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春“荊、荊、襄、宜四地七校考試聯盟”高一期中聯考歷史試題用時: 75分鐘試卷滿分: 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漢謨拉比法典》以“同態復仇”為原則,罪犯受到的懲罰應該與他給被害人所造成的傷害一樣,不過在施行這一準則的時候也顧及到社會等級不同:譬如一個自由民傷害了另一個自由民的眼睛或骨頭就必須以失去自己的眼睛或骨頭作為懲罰。但是,倘使一個自由民傷害的是一個奴隸的眼睛或骨頭,那么他只需交納銀子作為罰金即可了事。這說明該法典A維護奴隸主私有財產 B.建立了君權神授國家C.具有一定階級歧視性 D.崇尚嚴刑峻法的思想2.下圖為考古學家發現的有關數學的埃及紙草文獻,里面包含如何劃定因尼羅河泛濫而模糊的田界、修建金字塔、確定勞動者的報酬、按土地面積征稅、計量糧食等內容。這表明古埃及的數學C.折射出商品經濟繁榮 D.與土地私有制度相關3.公元前6世紀以后,城邦政體基本分成兩大類型:民主共和制和貴族共和制。在工商業比較發達的城邦,如雅典確立了民主政治并發展到“黃金時代”。一些以農為本的城邦,如斯巴達則建立了貴族寡頭共和制。材料表明A公民權范圍影響城邦政治參與度 B.經濟形態影響城邦政體發展C軍事力量對比導致不同政體形成 D.政體選擇決定城邦發展命運4.波斯在對外征服的過程中不斷吸收不同文明的養分。例如,古波斯的浮雕就帶有兩河流域雕刻藝術的明顯印跡,古波斯還模仿巴比倫尼亞的建筑風格。波斯原先采用古埃及歷法,后改用巴比倫歷法。這說明波斯帝國A對不同區域實行因俗而治 B.埋下了分裂的文化因素C延續希臘化時代文化繁榮 D.推動了亞非文明的交流5.奧古斯都頒布《尤里烏斯法》,規定所有年齡在25歲至60歲的男性公民和所有年齡在20歲至50歲的女性公民都必須結婚。允許除元老院議員外的人娶外族被釋女奴,并給予他們的后代以合法地位。有三個合法子女的父親可以優先獲得各種官職,免除某些公民勞役等。材料表明A羅馬帝國重視人口問題 B.儒家思想影響羅馬帝國C.羅馬共和國時婚戀自由 D.小農經濟是羅馬的支柱6.533年頒布的《法理概要》規定:“每一民族專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這個國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即該國本身特有的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為全人類制定的法,則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樣尊重,叫做萬民法,因為一切民族都適用它。”這反映了A古希臘文明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 B.平民與貴族的斗爭影響法律制定C拜占庭帝國注重法律體系化建設 D.羅馬帝國的擴張推動萬民法形成下表為13-14世紀英國中等農戶收支情況,這說明該時期的英國項目 數額或比例收入部分 糧食收入:78先令畜牧收入:25先令勞工收入:14先令總計:117先令直接消費部分 口糧消費:32先令種子扣除:22.4先令總計:54.4先令進入市場部分 穿衣支出:17先令租稅支出:15先令凈余值:30.9先令總計:62.9先令商品率 53%儲蓄率(擴大再生產部分) 26%A農奴獲得生產自由 B.莊園發展加速社會轉型C.農業經濟的商品化 D.城市復興帶動農村發展8.15世紀前期,小亞細亞半島西北部的布爾薩城,各地商人聚集,貨物堆積,有來自波斯的絲綢商隊,也有來自印度、阿拉伯半島的香料商隊,甚至還有意大利的佛羅倫薩人。材料表明A.波斯帝國推動絲綢之路的興盛 B.阿拉伯帝國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橋梁C.新航路開辟后歐亞貿易的活躍 D.跨區域帝國的崛起推動文明的交流9.德川幕府將朱子學奉為官學,尤其強調以君臣關系和家族關系維持社會秩序。德川家康曾親自邀請“日本朱子學之祖”藤原惺窩為諸侯公卿講授四書。這反映出德川幕府A主動改革以應對社會危機 B.意在鞏固自身統治秩序C以開放心態學習外來文化 D.東亞文化圈的開始形成10.