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秘密 ★ 因涉及考試內容,請老師妥善保管,避免泄露保山市2024~2025學年春季學期期中質量監測高一歷史·雙向細目表題號 題型 分值 試題內容 難易程度 核心素養1 選擇題 3 中華文明的起源 中 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家國情懷2 選擇題 3 史料研讀 易 史料實證3 選擇題 3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 中 歷史解釋、史料實證4 選擇題 3 中共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難 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家國情懷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家國情5 選擇題 3 新民主主義革命 中懷6 選擇題 3 雙百方針 易 歷史解釋、時空觀念7 選擇題 3 古代西方文明的起源 易 時空觀念、唯物史觀8 選擇題 3 古代世界帝國 中 時空觀念、史料實證9 選擇題 3 價格革命 難 歷史解釋、唯物史觀10 選擇題 3 宗教改革 中 歷史解釋、唯物史觀11 選擇題 3 啟蒙運動 易 時空觀念、唯物史觀12 選擇題 3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難 史料實證、時空觀念13 選擇題 3 美國內戰 中 史料實證、歷史解釋14 選擇題 3 工業革命 中 時空觀念、唯物史觀15 選擇題 3 巴黎公社 中 時空觀念、唯物史觀16 選擇題 3 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 中 史料實證、時空觀念17 材料分析 題 12 中古西歐 易 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18 材料分析 題 14 新航路開辟 中 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19 材料分析 題 14 亞洲覺醒 中 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20 論述題 12 科技革命 中 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 唯物史觀命題 思想 達成目標 優秀率 及格率 平均分 10% 60%±5% 60±5★ 秘密 ★ 因涉及考試內容,請老師妥善保管,避免泄露本次質量監測試題命題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踐行高考試題評價體系的要求,考查學生對基本歷史知識和歷史發展脈落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以及考生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運用歷史思維和歷史學習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保山市 2024~2025 學年春季學期期中質量監測高一歷史參考答案第Ⅰ卷(選擇題,共 48 分)選擇題(本大題共 16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8 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D B C B A D A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A B C D B C D【解析】1.宮殿建筑體現了權力中心,天文觀象臺反映了公共事務管理,禮器體現了等級秩序,這些都表明初步具備國家的雛形,C 正確;材料未體現神權與王權結合,A 錯誤;社會分工從材料中無法充分體現,B 錯誤;華夏民族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D 錯誤。2.材料體現了甲骨文(實物)與《史記》(文獻)的互證關系,體現“二重證據法”,D 正確;文獻本身具有獨立價值(如《史記》記載框架未被推翻),A 夸大考古作用,故錯誤;B 否定二手史料價值,與材料中《史記》經證實可靠的事實矛盾,故錯誤;“只能依賴”表述絕對化,忽略傳世文獻的參照作用,C 錯誤。3.根據材料中官方派使者到宋朝廷求書和民間通過貿易購求各類書籍的行為體現出大理國對中原文化的認同,故 B 符合題意。大理國并未納入中央王朝的管轄范圍,故不能實現一體化管理,A 錯誤;大理國以農耕為主,題干中的經籍和藥書屬于中原農耕文明的產物,未涉及游牧文化內容,C 錯誤;題干僅提及求書行為,未涉及政治制度仿效的線索,如官制改革等,經籍可用于教育或思想傳播,但不足以直接推斷出政治制度效仿,D 錯誤。4.農村包圍城市道路最初是在城市中心道路(如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攻打大城市失?。嵺`受挫后,中共作出的戰略轉移,表現為失敗后的退卻,C 正確;A 與材料主旨不符;B 不是最初表現為退卻的原因;D 與題干表述無關。5.根據材料內容,“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剝奪地主、官僚、資本家等剝削階級的政治權利”可知,這是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 年)建立的第一個全國性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綱領性文件,其是中共首次系統嘗試建立人民革命高一歷史參考答案·第 1頁(共 5頁)政權,B 正確;國民革命運動(1924~1927 年)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目標是推翻北洋軍閥,尚未形成明確的工農民主專政政權,A 錯誤;國民黨政權的瓦解主要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 年),時間上不匹配,C 錯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 年后)強調聯合地主階級共同抗日,中共調整政策為“減租減息”,與文獻中“剝奪地主政治權利”的內容矛盾,D 錯誤。