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題 3 分,共 60 分)二、非選擇題(共 40 分)21. (15 分)(1) 命名: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大交換(或“哥倫布大交換” )。(2 分)特點:歐洲在物種交換中處于主導地位;交換內容多樣,包括動植物、疾病等;涉及地域廣泛,涵蓋歐、美、非等洲;對不同地區產生不同影響,如促進了美洲作物在世界的傳播,也給美洲帶來了疾病災難 。(4 分)(2) 主要手段:黑奴貿易;組建壟斷公司;掠奪、奴役和殺人越貨;占領殖民地 。(4分)影響:對歐洲,促進了貿易和航運發展,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對殖民地,給殖民地人民帶來沉重災難,加劇了殖民地的貧困落后;對世界,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推動了世界市場的拓展 。(5 分)22. (12 分)觀點:中古時期世界文明具有多樣性,應加強交流互鑒 。闡述:中古時期,世界存在多種文明。西歐在基督教文化影響下,形成了以莊園經濟為基礎的封建制度,城市逐漸興起并發展,大學的出現推動了文化教育發展。而亞洲的中國,在隋唐時期政治制度先進,如三省六部制;經濟繁榮,農業、手工業、商業發達;文化燦爛,科技成就突出,如造紙術、印刷術等對世界文明發展影響深遠。阿拉伯帝國在吸收融合古希臘、羅馬、波斯、印度等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輝煌的阿拉伯文化,在數學、醫學、文學等領域成果顯著,如阿拉伯數字的傳播。這些不同文明都有其獨特之處,通過絲綢之路、海上貿易等途徑,不同文明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如中國的四大發明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的社會變革;阿拉伯文化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橋梁作用。所以,中古時期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加強交流互鑒促進了世界文明的共同發展 。(觀點 2 分,闡述 8 分,邏輯嚴謹、語言精練 2 分)23. (13 分)(1) 主要原因:開拓廣闊市場,積累大量財富;工業革命的推動;推行自由貿易政策,控制世界貿易;進行政治制度變革,完善資本主義制度 。(5 分)(2) 心理:對戰爭的代價認識不足,普遍存在樂觀、輕視的心理 。(2 分)認識:處理國際沖突應避免戰爭,戰爭會帶來巨大破壞和損失;各國應加強溝通與協商,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爭端;要樹立正確的國際秩序觀,尊重各國主權和利益;應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實現共同發展 。(6 分)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調研試卷高一歷史(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表1為關于非洲農業起源的幾種觀點。據此可知表1歐美學者非洲農業不可能起源于非洲木地,而是在公元前4000年由西亞地區傳入蘇聯學者非洲的農業有其:生的獨特性,極有可能起源于當地非洲學者非洲是世界農業起源中心之一A.歷史真實依賴于史學爭鳴B.學者立場影響歷史研究結論C.歷史真相難以被正確認知D.歷史研究必由實物史料印證2.下圖所示歷史事件路線廷丹拉伯度以位的者A.傳播了阿拉伯數字B.擴大了羅馬法的適用范圍C.開啟了希臘化時代D.加快了印刷術的西傳進程3.公元前11世紀,腓尼基人駕駛著商船往返于地中海沿岸的每個港口。在與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們進行貿易時,腓尼基人發現象形文字過于煩瑣,需要一種簡便、固定的代碼,用線性排列的方式記錄事件和表達思想。這表明腓尼基字母的產生主要基于A.希臘字母的影響C.區域文化的沖突B.航海技術的進步D.商貿活動的需要4.公元4世紀末5世紀初,中國高僧法顯西行求法,游歷印度各地,盛,競行仁義”。該局面的出現是由于稱道當地“民人富A.孔雀帝國統一印度北部C.佛教成為當地主要宗教B.笈多帝國政局穩定D.德里蘇丹政令統一5,1200年,法蘭西國王菲利普二世授予巴黎大學特許狀,學校合法性身份需經王權認可。同時規定任何被法官或其他人員拘捕的學生要立刻移交給教會審判官,不受巴黎市長和世俗法庭審判。由此可見巴黎大學A.跟城市的矛盾不可調和C.具有世俗和宗教雙重性B,具有高度自治法律地位D.是王權教權斗爭的陣地高一歷史第1頁共6頁6.社會史范式是唯物史觀的分支,主要從社會的角度觀察歷史,認為人類歷空不僅僅包含政治、經濟、思想、外交等大事件,更強調與平民百班、蕓蕓眾生息息相關。以社會史范式的角度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是A,使人類由分散孤立走向聯合的整體B.改善了世界人民的你食結構C.為西歐資本主義發展提供資本積累D.促進了大西洋三角貿易繁榮7.學者陳樂民把“人與上帝”的關系問題比喻為一團線的線頭,抓住線頭在拉開去,把線團打開的整個過程,就是十四到十八世紀所發生的思想革命。通過這個“革紅繞條”,“人”一步一步地從“神”的迷信中解放出來。該學者描述的“革命鏈條”A.得益于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展B.推動了歐洲的社會轉型C.抨擊了教會腐敗和保守思想D.起源于自然科學的進步8.下圖是某國國內局勢演變示意圖,下列選項與圖中各時間點史實對應準確的是00>1640年1649年1688年1689年A.1640年該國進入議會君主制時期B.1649年該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臺C.1688年“光榮革命”鞏固革命成果D.1689年議會通過了《王位繼承法】9.17世紀以來,歐洲荒島文學作品流行,如莎士比亞的《暴風雨》(1611年)、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1719年),大仲馬的《基督山恩仇記》(1844年)等,這些作品常將荒島描繪為神秘、被隨意改造且能帶來財富、資源、權力之地。這一現象反映了當時歐洲A.自然科學探索熱情高漲B.資本原始積累貪婪無度C.近代民族國家逐步形成D.殖民擴張活動持續發展10.在1787年出版的《女教論》中,英國作家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提出,太多的年輕女性只接受象征性的教育,所以無法養活自己。因此,她呼吁教育平等,認為女性唯有接受與男子同樣的教有,才能不依賴男人而獨立,從而實現男女的平等。據此推斷,當時英國A.婦女的社會地位得到提升B.工業化拉大男女之間的經濟差距C。教有資源的分布極不均衡D.啟蒙運動助推婦女權利意識覺程11.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現代的工業勞動,現代的資本壓迫,無論是在英國和法國,還是在美國和德國,都是一樣的,都使無產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有鑒于此,他們主張A.革命指導理論必須與時俱進B.效仿巴黎公社的政權組織形式C.無產階級斗爭走向國際聯合D.革命活動應結合本國具體國情12.表2是英國和美國在1850年和1870年每項專利申請平均成本(英榜)的比較。對此理解合理的是表2年份1850年1870年英國375175美國136A.英國更注重保證科技發明的數量B.美國更注重激發科技發明的動力C.英國工業發展已遠遠落后于美國D.專利成本與兩國的創造力呈正比高一歷史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參考答案.pdf 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