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西專版——2025屆高考生物學仿真猜題卷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共40分。第1~12小題,每小題2分;第13~16小題,每小題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研究發現,“減肥”減掉的體重中80%左右來自脂肪,20%~25%來自非脂肪。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脂肪是人體重要的能源物質,是饑餓狀態時能量的直接來源B.脂防的組成元素與糖類不同,只能在特定條件下少量轉化為糖類C.觀察植物組織中的脂肪時,可能觀察到細胞內、細胞間均有脂肪D.脂肪水解產生的單體可直接參與氧化分解,釋放的能量比葡萄糖多2.溶酶體膜上存在一種Ca2+激活的鉀離子通道(BK),BK的激活需要細胞質基質中較高濃度的Ca2+。研究發現,K+通道和Ca2+通道(TRPML)在功能上關聯。如圖表示BK和TRPML參與物質運輸的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溶酶體中的K+濃度高于細胞質基質B.TRPML作用的結果會促進BK的激活C.BK運輸K+過程中K+與BK發生特異性結合D.Ca2+通過TRPML的過程依賴于ATP的水解供能3.白血病是由骨髓造血干細胞惡性增殖而引起的疾病。患者血液和骨髓中的白細胞及其前體細胞出現異常增殖和分化障礙,成為白血病細胞。研究表明,Rg1(人參皂苷的重要單體)能夠抑制白血病細胞增殖并誘導其向成熟紅細胞方向分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造血干細胞中抑癌基因突變成原癌基因,從而形成白血病細胞B.Rg1誘導入白血病細胞向成熟紅細胞分化體現了細胞具有全能性C.白血病細胞與骨髓造血干細胞的基因組成相同,基因表達情況不同D.用Rg1處理但不殺傷白血病細胞,可作為未來治療白血病的策略之一4.已知5-溴尿嘧啶(5-BU)可與堿基A或G配對,現將大腸桿菌放入含5-BU的培養基中進行培養。下列有關大腸桿菌細胞內的DNA及其復制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子鏈延伸時,游離的脫氧核苷酸添加到3'端,DNA每條鏈的5'端是羥基末端B.若大腸桿菌DNA上某個堿基位點已由A-T轉變為A-5-BU,要使該位點出現G-C,則該位點所在的DNA至少需要復制2次C.DNA復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條件,且兩條子鏈螺旋形成個新的DNAD.新形成的兩個子代DNA,通過細胞分裂分配到子細胞中,存在于兩條姐妹染色單體上5.果蠅的正常翅和殘翅是一對相對性狀,由基因A/a控制,直剛毛和焦剛毛為另一對相對性狀,由基因B/b控制,兩對等位基因獨立遺傳。研究人員用一群正常翅直剛毛雌果蠅與數量相等的殘翅直剛毛雄果蠅進行雜交得到F1結果為雌果蠅中正常翅直剛毛:殘翅直剛毛=2:1;雄果蠅中正常翅直剛毛正常翅焦剛毛:殘翅直剛毛:殘翅焦剛毛=2:2:1:1,讓F1雌雄果蠅自由交配得到F2,不考慮致死和突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果蠅焦剛毛為隱性性狀,控制翅形的基因在常染色體上B.親本雌果蠅有2種基因型,且雜合子所占的比例為2/3C.F1產生的雌配子中XB:Xb=3:1,雌雄配子中A:a均為2:1D.F2的群體中,出現殘翅焦剛毛雄果蠅的概率是1/126.水果經常會發生褐變現象,這主要與酪氨酸酶有關。谷胱甘肽是酪氨酸酶的抑制劑,如圖為不同溫度條件下谷胱甘肽對不同植物體內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高溫時谷胱甘肽對香蕉的抑制率相對較高,故香蕉的保存溫度越高越好B.30~35℃時谷胱甘肽對雪蓮果中酪氨酸酶的抑制率最低,原因是酶已變性失活C.圖中谷胱甘肽對三種植物的酪氨酸酶抑制率不同,推測三種酶的空間結構存在差異D.不同溫度對香蕉酪氨酸酶的抑制率變化不大,說明溫度影響酶的活性而不影響谷胱甘肽的作用7.人類的ABO血型由位于9號染色體上的IA、IB、i基因控制,人類的血型與基因型的關系如下表所示。人群中,某人為A型血的概率為0.45,為B型血的概率為0.13,為O型血的概率為0.36。人類的Rh血型有Rh+和Rh-兩種,Rh-由位于1號染色體上的隱性基因r控制,人群中血型為Rh+的人所占的比例為96%。下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血型 A型 B型 AB型 O型基因型 IAIA、IAi IBIB、IBi IAIB iiA.人群中i基因的基因頻率為0.4,其在男性中與在女性中的頻率相等B.人群中一對血型均為Rh+的夫妻生下一個血型為Rh 的孩子的概率是16/625C.隨著繁殖代數的增加,人群中的基因頻率不會發生變化D.B型血Rh+的男性與一位A型血Rh+的女性婚配,可能生出Q型血Rh-的女孩8.平格拉普島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礁,又被稱為“色盲島”。