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西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4月份期中調研測試歷史試題考生注意: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選擇性必修2+選擇性必修3第一至三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孔子主張“仁”與“禮”的貫通以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孟子將“仁”與“禮”內化為“四端之心”,并倡導“仁政”思想;荀子則將“仁”與“禮”外化為“禮法刑政”,強調禮的治國功能。這反映了先秦儒學A.核心思想發生根本性轉變 B.倫理道德與政治功能并重發展C.政治服務屬性的逐漸增強 D.倫理價值逐漸讓位于政治功能2.北宋張載在《正蒙》中提出“太虛即氣”的宇宙論,吸收佛學“法界緣起”思維架構的同時,也批判了其“以山河大地為見病”的唯心觀。南宋陸九淵發展“心即理”學說,在方法論上借鑒了禪宗“明心見性”的直覺體悟,但始終堅持儒家倫理本位。這表明A.異質文化交流助推儒學理念的革新 B.儒釋思想在宋朝實現了完全融合C.佛教哲學成為儒學發展的主導力量 D.理學突破了傳統儒學的理論框架3.粵劇是形成于明清時期、具有濃郁嶺南風格的劇種,同時也呈現出一種“大雜燴”的特征。在粵劇唱腔中,既能聽到江西弋陽腔的高亢激越,也能聽到陜西秦腔的悲壯蒼涼,還能聽到江南昆曲的典雅婉轉?;泟〉男纬珊桶l展可用于說明當時A.農耕文明擴展導致地域藝術形式趨同 B.人口遷移推動多元文化碰撞與交融C.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中外戲劇藝術交流 D.中央集權加強催生文化大一統格局4.下表為清朝部分地方志中關于玉米的記載。這主要反映出新物種的傳播內容 出處田間作息無間且晚,以余力竭之于山,茶、桐、杉、竹及靛、薯、玉蜀黍 《玉山縣志》苞蘆即俗呼玉米者······太和人佃山種以為食 《鄱陽縣志》凡土司之新辟者,省民率挈孥入居,墾山為隴,列植相望 《沅州府志》A.解決了社會人地矛盾的問題 B.改變了社會農作物的種植結構C.促進了農業地理空間的拓展 D.加速了農業商品化進一步發展5.典當行的主要業務是“以物質錢”,至清朝中后期逐漸涉及存款和錢票業務。乾隆嘉慶年間,晉商在長江各埠設立四五百家典當行,均發行紙幣用于存款生息;每家典當行資本僅四五萬,但上架資金達二十余萬。這反映了當時A.高利貸資本的急劇膨脹 B.社會金融秩序呈混亂趨勢C.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出現 D.商業資本向金融領域滲透6.下表為1912、1925、1935年天津路網和公交線網長度統計情況(單位:千米)。由此可知,當時時間 路網 公交線網總體 租界 華界 總體 租界 華界1912年 230.1 145.3 84.8 13.2 6.5 6.71925年 236.4 157.3 79.1 28.5 17.1 11.41935年 275.9 179.5 96.4 33.4 20.6 12.8注:華界包括老城廂、南市、河北新區A.半殖民地屬性制約了城市的均衡發展B.民族工業發展推動市政建設的現代化C.租界基礎設施建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D.市民生活水平呈現出持續改善的趨勢7.有學者指出,民初上海存在三種醫療觀念:一是相信中醫,排斥或不知道西醫;二是相信西醫而排斥中醫;三是并不明確區別中醫和西醫,而是依據不同的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其中第三種類型在上海最為普遍。這一現象A.反映出近代社會醫療觀念薄弱 B.有利于完善中國近代醫療體系C.映射了中西醫理論融匯的趨勢 D.表明中西醫社會地位發生逆轉8.1918年,李大釗在《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中寫道:“由今言之,東洋文明既衰頹于靜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質之下,為救世界之危機,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俄羅斯之文明誠足以當媒介東西之任,然欲得東西文明真正之調和,則終非二種文明本身之覺醒,萬不為功?!边@一言論A.是對國內外形勢變遷的理性思考 B.主張全盤接受西方的物質文明C.旨在推動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調和 D.表明近代救亡圖存道路已轉向9.下表為1919年時人統計的一天中進入上海公共租界中心商業區的單程車輛與行人數量。