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廣西河池市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廣西社山遺址發掘發現了豐富的文化遺存,有打制石器,如砍斫器和尖狀器等,有磨制石器斧、磨棒等,以及陶罐、釜碎片和骨錐等,還有大量海生軟體動物外殼和魚骨。這反映出當時社山地區( )A.以采集漁獵為生 B.民眾社會生活豐富C.開始種植農作物 D.懂得交換生活物品2.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寫道:“孔子是開始把古代貴族宗廟里的知識來變換成人類社會共有共享的學術視野之第一個。”這反映出孔子的貢獻是( )A.創立儒家學派 B.促進教育發展 C.主張以德治國 D.提出仁者愛人3.漢朝時,大月氏人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原,帶來用厚實毛氈做成的便于騎射的服飾。同時,中原絲綢紡織技術傳至西域,當地出現融合中原織法與本地圖案的紡織品。這體現了兩漢絲綢之路( )A.改變西域生產方式 B.推動服飾文化的交流互鑒C.促進商業貿易繁榮 D.加強中原與西域政治聯系4.隋朝時開鑿貫通了南北的運河網絡,將五大水系串聯,形成完整的動脈系統。這一舉措打破自然地理屏障,讓南方糧食能便捷地運往北方,北方物資也可輸往南方。據此可知,隋朝大運河( )A.導致了農民起義 B.推動了民族交融C.促進了南北運輸 D.開辟了絲綢之路5.在宋元以前,社會上存在著不少專門為寺院、士紳等抄寫佛教經文的“抄經人”,唐朝就有很多抄經人以精抄佛教經典為生。但到了宋元時期,“抄經人”群體大幅減少。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海外貿易的發展 B.活字印刷術推廣C.市民文學的繁榮 D.社會習俗的變化6.某校歷史興趣小組收集到以下四幅圖片,能夠概括這些圖片內容的最恰當的主題是( )圖1 北魏時期少數民族學習漢族養豬、紡織 圖2 唐朝時期身著胡服的漢族女子畫像 圖3 元朝時期回族形成示意圖 圖4 五世達賴覲見順治皇帝圖A.政治的變革 B.科技的進步 C.商業的繁榮 D.民族的交融7.這一事件標志著中國社會性質的根本轉變,從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淪為受外國勢力控制和剝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材料描述的是( )A.戊戌變法的起因 B.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C.鴉片戰爭的影響 D.八國聯軍侵華的背景8.近代中國一份報刊上出現了一篇“特別紀實”,名為《南京學界之怒吼——夫子廟前之抗議集會/曹汝霖等之賣國丑態曝光/青島權益之堅決捍衛/齊燮元受輿論抨擊》。從這些標題可以判斷出( )A.學生積極投身愛國救亡運動 B.南京成為國民運動的中心C.五四運動的主力已發生轉變 D.北伐戰爭引發了社會變革9.《紅星照耀中國》中指出:“此次軍事行動時機把握精準,實施過程干凈果斷。……它為中國能夠堅定地走向即將來臨的世界反法西斯的陣營奠定了基礎。”“此次軍事行動”的歷史意義在于( )A.標志著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B.推動了國共十年內戰的結束C.使國共兩黨分歧徹底消除 D.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10.以下展示的是《真相畫報》第12期部分作品的名稱。這反映的是( )《美軍妄想跨越三八線,如今被阻狼狽不堪》 《“聯合國軍”的謊言:所謂的“正義行動”》 《板門店的談判桌:較量與博弈》 《志愿軍雄姿:保家衛國展豪情》A.抗日戰爭 B.重慶談判 C.抗美援朝 D.渡江戰役11.1954年9月21日,《光明日報》在相關報道中寫道:“六億民眾緊密團結,手中所握的巨大權力,這全部的力量匯聚起來……均是朝著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奮進。”這反映出當時( )A.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C.封建剝削制度已消滅 D.新中國工業化建設起步12.尼克松訪華后,英國《衛報》評論道,“此次歷史性的會面開啟了新的外交篇章,雙方有望在某些關鍵領域達成共識,這將為全球局勢注入積極穩定因素”。材料中的“關鍵領域”指的是( )A.實行“一國兩制” B.建立相同的意識形態C.承認一個中國原則 D.改變冷戰的兩極對峙13.12世紀中期,《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授予圖爾市的特權令》中記載:“賦予圖爾市市民在過往法蘭西歷代國王統治時期所享有的豁免權、傳統慣例以及特定法規,使其得以延續。”該材料所體現的是( )A.古希臘城邦民主制 B.西歐國家的采邑制 C.基督教會的司法權 D.城市的自治與特權14.阿拉伯工匠吸收中國的陶瓷技藝與波斯的金屬加工工藝,創造出獨具特色的阿拉伯金屬胎掐絲琺瑯器,不僅在阿拉伯地區備受推崇,還遠銷歐洲與亞洲其他地區。這反映了阿拉伯( )A.促進文明交流交融 B.壟斷了亞非間貿易C.疆域地跨亞、非、歐 D.社會風氣開放包容15.這是一場獨特的“革命”,它不見硝煙、鮮少流血,卻使英國的專制王權走向終結,為現代政治制度的建立鋪平了道路。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權利請愿書》的呈遞 B.“光榮革命”的勝利C.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臺 D.詹姆士二世反攻倒算16.《牛津工業變革史》記載:“流水線正推行著一種全新的秩序。工匠們在工廠的流水線旁,遵循機械傳送帶設定的速率,一刻不停地勞作。……個人的自由隨性被標準化、流程化的作業模式所取代。”材料反映了( )A.壟斷組織的出現 B.城市化進程加快 C.生產方式的改變 D.機器生產已普及17.1872年,日本政府頒布《學制令》,緊接著又出臺《師范學校令》和《教育令》。從此,日本普及教育、興辦新式學堂、培養師資之風盛行。