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保山市 2024~2025 學年春季學期期中質量監測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Ⅰ卷(選擇題,共 48 分)選擇題(本大題共 16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8 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C B C D A A B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B A A D C D B【解析】1.仰韶文化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繁榮階段。材料中姜寨聚落遺址房屋以大房屋為中心,大房屋可容納多人且有大型火塘,很可能是氏族成員公共活動場所,反映了尚未產生貧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狀況,故 C 項正確;A、B 項描述的階級分化日益明顯、父系氏族社會出現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不符合姜寨母系氏族平等的社會特點;D 項部落聯盟形成于原始社會末期,與仰韶文化時期不符。2.荀子作為儒家代表人物,材料中的思想在秉持儒家禮義等傳統觀念基礎上,提出在經濟治理上節用裕民。戰國時期各國紛爭,富國強兵是時代需求,該思想既符合儒家仁政等理念,又能助力國家積累財富、強大國力,故選 C 項;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雖“節用”與墨家有相似處,但材料中“節用以禮”還體現出鮮明的儒家等級觀念,A 項錯誤;“節用以禮”體現禮治,“裕民以政”體現德政而非法治,B 項錯誤;材料未涉及對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D 項錯誤。3.上計制的核心是通過定期匯報地方政務數據,使中央掌握地方治理實況并考核官員,通過這一考核決定官員的任免升遷,從而促進地方官提高社會治理效能,故選 B 項;選項 A 混淆了察舉制的職能;C 項地方基層自治屬于縣下鄉里的自治,不符合題意;D 項表述過于絕對。4.富商通過統一紙張、印文、押字和隱密題號等措施,是為了防止偽造,保障交子的信用,C 項正確;由材料可知這一時期發行交子屬于少量商戶自發行為,難以實現大規模發行,故 B 項錯誤。5.材料信息表明,明代時期朝廷對番僧入貢實行“薄來厚往”的經濟賞賜,“番僧進貢頻率增加”,以此加強與少數民族地區聯系,有利于維護邊疆穩定,故選 D;材料并非中央與地方的經濟貿易,排除 A;材料主旨并非體現民族平等意識增強,且封建社會未能實現民族平等,排除 B;“消弭”太絕對,排除 C。6.分析材料可見 1898 年前后上海的快速發展和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后復雜的社會,故選 A 項。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 1頁(共 4頁)7.日軍占領沿海后企圖掠奪中國工業資源(如鋼鐵廠、機械廠)支持侵略戰爭,工礦內遷并破壞剩余設備直接削弱其“以戰養戰”能力,A 項正確;B 項“完整性”不成立(大量設備損毀);C 項武漢會戰仍按計劃進行;D 項為長遠意義,與題干強調“對日軍直接打擊”不符。8.影響該時期徐州人口流動的主要因素是淮海戰役,故選 B;A、C、D 時間不對應,故排除。9.1953 年中國共產黨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實施“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有力推動了建國初期經濟社會的發展,材料反映了云南“一五”計劃的建設成就,故選 D;“一五”計劃時,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排除 A;未體現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排除 B;材料不體現三大改造,排除 C。10.1984 年十二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重點轉向城市,1988 年正值城市改革深化階段。減少政府干預、發揮市場作用的討論契合當時改革需求,符合背景;故選 B;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建立,這一目標提出于 1993 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晚于 1988 年,排除 A 項;中國對外開放逐步推進,全方位格局的形成在 20 世紀 90 年代后(如浦東開發、加入世貿),1988 年尚未完成,C 項排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才正式提出,時間不符,D 項排除。