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西專版——2025屆高考生物學仿真猜題卷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2小題,每小題2分,共2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科學家在衣藻細胞膜上發現一種光敏感通道蛋白(ChR),藍光照射可激活ChR使鈉離子通過它流入細胞。用某技術手段將ChR嵌入動物神經元的細胞膜上,可人為精確控制神經元的活動,沿著這個思路,發展出風靡神經科學領域的光遺傳學技術。下列有關表述不正確的是( )A.用藍光照射含有ChR的神經細胞,可使其處于興奮狀態B.藍光照射下,鈉離子順濃度梯度通過鈉離子通道流入細胞C.可利用轉基因技術將ChR基因導入動物細胞,使其在神經細胞中表達D.神經細胞膜上的光敏感通道蛋白在核糖體上合成,并經過內質網、高爾基體加工和運輸2.不同細胞的形態、結構、功能不同是因為不同細胞會合成一些不同的特殊蛋白——“奢侈蛋白”,如表皮細胞合成的角蛋白、透鏡狀細胞合成的晶體蛋白等。除這些“奢侈蛋白”外,幾乎所有細胞中合成的蛋白質都是一些必需的蛋白質——“持家蛋白”。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輸卵管細胞中的卵清蛋白都屬于“奢侈蛋白”B.“持家蛋白”基因在細胞的整個生命歷程中都表達,使細胞種類產生差異C.表皮細胞不能合成晶體蛋白,可能是由于該細胞丟失了晶體蛋白基因D.角蛋白的合成是細胞內特有基因在一定的時期選擇性表達的結果3.實驗操作順序會直接影響實驗結果。表中實驗操作順序正確的是( )選項 高中生物學實驗內容 操作步驟A 檢測生物組織中的還原糖 先將斐林試劑甲液加入待測樣液,搖勻后再加斐林試劑乙液B 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 室溫下將淀粉溶液與淀粉酶溶液混勻后,在設定溫度下保溫C 觀察根尖分生區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 先將根尖解離后用甲紫溶液染色,然后用清水漂洗再制作裝片D 制備酵母菌培養基 先調節pH,再高壓蒸汽滅菌,最后倒平板A.A B.B C.C D.D4.最新研究表明,線粒體有兩種分裂方式:中區分裂和外圍分裂(圖1和圖2),兩種分裂方式都需要DRP1蛋白的參與,正常情況下線粒體進行中區分裂,當線粒體出現損傷時,頂端Ca2+和活性氧(ROS)含量增加線粒體進行外圍分裂,產生大小不等的線粒體,小的子線粒體不包含復制型DNA,繼而發生線粒體自噬。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可利用密度梯度離心法分離出線粒體,在高倍鏡下觀察其分裂情況B.正常情況下中區分裂可增加線粒體數量,外圍分裂會減少線粒體數量C.線粒體外圍分裂可能由高Ca2+、低ROS使DRP1蛋白在線粒體上的位置不同導致D.線粒體自噬過程需溶酶體里的多種水解酶的參與,利于物質重復利用5.某家系甲病和乙病的系譜圖如圖所示。已知兩病獨立遺傳,各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不位于Y染色體。甲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為1/2500。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甲病為常染色體隱性病B.乙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或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C.若乙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Ⅲ3與表型正常男子結婚,所生子女同時患兩種病的概率為2/459D.若需判斷乙病遺傳方式,可選擇用乙病的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設計的探針與I2、Ⅱ3個體進行核酸雜交6.野生大豆花的結構、傳粉方式與豌豆相同,果實成熟后,豆莢受到微小外力就會“炸裂”,將大豆種子彈射出去。豆莢是否易“炸裂”受A/a基因控制,含a基因的豆莢經輕微碰觸就會“炸裂”。因城鎮開發建設,野生大豆種群被分隔在多個互不相連的地塊中(碎片化)。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地塊碎片化前,不同基因組成的野生大豆植株間可以進行基因交流B.自然選擇對不同地塊野生大豆種群基因頻率改變所起作用可能有差別C.調控豆莢易“炸裂”的a基因在不同野生大豆種群中的頻率都非常高D.在野生大豆種群中選育高產抗病品種時,A基因的頻率也會隨之升高7.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酵母tRNAAla)是酵母菌細胞內能攜帶丙氨酸并將其轉移到核糖體以參與蛋白質合成的一類核糖核酸。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酵母tRNA是轉錄的產物,轉錄過程中形成的化學鍵只有磷酸二酯鍵B.