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春季期玉林市七校聯合調研考試高二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道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廣西恭城青銅器遺址中出土了一批鼎、尊、罍、編鐘、鉞、劍、斧、鑿等文物。其中的蛇蛙紋銅尊器型飽滿,尊口呈喇叭形,是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樣式。而蛇蛙紋圖案體現出了壯族對蛇蛙的崇拜,這與青銅器常見的饕餮紋、云雷紋形成鮮明對比。這反映了()A.各諸侯國之間文化交流頻繁B.嶺南地區經濟貿易較為發達C青銅器具在嶺南的普遍使用D.中原文化與本土信仰的碰撞2.秦漢時期,御史府與丞相府合稱為“二府”,丞相缺位時,由御史大夫代理或遞補,其職在“典正法度,以職相參,總領百官,上下相監臨”。這可說明,秦漢時期()A御史大夫職權廣泛B中樞決策機制完備C.中朝職權得到擴大D.丞相權力受到俏削弱3.據記載,敦煌壁畫的飛天形象最早源自古印度教。東晉時,云岡石窟的飛天帶有典型的“秀骨清像”的因素;而盛唐時期飛天造型和構圖方式明顯帶有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嫦娥奔月"的意味。這一演變折射出()A.民眾信仰出現多元化的傾向B.佛教深受天人合一思想影響C.中華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D.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被顛覆4.宋朝京師汴梁地區,民眾日常生活中因婚喪嫁娶、壽辰、喬遷等重要事宜而設置的飲宴活動,會有當地的茶酒司提供租賃服務。這一現象說明宋朝()A.傳統社會分工被打破B.城市坊市分區制逐步瓦解C.奢侈性消費行為盛行D.消費需求拉動服務業發展5.明清之際,顧炎武提出“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顧祖禹認為“(讀高二歷史聯考第1頁(共8頁)史)明形勢以示控制之機宜,紀盛衰以表政事之得失”。二者主張的共同之處是(0A.追求成王成圣理想B.注重個體自我的道德修養C經世致用的價值觀D.弘揚格物致知的探求精神6.太平天國運動后,在恢復江南駐防問題上,清政府急欲恢復騎射、馬隊等八旗舊制;而地方督撫則希望建立以新式槍炮為主的軍隊新制,并常以資金匱乏為由拖延執行,直到1898年八旗兵制改革,江寧駐防舊制也未能完全恢復。這折射出清朝當時()A.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動B.民族危機推動思想的解放C.統治的根基被嚴重動搖D.地方勢力與朝廷分庭抗禮7.下圖為1931年國民政府部分進口商品稅率統計圖。煙酒的稅率提高到50%,絲綢的稅率提高到45%,火柴和陶瓷制品為40%,毛織品則為35%。這表明當時()1931年國民政府部分進口商品稅率統計圖60%50%409%30%20%10%0%煙酒絲綢火柴和陶瓷制品毛織品A,民族工業的發展環境得到一定改善B.國民政府的幣制改革取得了成效C.列強擴大商品輸出以搶占中國市場D.關稅自主推動國民經濟健康發展8.1936年,中共西北辦事處領布《西北蘇維埃選舉法》,雇傭勞動在10人以下、資本在5000元以下之工商業主亦有選舉權;在蘇維埃政府及各革命團體工作積極努力的,無論其出身如何,亦可獲得選舉權。這一變化旨在()A.實踐武裝割據思想的理論B.適應國內新形勢發展的需要高二歷史聯考第2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