生活在這座島上的原住民中,大約每12人中就有1人是全色盲,且男女患全色盲概率相同,色盲患者只能看到黑白灰明暗的變化。該島的色盲基因最初是由一位攜帶全色盲基因(CNGB3)的空難幸存男性引入的,因為地理條件和宗教影響,該島上成年后的男女只能從島上居民中選擇配偶,使得全色盲基因得到保留和傳播。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全色盲最可能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B.平格拉普島居民與島外居民存在地理隔離C.全色盲的出現是人與海島環境協同進化的結果D.近親婚配是導致該島全色盲發病率增大的主要原因9.某池塘中主要有甲、乙兩種魚,其中乙處于最高營養級,如圖為該池塘中的能量流動圖解,圖中字母表示同化量。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A.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a+b+e+fB.在“浮游植物→浮游動物→甲→乙”的食物鏈中,浮游動物同化的能量可通過自身的遺體殘骸和糞便流向分解者C.甲到乙的能量傳遞效率為d÷(b+c+e)×100%D.水草瘋長會導致浮游動物和甲的數量減少10.薄皮甜瓜在貯藏過程中易軟化、失重和腐爛,使得貨架期縮短。近年來腿黑素(一種激素)對果實貯藏保鮮的調控作用受到廣泛關注。某實驗小組用濃度200μmol·L-1的褪黑素溶液浸泡薄皮甜瓜并檢測甜瓜中乙烯的含量,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褪黑素發揮作用的基礎是薄皮甜瓜細胞核中必須具備與之結合的受體B.由實驗結果推測,隨著褪黑素溶液濃度的增加、內源乙烯的合成量逐漸減少C.褪黑素對薄皮甜瓜內源乙烯合成的影響效果在時間上存在短時促進長時抑制的特點D.200μmol/L的褪黑素可通過抑制內源乙烯的合成來延長薄皮甜瓜的貨架期11.通常情況下,種群密度的變化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同時出生率與死亡率也會隨著種群密度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秦嶺地區某大型鳥類的種群密度及其出生率、死亡率的關系如圖所示。據圖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自然狀態下,種群密度小于n1時,該生物瀕臨滅絕B.通常情況下,若種群密度大于n1種群數量一般呈“S”形增長C.種群密度由n2增至n3的過程中,種內競爭逐漸減小D.種群密度在n3前后時,出生率與死亡率的變化使種群數量趨于穩定12.腦VMH區的部分神經元對葡萄糖敏感,包括葡萄糖興奮性神經元(GE)和葡萄糖抑制性神經元(GI)。低血糖可抑制GE、激活GI,二者的活性變化可進一步調節體內激素分泌,并改變動物行為,以此防止血糖過低。FGF4是動物體內的一種信號分子,它可引起GE和GI發生圖示的放電頻率變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推測腦VMH區位于下丘腦,是血糖調節的神經中樞B.GI激活后,動物胰高血糖素分泌和攝食強度增加C.FGF4可分別引起GE和GI膜上K 和Na 通道開放D.上述機制體現了神經-體液調節共同維持血糖平衡13.在脊髓第五頸段水平以下切斷脊髓后(保留膈神經對膈肌呼吸的傳出支配),實驗動物表現為橫斷面以下部位脊髓所支配的反射均減退以致消失的現象,即脊休克。脊休克一段時間后動物的血壓可回升到一定水平,排尿反射也有一定程度的恢復。恢復后再次對該動物在第一次離斷脊髓的下方進行第二次脊髓離斷手術,脊休克不再出現。下列關于上述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A.支配膈肌呼吸的隔神經屬于外周神經系統B.脊休克是由切斷脊髓損傷刺激本身引起的C.以上實驗可以說明神經調節存在分級調節D.脊髓中有多種神經中樞,分別負責調控不同的生理功能14.魚茶味酸而微咸,富含多種必需氨基酸。魚茶的發酵菌群主要是乳酸菌,如圖是某同學繪制的魚茶發酵過程中各菌種數量及發酵液pH的變化曲線。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有( )A.與制作傳統泡菜類似,魚茶發酵也無需嚴格滅菌B.乳酸菌發酵時會積累NADH導致發酵液pH變小C.利用顯微鏡直接計數可快速直觀檢測活微生物數量D.醋酸菌和酵母菌消失的原因都是因為氧氣已耗盡15.利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可以獲得脫毒幼苗,流程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馬鈴薯脫毒時通常選用莖尖作為外植體,是因為莖尖處的細胞分裂能力強,分化程度低,成功率高B.圖中B代表愈傷組織,過程①代表脫分化,細胞在脫分化過程中不存在基因的選擇性表達C.過程②③代表再分化,過程②③所用的培養基成分及配比相同,但與過程①的培養基成分及配比不同D.利用上述過程還可以實現優質馬鈴薯苗的快速繁殖,并保留優良品種的遺傳特性16.