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第一、二單元測評卷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人類文明產生于大河流域。太陽歷、象形文字、獅身人面像等文明成就產生于下圖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2.古埃及胡夫金字塔有一個用4塊巨石砌成的三角形出入口,因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金字塔巨大的壓力不會將出入口壓塌。這突出體現了古埃及( )A.統治集團的強大 B.政治制度的穩定C.勞動人民的智慧 D.社會經濟的發達3.在數千年的時間里,為建造數量眾多、工程浩大的金字塔,法老對勞動力、財政和建筑技術的控制達到令人驚訝的地步。這反映了古埃及( )A.法老權力至上 B.法律體系完備C.軍事實力強大 D.醫學成就輝煌4.《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如果任何人開挖溝渠以澆灌田地,但是不小心淹沒了鄰居的田,則他將賠償鄰居小麥作為損失。據此可知,《漢謨拉比法典》( )A.反映古巴比倫社會商業的繁榮B.是部體系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C.注重保護社會成員的私有財產D.主要是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5.古印度法律規定,殺害婆羅門的罪犯要被處死;殺害首陀羅的罪犯需守戒1年,并交出10頭公牛和1頭母牛。這說明( )A.種姓制度維持社會穩定B.不同種姓之間不能交流C.種姓制度成為統治工具D.種姓之間不平等性明顯6.公元前6世紀,古代印度社會矛盾尖銳。隨著社會經濟地位的上升,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極力主張取消婆羅門階層在種姓和宗教等方面的特權,于是佛教應運而生。這說明佛教( )A.廢除了古印度種姓制度 B.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C.順應了古印度發展需要 D.成功解決印度社會矛盾7.古代希臘城邦一般是以一個城市或市鎮為中心,把周圍的農村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小國。它們的國土面積一般只有百余平方千米、人口數萬,最大的城邦有8400平方千米國土、數十萬人口。這表明古代希臘城邦的特點是( )A.等級森嚴 B.小國寡民C.軍事獨裁 D.經濟自足8.對于雅典的民主制度,蘇格拉底認為眾人往往憑感覺和情緒作出決策,很容易盲目行事,所以多數不一定代表正義。這反映雅典的民主制度( )A.缺少直接民主形式 B.容易淪為暴民政治C.忽視公民生命價值 D.服從城邦宗教審判9.亞歷山大時期是真正體現西方、中東和北非歷史上國際文化發展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希臘人將其文化向所知的文明地區傳播,東方的宗教也開始滲入希臘城邦。由此可見,亞歷山大時期( )A.“神人同形同性” B.文明的交流交融C.佛教源自希臘 D.文明具有統一性10.歷史社團進行研究性學習,他們搜集到“稱霸地中海地區”“元老院掌握國家實權”“斯巴達克起義”等歷史信息。據此判斷,該社團研究的主題是( )A.希臘文明的繁榮與衰落 B.亞歷山大帝國的興衰史C.羅馬共和國的發展歷程 D.羅馬帝國對外侵略擴張11.拉丁語最初是意大利中部使用的語言,后來,拉丁語作為行政語言傳播到西地中海的島嶼、伊比利亞半島和高盧,直至多瑙河流域的達齊亞(今羅馬尼亞)。材料可以用來說明( )A.城邦政治的日趨繁榮 B.法治建設的源遠流長C.津貼制度的影響深遠 D.羅馬擴張的客觀作用12.《荷馬史詩》中記載了著名的特洛伊戰爭,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這只是一個傳說。19世紀后期,德國人施里曼據此發現了特洛伊遺址。這主要說明《荷馬史詩》( )A.反映古巴比倫商品經濟活躍 B.是古希臘的文學遺產C.有助于了解早期的希臘社會 D.是古羅馬的法學成就13.文物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是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下面文物上所繪的情景見證了古代希臘( )A.民主政治繁榮 B.雕塑藝術高超C.經濟高度發達 D.崇尚運動之美14.古希臘哲學家輩出,“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習慣之內”“認識你自己”“人生最終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這些名言的提出,表明哲學家們的研究已經轉向了( )A.社會進步 B.經濟發展C.人的內心 D.宇宙世界15.下面是不同地區1—5的計數符號。這一現象表明( )A.數學指導原始農業生產B.人類的文明具有多元性C.古代先民注重文化交流D.古代亞洲數學成就先進二、辨析改錯(8分)16.杰出人物引領社會進步。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 】(1)古埃及國王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較為系統和完整的成文法典。改正: 【 】(2)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達到主盛,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改正: 【 】(3)蘇格拉底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創立了邏輯學等新的學科。改正: 【 】(4)屋大維命人以太陽歷為藍本編制新的歷法,稱“儒略歷”。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羅塞塔石碑 羅塞塔石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由上至下刻有同一段詔書的三種語言版本,包括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希臘文字等。