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安新世紀學校高二年級4月考試歷史試題學校:姓名:班級:考號:一、單選題(共48分)1.在古代雅典,無論是經抽簽還是選舉任命的官員,只有在接受任職資格審查后才有可能正式入職。資格審查在場的任何人都可以對他進行控告,他有權為自己辯護,即使無人提出控告也要由現場投票決定去留。古代雅典的這一做法()A.建立了完善民主監督機制 B.體現了主權在民的思想C.避免了直接民主帶來的弊端 D.維護了司法公平與正義2.1898年1月,康有為給光緒帝上書,建議在中央設立制度局,負責“審定全規,重立典法”,甚至“酌定憲法”;制度局成員由皇帝擢拔,對皇帝負責;議事程序是“派王大臣為總裁,體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內,同共討論”,最終由皇帝裁決。康有為此舉意在()A.建立代議制機構 B.增強改革派的實力C.裁撤舊官僚機構 D.尋求社會各界支持3.1229年,羅馬教廷與法國共同簽訂了《巴黎和約》,其主要內容如下表所示。據此可以推知,當時()雷蒙德七世伯爵同意將管轄的法國南部30多個市鎮和城堡“讓渡給教廷使節監管”,同意把“城墻夷為平地”。雷蒙德七世繼續享有伯爵稱號,撤銷教廷對其的指控,但他必須保證效忠于國王路易九世。對和約中的任何條款,即使在對“異端”問題的處置上,雷蒙德七世都必須向王室作出承諾。A.教廷權威急劇衰敗 B.教廷主導法國政治局勢C.法國王權勢力擴大 D.法國商品經濟得到發展4.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陽明頒行《南贛鄉約》,宣稱“人之善惡,由于一念之間”,要求鄉民“見善相互勸勉,有惡共同懲戒”“永為善良之民”。王陽明此舉()A.意在通過鄉約宣講心學B.強化了儒學的教化功能C.促使心學成為官方哲學D.推動了鄉約與法律合流5.1891年10月,德意志帝國卡普里維宰相提出,任何謀職者“只要仍是中央政府的一位官員,就應該放棄在任何議會中接受議席的權利”。1898年,政府決定“省長和縣長原則上不得被選入帝國議會和邦議會”。1900年后,所有文官被嚴格禁止參加選舉活動。德意志帝國的這些舉措()A.旨在貫徹文官政治中立的原則B.遏制了政治腐敗現象的滋生C.利于保障行政體系運轉的穩定D.削弱了政府官員的職責權力6.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實施后,農村民眾對該法產生了很多誤解和謠言,如說婚姻法是“離婚法”“婦女法”,“離婚婦女不正經”等等。三年之后,中央竟不得不以“貫徹婚姻法運動月”的群眾運動方式予以應對。可以推知,這部法律的制定()A.徹底顛覆了封建社會的倫理秩序 B.不利于保障農村男性權利C.加快了男女政治權利平等的實現 D.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繼續7.1940年,中共創辦的山東北海銀行總行在魯中成立。銀行先后開展了發行獨立貨幣進行貨幣斗爭、開辦農村貸款、投資經營商業、接管城市銀行等一系列業務活動。該行的主要作用是()A.助力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B.統一了抗日根據地的貨幣金融C.為了加強金融機構和隊伍建設D.落實了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8.中世紀歐洲的老人和贍養人一般會在莊園法庭的監督下達成互惠互利的贍養協議,老人對贍養人轉讓土地和財產,接受贍養人提供的衣食、房屋與現金,實現老有所養。修道院和教會也會建立醫院和養老機構對老人提供救助。在部分莊園制度不太發達的地區,國家和政府會承擔部分養老功能。由此可知,中世紀的養老制度()A.政府發揮了主導作用 B.物質保障與精神安撫相結合C.注重契約與利益交換 D.多措并舉推動養老效果顯著9.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權勢之家進行海外貿易,犯者籍沒一半家產,但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權勢之家“入蕃為賈”,而是約束不法行為,“依著百姓每(們)的體例,與抽分者”。此后權勢之家出海為賈現象增多,這反映出元朝()A.征稅加劇社會貧富分化 B.貴族勢力擴張威脅專制皇權C.法律調整緩和階級矛盾 D.海外貿易繁榮推動政策變革10.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了一項全國醫療保險改革,由聯邦政府為所有工薪階層及其家屬提供全面醫療保險,但此建議遭到猛烈抨擊,被指“采取過的最社會主義的措施”;1950年,國會沒有通過杜魯門的醫保計劃。這反映出美國()A.立法機構權力高于行政機構 B.醫療改革受到冷戰影響C.逐漸縮小“福利國家”規模 D.“滯脹”影響社會保障11.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南方諸國開始采取避開美元霸權風險的措施:中國已經與亞洲多國簽訂了以人民幣為主的貿易結算政策,印度與俄羅斯的石油交易用俄羅斯盧布以及其他貨幣結算,中國和巴西簽署用本幣進行貿易結算的協議。這些行動體現了()A.人民幣成為主要儲備貨幣之一B.現代社會的金融風險持續增加C.美元已經失去中心貨幣的地位D.新興經濟體的金融話語權提升12.隋朝“大索貌閱”側重于用行政手段來索取隱戶;又用經濟手段即“輸籍定樣”,按照民眾的資產定戶分成三等,并注冊造籍,根據戶等合理征派賦役。隋朝的這些舉措()A.實現了地丁稅合并征收 B.強化了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C.反映出均田制無以為繼 D.