家畜胚胎的性別鑒定技術對畜牧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科研人員利用PCR技術同時擴增優質奶牛Y染色體上雄性決定基因(SRY)和常染色體上的酪蛋白基因(CSNIS1),進行早期胚胎的性別鑒定,并將鑒定后的胚胎進行移植。如圖為取自不同胚胎的DNA樣品PCR產物的電泳結果。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選取囊胚期的滋養層細胞提取DNA進行性別鑒定B.需要根據牛的SRY和CSNIS1序列設計2對引物C.對受體牛進行同期發情處理后再進行胚胎移植D.根據結果可以確定A表示CSNIS1,3、5號胚胎為雌性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60分)17.(12分)葉片光合產物的輸出和轉化是植物生命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淀粉和蔗糖是綠色葉片光合作用的兩個主要末端產物。蔗糖是光合產物從葉片向各器官移動的主要形式,淀粉是一種暫時貯存形式。卡爾文循環產生的磷酸丙糖(TP)是兩種產物合成的共同原料。磷酸丙糖轉運器(TPT)能將TP不斷運到葉綠體外,同時將細胞質基質的無機磷酸(Pi)運回葉綠體內,相關過程如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據圖分析葉綠體內TP的合成場所為____,TP有3個去向,用于合成____。(2)TPT催化物質交換運輸嚴格遵循1:1反向交換的原則,即一分子物質運入,另一分子物質以相反的方向運出。將離體的葉綠體懸浮于介質中,并給予正常光照和飽和CO2,若介質中Pi濃度很低,則該懸浮葉綠體中淀粉的合成會顯著____(填“增加”或“減少”)。原因是____。(3)在小麥生長過程中光合作用末端產物中淀粉合成量____(填“很少”或“較多”),蔗糖合成____(填“很少”或“較多”)時,有利于小麥的生長和產量提高。因此,生產中可以采取適當____(填“增加”或“減少”)施用磷肥達到增產目的。(4)由圖分析TPT的化學本質最可能是____。科研人員要提取小麥的TPT進行分子水平的研究,應從____(“葉片”或“根”或“葉片和根”)細胞提取。對光合效率不同的小麥品種的TPT進行分析,結果表明中、低光合效率品種的TPT表達量均較低,而高光合效率小麥品種的TPT表達量較高,這為把____作為篩選高產小麥品種的參考指標之一提供可靠證據。18.(12分)沙眼衣原體(CT)為一類非細菌類原核微生物,其引發的疾病范圍廣泛,可累及眼、生殖道、直腸等多個器官。CT有獨特的發育周期,存在原體(EB)和始體(RB)兩種不同形態,如圖為CT侵染人眼結膜上皮細胞及發育周期過程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衣原體菌體小,可通過細菌濾器,最初被誤認為是一種病毒,其與病毒最主要的區別是______。細菌細胞中的三磷酸鹽化合物有______;CT自身不能合成三磷酸鹽化合物,必須利用宿主細胞的三磷酸鹽和中間代謝產物作為能量來源,據此可知CT是一類營______(選填“細胞內”或“細胞外”)能量寄生的病原體,也不屬于細菌。(2)EB與人眼結膜上皮細胞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以______方式進入細胞并形成空泡。空泡內的EB經過程①會轉變為RB,再經過程②以______方式分裂繁殖形成眾多的子代,最終轉變為______(選填“RB”或“EB”)釋放到細胞外。過程①和③的實質為______。(3)機體感染CT后,產生特異性免疫主要以______為主。外界應激因子如青霉素等處理CT可導致RB轉變為AB,AB狀態的CT不具有傳染性,停止發育但可持續擴大,失去外界應激因子作用時可恢復成正常的RB形態。據此推測外界應激因子使CT轉變為AB狀態的意義是______。(4)研究發現,EB的外膜蛋白具有多樣性,是CT的主要抗原。CT感染大多數無癥狀,流行病學史也難以確定,目前尚未有沙眼衣原體的疫苗,根本原因是______。下表為某醫院門診對106例疑似沙眼衣原體感染患者采用常用的三種方法檢測的結果。據下表可知,______在三種檢測方法中靈敏度最高。表不同檢測方法陽性率比較(例)性別 例數 免疫層析檢測 酶聯免疫吸附檢測 核酸檢測陽性 陰性 陽性 陰性 陽性 陰性男 34 27 7 28 6 33 1女 72 58 14 62 10 70 2合計 106 85 21 90 16 103 319.(13分)玉米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玉米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遭受多種害蟲侵擾,其中玉米螟、玉米灰飛虱是常見的玉米害蟲。玉米螟俗稱鉆心蟲,會鉆入玉米的莖稈、幼穗,嚴重影響玉米的生長和產量;玉米灰飛虱主要取食玉米的表皮和葉肉。科研人員對兩種害蟲進行了相關實驗,Bt為蘇云金芽孢桿菌,Eb為短穩桿菌,結果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1)要想研究玉米螟、玉米灰飛虱的生態位,可研究它們的_______(答出兩點)。