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吉林省德惠市2025年中考歷史一模試卷一、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2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1.(1分)“國家”這個詞是表示地緣關系的“國”與表示血緣關系的“家”的合成。夏朝體現“國”與“家”融合的制度是( ?。?br/>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2.(1分)漢以前的中國人,把自己的國家稱為天下;自張騫通西域后,大量“殊方異物”和異國風土人情的記錄傳到中國,改變了中國古代“天下”的觀念。這可以用來說明,張騫通西域( ?。?br/>A.豐富民眾生活 B.推動中外交流C.拓寬國人視野 D.擴大中國影響3.(1分)在北宋樞密院存在的167年中,樞密院正職共73人。其中,文職出身者54人,武職出身者18人,其他出身者1人。這反映了北宋( ?。?br/>A.科舉取士 B.強干弱枝 C.重文輕武 D.分化事權4.(1分)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分析和評判。下面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1127年,金軍攻破開封,北宋滅亡B.元朝實行行省制度C.明朝時從美洲引進了玉米等作物D.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5.(1分)構建知識結構是學習歷史的一項基本技能。下面是某同學編制的知識結構示意圖,他學習的主題是( ?。?br/>A.侵略與抗爭 B.近代化探索C.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D.多民族國家的統一6.(1分)青年,特別是青少年學生,總是用他們滿腔熱血與辛勤汗水書寫著永不褪色的青春傳奇。1919年就是這樣一群青年揭開了一個時代的序幕?!耙粋€時代”是( ?。?br/>A.資產階級革命時代 B.社會主義革命時代C.舊民主主義革命時代 D.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7.(1分)中國有一座城市,它曾經是最早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無產階級在這里首先登上政治舞臺,中國共產黨從這里踏上革命征程,這座城市是( ?。?br/>A.上海 B.重慶 C.天津 D.北京8.(1分)如圖為小歷同學繪制的年代尺,下列最適合作為其標題的是( ?。?br/>A.國民革命運動的開展B.工農武裝割據局面的開創C.敵后抗日戰場的開辟D.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推進9.(1分)紅軍到達瀘定橋時,橋上木板被全部拆除,只剩下13條鐵索,戰士們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沖過火海,最終將敵人擊潰,占領了對岸橋頭。從中可以感受到紅軍戰士( )A.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精神B.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精神C.獨立自主、團結統一的精神D.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10.(1分)在整個解放戰爭期間,山東解放區發動了四次大參軍熱潮。1946年下半年的第一次熱潮以“反奸訴苦”為重點;1948年上半年的第三次熱潮得益于戰略反攻的鼓舞;1948年年底到1949年的第四次熱潮則以“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為動員目標。據此推知,出現于1947年年底的第二次熱潮的口號最有可能是( ?。?br/>A.打倒列強,除軍閥 B.打土豪,分田地C.減租減息 D.耕者有其田11.(1分)毛澤東說:“我軍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薄拔覀円砸粋€延安換取全中國?!毕铝熊娛滦袆幼钅荏w現這一作戰指導思想的是( )A.主動撤離,轉戰陜北 B.千里躍進,戰略進攻C.三大戰役,主力決戰 D.橫渡長江,占領南京12.(1分)民國時期,頭戴呢帽,身著改良后的長袍、馬褂是思想較為保守者的標準穿著。年輕人則選擇著西服,穿皮鞋,顯示出自己時髦的品位。這一現象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是( ?。?br/>A.新舊并呈 B.制度變革 C.崇洋逐新 D.自由平等13.(1分)“志愿軍將士面對強大而兇狠的作戰對手,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辈牧厦枋龅膽馉帲ā 。?br/>A.使西藏和平解放 B.捍衛了新中國的安全C.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D.抵御了日本侵略擴張14.(1分)下面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創作的部分畫作。這些作品反映的時代特征是( ?。?br/>A.政權鞏固,社會過渡 B.偉大轉折,繼往開來C.探索建設,曲折發展 D.三大改造,社會變革15.(1分)糧票、布票是上世紀50年代中期,國家發放的供城鄉居民購買生活用品的憑證。80年代起,它們逐漸退出流通,1993年,徹底退出歷史舞臺。這反映了( ?。?br/>A.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B.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展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開啟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推進16.(1分)十八大以來,中國主辦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等主場外交,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進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表明我國( ?。?br/>A.主動融入區域集團化潮流B.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進程C.