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宜昌市協作體高二期中考試歷史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選擇性必修2第1015課十選擇性必修3第1~8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宋代,村落村民耘田時在田邊置漏和鼓,“四月草生,同阡共陌之人通力合作,耘而去之,置漏以定其期,擊鼓以為之節”。清代,“栽秧者下田,各取秧把分插,皆佝僂以退為進,另二人擊鼓鑼唱秧歌,亦退而走。…旱田草盛工忙,互相助為‘換工’,亦擊鼓鑼歌唱”。這反映出當時村落A.受到社會分工的深刻影響B.呈現封建農耕經濟的封閉性C.帶有濃厚的傳統宗法色彩D.注重發揮農業生產的協作性2.因房屋倒塌和火災等隱患,奧古斯都曾下令每棟樓的高度不能超過18米,相當于只有五層樓高:公元64年的羅馬大火后,尼祿皇帝預布新的法律,規定獨棟樓的高度最高為21米,同時兩棟樓之間必須有3米的間隔。這些法規的頒布A.意在構建城市發展與安全的平衡B.表明人口壓力得到了緩解C.反映出城市建筑水平的相對落后D.有效緩和了社會階級對立3.下面是1880~1905年超過2萬人口的普魯士城市人口增長情況表(1875=100)(按城市類型分類)。據此可得出,這一時期普魯士城市人口增長(1875=100)城市類型1880年1885年1890年1895年1900年1905年商業與服務業116129153184231264行政與軍事要塞111120138158179210大學與休閑112121133151172208礦業(含重工業)113134162196256373紡織業城市114129149160175185其他制造業城市113127158192236327【高二期中考試·歷史第1頁(共6頁)】宜昌市協作體高二期中考試·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D考查中國古代村落。根據材料“同阡共陌之人通力合作,耘而去之”“早田草盛工忙,互相助為‘換工’,亦擊鼓鑼歌唱”可知,在農業生產上,村落流行集體耘田及勞動合作,農忙時節,村民們往往以互助、換工等方式,統一組織集體耕作,有的還以秧鼓助力,活躍氣氛,反映了村落中人們相互幫助、集體勞作的氛圍,故選D項。材料只體現出村落中農業生產存在合作模式,而非超越一個經濟單位的社會范圍的生產分工,故排除A項;B項與材料無關,故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故排除。2.A考查古羅馬民居。根據材料“下令每棟樓的高度不能超過18米”“規定獨棟樓的高度最高為21米,同時兩棟樓之間必須有3米的間隔”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若羅馬帝國的擴張,人口快速膨脹,加蓋了大量存在安全隱患的復合式公寓,這給城市居住環境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對樓高和樓距的規定,適應了對外擴張時期對城市規范管理的要求,構建城市發展與安全之間的平衡,故選A項。“人口壓力得到緩解”從材料中無法得出,故排除B項:這些規定是出于安全問題的考量,并未反映出建筑水平落后,緩和社會階級對立,故排除C,D兩項。3.D考查近代德國城市化進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不同產業結構在不同時間內聚集人口的能力大相徑庭,因此不同產業結構對城市人口增長的推動作用迥然不同,德意志帝國統一以來,特別是19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已經大規模地進入了重工業化的階段,礦業與機器制造等重工業逐漸成為德國經濟的主導產業。與傳統的輕工業相比,重工業具有產業鏈長、運輸成本較低、規模經濟較大等特點。重工業產業的基礎性地位和產業發展鏈條長的特點,決定了對其上下游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其發展容易形成對相關產業、產品的需求,促進這些產業發展,進而吸引人口集聚,因此普魯士礦業、其他制造業等城市的人口增速明顯大于其他類型城市,故選D項。A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當時普魯士的重工業發展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而非勞動力密集型,故排除B項:C項材料未體現,故排除4.B考查明代漕運發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洪武年間的都城處于國家主要糧食生產地的江浙地區,因此單的漕糧民運即可滿足需要,而永樂年間,國家的政治中心從南方轉移至北方。就運輸主體而言,針對北京糧食供應的漕運方式,不是單一的軍運或民運,而是軍民聯運,納戶不再直接將漕糧上納至終點京師,軍民聯運改變了民納的倉口,納戶只需將漕糧上納至中途某個轉運倉口,任務便告結束,轉運倉口到北京的運送任務改由衛所官軍負責,這極大地提高了漕糧運輸效率,適應了南糧北調的發展,故選B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油糧運輸方式的變化,而非長途販運貿易,故排除A項:南北經濟交往的密切不是漕運方式變化的內在原因,故排除C項:僅僅從單一民運到軍民聯運無法反映出統治者對經濟整體的控制力趨向增強,故排除D項。