(2)結合實驗結果,推測該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根據驗結果,科研人員認為使用Bt藥液和Eb藥液的推薦劑量對________ (填害蟲名稱)表現出較好的速效性,判斷依據是________,而______(填害蟲名稱)對Bt藥液和Eb藥液的敏感性較弱,可能的原因是______。(3)上述方法防治害蟲的措施屬于______,與其他防治方法相比,其優勢為______(答出兩點)。20.(11分)果蠅的長翅對殘翅為顯性,由基因R/r控制;剛毛對截毛為顯性,由基因B/b控制,兩對等位基因獨立遺傳。研究人員用X射線處理野生型果蠅,培育出兩個亮紅眼常染色體單基因純合突變品系甲和乙,以及1只體色為褐色的雌性單基因突變體丙。(1)研究人員選取某雄果蠅與殘翅截毛果蠅雜交,F1中雌雄果蠅均表現為長翅:殘翅=1:1,但雌蠅全表現為截毛,雄蠅全表現為剛毛。據此分析,基因A/a和基因B/b分別是位于_________上的等位基因,該雄果蠅的基因型為_________。(2)野生型果蠅分別與品系甲、乙交配,F1均為野生型,F1自由交配,F2中亮紅眼個體所占比例均為1/4。若將品系甲和乙交配,子代的表型為_________。野生型雄果蠅與突變體丙交配,F1中褐色雌:野生型雄:野生型雌=1:1:1。研究發現,果蠅丙的突變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則果蠅丙發生的是_________(填“顯性”或“隱性”)突變,出現該異常比例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3)若選擇品系甲的雄果蠅與突變體丙雜交得F1,F1自由交配,F2中褐色基因的頻率為_________。(4)研究發現一只果蠅W減數分裂時,存在如圖所示的兩對染色體異常聯會情況。減數分裂后期,異常聯會的染色體兩兩分離,形成的配子中基因存在缺失或重復時表現不育(其他染色體聯會正常,圖中每條染色體只表示了一條染色單體,不考慮其他變異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染色體結構變異往往會導致個體性狀的改變,但果蠅W表現正常,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一只染色體組成正常果蠅與果蠅W交配,產生染色體組成正常子代的概率是_________。21.(12分)RBD是新型冠狀病毒表面囊膜S蛋白的受體結合域肽段。Fc為人源抗體IgGⅠ的部分重鏈,能通過二硫鍵相結合形成Fc二聚體。科研人員為研制重組蛋白疫苗,構建了融合表達RBD 和Fc的重組質粒。實驗流程如圖所,請回答下列問題。(1)通過重疊延伸PCR(重疊鏈相互搭橋、互為模板而延伸,最終將不同來源的DNA片段拼接起來)獲取融合基因。①第一次PCR和第二次 PCR的反應體系中不同的有___________。②有關基因序列如圖2,據圖分析,引物1和引物4應選擇下列選項的___________。A.5'CTTGTACAG——3' B.5'TGGTTGTGG——3'C.5'GCTCACCAT——3' D.5'CCACAACCA——3'③PCR的最后一次循環結束后通常還需要在72℃維持7min左右,其目的是_________利用電泳技術鑒定PCR產物,標準泳道使用的樣品是不同已知長度(大小)的DNA片段,作用是_________對于PCR產物電泳結果符合預期的產物,通常需進一步通過基因測序確認,原因是__________。(2)構建基因表達載體分步實驗目的 簡易操作酶切融合基因和質粒pCDNA3.1 37℃條件下,酶切8小時,電泳鑒定、回收;酶切位點應添加在引物1和4的①___________端獲取重組質粒 將上述融合基因、質粒和②___________酶一起加入反應體系,16℃反應過夜利用大腸桿菌③_________ 將產物加入感受態大腸桿菌培養液,培養過夜,提取更多重組質粒(3)將目的基因導入人胚胎腎細胞將重組質粒、聚乙烯亞胺溶液加入到狀態良好的人胚胎腎細胞培養液中,培養4~5天,分離純化融合表達蛋白,推測聚乙烯亞胺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脂肪是細胞內良好的儲能物質,但并不是饑餓時能量的直接來源,A錯誤;糖類分子一般是由C、H、O三種元素構成的,脂肪的組成元素也為C、H、O,糖類在供應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大量轉化為脂肪,而脂肪一般只在糖類代謝發生障礙,引起供能不足時,才會分解供能,而且不能大量轉化為糖類,B錯誤;觀察植物組織中的脂肪時,由于切片會破壞部分細胞,因此細胞內和細胞外都可能觀察到被蘇丹Ⅲ染液染成橘黃色的脂肪顆粒,且在富含油脂的種子或果實中,除了單個細胞內的脂肪積累外,還可能在細胞間隙形成連續的脂肪層或油室,C正確;脂肪不屬于生物大分子,沒有單體,D錯誤。2.答案:B解析:A、通道蛋白介導物質的運輸方向為順濃度梯度的運輸,由于BK能介導K+從細胞質基質進入溶酶體因此溶酶體中的鉀離子濃度低于細胞質基質,A錯誤;B、根據圖示可知,TRPML作用的結果會提高細胞質基質中的Ca2+濃度,從而促進BK的激活,B正確;C、通道蛋白在運輸物質的過程中不會發生空間構象的改變,C錯誤;D、通道蛋白介導物質運輸的方式屬于協助擴散,協助擴散不會消耗ATP,D錯誤。故選B。3.