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2024-202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調研測試高一歷史試卷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調研測試高一歷史試卷注意事項考生在答題前請認真閱讀本注意事項: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為75分鐘。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2.答題前,請將自己的姓名、考試號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填涂在答題卡指定的位置。3.選擇題答案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0.5mm的黑色簽字筆在每題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做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題,每題3分,共計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1.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種植植物能養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養活的人口多得多······農業生產率增長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夠供養新產生的祭司階級、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們出于記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發明。”這說明A.人類由食物的采集者轉變食物的生產者B.私有制產生促使人類社會邁入文明時代C.古代文明產生于祭司對神靈的真誠崇拜D.農業生產的發展是人類邁向文明的前提2.圖1是2世紀初某古代世界的帝國疆域圖。對該帝國敘述正確的是A.頒布了現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B.將地中海變成其內海C.形成了穩固的封君封臣制度 D.建立了眾多城邦國家3.據《英國莊園生活》記載,一位農奴向莊園法庭申請領回在莊園主牲畜欄里發現的自己走失的黑母牛,莊園法庭經審議后,將這頭黑母牛歸還給了他。這說明,莊園法庭A.掌握了莊園的最高權力 B.以維護農奴利益為宗旨C.沖擊了西歐的封建制度 D.有利于莊園秩序的穩定4.13世紀的意大利,進入城市執政圈已不再基于財富、地位或資歷,而多依賴于市民選舉;權勢人物和家族的影響被秘密投票、連任次數等限制。城市最高權力機關“市政會”的代表也多由行會推舉。這些現象A.蘊含了近代文明的部分特征 B.反映了王權力量的日益衰落C.體現了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 D.彰顯了宗教改革的社會影響5.圖2為新航路開辟以前的世界貿易示意圖。對該圖解讀正確的是A.歐洲商人直接同亞洲建立商業聯系B.阿拉伯商人推動東西方的商品交流C.體現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運行路線 D.形成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6.14世紀中葉,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在游記中寫道,“他們(馬里人)不沒收任何死于他們國內的白人的財產”,而是把這些財產托付給一個可靠的“白人”保管,直到合法的繼承人領取時為止。這可佐證,當時馬里A.注重保護白人的利益 B.已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C.貫徹了民主自由精神 D.擁有較好的經濟貿易環境7.歷史學家研究發現,12世紀至15世紀,大批遭到專制王權拒絕給予財力支持的航隊紛紛求助于當時的商業銀行,爭取航路貸款。據統計,這期間銀行總計投資海外探險幾十次,資金達幾十萬黃金。這一研究成果A.說明歐洲王室普遍反對開辟新航路 B.證明銀行是推動遠航的主要推動者C.拓寬了西歐開辟新航路動機的研究 D.反映了商人獲得對外貿易的主導權8.1539年左右,意大利的威尼西亞開始引進玉米,在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玉米的種植已普及整個意大利半島。玉米在意大利的種植得益于A.達·伽馬的探險 B.世界市場的確立C.哥倫布的遠航 D.太平洋貿易興盛9.圖3是1406-1660年英國小麥價格的變化圖。對此解釋合理的是A.殖民擴張加速英國麥價上漲 B.圈地運動增加了糧食產量C.思想解放推動生活水平提高 D.高產農作物導致人口增長10.玻璃鏡子在13世紀由德國人發明,15世紀流行于歐洲,16世紀威尼斯成為整個歐洲的鏡子主產地。畫家、雕塑家和建筑師們不僅可以模仿自然還能夠利用鏡子刻畫自己的相貌特征、塑造新的藝術家形象。這一現象反映了A.新教倫理被廣泛認可 B.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C.天主教會統治的顛覆 D.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1.向海外流放犯人是近代英國解決國內罪犯問題的慣用做法。18世紀前期英國向北美輸送大批囚犯,1786年后則把澳大利亞作為政治犯和刑事犯的主要流放地。英國調整罪犯流放地的直接原因是A.英國殖民霸權的衰落 B.英國逐步確立君主立憲制C.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 D.