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河西區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三年級總復習質量調查(二)歷史試卷本試卷分為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用時60分鐘。第Ⅰ卷1至5頁,第Ⅱ卷5至8頁。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在規定位置粘貼考試用條形碼。答卷時,考生務必將答案涂寫在答題卡上,答在試卷上的無效。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試順利!第Ⅰ卷注意事項:1.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2.本卷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單項選擇題Ⅰ:1~13題,每題3分,共39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1. 《史記》載,周初分封時,“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同時,周王室還分封商紂王庶兄微子啟于宋,以承殷祀。這一舉措的實質目的是( )A. 構建宗法血緣等級秩序 B. 實現貴族權力平衡制約C. 確立周天子政治合法性 D. 緩和與地方勢力的矛盾2. 根據長江中游荊州地區的戶籍統計,南朝時戶數比西晉減少二分之一、口數只及東漢的六分之一。下列史料能解釋上述變化的是( )史料 出處① 關中膏腴之地,頃遭荒亂,人民流入荊州者十萬余家 《三國志》② 土斷雍州(荊州北部設立的行政區劃)諸僑郡縣 《宋書》③ 虜(北魏)連歲南侵,征役不息,百姓死傷 《南齊書》④ (南朝)百姓不能堪命,各事流移,或依于大姓 《梁書》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3. 1929—1933年經濟危機導致世界銀價暴漲,中國白銀外流,嚴重影響中國經濟發展。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禁止使用白銀作為貨幣。法幣沒有法定的含金量,其價值須由外匯匯率來決定,法幣與英鎊、美元形成相對穩定的匯率。這一情況( )A. 加強了白銀對近代貨幣體系的影響 B. 緩解了白銀外流對中國經濟的損害C. 減輕了中國貨幣對英鎊、美元的依附 D. 導致中國貨幣體系和經濟秩序的混亂4. 1946年2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目前形勢與任務的指示》,指出“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目前已由武裝斗爭轉變到非武裝的群眾的與議會的斗爭,國內問題由政治方式來解決”,反對“一部分同志中的狹隘的關門主義”。這一指示是為了( )A. 擴大統一戰線的范圍 B. 落實和平民主建國方針C. 挫敗國民黨全面進攻 D. 調整新民主主義的政策5. 1987年,鄧小平同志在會見匈牙利領導人時說:“共產主義能夠是貧窮的嗎?我們在總結這些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中心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這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就我們國家來講,首先是要擺脫貧窮。要擺脫貧窮,就要找出一條比較快的發展道路。”據此分析,鄧小平思考問題的出發點是( )A. 深化體制改革 B. 推動科技進步 C. 維護社會穩定 D. 解決民生問題6. 1993年憲法修正案將“計劃經濟”改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國營經濟”“國營企業”改為“國有經濟”“國有企業”。1999年憲法修正案增加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04年憲法修正案將“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寫入憲法。這些憲法修正案的主要目的是( )A. 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B. 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C. 否定計劃經濟,全面推行私有化D. 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7. 1996年,國家實施“種子工程”,推進種子管理體制改革,出臺《種子法》等多項配套法規,累計投資近63億元,建成農作物種子資源庫39個。我國種子生產能力由640萬噸提高到800萬噸。這一系列舉措的主要目的是( )A. 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提升種子研發能力B. 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縮小城鄉收入差距C. 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種子市場化經營D.