答案:D解析:正常人體細胞內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造血干細胞形成白血病細胞的原因是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變,而非抑癌基因突變成原癌基因,A錯誤;細胞的全能性是指細胞經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產生完整有機體或分化成其他各種細胞的潛能和特性,Rg1誘導入白血病細胞向成熟紅細胞分化不能體現細胞的全能性,B錯誤;白血病細胞是骨髓造血干細胞在增殖分化過程中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發生突變引起的,其基因組成與骨髓造血干細胞的不同,基因表達的情況也不同,C錯誤;用Rg1處理但不殺傷白血病細胞,可誘導白血病細胞向成熟紅細胞方向分化,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機體受傷害,可作為未來治療白血病的策略之一,D正確。4.答案:B解析:子鏈延伸時,游離的脫氧核苷酸添加到3'端, DNA每條鏈的5'端是磷酸基團末端,3'端是羥基末喘,A錯誤;由題干可知,5'-溴尿嘧啶可以與堿基A或G配對,若大腸桿菌DNA上某個堿基位點已由A-T轉變為A-5-BU,復制-次該位點可出現5-BU-G,復制兩次該位點可出現G-C,B正確;DNA復制是一個邊解旋邊復制的過程,且為半保留復制,復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條件,且一條子鏈和一條母鏈螺旋形成個新的DNA,C錯誤;大腸桿菌為原核生物,不存在染色體,D錯誤。5.答案:A解析:根據題意,一群數量相等的正常翅直剛毛雌果蠅與殘翅直剛毛雄果蠅進行雜交,得到F1雌果蠅全為直剛毛,雄果蠅直剛毛:焦剛毛=1:1,所以焦剛毛為隱性性狀,且該對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再對翅形進行分析,F1雌、雄果蠅均為正常翅:殘翅=2:1,所以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且正常翅是顯性性狀,殘翅為隱性性狀,A正確。在不考慮致死和突變的情況下,F1雌、雄果蠅均為正常翅:殘翅=2:1,說明親本雌果蠅產生的配子中,A:a=2:1,即親本雌果蠅關于翅型的基因型及比例為AA:Aa=1:2,雄果蠅關于翅型的基因型為aa;又已知F1雌果蠅全為直剛毛、雄果蠅直剛毛:焦剛毛=1:1,故親本雌、雄果蠅關于剛毛性狀的基因型分別為XBXb、XBY所以親本雌果蠅的基因型及比例為AAXBXb:AaXBXb=1:2,親本雌果蠅均為雜合子,B錯誤。由B項分析可知,就翅形性狀而言,F1雌雄果蠅的基因型及比例均為1/3aa、2/3Aa,F1產生的雌雄配子中A:a均為1:2;就剛毛性狀而言,F1雌果蠅基因型及比例為XBXB:XBXb=1:1,F1產生的雌配子中XB:Xb=3:1.C錯誤。由C項分析可知,就翅形而言,F2中出現殘翅(aa)的概率為2/3×2/3=4/9;就剛毛性狀而言,F2中出現焦剛毛雄果蠅(XbY)的概率為1/4×1/2=1/8。故F2中出現殘翅焦剛毛雄果蠅的概率是4/9×1/8=1/18,D錯誤。6.答案:C解析:A、由題圖可知,高溫時谷胱甘肽對香蕉的抑制率相對較高,但溫度過高會破壞酶的空間結構而使酶失活,因此香蕉的保存溫度并不是越高越好,A錯誤;B、30~35℃時谷胱甘肽對雪蓮果中酪氨酸酶的抑制率最低,原因是酶的活性被抑制,但酶并未變性失活,B錯誤;C、溫度通過影響酶的空間結構進而影響酶的活性,由圖可知,三種生物體內提取的酪氨酸酶受谷胱甘肽的影響抑制率不同,因此三種酶的空間結構存在差異,C正確;D、由圖可知,3條曲線中,盡管谷胱甘肽在不同溫度下對香蕉中的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變化不大,但溫度會通過影響酶的空間結構直接影響酶的活性,也會影響谷胱甘肽的作用效果,D錯誤。故選C。7.答案:D解析:人群中某人為0型血(基因型為ⅱ)的概率為0.366,則i基因的基因頻率為0.6,又因為人類的ABO血型由位于9號常染色體上的ⅠA、ⅠB、i基因控制,故i基因在男性與女性人群中的頻率相等,A錯誤;Rh-由位于1號常染色體上的隱性基因r控制,人群中血型為Rh+的人所占的比例為96%,則人群中血型為Rh-的人所占的比例為4%,即r基因的基因頻率為0.2,R基因的基因頻率為0.8,R的基因型頻率為2×0.2×0.8=0.32,故血型為Rh的個體其基因型為Rr的概率為0.32÷0.96=1/3,所以人群中對血型均為Rh+的夫妻生下一個血型為Rh-的孩子的概率是1/3×1/3×1/4=1/36,B錯誤;由于疾病、基因突變等因素的影響,隨著繁殖代數的增加,人群中的基因頻率可能會發生變化,C錯誤;如果B型血Rh+的男性的基因型為IBiRr,A型血Rh+的女性的基因型為IAiRr,則二者婚配,可能生出基因型為iirr的O型血Rh-的女孩,D正確。8.