該表可用于說明當時類別 行人(人) 馬車(輛) 人力車(輛) 自行車(輛) 手推車(輛) 電車(輛) 汽車(輛) 卡車(輛) 牲畜(頭)數量 1 455 500 3 200 66 100 2 600 11 200 1 560 5 100 870 360A.崇洋風氣影響社會交通方式的變革 B.近代上海社會轉型動力嚴重不足C.城市生活已呈現一定的現代化特征 D.西方工業技術影響近代城市規劃10.下面為古埃及不同時期《亡靈書》中關于“天堂”的插畫,都描繪了死者禮拜神衹后,泛舟來到“天堂”,并在天堂里勞作、生活,最后用自己的勞動成果祭奠神靈。由此可推知,古埃及A.宗教思想決定社會日常生活 B.與亞歐地區文明存在一定交流C.國家統一管理社會經濟活動 D.農業經濟在社會占據重要地位11.中世紀前中期,西歐英雄史詩中的主角們雖承繼了古希臘一羅馬英雄們的勇武善戰、威力無比的品格,也摒棄了個性主義特征,使其更符合希伯來(猶太)式英雄的品格,即忠君愛國、自我克制和民族責任。這反映了A.市民階級興起影響世俗文化的發展 B.宗教倫理對文學創作具有一定影響C.希伯來文化是西歐文化的核心來源 D.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集體意識強化12.13世紀日本鐮倉時代,幕府執權北條泰時以“仆忠主,子孝親,妻從夫”的道德價值觀為基礎,主持制定了武家社會的第一部成文法《御成敗式目》,其中規定:武士家族中成年子嗣對幕府盡忠卻未從父母那里得到領地時,應以嫡子領有土地的五分之一予以補償。這實質上反映出鐮倉幕府A.注重強化封建統治的社會秩序 B.重視培養忠義和孝行的社會風氣C.善于學習和發展外來優秀文化 D.開始將儒學立為社會的主流思想13.16世紀以前,糖在歐洲多被當作藥品及奢侈品;17世紀下半葉,隨著咖啡館的擴張,糖成為貴族和紳士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甜味劑”;至19世紀,糖配咖啡/紅茶的消費習慣逐漸大眾化,甚至連囚犯都能時常喝到加糖的咖啡/紅茶。這一變化實質上反映了A.工業革命推動社會物質生產的絕對主導作用B.啟蒙思想對傳統等級消費觀念的全面瓦解C.跨大西洋奴隸制與種植園經濟的結構性聯系D.世界市場形成中“生產-消費”鏈條的增多14.下面為1700、1891和1947年澳大利亞民族構成統計表。據該表信息可推知民族出身 1700年 1891年 1947年人數(千人) % 人數(千人) % 人數(千人) %歐洲人 0 0 3 090 94.2 7 602 98.6土著民族 300 100 111 3.4 59 0.8其他人(華人等) 0 0 79 2.4 48 0.6合計 300 100.0 3 280 100.0 7 709 100.0A.華人與白人民族矛盾漸成主要矛盾B.殖民及移民政策影響社會人口結構變化C.澳大利亞民族文化多樣性日益加深D.工業化是當地民族構成持續劇變的主因15.19世紀是英國大眾閱讀全面興起的時代,其標志性事件是1827年由實用知識傳播協會推出的“實用知識文庫”。該文庫聚焦科學主題,并邀請知名科學家撰寫;由于價格低廉、知識廣博,吸引了以中產階級、工人階級為主的廣大讀者群體。由此可知,英國大眾閱讀的興起A.根源于啟蒙運動影響的擴散 B.得益于印刷技術的革命性突破C.迎合了工業社會發展的需要 D.反映了社會等級差異逐漸消弭16.海上難民是以船運方式從原籍國前往收容國或庇護國的難民群體,其面臨的威脅包括海上事故、人口販賣及系統性剝削。21世紀以來,海上難民問題持續惡化,群體規模在2010年后不降反增,而國際社會未能顯著降低其風險。這一現象深刻反映了A.造船技術發展降低了國際人口流動的門檻B.地緣政治沖突加劇了難民流動壓力C.西方移民政策收緊迫使難民選擇危險路徑D.國際難民救助與安置機制亟待完善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第17題14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4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世紀50年代,中國出現向美國移民的浪潮。據美國移民局統計,人數由1850年的450余人增至1880年的超10萬人。美國學者柯立芝指出:“盡管廣東人口稠密,一貧如洗,但法律宗教和家庭的紐帶依然把農民禁錮在生身之地。只是為兵燹所迫,再碰上加利福尼亞黃金和美妙的工業發展機會的誘惑,才能使30余萬廣東破產農民在33年(1849~1882年)的自由移民中,選擇離開故土來到太平洋彼岸?!币泼癯跗诙鄰氖虏傻V業,1865~1869年約1.2萬華工(占工人總數80%)參與中央太平洋鐵路建設;19世紀后期,華人逐漸主導西部農業、手工業和服務業(如餐館、洗衣店等)。-摘編自武樂堂《試論近代華人向美國移民高潮的出現及其原因》材料二1965年,美國《移民與國籍法》中廢除了種族配額制,華人移民數量激增。新移民主要來自臺灣、香港、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城市,6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紐約取代洛杉磯成為最大華人聚居地,東部城市華人數量年均增長15%。