翻譯過程中涉及的3種RNA均可攜帶遺傳信息C.翻譯時酵母tRNA與mRNA之間的堿基互補配對方式與轉錄時完全相同D.酵母菌細胞中核酸徹底水解得到8種產物,其中含氮堿基有5種8.細菌代謝產生的脂肽是一種生物表面活性劑,能有效分解環境中的石油等污染物,且分解后的產物對自然環境無害。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為篩選出高產脂肽的菌株,可在校園內隨機采取土樣B.用以石油為唯一碳源的液體培養基可分離得到單個菌落C.使用顯微鏡直接計數所得的結果往往大于實際活菌數D.可用干熱滅菌法對配制好的培養基和接種環進行滅菌9.耐饑性是指動物在面對食物短缺時的適應能力。為有效防治鼠害,研究者以黑線姬鼠進行了耐饑性實驗研究,結果如表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溫度/平均耐饑時間(h)/組別 甲組:斷水斷糧 乙組:給水斷糧 丙組:斷水給糧10℃ 37.6 53.5 103.820℃ 92.9 105.1 175.1A.為控制單因子變量給糧過程中不能有水摻入B.黑線姬鼠對食物的依賴性小于對水的依賴性C.黑線姬鼠在溫度較高的環境中耐饑性更強D.進行鼠害防治工作還需了解黑線姬鼠的生態位10.自然情況下,牛的生育率很低,畜牧業生產上可通過下圖兩種途徑實現良種牛的快速大量繁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圖中的激素處理是應用外源促性腺激素促使雌性牛超數排卵B.途徑1受精前,需將采集到的卵母細胞在體外培養到MⅡ期C.途徑2進行胚胎移植前,不要對供體和受體進行免疫檢查D.途徑1和途徑2過程中都有胚胎的形成,均為有性生殖11.圖為人體內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圖,a、b、c、d表示信息分子,據圖分析,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a是促甲狀腺激素,是由垂體分泌的B.c是下丘腦釋放的,e表示水的重吸收過程C.d由胰島B細胞產生,通過促進葡萄糖的利用和轉化降低血糖濃度D.信息分子參與的a、c、d調節過程均存在反饋調節12.如圖是過敏反應發生機理的部分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APC是抗原呈遞細胞,如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T細胞B.M為柳樹花粉,細胞1和2分別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C.細胞3能分泌抗體是因為細胞內有相應基因,而細胞2沒有D.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引起毛細血管舒張不屬于激素調節二、多項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每小題4分,共1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選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得4分,選對但不全的得2分,有選錯的得0分)13.絲瓜打杈是適時摘掉一些側枝,這樣可以節約養分,供應果實生長,從而增加絲瓜產量。如圖表示不同質量濃度的荼乙酸噴施絲瓜植株,一段時間后,分別測量頂芽和側芽的生長速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用不同質量濃度的萘乙酸處理絲瓜,頂芽的生長速率均不同B.用8mg/L的萘乙酸處理絲瓜,可以達到打杈的效果C.萘乙酸的質量濃度大于8mg/L時,抑制頂芽的生長D.僅由實驗結果無法判斷側芽與頂芽對萘乙酸的敏感性大小14.現有甲、乙、丙三個純合茄子品種,甲為白花綠果皮,乙為白花白果皮,丙為紫花紫果皮,分別進行相關雜交實驗,結果如表所示:組別 雜交組合 F1表型 F2自交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1 甲×丙 紫花紫果皮 紫花紫果皮∶紫花綠果皮∶白花紫果皮∶白花綠果皮=9∶3∶3∶12 乙×丙 紫花紫果皮 紫花紫果皮∶紫花綠果皮∶白花紫果皮∶白花白果皮=9∶3∶3∶1根據結果,下列推斷錯誤的是( )A.紫花、紫果皮均為顯性,茄子花色和果皮顏色各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B.讓甲與乙雜交所得F1自交,則F2表型比例為3白花綠果皮:1白花白果皮C.組合1的F2白花紫果皮自由交配所產生的子代中白花紫果皮所占比例為8/9D.組合2的F1與乙雜交所產生的子代中紫花紫果皮所占的比例為1/215.研究人員對某人工養殖場進行調查,構建了該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模型(部分),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生產者固定的光能B.營養級Ⅱ利用有機碎屑實現了能量的循環利用C.營養級 I 流入營養級Ⅱ的能量為873.8D.營養級V有2.311的能量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16.