1822年,法國人破解了石碑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含義。自此,人們便能閱讀古埃及文物上的文字。——摘編自[英]尼爾·麥格雷戈《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材料二 《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圖 《漢謨拉比法典》刻在一個黑色玄武巖石柱上,上方刻著太陽神授予漢謨拉比權標的浮雕。下方文字由前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組成,前言宣揚漢謨拉比受命于神,正文共282條,包括訴訟程序、刑事判罰、經濟糾紛等各方面的內容。法典規定奴隸可以被買賣、轉讓,奴隸與自由民發生沖突,同樣罪行,奴隸會受到更重的處罰。(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羅塞塔石碑發現于哪一流域,分析其歷史研究價值。(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謨拉比法典》的特點,簡述該法典的歷史意義。(4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為如何保護歷史文物提出合理化建議。(2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特征的形成,除了小國寡民的因素外,雅典的法律也鼓勵公民直接參與城邦政治活動。伯里克利宣稱:“行政權不是掌在少數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數人手中。解決私人爭執的時候,每個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摘編自《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材料二 羅馬法示意圖(1)根據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特征的形成”與哪些因素有關。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實質。(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羅馬法由習慣法向成文法轉變的重要意義,分析羅馬法由公民法向萬民法轉變的原因。(4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民主與法治的認識。(2分)四、活動與探究(12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材料一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圖(1)楔形文字出現在圖中 (寫序號)處。佛教產生于圖中 (寫序號)處。結合所學知識,概括①②③④對應的古代文明的共同點。(6分)材料二歷史時期 中國 古代羅馬公元4—5世紀 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中原;東晉南遷(317—420年);北方十六國時期(304—439年) 羅馬帝國首都東遷(330年);日耳曼人侵入(375年起);羅馬帝國分裂(4世紀末)公元5—6世紀 南北朝對峙(420—589年);隋朝再次統一全國(589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476年);歐洲小國林立(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4—6世紀中國和羅馬發展歷程的異同。綜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認識?(6分)答案一、1.A 2.C 3.A 4.C 5.D 6.C 7.B 8.B 9.B 10.C11.D 12.C 13.D 14.C 15.B二、16.(1)× “古埃及”改為“古巴比倫王國”(2分)(2)√(2分)(3)× “蘇格拉底”改為“亞里士多德”(2分)(4)× “屋大維”改為“凱撒”(2分)三、17.(1)流域:尼羅河流域。(2分)歷史研究價值:是探索歷史的文獻史料;是研究文字演變的實物史料;有助于研究古埃及歷史等。(任答2點,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分)(2)特點:宣揚君權神授;系統完整、內容豐富;是奴隸制性質的法典。(任答2點,2分)歷史意義: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為研究古巴比倫王國社會狀況提供了寶貴史料;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等。(任答2點,2分)(3)認真學習文物知識;文明參觀歷史文物,不亂涂亂畫;國家制定保護文物的法律法規;國家政策資金支持等。(任答1點,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分)18.(1)因素:小國寡民;(1分)法律鼓勵。(1分)實質:少數奴隸主貴族的民主。(2分)(2)重要意義: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使羅馬法由具有很大的隨意性變得相對固定和規范。(任答1點,2分)原因:伴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版圖擴大,人口增多,原有的公民法已不能滿足需要。(2分)(3)民主與法治相互依存,民主是法治的基礎,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民主與法治的完善是文明進步的表現等。(任答1點,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分)四、19.(1)②(1分) ③(1分)共同點:都屬于大河文明;政治上實行君主專制;經濟上以農耕經濟為主。(任答2點,4分)(2)異:中國再度統一;歐洲小國林立。(2分)同:都因動亂而遷都;都有其他民族大規模遷入;都出現了政權分立的局面。(任答1點,2分)認識:世界文明具有統一性和多樣性。(2分)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