6.“雙百”方針強調在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在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材料中允許人民內部宣傳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自由,體現了思想學術領域的自由爭鳴,是“雙百”方針在思想領域的體現,A 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思想自由,并非思想混亂,B 錯誤;題干明確將“反革命分子”排除在自由討論之外,說明政策對反革命分子的界定是清晰的,此選項與材料矛盾,C 錯誤;題干更直接指向思想領域的政策,而非民主政治發展,D 錯誤。7.從空間角度看,早期文明獨立誕生于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等不同地理單元,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明形態,體現了文明發展的多元性,故選 D;人類文明產生前的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表述較為發達不準確,而且屬于經濟或生產力層面的特征,與題干強調的“空間角度”(地理分布)不符,A 錯誤;早期文明(如兩河、埃及、印度、中國)雖存在部分共性(如城市、文字),但在地理環境、社會結構、文化傳統等方面差異顯著,“統一性”表述不準確,B 錯誤;早期文明間確實存在有限的交流(如絲綢之路前身),但題干時間軸若未明確體現互動,則此選項缺乏直接依據,C 錯誤。8.圖中反映的是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帝國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推廣希臘文化,故選 A;B 屬于波斯帝國;C 是查士丁尼時期編訂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D 屬于阿拉伯帝國,不選。9.價格革命時期,封建主多采用傳統的土地經營方式,如出租土地收取定額貨幣地租,這種方式無法靈活應對市場上物價波動和經濟結構變化。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和價格波動影響著土地經營收益,封建主的經營方式不能及時調整以適應,處于劣勢,故選 D;社會轉型是“價格革命”帶來的影響,不是原因,A 錯誤;農產品價格上漲幅度并非一定低于工業品,且這不是封建主在經濟結構調整中處于劣勢的關鍵,B 錯誤;材料強調經濟結構調整,未提及新興資產階級通過政治變革限制封建主權力,C 錯誤。10.新教倫理強調勤勞節儉、反對奢侈消費,同時認可通過合法手段積累財富。這一思想為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提供了倫理支持,符合其經濟訴求,A 正確;新教并未否定宗教信仰,而是反對天主教的某些教義(如贖罪券),主張“因信高一歷史參考答案·第 2頁(共 5頁)稱義”,B 與史實不符;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的核心,早于宗教改革(16 世紀),新教改革雖受人文主義影響,但題干內容更直接指向經濟倫理,與人文主義無直接關聯,C 錯誤;新教并非完全否定傳統倫理,而是重新詮釋了財富獲取與道德的關系(如強調勤勞、節儉為美德),題干中“將財富的獲取從傳統倫理觀的羈絆中解放”更多是打破封建特權或教會對經濟的干預,而非否定優良品質,D 錯誤。11.從德國貴族反思統治方式并進行教育改革可知,啟蒙運動為社會變革提供理論指導,B 正確;德國教育改革有多方面原因,啟蒙運動是重要推動因素而非根本動力,A 錯誤;貴族開始反思傳統統治方式并進行改革并非放棄傳統封建統治;C 錯誤;啟蒙運動影響廣泛,并非只對貴族階層有影響,D 錯誤。1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是否信仰國教為標準縱向地把社會分開,但從社會成分來看,兩大陣營的組成人員沒有區別,都有貴族、商人、鄉紳、農民。因此,無論哪一陣營勝利,社會結構都不會發生太大變化,所以我們說英國革命不是一次徹底的階級革命,帶有極強的妥協色彩,C 正確;當時英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并非宗教矛盾,而是英國封建專制統治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A 錯誤;從材料中的階級構成看,有農民階層參與,不能說缺乏群眾基礎,B 錯誤;材料中無法得出資產階級力量弱小的結論,D 錯誤。13.南方叛亂州的經濟與社會高度依賴奴隸制,解放奴隸直接摧毀了其勞動力基礎,削弱了叛亂能力,這是宣言的核心戰略目標,故選 D。雖然該宣言客觀上對廢除奴隸制、推動民主進程和促進資本主義發展有一定作用,但主要目的是為了贏得戰爭,A、B、C 錯誤。14.銀行參與企業改組和融資并影響經營決策,體現了金融資本與工業資本的結合,這是壟斷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特征,B 正確;材料體現的是銀行業的新發展,并非走向衰落,A 錯誤;材料體現的是大型銀行利用資本對企業的控制,其不利于中小企業的發展,C 錯誤;這種行為破壞了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的公平競爭原則,D 錯誤。