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聯合學業質量測考試高二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題卡上完成,答在本試題卷上無效。4.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5.考試結束后,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北宋中期,政治腐敗,財政困難,北部邊境不安。范仲淹戍邊西北,多次擊退西夏的侵擾,保境安民;慶歷三年,上書主張改革弊政,推行新政;晚年作《岳陽樓記》,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材料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是A.崇尚天人合一B.追求家國情懷C.強調自強不息D.主張和而不同2.明末清初,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并撰寫了《農政全書》,介紹西方農業技術。與此同時,王徵與傳教士鄧玉函合作編譯了《遠西奇器圖說》,介紹了西方機械制造技術。這些現象反映了明清之際A.西方科技知識在中國廣泛傳播B.經世致用思潮推動了西學東漸C.中國傳統科技發展陷入了停滯滯D.西學東漸推動了中國社會轉型3.《漢謨拉比法典》規定:“若貴族打斷平民的腿,只需賠償二十舍客勒銀子;若平民打斷貴族的腿,則其腿亦應被打斷?!边@反映了法典A.保護私有財產不受侵犯B.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保護奴隸權利不受侵害D.存在祖護貴族利益的傾向4.阿拉伯帝國在巴格達建立“智慧宮”,重金招募波斯、印度、希臘等地的學者,系統翻譯了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等學術典籍,并在此基礎上編撰了《天文歷表》《醫學集成》等著作。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繁榮的主要原因是A.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B.兼收并蓄的開放態度C.哈里發壟斷文化資源D.絲綢之路的貿易刺激5.“中世紀的基督教會通過資助學術研究,組織翻譯古希臘羅馬典籍、建立教會學校體系等方式,不僅保存了大量古典哲學和科學著作,還為歐洲培養了許多精通文法、邏輯的學者,使得古代知識得以在修道院和教會機構中傳承。”該材料主要反映了基督教【高二歷史卷第1頁(共6頁)】5339BA.禁錮民眾思想自由B.加劇宗教派系沖突C.推動市民階層覺醒D.延續文化學術傳承6.《摩奴法典》規定:“若首陀羅為求生計而擅自從事祭司、教授《吠陀》或經商活動,國王須以熱油灌其口,并沒收其全部所得:剎帝利不得拒絕參加戰爭,否則將失去土地與榮譽。”這表明A.法律固化種姓的社會分工B.職業選擇決定種姓等級C.古印度社會存在職業流動D.法典維護商人階層利益7.吳于廑在《世界歷史上的游牧世界與農耕世界》一書中寫到: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沖擊,為歷史之發展帶來了不少有積極意義的影響。首先是兩者之間擴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對方習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術。最符合上述觀點的是A.絲綢之路的興起是游牧民族主動開辟的結果,主要目的是向農耕世界學習冶煉技術B.匈奴西遷和蒙古西征等軍事沖突,客觀上推動了歐亞大陸封建制度的統一與完善C.印歐人入侵兩河流域后,發展了該地的法律體系,并推動了冶鐵技術的提升D.農耕世界在技術發展上完全獨立,游牧世界的沖擊并未對其產生實質性影響8.16世紀,西班牙殖民秘魯后強制推行天主教,壓制當地印加宗教信仰,引發原住民反抗。18世紀中葉起,一種融合天主教圣徒特征與安第斯山神元素的“科里坎查圣像”逐漸興起,成為秘魯的文化標志。這種變化A.反映了區域人口結構的改變B.徹底消除了美洲的傳統信仰C.促進了歐洲文藝復興的發展D.促使殖民勢力轉向非洲擴張9.18世紀美國獨立后,白人社會將印第安人描繪為阻礙文明進步的“野蠻部落”。而到21世紀,伴隨著對多元文化與環境保護的重視,印第安文化中的生態智慧被廣泛推崇。這種變化本質上反映了A.種族主義思想已失去現實基礎B.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時代變遷C.文明沖突到文明共生的必然性D.美國移民文化走向多元一體10.絲綢之路是溝通古代東西方經濟和文化的重要橋梁。結合所學,以下關于絲綢之路路線示意圖解讀不正確的是洲地中海波斯河非洲都繞A.起源早,歷史悠久B.線路多,覆蓋面廣C.以陸路貿易為主D.經濟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高二歷史卷第2頁(共6頁)】5339B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聯合學業質量監測考試·高二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ACABCDACBCC1.B根據材料可知,范仲淹抵御外敵、改革弊政、心系蒼生的事跡,以及“先憂后樂”的名言,突出其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家國情懷”的核心內涵,選項B正確。