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五通橋中學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中考試歷 史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南宋時,紹興府山陰縣的梅市和項里市,是著名的楊梅和茨實市場;秀州府華亭縣的下砂市、海鹽縣的鮑郎市等,是著名的鹽業草市,年產鹽量均在萬石以上;嘉興府崇德縣的濮院市,是頗具規模的紡織業草市,“機杼之利,日生萬金,四方商賈云集”。上述現象突出反映了當時兩浙地區( )A.對外貿易的空前繁榮 B.市鎮分工的專業化C.經濟重心地位的確立 D.市民生活的世俗化2.下表為21世紀初德國城市發展統計表,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德國()城市規模 城市數量 占總人口的比列10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 3個 約7.7%50萬-100萬人的大城市 9個 約6.7%10萬-50萬人的中等城市 71個 約18.5%2000人-10萬人的小城市 1982個 約58.3%A.大城市污染十分嚴重 B.城市化以中小城市為主C.城市的布局日趨合理 D.人口問題制約城市發展3.初到桂林的外地人,一接觸桂林菜,免不了會喊一聲:“桂林菜真辣!”其實傳統桂林菜口味清淡、干香、鮮咸;近代以來,隨著桂黃公路、湘桂鐵路的開通以及抗戰的爆發,大批湖南人涌入,隨之帶來了嗜辣的食俗。這主要反映出()A.交通發展促進文化交流 B.湘菜在全國的影響力不斷增強C.人口遷徙影響飲食習慣 D.各地區的飲食口味在不斷變化4.近代上海“計時之器,僅有日晷儀,用者亦不多,購買外洋鐘表者尤為稀少;自輪船、火車通行,往來有一定時刻,鐘表始盛行。”這說明()A.外洋鐘表徹底取代了傳統的計時工具 B.交通的發展縮短了人們的通行時間C.新式交通工具強化了人們的時間觀念 D.交通的改進加強了各地之間的溝通5.14世紀中葉,“黑死病”席卷歐洲,人口死亡率達到30%-50%。死亡使人們心靈受到了強烈震撼,追求現實享樂和歌頌人生成了新的社會觀念。伴隨著這個過程的是人格的覺醒,人開始成為“精神的個體”,并且從這個角度開始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由此可知這次瘟疫()A.推動了人文主義思想的產生 B.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C.促進了社會思想觀念的革新 D.導致了歐洲向近代社會轉型6.新中國成立前,南方十幾個省區血吸蟲病肆虐。1953年,一批專家來到江西余江鄉,他們征集糞便樣本,打聽如廁和處理排泄物的方式,用科學儀器仔細觀察這些東西。很多群眾抵觸情緒很大,交出空的樣本盒,甚至以泥土、牲畜糞便等偽造。這表明()A.建立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的必要性 B.增強疫區人們衛生意識的緊迫性C.推進醫療保障體系建設的可行性 D.需要加強衛生人員工作的科學性7.據考古發掘,距今約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賈湖等遺址,出土了中國特有的制作榫卯結構工具石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橋、河姆渡等遺址,發現了榫卯木結構建筑。之后,此類建筑在中華大地廣泛分布、成為中國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這主要體現了,中華文化具有( )A.本土性和包容性 B.多樣性和連續性C.本土性和連續性 D.多樣性和包容性8.“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說苑·至公》。歐洲學者在17世紀用拉丁文給《論語》作注時,認為中國人心胸寬廣、有君子之德,援引了這一典故,但將其中的“弓”換成了西方騎士慣用的“盾”。這說明( )A.文獻轉譯曲解原著價值立場 B.文明交融推動世界文化繁榮C.文教推廣帶有個體主觀經驗 D.文化借鑒基于特定歷史語境9.《漢謨拉比法典》第78條規定:“倘居住房屋之自由民以全年之租金交與房主,而房主于未滿期前令房客遷出,則房主······應喪失房客與彼之銀。”此規定( )A.打擊了貿易欺詐行為 B.維護了奴隸主的利益C.體現了租賃契約精神 D.確保了市場秩序穩定10.6世紀,拜占庭歷史學家普羅柯比在《戰史》中記載了拜占庭與波斯、汪達爾、哥特的戰爭。他在書中模仿修昔底德“普拉提亞之圍”“雅典瘟疫”等紀事,其文筆、修辭技巧乃至敘事中夾雜演說詞的寫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這表明作者()A.創新歷史編纂體裁B.注重史料整理分析C.繼承古典著史傳統 D.借鑒東方史學成果11.種姓制度根據自然血統來固定人們的社會地位、職業、婚姻關系,這看起來不公平,也不合理;但是數千年來它與婆羅門教一起構建了一個宗教等級社會。種姓制度在印度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A.軍事征服和社會經濟的分化 B.商品經濟不發達難以滋生平等觀念C.歧視心理優越感的固化效應 D.婆羅門教論證了種姓制度的合理性12.讀下圖,圖中反映的趨勢導致美國社會()A.印第安文化迅速消亡 B.人道主義救助的加速C.族群之間實現了完全的平等 D.