11.題干中的條款強調對財產損失的賠償,如第 23 條要求城邦與長官承擔未捕獲強盜時的賠償責任,第 53 條通過賠償機制規范農業生產責任。這些規定旨在通過明確責任和賠償,減少社會糾紛,保障生產活動的穩定運行。選項 A“維護社會生產秩序”最直接體現法典對經濟活動的規范意圖,故選 A 項;選項 B 則過度引申,題干未體現法律體系的“完善性”;選項 C 與材料部分相關,但未全面概括條款的核心目的;材料未體現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故 D 項錯誤。12.希羅多德提到 “保存人類的功業”,這體現了記錄的作用,“把他們發生紛爭的原因給記載下來”則涉及對歷史事件原因的解釋,說明記錄和解釋是歷史撰寫的重要宗旨,A 選項符合題意;材料中并未提及一手史料相關內容,屬于無中生有,B 選項錯誤;雖然希羅多德提到保存人類功業,但“主要目的”表述過于絕對,從材料看,解釋紛爭原因同樣重要,C 選項錯誤;“最有效方式”說法過于絕對,材料沒有將記載與其他歷史傳承方式進行比較,無法得出這一結論,D 選項錯誤。13.材料顯示的是新航路開辟之前的世界,該時期新大陸尚未發現,印加人所在的美洲大陸尚未與世界建立聯系,故排除 A;材料未體現出羅馬、秦朝比印加人先進,故排除 B;材料未體現出政治制度,故排除 C;從材料信息可看出羅馬、秦朝、印加人雖未建立聯系,卻采用相似的治理手段,故選 D。14.材料是馬克思對工業革命的客觀評價,故選 C 項;材料體現機器廣泛使用,人們對機器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 2頁(共 4頁)依賴程度應為提高,A 項錯誤;B 項表述過于絕對;機器生產雖會使部分工人失業,但不能說導致勞動力大量過剩,D 項不準確。15.1914 年一戰爆發,這場戰爭使歐洲社會發生巨大政治變局,原有的自由主義和人道主義價值觀在殘酷戰爭面前受到沖擊,青年們對未來感到迷茫,從而產生悲觀、絕望情緒,同時法西斯主義也在這種混亂的社會環境中開始滋生,所以政治變局沖擊了青年的思想,D 項正確;當時歐洲經濟并非處于衰敗狀態,一戰前歐洲經濟仍在發展,只是戰爭打破了原有的秩序,所以 A 項錯誤;材料中“迷惘的一代” 呈現出多種復雜思想狀態,并非思想僵化導致情緒低落,B 項錯誤;1914 年法西斯主義在歐洲青年中只是初現狂熱傾向,并非法西斯戰爭爆發,C 項時間不符,錯誤。16.題目中特朗普通過各種手段威脅他國領土主權的行為,直接體現了霸權主義政策的特點,即憑借國家實力強行改變國際規則或領土現狀,選項 B 正確;選項 A 孤立主義(孤立主義指的是美國歷史上避免介入國際事務,專注于本土發展的政策)與材料中主動擴張勢力范圍的行為矛盾;材料未體現北約立場,選項 C 錯誤;選項 D 無法從材料中得出國際法約束力減弱的結論。第Ⅱ卷(非選擇題,共 52 分)17.(14 分)(1)(6 分)特點:繼承前代優秀成果,體系完備,內容詳盡;德禮與刑法相結合;注重維護封建倫理秩序(律令儒家化);中華法系典范,影響深遠。(每點 2 分,任答三點得 6 分)(2)(8 分)變化:從民間自發到官方主導;從道德互助到強調等級服從;從勸導性演變為法律強制。(每點 2 分,任答兩點得 4 分)背景:專制皇權的加強;儒家正統思想地位進一步鞏固;維護社會穩定和封建統治秩序的需要。(每點 2 分,任答兩點得 4 分)18.(14 分)(1)(8 分)異:中國古代醫學起源早,不斷傳承發展,歐洲近代醫學十九世紀取得顯著進步;中國古代醫學以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歐洲近代醫學以自然科學為理論基礎;中國古代醫學治療手段豐富,歐洲近代醫學治療手段主要以手術和藥物為主;中國古代醫學注重經驗總結,歐洲近代醫學注重實驗;中國古代醫學人才以傳承醫學著作為主,歐洲近代醫學人才以學校培養為主。(每點 2 分,任答四個方面得 8 分)(2)(6 分)認識:中西醫都在人類醫學史上發揮重要作用;中西醫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發展呈現不同特點;中西醫應相互學習借鑒,促進醫學的共同發展與進步;中西醫要注重醫療文化的傳承,加強技術創新,更好地服務人類健康。(每點 2 分,任答三點得 6 分)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 3頁(共 4頁)19.(12 分)(1)(6 分)原因:思想啟蒙推動;北美獨立示范;外部勢力干預;民族意識覺醒。(每點2 分,任答三點得 6 分)(2)(6 分)因素:經濟依附性強,嚴重依賴外國資本和市場;政治體制缺陷,軍事獨裁體制盛行;外國干涉加劇,美國通過“門羅主義”“大棒政策”等加強對拉美經濟和政治控制;傳統殖民統治帶來社會結構固化,種族歧視與階級矛盾難以解決。(每點 2 分,任答三點得 6 分)20.