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上學期高一期中考試試卷歷史(考試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所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中國原始文化起源地眾多,下列文化遺存位于長江流域的是 ( )A.仰韶文化 B.龍山文化 C.紅山文化 D.良渚文化2.劉秀在位期間,整頓吏治、節(jié)省開支、清查全國墾田數(shù)量、釋放奴婢,出現(xiàn)了政治清明、經(jīng)濟繁榮、文化昌盛的治世局面。史稱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3.中國近代以鴉片戰(zhàn)爭為開端,主要是因為 ( )A.社會性質(zhì)開始發(fā)生根本變化 B.中國人民開始了反侵略戰(zhàn)爭C.清政府開始成為洋人的朝廷 D.中國人民民族意識開始覺醒4.“毛澤東率領數(shù)萬工農(nóng)紅軍完成的戰(zhàn)略轉移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傳奇”,其中的“戰(zhàn)略轉移”指的是A.秋收起義 B.井岡山會師 C.紅軍長征 D.西安事變5.史學界一般把我國全民族抗戰(zhàn)時期劃分為“戰(zhàn)略防御”、“戰(zhàn)略相持”和“戰(zhàn)略反攻”三個階段。其中“戰(zhàn)略相持”階段開始的標志是 ( )A.1937年11月淞滬會戰(zhàn)結束 B.1938年10月武漢會戰(zhàn)結束C.1938年春季臺兒莊戰(zhàn)役結束 D.1940年秋季百團大戰(zhàn)勝利6.1949年春,毛澤東在某次會上提出了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基本方針,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農(nóng)村轉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勝利后黨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這次會議是()A.八七會議 B.遵義會議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屆二中全會7.文明產(chǎn)生的前提條件是 ( )A.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發(fā)展 B.私有制和階級的產(chǎn)生C.國家和文字的出現(xiàn) D.鐵器和牛耕的出現(xiàn)8.下列文化成就屬于古代埃及文明的是 ( )A.史詩《吉爾伽美什》 B.制定《漢謨拉比法典》C.制定第一部太陽歷 D.發(fā)明“阿拉伯數(shù)字”9.波斯帝國的地方管理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縣制 C.行省制 D.盟旗制10.奧斯曼帝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是 ( )A.哈里發(fā) B.蘇丹 C.單于 D.天可汗11.冶鐵技術最初起源于 ( )A.西亞 B.埃及 C.希臘 D.印度12.公元前后,在亞歐大陸東西兩端存在的帝國分別是 ( )A.夏朝和埃及新王國 B.秦朝和波斯帝國C.漢朝和羅馬帝國 D.唐朝和大食帝國13.中古時期,西歐城市的發(fā)展和工商業(yè)繁榮對社會產(chǎn)生深刻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 ( )A.加速西歐封建制度瓦解 B.教皇鼓勵市民自治C.城市完全擺脫領主控制 D.早期資產(chǎn)階級出現(xiàn)14.日本幕府統(tǒng)治時期,掌握實權的是 ( )A.天皇 B.將軍 C.大名 D.武士15.每年夏天,我們中國人都會吃西瓜解暑,西瓜成為我們中國人夏季不可或缺的水果,那西瓜是由下列哪種人培育出來的 ( )A.埃及人 B.班圖人 C.加納人 D.瑪雅人16.發(fā)明“浮動園地”,擴大耕地面積的美洲文明是 ( )A.瑪雅文明 B.印加文明 C.阿茲特克文明 D.津巴布韋文明17.開辟從歐洲到美洲的新航路的著名航海家是 ( )A.迪亞士 B.達·伽馬 C哥倫布 D.麥哲倫18.下列表述符合“價格革命”的是 ( )A.歐洲貿(mào)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B.歐洲股份公司和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xiàn)C.商品種類與商品流通量成倍增長D.大量貴金屬涌入歐洲,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19.文藝復興運動中的下列人物中,不屬于“文學三杰”的是 ( )A.但丁 B.彼特拉克 C.薄伽丘 D.