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學年第二學期溫州新力量聯盟期中聯考高二年級歷史學科 試題考生須知:1.本卷共7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域填寫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及準考證號并填涂相應數字。3.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上,寫在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紙。選擇題部分一、選擇題I(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原始農業作為世界農業發展的最初階段,由采集、狩獵逐步過渡而來,近似自然狀態。其特征如下:使用石制工具,如石刀、石鏟等,耕作方法粗放,采用刀耕火種,且以簡單協作為主的集體勞動來獲取有限的生活資料,生產發展緩慢。這表明原始農業()A.生產方式受自然環境制約大 B.使人類開始定居并形成村落C.推動了社會分工與文明進步 D.是人類改造自然的首次嘗試2.《漢書·平帝紀》記載:從公元8-253年的200余年間,有記載的大疫就達18次。如“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國大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等,為置醫藥”。古人重視公共衛生和疫病的防治,也建立疫病的救治機構。以下關于中國古代疫病防治的描述正確的是()A.隋唐時期的寺廟病坊收治病人 B.《本草綱目》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C.為防治天花發明了牛痘接種法 D.把修建飲水道、下水道當作非常重要的工程3.1849年,清政府海關關稅收入為472萬兩,1864年增至787萬兩,1871年突破了千萬兩大關,1908年達到3293萬兩。這一現象()A.表明關稅已成為政府主要財源 B.體現了中國貿易順差的擴大C.緩解了清政府內外交困的危局 D.反映了中外經濟聯系的加強4.在騎士文學作品中,某些英雄騎士在出名之前,如果生長在商人、手工業者或農民家庭,往往被解釋為由于某種特殊原因,他的貴族血統不被外人所知。而那些表現不佳、聲名狼藉的騎士則被認為隱瞞了貧賤的出身。這反映了歐洲中世紀( )A.封建等級秩序森嚴 B.英雄騎士受到崇敬C.貴族推行抑商政策 D.參戰是騎士的職責5.下列標題中,最符合地圖信息的是()A.《16-19世紀的國際人口遷移示意圖》B.《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勞動力全球流動主要方向》C.《17-18世紀中期的世界貿易和人口流動》D.《工業革命前日益擴大的世界市場》6.如圖漫畫反映了拿破侖帝國覆亡后,歐洲各國在維也納會議分配利益的場景。有關本次會議表述正確的是( )A.成立國聯維護政治秩序 B.創立了集體制裁的原則C.遏制了國際沖突和戰爭 D.以維持歐洲均勢為特征二、選擇題II(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7.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調制,以丁為單位,繳納固定數額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稅。唐朝中期改行兩稅法,“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來征收的布帛等實物改為折錢計征。這一轉變()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完成了實物稅向貨幣稅的過渡C.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D.加強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8.宋代按有無田產的原則,將戶籍分為主戶和客戶,主戶擁有田產,客戶靠租種主戶土地為生。以下相關史實和結論對應準確的是()史實 結論A 定(民戶)為九等,上四等戶令充役,下五等戶并與免。 宋代九等戶制下所有人均需承擔徭役B 自今后,客戶起移,更不取主人憑由······如是主人非理攔占,許經縣論詳。 客戶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較為松弛C 佃農要“明立要契,舉借糧種,及時種蒔,俟收成,依契約分。” 租佃關系發展,貨幣信貸出現D 望吳儂之野,茅屋飲煙,無窮之極,皆佃產也。 客戶侵占主戶田宅為已有9.1901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1902年,梁啟超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概念。1935年,《義勇軍進行曲》使“中華民族”觀念傳遍大江南北。這一過程表明()A.維新思想推動新民族觀形成 B.傳統的家國觀念被摒棄C.中華民族觀念深受西方影響 D.反帝斗爭促進民族覺醒10.如圖為某同學總結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示意圖,圖中長方框中應填寫()A.日本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B.造紙術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C.佛、道思想融入儒學理論體系 D.中華文化在歐洲引起強烈反響11.《十日談》中的許多故事直接借鑒或取材于《一千零一夜》,其“遵從和張揚人的天性以及與生俱來的欲念”等,與《一千零一夜》中的思想傾向和價值觀念也幾近相同。這可以說明阿拉伯文化( )A.推動西歐思想的革新 B.成為東西交流的橋梁C.沖擊封建王權的統治 D.體現普世的價值觀念12.印第安人是對除因紐特人以外的所有美洲原住民的統稱,包括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各地。他們的文化既有相同之處,又各具特色。