英國開拓海外市場的需求12.19世紀初的英國,每逢秋收,手織工們就儲備起大量的糧食、奶酪和煤等,足夠用到來年春季。19世紀30年代,手織工們家中的擺設逐年變壞,大人小孩衣著越來越差,許多人的生活已成問題。該變化表明A.生產方式變革影響民眾生活 B.壟斷組織加劇貧富分化C.紡織行業衰落導致階級分化 D.貧富分化加劇社會危機13.19世紀中后期,歐美國家雇傭大農場使用的機器,需要多人協同操作。20世紀初,農業機器的使用變得個人化、小型化,家庭農場在勞動生產率方面縮小了與雇傭大農場的差距,后者日趨衰落。這一系列變化緣于A.經濟危機沖擊西方經濟 B.工廠制助推農業變革C.蒸汽機的使用范圍擴展 D.內燃機獲得廣泛應用14.1844年,在德意志的西里西亞,起義的紡織工人們把滿腔怒火傾泄在《血腥的屠殺》這首流行歌曲中,他們控訴資本家采取克扣工資、解雇等手段肆無忌憚地壓榨工人,榨盡窮人血汗。這反映出當時德意志A.馬克思主義得到傳播 B.工人的階級意識覺醒C.率先建立了工人政權 D.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15.19世紀以來,伴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與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亞非拉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提出了自己的斗爭口號。下列口號不屬于這一主題的是A.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 B.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C.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D.打倒列強,除軍閥16.1896年3月,埃塞俄比亞皇帝孟尼利克二世親自統帥10萬軍隊在阿杜瓦同意大利侵略軍決戰,一舉殲滅意大利侵略軍17000名,迫使意大利政府簽訂《亞的斯亞貝巴條約》,賠款1000萬里拉。這一勝利A.得益于全國人民的抵抗 B.沉重打擊了法西斯勢力C.削弱了本國的封建勢力 D.開始瓦解世界殖民體系17.表1是20世紀初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陸海軍人數(單位:萬)統計表,據此可知這一時期年份國家 俄國 法國 德國 英國 美國 日本1900 116.2 71.5 52.4 62.4 9.6 23.41910 128.5 76.9 69.4 57.1 12.7 27.11914 135.2 91 89.1 53.2 16.4 30.6表1A.俄國軍事實力最強 B.國際格局發生根本變化C.國際局勢趨于緊張 D.美國尚未參與殖民擴張18.圖4為1921年新西蘭漫畫家大衛·洛創作的漫畫《無盡的賠償》,真實展現了一戰后歐洲主要國家間的關系。畫中的馬代表德國,馬車前,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對手持馬鞭的法國總理白里安說:“也許讓馬蹄著地它會跑得更快一些。”該漫畫揭示出圖4A.英德主導戰后國際格局 B.戰后國際秩序的脆弱性C.英法利益分歧不可調和 D.國際協調機制日漸合理19.1933年,為保證國家工業化所需資金,蘇聯實行農產品義務交售制,以遠低于生產成本的價格收購農莊的產品,保證了蘇聯工業迅速發展并完成工業化。據此可知,當時蘇聯A.農民為工業化做出重要貢獻 B.余糧收集制引起了農民不滿C.工業化推動了農業迅速發展 D.突破了計劃經濟指令的制約20.1934-1940年,墨西哥卡德納斯政府頒布了廢除大地產制的法令,沒收了本國和外國人擁有的大地產,分配給農民。同時,設立國家農貸銀行幫助農民,并鼓勵和扶持農民組織合作農場。上述政策A.推動了墨西哥現代化的進程 B.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C.奠定了民族獨立解放的基礎 D.效仿了蘇聯農業集體化的模式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0分。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東征所向披靡,建立起龐大的帝國。亞歷山大在征服的地方興建城市,在這些城市中有神廟、體育場等希臘式建筑。帝國東方的很多人學會了希臘語。古希臘美術在這一時期深刻影響著東方美術,例如太陽神阿波羅出現在佛教藝術中,樓蘭遺址的柱子也明顯具有古希臘愛奧尼亞式的特點.-摘編自徐顯朝《亞歷山大東征與中西文化交流》材料二 在公元前后的幾百年間,亞歐大陸上共存著羅馬、安息、貴霜和漢朝這四大帝國,各自國勢強盛,幅員遼闊,絲綢之路在四國之間穿行。絲路道暢有益于沿途各族民眾的共同利益,因此是大勢所趨。亞歐的四大帝國是絲綢之路貿易的主要參與者,更是絲綢之路持續暢通的主要守護者,經由絲綢之路,東西各方不僅獲得了豐厚的經濟利益,而且增強了對彼此異質文化的了解、認知與交流,客觀上推動了整個亞歐大陸文明交往的進程。-摘編自龐聞《圖解絲綢之路經濟帶》(1)根據材料一,闡述亞歷山大東征推廣希臘文化的表現。(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古代絲路通暢的原因與作用。(6分)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中世紀“英國政體屬于有限君主制,國王的權力雖很充分,卻受三大憲政原則的限制······”,宗教改革后,英國的清教運動興起,“在清教所影響的范圍內,清教的世界觀都有利于一種理性的資產階級經濟生活的發展”。不論是在科學界還是普通人當中,牛頓所描述的宇宙觀都逐步占據了支配地位。有學者認為,“啟蒙運動時期······英國的社會改革,不是先有理論,后有革命,而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論。”1690年洛克在《政府論》中闡發了光榮革命的原則和精神。材料二 康德說“盧梭是另一個牛頓,完成了人的內在宇宙的科學,他發現了人的內在本性”。