據史料記載,古代美洲某一地區實行土地、礦藏和牲群的國家所有制,強制信奉官方的太陽教,仔細編制供征稅和征兵用的人口調查表,廢黜地方世襲酋長,強迫居民到新地方定居以同化被征服民族。這些記載說明A瑪雅人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古代文明 B.印加帝國適應國家治理的現實需要C古代中美洲推行集權主義政治統治 D.古代美洲的氏族部落時代特征明顯11.有學者指出,15世紀中期,威尼斯壟斷了東地中海貿易后,熱那亞商人聯合伊比利亞半島國家轉向大西洋探索。這一行動打破了意大利城邦對東方貿易的絕對控制,并促成通往美洲和亞洲的新航路開辟。該學者強調,新航路開辟的深層動力是A奧斯曼帝國威脅傳統商路 B.西方對貴金屬的迫切需求C.人文主義鼓勵冒險的精神 D.西歐打破貿易壟斷的博弈12.1497年,英國卡伯特父子發現了紐芬蘭島;16世紀,荷蘭航海家巴倫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留下了詳細的航行記錄和航海圖;1642-1643年,荷蘭人塔斯曼環航澳大利亞時到達新西蘭。這些航線的開辟A填補了偏遠海域的地理認知 B.促使歐洲列強爭奪海上霸權C.加速了歐洲貴金屬掠奪進程 D.導致歐洲商路貿易中心轉移13.下表為美洲對歐洲的金銀輸出(1500-1800年)(單位:噸),表格所示現象時間 金 銀1500-1600年 150 75001600-1700年 158 261681700-1800年 1400 39157合計 1708 72825A引發了歐洲的“價格革命” B.推動了美洲經濟的發展C源于西葡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D.催生了罪惡的黑奴貿易14.1565年,西班牙航海家烏爾達內塔探索到了一條利用季風洋流沿北太平洋由西向東返回墨西哥的新航路,并帶回了來自菲律賓群島的肉桂和一些香料。這條新的航路A是古代海上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B.利于擴大新舊大陸經貿往來C.推動了中國東南沿海的經濟發展 D.能夠滿足歐洲掠奪金銀需求15.天花隨著殖民者來到美洲后,給當地人口造成了毀滅性打擊,不少印第安人不再相信神的庇護,轉而開始信仰“歐洲上帝”。這說明新航路的開辟A.加速美洲傳統社會的解體 B.反映殖民者的掠奪與欺騙C體現了文明的沖突與交流 D.客觀推動殖民地文明進步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地中海共同體和海洋意識】(14分)材料一公元前 8世紀左右,在腓尼基人、埃及人和希臘人的商貿活動的基礎上,整個地中海地區形成了一個超越各族群組織之上的文明交流共同體,這個“地中海共同體”的大致范圍包括整個希臘大陸和愛琴海諸島嶼、黑海沿岸的希臘殖民城市、小亞細亞、西域新月地帶的廣大地區、以埃及為代表的北非地區,以及腓尼基人活躍的地中海沿線各個城市,當然也包括西西里島和南意大利地區的腓尼基人和希臘人殖民城市。公元前8世紀左右的“地中海共同體”首先是一個貿易共同體,在復雜的貿易網絡基礎上,形成了一個文明交流的共同體。-摘編自李永斌《地中海共同體:古代文明交流研究的一種新范式》材料二古希臘文明是典型的海洋文明,海洋與希臘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波塞冬作為重要的海神,受到廣泛的崇拜,并逐漸具有了泛希臘性質。海神的創造既是希臘人思想智慧的結晶,又是社會現實的反映。先民們利用海洋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探索和發展,不論是對個人,還是城邦都有巨大的價值。海洋已成為希臘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特別是在公元前5世紀希波戰爭之后,海洋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改進造船技術以適應海戰,發展海軍力量。尤其是雅典海上帝國的建立,在與陸權強國斯巴達的競爭中,海洋意識逐步形成。-摘編自蘇莎《古希臘海神崇拜與海洋意識探析》(1)根據材料一概括“地中海共同體”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希臘海洋意識形成的原因。