至1980年,華人男女比例達1:1。除傳統服務業外,新移民逐漸主導美國服裝產業,并涌現出丁肇中(諾貝爾物理學獎)、李遠哲(諾貝爾化學獎)、王贛駿(第一位華裔太空人)、貝聿銘(著名建筑師)等專業技術人才;美國三大汽車公司、波音公司、杜邦化學公司等公司中,華人留學生的入職人數也愈來愈高。-摘編自李其榮《1965年以來美國華人新移民的特點》(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出現向美國移民浪潮的歷史背景。(6分)(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19世紀中后期與20世紀中后期移民潮的差異,并簡述二者的共同影響。(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元雜劇《趙氏孤兒》作為中國儒家忠義文化的典范,于1735年由法國耶穌會士馬若瑟首次譯入杜赫德主編的《中華帝國全志》。18世紀中后期,該劇在歐洲引發改編熱潮,其中以伏爾泰1755年創作的《中國孤兒》最具影響力。伏爾泰的改編呈現三大特點:一、形式改造:嚴格遵循西方“三一律”戲劇規范,將原劇數十年的故事壓縮在一天內完成;二、主題重構:將“忠義復仇”轉化為“文明戰勝野蠻”的啟蒙寓言,副標題刻意強調“孔子學說五幕劇”;三、文化嫁接:虛構成吉思汗被中原文明感化的結局,服務于批判歐洲專制的現實目的。這種改編雖推動了該劇在歐洲的傳播,但也造成深層文化誤讀:一方面,耶穌會士構建的“理想化中國”受到質疑;另一方面,伏爾泰式的功利性解讀,使中國形象逐漸從“道德烏托邦”向“被改造對象”轉變。-摘編自劉艷春等《<趙氏孤兒>在海外的傳播及影響》(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8世紀《趙氏孤兒》在歐洲廣為流傳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趙氏孤兒》在海外傳播”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古希臘殖民時代,新殖民城市多由幾條主要街道組成,另有幾十條與之垂直或平行的街道將城市劃分成幾何狀街區。公元前5世紀,在希臘本土思想家對理想城邦的想象與對最優政體追求的推動下,米利都人希波達姆斯式開啟了對雅典城邦的“棋盤式”改造,“希波達姆斯”因此與“棋盤式城市”緊密結合。這種以市場為中心,市內建筑規格一致并呈棋盤狀分布的設計雖然降低了城市防御能力,但讓人們可以通過四通八達的街道從任何地方進入或離開市場。公元前4世紀以后,塞薩洛尼基、亞歷山大里亞、安條克、塞琉西亞等城市都是按照希波達姆斯式布局建設的。-摘編自劉峰《建構“理想國”:古代希臘城邦制度與城市規劃的興起和發展》材料二15世紀初,古羅馬建筑著作相繼被發現,使意大利城市規劃出現對稱和比例的意識,并在與透視法的結合中,確立了近代城市空間中建筑之間的特定比例。城市不只有居住功能,審美、娛樂和休閑功能也逐漸被人們所重視。由此,意大利開始出現針對舊有城市改造和新城建設的新理論,即“理想城市”。當時意大利君主們也大力贊助新的城市規劃著作,并熱衷于建設“理想城市”。這些城市規劃理念和新的城市建設實踐,不僅使城市道路變得寬闊整齊,還使大型廣場被開辟出來,只不過開辟廣場的主角由原來市政廳變成了宮殿。這也使宮殿在較遠的距離被觀看時顯得更加壯觀。-摘編自朱明《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及其興起背景》(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希波達姆斯式城市”興起和發展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5世紀意大利“理想城市”的特征,并簡述其意義。(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馬克思曾指出:一種文明是什么樣的,“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由此可見,文明形態演進與作為核心和基礎的物質性力量-人的勞動及其方式的變革聯系密切。對此,可以說,作為人類文明重要表征的勞動方式,不僅是人類文明的測量器、指示器,更是人類文明的變革器、加速器。-摘編自付秀榮《勞動方式轉型與人類文明形態變革》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勞動方式與人類文明”自擬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成文。)