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海南高一年級階段性教學檢測(三)歷史1.本試卷滿分100分,測試時間90分鐘,共8頁。2.考查范圍: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5~30課,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4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分為單項選擇題 和單項選擇題II兩部分。單項選擇題1:1~13 題,每題3分,共39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1.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蘇兩國政府舉行了中長鐵路(中國長春鐵路)移交儀式,東北中長鐵路的一切管理權回歸中國。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后,美國首次將新中國視為“平等對手”。這主要說明抗美援朝A.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B.實現了中國的獨立自主C.沖擊了美蘇兩極對峙格局 D.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2.1950年下半年,中共中央首次開展全國性整風運動,其核心是推動黨員干部從“工農革命”思維轉向“為人民服務”的執政理念。該運動A.推動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 B.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全面開展C.加快了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D.有利于增強民眾的政治認同3.表1為廣東省清遠縣洲心公社田間管理責任制的演進。這表1年份 制度 內容1960 推行“包產獎勵”制度 包括“三包一獎”(包工、包產、包成本,超產獎勵)和“四包”(包土地、勞力、產量、成本),將責任落實到生產隊1961-1962 深化為“管理到人”制度 實行“四定”(定土地、勞力、產量、工分)、“二包”(包產量、包工分),并建立超產獎勵和減產罰扣機制A.體現了社會主義改造的穩步推進 B.落實了國民經濟調整的方針C.說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開始啟動 D.使農民獲得生產經營自主權4.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聚焦解決新時代主要矛盾;針對經濟新常態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創新性地提出“新發展理念”,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指引。據此可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A.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B.貫徹群眾路線C.回應了管黨治黨的新挑戰 D.堅持問題導向5.中國與湄公河五國(緬甸、老撾、泰國、束埔寨、越南)共同建立瀾湄合作機制,聚焦水資源管理、農業減貧、跨境經濟等領域。截至2023年,中方投入超20億美元支持300余個項目,直接惠及數百萬民眾。這體現出新時代中國A.積極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B.謀求與周邊國家合作共贏C.在東南亞事務中發揮主導作用D.以大國關系為外交著力點6.圖1為古埃及神話中的部分神。這說明古埃及A.神權高于王權 B.藝術成就突出C.崇拜自然力量 D.追求現世幸福7.公元前4世紀末至前3世紀早期,古希臘人對于動植物學的實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印度象、印度犀牛等動物記錄豐富了希臘人對生物多樣性的認知;古希臘人還首次系統測量了從地中海到印度河的陸路距離,誤差極小。上述成就的取得得益于A.絲綢之路的開辟 B.亞歷山大的遠征C.羅馬帝國的擴張 D.希臘的殖民活動8.拜占庭帝國絕大部分居民都說希臘語,很少有人能理解《查士丁尼法典》中的拉丁語。在查士丁尼統治時期,其法典也僅在君士坦丁堡被廣泛使用,而在一些邊遠省份,地方法律在法典公布之后仍然被廣泛使用。《查士丁尼法典》的命運折射出A.拜占庭帝國開放包容的特點 B.拜占庭人法治精神的欠缺C.希臘化國家統治策略多樣化 D.拜占庭帝國族群矛盾尖銳9.670年,日本制定完成了《庚午年籍》,其依據各氏姓的地位,在全國范圍內為所有人口確定了等級身份。按規定,戶籍每6年要重新制作一次,但是《庚午年籍》除外,它被作為后世校驗每個人等級身份的原始憑證而永久保存。《庚午年籍》的制定A.推動了九品中正制的實施 B.加強了以天皇為首的集權統治C.促進了社會各階層的流動 D.為推行大化改新奠定社會基礎10.公元3-7世紀,阿克蘇姆王國發行的金幣按羅馬重量標準鑄造,并飾以希臘文和基督教符號。考古發現顯示,阿克蘇姆貨幣在紅海沿岸、印度甚至地中海地區均有流通。據此可推知,當時阿克蘇姆王國A.受羅馬帝國統治 B.對外貿易繁榮C.控制了歐亞商路 D.成為西非強國11.有學者指出,來自美洲的大量貴金屬在西班牙導致了通貨膨脹,這妨礙了出口,因為昂貴的商品無法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此外,由于白銀的大量流入,許多民眾選擇進口商品而不再自己生產。這一觀點意在強調A.西班牙制造業發展受阻 B.“商業革命”影響深遠C.全球貿易聯系初步建立 D.世界市場的規模擴大12.15-16世紀,不少歐洲教育工作者反對經院教育的惡劣環境,要求按照自然原則設計學校的環境,力求教育環境自然化。意大利教育家維多里諾要求學校周圍有美麗的自然環境,能使學生時常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身心獲得和諧發展。這反映出當時A.天主教會壟斷學校教育 B.教育內容已擺脫宗教束縛C.人文主義影響人才培養 D.經濟發展促進了思想轉變13.表2是1787年美國憲法中的兩個條款。這兩個條款表2條款 內容五分之三條款 規定在計算各州人口時,黑人奴隸按3/5個自由人折算,以此增加蓄奴州在國會中代表權二十年過渡期條款 允許各州在1808年前繼續從海外進口奴隸A.導致種族歧視現象形成B.消除了南北方的矛盾C.為國家統一埋下了隱患 D.加強了州政府的權力單項選擇題II:14~15題,每題3分,共6分。四個選項中有一個選項為3分,有2個選項各為1分,錯誤項為0分。選出最佳項,多選不得分。14.20世紀80年代初,深圳市通過“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生產、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模式,快速吸納外資。為了解決外商投資的土地、勞動力問題,深圳市又探索了土地有償使用、勞動合同制等制度創新。這深刻反映出A.經濟特區政府施政的靈活性 B.對外開放推進了改革的進程C.深圳市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 D.