15.巴黎公社在政治上的這些實踐,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偉大嘗試,其經驗和教訓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新的素材,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C 正確;巴黎公社最終失敗,沒有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奠定堅實基礎,A 錯誤;它對歐洲各國無產階級革命有一定影響,但并未直接推動其勝利,B 錯誤;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標志著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D 錯誤。高一歷史參考答案·第 3頁(共 5頁)16.長期的殖民統治使拉丁美洲形成了以大莊園制、單一經濟作物種植為主的社會經濟結構,土生白人、混血人種等不同階層之間矛盾復雜,這種固化的社會結構在獨立后難以短時間內改變,嚴重制約了拉丁美洲對各種問題的解決,D 正確;本土文化挖掘傳承并非關鍵制約因素,A 錯誤;獨立運動有一定群眾基礎,B 錯誤;區域內國家合作機制缺乏是表現之一,并非關鍵制約因素,C 錯誤。第Ⅱ卷(非選擇題,共 52 分)17.(12 分)(1)(6 分)特征:莊園與農奴制;封君封臣制;基督教控制人民精神生活。(每點 2 分)(2)(6 分)新變化:王權加強;城市興起并獲得自治;城市經濟發展;大學興辦。(每點2 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18.(14 分)(1)(6 分)特點:西班牙主導;跨太平洋貿易(貿易范圍廣);貿易商品以絲綢白銀為主;中國處于優勢地位或大量白銀流入中國。(每點 2 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2)(8 分)表現:棉花取代絲綢成為主要貿易商品;商品消費群體從服務達官貴人到普通大眾;貿易量的大幅增加。(每點 2 分,共 4 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原因:工業革命的興起與擴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世界市場的擴大;棉花物美價廉,普通民眾日常生活的需要。(每點 2 分,共 4 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19.(14 分)(1)(8 分)影響:印度淪為英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印度的傳統手工業受到沖擊;印度經濟命脈被英國控制,經濟發展畸形;(4 分)印度民族工業得到發展;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力量壯大。(4 分)(2)(6 分)理解:20 世紀初,亞洲的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帝國主義的侵略加深了亞洲各國的民族危機;亞洲國家的封建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發展;民族憂患意識和民主改革意識覺醒。亞洲各國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結合 20 世紀初,亞洲覺醒的背景、史實、影響進行闡述,言之有理即可)20.(12 分)示例一:論題:技術進步是推動經濟時代演進的核心動力(2 分)闡述: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技術進步與經濟時代的變遷緊密相連。在農業經濟時代,鐵器—牛耕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它使得開墾荒地變得更為高一歷史參考答案·第 4頁(共 5頁)容易,農作物產量大幅增加,形成了以農業為主導的經濟范式;冶鐵、造船以及造紙和印刷技術的發展,不僅促進了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還推動了商業的繁榮和海上貿易發達,加強了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農商經濟范式逐步確立;1861 年以后,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勞動,工廠制度得以確立,生產力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漸超過農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1990 年以來,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生產、銷售和消費模式。數字經濟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促進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8 分)綜上所述,技術進步不斷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動著經濟時代的演進和經濟范式的變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2 分)示例二:論題:蒸汽機技術革新引領工商經濟時代的崛起(2 分)闡述:在人類經濟發展歷程中,技術進步始終是推動經濟時代演進的關鍵動力。