拉斐爾20.文藝復興后期的杰出代表英國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哈姆雷特》《李爾王》等作品體現(xiàn)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觀念是 ( )A.古典主義 B.人文主義 C.現(xiàn)實主義 D.浪漫主義21.歐洲三大思想解放運動興起的相同原因是 ( )A.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B.古典文化的影響C.近代科學的興起 D.專制王權的壓制22.歐洲啟蒙運動中,認為人應該獨立思考,理性判斷,被稱為“啟蒙運動的集大成者”的著名思想家是A.伏爾泰 B.孟德斯鳩 C.盧梭 D.康德23.直接推動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法國大革命,并為資本主義制度建立提供政治思想理念的是A.文藝復興 B.宗教改革 C.科學革命D.啟蒙運動24.在美國總統(tǒng)紀念堂里,有位美國總統(tǒng)雕像上刻有“他為拯救聯(lián)邦,永久活在人民心中”的文字,該總統(tǒng)領導了 ( )A.獨立戰(zhàn)爭 B.憲法頒布 C.南北戰(zhàn)爭 D.新政改革25.在學習“資產(chǎn)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一課時,有同學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模式進行了以下整理。下邊表中“典型國家”欄中①、②、③處應該填寫的是模式 特點 典型國家模式1 漸進改革,政局相對比較穩(wěn)定 ①模式2 暴力革命,政體演變循環(huán)反復 ②模式3 專制獨裁,專制主義借尸還魂 ③A.英國、法國、德國 B.美國、德國、英國C.法國、美國、日本 D.日本、英國、法國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3小題,其中第26題18分,第27題14分,第28題18分,共50分)26.(18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傳統(tǒng)中,士的形象往往會與“貧”分不開。但到宋代,中國的社會結構發(fā)生了變化,魏晉至隋唐時期的豪門階層漸次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新興的布衣階層。宋人鄭樵總結道:“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這種不問家世而取士的姿態(tài),隨著科舉制度的嚴密化,無疑會加速社會階層的流動。相應地,宋代商業(yè)經(jīng)濟繁榮,社會中也出現(xiàn)了都市貧民階層。-摘編自張文濤《宋代救濟制度與當代扶貧》材料二 縱觀中國的法制史,從商鞅變法開始,就規(guī)定商人及其子孫不得入仕,又將社會劃為士、農(nóng)、工、商四等,商人處于社會的最底層,在社會上處處受到歧視。一直到宋代,這種局面才發(fā)生了轉變,商人的社會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商人不再是低位的“雜類”,商業(yè)也不再是君子不齒的“賤業(yè)”。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商人被編入坊郭戶,成為國家編戶齊民,具有民事主體地位。兩宋法律賦予了商人很多的權利,如參與國家政策的制定。子孫可以入朝做官,并且其人身財產(chǎn)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等等。-摘編自楊軍、劉金《試析兩宋經(jīng)濟立法的專門化對兩宋社會及后世的影響》(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社會結構的變化。(6分)(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商人地位變化與社會生活”展開論述。(要求:自擬論題,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述清晰)(12分)27.(14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羅馬帝國第一任元首)屋大維沒有照搬希臘模式,他將希臘模式和羅馬傳統(tǒng)結合了起來。元首制就其內(nèi)容而言是希臘化的王權專制統(tǒng)治,但卻披上了羅馬共和的外衣,堪稱一種特殊的雜糅政體,是一種隱蔽的君主制。元首制和羅馬早期的王政有所不同,后者是由元老院選舉產(chǎn)生國王,而元首制是元首選定繼承人,由元老院在形式上確認。塔西佗認為,元首制代表著可接受的有法定任期的政府形式,而在希臘人的眼中,元首制就是君主制,屋大維是當時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實行元首制的羅馬帝國前期,被認為是羅馬史上最為穩(wěn)定和繁榮的時代。