(8分)17.【古代世界文化交往】(14分)材料一文明交往在形式上由于社會歷史狀況錯綜復雜而表現多種多樣,但和平與暴力是兩種基本的交往形式。前者是經常的、大量的和主要的交往形式。無論是古代的各文明中心之間,還是跨大陸的各帝國之間,或者是民間的商旅、教旅、學旅之行,和平形式的交往,一般占有主導地位。后者,諸如征服、掠奪、搶劫、破壞、兇殺,特別是戰爭,從人類社會一開始,也因為種種原因而大量存在。暴力交往是一種急風暴雨式的殘酷交往形式,它具有和平交往所不具備的沖擊力量,其結果是交往范圍的迅速擴大和交往程度的空前擴展,并常常導致社會形態的更替。摘編自彭樹智《文明交往論》材料二拜占庭帝國(395-1453年)處于歐亞大陸的交匯處,其核心地區位于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干半島,領土也曾包括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正處在歐亞大陸的黑海與地中海的交通要道上,扼守東西方交通陸橋和南北航道要沖。從5世紀到15世紀,君士坦丁堡一直扼守在古代的貿易交通要道上,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商業和船運中心。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希臘文明等大量的地域文化形態,都發生在這個地區。這些不同的古代文化或文明,在性質上各有特點,表現形態各異。從君士坦丁一世起,到查士丁尼一世等,拜占庭就曾經歷過大規模對外族的戰爭和領土擴張,先后征服了地中海周邊的歐洲、小亞細亞、敘利亞、埃及等大片區域。拜占庭文化在西方文化發展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它是人類文化寶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摘編自劉建軍《拜占庭文化的歷史價值新論》(1)根據材料一概括文明交往的主要形式,結合世界古代史所學知識各舉一例予以簡要說明。(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拜占庭帝國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紐帶的原因,闡釋“拜占庭文化在西方文化發展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8分)18.【印度洋貿易】(15分)材料-7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興起,印度洋貿易從地中海貿易的一翼躍為連接亞歐非三洲的中心。印度洋有規律的季風、洋流以及沿岸豐富的物產,利于印度洋貿易區的形成。阿拉伯人學會了使用指南針,也方便了印度洋上的航海和貿易。印度洋貿易的產品十分豐富,主要有香料、瓷器、絲綢、黃金、象牙、寶石、玳瑁等。由于生產力的限制,印度洋貿易通常由阿拉伯中介人的多次傳遞而間接完成,直接貿易的成分相對較少。阿拉伯、印度和中國等地的商人在印度洋地區建立了較成熟的貿易規則,貿易的參與者通過和平的商業競爭控制貿易。-摘編自潘樹林《試論中世紀印度洋國際貿易區的形成、特點和歷史地位》材料二開辟好望角航線后,不具備商品優勢的葡萄牙帝國,通過武力征服取得對阿拉伯人的優勢,從而卷入到印度洋貿易體系中;通過散布在印度洋沿岸的要塞和貿易據點,以及通行證制度壟斷印度洋貿易。葡萄牙通過引入武裝貿易和壟斷貿易模式,壟斷了東方航線,稱霸印度洋,獲得了豐厚的商業利益。葡萄牙人在印度洋地區的貿易活動,豐富了從亞洲運往歐洲的商品,溝通了古老的印度洋貿易體系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體系,為荷蘭、英國等在印度洋的擴張奠定了基礎。-摘編自趙婧《葡萄牙帝國對印度洋貿易體系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說明阿拉伯帝國在溝通世界貿易中的作用。(6分)(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近代早期印度洋貿易的變化并分析印度洋貿易的影響。