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黑吉遼蒙專版——2025屆高考生物學仿真猜題卷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新鮮桂圓果實易變質,烘成干果后即為中藥桂圓干,能夠長期保存。桂圓干含有大量的葡萄糖、膠原蛋白、維生素E、鐵、鉀等。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糖尿病患者不適合大量食用桂圓干B.新鮮桂圓果實在烘干過程中損失的主要是自由水C.桂圓果實烘干過程中會導致膠原蛋白的部分肽鍵斷裂D.適量食用桂圓干有助于合成血紅蛋白,緩解某些貧血癥狀2.Piezo蛋白是真核細胞膜上的壓力感受器。三個葉片狀的Piezo蛋白共同形成離子通道,施加到細胞膜上的壓力可使相應的Piezo蛋白形變,從而打開離子通道°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膀胱充盈時,葉片形變后打開離子通道B.離子要與Piezo蛋白結合才能通過離子通道C.合成和加工Piezo蛋白需內質網的參與D.Piezo蛋白無需被磷酸化就可運輸離子3.艘酶活性的影響因素人胰脂肪酶催化脂肪分解,其活性受板栗殼黃酮等影響,相關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胰脂肪酶通過提高反應活化能提高反應速率B.圖1中限制最大反應速率的因素可能是酶的數量C.脂肪分解速率隨pH的降低而持續下降D.板栗殼黃酮通過提高胰脂肪酶的最適pH提高酶促反應速率4.細胞中rnRNA的翻譯常發生在特定的區域,稱為mRNA區域化,決定區域化的信號序列一般位于終止密碼子之后。下列相關判斷正確的是( )A.mRNA區域化由啟動子的甲基化水平決定B.mRNA上決定區域化的信號序列靠近其5' 端C.mRNA在特定區域的錨定可能與細胞骨架有關D.替換mRNA上決定區域化的信號序列可導致翻譯不能停止5.群落生產量(P)是一定時間內,群落生物新生成的有機物總量,群落呼吸總量用R代表,P/R>1條件下的演替為自養演替, P/R<1條件下的演替則為異養演替。結合圖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貧養湖→池塘→草地→森林的演替過程中P/R>1B.①為自養演替,②為異養演替,③為初生演替C.有機污染分解形成的缺氧環境可能導致群落進行異養演替D.群落演替既可以按照一定方向進行,也可能出現周期性變化6.細胞因子中一類(甲類)能促進免疫反應,另一類(乙類)則抑制免疫反應,這兩類細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維持免疫應答的穩態。研究人員為研究類風濕關節炎(RA)的發生與上述兩類細胞因子的關系,分別測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血清中四種細胞因子的平均含量。結果如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TNF-a和IL-6屬于甲類細胞因子B.細胞因子可通過與受體結合促進漿細胞增殖分化C.RA屬于免疫功能不足導致的自身免疫病D.IL-4和IL-10可提高移植器官被排斥的概率7.內蒙古黑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業務人員在監測巡護時,發現幾株特殊的藤本植物,經多名專家鑒定,確定此物種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軟棗獼猴桃,為內蒙古新記錄植物種。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就是指新的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B.自然選擇可使軟棗獼猴桃的基因頻率發生改變C.對軟棗獼猴桃進行DNA測序可為其進化提供分子水平的證據D.不同獼猴桃的性狀分化可能與突變和基因重組有關8.最新研究發現,頂芽處的糖供應對下維持頂端優勢至關重要,頂芽合成的吲哚乙酸(IAA)向下運輸至側芽,促進側芽處獨腳金內酯(SL)的合成,進而抑制側芽的生長,但該作用可被細胞分裂素(CK)抵消。切斷頂芽可使腋芽糖供應增加,促進側芽生長。為驗證上述的結論,研究者進行相關實驗,部分結果如圖、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組別 側芽的測量指標IAA相對含量 SL相對含量 CK相對含量 相對生長量① +++++ +++++ +++ +② + + +++ +++++③ +++++ +++++ +++ +注:+越多表示相關指標的量越大。A.本實驗中只有①組是對照組B.與②組相比,③組側芽糖類含量較高C.SL與CK的比值升高促進側芽生長D.過量表達細胞分裂素合成酶的突變體枝條往往更茂密9.利用傳統發酵技術制作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可以大大豐富人們的飲食。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上述傳統發酵技術中,只有腐乳的制作利用了真核生物進行發酵B.制作果醋和泡菜過程中,發酵液pH均會變小,弓|起pH明顯變小的物質分別是乳酸和乙酸C.傳統腐乳制作不需要滅菌,發酵好的豆腐上布滿了菌落,這些菌落屬于同一物種D.制作葡萄酒口寸去除枝梗應在沖洗之后,目的是防止雜菌污染10.