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云南卷——2025屆高考生物學4月模擬預測卷(有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云南卷——2025屆高考生物學4月模擬預測卷(有解析)

資源簡介

云南卷——2025屆高考生物學4月模擬預測卷
分值:100分 時間:75分鐘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下列關于教材實驗創新的嘗試,合理的是( )
A.“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中,用適宜濃度的KNO3溶液代替蔗糖溶液,可簡化實驗步驟
B.“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中,將葉片100℃烘干2h后研磨,可提高色素分離效果
C.“檢測生物組織中的脂肪”實驗中,用無水乙醇洗去浮色,可提高實驗觀察效果
D.“觀察根尖分生區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中,縮短解離時間,可提高染色效果
2.將浸有肝臟研磨液的若干圓紙片放入一定量的H2O2溶液中,測得最適溫度和pH條件下O2釋放量與時間的關系如曲線①所示。若對該實驗條件進行改變,則曲線可能發生改變下列改變的措施與曲線對應正確的是( )
A.增加圓紙片數量——曲線② B.增加H2O2溶液量——曲線③
C.提高溫度或改變pH——曲線③ D.替換為浸有FeCl3的圓紙片——曲線④
3.茶樹根細胞質膜上的硫酸鹽轉運蛋白負責將硫酸鹽從外界環境中轉運到植物細胞內。當土壤中存在硒酸鹽時,硫酸鹽轉運蛋白會將硒酸鹽一同轉運到根細胞內。吸收的大部分硒會與細胞內的蛋白質結合,形成硒蛋白。硒蛋白形成后,有一部分會被轉移到細胞壁中進行儲存。據此推測,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硫酸鹽轉運蛋白對硫酸鹽和硒酸鹽的轉運具有特異性
B.硒蛋白轉移至細胞壁中可避免硒的過量積累對細胞造成毒害
C.硒蛋白通過主動運輸轉移到細胞壁中進行儲存
D.硫酸鹽和硒酸鹽均以離子的形式被茶樹根細胞吸收
4.下圖1表示某生物(2n=8)細胞分裂過程中的一條染色體/質的變化過程,圖2表示該生物細胞分裂時有關物質或結構數量變化的相關曲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圖1不能表示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質形態變化的完整過程
B.圖2中,a時可能沒有同源染色體
C.若圖2曲線表示減數分裂中染色體數目變化的部分曲線,則n=2
D.若圖2表示每條染色體的DNA數量變化,則圖2的ab段可表示圖1的③過程
5.人類中由染色體數目變異引起的疾病有Klinefelter綜合征(XXY)、超雄綜合征(XYY)Turner綜合征(XO)、21二體綜合征、13三體綜合征等。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XYY個體可以產生X、Y、XY、YY四種配子且比例相等
B.Turner綜合征個體的形成與減數分裂異常無關
C.21三體綜合征個體形成配子過程中,細胞中可能出現23、24、46或48條染色體
D.通過產前診斷可準確排查出題述疾病
6.科學家發現了距今10萬年以上的大熊貓化石。通過對化石中提取的線粒體DNA進行測序分析和比較,發現古大熊貓與現代大熊貓的相關DNA序列高度相似。研究發現,古大熊貓四肢顯示出了一個特殊的演化現象,與其他熊類相比,大熊貓手掌多出一個“拇指”。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變異是隨機的、不定向的,導致現代大熊貓與古大熊貓的DNA出現差異
B.大熊貓化石、DNA測序比較結果都可以作為大熊貓進化的證據
C.演化出“拇指”說明適應具有絕對性,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D.大熊貓演化出“拇指”不能說明現代大熊貓是一個新物種
7.臨床上搶救因外傷導致的腦部水腫患者時,常采用靜脈注射質量分數為20%的甘露醇溶液的方法,以實現組織脫水,從而初步消除水腫。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長期營養不良也可能導致腦部水腫
B.患者體內的水分在血漿與組織液之間能相互滲透
C.注射的甘露醇溶液為細胞的等滲溶液,可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
D.甘露醇可升高血漿的滲透壓,吸收組織液中的部分水分,以消除水腫