“我曾輕視無知的大眾,盧梭糾正了我。我學會了尊重人,認識到哲學的使命是恢復人的共同權力”。他認為自己生活在“啟蒙中”的時代,反思“啟蒙”。恩格斯指出“在法國為行將到來的革命啟發過人們頭腦的那些偉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們不承認任何外界的權威······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思維著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現代某學者提出:法國啟蒙思想將理性視為萬能的工具,運用于社會領域,設計社會制度和生活,把民眾視為無知的“群氓”,而把自己視為真理的化身。啟蒙者在代替人民思維,甚至在極端的情況下剝奪他人的思維自由。(1)依據材料一,概述英國啟蒙運動的歷史條件。(6分)(2)結合所學,列舉法國啟蒙思想家基本的政治思想。概括材料二中不同學者對法國啟蒙運動的看法。(8分)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世界工廠中的“先進”與“落后”材料一 在英國經濟興盛的階段,“世界工廠”的地位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工業品的出口換回為發展工業所必需的工業原料和食物的進口,巨大的貿易出超增加了英國的黃金外匯儲備,對外貿易的連年贏利使英國資產階級增加了財富,加速了資本積累,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方面是:英國工業品到達那里,英國的勢力也就滲透到那里,反過來也是一樣,凡是英國的勢力所及,英國工業品就有銷路,工業品出口就有贏利。在印度和遠東地區,這種關系表現得最為明顯。材料二 先進的東西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能轉化為落后,促進發展的因素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能轉化為阻力。這是社會經濟中的一個常見的現象。在英國成為“世界工廠”而又失去“世界工廠”地位這個問題上,先進與落后、促進與阻礙的轉化是十分明顯的。······英國終于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無論是企業經營規模和組織,還是企業的管理工作都大大落后于美國和德國。資本的大量輸出并不是與壟斷統治在國內的確立直接聯系在一起,而是在壟斷統治確立之前,就因資本無法在國內被充分吸收而涌向國外了。這種不正常的狀態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后才轉變,但已經太晚了,經濟中遭受的損失已經相當嚴重。-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厲以寧、羅志如《二十世紀的英國經濟-“英國病”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英國經濟方面的哪些“先進”因素推動了其經濟興盛。(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先進”的東西為何轉為“落后”。(4分)(3)若繼續研究這一主題,還可補充哪些方面的內容?舉兩例說明。(4分)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調研測試高一歷史參考答案1-10DBDABDCCAB11-20CADBCACBAA21.(1)表現:傳播希臘式建筑風格;使希臘語在東方流傳;影響東方美術的發展。(6分)(2)原因:符合沿途各民族的共同利益;順應歷史的潮流;亞歐四大帝國的守護。(3分)作用:促進東西方經濟發展;加強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推動了東西方國家的政治聯系;促進了民族交融及人類文化的發展。(任答3點給3分)22.(1)英國的憲政傳統為啟蒙運動提供了相對自由的政治環境;宗教改革和清教運動為英國啟蒙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英國科學革命帶來的科學精神使人們以理性思維為主導,催化啟蒙運動的勃興;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需要理論建構,推動啟蒙運動的興起。(任答3點給6分)(2)法國啟蒙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天賦人權、平等、自由、法治、權力制衡等。(2分)康德肯定了盧梭的貢獻,認為這場運動促進了人的自我認識和社會的進步。同時也對“啟蒙運動”本身進行反思。(2分)恩格斯認為法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具有革命精神,他們否定傳統權威,強調理性至上,為法國大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2分)現代學者對法國啟蒙運動提出了一些批判性的觀點,認為過度強調理性可能導致對個體自由和多樣性的忽視,以及對民眾智慧的低估。(2分)23.(1)對外貿易發達;國家勢力伴隨對外貿易不斷延伸;工業部門齊全;采用先進的技術和經營管理方式。(任答3點給6分)(2)保持傳統的、陳舊的生產部門,墨守成規的技術,不進行適時更新;落后的經營管理方式和資本投資海外影響了英國經濟增長,造成英國工業的國際競爭力減弱等。(4分)(3)可以補充英、美、德等國20世紀前三十年的工業生產增長率;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英屬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等。(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