經研究發現,高齡孕婦牛育染色體異常胎兒的概率遠高于普通人群,其中,單親二體(UPD)為產前診斷的一個重要項目。UPD即某一個體的兩條同源染色體都來自同一親本,大多與減數分裂異常密切相關。如圖所示,當減數分裂錯誤形成的二體配子與正常配子結合形成二體合子時,在胚胎早期有絲分裂過程中可能失去一條染色體(二體自救);當減數分裂錯誤形成的缺體配子與正常配子結合形成單體合子時,在胚胎早期的有紗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可能只復制不分離(單休自救);上述過程產生的細胞染色體數目正常,但兩條染色體來源于一個親本。不考慮其他突變,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在三休自救過程中,細胞丙會發育為UPDB.若一名UPD患者的三體癥狀較輕,可能是因為“自救”現象發生得較早C.若表型正常的夫婦生下一個UPD紅綠色盲女孩,則丟失的染色體來自父方D.產生二體配了的原因一定是減數分裂I同源染色體未移向兩個子細胞導致的11.如圖為人支氣管上皮細胞培養過程。下列有關描述正確的是( )A.丙→丁過程需要先用胰蛋白酶處理再進行離心操作B.培養人支氣管上皮細胞前需要將培養液煮沸滅菌以實現無菌環境C.丙過程中不需要加入血清D.丙、丁過程中需將培養瓶瓶蓋擰松,便于細胞獲得O2和CO212.科學家研究發現,舌尖最愛“辣”,辣其實并不是一種味覺,而是痛覺,產生痛覺的細胞信號機制:人口腔中舌的神經末梢膜上有一種離子通道蛋白TRPV1,辣椒中的辣椒素和43℃以上的高溫等均會激活TRPV1蛋白,允許細胞膜外陽離子(如Ca2+)進入細胞使感受器興奮,人體會產生痛覺和熱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舌上感受器隨Ca2+內流而產生興奮,其傳導的方向與膜外產生的局部電流相反B.辣椒吃到嘴里產生灼痛感的過程中存在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的轉換C.識別43℃以上高溫的受體被激活后,機體產生興奮傳遞到下丘腦產生相應的感覺D.該發現可解釋喝加冰塊的冷飲能緩解吃辣椒產生的熱辣感13.科研人員利用野生型馬鈴薯(用圖中甲表示)和抗青枯病的茄子(用圖中乙表示)進行體細胞雜交,培育抗青枯病馬鈴薯,實驗流程如圖所示。已知圖中處理1用到了蝸牛消化道提取液。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蝸牛消化道提取液中可能含有纖維素酶和果膠酶-B.圖中的①②分別表小雜種細胞、愈傷組織C.為確定雜種植株是不是所需要的目的植株,還需要對其進行青枯病抗性檢測D.圖中誘導選擇過程不需要更換培養基,但需要增加光照14.長白山北坡從山麓到山頂依次出現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岳樺林和高山凍原。針闊混交林中的喬木層有紅松、紅皮云杉、白樺等多種植物,在林冠層生活著小杜鵑、大杜鵑、黑枕黃鵬等鳥類。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高山凍原的群落最終會演替到喬木階段B.從山麓到山頂依次出現的不同群落的物種豐富度逐漸增加C.小杜鵑、大杜鵑、黑枕黃鵬都生活在林冠層,說明它們的生態位相同D.影響白樺種群數量的非生物因素有溫度、光照、水分等15.研究人員制備了膀胱生物反應器,用其獲得人體特殊功能蛋白S,基本過程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步驟①需要在S基因編碼區上游添加乳腺蛋白基因啟動子B.步驟②需要在高Ca2+-高pH條件下將S基因表達載體導入受精卵C.步驟④可選擇發育良好的囊胚,且代孕母體一般需要同期發情處理D.與乳腺反應器不同的是膀胱生物反應器會受到轉基因動物的性別和年齡的限制二、多項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選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有選錯的得0分)16.如圖是某池塘生態系統的部分能量流動示意圖,單位為kJ/(m2·a),其中甲、乙表示營養級。下列對該生態系統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陽能總量是16395kJ/( m2·a)B.甲用于生長、繁殖等生命活動的能量是2488kJ/( m2·a)C.乙與其下一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是6.3%D.隨著營養級的增加,呼吸作用所消耗能量的比重也在增加17.在高密度種植條件下陽生植株葉片相互遮擋,使遮陰環境中富含遠紅光,誘發植物產生避陰反應,表現為葉柄伸長、莖節伸長速度加快,株高和節間距增加,開花提前等,會對農作物產量產生負面影響。研究人員模擬遮陰條件,對番茄植株的避陰反應進行了研究,結果如表。結合表分析遮陰條件對番茄果實產量的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組別 相對葉綠素含量 節間距(mm)正常光照組 34.02 11.25遮陰組 28.01** 20.71**注:**表示遮陰組與正常光照組存在顯著差異。A.遮陰組相對葉綠素含量少,光吸收減少,光反應生成NADPH和ATP的能力減弱B.遮陰組用于節間和葉柄的有機物增多,用于番茄果實發育的有機物減少C.遮陰組節間距增加,光合作用效率提高,果實產量提高D.