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增強農業生產能力8. 13世紀末,法國國王與佛蘭德爾伯爵爆發沖突。國王通過重新頒布“特許狀”,賦予布魯日等城市更多自治權和經濟特權,削弱了佛蘭德爾伯爵對城市的控制。這一舉措反映了中世紀歐洲政治發展的哪一趨勢?( )A. 封建領主權力逐漸強化,地方割據加劇B. 王權借助城市力量削弱貴族,推動中央集權C. 市民階層完全取代貴族,成為國家主導力量D. 城市自治權擴大,導致國家統一進程受阻9. 馬克思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以下史實中,最能體現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是( )A. 公元前8至前6世紀古希臘進行“大移民”運動B. 隋唐時期亞洲逐漸形成了以儒學為核心文明圈C.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D. 二戰后,成立聯合國來維持世界的和平與安全10.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革命派報刊《波士頓公報》全文刊登了英國《權利法案》等法令,并收到讀者來信,稱贊其為“英國憲法美麗而強大的頂梁柱……它肯定并維護人的自然權利,明確提出人與生俱來的任何權利都不應該受到侵犯,如自由、財產等原則”。這一現象最能說明( )A. 北美殖民地意圖完全復制英國的政治制度B. 殖民地人民以法律為依據爭取自身權利C. 英國殖民統治的合法性得到殖民地廣泛認同D. 報刊宣傳成為殖民地獨立運動的主要推動力11. 18世紀,亞當·斯密等古典自由主義者主張私人財產權的絕對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19世紀后期以來,格林等新自由主義者則認為財產權是相對的,任何私有財產都具有社會性和社會義務,國家有權干預私人財產。產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階級對抗不斷加劇 B. 自由主義思想不斷發展C. 新生產組織的發展 D. 凱恩斯主義理論的影響12. 1815年,歐洲形成維也納體系,歐洲大陸恢復了舊秩序,其后的任務就是維護“和平”、“秩序”和“均勢”。國際法的應用范圍也從歐洲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地。各國間簽訂公約、制定戰爭法規試圖解決國際爭端。但其完全不考慮“民族”和“民主”的原則,歐洲恢復起來的“秩序”終究要在渴望“自由”、“平等”、“人權”的人民革命和民族獨立斗爭中解體。”據此判斷以下分析錯誤的是( )A. 維也納會議確定了英法控制歐洲的維也納體系B. 國際法的執行力度得到強化,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C. 其國際治理模式因跟不上資本主義的發展、變化而瓦解D. 西方各國在國際法的應用中實行雙重標準,為謀求利益經常違法國際法13. 1947年3月起,美國要求聯合國討論希臘局勢,被蘇聯否決。9月份,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一份決議,暫不受理希臘問題。如圖是針對這一事件漫畫,作者力圖說明( )A. 歐洲急需美國進行大規模經濟援助B. 希臘問題需要由國際社會集體協商解決C. 冷戰已使國際秩序陷于崩潰的狀態D. 美蘇對峙影響聯合國對重大問題的解決單項選擇題Ⅱ:14~15題,每題3分,共6分。每一選項的分值分別為3、1、1、0分。選出最佳一項,多選不得分。14. 1951年的《法德歷史學家協議》在談及一戰的原因時,既不提法國的復仇,也不提德國的軍國主義,提出“在1914年,法國的政治策略不是由試圖發動一場向德國復仇的戰爭所決定的”,而“德國的戰爭策略也不旨在挑起一場歐洲戰爭”。對此協議最正確的認識是( )A. 促進歐洲聯合和歐盟成立 B. 違背了史學求真求實的原則C. 推脫了兩國發動戰爭的責任 D. 逐步消除法德兩國和解的障礙15. 下表為1961—1986年不結盟運動成員國數量及非洲成員國數量變化,該變化突出反映了( )時間 數量 1961年 1964年 1970年 1973年 1976年 1979年 1983年 1986年不結盟運動成員國數量 25 47 53 75 86 95 100 101非洲成員國數量 11 28 32 41 47 51 51 51A. 國際局勢相對緩和 B. 政治多極化趨勢逐步發展C. 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增強 D. 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逐步崩潰第Ⅱ卷注意事項:1.用黑色墨水的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2.本卷共3題,共55分。16. 漕運對古代中國社會有一定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漕運是指中國古代政府將征收來的糧食中的一部分,通過水路,將它運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所形成的一整套組織和管理制度。秦朝與西漢時期,漕運的主要方向是從關東(函谷關以東,大致今山東、河南等地)運往關中(在函谷關西,大致今陜西中部)。秦朝利用黃河及其支流把關東的糧食運往咸陽,在征服南方越族地區時也開鑿靈渠運糧;楚漢之爭時,漢軍借助漕運為前線提供了糧食和大量戰略物資。