有利于增加政府財政收入13.在中世紀,耶穌曾教導他的門徒應該彼此相愛,教會的法學家們禁止以不義之財布施,強調施予者應該保持純凈謙虛的內心,受施者也要繼續傳遞愛心。同時,基督教會經常告誡人們,必須孝敬父母,不許偷盜、貪戀他人財物等。這反映出()A.教會具有一定的社會教化功能 B.基督教文化影響近代西歐C.中世紀法律受到基督教會影響 D.教會控制了中世紀的教育14.黃河含沙量高達40%以上,黃河泛濫之患與河沙肥沃之福相伴,由國家組織修建或維護大規模的防洪系統和小規模、家庭擁有的灌溉系統的結合,塑造了古代中國獨具特色的政治經濟模式。據此可知,古代中國()A.政治經濟結構有其合理性 B.國家組織能力強大C.自然環境決定了制度選擇 D.治理黃河成效顯著15.放眼當下,“掌上辦”“指尖辦”已經成為各地政務服務標配,“一網通辦”“異地可辦”已成現實,近90%的省級行政許可事項實現網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平均承諾時限壓縮了一半以上。這反映出()A.我國信息技術得以全面普及 B.新形勢下我國政府積極轉變職能C.我國經濟科技實力不斷提高 D.數字化建設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16.《唐會要》記載:“郎官御史,先于縣令三考已上,有政績者取。”唐玄宗也曾經發布詔書,宣稱:“京官不曾任州縣官者不得擬為臺省官。”由此可見,唐代選官()A.擴大了封建統治基礎 B.摒棄了恩蔭做官行為C.提升了官員文化素質 D.看重基層任職的資歷二、材料分析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進入戰國后,諸侯國君逐漸演變為集權專制君主,實行官僚制度。這套制度的基本內容是:其一、在官吏任免方面,突破“親貴合一”“世卿世祿”的舊制。選拔官吏,或因軍功,或由薦舉、游說,或擇自侍從養士。被任命的官吏多非貴族,“官無常任”,不得世襲。其二、以璽印符節作為官吏權力的象征和憑據。國君任命官吏時授予璽印,免職辭官時回收璽印。將帥統兵發兵,也須持有兵符。派遣使臣,則用國君授予的“節”,國君頒賜給官吏璽印符節,賦予官吏行使行政、軍事、司法諸權以合法性。其三、嚴格實行官吏歲終“上計”。每年地方官須向國君呈報財政預算。國君采用合券制,年終稽查兩片符券所載數目的盈虧。盈者升官受賞,虧者降職問罪,以督促官吏盡責盡力。其四、推廣俸祿制。發放數額,依官職高低而有等差。俸祿取代封邑,國君可隨時任免或調動官吏。--李治安《中國古代官僚政治》(1)概括戰國時期官僚制度的特點,結合所學分析官僚制度形成的歷史背景。10分材料二--參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資料繪制(2)依據材料二、寫出圖1和圖2行政區劃示意圖分別對應的朝代,選擇其中一幅圖,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其反映的政治制度。8分材料三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民族”一詞引進后,不久就復合出“中華民族”一詞。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形成的,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則是在近百年來中國和列強對抗中出現的。隨著中國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日益自覺地結成整體,中華民族實際上包括各民族的內在聯系,越來越被揭示出來。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找到了正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道路,闡明了中國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必須最廣泛地團結各族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對外求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對內求中國各民族之間的平等”,這樣就把中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完全揭示出來了,并且把中華民族大聯合的必要性升華到了理論和革命綱領的高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徹底廢除了歷史遺留下來的民族壓迫制度,完美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56個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友愛、互相支援、共同發展的民族大家庭。--摘編自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3)依據材料三、分析“中華民族意識”不斷強化的原因;結合所學,評述中國共產黨為推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采取的重大政治舉措。7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古代法律中,家長擁有至高無上的廣泛權力。《漢書·刑法志》云:“鞭撲不可弛于家,刑罰不可廢于國。”除自行懲戒外,唐宋明清諸律皆有“子孫違犯教令”的相關懲戒規定。晚清沈家本修訂《大清新刑律》時擬規定,子孫可對尊長使用自衛權,卻在禮教派的壓力下做出妥協。