常規PCR只能擴增兩引物間的DNA區段,要擴增已知DNA序列兩側的未知DNA序列,可用反向PCR技術。反向PCR技術擴增的原理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酶切階段,L中不能含有酶切時所選限制酶的識別序列B.環化階段,可選用E.coli DNA連接酶或T4 DNA連接酶C.圖中引物,應選擇引物1和引物4,且二者之間能互補配對D.PCR擴增時,每輪循環前應加入限制酶將環狀DNA切割成線狀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60分)17.(12分)某同學將菠菜葉中分離到的葉綠體制成懸浮液,懸浮液中加入鐵鹽,在光照下可以釋放出O2。同時在給離體葉綠體懸浮液光照時發現,當向反應體系供給ADP、Pi時,體系中就會有ATP的產生。回答下列問題。(1)新鮮的菠菜葉是提取光合色素常用材料。光合色素分布于葉綠體的______________上,若要將葉片中色素提取出來,需要在研磨過程中加入______________。若要將葉肉細胞中的葉綠體與線粒體等其他細胞器分離,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2)該同學認為該實驗可以證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中的O全部來自水,你認為合理嗎?并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3)鐵鹽是作為氧化劑,與水結合將其分解產生H+和e-,以及O2,在葉肉細胞的葉綠體內參與光合作用的氧化劑是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4)研究發現,在類囊體膜上存在一種ATP合酶,由突出于膜外的親水頭部和嵌入膜內的疏水尾部組成,在跨膜質子(H+)動力勢的推動下合成ATP。下圖為葉綠體中ATP和NADPH產生過程。請根據所學知識,據圖詳細解釋葉綠體中ATP和NADPH產生機制______________。18.(11分)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腦內β-淀粉樣蛋白(Aβ)異常積聚。《中國癡呆診療指南》指出美金剛等藥物可用于治療中重度AD患者,改善其認知和生活能力,但無法阻止AD病程發展。請回答下列問題:(1)AD患者主要表現為逐漸喪失學習記憶功能和語言功能、計算和推理等思維能力受損(如迷路)等,由此可推測AD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的部位是_____。(2)目前研究認為AD是免疫激活的炎癥反應過程,患者腦中HMGB1(神經炎癥因子)水平升高,能抑制Aβ的清除,加速神經元死亡,調節途徑如圖所示。結合題干信息,從反饋調節的角度解釋AD患者病情逐漸加重的原因:__________。(3)為進一步開發治療AD的藥物,研究人員構建了AD模型小鼠進行以下實驗,探討飼喂姜黃素對AD的治療效果,并測定三組小鼠腦中Aβ數量及HMGB1、RAGE、TLR4的表達水平(見下表)。各組小鼠腦中AB數量及HMCB1、RAGE、TLR4的表達水平組別 實驗材料 實驗處理 實驗結果(測量小鼠海馬區內各物質相對含量)Aβ數量 HMGB1 RAGE TLR4甲 - - 飼喂適量普通飼料 0 1.1 0.94 0.93乙 10只AD模型小鼠 飼喂適量普通飼料 7 1.5 1.1 1.13丙 10只AD模型小鼠 - - 1 1.15 0.95 0.93①甲組選用的實驗材料為________,丙組的實驗處理應為______。②據表可推測姜黃素對AD模型小鼠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依據是________。③為進步評價姜黃素的治療效果,本實驗需要增設對照組,具體為____________請在此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下一步探究實驗的課題__________。19.(13分)嶗山灣位于山東省青島市,是多種漁業生物的分布區。研究人員連續3年對嶗山灣人工魚礁區的生物資源和環境進行調查,發現其能量流動數據在3年中相對穩定,據此構建了該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模型(如圖),為漁業管理提供了參考數據。(1)該生態系統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組成,能量流動沿著________進行。(2)該生態系統中營養級Ⅲ、Ⅳ之間能量傳遞效率約為_______。(3)分析圖中數據可知,對營養級Ⅱ的捕撈量不宜再增加,理由是__________。(4)該生態系統中有機碎屑的能量可輸入營養級Ⅱ,據此是否可認為該生態系統中能量可循環利用?請進行判斷并說明理由:_________。(5)根據圖中數據可初步判斷該魚礁區是處于生態平衡的系統,依據是___________。20.(12分)雜交水稻為解決我國糧食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水稻秈、粳品種間雜交稻可能比現有的雜交稻單產提高,但目前面臨的問題是兩者雜交子代會出現花粉不育的現象。