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按秘密級事項管理★啟用前廣東省2025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歷史模擬試題(二) 本試卷共20題,共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挖掘及檢測證明,在河姆渡第四文化層4000余平方米的范圍內,普遍堆積著厚厚的稻谷、稻殼、稻草,最厚處有1米以上,稻谷的總量高達120噸,這些稻谷屬于栽培稻的秈亞型種中晚稻型。據此,下列推斷合理的是,河姆渡人A.農業生產工具先進 B.商品交換比較頻繁C.具備定居生活基礎 D.擅長培育水稻品種2.春秋時期的魯國,上自諸侯,下至卿大夫,皆須依禮而動,無論是“國之大事”,還是往來小節,都強調要依禮而行,即所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這種狀況A.不利于魯國社會變革 B.意在維護周王室地位C.鞏固了奴隸主的統治 D.阻礙了文化自由發展3.20世紀中期,考古人員在云南發掘出了古滇國至寶——滇王之印(見下圖),該印為蟠蛇紐型,蛇背有鱗紋,蛇首昂首向右上方。印面每邊長2.4厘米,印身厚0.7厘米,通高2厘米,重90克。印證了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載的漢朝“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該印可用于說明A.漢代冶金技術取得較大發展 B.漢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C.漢政府重視西南地區的發展 D.漢朝對西南地區的管控乏力4.宋真宗時曾發生大旱,“狂生”王行在宰相王旦路過時,指著他大叫“百姓困旱,焦勞極矣!相公端受重祿,心得安邪”,還隨手投出一物擊中王旦頭部。王旦則以“言中吾過,彼何罪哉”為由放過了王行。這從側面說明宋代A.社會矛盾激化 B.文人政治地位較高C.官員素養提升 D.政治環境相對寬松5.錢穆指出:“在明代以前,皇帝正式命令不公布,亦算是違法的,而且也不可能(不公布)。皇帝的秘密信件,絕不算是政府的正式文件,絕不能取得政治上的法理地位。但在清代還是取得了。”此觀點反映出,明清時期A.政治制度趨于完善 B.君主專制走向強化C.皇權缺少監督機制 D.國家治理很不規范6.針對新疆問題,左宗棠強調“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并促使清廷認識到只有收復北疆,方能“居中控制,南鈐回部,北撫蒙古,借以備御英俄”。1875年,清廷作出了武力收復新疆的決斷。據此可知,左宗棠A.旨在重構中央與地方關系 B.積極貫徹“以夷制夷”的方針C.致力于維護國家領土主權 D.深受傳統“羈縻政策”的影響7.晚清時期的某次戰爭中,“列強的態度在戰爭中起了變化,英國本寄希望于清朝成為俄羅斯南下的屏障,但在這之后開始向日本靠攏,而俄羅斯因忌憚清朝遲遲未實行的南下政策終于開始進入實施階段”。由此可推知,此“戰爭”A.成為晚清開始工業化的導火線 B.推動政治改革走向共和道路C.破滅了洋務派自強求富的愿望 D.導致清政府成為西方的傀儡8.下表所示是1912—1924年的一組經濟數據(單位:個)。這組數據可以用來論證,這一時期新建企業 棉紡廠 面粉廠 近代銀行全國 2107 178 162 277廣東 109 12 0 8A.民族工業發展至頂峰時期 B.西方對華侵略有所放松C.廣東經濟近代化進程放緩 D.經濟布局失衡狀況改善9.1944年春節前后,上海淪陷區的愛國志士設計了一款煙標(見下圖)。該煙標的設計A.蘊含抗日戰爭勝利在望的信念B.折射出上海廣告事業的蓬勃發展C.彰顯出上海民眾對埃及的向往D.反映出中國企業已占領埃及市場10.下表顯示了我國1984年主要農產品的數據。據此可知,當時類別 1984年產量/萬噸 比1978年增長 年平均增長率糧食 40731 33.6% 4.95%棉花 625.8 189% 19.3%油料 1191 128% 14.7%糖料 4780.4 101% 12.3%A.農村生產關系調整基本完成 B.包產到戶政策的效果突出C.農業生產技術得到較大提升 D.農村經濟多元化趨勢增強11.下圖所示為兩河流域烏爾第三王朝建立的烏爾塔廟。塔廟是一種在多層塔狀平臺上建有神廟的獨特的建筑藝術類型,一般由燒制或未燒制的泥磚建成。建造一座塔廟通常需要多達七百萬塊磚,僅制造磚塊就需要數千勞動力。可見,塔廟的修建A.說明了宗教在該王朝的影響較大B.彰顯了兩河流域先進的建筑技術C.體現了該王朝的管理和組織能力D.意在維護奴隸主貴族利益和權威12.路德指出:神甫、主教或教皇,和其他的基督徒并沒有差別,也并不更優越,他們不過受了委托,以傳道并舉行圣禮為業;俗世掌權者也一樣,他們不過受了委托,拿著刀和杖來懲罰惡人,保護善人。據此可推知,宗教改革A.推動了歐洲社會的世俗化 B.擴大了世俗王權的影響力C.便利了人文主義思想傳播 D.促進了近代民族國家形成13.1833年,英國法律禁止工廠雇傭9歲以下兒童,13—18歲青少年的工時被限制在每周48小時或每天9小時,13歲以下童工每天要有2小時的上課識字時間。政府派人去工廠監督這些規定的實施狀況。這些措施A.旨在服務對外殖民擴張 B.折射出代議制度的完善C.意在滿足工業革命需求 D.試圖瓦解英國工人運動14.有觀點認為:巴黎公社起義證實了共和制的敵人所害怕的是流血和動亂……而結果卻完全相反,共和制(臨時政府)的行政權力表現出維持秩序的能力,人們開始認為,在維護秩序方面,共和制與君主制做得一樣好,而維持秩序是大部分法國人的愿望。這一觀點說明A.君主制和共和制在本質上是相同的B.法國人對秩序的渴望導致公社失敗C.巴黎公社助推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D.