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鼎城區陽明中學2025年上學期高三月考(歷史)一、單選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戰國時期的國家形態,已逐漸演變為“跨區域”的地域性國家;列國疆域內的居民,也不再是宗法等級制下的“小國寡民”狀態,而表現為“多地域、多族群”的特點,人口構成遠較前代要復雜得多。這一狀況說明()A.宗法分封制的影響已經消除 B.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態正孕育C.經濟交流導致政治制度變化 D.民族間的文化認同逐步形成2.“云夢秦簡”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簡(文字)。其中,《為吏之道》說以此為人君則鬼(讀為懷,和柔的意思),為人臣則忠;為人父則茲(慈),為人子則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材料可以證明秦朝( )A.“以吏為師,以法為教"B .并沒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C.官吏注重修身養性 D.主要是竹簡與毛筆書寫文字3.漢代選官主要實行察舉制;魏晉選官推行九品中正制;唐代科舉允許“公薦”(向主考官推薦優秀人才)和“通榜”(考生可將自己的文學創作投獻給達官顯貴或文壇名人,以提高及第機會)。材料反映出唐代科舉制()A.尚未擺脫世家大族的控制 B.淪為科考投機的工具C.強化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D.仍有因循傳統的特征4.魏晉南北朝至唐代,婦女在婚姻問題上具有一定的主動權。據統計唐代公主再嫁者達二十三人,高祖女四,太宗女六,中宗女二,睿宗女二,元宗女八,素宗女一,三嫁者四人。當時人們并不認為改嫁是可恥的不道德的行為,民間婦女改嫁之事也很常見。據此可知,魏晉南北朝至唐代()A.社會開始產生對女性的束縛與偏見B.商品經濟發展沖擊了傳統的婚姻觀念C.儒學節烈觀尚未成為官方主流意識D.封建統治者受儒家倫理綱常熏陶尚淺5.財政年度是人為制定的收支結算的起訖時間。漢代的財政年度計算是“計斷九月”,取決于粟的成熟時間;唐代的財政年度計算則是“歲終為斷”,與水稻的成熟時節相適應。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A.賦稅征收標準的調整 B.中原地區經濟急劇衰退C.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 D.精耕細作農業迅速發展6.1268年,忽必烈設御史臺,任用親臣與近臣出任御史臺官員,規定中書省、樞密院有事進奏,必須有御史臺官員同奏。他下詔強調:臺官職在直言,朕或有未當,其極言無隱,毋憚他人,朕當爾主?!边@說明忽必烈()A.沿用前代的中央官制 B.賦予御史獨立的地位C.糾正自身的不當之處 D.注重監察機構的作用7.據史料記載,中國人口明朝時最高為7000萬,清乾隆時相繼突破2億、3億,至鴉片戰爭時已達4.1億。耕地面積也在逐漸增長,明朝耕地面積最多時超過8億畝,清朝則可能超過10億畝。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傳統農業的持續發展 B.玉米等高產作物的引入C.農民賦稅負擔的減輕 D.國家政策鼓勵墾殖荒地8.1894年,由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翻譯的《泰西新史攬要》出版。該書詳細介紹了十九世紀歐美的歷史,但譯著對原著常做歪曲取舍,并在譯者序中攻擊暴力革命,鼓吹中國應“和異國“敬善人”。梁啟超稱之為“西史中最佳之書”。這說明()A.中體西用思想受推崇 B.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復雜性C.梁啟超主張了解西方 D.西方傳教士為殖民戰爭辯護9.1944年春,日本華北方面軍在《剿共指南》中指出,由于皇軍歷次剿共作戰的結果,將中共軍政領導機關驅趕到很遠的山間僻壤,使其獨立抗戰活動顯著下降。但縱觀占領區內的全盤治安形勢,難以說治安提高了,相反,卻出現了惡化而又復雜化的趨勢”,由此可推知( )A.中共的抗日處境日益惡化B.敵后戰場擁有了一定群眾基礎C.國民黨此時正在積極抗日D.日軍在中國戰場即將徹底敗退10.上海解放前夕,一部分工商業者“想在國內做一番事業,但又聽得謠言四起...內心忐忑不安,不知如何是好。到了1951年,工商業者卻紛紛歡呼這是一個黃金時代”“難忘的1951年”。這一變化說明人民政府()A.對國民經濟的調整初見成效B.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成果顯著C.團結工商業者鞏固新生政權D.多種所有制并存政策開始確立11.下圖為2005-2020年中國繳納聯合國會費分攤比例走勢,中國所承擔份額超越日本升至第二位。這可以實證()A.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 B.中國是國際秩序的維護者C.中國加快改革全球治理體系 D.中國是全球發展的主導者12.1955年起,(蘇聯)政府放寬對農牧業的生產管理,只下達國家收購各類農畜產品的數量指標,農莊有權自行安排生產。1958年6月,政府還取消了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改為農產品采購制,并不斷提高農產品的采購價格。這些舉措()A.恢復了國家資本主義的做法 B.為實現國家工業化積累資金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眾生活 D.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13.希羅多德治史的目的很明確,是要描寫人類的事跡,并使這些事跡不至于被后世所遺忘。他“化傳說的筆錄為歷史科學”,這并不是希臘思想中所固有的,它是公元前5世紀的發明,而希羅多德則是它的發明人。