(9分)19.【東印度公司:一個時代的商業帝國】(12分)材料一東印度公司掠奪的印度財富在英國社會的流向分配比例表年份比例 實際成本(輸出商品及金銀)% 關稅% 股東紅利% 船業主運費% 銀行家及其他商人的匯票支出% 其他雜項(職員、薪水、補貼、行賄)%1710 11.9 23.1 42.6 16.8 1.4 4.21720 38.4 21.8 19.6 7.8 6.5 6.91730 36.5 21.2 24.4 7.9 6.1 3.9材料二隨著國內產業的發展,產業界希望有一個更廣闊更自由的市場,壟斷貿易的方式顯然是有違這一發展趨勢的。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伺機要政府撤銷這個曾經催發著自己成長的貿易壟斷公司。印度民族大起義為之提供了契機,1858年8月2日,英國議會通過了關于改善治理印度的法案,東印度公司被撤銷。-據諶煥義《論東印度公司與近代早期的英國社會》英國東印度公司是一個時代的象征。閱讀材料,從中提取相關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加以闡釋。(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2025年春“荊、荊、襄、宜四地七??荚嚶撁恕?br/>高一期中聯考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題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B B D A C C D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B B D A A B C1.C【解析】自由民與奴隸之間的懲罰不同,體現一定的階級歧視性,C項正確;材料主要講自由民與奴隸之間的懲罰不同,沒有提到奴隸主貴族,與維護奴隸主私有財產無關,A項錯誤;古巴比倫在《漢謨拉比法典》頒布前就已經建立了君權神授國家,B項錯誤;材料中強調同罪但階級不同而不同罰,并不是處罰結果都很重,不能表明崇尚嚴刑峻法的思想,D項錯誤。2.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紙草文獻,其內容主要與數學相關,如:劃定田界、修建金字塔、確定勞動者的報酬、按土地面積征稅、計量糧食等。表明古埃及的數學服務于日常生產生活,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問題不全是幾何,A項錯誤;內容主要體現了古埃及數學服務于現實需要的特征,與商品經濟無關,C項錯誤;材料并沒有涉及土地所有權問題,并且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廟占有,D項錯誤。3.B【解析】材料主要講經濟發達的城邦和相對不發達的城邦發展出來的政體不同,經濟形態影響政體的類型,B項正確;選項A,材料未提及公民權范圍對政治參與的直接作用,僅隱含民主程度差異。選項C ,斯巴達雖以軍事聞名,但材料未將軍事實力作為政體形成的主因。選項D,地理位置可能影響經濟形態(如雅典靠海發展商業),但材料未直接強調地理的決定性作用。4.D【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波斯帝國借鑒了亞述、埃及、希臘等地的文化藝術,并加以改造,這推動了亞洲兩河流域文明與非洲埃及文明的交流,D項正確;材料并沒有涉及不同統治區域的管理方式,A項錯誤;不同的文化不一定會帶來分裂的結果,B項錯誤;波斯帝國主要存在于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早于希臘化時代,C項錯誤。5.A【解析】古羅馬通過立法的形式來干涉公民的生活,鼓勵生育,體現羅馬帝國重視人口問題,A項正確;材料無法證明這一婚姻法律與儒家思想的關聯,B項錯誤;屋大維被授予“奧古斯都”稱號,是羅馬共和國轉向帝國的標志,C項錯誤;羅馬的繁榮,離不開奴隸和廣大平民的辛勤勞動。材料并未表明羅馬帝國的小家庭以農業為生存手段,并未涉及男耕女織生活方式的表述,D項錯誤。