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下期高中2023級期中考試
歷史
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在答題卡上將自己的姓名、座位號和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填寫清楚,考生考試條形碼由監考老師粘貼在答題卡上的“貼條形碼區”。
2.選擇題使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卡上對應題目標號的位置上,如需改動,用橡皮擦擦干凈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選擇題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的對應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答題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上、試卷上答題無效。
3.考試結束后由監考老師將答題卡收回。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據考古發掘,距今7000至6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等遺址,發現了大量榫卯結構的木質構件。商周時期,榫卯結構在建筑中的應用更加廣泛和成熟。之后此類建筑在中華大地廣泛分布、成為中國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這主要體現了中華文化
A.豐富多樣 B.包容共生
C.源遠流長 D.獨立創新
2.蘇州拙政園的遠香堂作為拙政園的主體建筑,四面環水,夏日荷花盛開時,清香遠溢,與周圍的自然景觀相得益彰;園中的亭臺樓閣、曲徑通幽,都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蘇州園林在設計上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
A.君子之風 B.中庸之道
C.禮樂教化 D.天人合一
3.“鏤板于弘治壬戌(1502年)夏”的《便民圖纂》中“首列《農務》《女紅》二卷。凡有便民者,莫不具列”,同時將所引圖幅中一些艱澀的詩歌改寫成通俗易懂的民歌。明中后期,此類日用之書十分流行。這反映出當時
A.知識受眾范圍擴大 B.士大夫生活平民化
C.士農工商等級打破 D.朝廷重視教育普及
4.唐詩《涼州詞》中寫道“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該詩句中反映的通道
A.促進絲綢、青花瓷等商品的貿易往來 B.實現了歐亞大陸的政治統一
C.推動了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的傳播 D.搭建跨區域文明互動的橋梁
5.清代,《三國演義》《西游記》等數十部小說被翻譯成滿語印行。另《大清律例》規定,對內容“穢惡”的小說“盡行銷毀”,如再制作、售賣、閱讀,加以刑處。這使
A.通俗文化發展陷入停滯 B.傳統社會倫理得到維護
C.君主專制統治趨于僵化 D.法律體系完成了儒家化
6.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有一面以“拯救”為主題的名單墻,上面刻有目前搜集到的13732個曾經居住在上海的猶太難民的名字。中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在二戰期間向數千名猶太難民發放簽證的行為,最核心的價值在于
A.維護中國的國際形象 B.踐行人道主義的精神
C.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 D.履行外交官員的職責
7. 表1中國傳統節日非遺大事表
時間 事件
2006年5月20日 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9月30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2024年12月4日 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項目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傳統節日申遺成功的理由
①傳統節日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②傳統節日習俗豐富,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③傳統節日相關的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推動經濟繁榮
④申遺成功為傳統節日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法律保障
⑤傳統節日在促進國際文化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⑤
8.公元前18世紀,西亞地區的一部法典前言中說:“安努與恩利爾為人類福祉計,命令我,榮耀而畏神的君主,漢謨拉比,發揚正義于世,滅除不法邪惡之人,使強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馬什,昭臨黔首,光耀大地。”這一規定