以工商經濟時代為例,蒸汽機的發明與廣泛應用這一重大技術革新,成為引領工商經濟時代崛起并蓬勃發展的核心要素。在蒸汽機技術革新之前,社會生產主要依賴人力、畜力以及簡單的水力、風力等自然動力,生產規模和效率受到極大限制。18 世紀中葉,瓦特改良蒸汽機,為工業生產帶來巨變。以紡織業為例,生產效率直線上升,不僅滿足國內需求,還促使國際貿易發展。同時,蒸汽機車、輪船問世,貨物運輸更為便捷,加強全球經濟聯系。工廠制度應運而生,帶動機械制造等相關產業,構建起完整工業產業鏈。大量的工業制成品得以遠銷海外,原材料也能夠源源不斷地輸入國內,進一步刺激了工業生產和國際貿易的發展。(8 分)綜上所述,正是由于蒸汽機技術的引領,人類社會才得以從傳統的農業經濟時代逐步邁向繁榮的工商經濟時代,開啟了現代經濟發展的新篇章。(2 分)高一歷史參考答案·第 5頁(共 5頁)保山市2024~2025學年春季學期期中質量監測高一歷史參考答案第I卷(選擇題,共48分)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2345678答案CDBCBD題號910111213141516答案DABDB0【解析】1.宮殿建筑體現了權力中心,天文觀象臺反映了公共事務管理,禮器體現了等級秩序,這些都表明初步具備國家的雛形,C正確:材料未體現神權與王權結合,A錯誤:社會分工從材料中無法充分體現,B錯誤:華夏民族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D錯誤。2.材料體現了甲骨文(實物)與《史記》(文獻)的互證關系,體現“二重證據法”,D正確:文獻本身具有獨立價值(如《史記》記載框架未被推翻),A夸大考古作用,故錯誤;B否定二手史料價值,與材料中《史記》經證實可靠的事實矛盾,故錯誤:“只能依賴”表述絕對化,忽路傳世文獻的參照作用,C錯誤。3.根據材料中官方派使者到宋朝廷求書和民間通過貿易購求各類書籍的行為體現出大理國對中原文化的認同,故B符合題意。大理國并未納入中央王朝的管轄范圍,故不能實現一體化管理,A錯誤;大理國以農耕為主,題干中的經籍和藥書屬于中原農耕文明的產物,未涉及游牧文化內容,C錯誤;題干僅提及求書行為,未涉及政治制度仿效的線索,如官制改革等,經籍可用于教育或思想傳播,但不足以直接推斷出政治制度效仿,D錯誤。4.農村包圍城市道路最初是在城市中心道路(如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攻打大城市失?。嵺`受挫后,中共作出的戰略轉移,表現為失敗后的退卻,C正確:A與材料主旨不符;B不是最初表現為退卻的原因;D與題干表述無關。5,根據材料內容,“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剝奪地主、官僚、資本家等剝削階級的政治權利”可知,這是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年)建立的第一個全國性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綱領性文件,其是中共首次系統嘗試建立人民革命高一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5頁)政權,B正確;國民革命運動(1924~1927年)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目標是推翻北洋軍閥,尚未形成明確的工農民主專政政權,A錯誤;國民黨政權的瓦解主要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時間上不匹配,C錯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后)強調聯合地主階級共同抗日,中共調整政策為“減租減息”,與文獻中“剝奪地主政治權利”的內容矛盾,D錯誤。6.“雙百”方針強調在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在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材料中允許人民內部宣傳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自由,體現了思想學術領域的自由爭鳴,是“雙百”方針在思想領域的體現,A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思想自由,并非思想混亂,B錯誤;題干明確將“反革命分子”排除在自由討論之外,說明政策對反革命分子的界定是清晰的,此選項與材料矛盾,C錯誤:題干更直接指向思想領域的政策,而非民主政治發展,D錯誤。7.從空間角度看,早期文明獨立誕生于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等不同地理單元,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明形態,體現了文明發展的多元性,故選D:人類文明產生前的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表述較為發達不準確,而且屬于經濟或生產力層面的特征,與題干強調的“空間角度”(地理分布)不符,A錯誤:早期文明(如兩河、埃及、印度、中國)雖存在部分共性(如城市、文字),但在地理環境、社會結構、文化傳統等方面差異顯著,“統一性”表述不準確,B錯誤:早期文明間確實存在有限的交流(如絲綢之路前身),但題干時間軸若未明確體現互動,則此選項缺乏直接依據,C錯誤。8.圖中反映的是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帝國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推廣希臘文化,故選A:B屬于波斯帝國:C是查士丁尼時期編訂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D屬于阿拉伯帝國,不選。