光敏色素可以吸收遮陰環境中的遠紅光,影響特定基因的表達18.圖甲為某單基因遺傳病的系譜圖,其中Ⅱ3不攜帶該病的致病基因;圖乙為該家族中部分個體的相關基因用某種限制酶處理并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后得到的實驗結果,圖中條帶表示檢出的特定長度的片段,數字表示堿基對的數目。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該病為隱性遺傳病,根據男性總是只含一對等位基因中的一個基因可確定致病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B.該病隱性致病基因長度為11.5kb,源于堿基替換,男性患者的母親一定也是該病患者C.Ⅲ5患病的原因可能是Ⅱ3在配子形成過程中發生了基因突變D.Ⅲ3的相關基因進行酶切之后產生的電泳條帶與Ⅲ1,不一定相同19.如圖是下丘腦參與調節內環境穩態的模式圖,其中①~⑦表示相關激素,A~D表示相關結構。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當人饑餓時,激素⑦分泌量上升,且肝細胞膜上不存在激素⑦的特異性受體B.運動大量出汗后,血漿滲透壓升高,腎上腺髓質分泌⑤增加,從而維持血鈉含量的平衡C.下丘腦對C支配的信息分子傳遞相應信息時不需要通過血液循環D.當血液中激素②濃度較高時,垂體和下丘腦的相關分泌活動會受到抑制20.用限制酶EcoR V、Mbo I單獨或聯合完全切割同一種質粒,得到的DNA片段長度如下圖所示。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A.限制酶EcoR V、Mbo I識別的序列不同,體現了酶的專一性B.該質粒上含有一個限制酶EcoR V的識別序列C.該質粒上含有兩個限制酶Mbo I的識別序列D.用上述兩種酶聯合切割多個該種質粒后都能得到三個不同長度的DNA片段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5分)21.(10分)科研人員為探究Mg2+對水稻光合作用的影響,開展了一系列實驗。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1)Mg2+參與光合作用過程中_______(物質)的合成,進而影響光合作用的_____階段。(2)為研究Mg2+對光合作用的影響,科研人員分別模擬環境中Mg2+正常供給(+ Mg2+)、缺乏(- Mg2+)條件,測定水稻光合作用相關指標,如圖1、2所示。①該實驗中+Mg2+組為_______(填“實驗組”或“對照組”)。②圖1結果表明,葉肉細胞葉綠體中的Mg2+相對含量和CO2固定速率都存在“光照下高、黑暗下低”的節律性波動,且Mg2+對水稻固定CO2能力的影響為_______。③進一步測定上述過程中酶R(催化C5與CO2的反應)的變化如圖2,請你結合圖2的實驗結果,闡明圖1對水稻光合作用影響的機理:______。(3)葉綠體膜上的MT3蛋白可以運輸Mg2+,為探究葉綠體中Mg2+節律性波動的原因,科研人員檢測了野生型、突變體MT3(MT3基因缺失)的葉綠體中Mg2+含量變化(如圖3),根據實驗結果可知,MT3蛋白______(填“是”或“不是”)唯一的負責運輸Mg2+至葉綠體內的轉運蛋白。(4)在另一株突變體OS(OS基因缺失)中,白天葉綠體中Mg2+含量顯著升高,據此,對MT3蛋白、OS蛋白的作用關系,科研人員提出如下假設:OS蛋白抑制MT3蛋白,并調節其節律性運輸Mg2+至葉綠體內的功能??蒲腥藛T檢測了野生型和多個突變體的Mg2+含量,若假設正確,請將可能的選項填入表格中。(注:雙突變體OM指OS基因和基因均缺失,且實驗中不考慮Mg2+的損耗)序號 水稻植株 葉綠體中Mg2+相對含量1 野生型 ①2.52 突變體MT3 ②___________3 突變體OS ③_____________4 突變體OM ④________A.1.5 B.2.5 C.3.522.(12分)在人體的生命活動調節中,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共同發揮著重要作用。如圖所示,已知某種新型神經遞質X能促進下丘腦分泌TRH。此外,當人體受到外界刺激產生興奮時,會通過傳出神經作用于腎上腺髓質,使其分泌激素。請根據上述信息回答下列問題:(1)在寒冷環境中,人體通過________和______的方式減少散熱。(2)當人體受到外界刺激產生興奮時,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方向是_______(填“單向”或“雙向”)的。此時,會促進腎上腺髓質分泌_____,調節方式屬于________調節。(3)如果人體長期處于高甲狀腺激素水平狀態,會對下丘腦和垂體的分泌活動產生的______作用加強。________調節可以放大激素的調節效應,形成____調節,有利于精細調控,維持機體穩態。(4)若給健康實驗動物注射一定量的神經遞質X,在短時間內,體內甲狀腺激素的含量會______,原因是_________。此時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會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23.(11分)林木自然更新可以提供多種生態系統服務,提高森林的碳儲存。