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初中歷史期中考試卷第I卷(選擇題)一、選擇題1.“通過北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將北平改名為北京”的會議是A.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B.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C.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2.觀察下圖,廈門華墾火柴廠的改造屬于( )(注:公私合營廈門華墾火柴廠)A.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B.服務業的社會主義改造C.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D.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3.1960年1月1日、2日,《人民日報》連續發表社論,號召1960年“自始至終要躍進、各行各業要躍進”,“實現全面躍進”材料表明當時( )A.經濟發展迅猛 B.存在冒進思想C.產業比例協調 D.強調安全生產4.下表示意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偉大征程的部分史實,對其理解最準確的是( )史實1 1979年,鄧小平說:“……廣東……也搞一個特區 ……”史實2 1980年,鄧小平說:“……要使每家每戶……增加收入。有的可包給組……”史實3 1982年,鄧小平說:“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 體實際結合起來……”史實4 1992年,鄧小平說:“……社會主義也有市場。”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農村的生產力 B.南方沿海率先開展對外開放探索C.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D.中共對改革開放做出科學的構想5.小超同學進行研究性學習,他搜集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深圳、珠海特區的發展”、“鄧小平畫像”的相關資料,由此推斷他研究的課題是A.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 B.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C.現代中國農村巨變 D.社會主義探索中的失誤與成功6.20世紀50年代,我國某地酒樓出現了“中朝大會湯”“保衛和平鴨”“紅燒麥克阿瑟”“生炸杜魯門”等特色菜單并深受群眾歡迎。這體現了當時群眾( )A.對抗戰勝利后和平的期待 B.對抗美援朝的支持C.對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響應 D.對民族政策的贊同7.2021年7月1日,香港警隊全面將英式步操轉用解放軍隊列,“正步每一步都更靠近祖國,每一步都更有歸屬感”。這一變化體現了香港警隊( )A.維護特區安全 B.提升戰斗素養 C.深化警民關系 D.加深國家認同8.1979年7月,中共中央同意福建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即中央每年對福建實行1.5億元定額財政補貼,5年內增加的財政收入全部留給福建,福建外貿的外匯收入也實行包干,福建廈門試辦經濟特區。這說明中共中央將在經濟特區實行( )A.特殊的經濟政策 B.高度自治的方針C.靈活的外交策略 D.不同的社會制度9.“20世紀后期的中國,中國農民家庭占有除土地以外的大部分生產資料,獨立從事生產經營,并直接與市場發生關系”。這里描述的農村政策是( )A.土地改革 B.農業合作化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0.下圖所示變化主要緣于( ) A.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開展 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C.城市濟體制改革全面實施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11.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實施,實現了少數民族當家做主的愿望,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這一制度是(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一國兩制 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民主集中制12.不同時代的宣傳畫展現著其特有的時代風貌。與如下圖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 鏟掉田坎,連成一片A.開國大典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文化大革命13.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冷戰的結束,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應這一歷史發展趨勢,中共十四大作出了A.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B.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決定C.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14.2023年4月1日,馬英九先生攜家人來到湖南省湘潭縣,在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馬立安,表達慎終追遠之意。回鄉途中,遇到當地群眾問候:“歡迎回家”,馬英九用湖南方言回應:“湘潭伢子回來了!”這說明海峽兩岸( )A.結束敵對狀態 B.實現“三通” C.開始走向統一 D.同根同源15.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對聯“改革潮涌千山綠,開放風催萬戶春”是對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次偉大變革的記述。對此下列解讀最準確的是( )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策深入人心 B.深圳經濟特區的試點廣受好評C.安徽包產到戶有序開展 D.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的成效顯著16.下圖反映的共同主題是社會主義的( )A.民主政治 B.經濟體制 C.先進文化 D.思想建設17.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方針,十三大提出“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此可見,我國( )A.不斷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B.實行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C.逐步形成對外開放格局 D.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18.下圖畫面是農民們響應國家號召,排隊向合作社出售余糧的情景。這一作品體現了當時( )A.土地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實施 B.農民對抗美援朝前線的支持C.工業化建設在東北有序推進 D.農村生產關系開始發生變化19.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隨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同年,我國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廣州等14個沿海城市。這說明( )A.特區的建立為改革提供了示范 B.改革開放呈現“點線面體”的格局C.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同步進行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全國建立20.