民族和文化多樣性得到強化13.17世紀,馬尼拉地區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墨西哥,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墨西哥的勞動力短缺危機,擴大了瓷器以及白銀貿易,而馬尼拉人口遷移也為菲律賓帶來了高產作物和大量商品收入。據此可知,當時()A.美洲成為世界貿易中心 B.殖民擴張加強世界聯系C.亞美兩洲生活水平相當 D.人口遷移促進經濟發展14.圖2所示為發現于甘肅嘉峪關魏晉時期墓塟磚畫中的“吃燒烤”場景。據此可知,當時()甘肅嘉峪關魏晉時期墓塟磚畫中的“吃燒烤”場景A.絲綢之路助推不同文化交流 B.中國飲食結構發生了改變C.西域的飲食習俗傳入中原地區 D.西域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15.鴉片戰爭后,中國沿海和內地的大城市流行吃西餐、穿洋裝、住西式建筑,社會風俗變化很大;而廣大農村地區相對落后、封閉的狀態,保留了很多傳統習俗。導致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自給自足自然經濟解體的時序 B.洋務運動在不同區域有所差異C.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侵略的影響 D.各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快慢16.圖2所示歷史事件()圖2A.傳播了阿拉伯數字 B.擴大了羅馬法的適用范圍C.開啟了希臘化時代 D.加快了印刷術的西傳進程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跨越時空的茶香材料一 荷蘭東印度公司自1610年首次購入中國武夷山紅茶,至18世紀中葉已壟斷歐洲茶葉貿易。英國東印度公司為打破壟斷,在印度阿薩姆地區開辟茶園,將中國茶樹與本地品種雜交,培育出適合機械加工的“阿薩姆紅茶”。至1880年,英國對華茶葉進口量下降90%,而印度紅茶出口量達1.8億磅,占全球市場的60%。這一過程伴隨著制茶工藝的標準化和“英式下午茶”禮儀的普及;英國茶商通過廣告、展銷等形式大力宣傳:“一家現代化的印度或者錫蘭茶廠如同一家模范的奶粉廠般干凈”“錫蘭茶廠是工業世界最美麗的風景之一。”-摘編自周寧《鴉片戰爭前后的茶葉貿易與全球權力轉移》、江振鵬《茶為國飲:英國國家認同的文化建構》材料二 1904年,美國圣路易斯世博會展出日本茶道表演,西方觀眾驚嘆其“禪意美學”。日本代表團宣稱“茶道是日本獨有的精神遺產。”而中國展區因戰亂僅陳列少量茶葉標本。日本學者岡倉天心在《茶之書》中寫道:“茶道是東方文明的精粹,但唯有日本將其升華為哲學。”此言論引發中國知識界激烈爭論,梁啟超撰文反駁:“陸羽《茶經》早載茶道之魂,奈何子孫不識珍寶!”-摘編自世博會檔案《1904年圣路易斯博覽會報告》材料三 1993年,聯合利華旗下立頓紅茶在中國市場推出“茉莉花茶”口味,廣告詞稱“東方韻味,全球共享”。同年,中國云南普洱茶企業以“茶馬古道”為文化符號進軍歐洲,卻在包裝標注上因歐盟食品安全標準多次受阻。2008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茶葉分類》國際標準,將普洱茶單獨歸類,中國代表團強調:“這是對東方茶文化多樣性的尊重。”-摘編自《全球食品貿易年鑒(1993-2008)》(1)根據材料一,分析19世紀英國印度紅茶取代中國茶主導地位的技術與文化因素。(7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19-20世紀中日兩國在茶文化國際話語權爭奪中的差異,并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其原因。(12分)(3)根據材料三,簡述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全球化背景下中外茶文化傳播的特征。(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以深厚博大的內涵為根基,具有強大的包容力和統合力,它能夠包容和統合眾多的部族、民族于同一個文化共同體之中,并且能夠在中華民族面臨挑戰的時候,成為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內在源泉,為民族國家立下千萬世不拔之基,從而成為國家民族發展的主心骨和精神標志。文化根本聯系著天下興亡,文化特性影響著民族的特質。中華民族文化具有深厚性、原創性、包容性、充沛性和豐美性五個特性,這些特性能夠使五千年輝煌文明,在民族全面崛起的今天,為培養中華民族現代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大國氣象奠定堅實基礎。 -摘編自楊義《中華民族文化的特性》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史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進行簡要闡述。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10世紀以來的西歐,隨著重犁普及和三圃制的推廣,耕地與人口都有較大增長,處處可以遇見渴望到遠方碰碰運氣的年輕小伙、找錢賺的冒險者。國王或領主授權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權。