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廣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模擬測試(九)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廣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模擬測試(九)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按秘密級事項管理★啟用前
廣東省2025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
歷史模擬試題(九)
  本試卷共20題,共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
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
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
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
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冰川期過后),各地的文化開始向原來少有人居住的中原地區匯聚和交融,并使中原地區形成一種高于各地區的文化。史書記載的來自各地的氏族部落在中原地區發生接觸和交戰應是這一史實的反映。這反映出當時
A.中原文明優于其他文明 B.文明間的交流不斷增強
C.一體化文明格局的鑄造 D.早期國家形態初步形成
2.公元前985年,荊楚一帶的報國發生叛亂,周昭王帶兵進行征討。過伯簋的銘文(見下圖)記載:“過白(過伯)從王伐反荊,孚(俘)金,用乍(作)宗室寶尊彝。”這說明當時
A.諸侯爭霸動搖分封秩序
B.周王共主地位受到挑戰
C.青銅禮器功能發生變化
D.荊楚已與西周分庭抗禮
3.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政府因“天下馬少”而“平牡馬匹二十萬”,同時整頓幣制,發行五銖錢;元鼎二年(前115年),下令“稍稍置均輸以通貨物”;元鼎三年(前114年),又“令民告緡(逃漏稅款)者以其半與之”。這些舉措
A.緩和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B.因襲了傳統的經濟政策
C.旨在規范經營和組織管理 D.為解決邊患提供財力支持
4.南宋朱熹曾明確表述:“圣天子所以搜揚幽隱、付畀(授予)民社之意,固將使之宣明教化,寬恤民力……敦厚親族,和睦鄉鄰,有無相通,患難相恤,庶幾風俗之美不愧古人。”據此,朱熹推崇的是
A.政教結合的王道思想 B.寬嚴相濟的法治精神
C.體恤民生的安養理念 D.耕讀傳家的宗法倫理
5.明朝“一條鞭法”的施行在北方遭遇了“水土不服”,官員們借機剝削百姓,變成“名雖一條鞭,實則殺民一刃刀也”。而清朝“攤丁入畝”制度先在廣東、四川等地進行了試點,推廣過程中又允許各地在指導思想不變的前提下進行變通,從而成為中國古代賦稅制度改革的成功代表。這說明
A.賦役征銀更適用于發達地區 B.整治官員貪腐是改革成功的前提
C.改革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 D.傳承與創新即可讓改革水到渠成
6.下表所示為咸豐初年戶部銀庫管收、開除銀數(單位:萬兩)情況。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年份 舊管銀數 新收銀數 開除銀數 實在銀數
咸豐元年(1851年) 844.0962 850.8529 956.9910 737.9581
咸豐二年(1852年) 737.9581 836.1837 1032.6172 541.5246
咸豐三年(1853年) 541.5246 475.3397 847.1746 169.6897
A.自然經濟解體導致了稅收減少 B.白銀外流使銀錢比例明顯變化
C.興辦洋務企業使政府收支失衡 D.收支情況深受時局變動的影響
7.梁啟超曾指出:“(《新學偽經考》)諸所主張,是否悉當,且勿論。要之,此說一出,而所生影響有二:第一,清學正統派之立腳點根本動搖。第二,一切古書皆須從新檢查、估價。此實思想界之一大颶風也。”這表明《新學偽經考》
A.導致傳統儒學日漸式微 B.沖擊了專制統治的思想根基
C.借古諷今倡導社會改良 D.促進了全國人民的思想解放
8.某學者列舉了中國共產黨在延安發起的六場大的運動(見下圖)。據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題是
1.采納了“精兵簡政”原則,精簡軍隊和政府機關。 2.推廣“下鄉”運動,使知識分子及黨員干部與工農相結合。 3.在不搞土改的地方實行減租減息,減少額度為25%—40%,以便使地租不超過田地年產量的1/3。 4.推行互助合作運動,改組鄉村經濟。 5.推行“組織性經濟”,使各個組織和干部參加經營和體力勞動。 6.開展新式的教育運動,改造農業社會的社會、經濟和文化。
A.北伐戰爭與農民運動 B.蘇區的根據地建設
C.抗戰時期的黨群關系 D.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9.1956年12月,毛澤東在與工商聯代表談話時指出:“現在我國的自由市場,基本性質仍是資本主義的,雖然已經沒有資本家。它與國家市場成雙成對。上海的地下工廠同合營企業也是對立物。因為社會需要,就發展起來……只要社會需要,地下工廠還可以增加。”據此可知,當時中國
A.將實行過渡性質經濟政策 B.經濟建設探索具有務實性
C.國有企業的主導地位動搖 D.計劃經濟的發展遭受挑戰