8.黃體生成素是由腺垂體分泌的一種糖蛋白激素,可促進排卵和黃體生成,并可進一步促進黃體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等,雌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級調節和負反饋調節。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黃體生成素可與卵巢細胞的核內受體特異性結合
B.長期口服孕激素類藥物會導致體內的黃體生成素含量下降
C.黃體生成素會直接參與卵巢細胞內基因的表達
D.下丘腦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可促進垂體分泌黃體生成素
9.免疫預防是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某種傳染病減毒疫苗的接種須在一定時期內間隔注射多次。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疫苗可刺激機體產生體液免疫,產生相應抗體
B.注射疫苗的間隔時間過長可能會影響免疫效果
C.多次注射疫苗能促進漿細胞分化產生記憶細胞
D.該種疫苗刺激產生的抗體能特異性結合該種病原體
10.研究人員將某植物幼苗切段經緩沖液處理一段時間后分組,在黑暗條件下分別置于低濃度生長素(IAA)、一定濃度的乙烯利(ETH)、高濃度IAA、低濃度IAA+ETH溶液中培養,每隔一段時間測定幼苗切段伸長率,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實驗的自變量是使用植物激素的種類和濃度、切段培養時間
B.實驗過程中,至少需要分別對每組幼苗切段進行4次數據測量
C.若用清水組作為對照,其曲線應在高濃度IAA和ETH組之間
D.低濃度IAA和ETH對幼苗切段生長的調控具有相互抗衡作用
11.塞罕壩曾因亂砍濫伐變成了林木稀疏的荒漠,后經合理引種、多樹種搭配混交等治理,得以重現昔日風貌。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塞罕壩修復過程中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
B.多樹種搭配混交有利于提升塞罕壩的抵抗力穩定性
C.依據協調原理引種時,應優先考慮相近環境下的樹種
D.引種樹種的生態位相似度越高越有利于生態恢復
12.某地區設計實施了一種新型庭院生態工程模式,該模式的物質流向如右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該模式需依據自生原理有效選擇庭院生物組分并合理布設
B.糞尿堆肥還田實現了物質的循環利用,提高了能量傳遞效率
C.該模式實現了能量的多級利用,不需要來自外部能量的輸入
D.該模式通過圖示回用措施,增大了生態足跡,減少了環境壓力
13.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考察時指出,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是國寶,是水庫、糧庫、錢庫,更是碳庫,要充分認識其對國家的戰略意義。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熱帶雨林具有固碳功能,有助于減緩全球變暖
B.可通過建立基因資源庫保護瀕危物種的遺傳多樣性
C.熱帶雨林的旅游觀賞價值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使用價值
D.海南長臂猿棲息地的喪失和碎片化會導致其種群數量減少
14.某地冰川末端區的海拔約3000m,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冰川持續退縮,裸露出的區域逐漸被植被占領,甚至出現了頂極群落。如圖表示該冰川觀測樣地(S0~S6時期)的演替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S0~S6時期發生的群落演替都屬于初生演替
B.S1/S2時期可能處于地衣或苔蘚階段,有機物逐漸積累
C. S0時期的演替時間最長,群落中不存在S3時期的生物
D.與S6時期相比, S5時期的優勢種明顯較少
15.青蒿素是從黃花蒿中提取的,研究人員欲運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獲得黃花蒿,培養過程中發現其愈傷組織中沒有青蒿素,由愈傷組織再分化形成的芽和苗中均有青蒿素。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愈傷組織細胞中缺乏控制合成青蒿素的相關基因
B.取黃花蒿的莖尖分生區組織進行培養可獲得抗病毒植株