(1)科研人員研究上述現象的遺傳機制時發現,水稻7號染色體上名為qH7的片段與此密切相關。他們用粳稻品種D(qH7片段的遺傳組成為DD,花粉100%可育)與秈稻品種M(qH7片段的遺傳組成為MM,花粉100%可育)進行雜交,得到水稻品系N(qH7片段的遺傳組成為DM)。品系N的表現型為花粉50%可育。品系N自交,子代結果如下表所示:自交子代遺傳組成及數量 DM(236株) DD(242株)表現型(可育花粉占比) 50% 100%實驗結果說明品系N產生的含有_____________的花粉是不育的。據此推測水稻品系N(δ)與水稻品種D(早)雜交子代的遺傳組成為___________,表現型為____________。(2)為進一步研究上述花粉不育的機理,科研人員對水稻品系N(DM)的7號染色體qH7片段進行測序和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科研人員利用基因工程向水稻品系N(DM)的體細胞中導入基因F,獲得轉基因雜合植株A。植株A的遺傳組成為DMF-(F-表示在qH7區域外含有一個基因工程導入的F基因)。植株A自交,子代結果如圖2所示。①據圖2分析,利用基因工程導入的基因F插入到了_______染色體上。基因F的功能是________。②上述結果說明品系N的花粉50%不育與基因ED有關,據圖2簡述理由__________。③為確定②的結論是否正確,最佳方案是將ED基因導入_________的愈傷組織中,培育轉基因植株。A.品種D B.品種M C.品系N D.植株A若轉基因植株的表現型為__________,則支持該結論。21.(12分)表觀遺傳調節異常是腫瘤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N6-甲基腺苷(m6A)是真核生物mRNA上最常見的一種修飾。研究發現,胃癌細胞中存在m6A去甲基化酶(ALKBH5)過表達和STC2(癌癥相關基因)mRNA的m6A修飾水平降低的異常現象。科研人員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實現ALKBH5基因沉默和STC2基因的過表達,以研究ALKBH5介導的m6A甲基化修飾對胃癌細胞遷移的影響(其中STC2基因的α鏈為轉錄的模板鏈)。研究人員分別用不同方式處理胃癌細胞,并測得胃癌細胞遷移標志蛋白含量如圖2所示。STC2基因:注:A、B、C、D為四種引物序列;BamH I、Hind Ⅲ、Sac I為限制酶(1)圖1PCR反應體系中需加入4種dNTP、____________、模板和______________,還需加入引物__________(選“A、B、C、D”)等。(2)為達到圖1目的需要對上述引物進行設計,你的設計思路是____________。(3)為確保擴增的準確性,設計的引物不能太短,太短會導致________________;也不能太長,太長會導致延伸的溫度大于74℃,這樣會造成__________。(4)據圖2推測,ALKBH5基因過表達導致____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由題干信息“藍光照射可激活ChR使鈉離子通過它流入細胞”可知,用藍光照射含有ChR的神經細胞,可使鈉離子通過ChR(光敏感通道蛋自)內流產生動作電位,從而使該神經細胞處于興奮狀態,A正確;藍光照射下,鈉離子順濃度梯度通過光敏感通道蛋白(ChR)流入細胞,B錯誤;可以利用轉基因技術將ChR基因與可在神經細胞中特異性表達的啟動子等調控元件重組在一起導入動物細胞,使該基因在神經細胞中表達,C正確;ChR為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其合成場所為核糖體,且需要內質網、高爾基體等細胞器的加工和運輸,D正確。2.答案:A解析: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輸卵管細胞中的卵清蛋白都是特定基因在特定細胞中選擇性表達的結果,都屬于“奢侈蛋白”,A正確;“持家蛋白”基因幾乎在所有細胞中表達,其不會使細胞種類產生差異,B錯誤;表皮細胞中含有晶體蛋白基因,但不能合成晶體蛋白,原因是該細胞中晶體蛋白基因未表達,C錯誤;合成角蛋白的基因不是細胞內特有的基因,若某細胞中含有角蛋白,則認為該個體幾乎所有細胞中含有角蛋白基因,由于基因的選擇性表達,并非該個體所有細胞中都含有角蛋白,D錯誤。3.答案:D解析:檢測生物組織中的還原糖實驗中,應將斐林試劑的甲液、乙液等量混合均勻之后再加入待測樣液中,然后進行水浴加熱,A錯誤;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實驗中,應先將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在預設的溫度下保溫一段時間再進行混合,以保證混合時酶和底物都處于預設的溫度,B錯誤;觀察根尖分生區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中,制片的流程為:解離→漂洗→染色→制片,C錯誤;制備酵母菌培養基時,應先調節pH,再對培養基進行高壓蒸汽滅菌,最后倒平板,D正確。4.答案:D解析:可利用差速離心法而非密度梯度離心法分離細胞器,線粒體經活性染料染色后在高倍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其形態和分布,A錯誤。