山西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4月份期中調研測試·歷史參考答案、解析及評分細則1.C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的儒學強調“仁”與“禮”的倫理價值;孟子提出“仁政”為統治者提供治國方案,強化了儒學的政治服務性;荀子將禮法制度化,直接服務于國家治理,儒學的政治屬性顯著增強,故C項正確。從孔子強調的是儒學從倫理到政治的漸進側重,而非“并重”,故排除B項;儒家政治功能始終以倫理為基礎(如荀子“禮”包含道德教化),二者未割裂,其政治功能未超越倫理價值,故排除D項。2.A 根據材料可知,張載和陸九淵都吸收了佛教中的優秀思想,并內化為各自儒學思想的一部分,推動了儒學的發展,這但儒釋沖突仍然存在,“完全融合”的說法有誤,故排除B項;宋朝儒學仍立足于傳統儒學思想,佛教思想只是其補充,“主導力量”的說法過于夸大,故排除C項;理學思想始終立足于傳統儒學的框架內,故排除D項。3.B 根據材料可知,產生于明清時期的粵劇,雖然具有濃郁的嶺南風格,但也呈現出中國其他地區傳統戲劇的部分特征,并形成了現今的粵劇,故B項正確?!摆呁钡谋硎鲇姓`,粵劇雖然擁有其他地區戲劇的部分特色,但其主要風格仍屬于嶺南地區,與其他劇種大有不同,故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國內部人口遷移引發的多元戲曲交融發展,與海上絲綢之路和外國戲劇無關,故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多元文化交融促進了地區文化的發展,與“文化大一統”無關,故排除D項。4.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洲作物的傳播突破了傳統農業生產的地理限制,使山地也成為農業生產的重要資源,即推動了農業地理空間的拓展,故C項正確。“解決了”的說法過于夸大,人地矛盾伴隨著清朝整個社會,并呈現愈演愈從得知,故排除B項;僅從材料無法得知當時農民種植玉米是否用于售賣,即與農業商品化無關,故排除D項。5.D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晉商本質是商業集團,他們開設典當行并將其業務由抵押借貸發展為存貸、發鈔等業務,反映了商業資本對金融領域的滲透和拓展,故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中國早期金融服務業的發展,與高利貸無項;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故排除C項。6.A 根據材料可知,1912~1935年天津市路網和公交線網建設總體上呈現租界比華界發展更快的狀況,結合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現實可知,這反映出半殖民地屬性對天津城市均衡發展的限制作用,故A項正確。材料不涉及時天津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情況,但市民生活水平受到收入、消費等因素的共同影響,無法得知其生活水平的具體情況,故排除D項。7.B 根據材料可知,民初上海雖然存在只相信中醫、只相信西醫和對中醫與西醫只相信其療效的三種醫療觀念,但第三種醫療觀念最為普遍,這反映出當時上海對中醫和西醫持一種較為開明的態度,這有利于中醫和西醫在上海的共存和良性競爭,進而推動中國醫療體系的發展完善,故B項正確。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期新舊并存的醫療觀,與“醫療觀念薄弱”無關,故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上海社會對待中西醫的包容態度,與“中西醫理論融匯”無關,故排除C項;材料中第三種醫療觀反映的是實用主義的醫療觀,不涉及中西醫地位的變化,故排除D項。8.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俄國十月革命后,李大釗發文指出,當今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供了“媒介”,并強調只有東西文明的相互調和,東西方社會才能更好地發展,這一言論跳出了當時的“全盤西化論”和“國粹主義保守論”的機械思維,是結合國內外形勢變遷的理性思考,故A項正確。李大釗反對“全盤西化論”和“國粹主義保守論”的機械思維,故排除B項;李大釗這一言論旨在尋找新的救亡圖存道路,故排除C項;五四運動后,我國救亡圖存道路發生轉向,故排除D項。9.C根據材料可知,1919年進入上海公共租界中心商業區的單程車輛中有眾多西方工業革命時期出現的新式交通工具,如電車、汽車、卡車等,這反映出近代西方物質文明對上海城市發展的深刻影響,故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近代西國社會近代化發展程度較低導致的,并不代表上海近代化轉型動力不足,故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上海交通的近代化發展,與城市具體規劃無關,故排除D項。