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云南省宣威市第七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云南省宣威市第七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云南省宣威市第七中學2024-2025學年下學期期中考試
高一歷史
(考試時間:90分鐘,滿分100分)
注意事項:
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一、選擇題:本題共28個小題,每題2分,共56分
1.瑪阿特神是古埃及神話中唯一的主神,地位至高無上,所有人的一生都被瑪阿特神控制;古希臘神話中諸神各有專長,具有人的七情六欲,沒有一個是全知全能和完美無缺的。這種差異反映了()
A.古埃及神權色彩濃厚與古希臘人文意識覺醒
B.古埃及文明的封閉性和古希臘社會的開放性
C.古埃及與古希臘社會經濟基礎的根本性差異
D.古埃及單一神崇拜和古希臘多神崇拜的特點
2.絲綢在很早時期就傳到遙遠的西方國家,展示出獨特魅力,甚至一度成為羅馬人奢華和時尚的代名詞。公元前4世紀希臘人亨利克泰夏斯將中國稱名為“賽里斯”;公元2世紀羅馬人包撒尼雅斯將中國的“蠶”稱為“賽兒”。這些內容可以佐證()
A.東西方的文化交流 B.中國古代紡織水平
C.古代羅馬社會生活 D.古代希臘文明擴展
3.529年,《查士丁尼法典》頒布實行,該法典雖然保留了奴隸法,但取消了父母可以把子女賣為奴隸以補償自己對他人的冒犯這一律例。這一變化()
A.表明皇權專制進一步加強 B.展現了法律的人道主義傾向
C.反映了社會矛盾有所緩和 D.意味著奴隸制即將走向終結
4.16世紀初,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建立,之后不斷向周圍擴張,逐漸成為疆域遼闊的國家。下列關于俄羅斯歷史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俄羅斯發端于基輔羅斯 B.深受奧斯曼帝國文化的影響
C.第一任沙皇是伊凡四世 D.17世紀末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帝國
5.下列關于中古時期朝鮮的發展歷程,排序正確的是()
①高麗王朝仿效中國唐朝制度②新羅初步統一了朝鮮半島
③李成桂改國號為朝鮮④鄧子龍、李舜臣戰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6.7世紀中葉,日本通過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律令制國家,實行班田收授法,將所有的土地收歸國有,按人口和年齡將土地分給民眾,并規定所授之田不準買賣,若受田者死亡,田地應收歸國家。該措施()
A.推動了莊園經濟發展 B.強化了天皇專制統治
C.適應了社會轉型的需要 D.削弱了幕府的經濟基礎
7.在首都庫斯科,印加人在城東、城西共建有四座天文觀象臺,中心廣場另設一座。根據長期的觀測,印加人測得地球繞日運行周期是365天零6小時,并據此制定了太陽歷。印加人還有一種被稱作陰歷的歷法,它將一年計作354天,是根據對月亮的觀測結果制定的。這表明印加人()
A.城市布局凸顯宗教色彩 B.建筑風格體現審美追求
C.觀測活動推動經濟發展 D.天文成就助力歷法制定
8.如圖為古埃及國王獻給太陽神廟的大白陶罐;如圖為19世紀北美印第安人達科他族首領水牛皮袍上的一份年表的片段。據此可知()
A.文明交流推動社會進步 B.采用事件紀年具有普遍性
C.人類社會經歷了相同的發展階段 D.年名研究是了解歷史的一種途徑
9.《香料傳奇》寫道:“香料是探索發現的催化劑,......葡萄牙、英國、荷蘭在亞洲的領地略微夸張一點說乃是由尋找桂皮、丁香、胡椒、肉豆蔻仁和肉豆蔻皮等始而形成的。”據材料可知()
A.輸出香料造成了亞洲國家的苦難 B.香料貿易促成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C.香料是驅動新航路開辟的重要動因 D.掠奪香料成為殖民擴張的經濟根源
10.15世紀開始,與阿拉伯人固守傳統的做法相反,葡萄牙人接受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船,并創造出新式多桅帆船,增大船身的同時,讓船體操縱更靈活,使航行變得更為經濟實用。這一技術進步()
A.助推了地理大發現 B.使阿拉伯帝國瓦解
C.促進西歐產業革命 D.阻礙了東西方交流
11.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指出,“從1630年至1640年歐洲的白銀價值相對于谷物價值的降低,從來沒有達到過這種地步。”這一現象對西歐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A.引發貿易中心轉移 B.加強世界各地聯系
C.加速歐洲社會轉型 D.豐富人們日常生活
12.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時,葡萄牙王國占領北非休達城已有30余年;奧斯曼征服埃及時,距達伽馬到達印度卡利庫特已經過去18年。對此合理的解釋是,葡萄牙()
A.已成為橫跨歐亞非的帝國 B.海外擴張并非源自外部壓力
C.海上探險得到王室的支持 D.綜合國力不亞于奧斯曼帝國
13.目錄索引是閱讀書籍的方法之一。下列標題最適合作下圖第五單元標題的是()
A.封建時代的歐洲 B.走向近代
