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福建師大平潭附中教研片 2024—2025 學年第二學期七年級歷史試卷期中適應性練習參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A D B B A B A D C D D C C A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B A B D D A A B D A D B A C29.(1)不同:澶淵之盟規定雙方約為兄弟之國,而宋夏和議和紹興和議規定為君臣關系。(2)示例一:同意。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簽訂和議,使雙方維持了較長的和平局面,促進了雙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同意這個觀點。示例二:不同意。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簽訂和議,每年送給少數民族政權大量的歲幣,增加了宋朝百姓的負擔,不利于社會的安定,因此我不同意這個觀點。30.(1)解說詞:圖片是唐朝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它既體現了唐朝手工業水平的高超,又反映了唐都長安聚集了各地各族和各國的商人、藝人等,真實反映了盛唐氣象的繁榮開放。(2)造型各異,栩栩如生。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民族交融,社會風氣開放。(3)陶俑雕塑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社會生活是陶俑雕塑藝術的藝術來源。31.(1)時間:6世紀80年代(2)原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密切了內地與西部的貿易聯系;內地與西部貿易商品的互補性的需求;政府重視,建立茶馬互市制度;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政治管轄。(3)特征:民族交融、統一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和主流。32.論述:選擇圖1和圖3。觀點:唐朝對外文化交流具有雙向性與開放性。論述:玄奘西行天竺,克服重重困難,在天竺研習佛法多年,帶回大量佛經,不僅豐富了唐朝的佛教文化,還促進中印之間的文化交流,讓唐朝能吸收外來的優秀文化成果。鑒真東渡日本,歷經12年,成功抵達后傳播唐朝先進的文化,如建筑、醫學、語言等知識,漢語也借此廣泛滲入日本社會生活。玄奘西行是“引進來”,鑒真東渡是“走出去”結論:唐朝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既積極汲取外部文化養分又大力傳播自身文化,充分展現了雙向性與開放性的特點,這不僅推動了唐朝文化的繁榮,也促進了中外文化的共同發展。福建師大平潭附中教研片 2024—2025 學年第二學期期中適應性練習七年級歷史試卷【完卷時間:60 分鐘 滿分:100 分】友情提示:請把所有答案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上,答在本試卷上一律無效。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 28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56 分。在每小題四個備選項,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1.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在去世之后,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給出一個具有 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謚號。“文 ”是中國古代評價較好的謚號之一,隋文 帝得到這個謚號的原因是 ( )A.渡江滅陳,完成統一 B.不恤民力,奢侈無度C.統一貨幣和度量衡 D.修建運河,開創殿試2.“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這是唐朝詩人皮日休的詩歌《汴河懷古》。該詩中提及的“此河 ”的中心是( )A.涿郡 B.余杭 C.江都 D.洛陽3.學習隋唐史后,四位同學做了主題演講,下列表述中最能準確概括這段歷 史基本特征的是 ( )A.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B.繁榮與開放C.民族關系發展與社會變化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4.下圖是某同學在學習唐朝歷史后所做總結,依據所學判斷,圖示中①②對 應的歷史人物是 ( )A. ①唐高祖②唐玄宗 B. ①唐太宗②唐玄宗C. ①唐太宗②武則天 D. ①武則天②唐玄宗七年級歷史期中適應性練習 第 1頁,共 8 頁5.唐太宗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 說明唐太宗 ( )A.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偉大 B.認識到重視人才的必要性C.認識到虛心納諫的好處 D.認識到勤儉治國的重要性6.毛澤東說:“武則天確實是一位治國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 智,還有用人之術。 ”下列哪一措施體現了武則天的“用人之術 ” ( )A.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 B.創立殿試制度,親自面試考生C.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的科目 D.把詩賦作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7.《新全球史》中記述:“唐朝初期,絕大多數官員都是貴族。然而到唐朝 后期,教育機會廣泛存在,官員們更多地來自于普通人家。”導致唐朝官員來 源前后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推進科舉取士 B.唐太宗打擊官僚貴族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唐玄宗大力整頓吏治8.某同學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搜集到下面三圖片,據此判斷他研究的主題是A.原始農業的興起 B.鐵器牛耕的出現C.冶鐵技術的提高 D.生產工具的進步9.下圖反映的是盛唐時期常見的女性發髻樣式。據此可知,當時 ( )名稱 驚鴻髻 雙環望仙髻 回鶻髻圖例A.妝發體現了嚴格的等級制度 B.女性崇尚清新簡約的妝發C.審美受到少數民族文化影響 D.女妝擺脫了男性審美束縛七年級歷史期中適應性練習 第 2頁,共 8 頁10.“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木蘭詩》中 的東市是長安城的手工業生產中心,賣漢人商品。西市有“金市 ”的美稱,賣 胡人商品,是長安城的主要工商業區,相比東市更加繁華。由此我們可以得知A.唐朝的民族政策開明 B.唐朝的社會風氣開放C.唐朝的市民文化豐富 D.唐朝的商業十分繁榮11.在印尼海域打撈出的“黑石號 ”沉船上裝載有 6 萬多件唐朝瓷器,這些瓷 器很多具有西亞風格的紋飾,這顯然是為了迎合當時的國際市場需求而繪制 的。由此可見 ( )A.唐朝的海外貿易受阻礙 B.唐朝制瓷水平達到頂峰C.唐朝尊重和包容外來文化 D.唐朝時的海外貿易發達12.《登觀音臺望城》詩句“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旨在說明 唐都長安城 ( )A.商業繁榮 B.對外開放 C.規劃有序 D.市坊分離13.學習唐朝相關內容時,老師為同學們準備了以下資料包。這個資料包文件 夾最合適的字是 ( )A.繁榮的商品經濟 B.開明的民族政策C.開放的社會風氣 D.雙向的對外交流14.示意圖可以直觀描述事件的前因后果。下列示意圖中空白方框處的事件是 ( )A.安史之亂 B.黃巢起義 C.唐朝滅亡 D.五代十國更迭七年級歷史期中適應性練習 第 3頁,共 8 頁15.黃巢率領起義軍攻入長安,建立政權,并宣布要“洗滌朝廷 ”,對貪污的 地方官吏處斬。黃巢起義 ( )A.平定了安史之亂 B.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C.結束了唐朝的統治 D.導致天下大亂人口南遷16. 唐太宗曾說:“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 依朕如父母。 ”由此可見 ( )A.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B.軍事實力影響了民族關系C.貞觀年間民族交融得到發展 D.唐朝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17.以下圖片共同反映了唐朝 ( )A.改進生產技術,推動東北地區的初步開發B.增進唐蕃友好,促進西藏經濟和社會發展 C.管理海外貿易,增加國家財政收入D.設置西域都護,有效管轄新疆地區18.下圖所示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可以印證唐朝 ( )A.錢幣收藏成為時尚 B.隨葬文物品種多樣C.中外鑄幣技術高超 D.中外經貿交流頻繁19.李白的詩飄逸灑脫,杜甫的詩淳樸厚重,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這表明唐 詩 ( )A.形式多樣 B.數量眾多 C.內容豐富 D.風格多樣七年級歷史期中適應性練習 第 4頁,共 8 頁20.有學者認為,從“開元盛世 ”至安史之亂爆發前,詩歌創作呈現出三個明 顯趨勢;一是超脫現實,清高隱逸;二是正視現實,抨擊黑暗; 三是憤世嫉 俗,崇儒復古。這反映出 ( )A.文學創作受社會環境的影響 B.文學作品受對外政策的影響C.唐朝社會經濟全面走向繁榮 D.詩歌是社會進步的真實反映21.舞蹈《飛天》舞姿優美,將觀眾引入仙境,起創作靈感來自飛天壁畫。我 們要考察飛天壁畫,必須到 ( )A.敦煌莫高窟 B.云岡石窟 C.秦始皇兵馬俑 D.龍門石窟22.從下表可以看出隋唐時期科技 ( )名稱 地位趙州橋 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雕版印刷《金剛經》卷子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本草》 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A.吸收了外來文化 B.走在了世界前列C.影響了周邊國家 D.促進了農業發展23.歷史典故往往來源于真實的歷史故事,并可作為研究歷史的依據。下列歷 史典故與趙匡胤有關的是 ( )A.投筆從戎 B.破釜沉舟 C.三顧茅廬 D.黃袍加身24.史載,宋代帝王“ 日閱三卷 ”,以至鄉童“朝誦暮弦 ”,時人甚至說:“人 生至樂無如讀書。 ”由此可見,宋代 ( )A.崇文風氣成為社會時尚 B.儒家思想開始受到推崇C.地方治理重在文化教育 D.國家教育體制十分完備25.