由題干信息可知,線粒體經過中區分裂可增加線粒體的數量;線粒體進行外圍分裂時可產生大小不等的線粒體,小的子線粒體不包含復制型DNA,會發生線粒體自噬,大的子線粒體仍然存在,故外圍分裂一般不改變線粒體的數量,B錯誤。據圖分析可知,高Ca2+、高ROS可導致DRP1蛋白在線粒體上的位置不同,從而使線粒體發生外圍分裂,C錯誤。溶酶體內含有多種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線粒體自噬需溶酶體參與,被溶酶體分解后的產物,如果是對細胞有用的物質,細胞可以再利用,廢物則被排出細胞,故D正確。5.答案:D解析:A、Ⅱ1和Ⅱ2表現正常,卻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兒,因此甲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A正確;B、Ⅱ4和Ⅱ5患乙病,而Ⅲ4正常,根據有中生無為顯性可知,乙病為顯性遺傳病,根據男患母女患可判斷乙病極有可能是伴X顯性遺傳病,也有可能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B正確;C、若乙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Ⅲ3個體的基因型為BB或Bb,二者比例為1∶2,關于甲病Ⅲ5患甲病,雙親不患病,因此,Ⅲ3的基因型為AA或Aa,二者的比例為1∶2,又知甲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為1/2500,則a的基因頻率為1/50,則正常人群中基因型為Aa的概率為2×1/50×49/50÷(1-1/2500)=2/51,則Ⅲ3個體與一個表型正常(A_bb)的男子結婚,所生的子女患兩種病的概率為2/51×2/3×1/4×(1/3+2/3×1/2)=2/459,C正確;D、若乙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則I2的基因型是Bb,若乙病是伴X顯性遺傳病,則I2的基因型是XBXb。因此如果乙病的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設計的探針與I2、Ⅱ3個體進行核酸雜交,結果無法判斷乙病的遺傳方式,D錯誤。故選D。6.答案:A解析:A、野生大豆為閉花傳粉植物,不管地塊是否碎片化,不同基因組成的野生大豆間也不會進行基因交流,A錯誤;B、不同地塊野生大豆種群所處的環境不會完全相同,因此自然選擇對它們起的作用可能會有差別,B正確;C、大豆成熟后豆莢易“炸裂”,就容易將種子散播出去,有利于子代的生長,a基因頻率將會增大,C正確;D、如果豆莢很容易炸裂,手工收割或機器收割時,碰撞到成熟大豆植株,豆莢就會炸裂使種子散落在地里,使收獲的秸稈上留下的種子很少,從而造成減產。為避免減產,人們選育大豆新品種時,豆莢不易炸裂的性狀會被保留下來,A基因的頻率會逐漸升高,D正確。故選A。7.答案:D解析:酵母RNAAla是轉錄的產物,轉錄過程中形成的化學鍵有磷酸二酯鍵,同時還包括互補配對的堿基之間的氫鍵,A錯誤;以mRNA為模板翻譯形成蛋白質的過程中涉及3種RNA,但攜帶遺傳信息的只有mRNA,B錯誤;翻譯時酵母RNA與mRNA之間的堿基互補配對方式包括A一U、U一A配對,轉錄時堿基互補配對方式包括A一U、T一A配對,二者不完全相同,C錯誤;酵母菌細胞中核酸徹底水解得到的8種產物分別是磷酸、5種含氨堿基(A、G、C、T、U)、核糖和脫氧核糖,D正確。8.答案:C解析:A、為篩選出高產脂肽的菌株可在石油污染的土壤中采取土樣,A錯誤;B、以石油為唯一碳源的固體培養基可分離得到單個菌落,B錯誤;C、由于顯微鏡直接計數無法區分死菌和活菌,所以使用顯微鏡直接計數所得的結果往往大于實際活菌數,C正確;D、培養基采用高壓蒸汽滅菌,接種環采用灼燒滅菌,D錯誤。故選C。9.答案:B解析:A、該實驗的自變量是實驗的溫度以及耐饑性的處理方式(斷水斷糧、給水斷糧、斷水給糧),為控制單因子變量,給糧過程中不能有水摻入,A正確;B、表中信息顯示:在溫度相同的條件下,乙組黑線姬鼠的耐饑時間大于甲組、小于丙組,說明黑線姬鼠對食物的依賴性大于對水的依賴性,B錯誤;C、與溫度為10℃的環境相比,在溫度為20℃的環境中,各組黑線姬鼠的耐饑時間均較高,說明黑線姬鼠在溫度較高的環境中耐饑性更強,C正確;D、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角色,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因此,進行鼠害防治工作還需了解黑線姬鼠的生態位,D正確。故選B。10.答案:D解析:A、圖中的激素處理是應用外源促性腺激素促使雌性牛超數排卵,從而為獲得更多的胚胎做準備,A正確;B、途徑1受精前,需將采集到的卵母細胞在體外培養到MⅡ中期,因為此時的卵母細胞能接受獲能的精子完成受精過程,B正確;C、途徑2進行胚胎移植前,需要對供體和受體進行同期發情處理,不需要做免疫檢查,因為受體子宮對移入的胚胎基本不發生免疫排斥反應,C正確;D、途徑1獲得試管牛的技術流程中包括體外受精、體外胚胎培養和胚胎移植等技術,屬于有性生殖;途徑2獲得試管牛是通過核移植技術獲得的,為無性生殖,D錯誤。