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學校高一年級期中聯考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16題、48分)1.考古發現,在紅山文化遺址中,墓葬規模可依據墓坑的大小、深度以及石棺的有無劃分為三個層級,陪葬玉器的比例隨墓葬等級下降逐漸減少。這一發現可以用于佐證當時()A.貴族壟斷祭祀權力B.國家形態初步顯現C.社會存在貧富分化D.神權具有至高地位2.下表為高一某班同學圍繞秦朝速亡原因這一主題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教材、互聯網及學校館藏文獻等途徑搜集到的一些學者的觀點舉要。據此可知,表中關于秦朝速亡原因()觀點 出處秦的速亡與秦的暴政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中外歷史綱要(上)》真正焚燒秦王朝的是六國舊貴族的復辟勢力。 《秦朝速亡原因新論》秦亡的根本原因在于過急、過廣地強行全面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 《秦亡漢興再探》秦始皇北伐匈奴,是導致秦朝暴亡的重要因素。 《北伐匈奴是秦亡的重要因素》A.只有教材的觀點是正確合理的B.相互矛盾且不可調和C.已完整地揭示秦朝速亡的原因D.研究角度具有多樣性3.北魏前期的祭祀呈現出母權崇拜和自然崇拜的特點,孝文帝改革后在祭祀對象上明顯地向以堯舜禹等為主的華夏圣君和儒家先賢傾斜。這種變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魏()A.政權的封建化進程B.祭祀禮儀的靈活性C.祭祀內容的豐富性D.為隋唐的盛世奠基4.據《通典·州郡典》載:“隋煬帝大業元年,更令開導,名通濟渠。西通河洛,南達江淮。煬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材料表明隋朝大運河的開通()A.最終引發大規模起義B.結束了南北分裂局面C.是隋煬帝暴政的體現D.促進南北經濟的交流5.北宋時,宋神宗曾憂心忡忡地說:“本朝......二虜之勢所以難制者,有城國,有行國。古之夷狄,能行而已。今兼中國之所有矣。比之漢、唐,最為強盛。”宋神宗在此所說的“二虜”指的是()A.遼、金B.金、元C.遼、西夏D.西夏、金6.《金史》稱贊世宗:“久典外郡,明禍亂之故,知吏治之得失......當此之時,群臣守職,上下相安,家給人足......號稱小堯舜”據此可知,金世宗被稱為“小堯舜”的原因有()A.靠強大軍事力量鎮壓起義B.在地方治理中總結經驗C.任用酷吏管理地方治安D.限制臣下進諫以鞏固皇權7.有學者認為:“自嘉靖以來,人主罕與群臣廷決,事之可否悉取裁于票擬?!边@揭示出內閣()A.政治地位的提升B.具有控制決策的權力C.取得了法定地位D.導致政治局勢的動蕩8.若運用下圖研究清朝歷史,可反映出當時()A.社會劇烈動蕩 B.重農抑商強化C.種植結構調整 D.人地矛盾尖銳9.下表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新式學堂類別 時間 學堂名稱 地點 創辦人外語學堂 1862 京師同文館 北京 奕訴1863 上海廣方言館 上海 李鴻章軍事學堂 1887 廣州陸師學堂 廣州 張之洞1890 南洋水師學堂 南京 曾國荃技術學堂 1867 福州船政學堂 福州 左宗棠1887 臺灣西學堂 臺灣 劉銘傳據此可知()A.新式教育興起B.科舉考試式微C.近代教育普及全國D.官員辦學成為潮流10.1872年李鴻章向清廷上奏《試辦招商輪船折》,申明“翼為中土開此風氣,漸收利權”,“庶使我內江外海之利不至為洋人盡占,其關系于國計民生者,實非淺鮮”。這說明,他開辦輪船招商局的目的是()A.為民族工業發展創造條件B.通過經濟手段維護國家利益C.突破“中體西用”思想限制D.踐行實業救國的思想主張11.1911年11月9日,廣東光復后,人們都自覺剪掉辮子,廣州一天剪辮者有20多萬,城里的理發店排了長隊,自朝至暮,擁擠非常。無論老弱少壯、士農工商之男子,都熱烈剪辮。這種狀況表明()A.清王朝的統治土崩瓦解B.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C.政治變革推動習俗變化D.市民生活方式嚴重西化12.圖為1920年《申報》刊登的國產良心牌香煙的廣告。該廣告反映了當時民族企業的發展()A.依賴于近代媒體的宣傳B.主要集中在輕工業C.借助了群眾性愛國運動D.打破了外資壟斷地位13.民國初期有傳單上寫道“......我等含冤受辱,忍痛被垢于日本人之密約危條,以及朝夕祈禱之山東問題,青島歸還問題......噩耗傳來,天暗無色。背公理而逞強權......非公理,非正義也......”據此推斷,該傳單最有可能會出現在()A.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B.義和團運動期間C.五四運動期間D.太平天國運動期間14.下表是中共“一大”到“三大”主張的變化。這一變化表明,中共()中共“一大”(1921年) 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中共“二大”(1922年) 建立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中共“三大”(1923年) 共產黨員同國民黨建立聯合戰線,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國 民革命的重要任務。A.對國情的認識逐漸深入B.開始獨立領導武裝斗爭C.努力學習西方先進經驗D.工作重心轉移到了城市15.觀察歷史地圖有利于形成時空觀念。對下列如圖和如圖戰役的影響,表述正確的是()A.圖1是進入相持階段后取得的最大勝利;圖2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決戰的序幕B.圖1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圖2的勝利,振奮了人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C.圖1是抗戰以來取得的第一次大捷;圖2使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D.圖1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最大勝利;圖2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16.下圖是關于1945年時局的一幅漫畫,該漫畫反映了()A.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決心B.國共雙方成立聯合政府的愿望C.國共兩黨北平和平談判的破裂D.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的企圖二、非選擇題(共3題,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封建王朝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簡表(部分)時間 措施西漢 從和親到北擊匈奴,設立河西四郡、西域都護府,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治理(置十六郡);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中西交通道路。唐朝 平定突厥,加強對西域的管理,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唐蕃和親,唐蕃會盟;冊封渤海郡王。元朝 滅西遼、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諸部,設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區兼并云南大理政權;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加強對西域管轄;設澎湖巡檢司經略臺灣;實行行省制度。