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德陽市高中2022級第三次診斷考試歷史試卷說明:1本試卷分第【卷和第Ⅱ卷,共6頁,考生作答時,須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在本試卷、草稿紙上答題無效。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2.本試卷滿分100分,75分鐘完卷。第|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特合題目要求的。)1.據考古發掘,在黃河上游的某聚落遺址中,毫無隨葬品的墓葬有22座,占總墓數的2.5%;1一5件的有180座,占20.6%:6一30件的有551座,占63.2%;30件以上的有119座,占13.6%。由此判斷,該聚落A.社會分工日益細致B.階級分化比較明顯C.國家形態初步具備D.宗族觀念已經出現2.西周時期,周王要在每年春天舉行籍田禮,即通過象征性地親自參加勞動,表達對農業和本族民眾的關心。然而在西周末年,周宣王卻因與靠近籍田的王室姻親發生沖突,放棄了歷代周王一貫堅持的籍田禮。這一變化表明當時A.禮樂制度名存實亡B.土地國有制的廢除C.宗法關系日漸淡薄D.分封制度開始解體3.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寫道:漢興以來,“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而賈生、晁錯明申、商,公孫弘以儒顯,百年之間,天下遺文故事,糜不畢集。”司馬遷記述的這一現象A.奠定了獨尊儒術的基礎B.不利于大一統國家的確立C.完成了諸子思想的整合D.得益于統治者的治國理念4.魏晉南北朝時期,家史大量涌現出來。唐代劉知幾對此評價道:“高門華胄,奕世載德,才子承家,思顯父母。由是紀其先烈,貽厥后來…此謂之家史也。”當時家史的編寫A.改變了傳統的史學撰寫體裁B.確立了門閥士族的文化優勢C.旨在為后世提供客觀的史料D.符合統治者治理國家的需要2022級第三次診斷考試歷史試卷第1頁(共6頁)可日00000005.朱熹知南康軍(今江西廬山市)時,因天氣干旱導致水稻歉收,勸農民補種麥以補充糧食;黃震知撫州(今江西撫州)時,感嘆撫州民眾不肯種麥,撰寫《勸種麥文》,強調種麥的好處。此類事務成為當時地方官員工作的重要內容。這些現象反映了當時A.地方官重視推廣新技術B.土地利用效率提高C.傳統經濟結構發生變動D.自然災害頻繁發生6.明末,馮夢龍收藏了很多古今通俗小說,編輯成《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他指出:“明者,取其可以導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適俗也。恒則習之而不厭,傳之而可久。”由此可見,馮夢龍A.主張文學應服務于政治教化B.追求文學藝術形式的完美C.注重文學的世俗化和教化性D.提倡文學應反映社會現實7.1841年,林則徐上書道光皇帝,主張發動民眾御敵,奕山則稱“粵民多漢奸、賊黨”。《廣州和約》簽訂后,奕山把戰敗說成是英人“乞恩通商”,把“贖城費”說成“歸還商欠”。奕山的這些認識A.深受天朝上國觀念影響B.突破了朝貢貿易體制C.表明地方離心傾向明顯D,反映出民族意識萌發8.1909年《時事報館戊申全年畫報》上刊登了一幅漫畫(見圖1),畫中一人正全力按住水中葫蘆,并配文曰:“水上按葫蘆,沉的快浮的也快”。作者創作該漫畫意在部沿整換站國快圖1A.為革命思想傳播掃清障礙B.諷刺清廷禁錮思想徒勞無益C.反映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D,喚醒民眾對言論自由的關心2022級第三次診斷考試歷史試卷第2頁(共6頁)0000000德陽市高中2022級第三次診斷考試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2.C3.D4.D5.B6.C7.A8.B9.D10.A11.A12.C13.D14.B15.A16.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共52分。)17.(25分)(1)歷程:新航路開辟后,葡、英、荷等國先后走上殖民擴張道路,野蠻掠奪非洲財富及人口,加速了西歐資本的原始積累,但給非洲帶來深重災難。(2分)工業革命時期,列強為獲得原料和商品傾銷市場,以戰爭和不平等條約獲得特權,將非洲卷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2分)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列強進人帝國主義階段,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非洲被瓜分殆盡,非洲發展陷人困境。