答案:C解析:由題意可知,在平格拉普島的居民中,男女患全色盲概率相同,且該病最初是由一位男性攜帶者引入的,說明全色盲最可能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A正確;由于平格拉普島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礁,故平格拉普島居民與島外居民存在地理隔離,B正確;全色盲的出現本質上是基因突變的結果,C錯誤;全色盲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而該島上成年后的男女只能從島上居民中選擇配偶,導致該島近親婚配的概率增加,從而使該島全色盲的發病率增大,D正確。9.答案:C解析: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該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和餌料中的能量,根據圖中數據無法計算,A錯誤;浮游動物糞便中的能量屬于其上一營養級的同化量,不屬于浮游動物的同化量,B錯誤;甲的同化量為b+c+e,乙的同化量中來自甲的部分為d,故甲到乙的能量傳遞效率為d÷(b+c+e)×100%,C正確;水草與浮游植物的種間關系為競爭,水草瘋長,浮游植物會減少,浮游動物的食物來源減少,浮游動物的數量減少,但甲也以水草為食,即水草瘋長可能會使甲的食物中水草的占比增加,甲獲得的能量增加,甲的數量會增多,D錯誤。10.答案:D解析:A、褪黑素作為信息分子發揮作用的基礎是靶細胞必須具備與之結合的受體,但無法確定褪黑素受體分布的位置,A錯誤;B、本實驗僅研究濃度為200μmol/L的褪黑素溶液對薄皮甜瓜的作用效果,并未進行其他濃度的實驗,無法得出隨褪黑素溶液濃度的增加,內源乙烯的合成量逐漸減少的結論,B錯誤;C、由實驗結果可知,褪黑素對乙烯合成的影響與其作用時間長短有關,在一定時間范圍內,隨著褪黑素作用時間的延長,乙烯合成量逐漸增加,超過一定時間,乙烯合成量逐漸下降,但仍是促進乙烯合成,并未表現為短時促進長時抑制的特點,C錯誤;D、由實驗結果可知,200μmol/L的褪黑素可通過降低內源乙烯的合成來延長薄皮甜瓜的貨架期,D正確。故選D。11.答案:C解析:由題圖可知,種群密度小于n1時,該種群的出生率隨種群密度減小而減小,死亡率隨著種群密度的減小而增大,即出生率一直小于死亡率,該種群的數量將持續下降,甚至滅絕,A正確;由題圖可知,種群密度小于n3且大于n1時,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逐漸增大,當種群密度增加到3時,出生率與死亡率相等,種群數量趨于穩定并達到環境容納量,該過程中種群數量將呈現“S”形增長,B正確;種群密度由n2增至n3的過程中,出生率一直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增多,種內競爭隨著種群密度增大而加劇,C錯誤;由B項分析可知,種群密度在到達3時,該種群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種群數量趨于穩定,故當種群密度在3前后時,出生率與死亡率的變化會使種群數量趨于穩定,D正確。12.答案:C解析:A、由題可知,腦VMH區的部分神經元對葡萄糖敏感,推測腦VMH區位于下丘腦,是血糖調節的神經中樞,A正確;B、由題可知,低血糖可抑制GE、激活GI,二者的活性變化可進一步調節體內激素分泌,并改變動物行為,以此防止血糖過低,所以GI激活后,動物胰高血糖素分泌和攝食強度增加,B正確;C、由題圖可知FGF4可引起GE放點頻率加大,應為Na 通道開放,可引起GI放點頻率減小,應為K 通道開放,C錯誤;D、上述機制體現了既有腦VMH區的部分神經元對血糖的調節,包括葡萄糖興奮性神經元(GE)和葡萄糖抑制性神經元(GI)。低血糖可抑制GE、激活GI,二者的活性變化可進一步調節體內激素分泌,并改變動物行為,以此防止血糖過低,所以體現了神經-體液調節共同維持血糖平衡,D正確。故選C。13.答案:B解析:支配膈肌呼吸的膈神經是由脊髓發出的脊神經,屬于外周神經系統,A正確;由題干可知,脊休克指的是脊髓突然橫斷失去與高位中樞的聯系,斷面以下脊髓暫時喪失反射活動能力進入無反應狀態,且脊休克在一段時間后,有些反射活動可以恢復,之后再次進行離斷手術,脊休克不再出現,即脊休克不是由切斷脊髓損傷刺激本身引起的,該現象體現了神經調節存在分級調節的特點,B錯誤、C正確;脊髓中有多種神經中樞,分別負責調控不同的生理功能,如控制排尿反射的神經中樞、控制膝跳反射的神經中樞,D正確。14.答案:A解析:傳統泡菜制作和魚茶發酵過程都屬于傳統發酵技術,一般利用的是自然條件下的微生物,不需要嚴格滅菌,A正確;乳酸菌發酵不會積累NADH,而會積累乳酸導致發酵液pH變小,B錯誤;顯微鏡直接計數可利用血細胞計數板等快速觀察并統計微生物的數量,但統計的是活菌數和死菌數的總和,C錯誤;酵母菌可進行無氧呼吸,該發酵過程中酵母菌消失的原因是發酵液中養料耗盡、代謝廢物積累等,D錯誤。15.答案:D解析:A、馬鈴薯脫毒時通常選用莖尖作為外植體,是因為莖尖處分生區的細胞病毒極少甚至沒有病毒,可以通過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獲得無毒的植株,A錯誤;BC、圖中B代表愈傷組織,過程①代表脫分化,過程②③代表再分化,過程①②③所用的培養基成分及配比不都相同,主要是植物激素的含量比例不同,細胞在脫分化過程中也存在基因的選擇性表達,BC錯誤;D、植物組織培養可以實現優質馬鈴薯苗的快速繁殖,并保留優良品種的遺傳特性,D正確。