10.2014年以來,中國積極參加上海合作組織、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東亞峰會、中日韓合作、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等的活動。2017年中國與東盟達成“南海行為準則”框架。2019年中朝最高領導人在兩國建交70周年重要節點實現歷史性互訪。這表明新時代的中國
A.努力爭取和平發展的周邊環境 B.深化與發展中國家的友好合作
C.構建穩定均衡的大國伙伴關系 D.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
11.英國某考古學家寫道:“在公元前3000年之前的1000年里,人類所取得的卓有成效的發明和發現,也許多于公元16世紀以前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在這1000年里,人類學會了利用風力和畜力,發明了輪子、書寫藝術、灌溉技術和冶金方面的化學工藝。相形之下,公元前三千紀和公元前二千紀中可資比較的發明只有冶鐵技術和字母文字。其意在說明
A.游牧入侵加劇了政局動蕩 B.階級分化阻礙了技術革新
C.帝國征戰破壞了經濟發展 D.殖民擴張延緩了社會進步
12.中世紀,西歐城市興起的手工業行會往往通過市政當局阻撓外來商人和手工業者的活動,又嚴格規定本行業的制造工藝、產品規格、原料的質地和用量、各作坊人手的多寡,并不許在行業內部進行分工。這些規定
A.強化了西歐城市的自治權 B.嚴重阻礙了城市經濟發展
C.維護了行業內部成員利益 D.限制了自由貿易觀念傳播
13.下圖所示為16世紀意大利靠椅的三種樣式,其中“X”折疊椅的樣式最為流行,這種舒適的樣式是從羅馬高級官員那里借鑒而來的。裝飾上出現了更多大膽的雕刻與繁雜厚重的裝飾線條,以此來表達對炫耀的渴求。這反映出當時意大利
A.科技進步提升了家具水平
B.文化復古主導了家具制作
C.拜金世風改變了家具造型
D.人文主義影響了家具風格
14.在經濟危機的年代里,當資產階級采用從國外招雇廉價勞動力的辦法來破壞工人的罷工斗爭時,工人們更清楚地認識到各國無產階級利益的一致性和加強國際團結的必要性。為此,1864年馬克思領導建立了第一國際。可見,第一國際建立的主要背景是
A.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 B.工人運動缺乏科學理論指導
C.工業革命激化了各國階級矛盾 D.社會主義運動走向國際聯合
15.美國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諾指出:“(在二戰中)蘇聯與美國的傷亡比是24∶1……(蘇聯)損失約有2000億美元,但是化為灰燼的還不止金錢而已。”美國著名的外交家喬治·凱南承認:“我認為當時蘇聯根本沒有任何方法來構成對我國的軍事威脅……單戰后重建就明顯需要幾年的時間,俄國人渴望和平的心情是巨大的。”這可用于說明,二戰后初期
A.蘇聯稱霸世界的野心膨脹 B.美國是冷戰對抗的主動方
C.蘇聯的綜合實力走向衰落 D.美國肯定蘇聯作出的貢獻
16.下面是1949—2014年美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變化圖。下列對圖中②階段匯率變化背景的表述,正確的是
A.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建立 B.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
C.美元喪失國際貨幣地位 D.中國金融政策的調整
題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七月,禮部制定的刻書出版管理條例規定:“凡議時政得失,邊事軍機文字,不得寫錄傳布;本朝會要、國史、實錄,不得雕印,違者徒二年,許人告賞錢一百貫。內國史、實錄仍不得傳寫;即其他書籍,欲雕印者……選官詳定,有益于學者方許鏤板,候印訖……送秘書省,如詳定不當,取勘施行。諸戲褻之文,不得雕印,違者杖一百。”
——摘編自李致忠《中國出版通史:宋遼西夏金元卷》
  材料二 清代官修圖書包括經學、史學、天文、歷法、數學、農藝、文學等方面。據不完全統計,康雍時期的官修圖書不下100種,乾隆時期不下120種,官修圖書一書動輒百卷以至數百卷。乾隆時用木活字刊印的《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十分精良。清代的圖書出版分為官刻本、私刻本和坊刻本三類,武英殿(官刻本)修書處刊刻書籍,刻字極工。康熙時修《數理精蘊》等書采用了傳教士利瑪竇所著《乾坤體義》及明代徐光啟和傳教士湯若望等所著《新法算術》中的精華部分。清代官修圖書都戴有“欽定”“御定”等“桂冠”,康熙帝下令修纂的《康熙字典》即“欽定”之書,任何人不得稍有修改。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代刻書出版管理的主要內容。(6分)
(2)指出材料二中清代官修圖書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8分)
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長征這段世所罕見的不畏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的遠征,其背后深藏著信仰、精神的價值作用和巨大力量的奧秘。
——摘編自鄧一非《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 長征精神與文化創造力》