它們大多以修道院或教堂為中心。某些宗教節日,如禮拜日或圣徒日,也會成為市場日。隨著十字軍東征,地中海貿易重新開通,威尼斯、熱那亞等許多商埠在東征途中發展起來,但絕大多數城市人口都在千人以下。 -據皮雷納《中世紀的城市》等材料二 安史之亂后,節度使往往于要沖設鎮,派遣心腹主持鎮務,插手地方政治,從事商業經營。兩宋之時,既裁撤舊鎮,也建置新鎮:蓋因諸鎮“人煙繁盛”“居民不雷數千家”,鎮的主要官員由鎮將逐漸變為監鎮、巡檢等。監鎮負總責,巡檢管治安,還有專門的監酒、監鹽等掌稅收。熙寧四年(1071),神宗下詔,“勾畫天下州、府、軍、監、縣、鎮地圖”。-據于云漢《宋代“鎮”的廢與置》等(1)根據材料一,歸納西歐中世紀城市興起的因素。(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鎮在宋代的變化,并指出其與西歐中世紀城市相比的特點。(9分)五通橋中學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中考試歷 史測試試題評分參考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C C C B C D C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D D A C C1.【答案】B【解析】據材料“楊梅和茨實市場”“鹽業草市”“紡織業草市”,可以看出不同區域出現不同的經濟特征,這說明市鎮分工的專業化,故選B項;材料提及的市場不一定涉及對外貿易,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經濟重心地位的確立,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市鎮分工的專業化,并不是市民生活的世俗化,排除D項。2.【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小城市數量有1982個,人口約占58.3%”可知,21世紀德國城市化以中小城市為主,故選B項;德國大城市的數量少,人口占比低,不能體現大城市污染十分嚴重,排除A項;材料只是介紹21世紀德國城市發展的規模、數量、人口占比,沒有介紹城市內部的布局情況,排出C項;從材料上看,100萬以上的大城市少,占總人口的比例低,所以在整個德國城市發展過程中,它的人口占比比例少,排除D項。3.【答案】C【解析】從材料中看,隨著交通的發展和抗戰爆發等因素,大量湖南人遷徙來到貴州,也帶來了湖南人吃辣的習慣,反映出人口遷徙改變飲食習慣,故選C項;從材料中看,是湖南人來到貴州才改變了貴州的飲食習慣,風俗習慣與文化都是隨著人口的遷移而改變,僅有交通發展沒有人口遷徙不能推動文化交融,排除A項;材料僅反映了湖南人遷徙到貴州,導致貴州飲食口味的變化,沒有體現湘菜在全國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僅反映了貴州一地飲食口味的變化,不能體現各地區飲食口味變化,排除D項。4.【答案】C【解析】定時的輪船、火車的通行使得鐘表在近代上海開始盛行,這說明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強化了人們的時間觀念,故選C項;“徹底”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人們時間觀念的強化,并沒有說明縮短了通行時間,排除B項;材料中僅有上海地區,“各地之間的溝通”無法體現,排除D項。5.【答案】C【解析】略6.【答案】B【解析】據材料“很多群眾抵觸情緒很大,交出空的樣本盒,甚至以泥土、牲畜糞便等偽造”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當地群眾抵觸國家衛生專家的診療防疫方法,對正確治理疾病、控制預防疫病的發展產生阻礙,故選B項;居民健康檔案是醫療衛生機構為城鄉居民免費提供醫療衛生服務過程中的規范記錄,建立居民健康檔案有利于及早發現慢性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和質量,但材料僅涉及到面對血吸蟲防治地方群眾的排斥態度,沒有明確群眾具體健康情況,排除A 項;醫療保障體系包括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包括其他多種形式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醫療保障體系的建立有利于保障人民健康,材料僅涉及到面對血吸蟲防治地方群眾的排斥態度,沒有明確民眾面對醫療的負擔情況,排除C項;衛生人員的工作應強調科學性,但材料僅涉及到群眾的態度,沒有明確衛生工作人員的工作原則,排除D項。7.【答案】C【解析】中國古代的勞動工具和建筑形式,蘊含著先民的勞動智慧和技藝理念,屬于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據題干中“中國特有的制作榫卯 結構工具石鑿”以及榫卯木結構建筑是“中國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等信息可知,石鑿和榫卯木結構建筑為中華先民發明創造,體現出中華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具有本土性;依據“距今約9000年前”“距今8000至7000年前”“之后,此類建筑在中華大地廣泛分布”等信息可知,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傳承至今,體現出中華文化具有連續性。