這體現了日本政府( )A.提倡“文明開化” B.實行廢藩置縣 C.推行“殖產興業” D.施行地稅改革18.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推行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包括對銀行體系運營、信貸規模及證券交易的全面監管。政府通過這些措施來穩定金融市場秩序和恢復民眾對金融體系的信心。這些措施表明美國經濟模式的特點是( )A.自由市場經濟 B.國家壟斷經濟 C.政府干預經濟 D.完全計劃經濟二、綜合題19.生產力發展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每一次生產力的重大飛躍,都會引發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摘編自陳文華《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圖譜》(1)根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領域出現的新變革。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變化對當時農業生產的影響。材料二 在古代,經濟發展主要取決于農業發展。南方利用間歇輪作等方式,可以使農作物一年內豐收三次,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后來,南方又興修水利,大面積增加種植,開始圍水造田,進一步擴大農業生產。在唐朝江南地區,農作物生產主要工具包括碌碡、礪、耙、犁等,土地經過犁田處理后,將土塊用耙碾碎,并拔掉雜草,最后用犁將地面壓平,使土地達到種植標準。后來又引進耖,農作物種植變為先耕地,然后耙田,最后用耖將地碾平,這使耕種程序更加簡便,農作生產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圖2 唐朝新型農具——摘編自劉高峰《唐朝經濟重心南移原因與表現》(2)根據材料二,指出圖2新型農具的名稱,并概括唐朝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因。材料三 近代以來,廣西梧州作為重要的通商口岸逐漸興起。據《近代廣西社會研究》記載,1897年梧州被迫開埠后,大量外國商品涌入,同時本地的土特產如八角、桂皮等也通過梧州港遠銷海外。在這一過程中,梧州的商業貿易得到極大發展,一些近代工廠開始建立,如1921年創辦的梧州火柴廠,采用機器生產,雇傭工人數量達數百人,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地工業生產力的進步。1933年梧州工業發展情況工廠 716家工人數 4700多人資本總額 242.7萬元工業資本在廣西四市工業總額占比 73%——摘編自趙洋《古郡史話》;鐘文典《近代廣西社會研究》(3)根據材料三,概括近代梧州工業及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梧州開埠對廣西近代經濟發展的影響。材料四 當前,我國正加快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例如,在工業領域,通過引入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企業能夠實現生產流程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某汽車制造企業利用數字化技術優化供應鏈管理,零部件庫存周轉率提升了30%,生產周期縮短了20%。——摘編自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4)根據材料四,指出我國當前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舉措。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生產力發展與社會進步關系的認識。20.電影能生動地再現歷史上的重大時刻、人物命運、文化沖突與時代精神,讓觀眾在光影交織中觸摸歷史的脈搏,感受時代的溫度。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哥倫布年輕時就立志成為一名航海家,他相信地圓說,非常喜歡馬可·波羅的東方游記。懷揣著對馬可·波羅描述的東方財富的向往,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率領船隊踏上了未知的征程,歷經艱難險阻,最終“發現”了新大陸。——摘編自《1492:征服天堂》電影簡介(1)根據材料一,概括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前提條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事件對當時世界格局的影響。材料二圖1 影片《開天辟地》 取景地_______ 圖2 影片《血戰臺兒莊》劇照 圖3 影片《十八個手印》海報(2)結合所學知識,將圖1的取景地補充完整。并從材料二中任意選擇一部電影,對其傳遞的歷史信息進行解讀。材料三影片《流浪地球》中的Moss,作為“領航員號”空間站的人工智能機器人,負責管理空間站事務,不僅擁有超強算力,也有著自主意識,在業界被稱為“強人工智能”。 中國政府早期對AI領域的戰略布局為DeepSeek等創新企業的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政府高度重視AI發展,2017年更是明確了我國新一代AI發展的戰略目標,為企業提供了創新的沃土。如今,中國憑借強大的科研實力、豐富的應用場景和活躍的創新生態,吸引著全球目光。——摘編自科技日報《DeepSeek,激蕩AI行業的“一股清流”》(3)根據材料三,指出Moss誕生的技術基礎。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特點。材料四 歷史影視資料的種類是十分豐富的,是一個巨大的歷史資源寶庫,尤其是關于近現代的歷史,有很多原始的歷史影像可以利用。