研究人員以百山祖國家公園內高、中、低3種杉木萌條保留密度下,自然恢復30年的林分(內部特征大體一致,而與鄰近地段又有明顯區別的一片樹林)為對象,探究不同杉木萌條保留密度下人工林自然恢復過程中物種豐富度對生態系統碳密度的影響,調查結果如圖所示。請根據上述材料回答問題:(1)在百山祖國家公園內對紅豆杉種群數量進行調查時,應采用______法。百山祖國家公園內的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固碳、供氧,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______價值。(2)據圖1分析,杉木萌條保留密度對物種豐富度的影響是______。研究表明,在低杉木萌條保留密度下,林分的郁閉度會降低,請分析杉木萌條保留密度對物種豐富度產生該影響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圖2是不同杉木萌條保留密度處理對生態系統碳密度分配比例的影響結果。隨著杉木萌條保留密度的減小,生態系統碳密度分配比例呈現了怎樣的變化?__________。分解者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通過間伐進行林分結構調控,為何能夠加速人工林向天然林的自然演替?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角度進行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12分)楊梅的性別決定為ZW型,ZZ為雄性、ZW為雌性,其花色性狀由基因A/a、B/b共同控制,其中基因B/b位于Z 染色體上。在純合淺紅花植株中發現一株果味鮮甜(基因R)雌株M。果味的鮮甜對非鮮甜為顯性。為研究其遺傳機制,進行了雜交實驗,結果見下表。雜交組合 P F1♀ ♂ ♀ ♂甲 深紅 深紅 深紅(48株)、淺紅(80株) 深紅(96株)、淺紅(32株)乙 M 淺紅 全為淺紅非鮮甜 全為深紅請回答:(1)控制花色性狀的基因遵循基因的_______定律,推斷依據是_______。(2)甲組親本雌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取甲組F1所有淺紅植株相互雜交,F2雌株表型為_______比例為_______。(3)據乙組推測,控制果味鮮甜的基因 R在_______ (常/Z) 染色體上,欲進一步驗證,可選擇表型為_______、基因型為_______的植株與乙組F1深紅植株進行測交,請用遺傳圖解表示該過程(要求只書寫產生雌株的過程)_______ 。25.(10分)BDE-47(含碳有機物)廣泛存在于水體、土壤、大氣等環境介質中,具有潛在的生態風險。為了快速有效地降解BDE-47,研究人員將在實驗室篩選得到的具有降解BDE-47能力的好氧菌GB-2中的與BDE-47降解有關的基因(AntABC),導入從電子垃圾污染土壤中篩選得到的土著優勢菌WT-G中構建工程菌G-Ant1、G-Ant2、G-Ant3,如圖1是對三種菌相關基因的電泳注結果:(1)為獲得大量目的基因,常利用_________技術對AntABC基因進行快速擴增。將基因表達載體導入WT-G中時,常用______處理WT-G,目的是______。菌株G-Ant1、G-Ant2、G-Ant3中是目的菌株的是_______。(2)該技術通常以好氧型WT-G為受體菌而不是厭氧型的原因是_________。(3)將3株菌分別接種于100μg/LBDE-47中,用分光光度計測得菌株生長曲線如圖2所示,3株菌長勢存在差異,_________處于生長停滯狀態,基因工程菌在__________左右進入衰退期。WT-G是從BDE-47污染土壤中篩選得到的,表明________。(4)常利用_______來獲得大量能快速有效降解BDE-47的轉基因工程菌,______是該技術的中心環節。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A、糖尿病患者血糖含量偏高,桂圓干因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故糖尿病患者不適合大量食用,A正確;B、水在細胞中一兩種形式存在,絕大部分水呈游離狀態,可以自由流動,叫作自由水,新鮮桂圓果實在烘干過程中損失的主要是自由水,B正確;C、桂圓果實烘干過程中蛋白質變性破壞空間結構,不會導致肽鍵斷裂,C錯誤;D、桂圓干含有鐵,適量食用有助于合成血紅蛋白,緩解缺鐵性貧血的癥狀,D正確。故選C。2.答案:B解析:由題意可知,三個葉片狀的Piezo蛋白共同形成離子通道,膀胱充盈會給細胞膜施加壓力,施加到細胞膜上的壓力可使相應的Piezo蛋白形變,從而打開離子通道,A正確;離子借助離子通道運輸時不需要與通道蛋白結合,B錯誤;Piezo蛋白是膜蛋白,膜蛋白的合成與加工需要內質網的參與,C正確;由題意可知,Piezo蛋白是一種離子通道蛋白,介導離子的協助擴散,轉運關C離子的過程不依賴ATP水解供能,因此Piezo蛋白運輸離子不需要被磷酸化,D正確。3.答案:B解析:酶的作用機理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A錯誤;圖1中隨脂肪濃度上升,酶促反應速率先增加后不變,即反應物濃度達到一定量時,酶的數量可能成為最大反應速率的限制因素,B正確;由題圖2可知,隨著pH的降低,酶促反應速率并不表現為持續下降,C錯誤;對比題圖2中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可知,板栗殼黃酮能提高胰脂肪酶的最適pH,但并沒有提高酶促反應速率,D錯誤。