-摘編自何立波《希臘模式還是羅馬傳統(tǒng)-跨文化視閾下的羅馬元首制》(1)根據(jù)材料,概括羅馬帝國初期元首制的特點。(6分)(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羅馬帝國初期元首制的影響。(8分)28.(18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4世紀,文藝復興運動在意大利興起,隨后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材料一 意大利文藝復興首先在佛羅倫薩孕育,這不是偶然的歷史現(xiàn)象。12-14世紀,佛城(佛羅倫薩)成為地中海地區(qū)最大的經(jīng)濟金融中心,商業(yè)資本很快轉化為產(chǎn)業(yè)資本。于是,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在此萌發(fā)起來。佛城的政體獨具特色,其政府各組織成員是通過相當復雜的民主選舉產(chǎn)生出來的。佛城共和國在教會學校以外,建立文法學校(啟蒙小學)各個修道院舉辦的學習班以及多所大學,佛城的世俗學校從13世紀之后開始興旺起來。由此可見,佛城市民對新文化的需求并非一時沖動,人們對新文化的追求迫切又持久。-于忠偉《試論意大利文藝復興在佛羅倫薩城孕育》材料二 詩人但丁塑造了其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貝阿特麗切,在《神曲》中她代表了永世的幸福和神的祝愿,有明顯的宗教氣息。彼特拉克的詩歌代表作《歌集》中,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勞拉仍然是神和人的媒介,但她也富有人性,有世俗的女性特征,引導著詩人獲得內(nèi)心的安寧平和。-張璐《淺析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材料三 德國文藝復興重點是揭批羅馬教廷和天主教會的反動和愚昧,一些作品中強烈地反映出反對德國分裂、要求德國統(tǒng)一和對羅馬教皇奴役的思想。在法國文藝復興過程中,政治思想上有反對暴君同擁護君主專制不同派別之間尖銳的斗爭,以及君主專制主義同地方封建分裂主義之間復雜的長期斗爭。-劉明翰《歐洲文藝復興的“以人為本”與各國特點》(1)據(jù)材料一,歸納佛羅倫薩成為意大利文藝復興發(fā)源地的主要原因。(6分)(2)據(jù)材料二,分析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變化。(3分)(3)據(jù)材料三,指出德意志和法國文藝復興運動的特點。(6分)(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思想。(3分)2025年上學期高一期中考試參考答案歷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D B A C B D A C C B A C A題號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 B B C C D D B A D D C A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3小題,其中第26題18分,第27題14分,第28題18分,共50分)。26.(1)變化:豪門階層衰落;平民階層興起;都市貧民階層出現(xiàn)。(6分)(2)示例一:論題:商人社會地位的提高有利于社會生活的繁榮。(2分)論述:宋朝政府讓商人參與國家政策的制定,允許商人子弟參加科舉考試、入朝做官等措施表明重農(nóng)抑商政策松動,商人得到社會、國家的肯定,社會地位有所提高。這有利于推動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面對大眾的基層市場蓬勃涌現(xiàn),城市也得到很大發(fā)展,社會階層流動加快,適應市民需要的文藝、娛樂生活更加豐富。(8分)總之,商人社會地位的提高,促進了商業(yè)的發(fā)展,有利于社會生活的繁榮。(2分)27.(1)特點:民主制、共和制和貴族制的混合體;深受希臘文化和羅馬共和國傳統(tǒng)的影響;最終是以維護羅馬帝國統(tǒng)治為目的。(6分)(2)影響:鞏固了羅馬帝國統(tǒng)治者的獨尊地位;糅合希臘與羅馬文化,有利于增強政治認同感;促進帝國的穩(wěn)定和繁榮或維護羅馬帝國統(tǒng)治;但其在本質(zhì)是維護奴隸主的統(tǒng)治。(8分)28.(1)原因:資本主義萌芽出現(xiàn);政治體制具有民主色彩;世俗教育發(fā)達;市民階層的追求等;(任答三點可給滿分,6分)(2)變化:宗教氣息濃厚到世俗化(人性化);(3分)(3)特點:德意志重點是反對羅馬教廷和德國分裂;法國重點是反對君主專制和地方分裂主義。(6分)(4)核心思想:人文主義(以人為本)。(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