  材料二 在敵我力量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出路在哪里 路是人走出來的。在這種情況下,不只是靠斗爭,更重要的是斗智。陳毅在中共七大上寫道:“毛澤東軍事學派是在反對新舊教條主義的斗爭中創立起來的,其特點是以實事求是的方法去研究中國戰爭的實際,去發現和掌握中國革命軍事的總規律。”
——摘編自金沖及《對創建贛南閩西蘇區的思考》
  材料三 中國革命到底是一步走,還是兩步走,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必須回答的基本問題。一步走即直接在中國搞社會主義革命,兩步走指先搞民主革命,再搞社會主義革命……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革命第一步的成功,在之后的50年代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新中國迅速跨出了社會主義革命的第二步。這都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摘編自鐘家棟《從一步走到兩步走——試論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
  材料四 無論是北洋政府時期的“五族共和”主權理論,還是國民黨的國族主權理論,都沒能實現對人民的整合,沒有為共和政體找到統一性的根基,于是這種共和也就淪為一種浮萍式的虛假共和。中國共產黨則是通過深入徹底的社會革命,結束了近代以來中國四分五裂、積貧積弱的局面,重塑了中國的基層秩序和精英政治結構,創生出與共和政制相匹配的“人民”這一現代政治主體,進而重塑了新的大一統國家。
——摘編自姜義華等《改革開放與大國治理》
(1)結合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第一步”取得成功的原因。(4分)
(2)解釋材料三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第二步”在經濟建設方面的成功探索與實踐的表現。(4分)
(3)結合材料四,列舉中國共產黨“創生出與共和政制相匹配的‘人民’這一現代政治主體”的歷史事實。(6分)
19.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國的工業布局調整
  根據材料,談談你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工業布局調整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論有據,論述充分,邏輯清晰。)
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拿破侖戰爭破壞和動搖了歐洲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同時把《拿破侖法典》帶到了所有的被占領國和地區,并在占領區實施了若干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從而促使歐洲的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得以迅速傳播,故拿破侖戰爭之后歐洲思想文化之形勢較1789年之前已經產生巨大差異。民族主義使在歐洲列強殖民或保護下之小國,以及古代有過榮光而到近代解體分裂為很多小國的國家逐漸產生重新統一或驅逐外國的思想。在民主主義逐漸傳播之下,溫和派不愿再受無限君權的無理壓制,要求立憲限制君權,而激進派眼里已容不下君主和教會,要求實行共和。
——摘編自許丹《論拿破侖戰爭對歐洲歷史進程的影響》等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看起來還是那個老歐洲,但它的內核已經不一樣了:第一個顯著的變化在于歐洲“碎片化”了,民族主義再次興起。例如,波蘭重新建國,原沙俄境內出現了許多斯拉夫民族國家(當然這是1918年3月蘇德和約的結果),奧匈帝國分裂為很多單一民族國家。第二個顯著的變化在于歐洲的君主制遭到了沉重打擊。一戰之后,德意志帝國、沙皇俄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滅亡了,取而代之的是魏瑪共和國、蘇維埃俄國、奧地利共和國和土耳其共和國。這四個非君主政體的國家不僅掃除了封建殘余,而且左翼力量強大,一度具有社會主義傾向或已經是社會主義國家。
——摘編自林良展《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現代歐洲政治格局》等
(1)根據材料一、二,比較拿破侖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影響的異同。(6分)
(2)根據材料一、二,分析拿破侖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不同影響的原因。(6分)
參考答案
1.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中華文明起源的特征,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從題干中可看出,中原文化因周邊各地文化的匯聚和交融而形成,從此中華文明逐漸形成以中原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因此題干突出了一體化文明格局,故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中原文化因周邊各地文化的匯聚和交融而形成,但這并不等同于中原文明優于其他文明,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各文明間交流狀況,且B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早期國家形態側重的是國家機構,材料并未對國家機構展開論述,排除D項。
