋白的基因,將豬細胞偽裝成人細胞E.導入抑制抗原決定基因表達的調節因子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A、據題干信息可知,乳酸的積累加快的是有絲分裂后期的進程,DNA復制發生在間期,A錯誤;B、較高濃度的乳酸可加快有絲分裂后期的進程,促進細胞的有絲分裂,B錯誤;C、癌細胞無氧呼吸在細胞質基質中進行,C錯誤;D、據題干“乳酸與鋅離子結合可以抑制蛋白甲的活性,甲活性下降導致蛋白乙的SUMO化修飾加強”推知,蛋白質甲的減少會導致蛋白乙的SUMO化修飾加強,因此敲除蛋白甲基因可以升高細胞內蛋白乙的SUMO化水平,D正確。2.答案:A解析:A、被動運輸包括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水分進出細胞的方式主要是自由擴散,屬于被動運輸,而海水稻根尖成熟區細胞可以通過自由擴散從鹽堿地中吸收水分,A錯誤;B、海水稻能在鹽堿地上生長,說明其根尖成熟區細胞能從鹽堿地中吸收水分,根據滲透作用原理,其細胞液濃度可能比普通水稻根尖成熟區細胞的高,這樣才能從鹽堿地高濃度溶液環境中吸收水分,B正確;C、海水稻根尖成熟區細胞內K+濃度比細胞外高出10-20倍,細胞吸收K+是逆濃度梯度運輸,屬于主動運輸,主動運輸過程中,載體蛋白在與被運輸物質結合后,會發生磷酸化,導致載體蛋白空間結構改變,從而將物質運輸到細胞內,C正確;D、由于海水稻根尖成熟區細胞吸收K+是主動運輸,主動運輸需要載體蛋白協助和消耗能量,所以影響其吸收K+速率的因素有載體蛋白的數量和能量,D正確。故選A。3.答案:D解析:A、用管狀葉進行實驗①時,濾紙條上未出現色素帶,可能是研磨不充分,色素未釋放出來,也可能是濾液細線畫得過粗,色素擴散后分離不開,A錯誤;B、用鱗片葉進行實驗②時,細胞發生質壁分離時,水分子通過原生質層是雙向的,只是進細胞的水分子少于出細胞的水分子,B錯誤;C、用根尖進行實驗③時,細胞在染色時已經殺死,不能觀察到染色體移動,C錯誤;D、用鱗片葉進行實驗④時,鱗片葉外表皮細胞含有紫色大液泡,對實驗有干擾,制備樣液時需去除鱗片葉外表皮,便于觀察實驗結果,D正確。故選D。4.答案:C解析:群體中出現可遺傳的有利變異和環境的定向選擇是適應形成的必要條件,并非生物表型上的有利變異,A錯誤;可遺傳變異包括突變和基因重組,均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材料,B錯誤;生存斗爭(如種內競爭、捕食、種間競爭、寄生等)、遷入和遷出等都可能引起種群基因頻率改變,從而導致種群發生進化,C正確;基因突變是自發的,在使用農藥之前就存在,因此抗藥性變異不是農藥誘導的結果,D錯誤。5.答案:B解析:A、內環境穩態是細胞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內耳的聽覺感受細胞生存的內環境穩態失衡會影響聽力,A正確;B、發作期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升高,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吸收,使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B錯誤;C、醛固酮可以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Na+的重吸收,維持血鈉的平衡,是由腎上腺皮質分泌的,C正確;D、利尿劑能促進尿液產生,急性發作期使用利尿劑治療的同時應該保持低鹽飲食,避免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不利于尿液的排出,D正確。故選B。6.答案:C解析:A、分析題圖可知,由于非模板鏈進行轉錄形成的RNA與模板鏈轉錄形成的mRNA形成了物質C(雜合雙鏈DNA),抑制了酶b的形成的翻譯過程,使PEP不能轉化成蛋白質,進而油菜的油脂含量升高,A正確;B、在翻譯的過程中,②翻譯過程是一個快速的過程,一個mRNA上可以結合多個核糖體,從而使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蛋白質,提高翻譯的效率,B正確;C、基因中模板鏈與非模板鏈是互補的,題中④過程是非模板鏈轉錄,得到的單鏈與基因B的自然轉錄模板鏈的堿基序列是互補的,C錯誤;D、由圖可知,基因可通過控制酶(酶a、酶b)的合成控制細胞代謝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D正確。