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多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期中歷史試卷一、單項選擇題(每題4分,計48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1.(4分)知名人士徐鑄成回憶:“回想起那時,共產黨和民主黨派人士平等相待,各路英豪濟濟一堂,各抒己見。共商建國大計……感到了民主的滋味。”與此相關的會議是( )A.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B.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C.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D.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2.(4分)抗美援朝戰爭進入對峙階段后,1951年6月,蘇聯提議五大國(蘇聯、法國、英國、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和平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也表示,如今國際上任何重大問題,如果沒有蘇聯和新中國參加都無法解決。隨后,美國同意和談。這表明( )A.上述五大國在聯合國中開始發揮決定性作用B.抗美援朝大大提高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地位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家間關系的基本準則D.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3.(4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下列選項對此理解有誤的是( )A.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B.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C.解放了農村生產力D.為國家的工業化開辟了道路4.(4分)1952年,我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如調整后的天津大學下設土木建筑、電信、機械等7個工程系,20個專業和13個專修科,從綜合型大學轉變為多科性工業大學。這種調整主要是為了( )A.適應國家建設需要 B.深化經濟體制改革C.發展航空航天技術 D.貫徹落實雙百方針5.(4分)關于三大改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三大改造指的是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B.公私合營是國家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過程中的一項創舉C.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6.(4分)2021年是我國“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大慶市某中學準備舉辦一場“一五”計劃成果圖片展,下列哪項適合采用(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B.武漢長江大橋建成C.青藏鐵路全線通車D.“遼寧艦”交接入列7.(4分)1978年1月至11月底,出國和去香港考察的人員達529批,共3213人。其中,經黨中央批準的國家級政府經濟代表團有四個。這些考察( )A.為改革開放作了準備B.加快市場經濟體制建立C.為深化改革打下基礎D.推動冤假錯案平反工作8.(4分)1978年5月7日,國務院發出通知,決定實行獎金和計件工資制度。此后,又恢復了稿費制度。這些措施的實施( )A.標志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B.對突破固有體制進行了嘗試C.標志著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D.完成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9.(4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被稱為“新時期的遵義會議”,因為這兩次會議都( )①找到了中國特色革命道路②形成了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核心③是黨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④在黨面臨嚴重困難局面時召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4分)1978年后,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中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走向世界。下列城市或地區對外開放的先后順序是( )①深圳②上海③西寧④環渤海地區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③④②①11.(4分)“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鄧小平的這段講話( )A.進一步解放人們的思想B.指導建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C.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政策D.推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2.(4分)閱讀《2020年脫貧攻堅成果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布局中,與表格內容有直接對應關系的是( )農村脫貧人口 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收入實際增長 與全國居民相比的增速551萬 12588元 5.6% 3.5%A.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B.全面深化改革C.全面依法治國 D.全面從嚴治黨二、非選擇題(共52分)13.(14分)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然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始終與土地政策的調整相聯系。【第一階段:土地夢想的實現】(1)(2分)材料一:圖一和圖二反映了建國初期我國農村社會改革中的什么歷史事件?它有什么意義?【第二階段:有分到合的過程】材料二: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2)(2分)材料二反映了哪一重大歷史事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事件使我國的土地所有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第三階段:探索中的失誤】材料三:早稻畝產二萬六千九百多斤,花生的高產“衛星”,從湖北省麻城縣麻溪河鄉和福建省南安縣勝利鄉的田野上騰空而起了。﹣﹣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報》社論材料四:1958年8月初,(南海)大鎮鄉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3)(3分)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在當時農村出現哪兩大運動?【第四階段:新時期農民的創舉】材料五:1978年底,安徽省鳳陽縣小崗生產隊18戶村民秘密開會,決定實行“大包干”。包干到戶的第一年。這個自實行農業合作化以來從未向國家貢獻過一粒糧食的生產隊第一次向國家貢獻糧食4萬斤,油料2萬斤。小崗村的奇跡,使人們看得到了 農村改革的希望。(4)(3分)據材料五,指出“農村改革的希望”指什么?(5)(4分)上述材料說明了農村發展中既有經驗又有教訓,這對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有哪些啟示?14.(12分)閱讀材料:材料一:中共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要永遠銘記……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1)(4分)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的標志分別是什么?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哪次會議確立的?