“北宋的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邊疆戰事中,北宋屢戰屢 敗,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錢物。由于官僚機構和軍隊的不斷膨脹,到北宋中期, 政府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與此同時,土地兼并劇烈,農民起 義此起彼伏。 ”以上內容是王安石變法的 ( )A.影響 B.內容 C. 目的 D.背景26.下圖是發現于河北省遼代墓葬的壁畫《備茶圖》。圖片不僅展示了放在桌七年級歷史期中適應性練習 第 5頁,共 8 頁上的一系列茶道工具,還生動形象地呈現出完整的備茶過程。這可以用來說明遼朝 ( )A.民族間隔閡已消除 B.受到中原文化影響C.茶道技藝領先全國 D.社會經濟高度繁榮27.國學大師陳寅恪曾說“詩中有人,有景,有時,有事 ”,“詩史互證 ”、 以詩詞補證歷史、疑史糾誤,是一種重要的學史手段。下列詩句中可以考證南 宋歷史的是 ( )A.“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題臨安邸》)B.“行營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乘車。 ”(蘇頌《契丹帳》) C.“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登科后》) D.“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杜甫《憶昔》)28.岳飛在《滿江紅》中寫道:“靖康恥,猶未雪……待從頭、收拾舊山河, 朝天闕。 ”這表達了他 ( )A.關心百姓的疾苦 B.秉持清廉的作風C.報效朝廷的情懷 D.注重身后的名節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4 小題。第 29 題 8 分,第 30 題 14 分,第 31 題 10分,第 32 題 12 分,共 44 分)29.(8 分)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表兩宋時期三次和議概況澶淵之盟 宋夏和議 宋金和議宋遼約為兄弟之國;宋遼以白 溝河為界,雙方搬兵:宋每年 向遼提供錢物;雙方于邊境設 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元昊向宋稱臣;宋每 年“賞賜 ”西夏娟 13 萬匹,銀 5 萬兩,茶 2 萬斤 南宋向金稱臣,并給 金錢物;淮水至大散 關一線以北歸金,以 南歸南宋七年級歷史期中適應性練習 第 6頁,共 8 頁——摘編自部編版歷史教學參考書(1)根據材料,分別概述澶淵之盟與其他兩次和議相比,和議雙方的關系有何 不同。 (2 分)(2)小紅同學認為,兩宋政府和少數民族政權簽訂和議對歷史的發展有積極作 用。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6 分)30.(14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三彩釉陶載樂駱駝材料二 唐代將我國古代陶俑雕塑藝術的發展推向了頂峰……出行、歌舞、旅行、商賈勞作等等盡入陶俑造型,男女老少、胡漢異族、文官武將、 樂師舞娘呼之欲出,就連馬、駝、驢、牛等動物也是栩栩如生。唐代社會生活 各個方面幾乎都被工匠們獨到的眼光和神奇的雕刀所囊括。——冀東山著《神韻與輝煌:陜西歷史博物館國寶鑒賞》(1)請你給上面文物寫一段解說詞。 (4 分)(2)據材料二,歸納唐代陶俑雕塑藝術的特點。結合所學,分析其原因。(6 分)(3)綜上所述,概括這一時期陶俑雕塑藝術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 (4 分)31.(10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歷史紀年表(隋朝至元朝)七年級歷史期中適應性練習 第 7頁,共 8 頁材料二 伴隨唐蕃和親,唐人飲茶之習也被傳入吐蕃,逐漸成為社會 風習。滇、川、藏三地之間開始了以茶葉為主,加上鹽、棉布、藥材等其他商 品的貿易往來。唐朝時期,政府制定了相應的貿易政策,如茶馬互市等。宋朝, 內地茶葉經濟得到繁榮發展而西部地區需求較大,西部盛產良駒恰好適應國家 需求,中央政府在促進經濟和軍事發展的基礎上,為維護西南地區安全以穩固 國家政權,對茶馬貿易的重視度愈甚,正式建立起了茶馬互市制度。——摘編自楊寧寧《論茶馬古道的文化內涵》 (1)根據材料一,以世紀、年代的呈現方式,簡述 581 年隋朝建立的時間。 (2 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唐宋時期茶馬古道興盛的原因。 (6 分)(3)根據材料一、二,概括隋朝至元朝中國歷史發展的特征。 (2 分)32.(12 分)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閱讀以上材料,選擇其中兩幅圖片(寫出序號即可),根據其反映的歷史 事件確定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 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七年級歷史期中適應性練習 第 8頁,共 8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福建師大平潭附中教研片參考答案.docx 福建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教研片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