2.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西周時期的分封體制,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邏輯推理歷史問題的能力,滲透了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從題干信息及青銅器銘文的內容可看出,周昭王南征反叛的報國,這從側面說明當時周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已經遭到挑戰,故B項正確;題干只涉及報國一個地方反叛,不能得出諸侯爭霸的結論,排除A項;青銅禮器具有祭祀、喪葬等功用,僅憑題干中的信息無法得出“青銅禮器功能發生變化”,排除C項;題干中反叛的報國與西周屬于地方和中央的關系,二者還未達到平等對抗的程度,不能用“分庭抗禮”來表示,排除D項。
3.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漢武帝的經濟措施,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影響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從題干中可看出,漢武帝通過提高馬匹價格、整頓幣制、均輸平準、商業告緡等措施聚斂財富,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從而為北擊匈奴,解決邊患提供支持,故D項正確;漢武帝的經濟措施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據勢力,但不能緩和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排除A項;漢武帝的經濟措施體現了抑商的傾向,但出現了之前未有的均輸、告緡等措施,不能簡單稱之為“因襲”,排除B項;漢武帝的經濟措施有利于規范經營和組織管理,但這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C項。
4.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宋代優秀傳統文化,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滲透了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從題干中可看出,朱熹認為圣明的君主治理國家應該是體恤民生與道德教化相結合,故A項正確;題干中沒有涉及法治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體恤民生”只能反映題干部分內容,未揭示材料主旨,排除C項;題干中未涉及家庭讀書與農耕相結合的觀念,排除D項。
5.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明清時期的賦稅改革,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對比分析判斷歷史本質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明朝推行的“一條鞭法”沒有顧及北方商品經濟相對落后的情況,導致官員貪腐問題出現,遭到百姓的反對。清朝推行的“攤丁入畝”通過試點并允許地方在施行時可以變通的方式,成為中國古代賦稅制度改革的成功代表。比較二者可得出改革需遵循循序漸進、因地制宜原則,故C項正確;清朝的“攤丁入畝”在全國的成功推廣,說明賦役征銀在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均可實施,排除A項;B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只有符合國情的傳承與創新才能讓改革水到渠成,D項說法太絕對,排除。
6.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晚清經濟狀況,意在考查學生從表格中獲取信息、運用所學知識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據題干表格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咸豐初年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巨額軍費開支和鴉片戰爭賠款,使得政府財政十分拮據,已經無法做到收支平衡,故D項正確;1851年,自然經濟雖已逐步解體,但不是主導因素,不會造成財政余額大幅減少,排除A項;B項說法正確,但與材料無關,排除;此時洋務運動還未開始,排除C項。
7.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維新思想的影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滲透了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康有為認為封建統治者推崇的“古文”經典是“偽經”,對所有古文進行批判、檢查、估價,這沖擊了專制統治的思想根基,打擊了不愿變法的頑固派,為變法運動作了輿論準備,故B項正確;康有為將傳統儒學與西方政治理論相結合,使儒學獲得新發展,排除A項;《新學偽經考》是對古文的質疑、批判,并未“借古諷今”,排除C項;《新學偽經考》在學術界刮起了“一大颶風”,但并沒有促進全國人民的思想解放,排除D項。
