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 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一至六單元。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古埃及(卡疊什戰役銘文)中,每當提到黎凡特城市(東地中海地區)時,城市名字后必然會加上代表蠻荒山地的字符;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埃及的城市名稱后只會出現象征城市的字符,這凸顯了A.古代文明發展的差異性 B.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發達C.古代東西方文化的隔周 D.古埃及人的文化優越感2.表1所示為古代世界部分帝國的興起與發展狀況。由此可見,這些帝國的共同點是表1專國 興起與發展情況波斯專國 興起于伊切高原,公元前9世紀仍處于時牡部落階段,公元前6世憶定立起地跨三大洲的旁國亞歷山大專國 興起于希臘北部,全元前7世紀形成國家,公元前4世紀定立起地跨三大洲的李四羅馬多四 興起于意大利中部,公元前8世紀羅馬域出現,公元2世紀形成地跨三大測的命國A.興起于早期文明核心區 B.帝國擴張的方向及路徑C.展現出強大的征服能力 D.具有比較高的文明起點3.據東晉法顯的《佛國記》記載,笈多王朝時,“諸國王、長者、居士,為眾僧起精舍供養,供給田宅、園國、民戶、牛犢,鐵券書錄。后,王王相傳,無敢廢者,至今不絕”。這反映出笈多王朝A.等級制度森嚴 B.私有制度加強C.經濟秩序穩定 D.寺院經濟發達4.馬里是西非地區13世紀至14世紀崛起的一個奴隸制國家,廷巴克圖中的桑科爾清真寺就是著名的學術中心,當地的圖書館藏書豐富,西非和北非的各類學者、醫生、建筑師都紛紛前來馬里學習。材料可用來說明A.人類文明產生的多元一體 B.世界古代文明的開放多元C.馬里推動了區域文化交流 D.馬里成為非洲的文化中心5.在印加帝國中,印加本族人是統治者,他們把被征服地區的部落首領扣押在都城作為人質,并讓部落首領之子在庫斯科接受教育;他們還把被征服者的神吸收過來,但這些神只能處于從屬地位。這些舉措旨在A.鞏固帝國統治 B.豐富宗教信仰C.促進文化融合 D.籠絡地方勢力6.1492年,德國紐倫堡地理學家馬丁·貝海姆請工匠打造了一個地球儀-“地球蘋果”(如圖1所示)。該地球儀上面標注出了2000個地名、100多幅插圖、48面旗幟、50多個圖例。麥哲倫出航時將其隨身攜帶,并在上面畫出了他打算航行的路線。這說明當時圖1A.“地圓說”得到了廣泛認可 B.地理學進步助推新航路開辟C.德國的航海水平領先歐洲 D.合作開辟新航路的意識濃厚7.近代美國人類學家梅里亞姆指出:白人、戚士忌和外來疾病直接損害印第安人的健康,殖民者無情地沒收他們的土地和家園,迫使印第安人在更荒涼的地域避難,而這些地方通常遠離水源,食物供應緊張。由此可見,美洲原住民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是A.外來物種和疾病的侵襲 B.殖民主義者的奴役掠奪C.奴隸制種植園經濟盛行 D.美洲生存環境趨于惡化8.達·芬奇在長期人體研究與繪畫實踐中發現了人體繪畫的規律,認為頭是身高的八分之一,肩寬是身高的四分之一等;米開朗琪羅將“黃金分割率”大量運用于(大衛)等作品的創作中。這體現了A.人文精神的萌發 B.近代科學的勃興C.神權束縛的瓦解 D.科學與藝術交融9.圖2為18世紀前后英國政治結構示意圖,圖中①②③處分別對應的是圖2A.內閣、議會、國王 B.首相、國王、議會C.內閣、首相、議會 D.首相、議會、國王10.到1873年,日本封建領主不再是向農民索取年貢的地主,他們的產業被折算為年金,他們有的將這些貨幣資產投資到銀行、股票、工業或地產上,從而躋身金融寡頭之列。這一轉變A.營造了有利的改革環境 B.導致金融壟斷資本發達C.消除了幕府統治的基礎 D.減輕了中央的財政壓力11.有學者稱,18世紀初“建立科學的傾向”是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隨“建立科學的預向”之后而來的是“應用科學的傾向”,主要表現為科學與技術的結合。以下發明可用于佐證“應界科學的傾向”的是A.1733年,飛梭的發明 B.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發明C.1831年,發電機的發明 D.1923年,電視機的發明12.傅立葉在《新世界》中指出:“在文明制度(資本主義制度)下,貧困是由富裕產生的,”他把本主義的經濟危機稱為“多血癥的危機”,并稱資本主義工廠是“溫和的苦役場所”。由此見,傅立葉A.對機器大生產持反對態度B.準確指出經濟危機的根源C.認識到階級斗爭的重要性D.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13.巴黎公社廢除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的機構,實行立法和行政機構統一的制度-社委員會,公社委員會由工人、社會主義者以及在巴黎的外國革命者共同選舉產生,負理一切社會事務。這表明巴黎公社A.制度建設具有創新性 B.