A.強調波斯君主專制的權力來源 B.規范了埃及對尼羅河流域的統治
C.標榜亞述帝國君主的軍事成就 D.宣示了古巴比倫王國的君權神授
9.公元前5世紀,波斯的一份契約記載,有商人承租了國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費;另一份契約記載,商人將份地、農具和種子等租給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麥、扁豆、芝麻等。據此可知,當時波斯
A.成為西亞最早使用契約的國家 B.土地私有制開始確立
C.開始出現經營借貸業務的商人 D.地租征收以實物為主
10.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大軍入侵波斯;公元前333年與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在敘利亞北部伊蘇斯決戰。在這次戰役中,波斯軍隊慘敗,此后,亞歷山大歷經數年,最終于公元前330年滅亡波斯帝國。之后入侵印度,征服了從小亞細亞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該歷史事件
A.加速了羅馬的分裂 B.擴大了基督教的影響范圍
C.開啟了希臘化時代 D.加快猶太文化的西傳進程
11.印度藝術歷史悠久,形式多樣。毗濕奴是印度教中的一位重要神祇,經常作為雕塑和繪畫的主題出現在古印度的藝術作品中;古印度舞曲,如婆羅多舞、卡塔克舞等,與印度教的祭祀儀式和節日慶典密切相關;阿旃陀石窟寺是佛教石窟寺,但其藝術風格也反映了印度教的影響。由此可知,古印度
A.藝術發展深受宗教影響 B.藝術發展融合了東西文化
C.種姓制度影響藝術發展 D.宗教與建筑發展相輔相成
12.恩格斯在《論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中說:“羅馬法是純粹私有制占統治的社會的生活條件和沖突的十分經典性的法律表現。”這句話主要反映了羅馬法的實質是
A.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源頭 B.宗教教義法律化的表現
C.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工具 D.西方政治民主化的基礎
13.公元8世紀,法蘭克王國查理·馬特廢除了無條件分贈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把從叛亂貴族那里沒收來的土地和一些教會的土地分贈給貴族,但他們必須要為國王服兵役,要履行臣民的義務,宣誓效忠;采邑不得世襲。這一改革
A.加強了中央集權體制 B.削弱了教會政治特權
C.有利于等級制度形成 D.阻礙了社會發展進步
14.伯恩斯、拉爾夫在《世界文明》中指出“在白人踏上美洲幾個世紀前,危地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經擁有幾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話,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這一觀點可用于說明
A.要保持文明的獨特性 B.文明因保守而僵化
C.世界文明發展具有多元性 D.美洲文明必然衰落
15.1943~1944年,美國發行了幾部電影,贊揚蘇聯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態度與行動。到40年代末,這些電影又成為批判對象,劇本撰寫人及主演被納入黑名單或遭遇審查。這一變化反映出
A.維也納體系正式形成 B.國際局勢的變動影響價值取向
C.兩極格局的正式形成 D.美國對蘇遏制集中于文化領域
16.圖1為1960~1990年美國總人口增長中移民的比例示意圖。由此可推知
圖1
A.美國移民人數占總人口的四成 B.美國移民的增加幅度逐年攀升
C.美國民族間文化認同不斷增強 D.美國民族文化多樣性日益凸顯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600年到1800年間,約有100萬的法國、英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及蘇格蘭的移民度過大西洋,來到北美洲,他們想方設法取代當地人,以獲取經濟利益。強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種植園,屠殺和奴役他們,導致印第安人人數銳減。西班牙征服者用最殘酷的死刑和武力脅迫當地土著接受西班牙國王的統治,拒不服從者,立刻被屠殺。
-摘編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由某些種族的人口減少和遷移引起的新的世界種族格局已為人們所非常熟悉,以致現在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因而,其中極為重大的意義也就被普遍忽視。在直至1763年為止的這一時期中,所出現的情況是,歐洲人提出了占有大片新地區的要求;在后面一世紀中,他們向這些地區移民-不僅是美洲,而且還有西伯利亞,最終還有澳大利亞。如果我們設想一下,最先到達并拓殖這些人口稀少的大陸的是中國人而非歐洲人,那么我們便能看到重新繪制世界種族地圖的重大意義。那樣的話,華人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可能會更接近于二分之一,而不是現在的六分之一。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美洲人口結構的變化。(4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人口遷徙的主要形式。(4分)