6.C【解析】材料表明,公元6世紀,按照法律適用范圍,將法律明確歸類為市民法和萬民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6世紀在查士丁尼在位期間,拜占庭帝國完成對羅馬法律的系統化建設,推動羅馬法的完善,故選C。材料所處的時期為東羅馬帝國,萬民法所體現的是理性主義精神,故排除A。材料并未體現平民與貴族矛盾對法律制定的影響,故排除B。西羅馬帝國滅亡于476年,故排除D。7.C【解析】根據材料13-14世紀英國中等農戶生產的產品大量進入市場,商品率達到53%,說明農業經濟的商品化程度較高,故選C。由材料可知中等農戶有較大的生產自主權,大概率為自由農民,故排除A。材料無法體現出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否推動歐洲由中世紀向近代社會轉型,故排除B。材料無法體現農村商品經濟發展是否由城市復興推動,故排除D。8.D【解析】根據材料“15世紀前期”“小亞細亞半島”“波斯的絲綢商隊”印度、阿拉伯半島的香料商隊”“意大利的佛羅倫薩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奧斯曼帝國興起于小亞細亞半島,不斷擴張后成為地跨歐亞非的帝國,15世紀前期,帝國經濟一度繁榮,控制連接亞歐的商路,客觀上推動不同區域文明的交流,故選D。材料反映的是奧斯曼帝國,并非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故排除A和B。新航路開辟于15世紀末16世紀初,由葡萄牙和西班牙主導,故排除C。9.B【解析】根據材料“德川幕府將朱子學奉為官學”“強調以君臣關系和家族關系維持社會秩序”,表明德川幕府試圖通過強化思想控制,以鞏固自身統治,故選B。材料無法體現幕府是否是為了應付社會危機而進行的改革,古代日本主動性改革最為典型的是公元6世紀的大化改新,故排除A。德川幕府對外推行鎖國政策,故排除C。東亞文化圈開始形成于唐代,故排除D。10.B【解析】據材料說明,這一政權采用集權主義的國家治理方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印加帝國采取上述集權舉措,是為了國家治理的現實需要,故選B。材料所處的文明區域是印加人,故排除A。印加帝國位于南美洲,故排除C。材料表明印加帝國推行國王主導下的集權主義統治,而非氏族部落統治模式,故排除D。11.D【解析】A項“奧斯曼威脅”是傳統“商業危機說”,與題干中學者觀點形成對立; B項“貴金屬需求”關聯殖民經濟動機,但與材料不符;C項“人文主義”側重思想層面,與題干中的經濟競爭無直接聯系。D項“打破貿易壟斷的博弈”緊扣材料中“熱那亞聯合他國競爭”的核心邏輯,強調區域勢力此消彼長的動態過程,故選D。12.A【解析】結合材料“發現了紐芬蘭島”“留下了詳細的航行記錄和航海圖”“到達新西蘭”可知這些航線有的發現了新的地區,有的開辟了新的航線,它們共同的作用是填補了人們對偏遠地區的地理認知,豐富了人類的地理知識,故選A項;其他幾項與材料不符。13.A【解析】金銀的大量涌入引發了歐洲的“價格革命”,選A;美洲的金銀被掠奪,無法推動美洲經濟發展,B錯誤;歐洲殖民掠奪的根源是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但西葡作為封建國家,資本主義并沒有快速發展,C錯誤;黑奴貿易是非洲的,材料與非洲無關,D錯誤。14.B【解析】墨西哥屬于新大陸,菲律賓群島屬于亞洲舊大陸,從材料看出,新的航路擴大新舊大陸間的經貿往來,B正確;這條航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以及中國無關,A、C錯誤;材料與掠奪金銀無關,D 錯誤。15.C【解析】天花等疾病的傳入不僅對美洲人口毀滅打擊,還對思想形成巨大沖擊,體現了文明的沖突與交流,故選C。僅僅是信仰發生改變并不能加速美洲傳統社會的解體,A錯誤;材料與欺騙無關,B 錯誤;基督教傳播并不代表殖民地文化進步,D錯誤。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1)特點:建立在商貿活動的基礎之上;范圍較廣,包括西亞、北非和歐洲的早期文明與城市;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8世紀就已形成;超越族群組織,共同體程度較為復雜。