材料二:年份 農業總產值(億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978年 1397 133.61990年 7662.1 686.32000年 24915.8 2253.42017年 109331.7 13432.4(2)(4分)分析上表,你能說說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作用嗎?材料三:看中國數據,關注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年份 貧困人口規模(億人)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978 7.7.39 1712017 0.3046 259742020 0.0551 32189——摘編自國家統計局(3)(4分)根據材料指出中國社會發生的變化。導致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5.(10分)閱讀材料:材料一: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多年間,民族資本工業有160多家,投資額僅約460.5萬元,主要是繅絲、棉紡、火柴等輕工業,且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發昌機器廠制造小火輪時雖然“俱用華人”,但是自身技術力量還很薄弱,“發動機系英國制造”,受外商企業的排擠,后來被英商在上海開辦的耶松船廠吞并。(1)(3分)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自身發展情況與分布各有何特點。材料二:1952年,現代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26.6%,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5%。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期間,從計劃制定到計劃實施,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再到每一個建設者,可以說是上下一條心,舉全國之力,步調一致搞建設的。“一五”期間,我國工業建設和生產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舊中國的一百年。——據王樹恩《新中國“一五計劃”出臺的臺前幕后》等(2)(3分)根據材料二,指出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現實國情并分析其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3)(4分)結合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我國工業化建設給你的啟示。16.(16分)時代呼喚改革,改革造就時代。中國的改革開放走過了40年光輝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1978年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內容越來越豐富。這種變化被不斷涌現的新詞匯記錄了下來。引進新詞 微波爐、連鎖店、香波、派對、卡拉OK……創造新詞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特區、人才市場、下海、創收 ……﹣﹣摘編自陳建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的詞匯變異》材料二:中國經濟的騰飛,既有諸多“內因”,也有經濟全球化這個“外因”。40年來,中國逐步改變了對經濟全球化的態度,由游離其外到積極擁抱。中國的改革開放均以重大歷史事件作為起點逐步深入:一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二是鄧小平南方談話;三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四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摘編自蘇格《全球化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材料三:綜合研判世界發展大勢,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正是基于這樣的判斷,我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請完成:(1)(5分)據材料一指出,1978年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哪兩個省率先開始在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的創辦和發展對我國進一步對外開放起到了什么作用?(2)(5分)據材料二指出,我國經濟騰飛的“外因”是什么?我國對這一“外因”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轉變?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我國是哪一年加入世貿組織的?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就“什么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問題提出了怎樣的主張?(3)(6分)據材料三指出,我們黨對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作出了怎樣的判斷?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將堅持怎樣的大政方針?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12小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C B B A B B A B D C A題號 12答案 A13.(1)土地改革;意義: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在我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解放了農村生產了,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走向恢復和發展。鞏固了人民政權,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2)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3)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4)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5)經濟建設要遵循客觀規律,實事求是;要以我國的國情為根本進行社會主義建設。14.(1)新中國成立;三大改造的完成;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2)作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農民的責、權、利結合起來,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的收入。(3)變化:貧困人口大幅減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主要原因:改革開放。15.(1)自身情況:發展速度慢、數量少、投資額少;自身力量薄弱;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受外來勢力排擠。分布特點: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2)國情:工業落后,重工業比重低。原因:新中國成立;人民當家作主;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國家制定了正確的經濟發展規劃;各界齊心協力等。(3)民族獨立是國家工業健康發展的前提;良好的社會制度有利于促進工業發展;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建設等。16.(1)變化:1978年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內容越來越豐富,反映生活的一些新詞出現。安徽、四川;作用:經濟特區的設置有利于吸收僑資、外資和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2)“外因”:世界經濟全球化。態度:由游離其外到積極擁抱。2001年;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3)判斷: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大政方針: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