4.答案:C解析:由題干信息可知,決定mRNA區域化的信號序列一般位于終止密碼子之后,無法推知是否由啟動子的甲基化水平決定,A錯誤;翻譯的方向為從mRNA的5'端到3'端,終止密碼子更靠近mRNA的3'端,因此mRNA上決定區域化的信號序列更靠近其3'端,B錯誤;細胞骨架對細胞內物質的支持、錨定等具有重要作用,RNA在特定區域的錨定可能與細胞骨架有關,C正確;決定區域化的信號序列位于終止密碼子之后,其替換不影響翻譯的停止,D錯誤。5.答案:B解析:貧養湖→池塘→草地→森林演替過程中群落結構逐漸復雜,有機物積累增多,為自養演替,該過程中P/R>1,A正確;P/R>1條件下的演替為自養演替, P/R<1條件下的演替為異養演替,題圖中斜線上方P/R>1,斜線下方P/R<1,則①③為自養演替,②為異養演替,③初始群落生產量較高,為次生演替,B錯誤;有機污染分解形成的缺氧環境有利于厭氧型生物生長,群落生產量低、呼吸總量高,可能進行異養演替,C正確;多數群落演替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如從簡單到復雜),也有一些群落在特定環境下呈現周期性變化,D正確。6.答案:A解析:類風濕關節炎(RA)為自身免疫病,由免疫系統異常發生免疫反應導致,對比題圖中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可知,RA患者的TNF-α和IL-6水平均較高,為異常表現,故可推知TNF-α和IL-6與促進免疫反應有關,屬于甲類細胞因子,A正確;漿細胞無增殖分化能力,B錯誤;RA是免疫自穩功能異常導致的關建點自身免疫病,C錯誤;由思路分析可知,IL-4和IL-10為乙類細胞因子,對免疫反應有抑制作用,能夠降低免疫排斥概率,D錯誤。7.答案:A解析: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因此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不只是指新的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A錯誤;自然選擇可使軟棗獼猴桃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 B正確;對軟棗獼猴桃進行DNA測序,與其他生物進行基因組比對,進行親緣關系分析,可為其進化提供分子水平的證據,C正確;不同獼猴桃的性狀分化可能與突變和基因重組有關,D正確。8.答案:D解析:該實驗的自變量為是否有頂芽以及側芽是否有IAA來源,所以對照組是①③組,實驗組是②組,A錯誤;由題意“切斷頂芽可使腋芽糖供應增加,促進側芽生長”及題圖信息可知,與②組相比,③組側芽糖類的含量較低,B錯誤;由題可知,①組中IAA促進側芽合成SL,CK的相對含量低于SL的相對含量,無法抵消SL對側芽的抑制作用,所以側芽生長受到抑制,②組去除頂芽后,側芽處IAA和SL的相對含量下降,CK的相對含量高于SL的相對含量,可抵消SL的作用,進而促進側芽生長,故SL與CK的比值下降可促進側芽生長,C錯誤;過量表達細胞分裂素合成酶的突變體往往會合成更多的CK,由C項分析可知, CK可以抵消側芽處SL的作用,因而過量表達細胞分裂素合成酶的突變體枝條往往更茂密,D正確。9.答案:D解析:題述傳統發酵技術中,果酒的制作利用的是酵母菌,腐乳的制作利用的是毛霉、曲霉和酵母等,即果酒和腐乳的制作利用了真核生物進行發酵,A錯誤;制作果醋和泡菜過程中,發酵液pH均會變小,引起pH明顯變小的物質分別是乙酸和乳酸,B錯誤;發酵好的豆腐上布滿的菌落包含多種微生物群體,不屬于同一物種,C錯誤;在葡萄酒制作中,為了防雜菌污染,采摘的葡萄要先沖洗再去除枝梗,且不能重復沖洗,D正確。10.答案:D解析:由題干“UPD即某一個體的兩條同源染色體都來自同一親本”及題圖a可知,細胞丙中的兩條同源染色體都來自同一親本,故其會發育為UPD,A正確;根據題干可知,“自救”現象會使染色體數目恢復正常, “自救”現象發生得越早,染色體數且正常的細胞就越多,三體的癥狀也會較輕,B正確;紅綠色盲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若表型正常的夫婦生下患紅綠色盲的女孩,則致病基因只能來自母親,且來自父親的性染色體丟失,C正確;減數分裂I同源染色體未移向兩個子細胞、減數分裂Ⅱ姐妹染色單體未移向兩個子細胞均可導致二體配子的產生,D錯誤。11.答案:A解析:丙為原代培養,丁為傳代培養,丙→丁過程需要先用胰蛋白酶等處理貼壁細胞使之分散開,然后用離心法收集,A正確;培養人支氣管上皮細胞前需要將培養液進行高壓蒸汽滅菌,B錯誤;由于人們對細胞所需的營養物質尚未全部研究清楚,因此在使用合成培養基時通常需要加入血清等一些天然成分,C錯誤;在進行動物細胞培養時通常采用培養皿或松蓋培養瓶,并將它們置于含95%空氣和5%CO2的混合氣體的CO2培養箱中培養,因此丙、丁過程中需要將培養瓶瓶蓋擰松,確保細胞能夠獲得O2和排出CO2,D錯誤。12.答案:C解析:舌上感受器隨Ca2+內流而產生興奮,其傳導的方向是從興奮區→未興奮區,膜外電位由正變負,產生的局部電流的方向是從未興奮區(正電荷)→興奮區(負電荷),二者方向相反,A正確;辣椒吃到嘴里產生灼痛感的過程中存在著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過程,存在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的轉換, B正確;識別43℃以上高溫的受體被激活后,機體產生興奮應該傳遞到大腦皮層產生相應的感覺,C錯誤;由該發現可知,喝加冰塊的冷飲可能抑制TRPV1蛋白被激活,從而緩解吃辣椒產生的熱辣感,D正確。