下列選項中,屬于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文化“相同之處”的是()①多神崇拜 ②建造金字塔 ③種植小麥 ④使用天然銅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13.在15-19世紀,如圖中的甲乙丙丁各地區之間曾發生過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既有主動地遷徙,也有被迫地遷徙。其中表述正確的是( )14.對于二戰以來的全球勞務移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大量勞動力涌向西歐、北美和中東地區②勞務移民的主體是因各種原因產生的難民③這引起了各大洲人口結構的替代性變化④經濟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動的勞動力市場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5.如表是關于蜀身毒道的一些記載。據此可以推斷( )出處 記載《漢書·張騫傳》 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土著,與大夏同,而卑濕暑熱。其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大夏:古國名,都城在今阿富汗;邛:古地名,在今四川成都西南;身毒:古國名,今印度”)呂思勉 《中國通史》 當時(漢朝)蜀物入印度所走的路,當系今經自四川經西康、云南入緬甸的路。A.漢代張騫開通了蜀身毒道B.早在漢朝,四川地區和印度已有貿易往來C.人口遷移促進了文化交流D.中國的絲綢受到古印度上層人士的喜愛16.17世紀初,原產于中國的茶葉由荷蘭人帶入歐洲。起初,飲茶的只限于來往東方的荷蘭商人、水手和達官貴人。進入18世紀后,飲茶風在歐洲逐漸盛行,很多歐洲人尤其是荷蘭人、英國人養成了飲茶的習慣。這可以用來論證()A.商品貿易促進文化傳播 B.物種交流沖擊等級秩序C.文化在互鑒中實現融合 D.人口流動影響社會習俗17.1941年8月,英、美首腦簽訂的《大西洋憲章》指出,“尊重各民族自由選擇其所賴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權利。各民族中的主權和自治權有橫遭剝奪者,兩國俱欲設法予以恢復。”1945年2月,美、英、蘇首腦在雅爾塔會議上通過了《關于被解放的歐洲的宣言》,提出“要和其他愛好自由的各國合作以建立一種在法治下的世界秩序,致力于全人類的和平、安全、自由與普遍的福利。”據此可知()A.民族自決原則開始成為殖民地人民斗爭的武器B.反法西斯國家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C.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土崩瓦解D.美國與蘇聯全面冷戰對峙的兩極格局正式形成18.《中華民國史》記載,1910年留學生楊蔭杭回家鄉聚集同志,創設勵志學會,借講授新知識之機宣傳排滿革命。但是據楊絳回憶,其父楊蔭杭1910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碩士回國,執教北京政法學校,兼為肅親王講法律,辛亥事發,父親辭職回鄉照顧祖母。據此可知()A.學術專著具有權威性 B.歷史敘述具有一定的主觀性C.口述史料更有可信性 D.綜合兩種說法可確認客觀事實非選擇題部分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9題9分,第20題9分,第21題20分,第22題14分,共52分)19.人口遷移為文化的碰撞、交流與重構提供了契機。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9分)材料一 在古代,既有游牧民族的遷徙,也存在著農耕民族因多種原因進行的遷徙。大概從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間,全球氣候發生變化,與以往相比各處都變得更為寒冷,在中國北方地區寒冷氣候出現得更早······由于氣候改變的關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動;核心地區的漢人,也許因為人口增加,也許因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動······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變了中國本來的人口結構,同樣,中國北方原來的人口在骨牌效應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斷南侵,改變了南方的人口結構。-摘編自許倬云《大國霸業的興廢》材料二 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與其他大陸幾乎處于隔絕狀態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文化······在歐洲人“發現新大陸”后的100年間,印第安人數量減少了90%-95%,最先被殖民的加勒比海一些島嶼上的印第安人甚至難覓蹤影······大約從16世紀開始,殖民者從非洲擄掠黑人,販賣到美洲作奴隸。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間······上千萬黑人奴隸為殖民者在美洲的種植園和礦山提供勞動力。在此期間,很多歐洲人因為各種原因遠涉重洋,來到美洲,使白人數量大大增加。-摘編自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以3-6世紀的中國為例,論證“既有游牧民族的遷徙,也存在著農耕民族因多種原因進行的遷徙”,并指出亞歐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的影響。(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試舉兩例說明“美洲的印第安人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文化”在文字方面的成就,并簡析人口遷移對美國文化產生的影響。