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天津市北辰區中考歷史一模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24小題,共48分。1.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的姜寨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考古學家在此發現了磨制石器、陶器、碳化的粟、半地穴式房屋基址。下列與姜寨遺址的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遺址是( )A. 北京人遺址 B. 河姆渡遺址 C. 半坡遺址 D. 二里頭遺址2.如圖是某片甲骨文的拓片。由左往右讀“奏卯卜,爭,頁:今歲商受年?”,意即:“癸卯日占卜,貞人爭貞問:今年商王朝會有好年成嗎?”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 商朝國家機構已非常完善B. 商代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C. 甲骨文記載內容十分豐富D. 商朝青銅器制作工藝高超3.《戰國策》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這體現出商鞅推行改革的特點是( )A. 選賢任能 B. 以法治國 C. 為政以德 D. 無為而治4.李華同學在復習漢朝的相關知識時,繪制如圖的示意圖,你認為“▲”處應該填寫的內容是( )A. 休養生息 B. 尊崇儒術 C. 重文輕武 D. 閉關鎖國5.隋朝和秦朝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以下關于兩個朝代說法正確的是 ( )A. 都定都長安 B. 都出現盛世局面 C. 都實現制度創新 D. 都推行三省六部制6.《元史 地理志》載:“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這說明元朝( )A. 地方割據威脅中央 B. 官吏盤剝引發動蕩 C. 南北經濟差距縮小 D. 交通網絡四通八達7.針對明朝的讀書狀況,當時的思想家袁了凡曾說:“今教子弟者多不讀五經,務記臭爛時文(八股文),以為捷徑者入”。據此分析,袁了凡想表達的是()A. 只需要讀四書五經 B. 讀書人多離經叛道 C. 八股取士有負面性 D. 需考查詩賦的內容8.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響,時人將“science”譯為“格致”。19世紀末,梁啟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將“science”譯為“從事科學,講求政藝。”這體現出詞語翻譯( )A. 因地域差異而不同 B. 翻譯者隨意性很強 C. 遵循詞語不同含義 D. 受時代背景的影響9.近代某條約規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準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據此判斷該條約( )A. 方便了英國殖民者打開中國市場 B. 標志著列強侵略深入到中國腹地C. 導致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D. 見證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10.有學者認為: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和改朝換代的戰爭相比較,辛亥革命的斗爭場景并不是特別壯觀與慘烈,但它的歷史地位與意義卻不同尋常。對材料中“不同尋常”理解正確的是( )A. 終結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B. 徹底改變了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C. 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 D. 完全消除了封建道德禮教的束縛11.繪制示意圖有助于整體理解歷史。示意圖中的①處應填寫( ) A. 五四運動 B. 北伐戰爭 C. 南昌起義 D. 遵義會議12.某校開展“探尋紅色文化的歷史基因”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通過重走中央紅軍長征路,感悟長征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他們應選擇的最恰當的紅色資源是( )A. 浙江嘉興南湖革命紀念船 B. 貴州遵義四渡赤水紀念館C. 山西大同平型關戰役遺址 D. 平津戰役前線司令部舊址13.從1942年到1944年,鄂豫邊區發行了不同面額的貨幣。當時邊區的課本第88課寫道:我叫“邊幣”,鄂豫邊區是我活動的區域,“法幣”(國民黨政府發行的貨幣)是我的朋友,“日鈔”“偽幣”是我的敵人,我聯合朋友打擊敵人。這段材料說明中國共產黨堅持( )A. 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B. 持久抗戰方針C. 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 D. 減租減息政策14.如圖比較了1949年前后中國民歌歌詞中的高頻詞。據此可知,相比于1949年之前,1949年之后的中國民歌反映了( )A. 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 B. 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C. 民眾對新的國家認同 D.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15.1956年,全國手工業工人代表、雕刻家楊士惠在獻給毛主席的喜報信中寫道:“毛主席、共產黨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給我們開辟了光明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這突出表現了( )A. 獲得民族獨立的自豪 B. 對人民當家作主的驕傲C. 參加農業合作社的喜悅 D. 對中國發展道路的認同16.如圖是為1978年和1987年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各經濟成分所占比重圖。圖示占比變化反映出( )A. 對外開放的日益擴大 B. 經濟體制改革卓有成效C. 農村改革的目標實現 D. 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17.