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八年級(下)期中學情質量監測歷史姓名題號總分合分人復分人得分溫馨提示:本試卷共兩道大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量60分鐘。準考證號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做,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12345678考場編號細答案題號910111213141516毀答案考場座號1.1949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某一活動現場直播道:“國旗已經升到旗桿的頂尖,開始在人民首都的晴空迎風招展。她象征著中國的歷史已經走入一個新的時代,我們的國旗一五星紅旗將永遠飄揚在人民祖國的天地上。”播音中“新的時代”始于A.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B.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C.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D.三大改造的完成市縣曩2.人民英雄紀念碑(右圖)位于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在天安門南約463米,正陽門北約440米的南北中軸線上,建立此碑的意義暴在于A.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B.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學校C.緬懷革命先烈,傳承英雄精神,珍惜美好生活D.宣告中華民族以獨立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魏巍在《火線春節夜》中寫道:“有人指著自己的一缸子白雪,幾片肉,一塊朝鮮打糕,還有早晨剩下的米飯說‘你看,這還不是好幾個菜嗎!這年過得蠻不壞哩!'”這體現了志愿軍的班級A嚴明紀律觀念B.革命樂觀主義C.武器裝備粉良D.業余生活豐富4.如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增長情況,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類別糧食棉花油料1951年比1950年增長(%)8.748.822.41952年比1951年增長(%)14.126.512.5-⊙-⊙A,土地改草”B.“一五”計劃C.“三大改造D.“八字方針”2025年八年級(下)期中學情質量監測(歷史)一15.“一五”計劃時,國家在甘肅布局了一批大型工業項目和國防建設項目。1953年到1957年,全省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達19.4%,至1957年底,工業總產值達6.35億元,比1952年增長了143%。這表明“一五”計劃A.解放了甘肅農村的生產力B.實現了東西部地區均衡發展C.改善了甘肅工業落后面貌D.促進了甘肅市場經濟的發展6.1954年,北京市地方工業局選擇同仁堂作為首批公私合營的示范企業。同仁堂的經理樂松生帶頭進行,受到毛澤東的高度贊揚。樂松生的這一舉動A.限制了企業自主發展B.使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C.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D.掀起了農業合作化的高潮7.莫言的小說《蛙》:“1962年秋,跟我們鬧了三年別扭,幾乎是顆粒無收的土地,又恢復了它寬厚仁慈,慷慨奉獻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畝產超過了萬斤。”出現此現象的原因是A.土地改革使農民翻身成為了土地的主人B.農業社會主義改造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C.“大躍進”極大地促進了糧食產量增長D.黨和政府調整國民經濟,恢復發展生產8.右圖顯示了1953一1960年我國財政科技撥款狀況由此國家35可見,當時我國3A.支持科學技術發展撥款/15億元10B.推廣雜交水稻技術04C.實行社會主義改造D.實施科教興國戰略9.有人說:“文革”時期雖然國民經濟建設遭到破壞,但某些領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能作為該觀點論據的是,我國A.首先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B.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C.結束了依賴“洋油”的時代D.建成蘭新、蘭青、包蘭等鐵路10.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火熱年代,大慶石油工人“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共同體現出的時代精神主要是A.團結合作B.艱苦奮斗C.實事求是D.助人為樂11.不同類型的史料價值各有不同。下列探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A.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B.某同學整理的相關學習筆記C.小說《春之聲》中的相關描述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照片12.下表為中國經濟數據變化統計表(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年度數據)。項目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GDP(億元)3678.715180.485195.5319244.6進出口總額(百萬美元)20638.0102784.0323949.02563255.0外匯儲備(億美元)1.6733.721449.5919460.30該表反映出A.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B.國際貿易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D.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輝煌成就2025年八年級(下)期中學情質量監測(歷史)一22025年八年級(下)期中學情質量監測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5 BCBAC 6-10 CDABB 11-16 DDBADC二、非選擇題17.(1)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示例:選擇圖一: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隆重舉行開國典禮,歡慶新中國的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主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2)變化趨勢:從統計圖數據變化可以看出工農業主要產品產量獲得增長;主要原因: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3)變化:三大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意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8.(1)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會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2)文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地位: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3)認識示例:民主與法制建設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和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民主與法制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民主與法制建設推動社會進步:民主與法制建設是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重要保障):民主與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基石;我們要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任寫一點即可)19.(1)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變化:工作中心由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2)原因:臨近港澳臺,便于引進外資、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出海謀生的歷史傳統」擁有眾多華僑、華裔,便于發展外向型經濟。對外開放格局:中國形成了“經濟特區一沿海開放城市一—沿海經濟開放區一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3)問題:在經濟體制上形成了一種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僵化模式轉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示例:身為中學生的我們應該好好學習,掌握過硬的本領,樹立責任意識,增強國家榮譽感,長大后報效祖國,為實現中國夢奉獻自己的力量20.(1)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2)參考示例:論點: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論述: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開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民主革命階段,經歷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等革命進程: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務,中國人民進人當家作主的新時代。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一五”計劃、三大改造,進入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20世紀90年代后,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對外推行多邊外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球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自成立后,始終以人民利益為初衷,帶領中國人民取得民主革命勝利和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事實證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才能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2025年八年級(下)期中學情質量監測歷史參考答案一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八年級歷史 八年級歷史答案.pdf 八年級歷史 掃描件_歷史(6).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