C.脫分化形成愈傷組織的過程中需要給予適當的光照
D.再分化時降低培養基中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含量的比值,有利于生產青蒿素
16.肺炎支原體的藥敏實驗中,將蘸有相同濃度的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羅紅霉素的圓形濾紙片放置于平板不同位置。培養一段時間后,平板上出現的抑菌圈情況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支原體與病毒的根本區別是細胞內無核糖體
B.可依據菌落特征判斷病人是否有支原體感染
C.?處作為對照組,圓形濾紙片上滴加蒸餾水
D.阿奇霉素抑制支原體增殖效果比克拉霉素好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2分。
17.(11分)如圖1表示銀杏葉肉細胞內部分代謝過程,甲~丁表示物質,①~⑤表示過程。某科研小組研究了不同溫度條件下CO2濃度對銀杏凈光合速率的影響,得到如圖2所示曲線,已知除自變量外,其他條件相同且適宜。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圖1中的乙是____________。①~⑤過程中,發生在生物膜上的有______。
(2)據圖2可知,與20℃相比,15℃時,增加CO2濃度對提高凈光合速率的效果不顯著,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據圖2可知,當CO2濃度低于400μmol mol-1時,15℃條件下的銀杏凈光合速率高于28℃下的,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研小組測定了銀杏葉片在28℃時,不同氧氣濃度下的凈光合速率(以CO2的吸收速率為指標),部分數據如表所示。
氧氣濃度 2% 20%
CO2的吸收速率(mg·cm-2·h-1) 23 9
為了探究氧氣濃度對光合作用是否產生影響,在表中數據的基礎上,可在______條件下測定相應氧氣濃度下銀杏葉片的呼吸速率。假設在溫度為28℃的情況下,氧氣濃度為2%時,銀杏葉片呼吸速率為Xmg cm-2 h-1,氧氣濃度為20%時,銀杏葉片呼吸速率為Ymg cm-2 h-1,如果23+X=9+Y,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23+X>9+Y,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2分)水稻是我國南方主要的糧食作物。已知水稻雄性育性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對a完全顯性,B基因會抑制不育基因的表達,反轉為可育。某科研小組用甲(雄蕊異常,雌蕊正常,表現為雄性不育)、乙(可育)兩個品種的水稻進行了一系列實驗。
實驗①:甲與乙雜交,F1個體全部可育;
實驗②:F1個體自交,單株收獲、種植并統計F2表現型,一半全部可育,另一半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卮鹣铝袉栴}:
(1)該科研小組在分析實驗結果后確認,控制水稻雄性不育的基因是A,其判斷依據是_____。實驗①中甲、乙的基因型分別為____。
(2)F2中可育株的基因型共有____種;僅考慮F2中出現雄性不育株的那一半,該部分可育株中能穩定遺傳的個體所占的比例為____。
(3)若要利用F2中的兩種可育株雜交,使后代雄性不育株的比例最高,則雙親的基因型為_____。
(4)現有各種基因型的可育水稻,請利用這些實驗材料,設計一次雜交實驗,確定某雄性不育水稻丙的基因型,請你寫出實驗思路,并預測實驗結果和結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分)心率為心臟每分鐘搏動的次數。心肌P細胞可自動產生節律性動作電位以控制心臟搏動。同時,P細胞也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受體阻斷劑A和B能與各自受體結合,并分別阻斷兩類自主神經的作用,以受試者在安靜狀態下的心率為對照,檢測了兩種受體阻斷劑對心率的影響,結果如圖。
回答下列問題:
(1)調節心臟功能的基本中樞位于________。大腦皮層通過此中樞對心臟活動起調節作用,體現了神經系統的________調節。
(2)心肌P細胞能自動產生動作電位,不需要刺激,該過程涉及Ca2+的跨膜轉運。神經細胞只有受刺激后,才引起________離子跨膜轉運的增加,進而形成膜電位為________的興奮狀態。上述兩個過程中離子跨膜轉運方式相同,均為________。
(3)據圖分析,受體阻斷劑A可阻斷________神經的作用。興奮在此神經與P細胞之間進行傳遞的結構為________。