C.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 D.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14.17世紀的荷蘭,眾多反對羅馬教廷和教會腐敗、提倡人文主義新思想的書刊得以出版發行,荷蘭由此成為當時歐洲重要的文化傳播和輿論重鎮。這一現象反映出()
A.社會制度轉型推動了思想變革 B.宗教改革在荷蘭取得巨大成功
C.人文主義新思想主導社會發展 D.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深入發展
15.在1543年出版的《天體運行論》中,哥白尼提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中,達爾文提出了生物進化理論。兩種學說的共同意義是()
A.提供了觀察世界的新視角 B.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體系的形成
C.豐富了人文主義的新內涵 D.奠定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基礎
16.下列不屬于啟蒙思想家的是()
A.伏爾泰 B.盧梭 C.但丁 D.孟德斯鳩
17.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的某文件中闡述了人民主權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該文件是()
A.《權利法案》 B.《王位繼承法》 C.《獨立宣言》D.《人權宣言》
18恩格斯稱“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下列兩者關系能夠印證這一基本規律的是()
A.工業革命與壟斷組織的出現 B.資本主義經濟與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
C.宗教改革與民族國家的形成 D.圣馬丁與西屬拉美民族獨立運動的勝利
19美國眾議院于1816年通過關稅法案,對進口的工業產品征收30%的關稅,美國由此確立了關稅保護制度。右表為該法案在眾議院表決通過的情況,這反映出當時美國()
贊成 反對 缺席
新英格蘭(東北部各州) 16 10 16
大西洋中部各州 44 10 13
南部各州 14 31 7
西部各州 14 3 5
總計 88 54 41
A.奴隸制度遭到普遍反對 B.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C.工業革命取得突破進展 D.統一國內市場已經形成
20.有學者指出,東印度公司成立后,印度棉紡織品大量涌入英國,造成英國貴金屬大量流失,英國只能訴諸進口禁令,然而對棉紡織品的需求并未減少。這刺激了歐洲商人對印度棉織品進行仿制,在模仿印度手工棉紡織技術的過程中,英國技術革新獲得巨大成功。該學者認為()
A.重商主義推動工業革命發生 B.殖民貿易損害本國長遠利益
C.價格革命促進英國技術迭代 D.貿易保護阻礙世界市場成長
21.有學者認為,如果人們把整個人類社會的演進用12個小時來表示,那么現代工業時代只代表最后5分鐘,而英國則是最先發生這“5分鐘”事件的地方。下列情境可能出現在這“5分鐘”的是()
A.教師駕駛汽車去野外郊游 B.棉紡織工廠里鐘表滴答作響
C.學生乘火車去看露天電影 D.石油冶煉廠污染了泰晤士河
22.19世紀六七十年代,德國、美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是()
A.科學研究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 B.科技成就同生產生活相結合
C.科學發明改變了社會結構 D.極大地推動了生產的發展
23.19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在美國工人運動中出現若干行業和團體進行聯合的趨勢。例如費城行業團體職工會、紐約職工會等都是擁有40-50個團體,1萬以上會員的工人組織,一些城市的工人組織還創辦了第一批工人的刊物。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美國()
工人待遇得到了顯著改善 B.馬克思主義指導了工人運動
C.成為了世界工人運動的中心 D.工人的階級意識有所提高
24.傅立葉堅決主張用改良的手段來改造社會;歐文認為社會改造應該由政府來實行,幻想政府以和平的方式進行改革。但他們的設想最終都歸于失敗,由此可推知()
A.科學革命理論亟待產生 B.工人階級普遍缺乏斗爭精神
C.民眾更加注重經濟訴求 D.資產階級主動改善勞工待遇
25.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占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在這里,馬克思和恩格斯()
A.肯定了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作用
B.闡明了共產黨的性質、目的和策略原則
C.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家剝削的秘密
D.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
26.巴黎公社規定“凡在公社學校上學的學生,今后一切學習用品,概由教師向區政府領取,免費發給。教師不得以任何借口,向學生索取費用。”這可用于說明,巴黎公社()
A.防范官員貪腐 B.崇尚科學精神 C.注重民生問題 D.推崇依法治國