故C項正確。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主要體現在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則主要體現在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題干中未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樣性特點,故排除A、B、D三項。8.【答案】D【解析】據材料“將其中的“弓”換成了西方騎士慣用的“盾'”可知歐洲學者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時,同時將一部分歐洲表述習慣融入其中,以便于歐洲人的理解和傳播,這說明當時歐洲學者對中華文化的借鑒是建立在當時歐洲特定的歷史語境之下,故選D項;歐洲學者只是將一些特定專有名詞替換成歐洲人便于理解的語言情境,并不會影響原著的價值立場,排除A 項;材料只體現了歐洲學者對中華文化的借鑒,并未體現歐洲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與“文明交融”的說法不符,排除B項;材料并未明確說明歐洲學者用拉丁語為《論語》作注,是為了學校的文化教育,排除C項。9.【答案】C【解析】《漢謨拉比法典》第78條規定,如果租房人交了全年的房租,那么期滿之前房主不應該令其搬出,否則房主要喪失租金,這保證了房主與租房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體現出租賃契約精神,故選C項;題干所述并不是貿易欺詐行為,而是房屋租賃的關系,排除A項;題干所述屬于房主與租房人之間的關系,法典的規定實質上是在維護房屋租賃契約關系中雙方的利益,但二者并不一定屬于奴隸主,所以B項偷換了概念,且單憑一條法律規定,不能得出其結果,排除B項;題干所述屬于法律規定,并未提到其是否執行,所以不能單憑一條規定就推論出其執行的結果,排除D項。10.【答案】C【解析】普羅柯比在《戰史》中的文筆、修辭技巧乃至敘事中央雜演說詞的寫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這說明他在寫作過程中明顯繼承了修昔底德的著史傳統,故選C項;材料中只是說普羅柯比模仿修昔底德的寫法,并沒有提及他在歷史編纂體裁上有創新,他的作品依然是傳統的歷史紀事等形式,沒有體現體裁的創新,排除A項;題干主要強調的是普羅柯比在寫作風格上對修昔底德的模仿,沒有涉及到他對史料的整理和分析情況,B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 項;材料中明確說的是模仿修昔底德,修昔底德是古希臘歷史學家,屬于西方,而不是借鑒東方史學成果,排除D項。11.【答案】A【解析】印度的種姓制度最初是由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并征服當地居民后逐漸形成的。雅利安人將自己置于社會頂層,而將當地居民視為較低等級,這體現了軍事征服對社會結構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基于征服者與被征服者關系的等級制度逐漸固化,并與社會經濟分化相結合,形成了嚴格的種姓制度,故選A項;雖然商品經濟程度確實可能影響社會的觀念,但它并非是影響種姓制度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排除B項;“歧視心理優越感的固化效應”是種姓制度帶來的心理影響,并非種姓制度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排除C項;雖然婆羅門教對種姓制度進行了宗教上的論證和解釋,但宗教信仰并非制度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制度本身的存在往往有更深刻的社會經濟根源,排除D項。12.【答案】D【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1960-1990年美國總人口增長中移民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大量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移民進入美國,帶來了各自獨特的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等,使得美國社會的民族和文化多樣性得到強化,故選D項;盡管歷史上印第安人遭受諸多迫害,文化發展受嚴重沖擊,但印第安人一直致力于傳承和復興本民族文化,且在現代社會其文化仍以多種形式存在,排除A項;圖中為普通移民在總人口增長中的比例,和難民無關,而人道主義救助多針對難民與受災人群,因此不能依據圖中數據得出人道主義救助加速的結論,排除B項;盡管移民增多,但美國社會中族群之間依然存在種族歧視等不平等問題,并沒有實現完全平等,排除C項。13.【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馬尼拉人口流入墨西哥緩解了墨西哥的勞動力短缺危機,也為菲律賓帶來了高產作物和大量商品收入,由此可見人口遷移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故選D項;17世紀歐洲是世界貿易中心,排除A項;“殖民擴張”不合題意,與“馬尼拉地區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墨西哥”這一自愿移民相悖,排除B項;“生活水平相當”不合史實,亞洲生產力水平高于美洲,排除C項。