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顯著優勢15.自1834年普魯士主導成立關稅同盟以來,德意志各邦逐步廢除內部關稅壁壘,統一貿易法、票據法和度量衡制度。到1863年,加入關稅同盟的德意志邦國間的經濟網絡已基本形成,通過鐵路建設和工業合作緊密相連。這一現象的深刻影響是A.促使普魯士加快了殖民步伐 B.促進了德意志經濟一體化C.為德意志政治統一奠定基礎 D.推動民族主義思潮的發展二、非選擇題:共55分。第16題14分,第17題15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2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要改善人民生活,就要發展輕工業,但當時許多輕工業生產設備利用率很低,原因就是既缺少來自農業的原材料,又缺少先進的機器設備與現代技術裝備。同時,我國還處在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威脅之中,需要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軍隊,迅速發展現代國防工業。這一切,決定了中國必須首先加強工業化建設,尤其是將重工業放在優先發展地位。-摘編自常明明《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歷程及其基本特征》:等 材料二 20世紀50年代,蘇聯的大力援助推動了中國現代化建設。1954年,周恩來指出“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這是“四個現代化”的最初表述。毛澤東在1959年至1960年首次完整提出“四個現代化”,包括“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摘編自葉路揚等《中國式現代化的變遷歷程、演進邏輯及價值指向》材料三1960年2月,周恩來將“科學文化現代化”改為“科學技術現代化”,使目標更具體、更具操作性。20世紀60年代,因中蘇關系破裂和國際孤立,中國提出“自力更生”方針。1964年召開的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其順序為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這次會議上,我們黨確定了分兩步走的戰略構想。鄧小平在1979年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將“四個現代化”量化為小康目標,并調整為“三步走”戰略。據楊鳳城、肖政軍《中國共產黨現代化觀的百年演進》等整理根據材料一,說明新中國成立初期“首先加強工業化建設,尤其是將重工業放在優先發展地位”的合理性。(4分)(2)根據材料二、三,指出20世紀50-60年代“四個現代化”思想的變化。(4分)(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50-60年代“四個現代化”思想提出與完善的歷史意義。(6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表31979-2010年中國扶貧工作的政府文件與統計數據文件 內容 數據《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1979年) 可以在生產隊統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業組,聯系產量計算勞動報酬,實行超產獎勵;社企業要有一個大發展......凡是符合經濟合理的原則,宜于農村加工的農副產品,要逐步由社隊企業工。國家對社隊企業,分別不同情況,實行低稅或稅政策 隊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加2.5億降至1985年的1.25億(《中國農村貧中困監測報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成立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的通知》(1986年);《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年4月國務院印發) 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落實扶貧資金,改變貧困地區面貌;在國家的扶持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開發利用當地資源,發展商品生產,解決溫飽問題 至2000年,全國農村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減少至3000萬《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關于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2007年) 扶貧開發要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充分發揮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以整村推進為重點,以貧困人口為基本對象,著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自我發展能力;重點支持產業合作、勞務對接;建立起農村低保制度 貧困人口降至2010年的2688萬材料二 從2011到2020年,反貧困斗爭進入脫貧攻堅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不是一個人、一個地區的事,而是全社會的事。中國共產黨反貧困斗爭是為了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人民滿意是檢驗扶貧工作成效的標準,只有人民認可滿意,我國脫貧減貧工作才算做到位。經過八年攻堅,2020年11月23日,832個國定貧困縣如期脫貧摘帽,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摘編自陶春蓮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反貧困的歷程與經驗啟示》(1)根據材料一,概括1978-2010年我國扶貧工作的各個階段特征。(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扶貧工作的主要理念,并分析這一理-念提出并全面實施的歷史意義。(6分)(3)根據材料一、二,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反貧困斗爭的經驗。(3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表417、18世紀兩位思想家著作內容摘錄書目1 第五章論財產 “誰把橡樹下拾得的橡實或樹林的樹上摘下的蘋果果腹時,誰就確已把它們撥歸己用.....動使它們同公共的東西有所區別,勞動在萬物之母的自然所已完成的作業上面加上一些東西樣它們就成為他的私有的權利了......” 第九章論政治社會和政府的目的“人們聯合成為國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護他們的財產...”