27.下圖為一幅諷刺漫畫,漫畫中身著土著服飾的人群,面對一艘名為“五月花號”的航船說道:“我們本應該筑起一道墻。”結合漫畫內容,其反映的事件()
A.促進了人口的全球流動
B.推動了新舊世界的往來
C.標志著人類發現新大陸
D.給土著帶來了巨大災難
28.1902年康有為從印度游學歸國,著有《印度游記》,該著作描繪了印度被英國殖民的社會狀況,提到“印度亡于守舊不變,不修其政”“各省自立,形成割據。1924年英國作家福斯特的小說《印度之旅》,描寫了由于英國殖民入侵造成印度社會的撕裂和沉淪。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后者史料價值更高 B.相互矛盾的史料不可采用
C.兩者均為一手史料 D.立場和態度影響歷史解釋
二、非選擇題(共44分)
29.(1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域都護定遠侯班超遣掾甘英使大秦、條支,窮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備其風土,傳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臨大海,欲度,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赍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乃止。
-摘自《資治通鑒》第48卷
材料二(大秦)“以金銀為錢,銀錢十當金錢一。與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質直,市無二價。谷食常賤,國用富饒,鄰國使到其界首者,乘驛詣王都,至則給以金錢。王常欲通使于漢,而安息欲以繒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牛、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貢,并無珍異,疑傳者過焉。”-摘自《后漢書·西域傳》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朝與羅馬帝國交往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概括羅馬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
(3)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簡析漢朝與西亞(安息)、歐洲(大秦)通商關系發展起來的主要條件。
30.(12分)閱讀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時期,農業進口了許多經濟作物,如花生等,并且產生了專門種植經濟作物的地區,實現了農業領域的地區分工。明朝中葉以后,在中國江南地區的一些手工工場中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現象。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商品經濟的持續繁榮。一些商業化市鎮開始興起。這些市鎮與城市的發展吸引了大量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源源不斷地涌入市場,從客觀上推動了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的發達。在這個過程中,商人群體結成了地區性的商業聯盟,稱之為“商幫”。
材料二新航路開辟后,在歐洲的市場上,出現了來自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商品。比如說產自美洲新大陸的煙草和可可,還有中國出口的茶葉等等。在傳統商路時代,每年運輸到歐洲的胡椒總數量大概維持在2100噸左右,而在新航路開辟以后,每年光是運到里斯本的就達到了7000噸。新航路的開辟大大影響了歐洲市場的成交量。新航路開辟以后,傳統的商路逐漸沒落并被新航路取代。老牌的商業城市逐漸走向沒落,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熱那亞等城市,它們被里斯本、塞維爾以及倫敦等新興城市所取代。在這些新興城市中,尼德蘭的安特衛普獨樹一幟,成為16世紀的世界貿易中心,經濟實力十分強盛。除此以外,在商業革命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興的經濟機構,例如證券交易所、股份公司等等,這些機構成為資本主義生產力迅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王志朋《西方“商業革命”潮流下中國封建王朝發展探析》
材料三隨著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新的商品開始在歐洲市場上出現。美洲的煙草、可可,中國的茶葉、瓷器,印度的蔗糖、香水,北亞和北美的毛皮,都成了國際貿易的重要商品。咖啡、大米、香料、布匹等的交易量也大增。歐洲人還取得了許多新的漁場、林場。由地理大發現帶來的舶來品還使一些新的工業行業得到了蓬勃發展。1500-1700年,至少1/5的金銀被歐洲人用于裝飾,生產金銀質的花邊、布料、刺繡品、首飾,金銀加工工業得到發展。再以香料為例,以前威尼斯商人從地中海沿岸收購的香料,每年不過2100噸。在直通印度的新航路開辟之后,每年運往里斯本的香料就驟增到7000噸。到1503年,里斯本的胡椒價格已降到威尼斯的1/5。歐洲的各種商品,主要是手工業產品也大量傾銷到東方沿海國家、東非、美洲,流入北亞。