巴黎公社起義未能得到民眾的支持15.1966年蘇共二十三大上,連選連任的中央委員達79.4%;蘇共二十五大時,除已經過世者,中央委員連選連任率竟高達90%,有的委員任期竟長達25年。蘇聯中央委員的長期連任A.保障了蘇聯社會主義經濟穩定增長 B.導致經濟改革活力的衰退C.增強了蘇聯與美國爭霸的政治基礎 D.穩定了蘇聯國內社會秩序16.1972年5月,韓國中央情報部長官代表韓方訪問了平壤。6月,朝鮮勞動黨中央組織指導部部長應邀回訪了韓國,這是1948年后首次朝韓高級別官員互訪。在此基礎上,朝韓于1972年7月4日在平壤與漢城同時發布共同聲明。這一聲明的發布A.折射出社會主義陣營已開始破裂B.標志著朝韓雙邊關系實現正常化C.與美國亞洲政策的調整密切相關D.受益于中美外交關系的正式確立題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民族關系是我國古代歷史發展中一個重要的歷史問題。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從西周晚期開始,周朝周邊的少數民族尤其是西方、北方的戎狄、玁狁和東南方的淮夷、徐夷經常大舉內侵,使中原地區形成了“諸夏”和各少數民族相交雜處的局面。齊桓公等以“尊王攘夷”為號召,開始了一個多世紀的爭霸戰爭,爭霸的結果是“用夏變夷者夷之,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到春秋末年,各個強國連同被其征服的狄、夷、戎、蠻等族群交融成了一個民族——華夏族。從此,黃河中下游與長江中下游地區都進入了華夏族的版圖。華夏文化的覆蓋范圍北起燕代,南至湘水,西起甘隴,東迄海隅。——摘編自王冠英主編《中國文化通史(先秦卷)》材料二 蒙古宮廷嬪妃中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高麗人等,宮女中有江南人、高麗人、女真人、吐蕃人等。蒙古的“帝師”吐蕃僧人、道教人士以及儒士,亦經常出入宮廷。元上都“諸部與漢人雜處,頗類市井”,商業區內,亦可見到“方言互欺詆”的情況。遼東和嶺北行省的森林地帶,亦經常有各族商人,尤其是色目商人涉足。在藏地,則有1200余名蒙古軍人長期戍守。“云南土著之民,不獨僰人而已,有曰白羅羅、曰達達(屬于蒙古人)、曰色目及四方為商賈、軍旅、移徙曰漢人者雜處焉”。——摘編自史衛民主編《中國大通史》第16卷(1)根據材料一,概括先秦時期有利于華夏族形成的因素,結合材料分析其影響。(7分)(2)根據材料二,簡述元朝民族關系的特點。(7分)18.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推進農業現代化對國民經濟全局有重大戰略意義。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2014年中國和美國農業總產值分別為5909億美元和2507億美元,占世界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23.13%和9.81%。2015年,中國農業工人人均創造的增加值為1465美元,美國農業工人人均創造的增加值為80538美元,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相當于美國的1.82%。中國每畝小麥、玉米、大豆的人工成本分別為美國的17.33倍、15.79倍和9.51倍。美國長期穩居世界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國的地位,農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一直在10%以上;而在中美農產品貿易中,中國始終處于貿易逆差狀態。……2012年中國農村有26802萬戶家庭,每戶的平均耕地面積僅為7.56畝。2013年,美國的耕地面積為中國的1.44倍,人均耕地面積是中國的6.16倍,且耕地集中連片地分布在中央大平原區域,便于大規模機械化操作。美國農業的生產組織以家庭農場為主,家庭農場約占各類農場總數的87%,2016年美國農場共有206萬家,農場平均規模約為2685畝。而且美國現在的農業生產廣泛使用信息技術進行精細管理和智能管理。——摘編自于暢、靳睿《中國和美國農業競爭力比較分析》材料二 1985年以來,家庭聯產責任制的完善主要圍繞著三個方面展開:一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二是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三是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在實踐中反復探索形成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這一基本經營制度經過了40余年改革實踐的檢驗,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摘編自胡小平、鐘秋波《新中國農業經營制度的變遷》(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美兩國農業發展的不同之處,結合材料分析其原因。(10分)(2)根據材料一、二,談談你對發展中國農業的建議。(4分)19.中國近代翻譯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每個時期具有不同的側重點。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國近代對西方著作的翻譯和引進始于16世紀末,一直延續至20世紀,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16世紀末至1894年,這是近代翻譯的開端,所譯著作大部分屬宗教著述與“格致之學”,其中以耶穌會士、來華傳教士、部分有識之士和洋務機構的自然科學譯述為主。