13.答案:D解析:該技術的目的是培養抗青枯病馬鈴薯,為確定雜種植株是不是目的植株,還需要進行個體生物學水平的檢測,即需要對其進行青枯病抗性檢測,C正確;誘導愈傷組織的形成(①→②)和誘導愈傷組織分化形成試管苗(②→試管苗)所需的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的比例不同,因此需要更換培養基,D錯誤。14.答案:D解析:高山凍原的群落因為氣候、土壤等條件,最終不會演替到喬木階段,A錯誤;從山麓到山頂依次出現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岳樺林和高山凍原,環境逐漸變惡劣,物種豐富度應逐漸下降,B錯誤;生態位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雖然題述幾種生物都生活在林冠層,但其他方面存在差異,因此生態位不完全相同,C錯誤;溫度、光照、水分等因素屬于非生物因素,會影響白樺種群數量,D正確。15.答案:C解析:A、步驟①需要在S基因編碼區上游導入膀胱上皮細胞蛋白基因啟動子,A錯誤;B、步驟②是將重組表達載體導入受體細胞,受精卵的全能性最大,利用受精卵作為重組表達載體的宿主細胞常采用顯微注射的方法將載體導入,B錯誤;C、步驟④的代孕母體需進行同期發情處理,這樣可以為移入的胚胎提供相同的生理環境,C正確;D、乳腺生物反應器要求性別是雌性、年齡適宜,膀胱生物反應器沒有這些要求,D錯誤。故選C。16.答案:AB解析: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陽能總量=6553(自身呼吸作用散失的量)+(3281+6561)(儲存在體內的能量)=16395[kJ/(m2·a)],A正確;甲的同化量=3281+2826=6107[kJ/(m2·a)],因此其用于生長、發育、繁殖等生命活動的能量=6107(同化量)-3619(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2488[kJ/(m2·a)],B正確;乙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386(同化量)-217(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169[kJ/(m2·a)],其中流向遺體殘骸的能量有168kJ/(m2·a),剩余只有1kJ/(m2·a),無法維持下一個營養級的生存,C錯誤;根據上述分析,生產者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量的比重是6553/16395×100%≈40%,甲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量的比重是3619/6107×100%≈59%,乙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量6107/217的比重是217/386×100%≈56%,D錯誤。17.答案:ABD解析:由題表中數據可知,遮陰組與正常光照組相比,相對葉綠素含量減少,則對光能的吸收和傳遞能力下降,光反應生成NADPH和ATP的能力減弱,A正確;由A項解析可知,遮陰組與正常光照組相比,光合作用強度降低,合成的有機物較少,由題表可知番茄植株節間距增大,因此可推知遮陰組用于節間和葉柄的有機物增多,用于番茄果實發育的有機物減少,B正確:遮陰組節間距顯著增加,相對葉綠素含量降低,光合作用效率降低,因此果實產量降低,C錯誤;遮陰環境中富含遠紅光,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紅光和遠紅光,在受到光照射時,光敏色素的結構會發生變化,這一變化的信息會經過信息傳遞系統傳導到細胞核內,影響特定基因的表達,D正確。18.答案:ACD解析:根據思路分析可知該病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A正確;由題圖甲、乙信息可知Ⅲ2為男性患者,故該病隱性致病基因長度為11.5kb,與正?;虻拈L度【6.5+0=11.5(kb)】相同,因此該隱性致病基因產生的原因是發生了堿基的替換,一般情況下,男性患者的基因型為XaY,致病基因只能來源于母親,因此男性患者母親是該病致病基因攜帶者或患者,B錯誤;根據題干信息,Ⅱ3不攜帶該病的致病基因(基因型為XAXA),因此Ⅲ5(XaY)患病的原因可能是Ⅱ3在配子形成過程中發生了基因突變,C正確;根據思路分析可知,Ⅲ1的基因型為XAXA,而Ⅲ3基因型為XAXa或XAXA,故二者關于A、a基因的電泳條帶不一定相同,D正確。19.答案:AB解析:據圖分析,⑦表示胰高血糖素或胰島素,當人饑餓時,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故肝細胞膜上有胰高血糖素受體,A錯誤;據圖分析,⑤表示腎上腺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如醛固酮),運動大量出汗后,細胞外液量減少,血鈉含量降低,腎上腺皮質分泌醛固酮增加,從而維持血鈉含量的平衡,B錯誤;下丘腦對C支配的信息分子為神經遞質,通過突觸間隙的組織液運輸作用于突觸后膜,不需要通過血液循環,C正確;據圖分析,②表示甲狀腺激素,當血液中甲狀腺激素濃度較高時,通過負反饋調節,垂體和下丘腦的相關分泌活動會受到抑制,D正確。