漢初每年由關東地區運到長安的糧食不過幾十萬石,漢武帝時由于經濟和軍事的需要,一度達到每年600萬石,并且開鑿了漕渠以便于漕運。材料二 隋唐與北宋時期,隋朝開挖運河,溝通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漕運主要方向由東南到西北。唐朝前期,東南運道長期失修,影響了長安的糧食供應,安史之亂前后,裴耀卿、劉晏等人進行漕運改革,疏浚運道,保證了首都地區的糧食供應。黃巢起義后,東南漕運要道中斷,加劇了唐王朝的危機。北宋政府更為重視漕運,宋真宗時東南漕運曾創下800萬石的記錄,北宋曾引黃河水和洛水入汴河,提高汴河運力。徽宗時期,漕政大壞,東南糧食運入京師的數量大為減少。材料三 元明清時期,為打通河漕運道,元朝政府開鑿了會通河、通惠河,并且開辟了海運航線,河運和海運結合,形成了南北漕運路線的新格局。元末起義軍利用漕運把江南錢糧運往北方前線,為推翻元朝統治提供了后勤支援。明至清前期漕糧主要從江浙等南方六省及山東、河南等地征收。明清時期黃河改道和決口給漕運制造了很大的障礙,潘季馴、靳輔等人在治理黃河的同時對運道進行清理,以保障漕運的暢通。——整理自江太新、蘇金玉《漕運史話》等(1)依據材料一、二、三和所學,簡要分析中國古代漕運方向發生的變化和原因。(2)依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簡要說明中國古代漕運的保障條件,并分析漕運變化體現的本質問題。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流血遍全國,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萬,變革三次,君主再復,而綿禍八十年,十萬之貴族,百萬之富家,千萬之中人,暴骨如莽……(路易十六)特許開議院,至仁也,許平民預議而立憲法,至公也……惜其許行立憲,不盡出己意,而多出于民迫,不剛斷于速行,而游移與眾議……終則恃外援而出奔,遂激民怒而成大戮……——康有為《進呈法國革命記序》(1898年)材料二 法國大革命,起于千七百八十九年,訖于千八百四年,中更七載,喪亂繁多。雖謀之者有不臧,然一洗舊弊,遂能祛虐政、均利權,卒達改革之首志,其功抑亦赫赫可觀哉!……夫法國自十八世紀以降,王族貴族之驕恣暴戾,已非一日,至路易十四即位,益張王權,豪奢既極,又復橫挑強鄰……布奔氏(波旁王朝)之失民心,由來有漸……孰謂路易十六之死,非民殺之哉?——汪東《正明夷〈法國革命史論〉》(1907年)(1)依據材料一、二,概括康有為和汪東對法國大革命認識不同之處;并結合所學分析這種認識不同的原因。材料三 俄國今日之革命誠與昔者法蘭西同為影響于未來世紀文明之絕大變動。在法蘭西當日之景象,何嘗不起世人之恐怖驚駭而為之深抱悲觀。爾后法人之自由幸福即奠基于此役。豈惟法人,十九世紀全世界之文明如政治或社會之組織等,罔不胚胎于法蘭西革命血潮之中。……今之為俄國革命抱悲觀者,得與在法國革命之當日為法國抱悲觀者相類歟?——李大釗《法俄革命之比較觀》(1918年)(2)依據材料三,指出李大釗對法國大革命的認識;并結合所學,簡要分析其出現的時代背景。(3)綜上,談談影響歷史認識的主要因素。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不列顛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織機,毀掉了它的手紡車。英國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織品擠出了歐洲市場,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輸入棉紗,最后就使英國棉織品泛濫于這個棉織品的故鄉……不列顛的蒸汽機和科學在印度斯坦全境徹底摧毀了農業和制造業的結合。——[德]馬克思、[德]恩格斯《共產黨宣言》依據材料和所學,圍繞“工業化浪潮中的文明碰撞”這一主題撰寫一篇世界史小論文。(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充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河西區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三年級總復習質量調查(二)歷史試卷本試卷分為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用時60分鐘。第Ⅰ卷1至5頁,第Ⅱ卷5至8頁。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在規定位置粘貼考試用條形碼。答卷時,考生務必將答案涂寫在答題卡上,答在試卷上的無效。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試順利!第Ⅰ卷注意事項:1.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2.本卷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單項選擇題Ⅰ:1~13題,每題3分,共39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1題答案】【答案】C【2題答案】【答案】D【3題答案】【答案】B【4題答案】【答案】B【5題答案】【答案】D【6題答案】【答案】A【7題答案】【答案】D【8題答案】【答案】B【9題答案】【答案】C【10題答案】【答案】B【11題答案】【答案】C【12題答案】【答案】A【13題答案】【答案】D單項選擇題Ⅱ:14~15題,每題3分,共6分。