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試卷七年級生物參芳答案一、選擇題(共25小題)】1.C2.D3.D4.D5.B6.B7.A8.B9.A10.C11.B12.D13.C14.C15.D16.D17.B18.C19.C20.B21.A22.B23.C24.C25.D二、非選擇題(共5小題)26.(1)玉米大豆6(2)分解者(3)捕食增加(4)9(5)太陽能生態系統27.(一)(1)空氣種子數量較少,偶然性大(2)胚根B(二)(1)花萼花瓣(2)花藥雄蕊雌蕊(3)傳粉(4)不能28.(一)①④(2)甲(3)子葉胚(4)孢子水營養物質休眠(二)(1)生長點分生組織牙軸(2)成熟區(3)分生區bc29.(1)森林生態系統生物環境(2)生物影響環境生物適應環境共生關系(3)捕食關系(4)對比天然林,人工林的生物種類多樣性少,自我調節能力低,抗病蟲害能力弱,較易發生嚴重的病蟲害。30.(1)5某些藻類某些藻類→磷蝦→小須鯨→虎鯨等(2)甲(3)微塑料的有無環境溫度(環境濕度)吸收(4)少用塑料制品等七年級生物參考答案第1頁(共1頁)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試卷七年級生物題號二總分得分注意事項:顯1.本試卷共6頁,兩個大題,滿分100分。p2.答題前請將密封線內的項目填寫清楚。期得分評卷人選擇題:(本題有25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炒菜用的香椿是香椿樹幼嫩的枝條,它來自膨A.芽軸B.幼葉C.葉芽D.胚軸2.蕓豆的果實中有多粒種子,決定果實里種子數量的是()擬A.雌蕊的數量B.花粉的數量C.子房的數量D.胚珠的數量長3.下列有關葉芽的結構及其發育的敘述,錯誤的是(崇A.幼葉發育成葉B.芽軸發育成莖南C.葉芽中有分生組織D.芽原基發育成莖4.下列不能稱為生態系統的是(A.大理洱海B.焦作云臺山C.玉龍雪山D.滇池候鳥都5.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食物鏈書寫正確的是()鄭A.螳螂→蟬→黃雀B.樹→蟬一→螳螂一→黃雀C.蟬→螳螂→黃雀D.樹一→螳螂→蟬→黃雀6.“桑基魚塘”是桑茂、蠶壯、魚肥的高效人工生態系統,該生態系統的能量最終來自(翻A.桑樹B.太陽C.蠶D.細菌和真菌7.“清明谷雨緊相連,浸種春耕莫遲延。”在播種前要浸種,說明了種子的萌發需要一相定的(A.水分B.溫度C.光照D.空氣8.移栽樹苗時,植物的根部總是帶一個大土坨,主要的作用是A.更好地支撐樹苗B.保護幼根和根毛C.增加土壤中營養物質D.利于運輸中保護枝葉9.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設美麗中國全民在行動。下列行為不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的是A.掠奪式開發與利用B.杜絕污染物隨意排放七年級生物試卷第1頁(共6頁)夸克掃描王極速掃描,就是高效C.生活垃圾分類回收D.大力發展生態農業10.生活在同一棵樹上的螞蟻會幫蚜蟲驅趕天敵、照顧后代,當蚜蟲受到螞蟻觸角的“按摩”后,能分泌含糖量高的“蜜露”供螞蟻取食,螞蟻和蚜蟲之間的關系是(A.捕食B.競爭C.共生D.寄生11.根能向土壤深處生長,主要靠根尖的(①根冠細胞增多②成熟區細胞長大③分生區細胞分裂④伸長區細胞伸長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2.葉圣陶先生曾這樣描述爬山虎:“葉尖兒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從生物學角度分析,這種現象體現了哪一種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A.空氣B.土壤C.溫度D.陽光13.根冠的外層細胞不斷死亡、脫落和解體,但根冠始終保持一定的形狀和厚度,這是因為(A.分生區細胞不斷進行生長B.根冠細胞不斷進行分裂C.分生區細胞不斷進行分裂D.根冠細胞不斷進行生長14.綠色開花植物在形成種子和果實時,都要完成的兩個生理過程是A.開花和結果B.受精和結果C.傳粉和受精D.傳粉和結果15.下列對種子萌發過程的描述,順序正確的是①胚根發育成根②種子吸收水分③胚芽發育成芽④胚軸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①②③D.②①④③16.要提高一個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A.改變非生物因素B.減少消費者的數量C.減少分解者的數量D.適當增加食物網中的生物種類17.過度砍伐樹木會破壞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這說明A.生態系統能進行物質循環B.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生態系統能進行能量流動D.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18.面粉是由小麥種子加工而成的,小麥種子的胚的構成是A.胚根、胚芽、胚軸B.胚根、胚芽、胚軸和胚乳C.胚根、胚芽、胚軸和子葉D.胚根、胚芽、胚軸和種皮19.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我國提出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下列做法中,與上述目標相符的是A.伐林墾荒B.出行時多開燃油汽車七年級生物試卷第2頁(共6頁)夸克掃描王極速掃描,就是高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生 7生物.pdf 七生 掃描件_七年級生物.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