《禮記·坊記》云:“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財。”歷代法律均對子孫侵犯家長財產權的行為予以嚴懲。早在西周時期,締結婚姻男女雙方必須嚴格服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男女無媒不交”,這些規定被后世沿用,而且父權的滲透日益加劇。在婚姻方面受到父權影響較深的應該是女子,這在律法中也有體現,若婚姻存續期間女子觸犯“七出”中任何一條,夫都有權單方面休妻。--摘編自朱敏玲《中國古代家長權與古羅馬家長權之比較研究》材料二《十二銅表法》規定:“家屬終身在家長權的支配下。家長得監禁之、毆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賣之或殺死之······家父權不觸及公法。”公元前89年,《龐泊亞法》取消了祖父對孫子、丈夫對妻子、家長對媳婦的生殺權。查士丁尼時代,家長權變為有節制的矯正權和規束權。在羅馬法中,“家父是財產權利的唯一主體”。但在國法的不斷干預下,羅馬法中的“家子所得歸家父”逐步發展成了“家子在“因父的財產”或“依父的指令'行事情況下的所得歸家父”。羅馬法中父親對于子女的婚姻締結有權干涉,對其離婚也有權干涉。女子在與男方締結婚姻的過程中,其監護權和嫁妝的所有權便從女方家父的手中轉移到男方家父的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無夫權婚姻成為古羅馬的主流婚姻,女子的監護權和嫁妝依然掌握在娘家家父手中,娘家家父去世后,女子以自由人的身份可獲得嫁妝的支配權。--摘編自江兆濤《中國古代法與羅馬法中家長權之比較研究》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法律中家長權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相比于中國古代法律,羅馬法中家長權呈現出不同演進道路的原因。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其對中國現代法律建設的啟示。9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史家訪談】張宏毅,現任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世界現代國際關系史,特別是中、美、(蘇)俄三國關系史。示例問:在您的國際關系史研究中為什么要特別強調中美俄三國的關系呢?答:好的,我把以中美(蘇)俄三個國家的關系作為研究重點的問題說一說。一個是中美(蘇)俄三國是對國際事務發揮最大影響的幾種力量,他們之間的關系對世界局勢及其未來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決定性作用;二是美、蘇兩個國家,一個是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一個曾經是最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兩國關系中實在有太多的東西值得研究;三是在研究美蘇(俄)關系時始終存在中國因素,把三國關系結合起來研究,可以更好地體現外為中用。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仿寫一條訪談內容。(要求:問題明確,符合主題;回答邏輯清晰,史實正確。) 2024—2025學年度安徽省六安新世紀學校高二下學期4月考試歷史試題答案 一、單選題答案 1.B 2.B 3.C 4.B 5.C 6.D 7.A 8.C 9.D 10.B 11.D 12.D 13.A 14.A 15.D 16.D 二、材料分析題答案 17 題 (1)特點:量才任官,打破血緣世襲;權力出于君主,加強集權;重視考核政績,提高行政效率;實行俸祿制,強化君權。 背景:戰國社會大變革;經濟發展;諸侯爭霸,分封宗法制瓦解;世卿世祿制受沖擊,士階層崛起;各國變法強化君權。 (2)朝代:圖 1 為西漢,圖 2 為元朝。 圖 1(西漢):實行郡國并行制,中央設內外朝,內朝由親信組成,皇帝掌控;地方郡縣由中央任命官吏,諸侯國領若干郡,諸侯有官吏任命權。 圖 2(元朝):中央設中書省總理政務,直轄大都;地方設行中書省,為中書省派出機構,掌一省軍政;少數民族地區,部分設行省,部分由宣政院管理吐蕃。 (3)原因:民族危機加劇;先進分子引領;社會近代化;國民對中華民族認同感增強;追求國家獨立解放。 評述:新中國實行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成為基本政治制度,構建了 56 個民族平等互助的大家庭。 18 題 (1)特點:權力廣泛;維護父權等級秩序;一定范圍內至高無上;受倫理道德影響;服務封建統治。 (2)原因:國家干預;羅馬法完善;商品經濟發展;人文精神影響;基督教傳播。 啟示:明確家庭成員權利義務;保障個人權益;弘揚法治,加強法律教育;借鑒古今中外成果,完善法律體系;尊重個人尊嚴,推動公平正義。 19 題 示例: 問:為何 20 世紀 70 年代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 答:20 世紀 70 年代,世界局勢變化使中美改善關系成為共同需求。美國方面:中國國際地位提升,其 “遏制中國” 政策失敗;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守勢;經濟受日歐挑戰;深陷越戰泥潭。中國方面:利于提升國際地位;應對蘇聯威脅;推動和平解決臺灣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