9,價格革命時期,封建主多采用傳統的土地經營方式,如出租土地收取定額貨幣地租,這種方式無法靈活應對市場上物價波動和經濟結構變化。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和價格波動影響若土地經營收益,封建主的經營方式不能及時調整以適應,處于劣勢,故選D:社會轉型是“價格革命”帶來的影響,不是原因,A錯誤;農產品價格上漲幅度并非一定低于工業品,且這不是封建主在經濟結構調整中處于劣勢的關鍵,B錯誤:材料強調經濟結構調整,未提及新興資產階級通過政治變革限制封建主權力,C錯誤。10.新教倫理強調勤勞節儉、反對奢侈消費,同時認可通過合法手段積累財富。這一思想為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提供了倫理支持,符合其經濟訴求,A正確:新教并未否定宗教信仰,而是反對天主教的某些教義(如贖罪券),主張“因信高一歷史參考答案·第2頁(共5頁)1考試時間:2025年4月25日10:45~12:00】保山市2024~2025學年春季學期期中質量監測高一歷史試題卷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I卷第1頁至第4頁,第Ⅱ卷第5頁至第8頁??荚嚱Y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第I卷(選擇題,共48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學校、班級、考場號、座位號、準考證號在答題卡上填寫清楚。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通過對陶寺遺址的研究發現,該遺址有宮殿建筑、天文觀象臺以及禮器等。這表明陶寺遺址所在時期A.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B.社會分工日益精細C.初步具備國家的雛形D.華夏民族已經形成2.司馬遷的《史記》記載了商王的世系,但長期以來并不能確定該記載是否真實。19世紀末20世紀初殷墟甲骨文的發現,證實《史記》的記載基本上是正確的。這一過程最能說明A.文獻史料必須通過考古發現才能證明其價值B.《史記》作為二手史料缺乏獨立的考證價值C.商代歷史研究只能依賴出土文物的直接證據D.實物史料與文獻史料互證可提升歷史可信度3.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大理國主派遣使臣高泰運到宋朝廷求書,“求經籍得六十九家,藥書六十二部”。平民百姓則時常通過民間貿易的途徑來購求各類書籍。據此可知A.邊疆管理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B.大理國對中原文化的認同C.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交流融合D.大理國仿效宋朝政治制度高一歷史·第1頁(共8頁)蠡巴艇4同城市相比,農村是落后的,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卻歷史地成為中國民主革命走句勝利之路。這條道路最初雖然表現為失敗后的退卻,然而它最終又成為一種自覺的擇?!痹陉愋衤吹倪@一觀點中,“失敗后的退卻”主要是因為從農民階級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B.國民黨軍隊對農村的殘酷圍剿C.城市中心道路在實踐中受挫D.廣大農民群眾尚未充分動員5.某法律文獻規定: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剝奪地主、官僚、資本家等剝削階級的政治權利…通過選舉法保障工人代表比例…工農群眾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16歲以上公民)。該文獻的頒布A.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B.是中共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C.加速了國民黨政權的瓦解D.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6.156年《人民日報》刊載“在人民內部,不但有宣傳唯物主義的自由,也有宣傳唯心主義的自由。只要不是反革命分子,不管是宣傳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都是自由的”。這一表述反映了A,“雙百”方針在思想領域的體現B.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思想混亂C.當時對反革命分子的界定模糊D.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7.圖1的時間軸描述了人類早期歷史發展的漫長過程,閱讀圖示,從空間角度看農業產生文明時代西亞東亞美洲采集飼養綿羊、山羊飼養豬、狗馴化駱馬中國漁獵種植小麥、大麥種植粟、水稻種植玉米、甘薯埃及西亞印度約300萬約1萬約9000約7000約6000約前約前前2070年年前年前年前年前年前3500+3千紀年前圖1A.農業、畜牧業較為發達B.人類文明產生的統一性C.早期文明的交流與互鑒D.人類文明發展的多元性高一歷史·第2頁(共8頁)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保山市2024~2025學年春季學期期中質量監測高一歷史-雙向細目表.docx 保山市2024~2025學年春季學期期中質量監測高一歷史-答案.docx 保山市2024~2025學年春季學期期中質量監測高一歷史-答案.pdf 保山市2024—2025學年春季學期期中質量檢測高一歷史試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