選項C“自強不息”雖與個人奮斗相關,但材料更側重對國家與百姓的責任,排除:選項A,D與材料無直接關聯,排除。2.B根據材料可知,徐光啟、王徵等知識分子引進西方科技知識,目的是為了解決當時中國面臨的實際問題,例如農業落后、軍事技術薄弱等。這體現了明清之際經世致用思潮對西學東漸的推動作用,故選B。材料中雖然提到徐光啟、王徵等知識分子積極引進西方科技知識,但當時西方科技知識在中國的傳播范圍有限,并未達到“廣泛傳播”的程度,所以排除A。材料中并未提及中國傳統科技發展陷人停滯,且明清之際中國傳統科技仍在發展,例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所以排除C。西學東漸對中國社會近代化轉型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材料中并未體現這一點,且明清之際中國社會尚未開始近代化轉型,所以排除D。3.D根據材料可知,法典對貴族與平民的相同行為采取截然不同的懲罰標準:貴族傷害平民僅需經濟賠償,而平民傷害貴族則適用嚴苛的“同態復仇”。這種雙重標準凸顯了法典維護貴族特權的階級本質,而非追求平等或保護私有財產。選項D準確概括了這一特征。A、B、C均與材料不符。4.B根據材料可知,通過“智慧宮”的設立、多國學者的參與、系統翻譯各國典籍、創新編撰著作等史實,著重強調阿拉伯文明吸收外來文化并進行創新的特質。B項“兼收并蓄的開放態度”直接對應材料中吸納不同文明的舉措:A項“統一安定”和D項“貿易刺激”雖為客觀條件,但非材料強調的核心原因:C項“筆斷文化”與材料中廣泛吸納的開放做法相矛盾。5,D本題主要考查基督教的文化教有作用。根據材料“基督教會通過資助學術研究、組織翻譯古希臘羅馬典籍、建立教會學校體系等方式,不僅保存了大量古典哲學和科學著作,還為歐洲培養了許多精通文法,邏輯的學者,使得古代知識得以在修道院和教會機構中傳承”可知,基督教在歐洲起到了促進文化教育發展的作用,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基督教對思想的控制和進行宗教迫害,故A,B兩項錯誤:基督教宜傳禁欲思想,不利于人文思想的傳播,故C項錯誤。6.A根據材料可知,通過限制低種姓從事高種姓職業、強制高種姓履行義務,體現古印度法律將社會分工與種姓綁定,故選A。B項因果倒置(種姓決定職業而非職業決定種姓):C項與“嚴禁首陀羅從事其他職業”的史實相悖:D項“維護商人”在材料中無依據。7.C核心考點:農耕與游牧民族互動的雙向性及其對技術傳播的推動作用。印歐人進人小亞細亞建立赫梯帝國,多次入侵兩河流域。赫梯人率先掌據了治鐵技術,后來這一技術逐漸傳入兩河流域,這體現了游牧世界與農耕世界的互動,推動了生產力發展,故C項正確。選項A材料未提及“游牧民族主動開辟”,且“主要目的”屬于主觀臆斷,與吳于童強調的雙向互補不符。如絲綢之路確實促進了東西方技術交流,但其開是農耕與游牧民族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漢朝張騫通西域、草原民族的中轉貿易),而非游牧民族單方面行為。選項B錯誤點:吳于座的論述聚焦于技術交流,而非政治制度變革。該選項偷換概念,將軍事沖突的影響強行關聯到制度層面,如匈奴西遷間接導致羅馬帝國崩遺,蒙古西征促進了歐亞大陸的短暫統一,但材料未提及“封建制度的完善”。選項D錯誤,材料明確提到雙方通過互動學習對方的技術,說明農耕世界并非完全獨立發展。8.A材料中秘魯“科里坎查圣像”的形成,反映了西班牙殖民過程中天主教與本土文化在沖突中走向融合。殖民統治帶來的歐洲移民、土著人口減少及混血族群增長,深刻改變了秘魯的人口構成,進而改變了當地的文化(A項正確)。圣像融合本土元素,說明美洲文化未被摧毀(排除B項):文藝復興早于殖民擴張(排除C項):殖民美洲與轉向非洲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9.B18世紀美國獨立后,白人社會將印第安人貶斥為“阻礙文明進步的野蠻部落”,是基于殖民擴張和土地掠奪的合法性需求,體現了當時以“文明優越論”為核心的殖民主義價值觀。而伴隨多元文化主義興起和全球環境問題加劇,現代社會對生態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視,印第安文化中“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在21世紀被廣泛推崇。可見,美國社會對印第安文化的評價從貶低到推崇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主流價值觀隨時代需求發生了變遷,故B項正確。美國社會的種族問題至今存在(如針對非洲裔、亞裔的歧視),題干僅體現【高二·歷史卷參考答案第1頁(共3頁)】5339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 5339B 歷史.pdf 歷史 5339B 歷史DA.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