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長樂區(qū)期中反饋練習七年級歷史試卷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A B C B C D D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B A C A D B C B D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答案 A B B B A D C C29.(8分)【示例一】信息1:地圖中起點長安,說明:張騫通西域和玄奘西行的起點都在長安(1分)信息2:地圖中的天竺(1分)說明:這是玄奘西行路線的終點。(1分)所以通過這兩個信息,判斷這張地圖反映的事件是玄奘西行。(1分)圖注中信息1:為尋求準確的佛經文本,西行“求法”。信息2:《大唐西域記》,“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都能推斷出是玄奘西行史實。圖片和文本互為印證。(能從材料中找出長安、天竺、627年、那爛陀寺,曲女城等其中的一條信息即得 1分,兩條得 2分;每條信息進行說明得1分,兩條信息都進行了說明得2分,共4分。)30.(12分)(1)名稱:科舉制。(2分)意義: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起到了積極作用;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質;成為歷朝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續(xù)了約1300年。(4分)變化趨勢:逐漸上升趨勢。(2分) (3 )政策:“崇文抑武”。(2分)(4)結論:制度創(chuàng)新推動了國家發(fā)展。(2分)31.(12分)(1)方式:和親,設置地方管理機構。(一點2分,共4分)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2分)(2)模式:第一種(2分)機構:宣政院(2分)(3)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國家發(fā)展。(友好的、和睦的民族關系)(2分)32.(1)行省制度(2)【角度一、二】觀點:國家統一是歷史發(fā)展的主流。論述:元朝設宣政院管轄西藏地區(qū),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還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等,實行有效的管理,從此,西藏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設立的澎湖巡檢司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qū)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澎湖巡檢司的設立標志著大陸政府在澎湖建立正式政權機構的開始, 這也是臺灣地區(qū)首次被納入中國版圖的象征。 綜上所述,國家統一是歷史發(fā)展的主流,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角度三】主題:(唐朝的民族交往與交融)觀點:友好的民族關系促進國家發(fā)展。論述:唐朝的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蔬菜、絲綢以及佛經、醫(yī)藥、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促進了吐蕃經濟發(fā)展,密切了唐蕃的文化交流。唐蕃訂立友好盟約,立“唐蕃會盟碑”,“會盟碑”是漢、藏人民情深誼厚、友好相處的歷史見證。北宋與遼簽訂“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幾十年的戰(zhàn)爭,雙方保持百余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或者元朝建立后,西藏由宣政院直接統轄,促進了漢藏兩族的聯系與進一步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綜上所述,友好的民族關系是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保障,有利于社會的進步發(fā)展。【角度四】觀點:統治者要勤政愛民。論述: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以民為本,虛心納諫,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社會經濟得以迅速恢復,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打下了大唐盛世的基礎。唐玄宗在位前期,進一步整頓吏治,發(fā)展經濟,唐朝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光武帝劉秀勤政愛民,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安定的措施,創(chuàng)造了“光武中興”。綜上所述,統治者要愛惜民力、勤政愛民,才能使國家興旺發(fā)達。【角度五】觀點:制度創(chuàng)新(先進的制度)促進國家發(fā)展。論述:隋煬帝創(chuàng)立科舉制,它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也推動了教育的發(fā)展。隋唐時期,中央政府創(chuàng)立并發(fā)展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使中央各種權力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提高了辦事效率,避免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元朝的統治,便利對邊疆地區(qū)的有效管理,鞏固了國家的統一。綜上所述,我國古代一系列制度的創(chuàng)新,加強了中央集權,推動國家的發(fā)展。