10.D 根據材料可知,在古埃及《亡靈書》中插畫所描繪的“天堂”,人們依舊從事著農耕活動,并用農耕勞動的成果祭拜神靈,這反映出古埃及社會宗教信仰和農業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故D項正確?!皼Q定”的說法過于絕對化,故區文明的內容,故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宗教信仰與農耕活動的重要地位,與國家政權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干預無關,故排除C項。11.B 根據材料“希伯來(猶太)式英雄的品格,即忠君愛國、自我克制和民族責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西歐吸收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故B項正確。市民階層興起是西歐中世紀后期的現象,與材料時間不符,故排除A項;中世紀西歐文化既承繼了古希臘、羅馬文化,又深受日耳曼等民族文化的影響,此外還受猶太教的深刻影響,C項“核心來源”的說法與史實相悖,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基督教對社會的影響,與民族國家無關,且西歐近代民族國家形成于中世紀晚期,故排除D項。12.A 根據材料可知,日本鐮倉幕府時期,幕府統治集團立足封建綱常倫理制定成律法,并將其中的忠君思想拔高到最高會,故排除B項;《御成敗式目》吸收借鑒了儒家綱常倫理,體現了日本統治集團善于學習和發展外來文化,但這并非該教思想,成為后世日本的主流思想,故排除D項。13.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通過在美洲發展甘蔗種植園逐漸擴大全球蔗糖貿易,使得歐洲糖的消費逐漸大眾化,即美洲甘蔗種植園(生產端)、奴隸勞動、三角貿易(流通端)、歐洲大眾消費需求(消費端)共同構成全球性經濟鏈條,故D項正確。18世紀中后期工業革命在英國爆發,但是糖的消費在17世紀下半葉已出現轉變,故排除A項;材料主要源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推動糖的消費大眾化,與啟蒙思想無關,故排除B項;奴隸制和種植園經濟雖是重要環節,但僅強調“結構性聯系”未上升到全球市場維度,屬于局部解釋,故排除C項。14.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世以前,澳大利亞主要由當地土著人構成;18世紀以后,隨著歐洲殖民者發現并殖民澳大利亞,大量歐洲白人來此,不斷壓縮土著人口的生存空間,使白人成為當地主要民族構成;為開發澳大利亞,當地白人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加劇,為構造以白人為核心的國家認同,澳大利亞開始收縮移民政策并實施排華法案變,故B項正確。僅從材料無法得知澳大利亞白人與華人的民族矛盾尖銳還是與土著群體的民族矛盾尖銳,二者都受到白人殖民統治的壓迫,且材料不涉及與其他社會矛盾的對比,故排除A項;20世紀中葉,以華人為代表的其他族群人口在澳大利亞占比不斷下降,白人占比不斷提升,民族文化多樣性無從體現,故排除C項;18世紀中后期,工業革命爆發,而18世紀初,澳大利亞就已發生民族構成的劇變,這主要是歐洲人在澳大利亞的殖民擴張導致的,故排除D項。15.C 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英國大眾所閱讀的多是科學知識,且讀者多為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這有利于提高下層民眾的是工業革命發展帶來的社會經濟、文化轉型,故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印刷術的發展情況,且“革命性突破”與當時史實不符,故排除B項;大眾閱讀興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會各等級文化差異,但“消弭”的說法過于絕對,故排除D項。16.D 根據材料可知,相較于傳統陸上難民,海上難民需要面對更加復雜的生存威脅,而21世紀以來,海上難民群體卻不斷增加,國際社會也未能顯著降低其風險,這反映出當今國際難民救助和安置機制存在缺陷,亟需完善,故D項正確。海上難民多使用簡陋的船只,使得其在偷渡過程中面臨更為嚴峻的威脅,故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難民問題的加劇和國際缺乏完善的救助和安置機制,與難民問題形成的原因無關,故排除B項;西方移民政策收緊會增加海上難民群體數量,但這與材料主旨無關,故排除C項。