清朝前期 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缓炗啞赌岵汲l約》;平定準噶爾部、大小和卓叛亂,設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派遣駐藏大臣冊封達賴、班禪,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專設理藩院掌管民族事務:優待各族上層分子;大規模改土歸流。-整理自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材料二近代以來,由于國際和國內形勢的劇烈變動,清政府為了確保在邊疆地區的統治,抵御外來勢力的入侵,不得不改變“因俗而治”的傳統政策。就西、北部邊疆而言,一體化就是改變新疆、蒙古和西藏等地區多元化的行政管理體制,逐步建立行省體制,以達到“治同內地”的目標。其主要途徑是,以移民開墾為先導,廣設州縣,進而建立行省。19世紀60年代以后,清政府開始放棄和放松對東北、蒙古地區的“封禁”,逐步解除各種“邊禁”,鼓勵內地漢民移居關外,開墾土地;19世紀80年代在新疆、臺灣相繼建省;清末“新政”期間,將東北三將軍轄區改建行省。隨之,在蒙古和西藏也實行“改制”并開始籌劃設省。通過邊疆建省,中國傳統的邊疆意識和邊疆政策發生了根本變化,國家主權在邊疆地區得到更確實的體現。-摘編自蘇德《試論晚清邊疆、內地一體化政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古代邊疆治理的主要措施及其意義。(9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晚清邊疆治理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如圖所示地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的征程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從如圖中任選兩個地點,說明其前后革命形勢的發展變化。(要求:明確寫出兩個地點,史實準確,表述清晰。)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秦漢時期,在中央設有丞相和九卿。丞相是百官之長,秉承皇帝旨意,統領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樞所在。九卿既是國家行政官員,也承擔了皇家事務的管理職責。漢武帝為了加強集權,設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樞的權力逐漸由丞相轉移到皇帝親信近臣手中。至東漢,劉秀將尚書臺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隋唐時期,三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樞。中書省是受命于皇帝的決策機構,門下省是審議封駁朝廷政令的機構,尚書省是執行機構。三省長官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與尚書仆射并稱宰相,分掌宰相職權,他們共同議政的地方叫政事堂。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秦漢的九卿,到了隋唐演變成九寺五監,成為六部管轄下的具體辦事機構。由此實現了國家政務和皇家事務的分離。-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材料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摘錄目錄 內容摘錄第1章總綱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br/>第2章人民 “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信仰等自由。第3章參議院 “議決一切法律案”、可“決定彈劾”臨時大總統的“謀叛行為”或國務員的“失職或違法”行為。第4章臨時大總統、副總統 臨時大總統副總統“由參議院選舉之”。臨時大總統“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公布法律”,“統帥全國海陸軍”。第5章國務員 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均稱國務員。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國務員“須副署之”。第6章法院 法院由臨時大總統和司法總長分別任命之法官組成?!胺ü侏毩徟?,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摘編自張憲文等《中華民國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秦漢至隋唐中樞的演變歷程,并指出與秦漢相比,隋唐中央官制的創新之處。(13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所確立的政治原則,并說明其意義。(12分)高中學校高一年級期中聯考歷史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A D C B A D A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C C A D D二、非選擇題17.【答案】(1)措施:和親;軍事征發;設置機構;羈縻政策;會盟;冊封;移民實邊;法律維統;改土歸流。(任答三點,3分)意義:密切了與內地交流,推動了邊疆地區的開發;提高了邊疆治理能力,鞏固了國防;強化了民族認同,促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豐富了國家治理模式,對后世的邊疆治理提供了借鑒。(任答三點,6分)(2)變化:由因俗而治到邊疆內地一體化;更加注重維護邊疆領土主權。(2分)原因:列強侵略加深了邊疆危機;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民族意識和主權意識的增強。(任答兩點4分)【解析】(1)第一小問措施,據材料一“從和親到北擊匈奴”得出和親;軍事征發;據材料一“設立河西四郡、西域都護府”得出設置機構;據材料一“優待各族上層分子”得出羈縻政策;據材料一“唐蕃會盟”得出會盟;據材料一“冊封達賴、班禪”得出冊封;據所學知識得出移民實邊;據材料一“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得出法律維統;據材料一“大規模改土歸流”得出改土歸流。第二小問意義,據所學知識,邊疆治理的意義,得出密切了與內地交流,推動了邊疆地區的開發;提高了邊疆治理能力,鞏固了國防;強化了民族認同,促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豐富了國家治理模式,對后世的邊疆治理提供了借鑒。(2)第一小問變化,據材料二“改變”因俗而治'的傳統政策......一體化就是......”得出由因俗而治到邊疆內地一體化;據材料二“國家主權在邊疆地區得到更確實的體現”得出更加注重維護邊疆領土主權。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二“抵御外來勢力的入侵”得出列強侵略加深了邊疆危機;據所學知識,得出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據所學知識,民族融合相關史實,得出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據材料二“中國傳統的邊疆意識......國家主權......得到更確實的體現”得出民族意識和主權意識的增強。