14.【答案】A【解析】從圖片中可以看出原屬于游牧民族的風俗傳播到農耕地區,這與絲綢之路助推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有關,故選A項;中原王朝的人民以粟、麥、水稻為主,不是飲食結構改變,排除B項;“燒烤”習俗與游牧民族有關,不一定就是西域的飲食習俗,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絲綢之路助推不同文化交流,與西域社會經濟是否得到發展無關,排除D項。15.【答案】C【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鴉片戰爭后中國沿海和內地大城市與廣大農村地區的社會生活存在極大的差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與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國家的侵勢力主要集中在沿海及內地大城市有關,即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侵略的影響,故選C項;自然經濟解體的時序不同也是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侵略的影響,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項;洋務運動主要在東部沿海地區,排除B項;各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快慢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社會生活的狀況,但這種差異一直存在,不是近代生活方式轉變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16.【答案】C【解析】據材料中的圖片信息,圖片中的擴張起點位于南歐地區的巴爾干半島,經小亞細亞、埃及、西亞進入了波斯、中亞和北印度地區,最終返回巴比倫,整個路線圖與亞歷山大東征的過程相吻合,由此開啟了“希臘化”時代,故選C項;阿拉伯帝國時期的阿拉伯商人將阿拉伯數字傳播到世界各地,但是阿拉伯帝國的統治中心位于阿拉伯半島地區,排除A項;羅馬帝國擴大了羅馬法的適用范圍,但是圖片并未將意大利地區包含其中,排除B項;印刷術在13、14世紀經蒙古西征傳入了西方,亞歷山大東征時尚未出現印刷術,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7.【答案】(1)技術因素:雜交技術培育出阿薩姆紅茶;工業革命推動制茶機械化;通過標準化生產使茶葉的生產更加高效、穩定。文化因素:以“英式下午茶”禮儀建構本土消費文化;通過市場營銷,提升品牌接納度。(2)差異:中國在國際上逐步喪失文化闡釋權,以歷史淵源反駁日本,但缺乏系統性文化輸出,屬于被動應對;日本通過茶道表演,文化宣傳,塑造東方代表形象等方式主動爭取國際話語權。原因:中國:長期處于內憂外患中,政局動蕩;傳統茶業受沖擊,制茶技術落后;缺乏現代營銷意識。日本:明治維新后國力強盛;將茶道融入教育體系;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包裝與宣傳;借助世博會等平臺主動推廣來擴大影響力。(3)特征:從西方主導的標準化并進行融合推廣的角度:跨國公司通過本土化口味和食品安全標準擠壓中國傳統工藝空間;立頓紅茶在中國推出“茉莉花茶”口味,借東方韻味全球化營銷,憑成熟商業運作將融合東方特色的茶飲推向世界,擴大茶文化影響力。從東方茶文化在國際市場的開拓受阻與應對挑戰的角度:云南普洱茶以“茶馬古道”為文化符號進軍歐洲,因歐盟食品安全標準在包裝標注上受阻;中國借ISO標準爭取文化定義權,將“茶馬古道”等符號納入國際體系,獲得國際尊重與話語權。【解析】(1)第一小問技術因素,英國東印度公司為打破荷蘭對歐洲茶葉貿易的壟斷,在印度阿薩姆地區,將中國茶樹與本地品種雜交,培育出了“阿薩姆紅茶”。新的品種更適合當地種植和后續加工,為英國在茶葉生產上提供了新的優勢品種。當時處于工業革命時期,工業革命的成果推動了制茶行業的機械化進程。以往手工制茶效率較低且質量參差不齊,而機械加工能夠大規模、標準化地生產茶葉,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保證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使英國印度紅茶在產量和質量上更具競爭力。英國在制茶過程中引入標準化工藝,從茶葉的采摘、加工到包裝等各個環節都制定了統一標準。這使得茶葉的品質更加穩定可控,滿足了大規模市場的需求,相比中國當時相對傳統和分散的制茶方式,更具優勢。第二小問文化因素,“英式下午茶”禮儀將喝茶與社交、休閑等生活場景緊密結合,培養了英國本土及其他地區消費者對紅茶的消費習慣和需求,為印度紅茶在本土及國際市場的推廣奠定了文化基礎。英國茶商通過廣告、展銷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印度和錫蘭(今斯里蘭卡)的茶廠,提升了消費者對印度紅茶品牌的接納度和好感度,促進了產品的銷售。(2)第一小問差異,中國在國際上逐漸喪失茶文化闡釋權。