(5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材料一 參加反法同盟的歐洲各國君主們擔心法國革命引起本國革命,因此設法撲滅法國革命以期恢復舊有的歐洲大陸封建統治秩序。拿破侖政權則通過戰爭革命的方式來維護法國資產階級的利益,并鞏固法國大革命的勝利。拿破侖將一部分南部斯拉夫人集結在一起,希望他們恢復政治獨立。同時,他還進行了一系列意義深遠的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廢除允許各省自主特權的封建制度,代之以行政集權,創造了發展政治民族主義必不可少的條件,在這個意義上他甚至可以算是幾個現代民族的締造者之一。-摘編自許丹《論拿破侖戰爭對歐洲歷史進程的影響》材料二 近代以來,中國學者不斷學習西方文明,以求實現民族獨立和現代化。然而一戰后,梁啟超親身感受到歐洲人的失望和悲觀,西方學者對現代西方文明的反思和批評,也使梁啟超受到刺激。他考慮如何以中國文明補助西方文明。這不是以中國文化拯救西方文化,而是中西化合,建設一個新文化系統以使人類全體都受益,“我們的國家有個絕大的責任橫在前途,什么責任呢?是拿西洋的文明來擴充我們的文明,又拿我們的文明去補充西洋的文明,叫它化合起來,成一種新文明。”從此,梁啟超開始了他的文化自覺和中國自覺。-摘編自單世聯《梁啟超的“文化自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拿破侖戰爭在歐洲政治文化重構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3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梁啟超的“文化自覺”進行評析。(6分)21.戰爭是人類的造物之一,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如影隨形。以史為鑒,知古鑒今。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分)材料一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以希臘-馬其頓聯軍統帥的身份開始了對波斯帝國的征服。十年征戰,從地中海到印度河,從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幾乎被囊括在亞歷山大的帝國之下。雖然亞歷山大于公元前323年突然病逝,但希臘化的進程沒有停止,希臘化進程某種意義上來說反而加快了。由于經濟、文化的交流往往大大超出政治統治的區域,在希臘化世界及其周邊地區實際上形成了以西亞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亞印度為兩段的新的交通體系。-摘編自楊巨平《亞歷山大東征與絲綢之路開通》材料二 德國的重工業在19世紀90年代超過了英國······德國把它的工業力量的一部分轉變為軍事能力,這令溫斯頓·丘吉爾感到不安。1904年,英國背離了其扮演歐洲大陸外的均衡者角色的半孤立政策,同法國結成同盟。1907年,英法伙伴關系拓展到俄國,形成了三國協約。德國看到自己處于包圍之中,加強了同奧匈帝國的關系。隨著同盟關系的僵化,外交上的靈活性也就喪失了。俾斯麥時代(1815-1898年)那種經常變換盟友的均勢已經不復存在了。主要大國都把自己捆在兩極的一極之中······20世紀初,在東歐出現了一個呼吁講斯拉夫語的人聯合起來的運動。德國作家著文宣稱條頓人和斯拉夫人的戰爭不可避免,人們對和平產生了自滿情緒,因為歐洲已經有40年沒有發生一場有大國介入的戰爭了。-摘編自小約瑟夫·奈《理解國際沖突:理論與歷史》材料三 作為人類有史以來最著名的難民之一,愛因斯坦就戰后新世界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一-即“一個世界政府”-并為之奔走。同時期的奧本海默反對這一點:這個國家(美國)自“某場戰爭”以來的歷史表明,當它試圖去整合的社會價值帶有深刻差異時,建立一個聯邦政府是何等困難······20世紀40年代末,當愛因斯坦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國際化和控制核武器的努力行將失敗時,有人問他下一次世界大戰會是什么樣子,他回答道:“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戰肯定是用-石頭!”-摘編自沃爾特·艾薩克森《愛因斯坦傳》(1)根據材料一,指出亞歷山大東征的特點。拿破侖曾說:“我對于亞歷山大最羨慕的地方,是他具有一種能贏得人民好感的能力。”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簡要概括亞歷山大在被征服地區“贏得人民好感”的舉措。(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一戰爆發的原因。結合所學,簡要評價“俾斯麥時代”的國際關系體系”(6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指出二戰前后難民群體地域來源的變化及“某場戰爭”的名稱,并列舉當代中國在避免“石器時代再現”方面所做的努力。(8分)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材料二 如果說西方世界的航海探險主要是“單向遠征”,那么東方世界的陸海復合交往更像是“雙向奔赴”。禮樂紐帶:《明太祖實錄》中對禮樂作為“國之紀綱”的分析和闡述比比皆是,蘊含著中華傳統治國理政的經典智慧。這種思想在朝鮮半島、安南、琉球、日本列島等實現了播遷,推動實現了儒家文化圈的“禮治穩定”。長城紐帶:之所以把長城看作農耕政權與游牧政權之間的紐帶,是因為它一方面發揮了分隔和過渡兩類政治單元的功能,一方面又在提高安全保障的基礎上,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與政治社會的融合。絲路紐帶:1405年,鄭和船隊七下西洋,拓展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經貿、科技、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廣度與聯結深度,幫助許多地方提高了生產力、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充分說明當時中國對外開放的效果是有益的。