據此可知,希羅多德()A.強調知古鑒今 B.否定神話傳說C.關注希臘歷史 D.具有人文史觀14.法蘭西斯一世(1515-1547)統治法國時長期停止召開三級會議,剝奪男爵的司法審判權,取消自治城市的獨立地位,下令在國家法令中使用法文,不得使用教會慣用的拉丁文。這些舉措( )A.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 B.確立了至高無上的專制王權C.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 D.鏟除了地方分裂割據的隱患15.1865年后,共和黨主導國會制定美國南部重建方案:剝奪南方叛亂分子的選舉權和擔任政府公職的權利;賦予黑人公民權和選舉權;組建有大批黑人加入的南方共和黨,以保證其控制南方各州政權。但至1877年,南方共和黨政權先后被民主黨全部取代。由此可見,這時的美國( )A.種族歧視頑疾根除 B.聯邦制原則遭到破壞C.政黨政治得到發展 D.南方各州取得自治權16.1995-2000年,有50多個國家發生了反對某美資跨國餐飲集團的暴力抗議,從法國到巴西再到印度尼西亞等。反對者們將該集團的產品及企業的傳播看作是為取代傳統食品與文化、地方產品、獨立思考以及可選擇性政治意識形態而形成的一種文化侵略。這一抗議活動反映了0A.反全球化已經成為國際共識 B.全球治理體系亟待改革完善C.冷戰嚴重阻礙國際經濟交流 D.國際貿易消除了文化多樣性二、材料分析題(共52分)17.(18分)賦稅是國家憑據政治權力取得財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和調控手段。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承隋制,前期賦役上實行租庸調。所謂“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戶則有調”,它以民戶授田為基礎和前提。為確保租庸調的順利實施,政府規定每戶編造手實,再根據手實編成戶籍:按每戶丁男、中男數均田、定賦役。手實、戶籍、均田、租庸調之間互為依據,便于監督管理,有效地組織賦役征調。國家職能有效實施,政權穩固,治理秩序良好。天寶十四年開始的“安史之亂”是唐朝財政制度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安史之亂后,中原經濟殘破,土地兼并嚴重,農戶大半逃亡,管理乏力,國庫空虛但支出不減;征調不已。賦役失衡農民負擔嚴重。兩稅法是針對以上諸多社會問題而制定的,“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只要在當地有資產、土地,就算當地人,上籍征稅。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征稅范圍、稅負相對公平,當然更主要是滿足中央政府的財力需求;以維護政權和社會穩定。-摘編自朱紅瓊《唐朝財政制度演變對國家治理能力的影響》(1)據材料,概括唐政府利用租庸調制進行調控的具體措施,并結合所學評價其歷史作用(10分)(2)據材料,說明唐代賦稅征收依據的變化,闡釋其原因。(8分)18.(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社會歷史領域里,每一社會歷史事件都不是彼此分離、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共同處于一個統一的社會總體之中,如果把某一歷史事件抽象出來,孤立加以考察,那么就無法領悟其真實含義。-都本偉《思哲論史》(哲史卷)知識板塊 相關史實中國古代史 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百家爭鳴、變法運動、秦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推恩令、鹽鐵官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朱元璋廢除丞相、明朝經濟的發展、鄭和下西洋、四大名著中國近現代史 兩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洋務運動、百日維新、辛亥革命、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三民主義、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世界史 法國大革命、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啟蒙運動、新航路的開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英國工業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根據上述材料,從表格中選取三個有內在關聯的史實,自擬一個主題并加以闡述。(要求:列出所選史實,主題明確。并圍繞主題,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個方面進行合理論述。)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史料一 棉花最早的文字記載來自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他記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種棉花的情景:“那里還有一種長在野生樹上的毛,這種毛比羊身上的毛還要美麗,質重還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從這種樹上得來的。”史料二 在秘魯,考古學家發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織漁網。