在1904年美國圣路易斯世博會中,中國展區因戰亂僅陳列少量茶葉標本,面對日本宣稱茶道是日本獨有的精神遺產等言論,只能以歷史淵源進行反駁,如梁啟超撰文指出陸羽《茶經》早載茶道之魂,但缺乏系統性的文化輸出,處于被動應對日本言論的狀態。日本則積極主動爭取國際話語權。通過在1904年世博會上進行茶道表演,展示“禪意美學”,并宣稱“茶道是日本獨有的精神遺產”,同時日本學者如岡倉天心在《茶之書》中宣揚日本對茶道的升華,借助各種方式塑造日本在東方茶文化代表的形象。第二小問原因,中國在19-20世紀的長期處于內憂外患之中,列強入侵和國內政治斗爭不斷,政府難以集中精力發展和推廣茶文化;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傳統茶業遭受嚴重沖擊,大量外國茶葉涌入,國內茶產業發展艱難,技術革新緩慢,制茶技術落后于西方和日本;當時中國尚未形成現代市場營銷理念,不懂得利用國際展會等平臺進行有效的文化宣傳和產品推廣,在文化傳播方面較為被動。日本在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國力迅速增強,有更多的資源和能力投入到文化推廣中;日本將茶道融入教育體系,培養了大量對茶道有深入了解和傳承的人才,為茶道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日本注重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的包裝和宣傳,通過多種渠道向世界展示日本茶道文化,提升其國際影響力;日本積極借助世博會等國際平臺,主動展示和推廣日本的茶道文化,擴大其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3)從西方主導的標準化并進行融合推廣角度,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如聯合利華旗下的立頓紅茶具有強大的商業運作能力。立頓紅茶在中國市場推出“茉莉花茶”口味,這是一種本土化口味的融合策略,既利用了中國消費者熟悉的茉莉花茶元素,又借助立頓自身的品牌影響力,以“東方韻味,全球共享”的廣告詞進行營銷,憑借成熟的商業運作將融合東方特色的茶飲推向世界,在擴大自身商業利益的同時,也推廣了融合后的茶文化,一定程度上擠壓了中國傳統工藝茶飲的市場空間;跨國公司遵循西方主導的食品安全標準進行生產和銷售,使得中國傳統工藝在適應這些標準時面臨挑戰,同時也促使中國茶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調整以符合國際標準。從東方茶文化在國際市場的開拓受阻與應對挑戰角度,1993年,中國云南普洱茶企業以“茶馬古道”為文化符號進軍歐洲,這是中國茶文化主動走向國際市場的嘗試。然而,因歐盟食品安全標準的限制,在包裝標注上多次受阻,說明東方茶文化在進入國際市場時面臨著與西方標準接軌的困難,文化符號的傳播受到技術標準的制約。2008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茶葉分類》國際標準,將普洱茶單獨歸類。中國代表團強調這是對東方茶文化多樣性的尊重,這表明中國借助國際標準體系,爭取到了一定的文化定義權,將具有東方特色的“茶馬古道”等文化符號納入國際體系,在全球化背景下獲得了國際尊重與話語權,為東方茶文化的進一步傳播奠定了基礎。18.【答案】論題: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闡述:首先,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無與倫比的生命延續力。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與文化中,唯有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出最頑強的生命延續力,使得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發展至今的一種文化類型。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兩漢時期經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儒釋道并行,宋明理學發展,中華文化綿延數千年,至今仍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理念與思維方式。其次,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同化力與融合力。所謂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進入中國后,大都逐步中國化,融入中國文化而成為其一部分。例如,佛教開始流傳于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一帶,在兩漢之際開始傳入中國,經過魏晉、隋唐幾百年的傳播與發展,其一部分變為中國式的佛教(如禪宗),一部分消融于宋明理學之中,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所謂融合力,是指中國文化并非單純的漢民族文化或黃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漢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有機地吸收中國境內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具有豐富內涵的中華文化。