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長樂一中期中反饋練習七年級歷史試卷(全卷共8頁,32小題;完卷時間60分鐘;滿分100分)友情提醒:所有答案都必須填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上一、選擇題:本題共28小題,每小題2分,共5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隋朝開國皇帝楊堅是全世界公認的明君,在位期間大有作為。他的主要功績是A.創(chuàng)立科舉制 B.開通運河 C.統一全國 D.創(chuàng)立殿試2.下圖反映唐朝這一時期的特點是 A.走向興盛 B.民族交融 C.對外交往 D.步入衰亡3.據右圖可知,隋唐時期揚州、蘇州、杭州經濟發(fā)展的相同因素是交通便利海運發(fā)達外貿興隆文化昌盛4.下圖時間軸中,③表示的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征是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B.繁榮與開放的時代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5.唐朝作為一個積極的文化傳播者,將自身的先進文化輻射到周邊國家,同時也吸收了其他文明的優(yōu)秀文化,不斷豐富唐文化。這反映了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是A.注重傳播佛學 B.學習形式單一 C.雙向交流互鑒 D.商業(yè)貿易為主6.下圖所示文物可以直接印證唐代A. 社會政治狀況B.手工制作水平C.思想開放程度D.對外交流狀況7.“如紡車,以細竹為之,……旋轉之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描述的生產工具是A.翻車 B.曲轅犁 C.筒車 D.紡車8.隋唐統一中國后,中華典章制度、思想文化等深刻影響了日本、朝鮮和越南,最終形成了以中華文明為基礎、以漢字為表征的東亞文化圈,它也被稱為“中國文化圈”。“中國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文化匯聚,融合創(chuàng)新 B.統治者個人勵精圖治C.民族融洽,社會穩(wěn)定 D.國力強盛、經濟繁榮9.在繪制“盛唐氣象”主題歷史手抄題時,某同學選擇了下列素材,該同學側重于展示盛唐來自波斯的馬球 來自西域的胡旋舞 由印度佛曲改編的《霓裳羽衣曲》A.發(fā)達的交通 B.繁榮的經濟 C.清明的政治 D.兼容并包的文化10.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思想: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都體現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A.具有家國情懷 B.主張和而不同C.崇尚天人合一 D.重視以人為本11.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對后人研究唐代歷史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詩句“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旨在說明唐都長安城A.商業(yè)繁榮 B.對外開放 C.布局規(guī)整 D.市坊分離12.“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統治后期急轉而下,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動亂,唐朝從此由盛轉衰。”“大規(guī)模的動亂”主要是指A.玄武門之變 B.安史之亂 C.黃巢起義 D.陳橋兵變13.下表是某同學整理的有關唐朝情況的學習提綱,其主題應是詩歌:《李白詩集》 書法:《顏氏家廟碑》 繪畫:《送子天王圖》 雕塑:敦煌莫高窟多彩的文學藝術高超的工藝水平C. 開放的社會風氣D.民族交往與交融14.《宋史太祖本紀》中記載“將士相與謀曰:主上幼弱,吾輩出死力破敵,誰則知之?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然后北征。……黃袍已加身矣”。這段材料描述的是哪一事件A.黃巢起義 B.澶州之戰(zhàn) C.陳橋兵變 D.王安石變法15.根據《廿二史札記》記載,五代時期的藩鎮(zhèn)節(jié)度使集軍事、行政、經濟大權于一身,相互攻戰(zhàn),肆意劫掠財富。這一記載可直接說明A.割據勢力造成的危害 B.五代政權更迭的現象C.中央政令受阻的狀況 D.地方治理延續(xù)的影響16.王安石變法前,宋神宗曾對大臣提出:“當今理財最為急務,養(yǎng)兵備邊,府庫不可不豐。”據此可知其變法的主要目的為A.發(fā)展文化教育 B.推動民族交融 C.打擊地主經濟 D.實現富國強兵17.下列圖示正確反映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是A. B. C. D.18. 1005年,北宋與遼議和,這次盟約稱“澶淵之盟”。其年代可表述為A. 公元10世紀初 B. 公元10世紀末C. 公元11世紀初 D. 公元11世紀末19.“北逾陰山,西及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際不及焉”,這一記載可查閱A.《宋史》 B.《元史》 C.《資治通鑒》 D.《史記》20.我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元朝廣大疆域內出現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況。圖中?處應填寫的民族是A.吐蕃B.匈奴C.突厥D.回族21.元朝設置了直屬于中央的中書省及嶺北等10個行省。在行省之下設置路、府、州、縣。元朝的這些舉措旨在A.加強對地方管轄 B.促進國家經濟發(fā)展C.推動各民族交融 D.強化地方長官權力22.下面兩幅圖可以印證宋代A.國家統一 B.經濟發(fā)展 C.民族交往 D.外交輝煌23. 宋代,常有民眾在清明等節(jié)日放風箏,還出現了“圓社”等專業(yè)球類社團。這說明當時A.科學技術進步 B.娛樂方式多樣 C.商品經濟繁榮 D.經濟重心南移24.北宋東京,“酒店多點燈燭沽賣,粥飯點心亦間或有賣洗面水,直至天明”。