故選D。11.答案:B解析:A、作用于甲狀腺的激素是垂體釋放的促甲狀腺激素,A正確;B、c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腦合成垂體釋放的,可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從而使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即圖中的e過程,B錯誤;C、d能通過調節使血糖濃度降低,所以d是胰島素,由胰島B細胞產生,C正確;D、甲狀腺激素調節(a甲狀腺激素)、水平衡調節(c抗利尿激素)、血糖調節(胰島素d)過程都有反饋作用,通過反饋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D正確。故選B。12.答案:D解析:A、ADC是抗原呈遞細胞,細胞1為輔助性T細胞,細胞2為B細胞,細胞3為漿細胞,M為相同的過敏原。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屬于抗原呈遞細胞,但是T細胞不屬于抗原呈遞細胞,A錯誤;B、M為相同的過敏原,故M為柳樹花粉,細胞1為輔助性T細胞,細胞2為B細胞,分別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B錯誤;C、細胞3能分泌抗體而細胞2沒有是因為基因選擇性表達,C錯誤;D、組胺產生后,通過血液傳送到達全身的毛細血管,引起毛細血管舒張和通透性增強,促進血漿從毛細血管中濾出,使人體呈現出過敏反應,這種調節形式屬于體液調節,組胺不是激素,故不屬于激素調節,D正確。13.答案:BD解析:14.答案:AD解析:A、分析題意和表中信息可知:在組合1和組合2中,白花與紫花雜交,F1均為紫花,F2中的紫花∶白花=3∶1,說明紫花為顯性,而且花色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在組合1和組合2中,紫果皮與綠果皮或白果皮雜交,F1均為紫果皮,說明紫果皮為顯性;但在組合2中,F2的紫果皮∶綠果皮∶白果皮=12∶3∶1 (為9∶3∶3∶1的變式),說明果皮顏色受兩對等位基因控制,A錯誤;B、假設花色由等位基因A和a控制,果皮顏色由等位基因B和b、E和e控制,結合對A選項的分析可推知,甲的基因型為aaBBee或aabbEE,乙的基因型為aabbee,則甲與乙雜交所得F1的基因型為aaBbee或aabbEe,F1自交,F2表型比例為白花綠果皮(aaB_ee或aabbE_)∶白花白果皮(aabbee)=3∶1,B正確;C、在組合1中,甲的基因型為aaBBee或aabbEE,丙的基因型為AABBEE,甲與丙雜交所得F1的基因型為AaBBEe或AaBbEE,F2白花紫果皮的基因型及其所占比例為1/3aaBBEE、2/3aaBBEe或1/3aaBBEE、2/3aaBbEE,產生的配子為2/3aBE、1/3aBe或2/3aBE、1/3abE,進而推知:F2白花紫果皮自由交配所產生的子代中白花紫果皮(aaB_E_)所占比例為8/9,C正確;D、在組合1和組合2中,紫果皮與綠果皮或白果皮雜交,F1均為紫果皮,說明紫果皮為顯性;但在組合2中,F2的紫果皮∶綠果皮∶白果皮=12∶3∶1 (為9∶3∶3∶1的變式),說明果皮顏色受兩對等位基因控制,且F2代中紫花紫果皮∶紫花綠果皮∶白花紫果皮∶白花白果皮=9∶3∶3∶1說明控制花色的基因與控制果皮的一對基因發生了連鎖,由于乙的基因型為aabbee,丙的基因型為AABBEE,組合2的F1的基因型為AaBbEe,產生的配子為4種,乙的基因型為aabbee,二者雜交所產生的子代中紫花(A_)紫果皮(B_ _ _)所占的比例為1/4×1=1/4,D錯誤。故選AD。15.答案:ABC解析:流入該生態系統的能量包括生產者固定的光能和人工投入的有機碎屑中的能量,A錯誤;能量具有單向流動的特點,養殖場中營養級Ⅱ利用有機碎屑,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B錯誤;營養級I中的能量有部分流到了有機碎屑中,營養級Ⅱ的生物能利用有機碎屑中的能量,因此營養級I流入營養級Ⅱ的能量大于873.8,C錯誤;營養級V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為4.964-2.653=2.311,D正確。16.答案:CD解析:在酶切階段,已知序列L中不能含有酶切時所選限制酶的識別序列,A正確;據題圖可知,酶切后形成的是黏性末端,而T4DNA連接酶和E.coli DNA連接酶都可以連接黏性末端,故B正確;PCR過程需要使用兩種引物,這兩種引物能分別與目的基因兩條鏈的3'端通過堿基互補配對結合,為保證擴增出已知DNA序列兩側的未知DNA序列,應該選擇引物1和引物4,且二者之間不能互補配對,C錯誤;PCR擴增時只需要在第一次循環前加入足夠的限制酶,將環狀DNA切割成線狀,并不需要每輪循環前都加入限制酶,D錯誤。17.(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2分)答案:(1)類囊體薄膜;SiO2和CaCO3(2分);差速離心法(2)不合理,該實驗沒有排除葉綠體中其他物質的干擾,也并沒有通過實驗測定氧元素的轉移(2分)(3)NADP+;將水分解產生2H+和2e-,儲存能量以及作為還原劑(4)PSⅡ和PSI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分解水產生氧氣、氫離子和電子,有的膜蛋白可轉運氫離子,造成膜兩側氫離子具有濃度差;有的膜蛋白傳遞電子給NADP+,在酶的催化下合成NADPH;膜上的ATP合成酶,可利用膜兩側的氫離子濃度差催化合成ATP。