(4)自主神經被完全阻斷時的心率為固有心率。據圖分析,受試者在安靜狀態下的心率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固有心率。若受試者心率為每分鐘90次,比較此時兩類自主神經的作用強度:_________________。
20.(10分)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廊道,也是我國“一帶一路”發展的重要經濟廊道,維持黃河的“健康”對經濟、社會和生態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改變了黃河流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請回答下列問題。
(1)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以來,黃河流域大力推廣種植適合當地環境的林草苗木,這體現了生態工程的_________原理。目前黃河流域的植被覆蓋率大幅提高,這一變化可有效改善環境,如控制_____(答出兩點即可)等問題。
(2)科學家對黃河中上游某濕地中的某些鳥類進行長期觀測,發現鳥類數量與其分布地點數目呈正相關,試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
(3)如圖為黃河三角洲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圖(單位:J·km-2·a-1), Ⅰ、Ⅱ、ⅢⅣ代表各個營養級。
圖中X的值為_______,第二、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______%(保留1位小數),第一營養級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________。
(4)近年來,人們對黃河三角洲進行生態修復,使黃河三角洲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有所增加,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是________。
21.(10分)擬南芥中的基因AtARA6在細胞的內體小泡運輸過程中發揮作用,使擬南芥具有較高的耐鹽性??蒲腥藛T利用農桿菌轉化法將擬南芥來源的基因AtARA6導入大豆中,獲得轉基因耐鹽堿大豆,其具體過程如圖1所示,圖2為構建成功的重組Ti質粒上的T-DNA片段結構示意圖(EcoR I、HindⅢ為限制酶)?;卮鹣铝袉栴}:請回答下列問題。
(1)啟動子P35S的基本單位是________。圖2中抗除草劑基因Bar與基因AtARA6轉錄的模板鏈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依據是________。
(2)①過程所需的工具酶為__________。欲檢驗①過程是否成功,科研人員用限制酶EcoRI和HindⅢ對T-DNA進行完全酶切,若獲得的DNA片段長度為_________,說明的基因沒有插入到Ti質粒中。
(3)②過程需用__________處理農桿菌。以大豆葉片為受體時,③過程的具體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欲鑒定轉基因大豆是否培育成功,請寫出實驗思路: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使用適宜濃度的KNO3溶液代替蔗糖溶液進行質壁分離實驗,K+和可通過主動運輸進入細胞,導致細胞液濃度升高,細胞自動吸水復原。該過程無需更換清水,簡化了實驗步驟,一次處理即可觀察分離與復原,A正確;
B、100℃高溫烘干葉片會破壞葉綠體結構,導致色素(尤其是葉綠素)分解,降低提取量,影響實驗結果,正常實驗中常使用新鮮葉片,B錯誤;
C、在進行脂肪鑒定的過程中,用蘇丹Ⅲ染色后,需要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C錯誤;
D、解離時間不足會使細胞未充分分離,導致細胞重疊,難以觀察,D錯誤。
故選A。
2.答案:D
解析:A、增加圓紙片數量,相當于增加酶的數量,但不能增加產物的量,曲線的最高點不會升高,A錯誤;
B、增加H2O2溶液量,相當于增加底物的數量,不會改變反應速率,但會增加產物的量,曲線的最高點會升高,B錯誤;
C、由題意可知,曲線①是在最適溫度和pH條件下測得的,提高溫度或改變pH會使反應的速率減慢,達到平衡的時間會延長,不會對應曲線③,C錯誤;
D、替換為浸有FeCl3的圓紙片,FeCl3是無機催化劑,催化效率低于過氧化氫,反應速率減慢,達到平衡的時間延長,可對應曲線④,D正確。