下面的表格歸納了新中國初期,為鞏固人民政權,建設新生的共和國,黨和政府領導人民進行的一系列探索和斗爭。表中的①②③處分別應填寫( )時間 歷史事件 意義1950年—1953年 抗美援朝 大大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1950年—1952年 ① 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1953年—1956年 ② 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1953年—1957年 ③ 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A.三大改造、一五計劃、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土地改革、一五計劃C.土地改革、一五計劃、三大改造 D.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計劃21.有學者把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分為四個時期;“開天辟地”之“革命救國”時期;“改天換地”之“建設興國”時期;“翻天覆地”之“改革富國”時期;“驚天動地”之“復興強國”時期。在“復興強國”時期召開的重要會議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九大22.它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A.鄧小平理論 B.“三個代表”重要思想C.科學發展觀 D.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3.學習歷史需要區分歷史事實與歷史結論。歷史事實是指客觀存在的歷史人物或事件;歷史結論是關于史實的基本判斷和基本觀點。下列表述屬于歷史結論的是( )A.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B.到1952年底,約3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約7億畝土地C.1956年,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D.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運動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24.“我只有一個要求,請組織上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丘上…死了也要看著蘭考人民把沙丘治好。”遺言中的“我”是( ?。?br/>A.焦裕祿 B.雷鋒 C.王進喜 D.鄧稼先25.1984年3月24日,55位廠長、經理聯名在報紙上發出“請給我們松綁”的呼吁。這里的“松綁”主要是指( )A.允許企業公私合營 B.推行公司制C.擴大企業的經營自主權 D.廢除國有制26.小說《平凡的世界》寫道:孫少平的姐夫王滿銀,從一個河南手藝人那里買了些老鼠藥,在集市上倒賣了其中的十幾包,每包賺了五分錢,總共得利不到一元。人家說他走資本主義道路,他和那些擴大了幾尺自留地或犯了點其他“資本主義”禁忌的老百姓等,都被強制“勞教”。該故事情節發生的歷史背景是( )A.土地改革的開展 B.一五計劃的實施C.“文化大革命”的進行 D.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27.中共八大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大會上這一任務的提出是基于( )A.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需要 B.國內外形勢的發展需要C.階級斗爭的需要 D.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28.下列圖片資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重大歷史事件的相關資料,其反映的共同主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朝鮮戰場 烈火中的邱少云 《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簽字現場A.洗刷民族恥辱 B.實現經濟騰飛C.推動國家解放 D.鞏固新生政權第II卷(非選擇題)29(8分)注:1.鷹廈鐵路開工時間:1955年2月21日2.新藏公路始建時間:1957年10月5日3.武漢長江大橋動工時間:1955年9月1日根據圖中和圖注信息證明此歷史地圖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需從兩個方面來證明)(8分)3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一:1953年底,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化的決議》。1956年6月底,全國人大通過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規定:農業生產合作社按照社會主義原則,把社員私有的主要生產資料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組織集體勞動,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到1956年底,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基本形成。材料二:1980年4月,鄧小平明確同意姚依林從減輕國家負擔的角度支持落后地區農民包產到戶、發展生產。到1987年,全國有1.8億農戶實行了家庭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98%。對這一過程,鄧小平回憶說:“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廢除人民公社制度。開始的時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來,第二年超過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這是就全國范圍講的?!?br/>——以上材料摘編自《鄧小平的“三農”思想對中國農村改革的重大意義》等(1)據材料一,指出當時農村土地所有制的重要變化,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農業以及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根本變化對中國產生的影響。(4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國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原因和實行的特點。(4分)(3)綜合上述材料,說明新中國農業政策的調整的啟示。(4分)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78年,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終于動搖了“文化大革命”“左”傾錯誤路線,使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得以重新確立。循著這條思想路線,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才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摘編自孫海濤《中國改革開放戰略決策的歷史考察》材料二時間 歷史事件1980年 建立深圳、廈門等4個經濟特區1984年 開放廣州、福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 開放長江三角洲、廈漳泉三角區等經濟開放區——摘編自王碩《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1979—1986)》材料三我國內地將初級產品拿到經濟特區,根據外銷需要“梳妝打扮”,增值出口。在經濟特區進行市場經濟的“實驗”,取得經驗后在全國推廣。經濟特區作為加強同香港、澳門、臺灣的經濟合作的特殊基地,發揮了很強的輻射作用,政治意義非常重大。——摘編自劉利亞《論經濟特區與中國對外開放》(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的思想路線。(2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福建省區域對外開放的特點。