-摘編自蕭國亮、隋福民著:《世界經濟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清時期中國出現的新經濟現象。
(2)根據材料二、概括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業貿易的變化。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物種交流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
31.(10分)權力的相互制約,是保證政治民主的重要原則。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雅典構建了一套預防權力集中的機制。如議事會的常設機構采取的是10個部落輪流當政的辦法,議事會的負責人也由抽簽決定,每天更換,任何人不得在一年中兩次擔任負責人。雅典陪審法庭沒有專設法官,任何裁決都由全體陪審員投票決定.....雅典還通過公民大會、議事會和陪審法庭,對公職人員進行監督,實行認可聽證會”,認可聽證會就是在公民大會上經常就國家重要公職人員的工作是否稱職進行信任投票,不稱職者,或被免職、或被撤職查辦。公職人員即使在任滿離職時,還要接受公民大會或陪審法庭的審查。
-摘編自張慧《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殊性分析》
材料二孟德斯鳩最早提出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三權分立原則,這一思想原則以權力自制約和平衡”為核心,三權互相獨立而又互相監督,美國的政治分權就是這一思想的成功典范。美國國內政治局勢已為接受新型的分權思想做好了準備,加之作為曾經被殖民的美洲人,民眾渴望更多的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因為可以說分權原則在美國的發展是一種必然。在這種分權原則下,立法、行政、司法三機構無權力中心,不存在最高國家權力機構。該原則是一個國家的權力的劃分形式,一個國家的權力在誰手中、如何行使,決定一個國家內部的安定團結與發展,決定一個國家整體的發展方向,這種制約與平衡也為更多國家所認同。
-摘編自呂艷《美國政治中分權原則的再分析》
(1)根據材料一,指出雅典預防權力集中機制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國三權分立原則的主要內容,并簡要評價這一原則。
32.(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16~18世紀,英國在西歐國家之間的角逐中嶄露頭角,為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機器發明首先出現在新興的棉紡織業部門。英國早年的棉紡織品質量低劣,產量有限,國內暢銷的棉布幾乎全部來自印度。為了抵制競爭,在毛紡織業者的要求下,1700年國會通過議案,嚴禁從印度等國進口棉布。這使國內棉布價格上漲,刺激了英國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棉紡織業的機器革命是從工具革新開始的。1733年,約翰·凱伊發明飛梭,提高了織布效率,誘發了棉紗生產的創新。1735年,英國技工約翰·懷特發明了一臺包括自動紡筒和翼形紡錘的卷軸紡車,1737年這項發明獲得專利。此后,各種紡紗機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馬克思說這種紡車的發明標志著18世紀工業革命的開始。
-摘編自高德步《世界經濟史》
材料二面對中國“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國在武器裝備和科學技術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們繼承了鴉片戰爭時期經世派”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的思想,并且極力把這一思想主張付諸實踐。洋務運動的范圍相當廣泛,包括編練新式海軍和陸軍、制造槍炮船艦、建立外交機構、興辦近代工礦交通企業、設立學堂、派遣留學生等。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和洋務派對西方國家認識的逐步加深,洋務運動的重點也發生了變化。大體說來,19世紀六七十年代,運動以“自強”為主要目標,即主旨是適應戰爭和軍事的需要,把重點放在訓練新式軍隊和建設軍事工業上。19世紀七八十年代,洋務派在繼續“自強”活動的同時,又提出了“求富”的主張,強調興辦近代民用企業。洋務派興辦的軍事工業在古老的中國開了近代工業的先河。
-摘編自李侃等《中國近代史》
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人類都離不開能源,能源的利用已經成為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
(1)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被用作能源的主要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被用作能源的主要是與。
(2)在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兩次工業革命有那些革命性的發明?這些發明產生了那些影響?