(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人口遷徙的影響。(4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任選至少三幅圖片,自擬主題并加以論述。(要求:介紹圖片信息,主題明確,論述合理,史論結合)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印歐人早期遷徙路線示意圖(公元前3000~前1000年)
圖11
材料二
來自亞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對世界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征服的規模無與倫比······亞洲和大部分歐洲的政治組織都變換了。許多地區的人民被滅絕或四散,永遠改變了其種族特征。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也發生了變化。橫越歐亞大陸的道路由一個政權所控制,旅行變得安全了。在中斷了一千年之后,歐洲人又能進入亞洲和遠東了。
-摘編自【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印歐人遷徙的顯著特點。(4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古代世界文明之間的交流途徑。(4分)
(3)指出材料二“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也發生了變化”中的主要宗教并分別簡述其產生的過程。(6分)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拿破侖是《拿破侖法典》的熱忱宣傳者;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國革命的行政的和社會的原則輸送出去······拿破侖并沒有預見到:掃除舊制度的垃圾只會促使潛伏著的民族主義的種子勃然萌發。
-摘編自《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革命思想還因與戰爭行為有關的宣傳而在殖民地中得到傳播。······“民族自決”這一革命術語已不僅在歐洲,而且在殖民地世界留下了印記。同樣具有影響的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亞洲的知識分子已為西方的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所激勵。他們引用過伏爾泰、馬志尼和約翰·斯圖爾特·密爾的話。但現在,他們的后裔很可能會引用馬克思和列寧的話。1919年7月25日,孫中山為這一轉變提供了證據,他宣布:“如果中國人民希望自由的話······中國人民在爭取民族自由的斗爭中的唯一的伙伴和兄弟就是蘇俄工農紅軍。”
-摘編自【美】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以拿破侖戰爭為例,說明戰爭對思想文化的影響。(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一戰后孫中山思想轉變的歷史背景。(8分)
2024~2025學年度下期高中2023級期中考試
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
1~5 CDADB 6~10 BDDDC 11~16 ACCCBD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12分)
(1)(4分)
①歐洲白人大量增加;②印第安人或當地土著急劇下降;③非洲黑人奴隸出現并持續增加。(每點1分,3點共4分)(2)(4分)
①自發移民,隨著工業革命開展,英國殖民者主動移民澳大利亞建牧場,開金礦;②被動移民,英國將澳大利亞作為流放地;③西方國家進行殖民活動,如黑奴貿易、華工出國。(每點2分,任答2點共4分)
(3)(4分)
①改變世界種族格局;②推動被移民地區的開發;③促進世界文化交流與融合;④原住民銳減,本土文化發展進程被中斷;⑤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和人口結構。(每點1分,任答4點共4分)
18.(12分)
圖片信息:圖2:楔形文字;圖3:蘇格拉底;圖4:印章文字;圖5:埃及孟菲斯金字塔;圖6:甲骨文;圖7:古羅馬龐貝遺址;圖8:敦煌莫高窟;圖9:孔子;圖10:布達拉宮。示例一:
選擇:圖2:楔形文字;圖4:印章文字;圖5:甲骨文;
主題:早期人類文明形成了多元中心
論述: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起源于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用楔形文字記錄的神話史詩《吉爾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詩;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是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歷史的重要資料。古印度的印章文字反映了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豐富多彩,發展也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軌跡,對東南亞產生了重要影響。甲骨文是中國商朝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反映出高度發達的商代文明,表明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華文明有著自身獨特的發展脈絡和體系。古代西亞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與中華文明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很大差異,是獨立發展的文明中心。