(4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國建立經濟特區的作用。(4分)(4)綜合上述材料,指出改革開放推進給予你的啟示。(2分)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國現代史大事記(部分)時間 事件1978年 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農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1979年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初步展開1980年 中央批準創辦經濟特區1992年 鄧小平南方談話1964年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1997 中共十五大——據《中國共產黨簡史》編制閱讀以上材料,選擇兩個歷史事件,確定主題,并結合材料和所學中國近現代歷史知識加以論述。(要求:主題明確,根據選擇的兩個歷史事件,并結合所學中國近現代歷史至少一個歷史事件,加以論述,史論結合,條理清楚)(12分)《2024-2025學年度初中歷史期中考試卷》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D B B D A D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C D D A A A D C D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答案 D D D A C C D D29(8分):根據圖中,長春一汽,鞍山鋼鐵,沈陽機床,以重工業為主,一五計劃集中所有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根據圖注,新藏公路,武漢長江大橋,鷹廈鐵路,這三個交通工程開始建設的時間分別為1957,1955,1955年,一五計劃的時間為1953-1957年,以上兩條信息互相補充,證明此歷史地圖一定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8分)30.(12分)(1)變化:由農民土地所有制(私有制)變為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土地公有制)。影響:建立起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4分)(2)原因:人民公社制度的弊端;減輕國家負擔;發展生產。特點:漸進改革(逐步推行)。(4分)(3)啟示:農業政策的調整要依據國情;促進生產力發展;保障農民利益;循序漸進(與時俱進)。(4分)30.(1)思想路線:實事求是。(2分)(2)特點:點線面結合的開放格局;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區;逐步推進(4分)(3)作用:經濟特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特區和內地走向國際市場發揮了積極作用;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試驗場,為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經驗;為港澳順利回歸和祖國統一發揮了促進作用。(4分)(4)啟示:國家正確的政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思想路線對改革開放的推動。(2分)32.(12分)【示例一】歷史事件1:1978年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歷史事件2: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觀點:思想創新引領時代進步(/先進的思想促進社會進步/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論述:①1978年,思想理論界展開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②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在思想等方面進行全面撥亂反正;③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④此后在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八大、十九大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先后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這些都是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結論:只有不斷進行思想理論的創新,國家才有強大的發展動力,才能引領時代不斷進步,社會不斷發展。【示例二】歷史事件1: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歷史事件2:1980年中央批準創辦經濟特區主題: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發展(/開放是國家繁榮復興的必由之路)論述: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在思想等方面進行全面撥亂反正。80年代我國實行對外開放,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深圳作為我國經濟特區的“窗口”,大量引進外資與人才,加大對外交流,使深圳地區經濟不斷發展,躍升為現代化大都市。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經濟發展開辟新途徑,我國對外經濟交流日益密切。結論: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我們應該堅持改革開放,加大對外交流。【示例三】歷史事件: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歷史事件: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主題:科技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論述: 1964,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當時有核大國核壟斷,增國防實力,提國際地位,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保障。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解決我國人口大國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并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屠呦呦在20世紀70年代抵抗瘧疾青蒿素,開創治療瘧疾新方法,全球數億人受益,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結論:綜上所述,科技創新對提高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質量有著重要作用,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示例四】歷史事件1:南方談話。歷史事件2:中共十五大主題: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論述:1982中共十二大,鄧小平“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1992鄧小平南方談話,“市場和計劃都是經濟手段、改革開放的膽子要大一些”等,解決改革開放難題,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建設新階段。1997中共十五大,鄧小平理論為黨指導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結論:可見,鄧小平為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了重大的歷史性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2025學年度長樂一中初中歷史期中考試卷_.docx 2024-2025學年度長樂一中初中歷史期中考試答案(1).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