20.答案:ABC解析:A.限制酶EcoR V、Mbo I識別的序列不同,體現了酶的專一性,A正確;B.質粒為環狀DNA,經限制酶EcoR V單獨切割后形成一條鏈狀DNA,說明該酶在質粒上有一個切割位點,B正確;C.限制酶Mbo I單獨切割,產生了兩條鏈狀DNA,說明該酶在質粒上有兩個酶切位點,C正確;D.由于不同的質粒的堿基排列順序不一定相同,所以用上述兩種酶聯合切割多個該種質粒后不一定都能得到三個不同長度的DNA片段,D錯誤。故答案為:ABC。21.(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0分)答案:(1)葉綠素;光反應(2)①對照組②Mg2+可以增強水稻白天固定CO2的過程③Mg2+可通過提高酶R的活性,從而提高CO2的固定速率(2分)(3)不是(4)②A;③C;④A解析:(1)Mg2+是葉綠素的組成元素,葉綠素可吸收光能,參與光合作用的光反應階段。(2)①實驗的自變量為Mg2+的有無,自然條件Mg2+正常供給(+Mg2+)作為對照組,缺乏(-Mg2+)條件作為實驗組。②題圖1結果表明,葉肉細胞葉綠體中的Mg2+相對含量和CO2固定速率都存在“光照下高、黑暗下低”的節律性波動,+Mg2+組的葉綠體中Mg2+的相對含量、最大CO2固定速率都比-Mg2+組高,因此Mg2+能增強白天固定CO2的過程。③由題圖2結果可知,Mg2+正常供給組酶R的相對活性較高,說明Mg2+通過提高酶R的活性,從而提高CO2的固定速率。(3)光照條件下,突變體的葉綠體中Mg2+的相對含量明顯低于野生型,黑暗中Mg2+相對含量均維持在一定數值,且存在一定節律性波動,因此MT3蛋白主要負責節律性運輸Mg2+至葉綠體內,但并不是唯一的Mg2+轉運蛋白。(4)由題干信息可知,若假設正確,MT3蛋白主要負責節律性運輸Mg2+至葉綠體內,而OS蛋白抑制MT3蛋白,因此OS蛋白間接抑制Mg2+運輸至葉綠體內,則4組實驗可理解為:第1組:野生型→有0S蛋白有MT3蛋白+葉綠體中Mg2+的相對含量為2.5;第2組:突變體MT3→有OS蛋白無MT3蛋白→葉綠體中Mg2+的相對含量為②;第3組:突變體OS+有MT3蛋白無OS蛋白→葉綠體中Mg2+的相對含量為③;第4組:雙突變體OM+無MT3蛋白無OS蛋白→葉綠體中Mg2+的相對含量為④;由1、3組對照可知③應大于野生型,③可能為3.5;2、4組突變體中沒有MT3蛋白,因此OS蛋白是否存在對二者無影響,所以②④結果一致,且由于二者沒有MT3蛋白,無法節律性運輸Mg2+至葉綠體內,因此②④都比對照組小,可能為1.5。22.(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2分)答案:(1)皮膚血管收縮;汗腺分泌量減少(2)單向;腎上腺素;神經(3)抑制;分級;多級反饋(4)升高;神經遞質X能促進下丘腦分泌TRH,TRH促進垂體分泌TSH,TSH促進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2分);提高解析:(1)人體散熱的主要器官是皮膚,在寒冷環境中,冷覺感受器受到刺激并產生興奮,興奮傳遞到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通過神經中樞的綜合分析,再使有關神經興奮,進而引起皮膚血管收縮,皮膚的血流量減少,散熱量也相應減少,同時,汗腺的分泌量減少,蒸發散熱也隨之減少。(2)在低溫刺激下,皮膚冷覺感受器興奮,并將興奮通過傳關窗入神經傳至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一方面將興奮傳至大腦皮層產生冷覺,另一方面通過傳出神經作用于腎上腺,促進腎上腺髓質分泌腎上腺素,該調節方式為神經調節;此過程中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方向是單向的。(3)如果人體長期處于高甲狀腺激素水平狀態,即血液中甲狀腺激素含量持續高于正常值,則會抑制下丘腦和垂體分泌TRH和TSH,進而使甲狀腺激素的分泌減少;在甲狀腺激素分泌的過程中存在分級調節,分級調節可以放大激素的調節效應,形成多級反饋調節,有利于精細調控,從而維持機體的穩態。(4)由題圖可知神經遞質X可作用于下丘腦,促進下丘腦分泌TRH,若給健康實驗動物注射一定量的神經遞質X,可使下丘腦分泌的TRH增多,進而促進垂體分泌TSH,作用于甲狀腺,體內甲狀腺激素的含量會增加;甲狀腺激素具有提高神經系統興奮性的作用,故此時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會提高。23.(除標注外每空2分,共11分)答案:(1)樣方(1分);間接(1分)(2)杉木萌條保留密度越大,物種豐富度越低(1分);低杉木萌條保留密度下,林分的郁閉度降低,則林下植物獲得的光照強度增大,植物種類增多,為動物提供的食物和棲息空間增多,所以動物種類增多,生物多樣性提高(3)隨著杉木萌條保留密度的減小,土壤層碳密度分配比例增加,喬木層碳密度分配比例減少;它們將調落的葉片、枯枝等中的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進入土壤,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增加了土壤中的碳儲量和碳密度分配比例(4)由于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人工林在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后能夠逐漸恢復,且間伐降低杉木的密度,為其他植物的生存騰出空間,增加林地的物種多樣性,從而促進人工林向天然林轉化解析:(1)調查植物的種群密度一般采用樣方法。