故選C。7.答案:C解析:A、PD-L1抗體和PD-1抗體能分別于腫瘤細胞膜上的PD-L1蛋白和T細胞的受體PD-1結合,但它們結合在一起時,腫瘤細胞膜上的PD-L1蛋白與T細胞的受體PD-1就不能結合,T細胞可以對腫瘤細胞起免疫作用,因此PD-L1抗體和PD-1抗體具有腫瘤免疫治療作用,A正確;B、腫瘤細胞膜上的PD-L1蛋白可以與T細胞的受體PD-1結合,導致T細胞不能產生干擾素,使腫瘤細胞逃脫T細胞的細胞免疫,B正確;C、PD-L1與PD-1的結合,導致T細胞不能產生干擾素,因此PD-L1與PD-1的結合會降低T細胞的腫瘤殺傷功能,C錯誤;D、若敲除腫瘤細胞PD-L1基因,腫瘤細胞膜上的PD-L1蛋白減少,導致腫瘤細胞不能與T細胞的受體PD-1結合,T細胞能產生干擾素,T細胞產生的干擾素對腫瘤細胞起免疫作用,殺傷腫瘤細胞,從而降低該細胞的免疫逃逸,D正確。故選C。8.答案:C解析:A、依題意,圖柱頂端的整數為捕食致死的個體數。據圖可知,在遷徙季節,不遷徙時死亡的比例比遷徙時死亡的比例大,據此推測遷徙的一種可能原因是規避被捕食的風險,A正確;B、依題意,美洲獅、灰熊和狼是馬鹿的主要捕食者,則可推斷:美洲獅、灰熊和狼競爭馬鹿,為種間競爭關系;美洲獅、灰熊和狼都會捕食馬鹿,它們與馬鹿是捕食關系,B正確;C、據圖可知,該馬鹿種群在向東遷徙時,被美洲獅捕食導致死亡的比例為1,但該馬鹿種群的能量不只存在于被捕食的馬鹿中,被捕食的馬鹿的能量也不會全部注入美洲獅。因此,該馬鹿種群的能量在向東遷徙時不只流向美洲獅,C錯誤;D、據圖可知,在遷徙季節和非遷徙季節,馬鹿向東遷徙時被美洲獅捕食的比例大,可推測美洲獅的集中分布區域可能在馬鹿分布區以東,D正確。故選C。9.答案:D解析:A、荷塘中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共同構成生物群落,A錯誤;B、種群密度調查的樣地等總體為正方形時,可用五點取樣法,昆蟲會飛,具有趨光性等特點,活動能力強,不能采用五點取樣法來調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蟲的種類數,B錯誤;C、影響植被分層的主要因素是陽光,影響動物分層的主要因素是棲息空間和食物,因此影響荷塘中“鷗鷺”等鳥類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棲息環境,C錯誤;D、挺水的蓮、浮水的睡蓮及沉水的水草在垂直方向上體現了分層現象,體現出群落的垂直結構,D正確。故選D。10.答案:C解析:A、實驗是研究不同量的食物開展了對轉基因(生長激素基因)銀鮭及非轉基因銀鮭生長及存活情況的研究,自變量為不同量的食物,則無關變量應相同且適宜,則投喂頻率應一致,A錯誤;B、轉基因三文魚進入自然環境有可能會導致生物入侵,不利于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B錯誤;C、養殖場的非生物環境、寄生蟲與三文魚之間均存在信息傳遞,C正確;D、種群是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銀鮭與另一種魚是兩種魚,故不是一個種群,D錯誤。故選C。11.答案:C解析:條帶1、2、3、4分別代表基因a、A、B、b,A正確。1號的基因型為AaXBY,2號的基因型為AaXBXb,僅考慮甲病,后代患甲病的概率為1/4,僅考慮乙病,后代患乙病的概率為1/4,生育一個孩子患一種病的概率為1/4×3/4+1/4×3/4=3/8,B正確。由圖2可知,3號的基因型為AAXBXb,與一個父親患甲病的正常男性(AaXBY)婚配,后代不可能患甲病,故生育患兩種病男孩的概率為0,C錯誤。據題干“甲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為1/256”可知,人群中aa的基因型頻率為1/256,a的基因頻率為1/16,A的基因頻率為15/16,則人群中Aa的基因型頻率為2×15/16×1/16,表現正常的人群中基因型為Aa的概率為(2×15/16×1/16)÷(1-1/256)=2/17;5號基因型為A,與表現正常男性婚配,生育患甲病女孩的概率為2/17×1/4×1/2=1/68,D正確。