據錢存訓統計,1850—1899年左右,史地著作和社會科學著作的譯作分別有57種和46種,僅占這一時期譯作總數的10%和8.1%,但自然科學著作和應用科學著作分別有169 種和230種譯作,占譯作總數的29.8%和40.6%。第二個時期為1895年至1910年,以維新派的翻譯活動為主,該時期的翻譯活動重心從自然科學轉變為社會科學的著作翻譯與引入,文學翻譯以林紓的小說翻譯為起點。這一時期總體上以社會科學和政治思想方面著作的翻譯為主。第三個時期為1911年以后的民國時期,以文學翻譯為主,該時期的翻譯活動對中國文學觀念、文學樣式、文化概念和道德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據錢存訓統計,1912—1940年文學譯作共1462種,占總數的27.6%,而1902—1904年文學譯作只占4.8%。20世紀上半葉中國翻譯文學規模宏大,1911—1949年正式出版的翻譯文學作品有4000余種,且帶有明顯的傾向性即“選擇翻譯那些蘇俄、歐美進步作家的作品”。——摘編自肖開容《近代翻譯對中國現代觀念的塑造》評析材料中的中國近代翻譯的歷史時期。(要求:史實準確,符合邏輯,表述清晰。)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現代世界金融秩序的演變,是一個歷史的動態過程。世界金融秩序的空間基礎在于世界金融中心。世界金融中心崛起的關鍵在于它們各自的政治經濟實力的相對上升、資本的積累和其貨幣的世界地位的提高。——摘編自高文杰《世界金融秩序變遷研究:基于國際政治經濟學視角》材料二 世界金融中心的變化情況時間 金融中心11—15世紀 佛羅倫薩17世紀 阿姆斯特丹18世紀 倫敦20世紀至今 紐約——摘編自高珊《探析國際金融中心的歷史變遷》圍繞材料中關于世界金融中心的論述,自擬論題,并運用世界史知識進行簡要說明。(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參考答案1.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中國原始農業的發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考古成果說明河姆渡人可以通過種植水稻獲取食物,且其水稻種植規模較大,農業的發展為河姆渡人的定居生活奠定物質基礎,故C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河姆渡人生產工具先進,排除A項;水稻種植的存在并不意味著商品交換出現,排除B項;材料只能說明河姆渡人稻作農業的發展,沒有涉及水稻品種的培育,排除D項。2.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春秋時期禮制的影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解題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周禮以維護奴隸主的統治為目的,春秋時期生產關系的變革導致禮制瓦解,但魯國卻仍依禮而行,繼續維護奴隸社會的統治秩序,這種守舊的行為不利于魯國社會的變革,故A項正確。魯國凡事“依禮而動”“依禮而行”并不是為了維護周王室的地位,而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奴隸主貴族統治,排除B項;魯國尊禮意在維護奴隸主的統治,但卻違背了社會發展的潮流,不可能鞏固奴隸主的統治,排除C項;魯國尊禮的行為為儒學的興起創造了條件,D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3.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漢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滇王之印的發掘與《史記》的記載相互印證,證明漢武帝時期對西南地區統治的加強,說明漢朝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發展,故B項正確。材料的主旨是漢武帝時期對西南地區統治的加強,不是漢代冶金技術的發展,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古滇國被納入漢朝統治范圍,但不能說明政府重視西南地區的發展,排除C項;材料的主旨是漢朝對西南地區統治的加強,D項說法與材料主旨矛盾,排除。4.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宋代社會特點,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宋朝宰相在外出時受到“狂生”的指責和傷害,卻不對其加罪,這從側面說明宋代政治環境相對寬松,故D項正確。“狂生”王行的行為不能證明社會矛盾激化,排除A項;材料并不能反映文人政治地位較高,排除B項;材料事件無法說明官員素養提升,官員素養提升是科舉制的作用,排除C項。5.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滲透了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學科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明代之前,皇帝的命令必須公布,皇帝的密信也不具備政治上的法理地位,但在明清時期,皇帝的命令可以不公布,清朝時皇帝的密信也取得了法理地位,這些都說明當時皇權地位提高,即君主專制走向強化,故B項正確。材料的主旨是君主專制的強化,并非政治制度的完善,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明清君主專制加強,但不能說明皇權不受監督,排除C項;材料與國家治理的規范沒有直接關聯,排除D項。6.