-摘編自陳康令《古代中國的早期全球化》(1)根據材料一,指出“絲綢之路”上A所在的城市名稱、B所在的帝國名稱。(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相關史實,自擬論題,并加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2分)2024學年第二學期溫州新力量聯盟期中聯考高二年級歷史學科參考答案一、選擇題I(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1 2 3 4 5 6A A D A A D二、選擇題II(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C B D C A A C C B A17 18B B三、非選擇題19.(1)論證:匈奴人、鮮卑人、氐人和羌人等逐漸遷徙到中原(或匈奴人逐步內遷,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部分北方人民因戰亂南遷。(2分,每點1分)影響:各個區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2分)(2)成就:瑪雅人的瑪雅文字;阿茲特克人的圖畫文字。(2分,每點1分)影響:傳統的印第安文化受到嚴重沖擊;形成以歐洲文化主流、多元文化并存的美國新文化;美國社會始終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3分,每點1分)20.(1)作用:傳播了民主、自由等啟蒙思想,沖擊了歐洲封建專制統治;促進了歐洲國家民族意識的覺醒;有利于歐洲各民族國家的建立,影響了歐洲的政治格局。(3分,每點1分)(2)評析:近代中國遭受西方侵略,鴉片戰爭后各階層仁人志士欲通過學習西方達到救國圖存的目標;一戰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原因,2分)梁啟超認識到中國文明的優秀內涵,主張用中國優秀文化去彌補西方文化的弊端;并站在世界人類全體的角度上,深入思考文化交流與借鑒的重要性;(觀點,2分)促進了中華民族意識的進一步覺醒,逐漸形成了中華文化的自覺意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實現中西文化的有效化合,面臨諸多的困難和挑戰。(評價,任意1點2分)21.(1)特點:征服地域遼闊;持續時間較長;希臘化特征明顯。(3點,3分)舉措:在埃及,他自稱法老之子;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國正統繼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裝,沿用波斯帝國的制度,任用波斯人為官員,推廣波斯禮儀;他還鼓勵馬其頓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馬其頓的方式訓練波斯士兵;(3點3分)(2)原因:資本主義大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德國軍事實力膨脹;兩大軍事集團逐漸形成;民族主義運動發展;(任答3點給3分)評價:外交制度進一步發展,國際法的應用范圍也逐漸從歐洲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許多地方;各國之間還簽訂了許多國際公約,制定了一系列戰爭法規,試圖和平解決國際爭端;西方各國在國際法應用中實行雙重標準,為了謀取利益經常違反國際法,導致國際沖突不斷,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3點3分)(3)變化:二戰前的難民主要產生于歐洲(1分);二戰后的難民主要產生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2分);某場戰爭:南北戰爭(1分)努力:中國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推動和平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任答4點給4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22.(1)A長安,B羅馬帝國。(2分,1點1分,寫拜占庭帝國不給分)(2)評分細則:①標題(2分):有題目1分,有價值判斷1分,價值錯誤、扭曲標題0分;②結構(3分):總分(總分/分總/總分總)結構2分,總結有價值升華1分;③正文論述(6分):史論結合寫三個(史實1分,結論1分),有不同的層次或角度,史實表述必須準確,史實錯誤不給分;④表述(1分)示例: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古代陸海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與進步。在經濟方面,漢朝絲綢之路開通后,逐漸成為中外貿易的主要通道,不僅使得中國的絲綢、瓷器等遠銷中亞、北非、歐洲,也使得中亞和歐洲的商品和物種傳到中國,豐富了中外人們的日常生活。文化方面,中國的指南針、火藥和活字印刷術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促進了新航路的開辟,對歐洲思想文化的進步與社會變革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印度佛教等也經絲綢之路傳播到中國,并日益本土化,形成了禪宗,影響了中國文學藝術的創作。在宋朝時期,程顥、程頤和朱熹等儒學家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并將儒學發展為理學,促進了儒學思辨化、世俗化,對塑造中華民族精神起到重要作用。總之,絲綢之路成為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橋梁,促進了中外文明進步與發展。所以,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要以包容心態學習外來先進文化。同時,也要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