第十三章論國家權力統屬 “立法權只是為了某種目的而行使的一種受委托的權力,當人民發現立法行為與他們的委相抵觸時,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權力來罷免或更換立法機關......”書目2 第八章三種政體的腐敗 第十一章論構建政治自由的法律與政制的關系 “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自由是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 第十二章確立政治自由之法與公民 第十九章法是如何影響受其管轄的事務的次序的-據錢乘旦《英國王權的發展及文化與社會內涵》等整理(1)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表格中內容所體現的政治主張。(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上述政治主張在近代西方國家的實踐情況。(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始終植根于社會的物質生產活動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構成了社會形態更替的基礎。無論是封建制度的瓦解,還是資本主義的興起,其深層原因均需從經濟結構的變革中探尋。”-摘編自《齊世榮史學文集》根據材料中關于歷史發展動力的思想,圍繞13-18世紀的世界歷史,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符合邏輯,條理清晰。)2024-2025學年海南高一年級階段性教學檢測(三)歷史·答案1.A 2.D 3.B 4.D 5.B6.C 7.B 8.A 9.B 10.B11.A12.C 13.C14.B 3分 A 1分 C 1分 D 0分15.C 3分 B 1分 D 1分 A 0分16.(1)合理性:加強國防、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新中國成立初期重工業基礎薄弱;重工業的發展有助于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4分,任答2點)(2)變化:合并交通運輸業現代化,提出科學文化現代化,突破了單一經濟維度;目標更為具體、更具操作性;將農業提升到首位,重視農業基礎地位;日益強調自力更生的路徑。(4分,任答2點)(3)歷史意義:為全國人民提供了明確的奮斗方向,凝聚了社會力量;獨立自主地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有助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為改革開放后的現代化事業發展奠定思想及理論基礎。(6分)17.(1)階段特征:1978-1985年,以體制改革推進扶貧工作;1986-2000年,大規模開發式扶貧;2001-2010年,綜合性參與式扶貧,與社會保障相互補充。(6分)(2)主要理念:“精準扶貧”理念。(2分)歷史意義: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行動指南;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發展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4分,任答2點)(3)經驗:分階段穩步推進;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堅持人民利益至上。(3分,任答3點)18.(1)政治主張:社會契約論;主權在民;法律至上;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分權制衡。(6分,任答3點)(2)實踐情況:英國光榮革命后,通過《權利法案》、《王位繼承法》限制王權,確立議會主權,君主立憲制逐步確立,18世紀早期,責任內閣制建立;美國于1776年發表《獨立宣言》建國,《1787年憲法》確立“三權分立”原則;法國大革命期間議會頒布《人權宣言》,19世紀后期確立共和政體;拿破侖政府頒布《法國民法典》確立了現代民法體系;1871年,德意志第一帝國建立,實行君主立憲制。(8分)19.示例1:資本主義發展是新航路開辟與殖民擴張的根源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隨著封建莊園制度的逐漸解體,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出現,西歐各國的商品經濟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對金銀財富的需求以及開拓新市場的意愿日益迫切。與此同時,奧斯曼帝國壟斷了傳統商路,西歐人急于從海上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因此,一批航海家在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開始探索新航路。新航路的開辟,給新興資產階級提供了新的活動場所,使他們開始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隨著海外市場的不斷開拓,歐洲出現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歐洲從殖民掠奪、商業貿易和奴隸貿易中獲得的財富最終轉化為資本,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總之,資本主義經濟的成長,促使新興資產階級開辟新航路,繼而開展殖民擴張,人類社會也開始進入大變革時代。(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2:物質生產方式的變革推動近代西方社會變革13-15世紀,佛羅倫薩是歐洲主要的工商業和金融中心之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并不斷成長,這成為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經濟根源。人文主義強調“以人為中心”,主張追求現世幸福,反對禁欲主義,抨擊教會腐敗和守舊思想,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新航路開辟后,英國位于大西洋商路的中心,資本主義快速發展。16-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經濟上日益強大,他們以議會為基地,向專制王權發起挑戰。所以,近代歐洲思想變革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表明:物質生產方式的變革必然引發思想、政治和文化的連鎖反應。資產階級通過思想啟蒙瓦解舊意識形態,再通過革命重構政治制度,最終使整個社會服務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這一過程深刻驗證了“社會物質生活決定人類社會一切活動”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12分,言之成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