然而,在選擇影視作品學習歷史時,需注意其藝術加工與真實史實的區別,并結合作品時代背景分析其創作意圖。——摘編自李娣、劉銘鑫《歷史影視資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4)根據材料四,指出使用電影學習歷史時需注意的核心問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理由。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任務一 【品味歷史言論——領悟時代思潮】材料一 我無法也不愿完全拒絕塵世的快樂……因為正是這些情感讓我成為人。——摘編自彼特拉克《秘密》注:在此書中,彼特拉克以虛擬對話的形式,與奧古斯丁(代表宗教禁欲主義)展開辯論。他一方面承認對上帝的義務,另一方面卻為人的情感與世俗追求(如對勞拉的愛、對文學聲譽的渴望)辯護。材料二 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1)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寫出材料一和材料二體現的時代思潮。任務二【制作人物卡片——感受改革力量】卡片一 卡片二人物:亞歷山大二世 人物:羅斯福國籍:俄國 國籍:②__________貢獻:推行①______改革 貢獻:實行羅斯福新政言論:現有的農奴制不可能一成不變。與其等待農民自己解放自己,不如我們主動廢除它 言論:我們尋求一種有控制的資本主義,避免革命性的破壞(2)請將任務二中①②處補充完整。閱讀卡片,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一位人物,談談他的改革對當時社會的影響。任務三 【梳理歷史線索——感悟時代發展】當前,國際局勢變亂交織,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政治紛爭和軍事沖突多點爆發,全球發展和安全形勢錯綜復雜……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等諸多因素,讓新的一年充滿不確定性。但機遇與風險同在、希望與挑戰并存。——摘編自新華社《沖突與挑戰中求和平機遇與風險中謀發展——2024全球地區形勢前瞻》(3)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任選角度,自擬觀點,綜合運用中國現代史和世界現代史相關知識加以論述。(要求:史實至少列舉兩個,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有總結提升。)2025年廣西河池市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B C B D C A B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答案 B C D A B C A C19.(1)新變革:鐵制農具的出現。影響: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增加了土地的開墾面積;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等等。(答出任意兩點即可)(2)名稱:曲轅犁。原因:種植技術的進步、耕作方式的改進;水利工程的興建;農業生產的擴大;土地面積的增加;生產工具的改進;等等。(答出任意兩點即可)(3)表現:商業貿易繁榮;外國商品涌入,本地土特產外銷;近代工廠建立,采用機器生產并雇傭工人。(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影響:打破了廣西原有的經濟封閉的狀態,促進了商品流通和貿易發展;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刺激了廣西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推動了廣西經濟的近代化進程,但也使廣西逐漸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遭受列強經濟侵略;等等。(答出任意兩點即可)(4)重要舉措:加快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引入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實現生產流程智能化管理。(言之有理即可)認識: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生產力的持續發展能為社會進步奠定堅實基礎;生產力發展促使社會在經濟、文化、制度等多方面不斷發展創新;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0.(1)前提條件:哥倫布立志成為航海家;堅信地圓說;受馬可·波羅東方游記的影響;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影響: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歐洲開始了對美洲的殖民掠奪與開發;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商業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推動了物種和文化交流。(答出任意兩點即可)(2)取景地:浙江嘉興南湖。【示例一】影片《開天辟地》:以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為背景,展現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示例二】影片《血戰臺兒莊》:展現了1938年中國軍隊在臺兒莊與日軍展開殊死搏斗。