臺灣詩人余光中說:“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這說明( )A. 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歷史悠久 B. “一國兩制”獲得了廣泛認同C. 海峽兩岸有著高度的文化認同 D. 海峽兩岸的民眾渴望祖國統一18.古代亞非地區的文明古國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漢謨拉比法典》,古代中國的甲骨文和青銅器,古代印度的梵文和佛教等。這反映了( )A. 古典文化的再復興 B. 亞非文明的聯系密切C. 文明進程的延續性 D.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19.“拜占庭帝國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西歐文藝復興提供豐富的精神營養。”材料敘述了拜占庭帝國的( )A. 建立背景 B. 興起時間 C. 發展過程 D. 歷史影響20.1689年2月13日,英國召開議會,舉行威廉與瑪麗的加冕儀式。在這一刻,“國王與人民自由地達成了一個彼此都同意的契約”。這個“契約”的意義在于( )A. 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法律保障 B. 確立了三權分立、權力制衡原則C. 為民主共和制政體提供范例 D. 確立了王權世襲、王在法上原則21.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發展、從理想變為現實是世界歷史縱向發展的潮流之一。下圖表明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A. 結束了資產階級在亞洲地區的統治 B. 使資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理論指導C. 推動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蓬勃發展 D. 推動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22.1914年秋,英國外交大臣格雷指出:“全歐洲的燈光正在逐步熄火。”他評價的是( )A. 第二次工業革命給歐洲帶來了嚴重環境污染B.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歐洲帶來巨大破壞C. 俄國十月革命將社會主義從理想變為了現實D. 蘇聯工業總產值已超越英國躍居歐洲第一位23.經過工業革命,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經濟整體,并形成了一個如圖所示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這說明經濟全球化( )A. 形成了兩極格局 B. 加劇了國際競爭C. 使各國經濟相互依存 D. 消除了國際貿易摩擦24.進入21世紀后,人工智能領域不斷出現技術突破,中外信息科技企業掀起研發熱潮,開啟了全球“AI大模型競賽”。這反映出當代世界( )A. 社會信息化水平飛速發展 B. 多極化趨勢沖擊兩極格局C. 文化多樣性特征日益明顯 D. 霸權主義和地區沖突加劇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25.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在中華大地上,自古以來英雄如天上的群星,數不勝數。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岳飛自奉節儉,軍紀嚴明,軍隊戰斗力極強,使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慨嘆。岳飛領導的抗金斗爭,沉重地打擊了南侵的金軍,為保衛南方人民的和平生活,免遭女真貴族的奴役和蹂躅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不僅是南宋杰出的抗金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摘編自朱紹侯、齊濤等主編《中國古代史 下》材料二:在抗倭斗爭中,民族英雄戚繼光功勛卓著。他曾用“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言壯語表達他的決心和志向。他發現浙江義烏縣的礦徒“彪悍可用”,便招募了3000人組成“戚家軍”。經過嚴格訓練后,紀律嚴明,勇猛善戰,成為抗倭勁旅。和俞大猷所率海上軍隊密切配合,多次給由浙江轉向福建的倭寇以重創,從而使東南倭寇最終得以蕩平。——摘編自朱紹侯、齊濤等主編《中國古代史 下》材料三:鄭成功致書龜縮在臺灣城的荷蘭總督,指出:“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荷軍拒降后,鄭成功陸續收復荷軍在島上的其他據點,屢敗海上援軍。二月一日荷蘭總督揆一被迫簽字投降,結束了荷蘭侵略者在臺灣38年的殖民統治。——摘編自晁福林《中國古代史 下》(1) 材料一中金人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慨嘆的原因是什么?根據材料一說說岳飛抗金的作用。(2) 材料二中戚繼光的豪言壯語反映了他怎樣的精神品質?根據材料二,歸納戚繼光抗倭取勝的原因。(3) 材料三中鄭成功致書荷蘭總督要求收回臺灣的理由是什么?(照抄原文不得分,)列舉史實說明該理由的正當性。26.一百年來,中國作為世界上農民數量多、農業規模大、農村問題復雜的大國,發生了有目共睹的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李大釗在《青年與農村》中說:“我們中國是一個農國,大多數的勞工階級就是那些農民。他們若是不解放,就是我們國民全體不解放。”毛澤東同志說過:“誰贏得了農民,誰就會贏得中國:誰解決了土地問題,誰就會贏得農民。——摘編自魏燕妮《堅持用歷史思維看待“三農”》材料二:材料三:從未來發展看,為什么說“三農”(農民、農村、農業)依然極端重要呢?道理就在于農業除了食品保障功能外,還有生態涵養、休閑體驗、文化傳承等功能。而且越往后,鄉村多元價值在經濟社會中的地位越重要。這從理論上回答了為什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三農”依然極端重要的問題。——摘編自唐仁健《百年偉業“三農”華章——中國共產黨在“三農”領域的百年成就及其歷史經驗》(1) 依據材料一,概括李大釗和毛澤東觀點的共同之處。歸納毛澤東解決此問題的策略。(2) 依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列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農村政策調整的成功做法。,并分析其共同的歷史作用。