(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英國工業革命相比,近代中國工業化開端的不同之處。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答案】A
【解析】古埃及神話中瑪阿特神是唯一主神且控制所有人的一生,體現了神權對人的控制;古希臘神話中諸神具有人的七情六欲,體現了古希臘人文意識覺醒,所以差異反映了古埃及神權色彩濃厚與古希臘人文意識覺醒,A項正確;封閉性、開放性內容與神的屬性差異關系不大,排除B項;古埃及和古希臘在經濟基礎上是有共性的,都處于奴隸社會時期,排除C項;宗教信仰并不是材料現象差異所反映的本質,排除D項。
2.【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絲綢之路在很早就傳播到西方國家,在西方對中國產生了專有名詞,說明東西方的文化交流,A項正確。材料僅提及通過絲綢之路東西方的文化交流,未涉及具體的紡織技術,排除B項;材料中不僅涉及到羅馬,還涉及到中國與希臘等,因此古代羅馬社會生活說法過于片面,排除C項;根據材料可知通過絲綢之路,中國文化傳播至西方國家,并非希臘文化的擴展,排除D項,故選A項。
3.【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奴隸法,但取消了父母可將子女賣為奴隸以補償自身冒犯他人的律例。這一做法使子女這一弱勢群體不會因父母的過錯而淪為奴隸,體現了對人的基本權利的一定保護,展現了法律的人道主義傾向,B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皇權專制相關內容,不能得出皇權專制進一步加強的結論,排除A項;僅從這一條律例的變化,無法全面反映社會矛盾是否有所緩和,社會矛盾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排除C項;雖然法典有這一變化,但僅據此不能說明奴隸制即將走向終結,6世紀時期的拜占庭帝國依然實行奴隸制度,排除D項。
4.【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16世紀初,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建立,之后不斷向周圍擴張,逐漸成為疆域遼闊的國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俄羅斯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奧斯曼帝國于1453年滅亡拜占庭帝國,16世紀成為地跨三大洲的帝國,B項符合題意,B項正確;俄羅斯發端于基輔羅斯,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16世紀初,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建立,其第一任沙皇是伊凡四世,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17世紀末,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帝國,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5.【答案】C
【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①高麗王朝仿效中國唐朝制度是918年,②新羅初步統一了朝鮮半島的時間大約在676年,③李成桂改國號為朝鮮的時間是1393年,④鄧子龍、李舜臣戰死的時間是1598年。時間先后順序是②①③④。C項正確;排除ABD項。
6.【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大化改新期間,班田收授法廢除了土地私有制,實行土地國有和按人口分配,這為封建土地制度奠定基礎,推動日本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適應了社會轉型的需要,C項正確;莊園是一種土地較為集中的經營模式,材料體現將土地分給農民,不能體現莊園經濟,中古時期的西歐實行封建農奴于莊園制度,排除A項;材料只反映土地政策變化,無法得出天皇專制統治,排除B項;材料所述時期,12世紀日本建立幕府統治,排除D項。
7.【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內容,印加人通過天文觀象臺進行長期觀測,測得地球繞日運行周期,據此制定了太陽歷,而同時根據對月亮的觀測結果制定了陰歷。這表明印加人的天文觀測成就為其歷法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持,D項正確;材料主要涉及天文觀象臺的數量,沒有涉及“城市布局”,無法得出“城市布局凸顯宗教色彩”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印加人的天文成就,沒有涉及建筑成就與建筑風格,排除B項;材料主要涉及印加人的天文歷法成就,沒有涉及天文成就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排除C項。
8.【答案】D
【解析】材料左圖反映了埃及國王“對抗并徹底擊敗北方”、右圖反映了北美印第安人發生了大規模的哮喘病、流星、兩個部族簽訂了和平協議,可見通過年名研究可以了解到歷史信息,故選D項;材料強調年名可以研究歷史信息,不強調不同地區文明之間的交流,排除A項;材料只提及了兩個地區,不能涵蓋全世界,排除B項;材料僅強調不同地區的紀年,不體現二者發展階段比較情況,排除C項。
9.【答案】C
【解析】材料“香料是探索發現的催化劑”“葡萄牙、英國、荷蘭在亞洲的領地......是由尋找桂皮......始而形成的”可知,香料是驅動新航路開辟的重要動因,C項正確;材料強調歐洲國家對香料的需求,未強調香料貿易對亞洲國家的影響,排除A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終形成,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B項;資本主義發展的需求是殖民擴張的經濟根源,排除D項。