(12 分)示例:論題:民族精神是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的精神密碼(2 分)論述: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性在歷史長河中清晰可見。秦代修筑萬里長城時,30 萬軍民以血肉之軀對抗匈奴鐵騎與嚴酷環境,創造了世界軍事工程史上的奇跡。這種集體抗爭精神在漢唐時期進一步升華,張騫持漢節十三載鑿空西域,玄奘西行五萬里求取真經,展現出開拓進取的民族品格。在近代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縱身跳崖的壯舉,與長津湖“冰雕連”戰士堅守陣地的場景形成跨越時空的精神共振。從蒙恬北擊匈奴到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從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到楊根思“人在陣地在”的誓言,中華民族始終以集體主義對抗強敵,用犧牲精神捍衛文明。(8 分)綜上所述,民族精神始終是中華文明存續發展的核心動力,既凝聚著歷史記憶,更昭示著民族復興方向。(2 分)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 4頁(共 4頁)保山市2024~2025學年春季學期期中質量監測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I卷(選擇題,共48分)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123568答案CCBCDB題號910111213141516答案DBAADCDB【解析】1.仰韶文化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繁榮階段。材料中姜寨聚落遺址房屋以大房屋為中心,大房屋可容納多人且有大型火塘,很可能是氏族成員公共活動場所,反映了尚未產生貧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狀況,故C項正確:A、B項描述的階級分化日益明顯、父系氏族社會出現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不符合姜寨母系氏族平等的社會特點;D項部落聯盟形成于原始社會末期,與仰韶文化時期不符。2,荀子作為儒家代表人物,材料中的思想在秉持儒家禮義等傳統觀念基礎上,提出在經濟治理上節用裕民。戰國時期各國紛爭,富國強兵是時代需求,該思想既符合儒家仁政等理念,又能助力國家積累財富、強大國力,故選C項: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雖“節用”與墨家有相似處,但材料中“節用以禮”還體現出鮮明的儒家等級觀念,A項錯誤:“節用以禮”體現禮治,“裕民以政”體現德政而非法治,B項錯誤:材料未涉及對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D項錯誤。3.上計制的核心是通過定期匯報地方政務數據,使中央掌握地方治理實況并考核官員,通過這一考核決定官員的任免升遷,從而促進地方官提高社會治理效能,故選B項;選項A混淆了察舉制的職能:C項地方基層自治屬于縣下鄉里的自治,不符合題意;D項表述過于絕對。4.富商通過統一紙張、印文、押字和隱密題號等措施,是為了防止偽造,保障交子的信用,C項正確:由材料可知這一時期發行交子屬于少量商戶自發行為,難以實現大規模發行,故B項錯誤。5.材料信息表明,明代時期朝廷對番僧入貢實行“薄來厚往”的經濟賞賜,“番僧進貢頻率增加”,以此加強與少數民族地區聯系,有利于維護邊疆穩定,故選D:材料并非中央與地方的經濟貿易,排除A;材料主旨并非體現民族平等意識增強,且封建社會未能實現民族平等,排除B:“消弭”太絕對,排除C。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4頁)6.分析材料可見1898年前后上海的快速發展和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后復雜的社會,故選A項。7.日軍占領沿海后企圖掠奪中國工業資源(如鋼鐵廠、機械廠)支持侵略戰爭,工礦內遷并破壞剩余設備直接削弱其“以戰養戰”能力,A項正確:B項“完整性”不成立(大量設備損毀):C項武漢會戰仍按計劃進行:D項為長遠意義,與題干強調“對日軍直接打擊”不符。8.影響該時期徐州人口流動的主要因素是淮海戰役,故選B;A、C、D時間不對應,故排除。9.1953年中國共產黨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實施“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有力推動了建國初期經濟社會的發展,材料反映了云南“一五”計劃的建設成就,故選D:“一五”計劃時,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排除A;未體現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排除B:材料不體現三大改造,排除C。