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固碳、供氧,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2)由題圖1可知,杉木萌條保留密度越大,物種豐富度指數越低。低杉木萌條保留密度下,林分的郁閉度會降低,故林下植物獲得的光照強度增大,植物種類增多,為動物提供的食物和棲息空間增多,所以動物種類增多,生物多樣性提高。(3)在該研究中,隨著杉木萌條保留密度的減小,生態系統中喬木層的碳密度分配比例降低,而土壤層的碳密度分配比例增加。分解者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它們將凋落的葉片、枯枝等中的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進入土壤,即通過加速物質的循環和分解,使生物的養分得以持續供給,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增加了土壤中的碳儲量和碳密度分配比例。(4)由于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人工林在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后能夠逐漸恢復,且間伐調控林分結構可降低杉木的密度,為其他生物騰出生存空間,從而增加物種多樣性,使生態系統結構更加復雜,促進人工林向天然林轉化。24.(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2分)答案:(1)自由組合;根據甲組,親本表型為深紅,子代表型為深紅:淺紅=9:7/根據甲組,親本均為深紅,雜交子代雌性和雄性中都有深紅和淺紅且比例不同/依據甲組,親本表型為深紅,子代雌性中深紅:淺紅=3:5,雄性中深紅:淺紅=3:1,說明一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一對位于Z染色體,所以符合自由組合定律(2分)(2)AaZBW;深紅和淺紅;3:7(3)Z;淺紅非鮮甜雌株;aaZbrW;(3分)解析:(1)根據甲組雜交實驗可知,親本表型都為深紅,子代表型為深紅:淺紅=(48+96):(80+32)=9:7,為9:3:3:1的變形,說明控制花色性狀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或者根據甲組雜交實驗可知, 親本均為深紅,雜交子代雌性和雄性中都有深紅和淺紅且比例不同,說明控制花色性狀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或者依據甲組雜交實驗可知,親本表型都為深紅,子代雌性中深紅:淺紅=3:5,雄性中深紅:淺紅=3:1,說明一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另一對基因位于Z染色體,所以符合自由組合定律。(2)F1中深紅:淺紅=9:7 ,親本都為深紅,說明甲組親本雌株的基因型是AaZBW,雄株的基因型是AaZBZb。甲組F1所有淺紅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為aaZBW:aaZbW:AaZbW:AAZbW:aaZBZB:aaZBZb=1:1:2:1:1:1,取甲組F1所有淺紅植株相互雜交,雄配子的種類及比例為aZB:aZb=3:1,雌配子的種類及比例為aZB:aW:aZb:AZb:AW=1:3:2:2:2,故F2雌株表型及比例為:深紅(基因型為AaZBW):淺紅=(2/5×3/4):(1-2/5×3/4)=3:7。(3)根據乙組雜交實驗可知,F1中雌性全為淺紅非鮮甜,而雄性全為深紅,即果味鮮甜性狀與性別相關聯,說明控制果味鮮甜的基因R在Z染色體上。欲進一步驗證,可利用測交實驗,即選擇表型為淺紅非鮮甜雌株、基因型為aaZbrW的植株與乙組F1深紅植株(基因型為AaZBRZbr)進行測交,遺傳圖解如下所示:25.(每空1分,共10分)答案:(1)PCR;鈣離子;使微生物處于易于吸收周圍DNA分子的狀態;G-Ant2(2)繁殖速度快,代謝能力強,分解BDE-47快(3)WT-G;80h;土著優勢菌具有一定的BDE-47耐受能力(4)發酵工程;發酵罐內發酵解析:(1)擴增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是PCR技術。將目的基因導入微生物中時,通常用鈣離子處理受體細胞,鈣離子處理后微生物會處于易于吸收周圍DNA分子的狀態。電泳圖結果中的“+”表示陽性對照,也就是用于電泳的DNA片段中含有目的基因的結果,故目的菌株為G~At2。(2)實驗目的是篩選得到具高降解力的微生物,好氧微生物的有氧呼吸產生的能量多,繁殖速度快,代謝能力強,分解BDE-47快,故選好氧型WT-G為受體菌。(3)由圖2可知,WT-G處于生長停滯狀態,基因工程菌(G-Ant)在80h左右進入衰退期。WT-G是從BDE-47污染土壤中篩選得到的,表明土著優勢菌具有一定的BDE-47耐受能力。(4)常用發酵工程對菌種進行批量擴增,發酵工程的中心環節是發酵罐內發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