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年級綜合性模擬考試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的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顯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如符合題目要求的。1.仰韶文化晚期的鄭州雙槐樹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基葬。學者通過對這些墓葬中的人類骨骼標部本進行測定:女性人群中有較多來自周邊部落,男性人群中則本地者居多。與這種變化直接長相關的是A.采集經濟的發展B.父系氏族社會形成區C.社會分工的深化D.部落間的戰爭頻繁2.東漢初年,光武帝提出要“多以功舉”,漢章帝要求“鄉舉里選,必累功勞”。漢章帝批評察舉所都舉之人“非能顯”,要求被舉之人必須“以能顯”,以“授之政事”。這反映出東漢初期新A.君主專制權力的擴大B.選官標準日趨務實C.社會階層流動的困境D.士族壟斷人才選拔3.唐代初年,皇帝經常以詔令形式補充法律漏洞。中唐后,敕令被匯編為“永格”,直接取代舊法,《元和格敕》將專賣、賦稅等經濟政策法典化。唐憲宗敕令增設鹽鐵專營條款,突破了《唐律疏議》的框架。這些現象反映出唐代A.皇權對司法的干預B.法律體系日趨完備C.中樞權力架構質變D.經濟立法備受重視4.宋仁宗時期,朝廷曾“出內藏庫絹六十萬,下陜西、河北、河東市糴糧草”。1088年,山東省地方官員上奏說:“本鎮來自廣南、福建、淮浙商旅,乘海船販到香藥,諸雜稅物,及至京東、河北、河東等路商客旅般運見錢、絲綿、綾絹往來交易,買賣極為繁盛。”據此可知,宋代郭A.國家財政調控能力增強B.已經完成了國家統一C.政府壟斷對外貿易活動D.區域間貿易往來頻繁【高三歷史第1頁(共6頁)】5.《元史·地理志》等文獻對各土官州府諸司多有戶口記載。土酋私聚之兵也為國家所用,如云南的“寸白軍”、廣西的“撞兵”、湖廣海南之“黎兵”、四川西昌之“羅羅斯軍”、開南州之“蠻兵”等,他們不僅出境作戰,而且從事屯田以自給軍糧。這說明元朝A.延續和發展了羈靡政策B.注重地方軍事力量建設C.加強了對北部邊噩控制D.民族歧視狀況不斷加劇6.明末清初,部分文人受雇于書坊,也有不少文人選擇直接開辦書坊,從事刻書業。縱覽明末清初書坊聞名遐邇者,幾乎背是文人開辦的書坊,如李漁的芥子園、馮夢龍及其后人的墨憝齋等。這一現象出現緣于當時A.八股取士的推行B.知識階層的轉型C.文化市場的擴大D.印刷技術的進步7.1874年,《申報》曾報道一位來滬游覽半月的鄉民,親睹上海“西國教堂遍處挺立”等現象后,誤認為上海已“遵奉西教”。而重修后的江海關大鐘“除報鐘數外,能作協諧之樂音,與英國威斯明斯德大禮拜堂之鐘音相若…鳴聲之洪亮,當可聞于全滬”。這體現了當時A.傳統觀念受到強烈沖擊B.西方文化殖民侵略的影響C.民眾崇洋媚外心理嚴重D.列強爭相在華搶奪租借地8.1925年,中共在四大提出:無產階級在“國家革命”階段要“努力保存階級爭斗的成分”,牢記中國革命的最終目標是反對帝國主義、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此外,國民黨只是“中國民族運動中一個重要工具”,絕非“中國民族運動之全部”。這表明當時A.國共合作裂痕初步顯現B.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已確立C.社會階級力量對比改變D.中國共產黨試圖保持獨立性9.1944年初,晉察冀邊區第四專區的集市數量達到15個,其中曲陽鄧家店集市月交易額達到1000余萬邊幣。在游擊區的集市數量達到15個,以邊幣作為交易(公用)貨幣的已達13個。據此可推知,當時晉察冀邊區集市的建設A.增強了邊區經濟自主性B.抑制了通貨膨脹的發展C.隔絕了與敵占區的聯系D.配合了抗戰反攻的推進10.1949年后改編的歷史教科書中,在敘及夏商周的歷史時,強調對勞動者的剝削是國家經濟的主要來源。世界史教材在介紹古羅馬時也說:“貴族富人不事勞動,全靠奴隸勞動生產來養活他們”“人類文明,是從奴隸勞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據此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歷史教科書【高三歷史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