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學業水平檢測初三歷史(60分鐘,10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正確的。請將你認為正確的答案填入答題紙相應的位置。)1.玉琮是中國古代用于祭祀的禮器。下列各地出土的玉琮共同反映了(浙江良渚遺址出土四川三星堆遺址出土河南殷墟婦好墓出土A.生產工具發生變化B.早期國家已經建立C.舊石器時代的成就D.中華文明多元一體2.遠古時代人們使用的農具多以打制石器為主,在夏商時期木質的耒和骨制的耜出現在農業生產中,到秦漢時期鐵制農具廣泛應用。這反映出()A.作物品種的豐富B.生產工具的改進C.土地制度的調整D.耕作方式的變革3.歷史學家許倬云在《萬古江河》中指出:“周人小國寡民僻居西部,面對東部的廣土眾民,不能不設計一套統治機制一‘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與這一制度相關的史實是()A.禪讓制的確立B.世襲制的確立C.分封制的確立D.君主制的確立4.西漢賈誼《過秦論》中記載商鞅變法:“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這是()A.分析變法背景B.說明變法措施C.評價變法影響D.描述變法過程5.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發展的重要時期,請為下面思想家的主張確定一個研究主題()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A.人才標準B.教育思想孔子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C.自然規律D.治國理念墨子故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6.張騫出使西域擴大了中國絲綢在中亞的影響,…。羅馬帝國貴族都以穿上絲綢為貴,隨后絲綢價格甚至高過黃金,而漢朝是絲綢唯一來源。可見,張騫出使西域()A.使漢了解了西域情況B.推動了物種的交流C.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D.促進對外貿易7.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尊孔了,祠孔廟,依漢律制定禮樂刑罰。據此推知()A,北魏統一黃河流域B.洛陽自然環境優越C.魏晉政權更迭頻繁D民族認同口趨加強8.有學者指出:“九品中正之弊致成貴族政治,矯之以科舉,而后貢選考試機會均等…庶民之優秀者,亦得與貴族均享政權。”這表明,科舉制度()A,選拔權山上層權貴掌握B.擴大了官史的選拔范圍C.通過考試方式選拔官員D.進士科成為重要考試科目初三歷史第1頁共6頁9。大運河借助天然江河湖泊的自然條件,將互不相通的五大水系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南北互通、東西相連的網絡,成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杰作。材料反映了大運河的開通(A.鞏固了隋王朝的統治B.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C.實現了南北方的統一D.彰顯了勞動人民的智慧10.研究表明,唐朝服飾不僅有華夏傳統的寬衣博帶,而且胡服也成為此時服飾中的一大亮點。與此同時,一些其他類型的胡服穿搭也受到人們的推崇。據此推測,唐代()A.民族交融加強B.中外交流頻繁C.文學藝術繁榮D.中央集權加強1山.有一種觀點認為:宋朝某項政策的實行,使得中國人喪失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與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中屢屢敗北。這項政策是(A.重農抑商B.崇文抑武C.和親會盟D.閉關政策12.宋代《泉州府志》記載:“漲海聲中萬國商”,考古發現泉州出土大量伊斯蘭教石刻。這說明,宋代()A.海上絲綢之路興盛B.紙幣交子廣泛流通C.經濟重心南移完成D.政府壟斷海外貿易13.元朝初期,廣西劃歸湖廣行省,后于公元1363年置廣西行省,這是廣西設立為省的開始。由此判斷,元朝對地方管理實行的制度是()A.分封制B.郡縣制C.刺史制D.行省制14.從“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唐詩豪邁,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宋詞雄渾,從“古道西風瘦馬”的元曲通俗,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明清小說深沉。隨著歷史時代的發展,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呈現出的趨勢是()A.從注重意境到側重寫實B.從單一抒情到多元表達C.從簡短精悍到鴻篇巨制D.從高雅格調到通俗易懂15.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中寫道:“這場戰爭,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國起,是他們積325年窺探后的一逞。對中國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材料中“界碑”是指()A.中國近代史的開端B.中國近代化的起步C.中國人民禁煙斗爭勝利D.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16.時間軸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歷史。下圖中“▲”處應填寫的內容在近代中國有何影響()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1840年1919年1949年鴉片戰爭爆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A,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B.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C,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D.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初三歷史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