【答案】A
【解析】15世紀開始,葡萄牙人接受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船,并創造出新式多桅帆船,增大船身的同時,讓船體操縱更靈活,使航行變得更為經濟實用,這就為新航路開辟提供了技術支持,所以上述技術進步助推了地理大發現,故選A項;葡萄牙人在接受阿拉伯人三角帆船的基礎上進一步革新技術,然后開始地理大發現,與阿拉伯帝國無關,且阿拉伯帝國滅亡于13世紀中期,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西歐產業革命發生于1765年的英國,與阿拉伯帝國和葡萄牙無關,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葡萄牙人對阿拉伯三角帆船及其技術的吸收與創新助推了地理大發現,為東西方交流開辟了新的路線,進一步促進了東西方交流,所以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
11.【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新航路的開辟后,歐洲出現了價格革命,大量貴金屬源源不斷流入歐洲,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材料所述白銀價值相對于谷物價值的降低”反映的即是價格革命。價格波動攪亂了傳統的經濟關系,依賴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下降,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推動了歐洲社會轉型,C項正確;貿易中心轉移屬于商業革命,與材料主旨“價格革命”不符,排除A項;加強世界各地聯系的是新航路開辟和歐洲國家的早期殖民擴展,排除B項;豐富人們日常生活的是商品種類與流通量的增長,屬于商業革命,與材料主旨“價格革命”不符,排除D項。
12.【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葡萄牙在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征服埃及之前,新航路開辟早已開始,這說明葡萄牙的海外擴張是一種自主的行為,并不是因為受到了奧斯曼帝國外部壓力的作用,故選B項;材料強調葡萄牙對外擴張,不體現葡萄牙成為橫跨歐亞非的帝國,也沒有體現王室支持,排除A、C項;材料沒有比較葡萄牙與奧斯曼帝國的綜合國力,排除D項。
13.【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第13課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和早期資產階級,第14課文藝復興運動、第15課探尋新航路、第16課早期殖民掠奪,這些均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這說明,這一時期,歐洲正在走向近代,B項正確;文藝復興運動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已經是近代因素,體現的不是封建時代的歐洲,排除A項;英國資產階級、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體現的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俄國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體現的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排除C、D二項。故選B項。
14.【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17世紀的荷蘭,眾多反對羅馬教廷和教會腐敗、提倡人文主義新思想的書刊得以出版發行,荷蘭由此成為當時歐洲重要的文化傳播和輿論重鎮。”可知,當時荷蘭出現反對羅馬教廷和教會腐敗情況的現象,這說明當時荷蘭受到人文主義影響,強調以人為本,體現了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深入發展,D項正確;思想變革推動社會轉型,排除A項;材料沒有反映荷蘭宗教改革相關情況,排除B項;人文主義新思想主導社會發展說法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
15.【答案】A
【解析】據題干“在1543年出版的《天體運行論》中,哥白尼提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中,達爾文提出了生物進化理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者均以科學實證顛覆傳統的認知框架,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對自然世界(宇宙結構與生命起源)的觀察與解釋方式,提供了觀察世界的新視角,A項正確;近代自然科學體系形成以牛頓經典力學為標志,哥白尼學說為其奠基,但達爾文進化論屬于生物學領域的獨立突破,二者未共同促成體系形成,排除B項;人文主義強調人性解放與世俗價值,而哥白尼與達爾文學說屬于科學范疇,與人文主義內涵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基礎源于啟蒙運動(理性、民主),非科學理論直接作用,排除D項。
16.【答案】C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但丁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三杰”之一,C項符合題意;伏爾泰反對封建專制制度,是啟蒙思想家,排除A項;盧梭否定封建王權,認為統治者如果違反民意,侵犯人權,撕毀大家都應遵守的社會契約,人民就有權推翻他,是啟蒙思想家,排除B項;孟德斯鳩明確提出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三權分立的原則,是啟蒙思想家,排除D項。