(4分)解析:(1)光合色素分布在葉綠體類囊體的薄膜上。若要將葉片中的色素提取出來,需要在研磨過程中加入碳酸鈣和二氧化硅。碳酸鈣能夠防止研磨過程中色素被破壞,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更充分。若要將葉肉細胞中的葉綠體與線粒體等其他細胞器分離,需要用到差速離心法。(2)該實驗不能證明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中的O2全部來自水,原因是:葉綠體中還有其他含有氧元素的物質,不能確定氧元素全部來自水。(3)葉肉細胞的葉綠體內參與光合作用的氧化劑是NADP+,其作用是將水分解為2H+和2e-,儲存能量以及作為氧化劑。(4)據圖詳細解釋葉綠體中ATP和NADPH產生機制:PSⅡ和PSI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分解水產生氧氣、氫離子和電子,有的膜蛋白可轉運氫離子,造成膜兩側氫離子具有濃度差;有的膜蛋白傳遞電子給NADP+,在酶的催化下合成NADPH;膜上的ATP合成酶,可利用膜兩側的氫離子濃度差催化合成ATP。18.(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11分)答案:(1)大腦皮層(或大腦)(2)患者神經元受損,腦中HMGB1水平升高,通過與細胞膜受體TR4和RAGE結合,激活細胞核中的NF-kB信號通路;增加炎癥細胞因子的釋放,激活神經膠質細胞釋放更多的HMGB1,形成正反饋通路;HMGB1水平升高,抑制Aβ的清除,加速神經元死亡(3分)(3)①10只健康小鼠(或10只正常小鼠);飼喂等量的含姜黃素的飼料②飼喂姜黃素的丙組與乙組對比,Aβ數量及HMGB1、RAGE、TLR4的表達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或丙組與乙組對比,丙組的各項指標更接近健康小鼠水平)(2分)③10只AD模型小鼠飼喂等量的含美金剛的飼料;探究姜黃素治療AD的最佳劑量(“探究姜黃素和美金剛對AD治療效果的差異”“探究不同劑量的姜黃素對AD的治療效果”“探究姜黃素治療AD的作用機制”“探究姜黃素是否能阻止AD病程的發展”等)(2分)解析:(1)學習記憶功能和語言功能、計算和推理等思維能力屬于大腦皮層的高級功能,因此可推測AD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的部位是大腦皮層。(2)依據題圖和反饋調節機理可知,患者腦中HMGB1水平升高,通過與細胞膜受體TR4和RAGE結合,然后激活細胞核中的NF-kB信號通路,進而增加炎癥細胞因子的釋放,激活神經膠質細胞釋放更多的HMGB1,形成正反饋通路:而患者腦中HMGB1水平升高能抑制AB的清除,加速神經元死亡。(3)①依據題表實驗材料可知,甲組應選用10只健康小鼠(或10只正常小鼠)。根據實驗目的“探討飼喂姜黃素對AD的治療效果”可推知,丙組的實驗處理應為飼喂等量的含姜黃素的飼料。②結合題表實驗結果:飼喂姜黃素的丙組與乙組對比,AB數量及HMGB1、RAGE、TLR4的表達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或丙組與乙組對比,丙組的各項指標更接近健康小鼠水平),可推測姜黃素對AD模型小鼠有一定的治療效果。③依據題干“《中國癡呆診療指南》指出美金剛等藥物可用于治療中重度AD患者”可知,為進一步評價姜黃素的治療效果,本實驗需要增設10只AD模型小鼠飼喂等量的含美金剛的飼料的對照組。若上述研究成立,在此實驗的基礎上可提出下一步探究實驗的課題:探究姜黃素治療AD的最佳劑量(“探究姜黃素和美金剛對AD治療效果的差異”“探究不同劑量的姜黃素對AD的治療效果”“探究姜黃素治療AD的作用機制”“探究姜黃素是否能阻止AD病程的發展”等,合理即可)。19.(每空2分,共13分)答案:(1)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食物鏈和食物網(2)13.6%(3)營養級Ⅱ輸入總能量為5322.8t·km-2·a-1,呼吸消耗、傳遞給下一營養級和進入有機碎屑的總能量為5235.4t·km-2·a-1,其差值為87.41·km-2·a-1,與捕撈量相當(1分)(4)不能。有機碎屑進入營養級Ⅱ后,大部分以熱能形式散失,并不能循環利用(5)該生態系統3年中組分和功能相對穩定,能量收支衡解析:(1)在一定空間內,由生物群落與它的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叫作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由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組成;能量流動的渠道是食物鏈和食物網。