(2分)(2)變化(任答3點6分)①援助主體:從政府單一主導向政府與企業共同參與,推動市場化合作。②援助目標:從支持民族獨立逐漸轉向經濟技術合作。③援助方式:從單一的無償援助,逐步拓展為無息貸款、優惠貸款、投資合作、技術授助等多元化模式。④援助模式:從直接提供援助到促進非洲“造血”能力建設,強調自主發展,提高非洲國家的經濟獨立性。⑤援助性質:由重視意識形態色彩到發展互利合作。外交理念(任答2點4分)①平等互利:不同于西方殖民掠奪模式,不附加政治條件。②合作共贏:推動中非共同發展,增強非洲自主發展能力。③真實親誠:強調真誠合作,深化中非友誼。④南南合作:加強發展中國家團結,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3)意義(9分)①對中國:拓展非洲市場,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②對非洲:改善基礎設施,推動工業化,增強經濟自主發展能力,為現代化莫定基礎。③對世界:有利于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推動了發展中國家間的合作,推動了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2022級第三次診斷考試歷史答案第1頁(共3頁)18.(12分)論題一:全球時間確立的推動因素論述:19世紀以來,全球時間的確立源于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和國家治理的需求。工業革命后,鐵路和電報加快了交通與通訊速度,但地方時間不統一導致混亂。英國1847年在鐵路系統采用格林尼治時間,美國1883年推行時區制度,以適應鐵路調度,這為全球標準時間奠定了基礎。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推動時間標準化。19世紀晚期,國際貿易、跨國企業的發展要求統一時間以協調商務活動。1884年國際子午線會議確立格林尼治時間,并劃分全球時區,增強了經濟合作的穩定性。同時,國家治理需求促進了時間標準化,如德國1893年采用標準時間以提高行政效率。綜上所述,全球時間的確立是科技、經濟與國家治理共同作用的結果。格林尼治時間不僅提升了全球效率,也反映了現代國家對秩序和統一管理的追求。論題二:全球時間確立過程中的沖突與對抗論述:全球時間的確立并非自然接受,而是充滿國家利益和文化認同的沖突。格林尼治時間由英美主導,法國出于民族自尊堅持巴黎時間,直至1911年才妥協。這表明時間不僅是技術問題,也關乎國家主權。在非西方國家,標準時間推廣面臨更大阻力。英國在印度推行標準時間時遭遇反抗,被視為破壞傳統作息的殖民手段。奧斯曼帝國城市的鐘聲系統也體現了地方傳統與西方標準的沖突。這些案例表明,全球時間標準化過程中,西方強權主導,而非西方國家則經歷了抵制與妥協。綜上所述,全球時間的確立不僅是科技發展的產物,更是權力博弈的結果。時間標準化過程中,民族認同與文化傳統始終影響著各國的選擇。論題三:全球時間趨同的成就與隱憂論述:全球時間趨同提升了交通、貿易和通信效率。19世紀末,美國時區劃分和國際子午線會議的決策,使跨國合作更加順暢,減少了時間混亂,推動了全球化進程。但這一過程中,西方強權的主導引發爭議。格林尼治時間成為國際標準,更多是英美影響力的結果,法國等國曾強烈抵制。此外,在印度等殖民地,標準時間不僅遭到文化抵制,還被視為殖民統治的工具。統一時間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削弱了地方傳統,導致文化不平等。綜上所述,全球時間趨同提高了效率,促進了國際合作,但也反映了全球權力的不平衡。我們在享受標準時間便利的同時,也應關注其對文化多樣性的影響。(考生還可以從其他立論方向,諸如全球時間與國際政治秩序的構建、全球時間與“時間霸權”、全球時間與全球化、全球時間的沖擊與因應、全球時間與文化沖突、科技發展與全球時間、全球時間的利與弊等。評分細則:論題3分,論述9分,小結有深度可加1分,但總分不超過12分。)2022級第三次診斷考試歷史答案第2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四川省德陽市高中2022級第三次診斷考試歷史.pdf 四川省德陽市高中2022級第三次診斷考試歷史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