為大國外交貢獻中國智慧D.努力拓寬對外交往渠道17.(1分)美洲很多的地名都有“新”字,如“新法蘭西”“新英格蘭”“新葡萄牙(巴西)”等。這表明美洲的命名( ?。?br/>A.反映了資產階級的英雄觀B.具有民族的差異性C.帶有殖民擴張與掠奪烙印D.體現人文主義思想18.(1分)17—19世紀,英、美、法等國先后頒布了下列法律文獻,其共同作用是( )A.打擊了封建統治 B.鞏固了資產階級統治C.推翻了殖民統治 D.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19.(1分)世界上最初的兩條鐵路是從利物浦至曼徹斯特的,分別于1825年和1830年開通。到1838年,英國擁有500英里鐵路,到1850年,擁有6600英里鐵路,到1870年,擁有15500英里鐵路。英國鐵路時代的到來主要得益于( )A.蒸汽機的廣泛使用 B.珍妮紡紗機的發明C.工廠制度的確立 D.內燃機的出現20.(1分)隨著蒸汽機的使用、工廠制的日益普及,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到1870年,英國城市人口的比例已達到70%。這表明工業革命( )A.促進人口增長 B.推動城市化C.帶來環境污染 D.造成貧富差距擴大21.(1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是20世紀上半葉召開的兩次重要會議。比較這兩次會議,其相同點是( ?。?br/>A.解決了戰勝國之間的矛盾B.確立了戰后國際新秩序C.調整了戰勝國在亞洲的關系D.調整了戰敗國在世界的關系22.(1分)1933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要求立即成立國家復興管理局應對危機。聯邦政府通過大規模舉辦公共工程,擴大就業刺激消費;通過提高勞工地位,提高勞工待遇,緩和社會矛盾。這些措施的突出特點是( )A.穩定社會秩序 B.調整資本主義制度C.國家干預經濟 D.放任經濟自由發展23.(1分)“1955年第一次亞非會議成功召開”“1956年,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1959年,古巴建立革命政府,走上社會主義道路”“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以上歷史事件的主題應是( ?。?br/>A.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B.資本主義制度的新變化C.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D.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24.(1分)它與聯合國成為支撐、協調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它是( ?。?br/>A.歐盟 B.亞太經合組織C.世界貿易組織 D.二十國集團25.(1分)如圖是世界人口的增長情況曲線圖,圖中反映的現象直接給社會帶來的壓力是( )A.環境污染嚴重 B.糧食問題日益尖銳C.貧富分化加劇 D.種族歧視加重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35分)26.(17分)戰爭是人類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真正意義上的戰爭是隨著私有制和剝削階級統治的產生而出現的,是社會交往中最激烈的沖突形式。——摘編自李愛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題研究》(1)(2分)依據材料一,指出戰爭出現的原因。結合所學,再舉出一種古代世界人類交往的形式。材料二 春秋戰國時期,各家學派的戰爭觀念異彩紛呈。重視人本的結果,使儒家的戰爭觀念顯示出強烈的“非戰”和“反戰”的色彩。在法家看來,戰爭是實現統一,鞏固集權的基本途徑,因肯定戰爭,擁護兼并、積極“主戰”。——摘編自張明、于井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2)(3分)依據材料二,對比儒家和法家的戰爭觀念。結合所學,分析“各家學派的戰爭觀念異彩紛呈”的社會背景。材料三 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帝國主義列強的目的和這相反,它們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上述這些情形,就是帝國主義侵入中國以后的新的變化的又一個方面,就是把一個封建的中國變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國的血跡斑斑的圖畫。——摘自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3)(3分)根據材料三,指出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是什么?該目的初次達成是在哪次戰爭后?這一目的最終實現的標志是什么?對于中國近代史,你有何認識?材料四 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在分析歷史上的各種戰爭時,根據戰爭所要達到的政治目的的不同而區別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人民的革命戰爭和被侵略的民族、國家反抗外來侵略的自衛戰爭是正義的戰爭。——摘編自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4)(3分)依據材料四,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分類戰爭性質的依據。結合中國近代一例史實,對劃線部分的觀點加以說明。材料五 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發展是不平衡的,后起國家隨著實力不斷加強,要求重新瓜分勢力范圍;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維護既得利益,極力鞏固已有優勢?!蹏髁x國家兩大集團的形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準備了條件?!敃r缺乏比較通暢的大國之間國際性的溝通協商機制也是重要原因。——摘編自張順洪《深刻認識一戰爆發原因和影響》(5)(3分)根據材料五概括一戰爆發的原因。材料六 二戰期間美國向其他盟國提供了總額近500億美元的租借援助物資。英國得到最多,近300億;蘇聯其次,約111億,包括卡車約45萬輛(占蘇軍車總量50%以上);中國約16億。