據此可知,當時A.鄉(xiāng)村文化繁榮 B.夜市已經出現 C.海外貿易活躍 D.交子開始使用25.以圖證史是通達史識的一種重要方法。關于下圖說法正確的是 A.是研究北宋城市生活的一手史料 B.完整再現了北宋社會的繁榮景象C.說明北宋東京城內尚未出現夜市 D.應與考古材料印證才有史料價值26.1271年,他接受漢族儒臣的建議,改國號為元。“他”是耶律阿保機 B.完顏阿骨打 C.鐵木真 D.忽必烈27.下圖所示內容的變化反映了A.土地兼并空前嚴重 B.財政收入得到提高C.經濟重心不斷南移 D.人口總量逐漸增加28.史實是對歷史的客觀描述,史論是對歷史的解釋和評價。下列選項屬于史論的是A.唐末出現了藩鎮(zhèn)割據的分裂局面 B.宋元時期的火藥武器應用于戰(zhàn)爭C.市舶司的設立促進海外貿易發(fā)展 D.1038年黨項族元昊建立西夏政權非選擇題(本卷共4題,第29題8分,第30題12分,第31題12分,第32題12分,共44分)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注:為尋求準確的佛經文本,西行“求法”,歷經艱辛,十余年中行程數萬里,游歷百余國。回國后,他譯出佛經1300多卷,精練而準確。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記》一書,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上圖習題,你選擇了正確選項A。請觀察該題,提取至少兩個信息且結合其反映的史實,說服選擇了其余選項的同學。30.閱讀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 隋朝創(chuàng)立的選官制度,使一些本來無立錐之地的平民書生,通過科場也得以晉身于官僚、貴族的行列。這樣一來,在社會的等級階層之間,也就必然會出現等級中的升降甚至貴賤間的對流,這種流動性同時為那些原來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隊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編自胡平《試論科舉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影響》材料二 唐朝宰相中進士出身者所占比例圖材料三 宋朝放寬了錄取的范圍,名額也成倍增長,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摘編自馬驊《宋朝:珠璣羅綺競豪奢》等(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隋朝創(chuàng)立的選官制度的名稱(2分),并概括該制度確立的歷史意義。(4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唐朝宰相中進士出身者所占比例的變化趨勢。(2分)(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宋朝時該制度迅速發(fā)展有關的國家政策。(2分)(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從中得出的歷史結論。(2分)31.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持續(xù)發(fā)展是中華文明傳承不息的根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公元640年 設安西都護府公元647年 設瀚海都督府公元657年 設瑪康蒙池、昆陵都護府公元702年 設北庭都護府《步輦圖》: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派來的求婚使者 ——據王恩眷《從安西、北庭都護府的設置看唐朝對西域的治理》材料二 一般來說,中原王朝和邊疆民旅關系的發(fā)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中原政權覆滅,各邊疆地區(qū)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第二種是邊疆民族的強大導致其與中原王朝勢均力敵,形成割據分裂局面;第三種是統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強大,各邊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區(qū)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摘編自《歷史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并結合所學,指出唐朝時期實行什么民族政策。(6分)(2)根據材料二,說說元朝屬于哪一種模式,并結合所學,指出元朝為加強對西藏地區(qū)的管轄設立哪一機構進行管理(4分)(3) 綜合上述材料,確定一個主題。(2分)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國古代史大事記(部分)時間 事件(史實)隋朝 三省六部制589年 隋朝統一全國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統治時期 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fā)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唐玄宗統治前期 唐朝進入鼎盛時期821年—824年 唐蕃訂立友好盟約,立“唐蕃會盟碑”元朝 創(chuàng)立行省制度1279年 元朝統一全國——摘編自朱紹侯、齊濤主編《中國古代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元朝開創(chuàng)的政治制度?(2分)閱讀以上材料,請你從材料中選出中國古代史兩個歷史事件,并結合其反映的史實,擬定一個主題并加以論述。(10分)(要求:價值觀正確,選取正確,主題明確,史論結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長樂一中期中反饋練習.docx 2025學年七年級下冊期中考參考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