12.答案:D解析:該四體的出現是染色體數目變異的結果,但該四體仍為二倍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A錯誤。該四體植株經減數分裂可能形成基因型為Aa的配子(花粉),其經離體培養得到的植株是雜合子B錯誤;該四體植株的特殊同源染色體中的兩條不參與聯會,故該四體在減數分裂的聯會過程中會形成21個四分體C錯誤;基因型為AAaa的四體產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為AA:Aa:aa=1:4:1,其測交后代顯性個體與隱性個體之比為5:1D正確。13.答案:C解析:溫特發現了促進胚芽鞘向光生長的物質,并命名為生長素,但并未從植物體內提取出該物質,A錯誤;棉花植株的頂端優勢現象,是因為側芽生長素濃度過高而生長受到抑制,頂芽生長素濃度低而生長表現為促進,所以頂端優勢現象不能說明側芽、頂芽對生長素濃度的敏感性,B錯誤;赤霉素能促進細胞伸長,從而引起莖稈伸長和植物增高,提高ga2ox(氧化赤霉素的酶基因)的表達水平,會使赤霉素含量降低,從而能獲得矮化品種,C正確;基因突變導致脫落酸受體異常,可能是提高了受體的敏感性,也可能是降低了受體的敏感性,或受體減少等,突變體種子的休眠時間可能比野生型長或短或不變,D錯誤。14.答案:A解析:惡心引發的唾液分泌屬于非條件反射,該反射的效應器是傳出神經末梢及其支配的唾液腺,A錯誤;由題圖可知,交感神經興奮時,去甲腎上腺素與腺細胞膜上的B受體結合可提高細胞內的cAMP水平,從而使淀粉酶分泌增多,分泌的唾液中淀粉酶含量高,B正確;乙酰膽堿(ACh)屬于神經遞質,由突觸前膜釋放后,經擴散通過突觸間隙作用于突觸后膜上的受體,C正確;為探究唾液分泌主要受交感神經還是副交感神經控制,可分別切斷相應神經,觀察其對唾液腺分泌功能的影響,該方法屬于減法原理,D正確。15.答案:D解析:A、植物組織培養過程中細胞分裂旺盛,輻射處理易發生突變,突變是不定向的,A錯誤;B、消毒通常使用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不用無水乙醇,B錯誤;C、③④過程添加的植物激素種類相同,但濃度和比例不同,C錯誤;D、篩選出目標突變株后可利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進行細胞產物的工廠化生產,培養生產藥用成分,D正確。故選D。16.(除標注外,每空2分,共12分)(1)抑制細胞分裂、促進氣孔關閉、維持種子休眠(2)野生型葉片中ABA的含量低于突變體,野生型穎果中ABA的含量高于突變體(3)將等量3H標記的ABA分別噴施在生長狀態相同的野生型、D基因突變體的葉片上,一段時間后檢測兩組水稻穎果中的放射性強度(4)高溫下D基因轉錄量增加,蛋白D合成增多,促進ABA從葉片轉運到穎果,穎果中ABA含量增加,激活淀粉合成關鍵基因的表達,促進種子合成淀粉,從而促進水稻籽粒灌漿(5)溫度過高,為降低蒸騰作用,氣孔導度下降(或部分氣孔關閉),保持植株水分;合理施加Mg肥、N肥解析:(1)脫落酸的主要作用有抑制細胞分裂、促進氣孔關閉、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維持種子休眠。(2)圖2顯示,葉片中ABA的含量野生型低于突變體,穎果中ABA的含量野生型高于突變體,而突變體是D基因突變體,D基因編碼的轉運蛋白D可運輸脫落酸(ABA),故可推測穎果中的ABA主要是由葉片合成后通過D蛋白轉運過來的。(3)實驗是為了驗證穎果中的ABA主要是由葉片合成后通過D蛋白轉運過來的,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將等量3H標記的ABA分別噴施在生長狀態相同的野生型、D基因突變體的葉片上,一段時間后檢測兩組水稻穎果中的放射性強度,預期野生型的放射性強度高于突變體。(4)分析圖3可知,高溫能促進D基因轉錄,高溫下D基因轉錄量增加,轉運蛋白D合成增多,促進ABA從葉片轉運到穎果,穎果中ABA含量增加,激活淀粉合成關鍵基因的表達,促進種子合成淀粉,從而促進水稻籽粒灌漿。