這場戰役共殲敵1萬余人,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示例三】影片《十八個手印》:以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大包干”事件為原型,展現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農村改革的開端,這場改革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3)技術基礎:計算機網絡技術。特點:政府高度重視、大力支持;發展基礎堅實;具有強大的科研實力;綜合優勢明顯。(答出任意兩點即可)(4)核心問題:區分電影的藝術加工與真實歷史。理由:電影為增強戲劇性可能虛構細節或人物,需結合史料加以印證,避免影視內容完全替代史實。(言之有理即可)21.(1)材料一:人文主義。材料二:馬克思主義。(2)①:1861年農奴制。②:美國。【示例一】選擇:亞歷山大二世。影響: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使俄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但是,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著俄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示例二】選擇:羅斯福。影響:新政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恢復了美國人民對政府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新政是美國政府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無法解決美國社會制度的根本矛盾。(任選一位人物作答即可)(3)【示例一】觀點:加強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論述:冷戰結束后,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但人類還面臨著種種問題和挑戰,如:環境問題、資源問題、人口問題、地區沖突、民族矛盾等。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加強國際的交流合作,從容應對挑戰戰,才能推動世界發展。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加強,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促進了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的發展。近年來,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加強了同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交流與合作,帶動經濟發展,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結論:綜上所述,只有各國共同協作,迎接挑戰,才能推動世界經濟復蘇與發展。【示例二】觀點:多極化趨勢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新興國家發揮重要作用。論述: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從兩極對峙向多極化發展,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提升。1991年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但歐盟、中國等力量的崛起使國際力量對比趨于平衡。2010年,中國GDP躍居世界第二,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引擎,并在全球治理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區域經濟合作。與此同時,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等新興多邊平臺的發展,也為全球治理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結論:可見,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新興國家的崛起促使國際秩序更加公平合理,各國應共同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示例三】觀點: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合作并行發展,各國需平衡開放與自主發展。論述: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加速推進,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程度提高。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促進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經濟一體化;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進一步規范全球貿易規則,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然而,全球化也帶來挑戰,如1999年北約轟炸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暴露了霸權干預的風險,部分國家開始調整發展戰略。中國在融入全球化的同時,堅持獨立自主,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既加強國際合作,又維護自身發展利益。結論:雖然經濟全球化帶來機遇,但各國需在開放合作中保持戰略自主,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