(任意三點可得6分)(2)原因:從歷史來看,受到海洋文明和海神信仰的影響;從經濟來看,古希臘城邦發展海外工商業的需要;從軍事來看,希波戰爭推動海軍建設與對海洋的重視;從政局來看,雅典與斯巴達的海權與陸權競爭,加速了海洋意識的形成。(答出四點可得8分,其他合理的作答亦可斟酌賦分)17.(1)主要形式:和平交往、暴力交往(2分)說明:①和平交往:腓尼基字母的傳播、絲綢之路、印度佛教的外傳、阿拉伯帝國的文化橋梁(2分)②暴力交往:波斯帝國的對外擴張、亞歷山大東征、羅馬帝國對外擴張(2分)(2)原因:地理位置特殊,地處亞歐大陸交匯處,東西方交通要道;商業貿易相對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商業和船運中心;文化交往,拜占庭帝國曾經所轄的地區也是多個古代文明的誕生之地;拜占庭帝國不斷對外征服和被外敵襲擾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任意兩點可得4分)闡釋:拜占庭帝國保存了古希臘羅馬文化遺產,為文藝復興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以《民法大會》為代表的羅馬法,成為后世歐洲國家立法的基礎。拜占庭文化融合東西方文化,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任意兩點可得4分)18.(1)作用:阿拉伯帝國的興起為印度洋貿易提供了政治和經濟的支持;連接歐亞非三洲,地處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交匯區,是東西方貿易的中介和橋梁;商品種類豐富,促進各地資源的交流;阿拉伯商人貿易范圍廣,加強了世界各地聯系;阿拉伯人學會了使用指南針,為航海和貿易提供了便利。(任意三點6分)(2)變化:貿易主體,由阿拉伯人到葡萄牙帝國的介入改變了原有的貿易格局;貿易模式從和平的商業競爭轉變為武裝貿易和壟斷貿易;貿易產品上,印度洋貿易的商品種類更加豐富;貿易利益上,商業利益更加豐厚。(任意兩點4分)影響:促進了印度洋沿岸商品的流通和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貿易規則的完善和商業競爭的規范化;溝通了古老的印度洋貿易體系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體系;為歐洲國家的崛起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經濟支持,促進了歐洲國家向海外擴張的步伐。(兩點4分,三點5分)19.示例:東印度公司的興衰與時代發展密切相關。(論題2分)東印度公司的興衰是資本主義早期全球化進程的縮影,其歷史軌跡與近代世界體系的形成、國家權力關系演變及經濟理論轉型密切相關。(闡釋2分)新航路開辟后,英國加速對外殖民擴張,奉行重商主義。東印度公司獲得皇家特許,取得貿易壟斷特權;采用新型的股份合作模式,打壓競爭對手;武裝占領印度地區,東印度公司走向興盛,逐步從一個商業貿易企業轉變為英帝國在印度殖民統治的代理人。東印度公司為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了雄厚的資金,為其成為日不落帝國奠定了物質基礎,其殖民統治給印度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自由主義思想盛行,議會改革的推進及印度民族大起義的爆發,說明東印度公司的管理方式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于是,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壟斷權逐步被取消并喪失對印度的殖民統治權,最后走向衰亡。東印度公司的衰亡,是英國工業資本對商業資本的勝利,標志著英國在印度殖民政策的轉變。(論證6分)總之,東印度公司與時代發展趨勢息息相關,其興衰是一個時代發展與變動的象征。(結論2分)(從單方面確立論題論證東印度公司的興或者衰,只要論題正確,史論結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