綜上所述,蘇美爾楔形文字、印章文字、甲骨文分別代表了不同地區的文明,它們在起源、發展過程和文化內涵等方面都存在明顯差異,有力地證明了世界文明是多元中心的,各個文明中心都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獨特貢獻。
示例二:
選擇:圖5:埃及孟菲斯金字塔;圖7:古羅馬龐貝遺址;圖8:敦煌莫高窟;圖10:布達拉宮。
主題: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論述:孟菲斯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它不僅是建筑奇跡,更凝聚著古埃及人在天文學、數學、建筑學等多方面的智慧。龐貝遺址,因維蘇威火山爆發被火山灰掩埋,是研究古羅馬文明的實物資料;莫高窟位于中國甘肅敦煌,它融合了中國、印度、中亞等多種文化元素,是絲綢之路上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晶。布達拉宮位于中國西藏拉薩,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圣地,見證了西藏地區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傳承,體現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是藏文化的集大成者。
1964年《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是第一個保護古跡的國際憲章,強調保護文物古跡的歷史真實性;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世界遺產公約》強調集各國之力,對文化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1982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致力于加強對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利用,使中華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得到繼承。
綜上所述:金字塔、龐貝遺址、莫高窟、布達拉宮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為全人類提供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其他觀點,言之成理,也可得分。評分標準:選擇三幅圖并準確介紹2分;主題1~2分;第一檔論述契合主題史實豐富6~8分,第二檔論述契合主題5~3分,第三檔有論述0~2分)
19.(14分)
(1)(4分)
①持續時間長;②區域廣泛;③武力征服;④形成新族群(赫梯人、波斯人、希臘人和雅利安人)。(每點1分,共4分)
(2)(4分)
①人口遷徙;②軍事征服;③國家統一;④經貿往來。(每點1分,共4分)
(3)(6分)
①佛教:公元前6世紀,印度社會矛盾尖銳,人們對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不滿,佛教提倡“眾生平等”和忍耐順從得到支持;②基督教:1世紀基督教產生于巴勒斯坦,4世紀末成為羅馬帝國國教;③伊斯蘭教: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每點2分其中宗教1分,過程1分,共6分)
20.(14分)
(1)(6分)
①傳播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獨立、民主、法治思想(傳播啟蒙思想);②推動民族主義的萌發;③促進被征服地區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每點2分,共6分)
(2)(8分)
①民族自決原則成為指導獨立、民主的斗爭武器;②俄國十月革命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的傳播;③民族民主意識覺醒,出現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高潮;④世界殖民體系逐漸解體;⑤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的失敗;⑥孫中山總結革命的經驗與教訓等。(每點2分,任答4點共8分)
解析:
1.C 題干描述了榫卯結構在中國古代建筑中的應用,從距今7000至6000年前到商周時期,再到之后的廣泛分布,強調了這種建筑形式在中國歷史上的延續,符合源遠流長的定義,故選C。選項A豐富多樣:指文化種類的多樣性,題干沒有提到不同種類的文化。選項B包容共生:指文化之間的相互包容和共生,題干沒有提到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選項D獨立創新:指文化上的獨立性和創新性,題干沒有提到文化上的獨立性和創新性。故排除A、B、D。