故選D。
3.答案:C
解析:A、從題干可知,茶樹根細胞質膜上特定的硫酸鹽轉運蛋白負責將硫酸鹽從外界環境轉運到植物細胞內,且當土壤中有硒酸鹽時,該轉運蛋白會將硒酸鹽一同轉運到根細胞內,說明這種轉運蛋白能識別并轉運硫酸鹽和硒酸鹽,對它們的轉運具有特異性,A正確;
B、由于吸收的大部分硒會與細胞內蛋白質結合形成硒蛋白,部分硒蛋白轉移到細胞壁儲存,這樣可以避免細胞內硒過量積累,從而避免對細胞造成毒害,B正確;
C、細胞壁是全透性的,物質進出細胞壁不需要通過主動運輸,C錯誤;
D、題干提到硫酸鹽轉運蛋白會將硒酸鹽一同轉運到根細胞內,結合常識可知硫酸鹽和硒酸鹽均以離子形式被茶樹根細胞吸收,D正確。
故選C。
4.答案:C
解析:A、圖1不能表示一次細胞分裂過程中完整的染色體形態變化,因為最終染色體還會解螺旋形成染色質,A正確;
B、圖2中,若代表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則a時可能表示減數分裂II后期,因而可能沒有同源染色體,B正確;
C、若圖乙曲線表示減數分裂中染色體數目變化的部分曲線,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變化為2n→n→2n→n,則n=4,C錯誤;
D、若圖2表示每條染色體的DNA數量變化,則ab段形成的原因是著絲粒分裂,可對應于圖甲③過程,D正確。
故選C。
5.答案:C
解析:第一步:分析題述各綜合征的特點;第二步:分析選項,判斷正誤XYY個體可以產生X、Y、XY、YY四種配子,比例為X:XY:Y:YY=1:2:2:1,A錯誤;Turner綜合征個體產生的原因可能是配子形成時減數分裂異常,B錯誤;21三體綜9合征個體的細胞中21號染色體有3條,其形成配子過程中,減數分裂I時21號染色體隨機分配,一極1條,另外一極2條,故形成的細胞中染色體有23條或24條,減數分裂Ⅱ時隨著著絲粒的分裂染色體數目加倍會形成46條或48條,C正確;進行產前診斷只能發現一些高風險的發病指征,并不能準確排查出題述疾病,D錯誤。
6.答案:C
解析:基因突變具有隨機性、不定向性,現代大熊貓與古大熊貓DNA序列之間的差異與變異的隨機性、不定向性有關;大熊貓化石是大熊貓進化的直接證據,DNA測序比較結果是大熊貓進化的分子生物學方面的證據;適應具有普遍性、相對性和局限性,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標志。
7.答案:C
解析:長期營養不良會導致血漿蛋白含量減少,進而導致組織液滲透壓相對升高,因而導致組織水腫,也可能導致腦部水腫,A正確;血漿和組織液之間可以進行物質交換,因而推測,患者體內的水分在血漿與組織液之間能相互滲透,B正確;題意顯示,常采用靜脈注射質量分數為20%的甘露醇溶液的方法,以實現組織脫水,從而初步消除水腫,可見甘露醇進入體內后能直接提高血漿滲透壓,不是細胞的等滲溶液,C錯誤;注射的甘露醇為高滲溶液,促使水分由組織液向血漿轉移,吸收組織液中的部分水分,消除水腫,D正確。
8.答案:B
解析:黃體生成素是一類糖蛋白激素,可與卵巢細胞膜上的受體特異性結合,A錯誤;長期口服孕激素類藥物會抑制垂體和下丘腦的相關分泌功能,導致體內的黃體生成素含量下降,B正確;黃體生成素促進排卵,可能會影響卵巢細胞內基因的表達,但不會直接參與基因的表達, C錯誤;由題可知,黃體生成素是一種促性腺激素,下丘腦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可促進垂體分泌黃體生成素,D錯誤。
9.答案:C
解析:A、疫苗可以作為抗原,刺激機體產生體液免疫,產生相應抗體,A正確;
B、注射疫苗的間隔時間過長可能會導致體內抗體水平降低影響免疫效果,因此可多次注射疫苗促進機體積累更多記憶細胞和抗體,增強機體對抗病原體的能力,B正確;
C、漿細胞不能增殖分化產生記憶細胞,C錯誤;
D、該疫苗是病原體的減毒疫苗,故該種疫苗刺激產生的抗體能特異性結合該種病原體,D正確。
故選C。
10.答案:D
解析:A、分析題意,該實驗在黑暗條件下分別置于低濃度生長素(IAA)、一定濃度的乙烯利(ETH)、高濃度IAA、低濃度IAA+ETH溶液中培養,但ETH不是植物激素,屬于植物生長調節劑,且沒有探究其濃度變化對伸長率的影響,A錯誤;
B、實驗設計應遵循重復原則,實驗過程中,至少需要分別對每組幼苗切段進行3次數據測量,B錯誤;
C、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的特點,若另設清水組,其曲線應在高濃度IAA和低濃度IAA之間,C錯誤;
D、據圖可知:低濃度IAA促幼苗切段生長。ETH對幼苗切段生長具有抑制作用,低濃度IAA和ETH對幼苗切段生長的調控具有相互抗衡,D正確。
故選D。
11.答案:D
解析:A、塞罕壩曾因亂砍濫伐變成了林木稀疏的荒漠,保留了土壤條件、植物的種子和繁殖體,塞罕壩修復過程中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A正確;