每一選項的分值分別為3、1、1、0分。選出最佳一項,多選不得分。【14題答案】【答案】B【15題答案】【答案】D第Ⅱ卷注意事項:1.用黑色墨水的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2.本卷共3題,共55分。【16題答案】【答案】(1)變化及原因:秦朝與西漢時期政治中心(咸陽和長安)在關中地區,而黃河流域是經濟比較發達地區;漢朝與匈奴的戰爭需要糧食物資;漢朝利用黃河開鑿漕渠。因此,漕運的主要方向是東西方向,從關東向關中。隋唐和北宋時期,政治中心在黃河流域的長安、洛陽以及開封,而此時經濟重心逐步南移;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唐代后期漕運中斷(如黃巢起義)加速唐朝崩潰,凸顯漕運對政權存續的重要性。因此,這一時期漕運的主要方向是從東南到西北。元明清時期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經濟重心在南方;元朝重修運河。因此,河運和海運是從南向北運輸。(2)條件:國家統一;中央政權對水上交通建設和維護是漕運的重要保障。本質:漕運方向的演變本質是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空間關系調整的結果;這一過程既反映了古代中國政治權力對資源調配的強力控制,也體現了自然地理、經濟格局和技術條件對政權運行的深刻影響。【17題答案】【答案】(1)不同:康有為認為法國國王被迫、被動實行立憲,過分依賴外援,激化矛盾,引發革命,造成巨大破壞。汪東認為法國大革命是人民反對專制暴政的斗爭,具有正義性,人民獲得了政治和經濟權利。原因:19世紀末,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因此,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維新變法運動興起。20世紀初,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國才有希望;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因此,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迅速發展。(2)認識:李大釗肯定法國大革命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并將俄國十月革命與之相提并論。背景:20世紀前期,中國處在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出現短暫的春天;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逐步壯大辛亥革命的失敗促使先進的知識分子進行反思,開啟新文化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李大釗等太反思西方文明的弊端;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給中國人民指出了新的救亡道路。(3)因素:時代背景和政治環境、個人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現實政治的需求、信息來源和知識背景、文化傳統和價值觀【18題答案】【答案】工業化浪潮下,西方工業文明對東方傳統農業文明帶來巨大沖擊。18世紀60年代起,英國開展工業革命,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極大提高了生產力,工廠制度建立,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為了獲取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英國走上對外殖民擴張道路。英國打碎印度手織機、毀掉手紡車,將印度棉織品擠出歐洲市場,向印度輸入棉紗.使英國棉織品充斥印度。這摧毀了印度傳統的棉紡織業,印度傳統的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解體。印度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英國的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經濟結構的變動引發了印度社會的一系列變化,傳統手工業者失業,社會矛盾加劇。但同時,客觀上也為印度帶來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促使印度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向西方學習,推動印度近代化的起步。在工業化浪潮下,西方工業文明憑借強大的生產力和經濟實力,對東方傳統農業文明進行了強烈沖擊。這種碰撞雖然給東方國家帶來了痛苦和災難,使其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東方國家原有的封閉狀態,推動了其近代化進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