2.D 蘇州園林的設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這一理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園林中的亭臺樓閣、曲徑通幽等設計都與周圍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蘇州園林的設計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故選D。
3.A 明代中期以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政治控制的松弛、科舉制度的推行,思想界開始出現儒學的世俗化運動,不少士人投入到日用類書籍的編纂中。有別于“四書五經”等精英思想的闡釋,這些普及讀物在儒學理念的指導下,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淺顯的文字,將普通民眾日常的生產生活經驗整理刊布,以滿足更多人群的物質和文化需求。故A項正確。題干中強調明中后期,“此類日用之書十分流行”,并不涉及士大夫們具體的生活方式,故B項錯誤。題干中只涉及士人及其作品的流行,未涉及士農工商四民社會結構的變動,故C項錯誤。題干中未涉及明代中央政府層面的意圖和行為,故D項錯誤。
4.D 絲綢之路不僅是商品流通的通道,更是文明對話的紐帶。它通過貿易、技術傳播(如造紙術、印刷術)、宗教交流(如佛教傳入中國)和文化融合(如音樂、服飾的相互影響),將古代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及歐洲文明緊密聯系,故選D。A選項青花瓷出現在元朝,《涼州詞》是唐朝詩人,時間不符合;B則與史實不符(絲綢之路未實現政治統一);C選項表述片面,故排除。
5.B 本題考查清代的文化政策。材料中“《大清律例》規定,對內容“穢惡'的小說“盡行銷毀',如再制作售賣、閱讀,加以刑處”可知,清政府對小說的內容進行了嚴格的控制,這是為了維護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故選B項;材料中“《三國演義》《西游記》等數十部小說被翻譯成滿語印行”可知,通俗文化得到了發展,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君主專制統治趨于僵化,排除C項;材料中只涉及《大清律例》,無法體現法律體系完成了儒家化,排除D項。
6.B 何鳳山作為中國駐維也納總領事,在納粹迫害猶太人的背景下,冒著風險為猶太難民發放簽證,幫助他們逃離死亡威脅。這一行為的核心是超越國界的人道主義關懷,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人類苦難的共情,而非出于政治、文化或職業義務的動機。故選B。
7.D ①選項正確,因為節日蘊含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信息;②選項正確,節日習俗多樣體現了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③選項雖然節日相關的文化產業可能得到發展,但不是申遺成功的理由,故不選;④選項表述不完全準確,申遺成功本身并不直接提供法律保障,但確實提高了保護意識;⑤選項正確,節日在促進國際文化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故選D。
8.D 本題的關鍵在于深刻認識和理解古代西亞地區王國、帝國的文明成就。古代西亞地區曾涌現了眾多
古代國家和社會文明。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波斯帝國都曾稱雄一時。法典是西亞古國的主要成就之一。題干中,“公元前18世紀”“西亞”等明確時間和空間信息。依照所學,埃及文明產生于非洲東北部,故B項錯誤。公元前8世紀,亞述帝國建立;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興起,故A、C項錯誤。除卻上述的時空信息外,材料中所提供的“法典”“漢謨拉比”等信息,與教材必備知識《漢謨拉比法典》相吻合。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向世人宣示君權神授、君主的至上權威與功德,確定社會結構及社會關系的產物,D為正確選項。
9.D 在波斯的兩份契約中,可以看到地租(以土地收成支付)和租賃費(支付小麥、扁豆、芝麻等)都是以實物形式支付的。這說明當時波斯地租的征收以實物為主,故選D項;從材料給出的契約內容來看,主要描述了土地和水源的租賃以及農產品的支付,并沒有直接提及經營借貸業務,排除C項;材料只講公元前5世紀波斯有“契約”,據此無法認定波斯是“西亞最早使用契約的國家”,且公元前2600年左右,兩河流域的人們已經使用契約,兩河流域位于西亞,排除A項;商人承租了國王的私有水源和土地,但這并不意味著國王占有全部生產資料。材料中并沒有提及除了這些之外的其他生產資料是否也歸國王所有,此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
10.C 據材料信息,與亞歷山大東征的過程相吻合,由此開啟了“希臘化”時代,故選C項;A、B選項時間不正確,排除;材料中未涉及猶太文化,排除D項。