B、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主要與生態系統的組分有關,生態系統的組分越多,食物網越復雜,其自我調節能力越強,抵抗力穩定性就越高,人工造林時搭配多種類型的樹種,有利于提高生態系統的食物網復雜程度,有利于提高其抵抗力穩定性,B正確;
C、引種時,應考慮生物與環境相適應,依據協調原理,應優先考慮相近環境下的樹種,C正確;
D、生態位相似度越高,競爭越激烈,故引種樹種的生態位相似度越低越有利于生態恢復,D錯誤。
故選D。
12.答案:A
解析:A、該生態工程通過有效選擇生物組分并合理布設(自生原理),能實現農戶脫貧和庭院人居環境改善的雙重目標(整體原理),同時能實現物質的循環利用(循環原理),考慮到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的適應(協調原理),A正確;
B、人和動物糞尿堆肥還田實現了物質的循環利用,實現了物質的多級利用,沒有提高能量傳遞效率,B錯誤;
C、該庭院生態工程能夠實現能量多級利用,但仍需要外部的能量輸入,如太陽光能,C錯誤;
D、該模式通過圖示回用措施,減小了生態足跡,減少了環境壓力,D錯誤。
故選A。
13.答案:C
解析:為人類提供食物、藥物和建材等實用意義的,有旅游觀賞、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等非實用意義的價值屬于生物多樣性的直接使用價值,C錯誤。
14.答案:B
解析:第一步:找到關鍵信息,分析題圖題干中提到“冰川持續退縮,裸露出的區域逐漸被植被占領”,結合題圖可知,S0時期從冰川開始演替,屬于初生演替,其后時期發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第二步:判斷選項由上述分析可知,A錯誤;S1、S2時期處于演替的初始階段,可能處于地衣或苔蘚階段,有機物積累逐漸增多,B正確;群落演替是優勢物種替換,不是全部物種都替換,S6時期可能存在與S3時期相同的生物,且演替后期的優勢種不一定多于前期,C錯誤、D錯誤。
15.答案:D
解析:愈傷組織中沒有青蒿素,但愈傷組織細胞中含有控制合成青蒿素的相關基因,只是該基因在該細胞中沒有表達, A錯誤;莖尖等分生區組織病毒少,甚至沒有病毒,取黃花蒿植物的莖尖等分生區組織進行培養可獲得脫毒植株而不是抗毒植株,B錯誤;誘導愈傷組織形成期間一般不需要光照,C錯誤;再分化時培養基中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含量的比值低時,利于芽的形成,利于從中提取青蒿素,D正確。
16.答案:B
解析:A、支原體是原核細胞有細胞結構,病毒無細胞結構,因此支原體與病毒的根本區別是有無細胞結構,A錯誤;
B、支原體可在培養基上生存,可依據菌落特征判斷病人是否有支原體感染,B正確;
C、除實驗中的三種抗生素組別外還需要設置空白對照組,故“?”處放置的是蘸有無菌水的圓形濾紙片,C錯誤;
D、圖示三個濾紙片中,克拉霉素對應的抑菌圈比阿奇霉素大,說明克拉霉素抑制效果比阿奇霉素好,D錯誤。
故選B。
17.(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1分)(1)丙酮酸;①、⑤
(2)溫度低,酶活性較低,限制了光合速率,且CO2濃度變化對植物呼吸速率幾乎無影響(2分)
(3)CO2濃度較低,限制了銀杏植株的光合作用,而28℃條件下銀杏的呼吸作用較強,消耗的有機物較多(2分)
(4)黑暗;氧氣濃度為2%時總光合速率等于氧氣濃度為20%時的(2分);氧氣濃度為2%時總光合速率大于氧氣濃度為20%時的(2分)
解析:(1)由題圖剖析可知,乙是丙酮酸。丙酮酸在有氧呼吸第一階段產生,在第二階段參與反應被消耗。①~⑤過程中,發生在生物膜上的有①、⑤。①是光反應階段,場所是類囊體膜,⑤是有氧呼吸第三階段,場所是線粒體內膜;
(2)據圖2可知,與20℃相比,溫度為15℃時,增加CO2濃度對提高凈光合速率的效果不明顯,原因是溫度低,相關酶活性低,限制了光合速率,光合速率的進行需要適宜的溫度條件,而CO2濃度增加對呼吸速率幾乎無影響,凈光合速率是總光合速率與呼吸速率的差值,所以增加CO2濃度對提高凈光合速率的效果并不明顯;
(3)凈光合速率=總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據圖2可知,當CO2濃度低于400μmol mol-1時,15℃條件下的銀杏凈光合速率高于28℃下的,其原因可能是28℃條件下,銀杏的呼吸作用比15℃時強,消耗的有機物多,二氧化碳濃度是影響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之一,CO2濃度較低時,銀杏植株的光合作用受到限制,綜合考慮所以當CO2濃度低于400μmol mol-1時,15℃條件下的銀杏凈光合速率高于28℃下的;