5.B考查美國交通發展推動了西進運動。根據材料“先后跨越稅道、汽船、運河、鐵路四個時代”“從1840年到1880年,東部沿海人口降至44%”“從1800年到1880年西部地區人口增長率從1%增長至34.6%”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初期由于美國西部交通運輸狀況落后,大部分美國人居住在東部沿海各洲,而隨著美國東西方交通運輸的發展,刺激了人口向西大舉遷移,促進了人口的再分布,從而推動了西進運動,故選B項。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并不意味著生產力水平差距縮小,故排除A項:“文化多元化”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城市間題”,故排除D項。6.D考查改革開放后交通發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廈門航空在現代企業制度的影響下應運而生,采用現代企業制度來運行,成為中國民用航空體制改革的先行者,這反映出經濟體制改革對中國航空業改革轉型產生了巨大影響,故選D項。新中國成立初期民用航空體系便已建立,廈門航空的成立反映的是改革開放以后民航體制改革的深人,故排除A,C兩項:根據材料可知,廈門航空成立初期的航運業務主要覆蓋國內航線,故排除B項。7.C考查中國古代醫學發展。根據材料“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勤求古訓,博采眾長”“明朝李時珍總結千百年來中藥學的經驗,著成中藥學巨著《本草綱目”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出中國古代醫學在實踐中的繼承與發展,故選C頂。A頂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故排除:材料并不僅僅反映“醫學理論的創新”,故排除D項。8.A考查西醫在中國的傳播。根據材料可知,報刊作為當時重要的信息傳播媒介,頻繁報道西醫的新聞和廣告,無疑會增強公眾對西醫的認知和接受度,從而助推西醫在大眾中的普及,故選A項。材料不足以說明西醫優于中醫,故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中西醫的碰撞,故排除C項:材料只是闡釋西醫在中國的傳播,不涉及公共衛生體系,故排除D項9.C考查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殉葬制度來源于殷商習俗的遺存,周朝建立后,中原封國魯、宋大多遵循禮樂制度,崇尚敬天保民、以人為本的思想。秦國國君進一步發展了殉葬制度,遭到批評,據此可推知,西周推行以人為本的禮樂制對中原王朝的影響遠大于位處西部的秦國,故選C項。材料未涉及秦國等級秩序是否嚴密,故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周朝各國遵循禮制的程度不同,而不是體現周朝的禮制是否難以為繼,故排除B項:根據孔子的生平時間(公元前551前479年)可知,需家文化在這一時期尚未形成,故排除D項。10.B考查宋代理學對繪畫的影響。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的花鳥畫水平很高,藝術創作來源于對自然萬物的“師法”,強調對自然的觀察、注重寫實,“窮理”即需要藝術家內得自心中的悟性,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理學的影響,故選B項。商品經濟繁榮是促使繪畫不斷發展的物質基礎,但不是“師造化”的主要原因,故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士大夫階層的家國情懷,故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出封建禮教的教化思想,故排除D項。11.A考查古代埃及文明。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埃及的早王朝時期,宗教崇拜傳遞著埃及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從第二王朝王名中出現“我的主人是太陽神”開始,到第四王朝國王哈夫拉自稱是太陽神拉,體現出君主借助宗教崇拜,不斷加強自己的權威,故選A項。國王自稱自己是太陽神,并不能體現宗教崇拜走向終結,而是借助宗教神化王權,故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王權與神權的結合,并非相互制衡,故排除C項:王名的更送,并不是要傳承神話故事,故排除D項12.B考查拜占庭文化。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帝國分裂后,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滅亡,東羅馬帝國又稱【高二期中考試·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宜昌市高二期中聯考.pdf 歷史答案-宜昌市高二期中聯考.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