17.(1)歷史背景:東南沿海具有海外移民的先例;鴉片戰爭以來,自然經濟加速解體;廣東地區資源較為貧瘠,人地矛盾較沖擊了傳統鄉土情懷的束縛;晚清政府對海外移民限制的放寬(晚清政府海外移民政策的被迫調整)。(6分,任答三點即可)(2)差異:來源地由廣東農村擴展至亞洲華人世界;由農民為主轉向高素質人才為主;由僅從事低端行業轉向高技術產業;男女比例由失衡走向平衡;目的地由美國西部為主向全美范圍擴展。(6分,任答三點,言之有理即可)共同影響:促任答兩點,言之有理即可)18.(1)原因:新航路開辟后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化;18世紀歐洲“中國熱”的出現;歐洲知識分子的本土化改造和推廣;《趙氏孤兒》迎合了啟蒙運動的思想內核。(6分,任答三點,言之有理即可)(2)示例:觀點:18世紀《趙氏孤兒》的傳播既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又暴露出歐洲中心主義的解讀偏見。(1分)闡述:18世紀以來,傳教士馬若瑟將《趙氏孤兒》譯成歐洲語言,使中國戲曲文化和“義”“孝”等儒家文化在西方得以進一步傳播。1755年伏爾泰的改編版融合中西戲劇形式,進一步推動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但其將復雜儒家思想與現實存在巨大差距時,不是反思自身解讀的局限,而是質疑耶穌會士的誠信。(4分)總之,《趙氏孤兒》在海外傳播的歷程既照見不同文明相互理解的真誠努力,又折射出前殖民時代的知識權力結構。(1分)(也可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雙重影響”等角度闡述;“示例”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19.(1)原因:城邦制度與殖民擴張的需求;理想城邦思想的推動;城市功能的轉變;希臘化時代的文化傳播。(6分,任答三點,言之有理即可)(2)特征:古典復興與技術革新相結合(繼承傳統與意識創新);功能多元化;權力象征化;具有一定人文主義色彩。(4分,任答兩點,言之有理即可)意義:推動了意大利城市建筑與藝術的發展;促進了文藝復興運動的深化;有利于改善市民生活;強化了君主的權威;為后世城市規劃提供了借鑒。(4分,任答兩點,言之有理即可)20.示例一:論題:勞動方式的革命性突破是人類文明形態躍升的根本動力。(2分)闡述:距今約1萬年前,磨制石器與動植物馴化技術的突破,使人類從采集漁獵轉向定居農業。兩河流域的輪耕期人類文明的發展。18世紀,瓦特改良蒸汽機突破動力瓶頸,掀起了工業革命,不僅使人類首次突破有機能源限制,創術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爆發,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和發展大大提升了人類社會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推動了社會信息化發展。這不僅催生了電子商務平臺、移動支付、物流配送等新的商業經營模式,便捷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推動了跨國合作、全球供應鏈等商業模式的發展,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8分)總之,從青銅犁鏵到計算機,勞動方式的每次革命都遵循“技術突破一效率躍升一組織重構一文明轉型”的演進邏輯,并推動人類文明向更高層級的形態發展。(2分)示例二:論題:工業革命促進了現代文明的誕生。(2分)闡述:18世紀后期,瓦特改良的蒸汽機使人類勞動突破自然動力的限制,推動了社會經濟水平的快速提高。更為深遠的是,工業革命催生了現代文明的核心特征:標準化生產培育了精確守時的觀念,鐵路時刻表的確立使全球首次步入統一的時間體系;工廠制度打破了傳統的人身依附關系,契約精神成為社會運行的基石;城市化進程加速知識傳播,曼徹斯特等新興工業城市成為思想創新的溫床。然而,現代文明也面臨新的挑戰。1842年英國《童工調查報告》揭露了早期工業化的人道代價,倫敦霧霾事件則警示了發展與環境的矛盾。這些問題的出現,促使現代文明不斷自我修正和完善。(8分)總之,這場以機械化生產為標志的偉大變革,不僅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物質生產方式,更重塑了整個社會的文明形態。(2分)(其他參考角度:能源利用方式的變革塑造不同文明形態;勞動組織形式的變遷重構文明社會結構;勞動方式差異影響區域文明的形態/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勞動分工細化程度是文明復雜化的標尺;綠色勞動轉型引領生態文明建設等?!笆纠眱H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