故選D。16.答案:D解析:對胚胎進行性別鑒定時,宜取囊胚期的滋養層細胞進行鑒定,A正確;利用PCR技術同時擴增優質奶牛Y染色體上雄性決定基因(SRY)和常染色體上的酪蛋白基因(CSNIS1)時,需要根據牛的雄性決定基因(SRY)和酪蛋白基因(CSNIS1)序列設計2對引物,B正確;在胚胎移植前需要對受體牛進行同期發情處理,使它們的生理狀況達到一致,C正確;由題意可知,利用PCR技術同時擴增Y染色體上雄性決定基因(SRY)和常染色體上的酪蛋白基因(CSNIS1),進行早期胚胎的性別鑒定,雌性個體和雄性個體共有的是常染色體上的酪蛋白基因(CSNIS1),因此A表示CSNIS1,B表示SRY,而雌性個體沒有SRY,因此1、2、4號胚胎是雌性,3、5號胚胎是雄性,D錯誤。17.(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2分)答案:(1)葉綠體基質;C5、蔗糖、淀粉(2分)(2)增加;TPT催化的運輸嚴格遵循1:1反向交換的原則,若介質蟲Pi濃度很低,TP從葉綠體輸出受阻,TP在葉綠體基質中合成淀粉(2分)(3)很少;較多;增加(4)蛋白質;葉片;TPT表達量(高)解析:(1)分析題意可知,TP是卡爾文循環產生的,卡爾文循環屬于光合作用暗反應階段,故該過程的場所為葉綠體基質;據圖可知,TP有3個去向,用于合成C5、淀粉和蔗糖。(2)據圖可知,TPT催化的運輸嚴格遵循1:1反向交換的原則,當介質中Pi濃度很低時,TP從葉綠體輸出受阻,TP在葉綠體基質中合成淀粉,因此懸浮葉綠體中淀粉的合成會顯著增加。(3)由題可知,淀粉和蔗糖是綠色葉片光合作用的兩個主要末端產物,蔗糖是光合產物從葉片向各器官移動的主要形式,淀粉是一種暫時貯存形式,所以在小麥生長過程中,葉片淀粉含量很少,蔗糖積累較多,有利于小麥的生長和產量提高;生產中可適當增加施用磷肥,通過磷酸丙糖轉運器的作用,將更多的磷酸運入葉綠體,同時將磷酸丙糖運出葉綠體,合成蔗糖,從葉片轉移各器官,達到增產的目的。(4)分析題意,磷酸丙糖轉運器位于細胞膜上,有運輸物質的作用,化學本質最可能是蛋白質;磷酸丙糖轉運器(TPT)能將TP不斷運到葉綠體外,同時將細胞質基質的無機磷酸(Pi)運回葉綠體內,該物質應存在于葉肉細胞中,故要提取小麥的TPT進行分子水平的研究,應從葉片細胞提取,還可把TPT表達量(高)作為篩選高產小麥品種的參考指標之一提供可靠證據。18.(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2分)答案:(1)有細胞結構;ATP;細胞內(2)胞吞;二分裂;EB;基因重組(3)細胞免疫;提高對不良環境的適應能力(4)EB的外膜蛋白具有多樣性,且具有變異特點(2分);核酸檢測解析:(1)衣原體菌體小,但屬于原核生物,其與病毒最主要的區別是有細胞結構;細菌細胞中的三磷酸鹽化合物有ATP,其中含有3個磷酸基團;分析題意CT必須利用宿主細胞的三磷酸鹽和中間代謝產物作為能量來源,據此可知CT是一類營細胞內能量寄生的病原體,也不屬于細菌。(2)EB與人眼結膜上皮細胞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形成大分子物質,大分子物質進入細胞的方式是胞吞:原核生物分裂的方式是二分裂;由題意可知,空泡內的EB經過程①會轉變為RB,結合圖示可知,最終轉變為EB釋放到細胞外;通過圖示的過程①和③實現了R和B的組合,故實質是基因重組,(3)CT是胞內寄生菌,機體感染CT后,產生特異性免疫主要以細胞免疫為主;分系題意,外界應激因子如青霉素等處理CT可導致RB轉變為AB,AB狀態的CT不具有傳染性,停止發育但可持續擴大,失去外界應激因子作用時可恢復成正常的RB形態,據此推測外界應激因子使CT轉變為AB狀態的意義是提高對不良環境的適應能力。(4)分析題意,EB的外模蛋白具有多樣性,是CT的主要抗原,由于抗原具有多樣性,且可能菌體本身會發生變異,故目前尚未有沙眼衣原體的疫苗據表分析可知三種方法中,靈敏度最高的方法核酸檢測,因為其陽性檢出率最高。19.(除標注外每空2分,共13分)答案:(1)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2)探究不同種類及不同劑量的微生物農藥對玉米螟和玉米灰飛虱的作用效果;玉米灰飛虱(1分);相比于對照組和1/5、1/2推薦劑量組,玉米灰飛虱存活率均在推薦劑量藥液處理后第2d時就顯著下降,且第4d和第5d的存活率也顯著低于玉米螟;玉米螟(1分);玉米螟會鉆入玉米莖稈、幼穗,導致藥劑不易直接接觸到蟲體(3)生物防治(1分);可減少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對人類生存環境無污染、降低害蟲的耐藥性;防治效果穩定、持久解析:(1)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因此,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2)根據實驗的結果可知,該實驗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種類及不同劑量的微生物農藥對玉米螟利玉米灰飛虱的作用效果。