(4)總光合速率=凈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表格中CO2的吸收速率可表示凈光合速率,所以為了探究氧氣濃度對光合作用的影響,在表中數據的基礎上,還需測定黑暗條件下銀杏葉片的呼吸速率,因為黑暗條件下只進行呼吸作用;如果23+X=9+Y,即氧氣濃度為2%和20%時,根據總光合速率=凈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所以此時總光合速率相等;如果23+X>9+Y,同理即氧氣濃度為2%時總光合速率大于氧氣濃度為20%時的。
18.(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2分)(1)由于B基因會抑制不育基因的表達,反轉為可育,說明雄性不育株一定不含B基因,進而確定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為A;Aabb、aaBB
(2)7;7/13
(3)aabb和AABb
(4)水稻不育植株的基因型為A_bb,要確定水稻丙的基因型,可采用測交的方法,實驗思路為:取基因型為aabb的可育株與水稻丙雜交,觀察后代植株的育性。若后代全是雄性不育植株,則丙基因型是AAbb;若后代出現可育植株和雄性不育植株,且比例為1∶1,則丙的基因型為Aabb。
解析:(1)由于B基因會抑制不育基因的表達,反轉為可育,說明雄性不育株一定不含B基因,進而確定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為A??捎幕蛐蜑锳_B_、aaB_、aabb,雄性不育的基因型是A_bb;題意分析,F1個體自交單株收獲得到的F2中的一半表現的性狀分離比為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而13:3是9∶3∶3∶1的變式,說明該性狀受兩對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組合定律,且這部分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F2出現兩種情況,說明F1的基因型有兩種且各占1/2,可確定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子一代基因型是AaBb、aaBb,aaBb自交后代全部可育,AaBb自交后代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
(2)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子一代基因型是AaBb、aaBb,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共9種,其中AAbb、Aabb表現為不育,因此可育株的基因型共有9-2=7種。僅考慮F2中出現雄性不育株的那一半,該部分可育株中個體的基因型為1/13AABB、2/13AABb、2/13AaBB、4/13AaBb、1/13aaBB、2/13aaBb、1/13aabb,其中2/13AABb和4/13AaBb自交后代會發生性狀分離,其他均能穩定遺傳,故該部分可育株中能穩定遺傳的個體所占的比例為1-2/13-4/13=7/13。
(3)F2中共有7種基因型可育,若想使后代雄性不育株的比例最高,應滿足后代必須含有A基因,同時出現不含B基因的情況,故應選擇AABb和aabb雜交,產生的后代為1/2AaBb、1/2Aabb,后代雄性不育株占1/2。
(4)水稻不育植株的基因型為A_bb,要確定水稻丙的基因型,可采用測交的方法,取基因型為aabb的可育株與水稻丙雜交,觀察后代植株的育性。若丙基因型是AAbb,測交后代的基因型為Aabb,故后代全是雄性不育植株;若丙基因型是Aabb,測交后代的基因型以及比例為Aabb:aabb=1:1,故后代出現可育植株和雄性不育植株,且比例為1∶1。
19.(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9分)(1)腦干;分級
(2)Na+;外負內正;協助擴散
(3)副交感;突觸
(4)小于;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都起作用,副交感神經作用更強
解析:(1)調節心臟功能的基本中樞位于腦干。大腦皮層通過此中樞對心臟活動起調節作用,體現了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
(2)神經細胞只有受刺激后,才引起Na+跨膜轉運的增加,進而形成膜電位為外負內正的興奮狀態。上述兩個過程中離子跨膜轉運方式相同,均為協助擴散。