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晚清時期的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面對新疆問題,左宗棠上書強調新疆的重要性,促使清政府下定決心收復新疆,這充分說明左宗棠致力于維護國家領土主權,故C項正確。材料只強調收復新疆的意義,不涉及地方與中央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并未反映“以夷制夷”,排除B項;羈縻政策是歷代中央王朝對社會發展程度較低的民族地區所采取的一種民族政策,與收復新疆無關,排除D項。7.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甲午戰爭的影響,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英國……開始向日本靠攏”“俄羅斯……的南下政策終于開始進入實施階段”可知,該戰爭涉及日本,且中國戰敗,導致俄國不再忌憚清政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戰爭應是指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的戰敗,標志著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洋務派自強求富的愿望破滅,故C項正確。晚清開始工業化的導火線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排除A項;甲午戰爭后,康有為等開展戊戌變法,走的是君主立憲而非共和的道路,排除B項;導致清政府成為西方傀儡的是八國聯軍侵華后與清政府簽訂的《辛丑條約》,排除D項。8.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民國時期廣東地區的經濟發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民國初期,在新建企業、棉紡廠、面粉廠和近代銀行的數量方面,廣東地區在全國范圍內優勢不大,這說明此時廣東地區經濟近代化進程有所放緩,故C項正確。材料所涉時間中,中國民族工業處于“短暫的黃金時期”而非頂峰,排除A項;西方對華侵略有所放松是在一戰期間,只對應了材料中的部分時間,B項表述片面,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民國初期全國新建企業數量和廣東新建企業數量,而不是全部的企業數量情況,無法得知當時中國經濟布局狀況得到改善,排除D項。9.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中國的全民族抗戰,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等學科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開羅牌香煙的煙標中有一個“V”字盾,上面的英文是勝利的意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3年年底,中、美、英三國聯合發表《開羅宣言》,規定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中國,這一事件振奮了淪陷區人民的抗日信念,所以開羅牌香煙的煙標蘊含抗日戰爭勝利在望的信念,故A項正確。抗戰時期,淪陷區的民族經濟在日寇的鐵蹄下幾近破產,所以這一時期的廣告事業不可能蓬勃發展,民族企業也不可能占領埃及市場,排除B、D兩項;C項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0.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作用,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學科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應用性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1984年我國農產品生產增長迅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因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故B項正確。1984年主要農產品產量較1978年增長迅速主要得益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但由此無法得出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基本完成,也不能得出農業生產技術得到較大提升,排除A、C兩項;材料信息主要涉及農產品,不涉及多元化經營,排除D項。11.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古代西亞文明,意在考查學生獲取歷史信息、運用歷史信息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突出應用性、綜合性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建造一座塔廟通常需要多達七百萬塊磚,僅制造磚塊就需要數千勞動力”可知,塔廟的修建存在分工與合作,且須集中較多的勞動力,所以,塔廟的修建展現了烏爾第三王朝較強的管理和組織能力,故C項正確。塔廟是神廟,說明神權對王朝的影響較大,但這未必涉及宗教,A項在材料中體現不出,排除;材料意在說明修建塔廟需要耗費較多的人力,不涉及建筑技術的先進與否,排除B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2.