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C.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 D.忽視行政效率的提高14.16世紀后,西屬拉丁美洲劃分為若干行政區,由國王委派總督進行管轄。殖民地的各城市一般都設有市議會,其成員由總督指派,或從當地大地主中選出。市議會的權力很小,往住僅限于討論稅收、公用建筑以及有關印第安人的問題,這一治理模式A.移植了歐洲資本主義制度B.體現了殖民地的自治特性C.影響了拉美獨立后的政治D.有利于培育新的生產方式15.19世紀50-70年代,歐洲人對尼羅河上游支流、贊比西河,剛果河、尼日爾河有著強烈興趣。蒙戈·帕克先后兩次前往尼日爾河探險,約翰·漢寧·斯皮克是第一個看到東非大湖的歐洲人,戴維·利文斯通從贊比西河出發跨越整個非洲大陸到達西部海岸。這些探險活動A.為歐洲殖民擴張奠定了基礎B.滿足了殖民者侵略非洲的愿望C.標志著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D.旨在加深歐洲對非洲了解認識16.1885年,剛剛成立的國大黨的政治主張僅限于實行代議制,經濟主張也只要求保護工商業和實行固定田賦。1906年,國大黨通過了以“斯瓦拉吉”(自治)、“斯瓦德希”(自產)、抵制英貨和實行民族教育為內容的斗爭綱領。這一變化源于印度A.殖民程度的加深 B.民族工業的發展C.民族意識的覺醒 D.政黨政治的成熟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世紀后期,隨著歐洲城市的興起,教士和貴族之外又產生了一個新的階層-市民臥層。城市的財富引起了王侯的重視,在莫定法國強大王權的布地納戰役中,各城市派遣的軍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專門服務于市民于弟的世俗社的教育機構在城市出現,而在此之前人們只能在教會學校學到知識。在城市的行政管理中逐漸用本國方言代替了拉丁語。盡管教會無法括手城市的管理,市民階層卻經常與社會當局發生沖突,表現出強烈的反教權傾向。-摘編自[比利時]亨利·皮雷納(中世紀的城市)材料二從11世紀開始,隨著莊園之外的土地得到開墾,許多人鳳離莊國而生活。為了將農奴留在莊因,莊因主不得不給農奴更多的自由,并盡量克制對農奴的盤制。與此同時,無論是莊園主,還是農民,都不滿足于自給自足,而是努力為市場的需要而進行生產。農產品不斷筑入城市。受到城市風氣的影響,一些莊因主不再向農奴征收實物,而是以貨幣代之。-摘編自趙立行(論中世紀后期西歐莊因的商業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世紀后期歐洲城市興起的影響。(6分)(2)根據材料二,抵括中世紀后期西歐莊園的變化。(4分)(3)綜合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角度,指出中世紀后期西歐城市與莊園之間的聯系。(4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是地理,而不是人,使得中西方走上不同的道路。地理因素使得西方人比東方人更容易到達關洲。海水就像地球的血液,航道就像地球的經絡,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開辟使“世界連成一體”,全球意義上的世界歷史出現了。海權開始壓倒陸權,海洋開始戰勝陸地。全球格局西升東降,西方開始興起,東方開始衰落,西方逐漸壓倒東方。-植出自李興(近代以來全球海陸之變與東西之分:相互關聯與歷史影響》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在在布斯(1588-1679)看來,人社本瑟,在自然狀態下,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相五競爭、命斗。為了擺脫自然狀態的混亂和恐懼,人們通過訂立社會契約,將自己的全部權利讓波給一個主權者(四家或政府),強調主權者擁有絕對的、不受限制的權力,主權不可分割、不可轉讓,在市斯傾向于君主專制政體,他認為在君主制下,權力集中于一人之手,有利于實現國家的統一和穩定,能夠更有效地維護社會秩序。霍布斯并不要求貿易及企業的自由,反而承認獨占特許制度的合理。顯然,資產階級新貴族并不認同在布斯的觀點。-摘編自關于座、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上卷材料二啟蒙思想家洛克(1632-1704)認為,人類在自然狀高下并非如霍布斯所描繪的那般混亂無序,并提出人性本苦的觀點。他認為人類在自然狀態下是平等的,并且有自然法來指導人類的行為,人們在訂立契約時,只是讓進了一部分權利給政府,如司法權等,而保留了生命、自由和財產等基本權利。洛克提出了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的思想,立法權高于行政權,立法權屬于議會,行政權屬于國王。洛克認為,君主的權力應受到法律和議會的限制,政府的權力是有限的,只有在保障人民比利的前提下,政府的統治才具有合法社。