(3)交感神經可以使心跳加快、加強,副交感神經使心跳減慢、減弱,據圖分析可知,與對照組相比,當受體阻斷劑A與受體結合后,心率比安靜時明顯加快,而受體阻斷劑B與受體結合后,心率下降,所以受體阻斷劑A可阻斷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受體阻斷劑B可阻斷交感神經的作用。此神經與P細胞之間在反射弧中可以作為效應器,故興奮在此神經與P細胞之間進行傳遞的結構為突觸。
(4)自主神經被完全阻斷時的心率為固有心率,與固有心率(即自主神經完全被阻斷也就是最后一組的心率100)相比,心率90較低。如果只有交感神經作用,則應該為115(即第二組副交感被阻斷的心率);如果只有副交感神經作用,則應該為50(即第三組交感神經被阻斷的心率),現在為90,說明既有交感神經也有副交感神經作用,且副交感神經作用更強。
20.(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0分)(1)協調;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2)種群數量大的種群需要更多棲息地提供生存資源
(3)578.1(2分);11.2(2分);第一營養級的殘枝敗葉和下一營養級糞便中的能量
(4)維持生態系統穩定,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2分)
解析:(1)在進行生態工程建設時,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的協調與適應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黃河流域大力推廣種植適合當地環境的林草苗木,體現了生態工程的協調原理。
(2)一般認為,鳥類的數量越多,需要的食物及棲息地等資源越多,對應的分布地點數目也就越多,鳥類數量與其分布地點數目呈正相關。
(3)分析題圖可知,圖中X的值應為554.1+342.2-100.5-217.7=578.1(J·km-2·a-1),第二營養級的同化量為554.1+342.2=896.3(J·km-2·a-1),第三營養級的同化量為100.5J·km-2·a-1,第二、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00.5÷896.3)×100%≈11.2%,第一營養級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第一營養級殘枝敗葉中的能量和第二營養級糞便中的能量。
21.(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0分)(1)脫氧核糖核苷酸;不同;轉錄沿著模板鏈的3'端向5'端進行,二者的啟動子方向不同;
(2)限制酶和DNA連接酶;2.5kh和0.9kb
(3)Ca2+;從大豆葉片上取下圓形小片與轉化成功的農桿菌共培養,然后篩選出轉化成功的細胞(2分)
(4)將轉基因大豆和非轉基因大豆種植在鹽堿地(高鹽溶液)中,觀察兩組植株的生長狀況(2分)
解析:(1)啟動子是DNA片段,其基本單位是脫氧核苷酸.據圖2可知,基因Bar和基因AtARA6位于同一個DNA分子中,但二者的啟動子方向相反,且轉錄沿著模板鏈由3'端向5'端進行,說明二者轉錄的模板鏈不同。
(2)(3)第一步:分析題圖過程
第二步:根據題圖分析進行解答
若①過程構建成功,則T-DNA如圖2所示,完全酶切后,會出現2.5kb和4.7kb-2.5kb=2.2kb兩個長度的DNA片段.若沒有構建成功,則圖2中的基因ALARA6不存在,則完全酶切后,會形成2.5kb和4.7b-2.5kb-1.3kb=0.9kb兩個長度的DNA片段.農桿菌轉化法導入植物細胞時,具體操作是:從植物葉片上取下圓形小片與轉化成功的農桿菌共培養,然后篩選出轉化成功的細胞。
(4)鑒定轉基因植物是否培育成功,需要檢測植物體內是否有目的基因表達的蛋白質,或者檢測轉基因植物是否具備相應性狀,因此實驗思路可為:將轉基因大豆和非轉基因大豆種植在鹽堿地(高鹽溶液)中,觀察兩組植株的生長狀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星子县| 乌拉特中旗| 乌鲁木齐市| 清新县| 香格里拉县| 苍梧县| 遂平县| 赞皇县| 珠海市| 湘阴县| 金塔县| 仁布县| 义乌市| 西乌| 屏东市| 安图县| 柯坪县| 江口县| 桦南县| 巩留县| 佛山市| 托克逊县| 汕尾市| 武功县| 鄂尔多斯市| 兴义市| 喀喇沁旗| 南丹县| 水富县| 稻城县| 富源县| 苗栗县| 博乐市| 桂林市| 郓城县| 泉州市| 开远市| 丰台区| 泸西县| 阿克苏市| 乌拉特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