17.【答案】C
【解析】據材料中文件頒布時間、國家、機構、內容可知,C項正確;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限制王權,排除A項;1701年英國議會通過《王位繼承法》,規定此后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排除B項;1789年制憲議會頒布《人權宣言》明確權力,排除D項。故選C項。
18.【答案】B
【解析】據材料的信息可知,體現的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關系,結合所學知識,資本主義經濟是經濟基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是上層建筑,B項符合這一規律,B項正確;工業革命的組織形式是工廠,壟斷組織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組織,排除A項;宗教改革與民族國家的形成都體現的是上層建筑,沒有經濟基礎,排除C項;圣馬丁是西屬拉美民族獨立運動的領導人,體現不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
19.【答案】B
【解析】根據該法案在眾議院表決的票數情況可知,新英格蘭、大西洋中部各州和西部各州贊成較多,結合所學,贊成各州主要位于北方,當時正在進行工業革命,希望通過提高關稅抑制進口的工業品以保護國內工業。而南部各州反對較多,因為南方以種植園經濟為主,為了擴大棉花等原料出口,換取外國廉價的工業品,反對提高關稅。這反映了美國南北方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B項正確;材料反映美國各地區對關稅保護制度的態度,而非對奴隸制度態度,且南方奴隸主主張保留黑人奴隸制,排除A項;北方各州普遍主張實行關稅保護制度,體現工業革命尚未完成,美國國內工業需要關稅保護,排除C項;當時美國南方州和北方州存在一系列分歧,阻礙統一國內市場形成,排除D項。故選B項。
20.【答案】A
【解析】重商主義強調通過貿易順差積累貴金屬,增加國家財富。面對印度棉紡織品的沖擊,英國采取了進口禁令,這體現了重商主義的思想。而歐洲商人在模仿印度手工棉紡織技術過程中推動了英國的技術革新,這可以視為工業革命的前奏。因此,A項符合題意,即重商主義政策下的應對措施(進口禁令)和市場需求(對棉紡織品的需求)共同推動了英國的技術革新,進而推動工業革命的發生,故選A項;材料并未直接說明殖民貿易損害了英國的長遠利益,只是描述了印度棉紡織品對英國市場的影響以及英國隨后的應對措施。此外,殖民貿易對英國的長遠影響是復雜的,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損害,排除B項;價格革命主要指新航路開辟后,金銀大量流入歐洲,導致金銀貶值,物價上漲。這與材料描述的印度棉紡織品沖擊英國市場并導致技術革新的情境不符,排除C項;雖然英國采取了進口禁令這一貿易保護措施,但材料強調的是這一措施對英國技術革新的推動作用,并未提及對世界市場成長的阻礙。此外,從長遠來看,貿易保護并不必然阻礙世界市場的成長,排除D項。
21.【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那么現代工業時代只代表最后5分鐘,而英國則是最先發生這'5分鐘'事件的地方”和所學可知,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是英國,其特征是機器生產取代手工生產,工廠取代工場,并且工廠有著嚴格的規章制度,因此棉紡織工廠里鐘表滴答作響”的說法符合題意,B項正確;汽車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排除A項;電影出現于1895年12月28日,此時處于第二次工業時期,排除C項;化工行業同樣出現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排除D項。故選B項。
22.【答案】A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是科學研究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A項正確;科技成就同生產生活相結合發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前,排除B項;科學發明改變了社會結構"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影響,但它們并不是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的突出特點,排除C項;極大地推動了生產的發展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就已經表現,排除D項。故選A項。
23.【答案】D
【解析】材料中提到美國工人運動中出現若干行業和團體進行聯合的趨勢,一些城市的工人組織還創辦了第一批工人的刊物,行業和團體的聯合以及創辦刊物,都表明工人開始有了更強烈的組織性和自我表達的意愿,這反映出工人的階級意識有所提高,D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提及工人待遇方面的具體變化和改善情況,排除A項;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馬克思主義誕生時間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只是在說美國國內工人運動的一些情況,沒有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無法得出美國成為世界工人運動中心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 項。
24.【答案】A
