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歷史單元作業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2025 年 4 月)一、單項選擇題(共 25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50 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C C D B A B C D A D D A C題號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 A B C A D B D B C A D B二、非選擇題(共 3 小題,第 26 小題 18 分,第 27 小題 18 分,第 28 小題 14 分,共 50 分。26.(18 分)(1)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三百余年的紛爭割據的局面。(2 分)開通大運河。(2分)(2) 武則天。(2 分)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2 分)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 (2 分)(3)玄奘西行;(2 分)鑒真東渡。(2 分)(4)堅決維護國家統一;采取對人民有利的政策;大力促進經濟繁榮;采取開放的對外政策;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等。(4 分,言之有理答出 2 點即可)27. (18 分)(1)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偉大,以民為本。(2分)減輕百姓的田租和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4 分)(2)唐玄宗。(2 分)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益腐敗。(2 分)(3)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損失嚴重。(2分)使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2 分)(4)提倡節儉,反對奢華;居安思危,重視軍隊建設;以民為本,減輕人民負擔;整頓吏治,善于用人等。(4分,言之有理答出 2 點即可)28.(14 分)(1)契丹;(2 分)黨項。(2分)民族政權并立或民族政權對峙。(2 分)(2)【示例一】觀點:兩宋時期各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2 分)論述:北宋與遼簽訂澶淵之盟,二者間長期和平,促進了漢族與契丹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從而促進了民族交融。北宋與西夏和議后,邊界貿易興盛,互市不斷,促進了漢與黨項族間經濟文化交流,進而促進了民族交融。南宋與金南北議和,維持長期的對峙局面,邊界開榷場進行貿易,進一步促進了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結論:綜上所述,兩宋時期漢政權與周邊民族政權在長期的和平期間民族交流交融不斷增強,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6分)【示例二】觀點:宋朝與周邊民族政權有戰有和,和是主流。(2 分)論述:遼宋夏金元時期,各民族政權并立存在,各民族政權之間利益交織,沖突不斷。北宋與遼爭奪燕云十六州,宋真宗之間發生澶州之戰,戰后雙方簽訂澶淵之盟,此后雙方維持長時間段的和平局面;北宋與西夏在最初不斷交戰,宋屢戰屢敗,但因西夏本身實力有限,雙方力量均衡,故最終簽訂宋夏和議,促進了邊貿的興盛。南宋抗金將領岳飛不斷抗金,保衛家國,在郾城大捷后,岳飛被害,此后南宋與金簽訂宋金和議,雙方維持對峙局面。結論:綜上所述,兩宋時期,漢族政權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交戰不斷,但因雙方力量的均衡,最終選擇簽訂和議,維持和平局面。(6 分)【在上述示例之外,其他觀點只要是符合唯物史觀的正確觀點,并且論述符合要求,就可得分】七年級階段性作業歷史2025.04一、單項選擇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答案填涂在對應的答題欄內。)1.西晉以后人才選拔逐漸以家世出身、門第高下作為唯一標準,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隋朝時規定士人可以自由報考,經過分科考試,根據成績選拔人才、授予官職。這表明科舉制A.擴大了封建統治基礎B.促進了民間教育發展C.推動人才選拔合理化D.禁錮了學術思想發展2.隋文帝建國后“薄賦斂,輕刑罰,內修制度,外扶戎夷”,社會經濟出現繁榮景象。但煬帝即位后,“外征四夷,內窮嗜欲,兵革歲動,賦斂滋繁。”引發了隋末農民大起義,隋王朝最終瓦解。材料現象反映出A.隋朝和秦朝都是歷經二世而滅亡B.隋煬帝繼承了隋文帝的治國理念C.統治政策是王朝興衰的主要原因D.武力開疆拓域,成就了帝王偉業3.某同學利用下邊的行政系統簡表進行研究性學習,他研究的主題應該是皇帝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禮兵刑部部部部部部A.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B.西漢強化監察制度C.北魏加強專制統治制度D.唐朝完善中央官制4.武則天的“建言十二事”,第一條就指出要“勸農桑,薄賦徭”。她掌權后頒行《臣軌》,指出“建國之本,必在于農,忠臣之思利人者,務在勸導”。這表明武則天A.打擊敵對官僚B.重視發展生產C.大力發展科舉D.鞏固開拓邊疆5.在許多詩人筆下,長安是一座魏牽夢的城。杜甫說:“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李白說:“長安如夢里,何日是歸期。”夢回大唐,可能在長安城出現的是A.開元通寶B.占城稻C.瓦子D.活字印刷術七年級歷史階段性作業第1頁共8頁CS掃描全能王3億人幕在用的掃貓APP6.考百專喬工滅向屈的唐代壁畫里發現了這樣一個場景:名農夫一手持著用于耕作的工具,一手揮鞭驅趕著田地里的牛。壁畫中的工具A.擴大了灌溉的面積B.提高了耕種效率C.促進了手工業發展D.提高了運輸能力7.白壽彝在《中國通史》中提到:“玄宗本人的變化,是當時社會危機難以克服的主要原因。開元初,他注意節儉,反對鋪張浪費。天寶時則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唐玄宗的變化導致了A.黃巾起義,東漢名存實亡B.開元盛世,唐朝走向鼎盛C.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D.黃巢起義,唐朝走向滅亡8.如圖圖片共同反映了唐朝松贊干布塑像文成公主塑像唐蕃會盟碑A.設置了西域都護,進行有效管轄新疆地區B.重視管理海外貿易,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C.改進生產技術,推動東北地區的初步開發D.增進唐蕃友好,促進西藏經濟和社會發展9.遣唐使將中國的風俗習慣傳到日本,例如“端午(陽)節”“重陽節”等;舶來的奇珍異寶與日常用品成為唐朝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各國使節、商人、僧侶云集長安,使其成為匯聚各種文明因素的大都市。以上內容反映出唐朝A.中外交往繁盛B.政治制度完善C.民族關系和睦D.詩歌創作繁榮10.東羅馬帝國金幣(如圖)出土于唐朝墓葬。這一現象反映A.遣唐使深刻地影響了日本發展B.敦煌莫高窟是中外藝術的寶庫C.安西都護府管理蔥嶺以西地區D.唐朝與歐洲間有經濟文化交往七年級歷史階段性作業第2頁共8頁CS掃描全能王3億人都在用的掃貓AP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pdf 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