-摘填自馬克點(世界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霍布斯與路克的思思差異。(6分)(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用“資產階級新具族并不認同征布斯的觀點”的理由。(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表2 1700-1850年英國部分行互人均產出(以1450年為100基準)時間 金屬和乘礦業 甘取品和皮率業 貿易和運出業 服務業1700年 223 112 690 1901750年 300 116 855 2211800年 1730 1951 297 2921850年 2459 453 3072 433-據王斯比主端(世界通史·工業文明的興盛)材料二到18世紀末,都譯王朝以表由小農、鄉坤、工匠、商人組成的傳統讓會結構漸趨瓦解。隨著城市地區勞動力儲備枯竭,勞動力供求失所加劇,城市實際工資增長率上升,而食品價格和工業品價格都在下降。與此同時,英國的工業化推動了英國社會福利增長,雖然同時也件隨著疾病、失業、流民、環境污員、品因、紀聯率上升和貧窗分化等,但總體而言,人民的生活水平、福利保障、預期壽命等民生指標均大幅度提高。-接出自丁憲(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經濟發展和人口變遷)(1)根據材料一,概括1700-1890年英國經濟發展的特征,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工業革命對英國社會的影響。(6分)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參考答案1.D 2.C 3.D 4.C 5.A 6.B 7.B 8.D 9.B 10.A 11.C 12.D 13.A 14.C15.A 16.B17.(1)影響:沖擊了中世紀原有的社會結構(市民階層興起);有利于王權的強化;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教會;推動了世俗教育和民族文化的發展;推動了工商業的發展。(6分,答出三點即可)(2)變化:農奴對莊園主的人身依附減輕;自給自足的經營方式逐漸被打破;農產品商品化趨勢增強;貨幣地租逐漸取代實物地租。(4分,答出兩點即可)(3)聯系:城市的發展沖擊了莊園固有的經營管理方式,推動了莊園的商業化;莊園的商業化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和人口,推動了城市工商業的發展。(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示例一論題:新航路的開辟重塑了國際格局。(2分)闡述:在15世紀以前,世界各地區相對孤立發展,國際格局呈現區域化、分散化特征。(2分)新航路開辟后,西歐國家開啟殖民擴張并擴大海外貿易。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在美洲、非洲、亞洲建立殖民地,掠奪金銀與資源。荷蘭、英國、法國隨之跟進。(2分)歐洲開展三角貿易,將歐洲工業品輸往亞非美,從非洲販奴至美洲,再從美洲運回原料。這種全球性的貿易往來使得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各地區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但也導致亞洲、非洲和美洲在經濟上逐漸依附于歐洲。歐洲列強的殖民擴張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政治動蕩。在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統治摧毀了當地的印第安文明,建立起歐洲式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結構。在非洲,奴隸貿易導致非洲人口大量減少,許多部落和王國遭到破壞,政治秩序陷入混亂。在亞洲,西方列強通過武力和不平等條約,逐漸打破了亞洲國家原有的政治格局,如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使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中國也在鴉片戰爭后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5分)總之,新航路的開辟是人類歷史的關鍵轉折點,有力地重塑了國際格局。(1分)示例二論題:地理因素在東西方歷史分化中起了重要作用。(2分)闡述:1500年前后,歐洲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洋環境為其探索新航路和對外擴張提供了便利。歐洲大陸三面環海,海岸線曲折,擁有眾多天然良港,如里斯本、威尼斯和熱那亞等。歐洲位于大西洋東岸,與美洲隔海相望,北大西洋的洋流和盛行西風為航海家提供了順風順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