【解析】傅里葉和歐文等空想社會主義者都想通過和平方式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但最后都失敗了,說明這個時候需要一個科學理論來指導,A項正確;當時工人階級已經覺醒,已經有斗爭的意識,排除B項;材料沒體現經濟訴求,排除C項;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設想都失敗了說明資產階級并未主動改善勞工待遇,排除D項。故選A項。
25.【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這段話中強調隨著大工業發展,資產階級生產和占有產品的基礎被破壞,資產階級會被自己所造就的無產階級所推翻,這清晰地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走向滅亡,而與之相對的共產主義必然勝利這一客觀規律,D項正確;材料主要揭示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未體現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作用,排除A項;材料中的論述未涉及共產黨的性質、目的和策略原則,主要涉及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排除B項;馬克思的《資本論》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家剝削的秘密,排除C項。故選D項。
26.【答案】C
【解析】據材料凡在公社學校上學的學生,今后一切學習用品,概由教師向區政府領取,免費發給”可知,巴黎公社實施免費的義務教育,反映了巴黎公社重視社民子女的教育、民生問題,故選C項,“官員”偷梁換柱,應為“教師”,排除A項,“崇尚科學精神”不合題意,與材料側重公社學生教育相悖,排除B項“推崇依法治國”不合題意,與材料僅提及一條關于公社學校教育的規定相悖,排除D項。
27.【答案】D
【解析】該漫畫反映的是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對美洲的殖民,其帶來的疾病以及殖民者在美洲的屠殺給當地的印第安人帶來了巨大的災難,D項正確;A項是新航路開辟的積極影響,和材料不符,排除A項;B項是新航路開辟的積極影響,和材料不符,排除B項;1492年哥倫布最早發現美洲大陸,而五月花號抵達美洲是在1620年,排除C項。故選D項。
28.【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概況可知:材料都反映了對印度國家發展的看法,康有為認為印度的社會發展受制于因循守舊不懂變通和國家分裂,其看法主要是想以此展示中國問題,從而促進中國的社會變革和發展,而英國作家則認為印度的問題是由于英國殖民者的入侵,導致看法有所不同的原因是立場和態度影響歷史解釋,D項正確;兩者都屬于二手史料,不能得出后者史料價值更高,排除A項;二則史料并不矛盾,都是印度落后的原因,排除B項;兩者均為二手史料,排除C項。故選D項。
二、非選擇題
29.【答案】(1)特點:從間接經貿和文化交流到直接交往;通過絲綢之路;以經濟聯系為主。
(2)狀況:經濟繁榮,物產豐饒(谷食常賤,國用富饒);使用金銀貨幣,市場管理規范(市無二價),商品經濟發達;交通發達(乘驛詣王都);對外貿易發達(安息、天竺交市)。
(3)主要條件:漢朝絲織業等的發展;秦漢、波斯、羅馬對道路開通的貢獻重點是張騫通使西域);漢朝在西域設西域都護府,保障絲綢之路暢通;大國間交往的愿望等。
30.【答案】(1)高產作物傳入,農業生產區域化發展,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商業市鎮大量出現并走向繁榮;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形成地域性商人群體一商幫。
(2)引起了歐洲的商業革命;商業貿易范圍擴大;商品種類增多;商路和貿易中心轉移;商業經營方式變化。
(3)特點:具有全球性;以歐洲為主導。
原因:全球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世界貿易的發展;歐洲商業革命的影響;早期的殖民擴張。
31.【答案】(1)特點:集體領導;輪番而治;主權在民;權限交叉;經常性、長期性監查(任答四點)
(2)內容: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行政權,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權。
評價:積極:防止了專制的出現,保障了資產階級民主,為美國的長期穩定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分權原則體現的民主性和科學性,影響了多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消極:三權相互爭斗導致行政效率低下。
32.【答案】(1)①煤②電③石油
(2)電燈、電話、電車。
置響: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密切了世界各地聯系,豐富和改善了人們生活,推動了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造成了環境污染。
(3)不同:開始于軍事工業(重工業);技術、設備依賴西方;以維護清王朝統治為主要目的;由官方主導展開。(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朗县| 望奎县| 青海省| 探索| 都兰县| 平潭县| 南陵县| 辰溪县| 房产| 搜索| 新丰县| 永川市| 房产| 上栗县| 林西县| 陇川县| 武宁县| 通山县| 神池县| 长葛市| 铜陵市| 富阳市| 年辖:市辖区| 吉隆县| 永定县| 花莲县| 石首市| 车险| 留坝县| 会东县| 安龙县| 灵寿县| 开江县| 南陵县| 民勤县| 濮阳市| 涪陵区| 当雄县| 隆尧县| 宁德市| 乐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