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宗教改革,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路德認為,教會神職人員和世俗掌權者都是受了上帝的委托而傳播上帝的福音或者賞善罰惡的,他們本身并不具有神性,對神職人員和王權的神性的否定客觀上推動了歐洲社會的世俗化,故A項正確。否定世俗王權的神性并不利于擴大世俗王權的影響力,排除B項;C項說法正確,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宗教改革有利于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但這在材料中體現不出,排除D項。13.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解題分析】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的發展提高了對工人知識文化水平的要求,為滿足工業發展的需要,英國政府立法保障工人的權利,故C項正確。材料中的現象是英國國內社會的變化,與對外殖民擴張無關,排除A項;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滿足了工商業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但與工人權利無關,排除B項;英國立法保障工人的權利只是為了滿足工業革命的需求,不是為了瓦解英國工人運動,排除D項。14.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巴黎公社的影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等學科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巴黎公社的共和政體帶來的流血與動亂并未使法國人民否定共和政體,因為臨時政府在鎮壓巴黎公社、維護社會秩序方面做得和君主制一樣好,符合了大部分法國人的愿望,這為后來法國共和國的確立奠定了群眾基礎,故C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材料只是說在維護秩序方面,共和制與君主制做得一樣好,排除;B項說法夸大,巴黎公社的失敗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排除;巴黎公社得到了巴黎群眾的支持,D項錯誤,排除。15.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蘇聯改革,意在考查學生獲取歷史信息、運用歷史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時空觀念等多種學科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中央委員長期連任,事實上形成了職務終身制,導致了特權官僚階層的形成,阻礙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這成為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活力日益衰退的重要因素之一,故B項正確。勃列日涅夫執政后期,蘇聯經濟已經下滑,排除A項;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的形成與美蘇爭霸沒有必然關系,排除C項;蘇聯改革活力衰退,經濟增長下降,加深了社會矛盾,不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排除D項。16.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冷戰時期美國亞太政策調整的影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應用性考查要求。【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可知,1972年,朝韓雙方官員互訪,并發表了共同聲明,反映了朝韓關系的緩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期美國由于經濟實力相對衰退,調整了其在亞太地區的政策,這一調整影響了朝韓關系的發展,故C項正確。社會主義陣營早在中蘇關系惡化的時候已經破裂,A項說法錯誤,排除;B項說法夸大了該共同聲明的作用,排除;中美外交關系的建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17.(1)因素:民族遷徙;諸侯爭霸戰爭;民族間的雜處、交融;等等。(3分) 影響:增強了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加快了中國統一的步伐;拓展了中國政治版圖;促進了華夏文化的傳播;等等。(4分)(2)特點:各民族雜居;各民族人員流動范圍大;民族交融程度高;民族間矛盾尖銳;等等。(7分,每點2分,答出四點即可)18.(1)不同之處:中國農業總產值高于美國;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遠低于美國;中國農業投入成本較高;美國農產品貿易競爭力高于中國。(4分) 原因:中國人口較多,人均耕地面積較少,不利于大規模機械化操作,美國土地自然條件較為優越,適合大規模機械化生產;中國農業生產組織以家庭小農為主,規模較小,美國農業生產組織以家庭農場為主,規模較大;美國農業科技水平相對較高,中國農業科技水平相對落后;美國處于資本主義發展的高級階段,中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兩國生產力水平差別較大。