10.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重點轉向城市,1988年正值城市改革深化階段。減少政府干預、發揮市場作用的討論契合當時改革需求,符合背景;故選B: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建立,這一目標提出于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晚于1988年,排除A項:中國對外開放逐步推進,全方位格局的形成在20世紀90年代后(如浦東開發、加入世貿),1988年尚未完成,C項排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正式提出,時間不符,D項排除。11.題干中的條款強調對財產損失的賠償,如第23條要求城邦與長官承擔未捕獲強盜時的賠償責任,第53條通過賠償機制規范農業生產責任。這些規定旨在通過明確責任和賠償,減少社會糾紛,保障生產活動的穩定運行。選項A“維護社會生產秩序”最直接體現法典對經濟活動的規范意圖,故選A項:選項B則過度引申,題干未體現法律體系的“完善性”;選項C與材料部分相關,但未全面概括條款的核心目的;材料未體現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故D項錯誤。12.希羅多德提到“保存人類的功業”,這體現了記錄的作用,“把他們發生紛爭的原因給記載下來”則涉及對歷史事件原因的解釋,說明記錄和解釋是歷史撰寫的重要宗旨,A選項符合題意;材料中并未提及一手史料相關內容,屬于無中生有,B選項錯誤:雖然希羅多德提到保存人類功業,但“主要目的”表述過于絕對,從材料看,解釋紛爭原因同樣重要,C選項錯誤:“最有效方式”說法過于絕對,材料沒有將記載與其他歷史傳承方式進行比較,無法得出這一結論,D選項錯誤。13.材料顯示的是新航路開辟之前的世界,該時期新大陸尚未發現,印加人所在的美洲大陸尚未與世界建立聯系,故排除A;材料未體現出羅馬、秦朝比印加人先進,故排除B:材料未體現出政治制度,故排除C:從材料信息可看出羅馬、秦朝、印加人雖未建立聯系,卻采用相似的治理手段,故選D。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2頁(共4頁)★ 秘密 ★ 因涉及考試內容,請老師妥善保管,避免泄露保山市 2024~2025 學年春季學期期中質量監測·雙向細目表高二歷史題號 題型 分值 試題內容 難易程度 核心素養1 選擇題 3 中國早期文明:姜寨聚落遺址 難 時空觀念、史料實證2 選擇題 3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荀子的思想 中 時空觀念、家國情懷3 選擇題 3 中國古代選官及考核制度 中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4 選擇題 3 中國古代商業貿易:交子 易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5 選擇題 3 明代邊疆治理 中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6 選擇題 3 晚清民族危機時期的城市發展 中 時空觀念、家國情懷7 選擇題 3 抗日戰爭時期工礦企業內遷 中 時空觀念、家國情懷8 選擇題 3 三大戰役 中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9 選擇題 3 一五計劃 中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10 選擇題 3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經濟體制改革 中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11 選擇題 3 上古世界法律 難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12 選擇題 3 史學理論 難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13 選擇題 3 古代交通發展與社會治理 易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14 選擇題 3 工業革命 易 時空觀念、唯物史觀15 選擇題 3 一戰后的社會思潮 中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16 選擇題 3 當代世界格局 易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17 材料分析 題 14 中國古代的法律與教化 