史料三 考古學家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發現了罕見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纏繞的棉布彩帶。材料二早在1000年前,亞洲、非洲和美洲的棉花織造業就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織造業。在19世紀以前,亞洲一直是全球棉花產業的中心。公元950年,在阿拉伯帝國統治下的歐洲,塞維利亞、科爾多瓦、格拉納達、巴塞羅那和意大利諸城有了棉紡織業。12世紀末,意大利北部開始形成一個重要的棉花產業中心。15世紀,德意志南部也出現了棉花產業。18世紀初期,在發展棉紡織工業的過程中,英國人開展大量的間諜行動,竊取印度高超的生產技術公元1200-1800年,棉紡織品的制造和消費在世界各地穩步擴大:從中國、日本再到歐洲、北美,棉紡織品成為主要紡織品。19世紀,法國最主要的貿易商品屬棉紡織類;1860年,原棉貿易占美國所有出口貨物的60%;同時期,印度、埃及、巴西等同樣依賴以棉花為主的種植園經濟。-以上材料均摘編自[美]斯文·貝克特《棉花帝國》等(1)根據材料一的三則史料探究棉紡織業的歷史,分別指出其史料價值并作出合理推斷9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棉紡織業的歷史寫一篇小論文。(要求:標題自擬,史論結合,表述清晰。)(9分)參考答案:1—5BBDCC 6—10DABBC 11—16BCDACB17.(1)措施:編造手實、戶籍;按人丁分田定稅;加強政府監管。作用:保證農時,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保證政府的財政收入;穩固政權。(2)變化:從以人丁為主到以資產為主。原因:安史之亂后人口流亡;均田制遭到破壞;政府財政困難;稅負不公,社會矛盾尖銳。18.示例一史實:推恩令、鹽鐵官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題:漢武帝時極力加強中央集權。概述:漢初實行黃老之學,國家得以恢復發展,但也因此留下諸侯尾大不掉的隱患。漢武帝時期,在政治上實行推恩令,使得諸侯王所控制的土地極大減少;經濟上實行鹽鐵官營,一方面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另一方面打擊了諸侯勢力對高利潤行業的壟斷;在思想上,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加強了思想控制。綜上,武帝時期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強化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示例二史實:辛亥革命、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三民主義主題:辛亥革命的爆發具有必然性。概述:20世紀初,清政府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為了鞏固統治,清政府推行“新政”,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辛亥革命的爆發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隨著西方民主思想的傳播,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使辛亥革命具備了思想條件;而四川保路運動的爆發則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時機和直接條件。因此,辛亥革命是國內外政治、經濟、思想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19.(1)價值及推斷:史料一屬于二手史料,有助于研究古代印度棉紡織業的發展,可以推斷古印度地區棉花的種植推動了棉紡織業發展,棉布成為人們的重要衣料。(3分)史料二屬于一手史料,有助于探討棉花種植的起源地和起源時間,有助于研究古代南美洲植棉業的發展,可以推斷出古代秘魯也是棉花種植和棉織業的故鄉。(3分)史料三屬于一手史料,可用來探討棉花的起源地和起源時間,有助于了解古代埃及棉花種植和棉紡織業的發展,有助于研究棉布彩帶是否為古代埃及法老特權的表現,可以推斷出古代埃及棉花種植和棉紡織業發展歷史悠久。(3分)(2)示例標題:棉紡織業的發展史是一部人類交往不斷擴大的歷史。(1分)闡述:棉花原產地為印度、東非和中美洲。隨著不同地區商貿往來的擴大,歐亞大陸之間的經貿往來增多,棉花種植技術傳播到西亞和意大利、德國等歐洲家。漢代以來伴隨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棉花種植技術逐漸大量傳入中國,中國棉紡織業也逐漸發展起來。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方殖民擴張,世界各洲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物種交流越來越多,棉花種植面積擴大,棉紡織品也成為深受人們喜歡的重要產品。伴隨工業革命的開展和殖民擴張的加劇,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英法美等國競相發展棉紡織工業,從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掠奪棉花原料、向其傾銷棉織品,以牟取暴利,從而導致亞非拉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成為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附庸。(7分)總之,棉紡織業的發展歷程,體現了人類交往的不斷擴大和全球經濟聯系的日益密切的發展趨勢。(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