11.A 材料主旨為古印度藝術與宗教的關系,如古印度藝術作品中經常出現毗濕奴這樣的神祇形象,這表明宗教對藝術創作有重要影響。古印度舞曲與宗教儀式和慶典密切相關,說明宗教活動對藝術形式有推動作用。阿旃陀石窟寺的藝術風格也反映了印度教的影響,這進一步證明了宗教對藝術的影響。A選項提到古印度藝術深受宗教影響,這與材料中提到的毗濕奴、古印度舞曲和阿旃陀石窟寺的藝術風格都與宗教有關相符合,故選A。B選項提到藝術形式豐富多樣,融合了東西方文化,但材料中沒有提到東西方文化的融合,故排除。C選項提到種姓制度,但材料中沒有提及,故排除。D選項,雖有涉及石窟寺,但未涉及建筑的發展,故排除。
12.C 在羅馬社會,奴隸主階級是統治階級,羅馬法維護私有制,其實質就是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是奴隸主階級統治的工具,該項符合羅馬法的實質,所以C正確。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源頭確實與羅馬法有淵源關系,但這說的是羅馬法在法律體系傳承方面的地位,并非題干所問的羅馬法的實質,所以A錯誤。羅馬法主要是基于羅馬社會的政治、經濟等現實需求制定的法律體系,并非宗教教義法律化的表現,羅馬法與宗教教義法律化并無直接關聯,所以B錯誤。羅馬法雖然對后世法律和政治制度有一定影響,但羅馬時期是奴隸制社會,并非西方政治民主化的基礎,西方政治民主化是在近代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D錯誤。
13.C 采邑制改革后,確立了以土地為紐帶的封君封臣關系。在西歐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為嚴密的封建等級秩序,各級封建主之間層層分封,依次互為主從,C選項正確。在封君封臣制度下,封臣只對自己的直接封君負責,“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關系使得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實際上是松散的,無法加強中央集權,也不會削弱地方貴族權力,只是明確了等級制度。相反,地方貴族在自己的領地內有較大權力,所以A選項錯誤。地方貴族在采邑制改革之前就已經存在并擁有一定勢力,采邑制改革并非是地方貴族開始崛起的標志。它主要是改變了土地分封方式和封君封臣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而不是教會,所以B削弱了教會政治特權選項錯誤。封君封臣制是一種重要政治制度,它深刻影響了中世紀歐洲的政治格局,并非阻礙了社會發展進步,所以D選項錯誤。
14.C 從題干可知,美洲印第安人有自己較高的文明,且有與其他洲文明媲美的潛力,這就暗示我們應該尊重像美洲印第安人文明這樣的多元文明發展,而不是去征服破壞它,C選項符合題意。A選項:題干重點并非強調文明的獨特性,而是在說美洲印第安人文明原本優秀,不應被征服破壞,A選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選項:題干中沒有任何信息表明美洲印第安人文明是因保守而僵化,B選項屬于無中生有,排除。題干說的是假如不被征服,美洲印第安人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說明不是必然衰落,D選項與題干意思相悖,排除。
15.B “國際局勢的變動影響價值取向”直接對應了題干描述的現象,即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從戰時合作到戰后對抗),美國對蘇聯的態度和宣傳也隨之改變,故選B項;1815年維也納會議后建立的維也納體系,旨在恢復歐洲舊秩序、維持歐洲均勢,故排除A。“兩極格局正式形成”是在1949年北約和1955年華約建立后,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題干中描述的變化不僅限于文化領域,更反映了整體國際局勢和價值取向的變化,此項表述片面,排除D項。
16.D 1960~1990年美國總人口增長中移民的比例不斷上升,意味著有更多不同來源地的移民進入美國。不同來源地的移民帶來各自獨特的文化,這會使得美國民族文化多樣性日益凸顯,D選項符合圖表所反映的信息及邏輯推理,所以D項正確。題干圖表展示的是“1960~1990年美國總人口增長中移民的比例”,并非移民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從圖中數據無法得出移民人數占總人口四成(40%)的結論,A選項偷換概念,所以A項錯誤。選項B:雖然從圖中可以看到1960~1970年、1970~1980年、1980~1990年這三個階段美國總人口增長中移民的比例在上升,但“逐年攀升”強調每年都上升,圖表并沒有給出每年的數據,不能得出逐年都在攀升的結論,B選項說法不準確,所以B項錯誤。選項C:僅從美國總人口增長中移民的比例上升這一信息,無法直接推斷出美國民族間文化認同不斷增強且移民比例的變化與民族間文化認同之間沒有必然的直接聯系,C選項缺乏足夠依據,所以C項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夏| 宝清县| 福鼎市| 堆龙德庆县| 德兴市| 邢台市| 义马市| 建始县| 福泉市| SHOW| 高雄县| 阜康市| 怀安县| 星座| 丁青县| 新乡县| 阿瓦提县| 综艺| 宁国市| 扎赉特旗| 德惠市| 合水县| 平原县| 威远县| 昭苏县| 红安县| 阜新| 河曲县| 柳林县| 靖安县| 望城县| 台前县| 隆尧县| 北安市| 阿克| 石阡县| 乌拉特前旗| 车险| 海阳市| 洛南县| 多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