根據實驗結果,使用Bt藥液和Eb藥液的推薦劑量對玉米灰飛虱表現出較好的速效性,因為相比于對照組和1/5、1/2推薦劑量組,玉米灰飛虱存活率均在推薦劑量藥液處理后第2d時就顯著下降,且第4d和第5d的存活率也顯著低于玉米螟。玉米螟對Bt藥液和Eb藥液的敏感性較弱,這是因為玉米螟會鉆入玉米莖稈、幼穗,導致藥劑不易直接接觸到蟲體。(3)題述利用生物的種間關系防治害蟲的措施屬于生物防治。與其他防治方法相比,其優勢為可以減少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對人類生存環境無污染;降低害蟲的耐藥性;防治效果穩定、持久等。20.(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1分)答案:(1)常染色體、XY同源區段(2分);RrXbYB(2)均為亮紅眼;顯性;突變基因使雄性個體致死(3)1/11(2分)(4)果蠅W細胞中染色體上控制個體性狀的基因數目和結構沒有改變,并能正常表達(2分);1/2解析:(1)用雄果蠅與殘翅截毛雌果蠅雜交,F1中雌、雄果蠅均表現為長翅:殘翅=1:1,說明基因R/r位于常染色體上,而親本關于長翅和殘翅的基因型為Rr×rr;F1中雌果蠅全表現為截毛,雄果蠅全表現為剛毛,該性狀與性別相關聯,則基因B/b位于性染色體上,F1中雄果蠅全為剛毛,說明基因B位于Y染色體上,親本關于剛毛和截毛的基因型為XbXb×XbYB因此該雄果蠅的基因型為RrXbYB。(2)野生型果蠅分別與品系甲、乙交配,F1均為野生型,F2自由交配,F2中亮紅眼個體所占比例均為1/4,即品系甲、乙的突變均僅涉及一對等位基因,且野生型為顯性,假設野生型的基因型為AA,亮紅色品系甲的基因型為a2a2,亮紅色品系乙的基因型為a1a1,將品系甲、乙雜交,子代的基因型為a1a2,表型為亮紅眼。褐色的雌性單基因突變體丙與純合野生型雌果蠅雜交,F中褐色雌:野生型雄:野生型雌=1:1:1,而突變基困只位于X染色體上,由于野生型為純合子,因此褐色為雜合子,故果蠅丙發生的是顯性突變;以上F1比例與理論上1:1:1:1相比少了褐色雄性,可知顯性突變基因純合致死。(3)只考慮體色,假設褐色突變體丙的基因型為XHXh(基因H/h控制體色),品系甲的雄果蠅基因型為XhY,選擇品系甲的雄果蠅(XhY)與突變體丙(XHXh)雜交,F1為XHXh、XhXh和XHY(致死)、XhY,F1自由交配F1產生雌配子的概率及比例為XH:Xh=1:3,雄配子的概率及比例為Xh:Y=1:1,F2的基因型及比例為XHXh:XhXh:XHY(致死):XhY=1:3:1:3,F2中褐色基因(XH)的頻率為1÷(2+6+3)=1/11。(4)果蠅W存在兩對染色體異常聯會情況,但由于果蠅W細胞中有的染色體上控制個體性狀的基因數目和結構沒有改變,并能正常表達,因此果蠅W表現正常。由題干信息“減數分裂分裂I后期,異常聯會的染色體兩兩分離”可知該結構異常的染色體兩兩分開的方式如下:相間分離,即含有基因MY、NR的染色體移向細胞的一極,產生基因型為MYNR的配子,以該方式分開形成的兩種配子均可育相鄰分離,包括上下分開或左右分開,上下分開時,產生基因型為MYYN和MRRN的配子,同理,左右分開時會產生基因型為YMMR和YNNR的配子。由于基因存在缺失或重復時表現不育,故果蠅W產生配子的種類及比例為MYNR:MRYN:MYYN:MRRN:YMMR YNNR=1:1:1:1:1:1,僅MYNR、MRYN可有,其中一種配子中的染色體發生了易位,另一種配子中的染色體組成正常,因此一只染色體組成正常果蠅與果蠅W交配,產生染色體組成正常子代的概率是1/2。21.(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2分)答案:(1)①引物種類和模板DNA(2分);②A和B;③使子鏈充分延伸;便于確定待測泳道中DNA的長度(大小);電泳條帶只能顯示擴增片段的大致長度,不能呈現堿基序列(2分)(2)①5';②DNA連接;③擴增重組質粒(3)使重組DNA進入受體細胞(人胚胎腎細胞)(2分)解析:(1)①第一次PCR和第二次PCR的反應體系中不同的有引物種類和模板DNA;PCR的原理是DNA復制,而DNA復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復制,第一次PCR中,至少經2次擴增,可得到末端平齊且含引物2的產物;②分析圖2,引物的堿基序列要與模板鏈3'端開始互補,引物1和引物4應分別選擇5'CTTGTACAG——3'和5'TGGTTGTGG——3',即AB。③由于第三次PCR中待擴增的片段長,故第三次PCR比第一次PCR延伸所需時間長。(2)由于PCR擴增過程中,子鏈是從5'端向3'端延伸的,需要與模板的3'端結合,據圖可知,酶切位點應添加在引物1和4的5'端;重組質粒獲取時,應在反應體系中添加融合基因、質粒和DNA連接酶(連接目的基因和運載體);將產物加入感受態大腸桿菌培養液,提取更多重組質粒的過程是利用大腸桿菌進行擴增重組質粒。(3)基因表達載體構建后,需要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故將目的基因導入人胚胎腎細胞將重組質粒、聚乙烯亞胺溶液加入到狀態良好的人胚胎腎細胞培養液中,培養4-5天,分離純化融合表達蛋白,推測聚乙烯亞胺溶液的作用是使重組DNA進入受體細胞(人胚胎腎細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