(3) 依據材料三,歸納從未來發展看“三農”依然極端重要的原因。結合所學你認為中國共產黨在解決“三農”問題方面的成功經驗是什么?27.國際格局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結構和態勢。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凡爾賽和約》簽訂時,戰勝國標榜其目的是為了和平,是為了不再發生戰爭。事實上,它們更多的是為了復仇。《華盛頓和約》也限制了日本人的野心,使之極為不滿。這些條約是為了保證主要戰勝國的利益,必然會引起利益受損國的不滿。因此,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又準備了一個新的戰爭溫床。——摘編自葉志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研究概述》材料二:冷戰創造了一個兩極世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極力拉攏其他國家皈依自己的陣營。但各個陣營內部的分裂,以及其他權力中心的崛起,逐漸瓦解了這個東西對抗的兩極格局。——摘編自【法】維恩 馬克威廉姆斯等《二戰后的世界史: 1945-2014年的世界歷史》(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相關史實,說明作者認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準備了一個新的戰爭溫床’”的理由。(2) 根據材料二,分析作者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有哪些看法?請分別列舉相關史實加以說明。(3) 綜上所述,歸納影響格局變化的主要因素。1.【答案】C2.【答案】B3.【答案】B4.【答案】A5.【答案】C6.【答案】D7.【答案】C8.【答案】D9.【答案】A10.【答案】A11.【答案】A12.【答案】B13.【答案】A14.【答案】C15.【答案】D16.【答案】B17.【答案】C18.【答案】D19.【答案】D20.【答案】A21.【答案】C22.【答案】B23.【答案】C24.【答案】A25.【答案】【小題1】原因:岳飛領導的軍隊(“岳家軍”)軍紀嚴明;戰斗力極強。作用:沉重地打擊了南侵的金軍,阻止了金軍南下;為南方地區創造了相對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讓南方人民免受戰爭災難,保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維護了南宋人民的利益【小題2】品質:以國家民族利益為先;不考慮個人得失;無私奉獻精神。原因:戚家軍紀律嚴明;勇猛善戰;得到了其他友軍的支援配合;抗倭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小題3】理由: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史實:三國時期,孫權派衛溫到達臺灣,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元朝時期在澎湖設置巡檢司,加強對臺灣的管理26.【答案】【小題1】觀點:兩者都認識并洞察到了農民在中國近代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意思相近,表述正確即可)。策略:毛澤東指出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就能贏得農民【小題2】做法: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1953年-1956年農業合作化;20世紀80年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用:促進農村經濟的大發展;解放了生產力;推動農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意思相近,表述正確即可)【小題3】原因:農業有食品保障功能;生態涵養;休閑體驗;文化傳承等功能。鄉村多元價值在經濟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經驗:以農民為中心保障農民權益;因地制宜,靈活調整政策;注重制度創新,完善政策體系;借鑒國際經驗,結合中國實際(意思相近,言之有理,答出一點即可)27.【答案】【小題1】史實:《凡爾賽條約》對德國懲罰太重,激發了德國人的民族主義和不滿情緒。《九國公約》阻止了日本獨霸中國的計劃,但它并沒有放棄稱霸的野心【小題2】看法1:二戰后,世界形成了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極格局。史實(任選一個角度史事即可得分,滿分2分)政治方面:美國出臺杜魯門主義;蘇聯成立了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經濟方面: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蘇聯加強對東歐國家的經濟援助,成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軍事方面:美國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與東歐國家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看法2:兩極格局逐漸瓦解;多極化趨勢;一超多強。歐洲一體化:20世紀50年代起,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相繼成立,后合并為歐洲共同體,最終組成歐洲聯盟。日本崛起:二戰后,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經濟迅速發展。20世紀60年代末,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第三世界興起:萬隆會議的召開,標志著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中國:經過和平發展不斷壯大的中國對世界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社會主義陣營: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俄羅斯:致力于國家復興,力求在國際舞臺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小題3】因素:國家利益至上;軍事力量強大;利用最新科學技術,綜合國力增強,經濟實力強大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