18.【答案】示例地點:瑞金、遵義(2分)說明: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共照搬蘇俄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秋收起義進攻長沙受挫,毛澤東率領部隊到達井岡山,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推動了農村革命根據地和紅軍的發展壯大,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是中共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寶貴探索與嘗試。(一點2分,任答兩點5分)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進行長征;1935年初召開了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此后,擺脫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挽救了黨和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一點2分,任答兩點5分)【解析】從圖中任選兩個地點,說明其前后革命形勢的發展變化。圖中共涉及瑞金、遵義、延安、西柏坡、北京五個重要地點,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經歷過重大事件的地方。任選其二進行說明,從背景、內容、影響等多維度予以說明。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瑞金: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共照搬蘇俄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秋收起義進攻長沙受挫,毛澤東率領部隊到達井岡山,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推動了農村革命根據地和紅軍的發展壯大,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是中共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寶貴探索與嘗試;遵義: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進行長征;1935年初召開了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此后,擺脫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挽救了黨和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延安:遵義會議后,中共中央隨中央紅軍繼續長征,最終勝利到達陜北。此后的十年間,延安作為中國革命的指導中心和戰略總后方,領導了敵后軍民的抗日戰爭并取得了完全勝利,召開了中共七大和領導了解放戰爭初期的斗爭。西柏坡:解放戰爭時期,面對國民黨重點進攻陜北,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主動轉移至西柏坡,西柏坡成了黨中央和中國革命的領導中心,黨中央在此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并且在1949年3月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明確指出黨的工作重心要由鄉村轉向城市;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后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采取的基本政策等。這是我黨歷史上在重大轉折關頭召開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一次中央會議。北京(北平):西柏坡會議后,黨中央遷往北平,在北平,黨繼續領導全國解放戰爭,并積極籌劃新中國的成立問題。1949年秋,在北平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將北平改名北京,定為新中國的首都,并于1949年10月1日舉行了開國大典,建立了新中國。中共中央在各地留下的光輝足跡,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排除萬難、領導新民主 主義革命逐步走向勝利和實現民族獨立的歷史見證。19.【答案】(1)歷程:秦漢時期,丞相府是行政中樞所在;漢武帝時,行政中樞權力逐漸向中朝轉移;東漢,尚書臺成為新的行政中樞;隋唐時期,三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樞。(每點2分,共8分)創新之處:相權被分割;職責更為分明;決策程序相對嚴密、規范和科學;國家事務和皇家事務分離。(一點2分,任答兩點5分)(2)政治原則:主權在民;平等自由;三權分立;責任內閣制;民主共和。(一點2分,兩點5分,任答三點8分)意義: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否定君主專制制度;防止袁世凱專權。(每點2分,任答兩點4分)【解析】(1)第一小問歷程,據材料一“統領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樞所在”可得,秦漢時期,丞相府是行政中樞所在;據材料一“設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樞的權力逐漸由丞相轉移到皇帝親信近臣手中”可得,漢武帝時,行政中樞權力逐漸向中朝轉移;據材料一“至東漢,劉秀將尚書臺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可得,東漢,尚書臺成為新的行政中樞;據材料一“三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樞”可得,隋唐時期,三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樞。第二小問創新之處,據材料一“中書省是受命于皇帝的決策機構”“門下省是審議封駁朝廷政令的機構”“尚書省是執行機構”可得,相權被分割、職責更為分明;結合所學可得,決策程序相對嚴密、規范和科學;據材料一“由此實現了國家政務和皇家事務的分離”可得,國家事務和皇家事務分離。(2)第一小問政治原則,據材料二“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可得,主權在民;據材料二“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信仰等自由”可得,平等自由;據材料二“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可得,三權分立;據材料二“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國務員須副署之”可得,責任內閣制;據材料二“臨時大總統副總統由參議院選舉之”可得,民主共和。第二小問意義,結合所學可得,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據材料二“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可得,否定君主專制制度;據材料二“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國務員須副署之”可得,防止袁世凱專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