例如,歷史上的匈奴、鮮卑、羯、氐、羌、契丹、金等民族的文化,都融匯于中國文化的血脈之中,使得中華傳統文化更具生機與活力。綜上所述,中華文化的生命延續力、同化力與融合力都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解析】據材料“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民族文化具有深厚性、原創性、包容性、充沛性和豐美性五個特性”及所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可以把論題定位為“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具體闡述過程中,首先要簡要敘述“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無與倫比的生命延續力”的表現: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與文化中,唯有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出最頑強的生命延續力,使得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發展至今的一種文化類型。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兩漢時期經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儒釋道并行,宋明理學發展,中華文化綿延數千年,至今仍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理念與思維方式。其次要結合所學及所學詳細敘述“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無與倫比的生命延續力”的原因-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同化力與融合力:如所謂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進入中國后,大都逐步中國化,融入中國文化而成為其一部分,例如,佛教開始流傳于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一帶,在兩漢之際開始傳入中國,經過魏晉、隋唐幾百年的傳播與發展,其一部分變為中國式的佛教(如禪宗),一部分消融于宋明理學之中,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所謂融合力,是指中國文化并非單純的漢民族文化或黃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漢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有機地吸收中國境內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具有豐富內涵的中華文化,例如,歷史上的匈奴、鮮卑、羯、氐、羌、契丹、金等民族的文化,都融匯于中國文化的血脈之中,使得中華傳統文化更具生機與活力。最后還要對上述論述進行總結,以呼應所述論題:中華文化的生命延續力、同化力與融合力都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19.【答案】(15分)(1)因素:生產力發展;人口增長;統治者授權;宗教影響:商業復興。(6分)(2)變化:軍事職能為主轉向經濟職能為主;重新設鎮;鎮官分工。(4分)特點:規模大、人戶繁盛;中央政府重視,政治經濟管控較多。(5分)【解析】(1)材料一“隨著重犁普及”可知工具有所進步,進而可知生產力發展;材料一“耕地與人口都有較大增長”可知人口增長;材料一“國王或領主授權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權”可知統治者授權;材料一“它們大多以修道院或教堂為中心”可知宗教影響:材料一“許多商埠在東征途中發展起來”可知隨著地中海貿易的重新開通,許多城市的商業得到了復興。(2)第一小問變化,材料二“節度使往往于要沖設鎮”到“還有專門的監酒、監鹽等掌稅收”可知鎮從軍事職能為主轉向經濟職能為主;材料二“既裁撤舊鎮,也建置新鎮”可知重新設鎮;材料二“鎮的主要官員由鎮將逐漸變為監鎮、巡檢等”可知鎮官分工有所變化。第二小問特點,材料二“居民不雷數千家”和材料一“絕大多數城市人口都在千人以下”可知宋代的城市規模大、人戶繁盛;材料二“神宗下詔,“勾畫天下州、府、軍、監、縣、鎮地圖'”可知中央政府重視;材料二“監鎮負總責,巡檢管治安,還有專門的監酒、監鹽等掌稅收”可知政治經濟管控較多。第三小問認識,根據西歐城市興起的因素,可以得知城市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根據西歐部分城市的復興得益于貿易的開通,可知城市發展有賴于商貿往來與社會安定;根據宋代城市有官職專門負責稅收可知城市發展有利于提升政府財政收入與人民生活水平;根據宋代城市發展規模和政府的重視,可知城市發展的越大,治理難度越高,因而城市發展對國家治理水平提出進一步的要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