美國也從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盟國提供軍需、設施、勞務、資源等得到“逆租借”達78億美元。此外,蘇聯還得到英國近20億美元的物資援助。——摘編自齊世榮《世界史 現代史編》(上卷)(6)(3分)根據材料六與所學知識,概括盟國之間相互援助的表現并分析其影響。材料七 從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資源以及有效地保護人類生存空間的角度而言,人類除了合作之外別無他途!……大氣候的“合”之同時,小氣候的“分”還是會不斷出現。今日世界終究是紛紛擾擾,事故不斷,卻也在孕育著未來人類共同社會合作共濟的希望。——摘編自許倬云《歷史大脈絡》(7)根據材料七,概括作者認為的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是什么,并舉一例史實加以說明。27.(18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侯(指遠古時期的部落)錯居,接觸交通……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梁啟超《飲冰室合集》(1)(6分)依據材料一,概括“華夏民族”形成的特點。材料二 我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遷徙匯聚,交流互補,沖突交融……秦漢時期,設置機構加強了對邊疆的治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民族遷徙,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民族融合得到加強;隋唐時期各民族在大一統條件下大交融、大發展;宋遼夏金元時期,政權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未中斷……明清時期在統一政權下,各族人民之間聯系加強,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新中國成立后逐步形成了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和制度……——摘編自《高中歷史 選擇性必修一》(2)(6分)提煉材料二的核心觀點,運用材料中任意五個時期的史實對觀點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200字左右)材料三 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習近平(3)(6分)請概括我黨重視民族問題的重大意義是什么?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25小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B C C D B D A B B D A題號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答案 A B C D B C B A B B C題號 23 24 25答案 A C B26.(1)原因:私有制和剝削階級統治的產生。形式:和平交往(或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等)。(2)儒家:“非戰”“反戰”;法家:肯定戰爭,擁護兼并,積極“主戰”。背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社會動蕩,各學派為解決社會問題提出不同主張。(3)目的: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戰爭:鴉片戰爭。標志:《辛丑條約》的簽訂。認識: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列強的侵略史,也是中國人民的抗爭史和探索史;落后就要挨打等。(4)依據:戰爭所要達到的政治目的。史實:抗日戰爭,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自衛戰爭,是正義的戰爭。中國人民經過艱苦抗戰,最終取得勝利,捍衛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5)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發展不平衡,后起國家要求重新瓜分勢力范圍,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維護既得利益;缺乏大國之間國際性的溝通協商機制。(6)表現:美國向其他盟國提供租借援助物資;其他盟國向美國提供軍需、設施、勞務、資源等“逆租借”,英國也向蘇聯提供物資援助。影響:增強了盟國的實力,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7)趨勢: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合作。史實:二戰中,世界反法西斯國家合作,建立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共同抗擊法西斯侵略,最終取得勝利。27.(1)由多部落融合而成。(2)觀點: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結果。論述:秦漢時期,設置機構加強對邊疆治理,如西漢設西域都護,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促進了民族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遷徙和少數民族統治者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動了民族融合;隋唐時期,各民族在大一統條件下大交融、大發展,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了民族關系的和諧;宋遼夏金元時期,政權并立,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斷,促進了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明清時期,在統一政權下,各族人民聯系加強,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如清朝加強對西藏、新疆等地的管轄。(3)意義: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