中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18 材料分析 題 14 中西醫發展 中 時空觀念、唯物史觀19 材料分析 題 12 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 易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20 論述題 12 民族精神 中 時空觀念、家國情懷命題 思想 達成目標 優秀率 及格率 平均分 10% 60%±5% 60±5★ 秘密 ★ 因涉及考試內容,請老師妥善保管,避免泄露本次質量監測試題命題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踐行高考試題評價體系的要求,考查學生對基本歷史知識和歷史發展脈落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以及考生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運用歷史思維和歷史學習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試時間:2025年4月25日10:45~12:00】保山市2024~2025學年春季學期期中質量監測高二歷史試題卷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I卷第1頁至第4頁,第Ⅱ卷第5頁至第8頁。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第I卷(選擇題,共48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學校、班級、考場號、座位號、準考證號在答題卡上填寫清楚。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陜西姜寨聚落遺址是仰韶文化的重要代表,遺址中房屋布局呈現出以大房屋為中心,眾多小房屋環繞的格局。大房屋面積較大,可容納多人,且屋內有大型火塘。以下對姜寨聚落遺址的解讀最合理的是A.階級分化日益明顯B.父系氏族社會出現C.屬較平等的氏族社會D.部落聯盟的初步形成2.荀子提出“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節用以禮,裕民以政”。這一主張A.與墨家“節用”主張一致B.體現禮治與法治相結合C.適應富國強兵的時代需求D.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高二歷史·第1頁(共8頁)裔國全旺3秦漢時期,初廷要求地方郡國定期轄區的戶口、層田、錢谷出人、盜賊多少等情況編為計薄、上報中央以考核官吏政績,稱為“上計制”。這一制度A,便于選拔德才兼備的治國人才B.促進了地方行政效率提升G、完善地方基層自洽和戶籍管現D.保障了各郡賦役足額征收4、北宋成都十六戶富商發行交子,“同用一色紙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鋪戶押字,各自隱密題號”。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交子美觀度B.便于交子大規模發行C.保障交子的信用D.增加交子的文化內涵5.據《明實錄》記載,烏斯藏都司派番僧來期,貢佛像、刀劍、鐵甲。番僧入貢,人賜鈔六十錠、彩鍛三表里、靴襪各一雙。此后,番僧進貢頻率增加。據此可知,明代A.中央與地方經濟貿易頻繁B.民族平等的意識有所增強C.基層治理消弭了民族矛盾D.注重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6.1898年上海由名不見經傳的小鎮發展成為擁有50多萬人口的國際化都市,市內外國僑民和中國居民相混而居、租界和華界涇渭分明。這說明上海A.經濟快速發展與社會結構復雜B.政治局面穩定與社會關系融洽C.文化多元繁榮與政治地位突出D.對外貿易發展與國家政策支持7.1938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組織沿海工礦企業大規模內遷時,提出“將重要設備拆運西遷,無法遷移者就地炸毀”。此舉對日軍侵略最直接的打擊體現在A.延緩了日軍“以戰養戰”戰略的實施B.保障了西南大后方軍事工業的完整性C.迫使日軍放棄進攻武漢的作戰計劃D.為持久抗戰儲備了關鍵的工業力量高二歷史·第2頁(共8頁)藏國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保山市2024~2025學年春季學期期中質量監測高二歷史-答案.docx 保山市2024~2025學年春季學期期中質量監測高二歷史-答案.pdf 保山市2024~2025學年春季學期期中質量監測高二歷史·雙向細目表.docx 保山市2024—2025學年春季學期期中質量檢測高二歷史試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