(6分,每點2分,任答三點即可)(2)建議:持續推進農村生產關系變革,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立足本國國情;堅持經濟體制改革,健全、完善農業發展體系;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強調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等等。(4分,每點2分,任答兩點即可)19.[示例] 評析:中國近代翻譯的第一個時期中,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著作翻譯較多。這反映了鴉片戰爭后,特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先進的中國人突破了“天朝上國”思想的束縛,認識到西方近代科技的先進性。地主階級洋務派主導的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的器物,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但是將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與中國落后的政治制度相結合的方式注定了洋務運動的目的不可能實現,而且科學技術著作的翻譯雖有利于引進西方器物、技術,卻沒有觸及中國封建制度和傳統思想。中國近代翻譯的第二個時期中,史地和社會科學著作翻譯較多。這反映了中國對西方的學習已經深入到政治制度層面。甲午中日戰爭后,《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民族資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開啟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嘗試,所以,社會科學著作的翻譯讓部分中國人了解了西方現代思想,明白了中國落后的根本,卻沒有觸動普通大眾的靈魂,再加上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資產階級代議制在中國難以實行。中國近代翻譯的第三個時期中,擔負開啟民智、改造靈魂任務的文學翻譯和文學創作得以興盛,文學翻譯作品較多。這說明中國對西方的學習已經深入到思想層面。該時期各種文學作品的翻譯活動,傳播了西方思想,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綜上所述,近代中國翻譯的三個時期體現了中國近代思想解放與對西方的學習不斷深化的過程。(12分)20.[示例]論題:金融中心的變遷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2分)說明:11世紀到15世紀,早期金融中心佛羅倫薩,地理位置優越,水上交通條件便利,是亞歐商路上的重要貿易中心,在商品經濟的推動下,其憑借成熟的金融服務、信息的大量流通、投資行業的快速發展,成為早期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2分)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商路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荷蘭商業得以快速發展,其首都阿姆斯特丹憑借強大的國力支持,成為整個歐洲的金融中心。英荷大戰后,荷蘭逐漸喪失了政治和經濟層面上的霸主地位。(2分)18世紀,英國先后戰勝荷蘭、法國,成為世界最大殖民帝國,建立資本主義的君主立憲政體,并率先開展工業革命,成為最早開始工業化的國家。英國綜合實力的強大為倫敦成為世界最大金融中心奠定基礎。(2分)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資本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日益加劇,導致了一戰的爆發,英國的實力受到削弱,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世界金融中心逐步由英國倫敦轉移到美國紐約。(2分)總之,金融中心的變遷,與經濟因素、人文因素、地理因素等有關,也與國際格局的變化緊密相關,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2分)(“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解題分析】命題意圖:此題主要是通過世界金融中心的變化考查世界近現代史的發展,同時考查時空觀念(金融中心在不同時間轉移到不同國家)、史料實證(找出可信史料,說明變化)、歷史解釋(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對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作出解釋)、唯物史觀(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等學科核心素養。解題方法:材料體現的是金融中心在不同時間轉移到不同國家,要聯系這些國家在各時期的相關史實,用唯物史觀總結規律,確定觀點,然后抽取其中的典型例子加以說明,做到觀點、史實、論證、結論四者的統一。解析可以是多角度的,選擇三種史實展開論述,只要符合歷史史實、言之成理即可。如提出其他論題如金融決定大國興衰、國際格局影響金融中心的變遷等,言之成理亦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