(2)能量傳遞效率是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同化量的比值,該生態系統中營養級Ⅲ的同化量為427.4t·km-2·a-1,營養級Ⅳ的同化量為58.22t·km-2·a-1,營養級Ⅲ、Ⅳ之間能量傳遞效率為58.22÷427.4×100%≈13.6%。(3)據圖中數據分析可知,營養級Ⅱ同化總能量為5322.8t·km-2·a-1,呼吸消耗、傳遞給下一營養級和進入有機碎屑的總能量為5235.4t·km-2·a-1,其差值為87.4t·km-2·a-1,與捕撈量相當。如果增加捕撈量會導致營養級Ⅱ生物量減少,破壞生態平衡,故對營養級Ⅱ的捕撈量不宜再增加。(4)有機碎屑中的能量屬于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進入營養級Ⅱ后,大部分通過細胞呼吸散失,故不能認為該生態系統中能量可循環利用。(5)分析題意,該生態系統3年中組分和功能相對穩定,能量收支衡(營養級Ⅰ固定的總能量略大于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可初步判斷該魚礁區是處于生態平衡的系統。20.(除標注外每空2分,共12分)答案:(1)M(1分);DD(1分);花粉100%可育(2)非7號(1分);恢復M型花粉的可育性;MMF-的花粉100%可育,而DMF-的花粉只有75%可育,說明花粉不育與D中基因有關,而基因F可以恢復M型花粉育性,因此基因ED導致M型花粉不育;B(1分);花粉100%不育解析:(1)水稻品系N(qH7片段的遺傳組成為DM)。品系N的表現型為花粉50%可育,品系N自交,自交子代遺傳因子組成沒有MM,說明品系N產生的含有M的花粉是不育的。據此推測水稻品系N(♂),產生含有D的花粉(可育)和含有M的花粉(不育),水稻品種D(♀),只產生含有D的雌配子,二者雜交子代的遺傳組成為DD,表現型為花粉100%可育。(2)①利用基因工程向水稻品系N(DM)的體細胞中導入基因F,可能有三種情況,第一種導入的基因F在7號染色體與基因D位于一條染色體上,植株A可產生的雌配子為DF和M,可產生的雄配子為DF和M(不育),產生的子代為DDFF∶DFM=1∶1;第二種導入的基因F在7號染色體與基因M位于一條染色體上,植株A可產生的雌配子為D和MF,可產生的雄配子為D和MF,產生的子代為DD∶DFM∶MMFF=1∶1∶1;第三種導入的基因F在非7號染色體上,植株A可產生的雌配子為DF、MF、D-、M-,各占1/4,可產生的雄配子為DF、MF、D-、M-(不育),可育的雄配子各占1/3,產生的子代DD--為1/4×1/3=1/12,DDF-為1/4×1/3+1/4×1/3=1/6,DDFF為1/3×1/4=1/12,DM--為1/3×1/4=1/12,同理可計算其它基因型個體所占比例。故根據圖2植株A自交后代遺傳組成及比例可知應為第三種情況,即利用基因工程導入的基因F插入到了非7號染色體上,基因F的功能是恢復M型花粉的可育性。②據圖2可知,MMF-的花粉100%可育,而DMF-的花粉只有75%可育,說明花粉不育與D中基因有關,而基因F可以恢復M型花粉育性,因此基因ED導致M型花粉不育。③為確定②的結論是否正確,應將ED基因導入品種M的愈傷組織中,培育轉基因植株。因為品種M的qH7片段的遺傳組成為MM,花粉100%可育,若轉基因植株的表現型為花粉100%不育,則支持基因ED導致M型花粉不育的結論。21.(除標注外每空2分,共12分)答案:(1)耐高溫的DNA聚合酶(Taq DNA聚合酶)(1分);擴增緩沖液(或含Mg2+緩沖液)(1分);B、C(2)需要在引物C的5'端添加BamH Ⅰ識別序列和強啟動子序列,在引物B的5'端添加SacⅠ識別序列(3)非特異性擴增;不適于耐高溫的DNA聚合酶(Taq DNA聚合酶)催化反應(或影響耐高溫的DNA聚合酶(Taq DNA聚合酶)的活性)(4)STC2基因表達(轉錄)的mRNA去甲基化解析:(1)圖1PCR反應體系中需加入4種dNTP作為原料、還需要加入耐高溫的DNA聚合酶(Taq DNA聚合酶)、模板和擴增緩沖液(或含Mg2+緩沖液),由于子鏈延伸時是從引物的3'端開始連接脫氧核苷酸,因此引物需要連接在模板鏈的3'端,這樣才能保證擴增的片段含有目的基因,據圖1可知,還需加入引物B和C。(2)利用PCR擴增目的基因STC2時,引物使DNA聚合酶能夠從引物的3'端開始連接脫氧核苷酸,且STC2基因的α鏈為轉錄的模板鏈,由于形成的mRNA與模板鏈互補,且方向相反,并且形成mRNA時mRNA鏈的延伸是從5'端→3'端,即圖1中基因轉錄時是由右向左進行,因此啟動子應在引物C的5'端,即需要在引物C的5'端添加BamH Ⅰ識別序列和強啟動子序列,在引物B的5'端添加Sac Ⅰ識別序列。保證擴增的DNA片段用BamH Ⅰ和Sac Ⅰ切割后形成的目的基因含有強啟動子。(3)為確保擴增的準確性,設計的引物不能太短,因為太短會與多個位點結合,會導致非特異性擴增;也不能太長,由于酶作用的發揮需要適宜的溫度,引物過長則會使反應體系有關步驟溫度提高,從而超過耐高溫的DNA聚合酶的最適溫度,不利于耐高溫的DNA聚合酶(Taq DNA聚合酶)催化反應。(4)根據題意“胃癌細胞中存在m6A去甲基化酶(ALKBH5)過表達和STC2(癌癥相關基因)mRNA的m6A修飾水平降低的異常現象”,并結合圖示可知ALKBH5基因過表達導致STC2基因表達的mRNA去甲基化,進而導致STC2基因過表達而引起癌細胞遷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