(5)①氣孔是植物蒸騰作用水分散失的途徑,夏季晴天中午時,溫度過高,為降低蒸騰作用,氣孔導度下降(或部分氣孔關閉);②葉綠素中含有Mg、N等元素,為避免葉綠素含量不足導致在灌漿后期和末期籽粒產量降低,需要合理施加Mg、N肥,促進植株葉綠素的合成。17.(除標注外,每空2分,共9分)(1)主動運輸(1分);缺乏過氧化酶會使甲狀腺激素不能合成,通過負反饋調節使垂體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TSH)的含量升高,作用于甲狀腺導致甲狀腺細胞增生,出現甲狀腺代償性腫大(2)升高、降低、降低(1分);免疫自穩(1分)(3)該藥物阻止T4轉化為T3,減少血液中甲狀腺激素的含量(減少與心臟表面受體結合,從而減弱震顫,還能減少靶細胞表面交感神經遞質受體和腎上腺素受體的數目等,減弱交感神經和腎上腺素的影響)(4)TSH數量減少,甲狀腺激素(T4和T3)分泌不足,同時患者在保護性反應狀態下cor的分泌增加,抑制了胰島素的作用,使血糖含量升高,出現高血糖癥狀解析:(1)由于I-的吸收需要能量和載體,且逆濃度梯度進行,因此I-進入甲狀腺細胞的方式為主動運輸。缺乏過氧化酶會使甲狀腺激素(T4和T3)不能合成,通過負反饋調節使垂體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TSH)的含量升高,作用于甲狀腺導致甲狀腺細胞增生,出現甲狀腺代償性腫大。(2)由于抗TSH受體的抗體阻止TSH與受體結合,但能發揮與TSH類似的作用,因此根據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的負反饋調節分析,與正常人相比,該患者血液中甲狀腺激素、TSH、TRH的水平分別升高、降低、降低。該病是一種自身免疫病,由患者免疫系統的免疫自穩功能異常導致。(3)該藥物阻止T4轉化為T3,減少血液中甲狀腺激素的含量,減少與心臟表面受體結合,從而減弱震顫,還能減少靶細胞表面交感神經遞質受體和腎上腺素受體的數目等,減弱交感神經和腎上腺素的影響。(4)根據題干和表中信息分析,這是一種保護性反應。由于TSH數量減少,甲狀腺激素(T4和T3)分泌不足,同時患者在保護性反應狀態下cor的分泌增加,抑制了胰島素的作用,使血糖含量升高,出現高血糖癥。18.(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8分)(1)Ⅱ;捕食(2)多;入侵植物對資源的競爭能力比土著植物強,導致土著植物固定的能量大幅減少,P1位于以土著植物為基礎的食物鏈頂端,P1獲得能量不足,使其種群密度下降,最終消失(2分)(3)降低;次生;適當引入競爭者或天敵解析:(1)結合題圖可知,途徑I表示入侵植物能夠直接進入土著食物網;途徑Ⅱ表示入侵植物不能按照原來的路徑進入土著食物網,而是產生新的食物網結構;途徑Ⅲ表示入侵植物的非營養間接作用。因此三種途徑中表示入侵植物不能被土著草食者攝食,而是通過引入新的草食者形成新的食物網結構的是途徑Ⅱ。C可以捕食N和I,N和I均為植物,存在種間競爭,由此可知,途徑中C和N的種間關系為捕食。(2)由題圖可知,P和C表示不同級別的消費者,N表示土著植物,I表示入侵植物。如果食物網中廣食性消費者較多,則入侵植物主要通過途徑Ⅰ進入食物網。若某種植物以途徑Ⅱ影響土著生物群落,入侵植物在與土著植物競爭中處于優勢,導致土著植物數量下降,其同化的太陽能減少,能量流動逐級遞減,最終流向P1的能量減少,P1生物滅絕或遷出該生態系統,導致P1生物在當地消失。(3)入侵物種紫莖澤蘭排擠當地植物,使當地生物種類下降,生物多樣性下降,導致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下降該過程屬于群落的次生演替。如果要控制入侵物種紫莖澤蘭的種群密度,除了人工除草外,還可采取的措施有適當引進紫莖澤蘭的競爭者(如能釋放化學物質抑制紫莖澤蘭生長繁殖的植物)或紫莖澤蘭的天敵。19.(除標注外,每空2分,共15分)(1)(基因)自由組合(1分);1/16(2)同一對同源染色體上;③(3)紫花綠皮綠肉;1/16(4)Q4-1染色體上;2:1解析:(1)實驗①F2表型及比例為紫花綠皮:紫花白皮:白花綠皮:白花白皮=9:3:3:1,說明茄子花色和果皮顏色遺傳的遵循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由實驗①F1全表現為紫花綠皮可知,紫花對白花為顯性,綠皮對白皮為顯性,設A/a基因控制花色,B/b基因控制果皮顏色,則P1(紫花白皮AAbb)、P2(白花綠皮aaBB),因此F2中基因型為AAbb的概率為1/4×1/4=1/16。(2)實驗②中,親本為白肉×綠肉,子代全表現為綠肉,說明綠肉對白肉為顯性,設D/d基因控制果肉顏色,則實驗②中因白皮白肉×綠皮綠肉→子代全為綠皮綠肉,說明親本為白皮白肉bbdd×綠皮綠肉BBDD,F1綠皮綠肉基因型為BbDd,BbDd自交F2代綠皮綠肉:白皮白肉=3:1,說明控制果皮顏色和果肉顏色的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即兩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若驗證該推測,實質是驗證控制果皮顏色和果肉顏色基因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可用自交和測交兩種方法,題干已使用自交,因此再驗證該推測應選擇測交,即表中實驗③P3(白皮白肉bbdd)×實驗②中F1(綠皮綠肉BbDd)。(3)白花綠皮綠肉植株(aaBBDD)與紫花白皮白肉植株(AAbbdd)雜交,F1基因型為AaBbDd,F1表型為紫花綠皮綠肉;由題(2)可知,B/b和D/d基因位于同一對同源染色體上,根據親本基因型可知,F1中B與D基因位于一條染色體上,b和d位于一條染色體上,因此F1AaBbDd將會產生1/4ABD、1/4Abd、1/4aBD、1/4abd的雌配子和1/4ABD、1/4Abd、1/4aBD、1/4abd的雄配子,雌雄配子隨機結合后,F2中白花白皮白肉(aabbdd)所占比例為1/4abd×1/4abd=1/16aabbdd。(4)根據電泳結果可知,P1為紫花純合子,電泳后條帶位于“Q4-1染色體的SSR”,說明控制紫花的基因位于Q4-1染色體上,P2為白花純合子,電泳后條帶位于“Q4-1染色體的SSR”,說明控制白花的基因位于Q4-2染色體上;F1基因型為Aa,Aa自交后代有1/4AA、2/4Aa、1/4aa,紫花植株中有1/3AA、2/3Aa,其中紫花基因A占1/3×1+2/3×1/2=2/3,則F2紫花植株中控制花色的基因來源于Q4-1(A基因)和Q4-2(a基因)的比例為2:1。20.(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1分)(1)4;磷酸二酯鍵(2)顯微注射法;抑制Caspaset8基因的翻譯過程(2分)(3)逆轉錄;序列2(4)可持續產生siRNA,使靶基因長時間沉默(2分)(5)BDE(2分)解析:(1)限制酶EcoR I和PstI切割形成的是黏性末端,限制酶SmaI和EcoRV切割形成的是平末端,無論哪種末端,都可以用T4DNA連接酶連接。DNA連接酶催化目的基因片段與質粒載體片段之間形成磷酸二酯鍵。(2)將重組質粒導入動物細胞常采用顯微注射法。mRNA是翻譯的模板,據圖1可知,基因沉默復合物作用于Caspased8的mRNA,抑制了翻譯過程。(3)研究人員根據Caspase8基因的堿基序列,設計了三種序列分別導入豬的心肌細胞,通過測定靶基因Caspase8的mRNA含量來確定最優序列。測定mRNA含量時,需提取心肌細胞的總RNA,經過逆轉錄過程得到cDNA,再進行PCR擴增,通過測定PCR產物量進而推測相關基因的表達量。圖3結果顯示,導入序列2的PCR產物量最少,說明相關基因沉默,因此抑制效果最好的是序列2。(4)與直接將sRNA導入豬的心肌細胞相比,通過重組質粒將siRNA對應的DNA序列導入心肌細胞,siRNA可隨重組質粒增殖而持續產生,從而使靶基因長時間沉默。(5)對于人體而言,豬的器官屬于外來物,免疫系統會把外來器官當作抗原成分進行攻擊,故免疫排斥反應是將豬心臟移植到人體面臨的最大挑戰.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將豬心臟中與免疫排斥有關的抗原基因敲除;或轉入一些人類特有蛋白的基因,將豬細胞偽裝成人的細胞;以及導入抑制抗原決定基因表達的調節因子等技術均可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故選BD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