8.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中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建設,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邏輯推理的能力,滲透了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從圖中的“精兵簡政”“減租減息”等信息可知,中國共產黨發起的六場大的運動屬于抗日戰爭時期的根據地建設的具體措施,這些措施通過減少財政支出和百姓負擔、改善農業生產和發展群眾教育等密切了黨群關系,故C項正確;北伐戰爭發生在國民革命時期,“蘇區”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共領導的革命地區的稱呼,“解放區”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領導的地區的稱呼,均與圖中所述事件的時間不符,排除A、B、D三項。
9.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經濟探索,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應用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由材料“因為社會需要,就發展起來……只要社會需要,地下工廠還可以增加”可知,毛澤東主張根據社會需要適當發展私人工商業與自由市場,這具有務實性,故B項正確;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已實行過渡性質經濟政策,排除A項;當時中國仍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國有企業的主導地位沒有動搖,排除C項;當時的私人工商業與自由市場規模有限且仍然受到一定的控制,并不能對計劃經濟體制構成挑戰,排除D項。
10.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從題干中可看出,自2014年以來,中國積極參加的多邊組織活動、與東盟達成的“南海行為準則”框架,以及中朝領導人的歷史性互訪,均屬于中國積極處理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目的是通過建立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來爭取建構和平發展的外交環境,故A項正確;題干中的日本、韓國不屬于發展中國家,排除B項;題干中的東盟國家與朝鮮等不屬于大國,排除C項;題干中涉及的國家和組織全部位于中國的周邊區域,因此題干強調的是區域性的而非全球性的合作,排除D項。
11.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古代文明誕生的影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類文明及早期國家誕生的時段,因此題干中英國考古學家的觀點是伴隨著人類文明及早期國家的誕生,階級分化所帶來的階級壓迫導致勞動者(佃戶或奴隸)不會積極主動地去發明或采用新技術、新方法,從而阻礙了技術革新,故B項正確;游牧民族大規模入侵其他地區是從公元前二千紀開始的,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早期國家誕生的時間,當時還沒有出現帝國,排除C項;古代世界最早進行殖民擴張的是公元前8世紀左右的古代希臘文明,排除D項。
12.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中古時期的歐洲,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影響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從題干中可看出,中世紀西歐城市的手工業行會通過對外來工商業者和本地手工業者的限制,來反對和壓制行業競爭,維護了行業內部成員利益,故C項正確;自治權是相對于封建領主或教會管理而言的,題干中沒有涉及這方面的信息,排除A項;題干中的行會規定是為了限制競爭,此時的行會并未嚴重阻礙城市經濟發展,排除B項;此時還未形成自由貿易觀念,排除D項。
13.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文藝復興的影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圖文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題干中的“X”折疊椅的特征是追求舒適、借鑒古羅馬風格,以及通過裝飾線條表達對高貴及財富的炫耀渴求,這些都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對家具制作風格的影響,故D項正確;從題干及圖片中不能得出當時的科技進步對家具制作水平的影響,排除A項;“X”折疊椅體現了文化復古,但裝飾線條并沒有受羅馬文化影響,B項“主導”說法有誤,排除;裝飾線條的繁雜厚重含有對財富的炫耀,但“X”折疊椅追求舒適并不帶有拜金的世風,排除C項。
14.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第一國際建立的背景,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邏輯推理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后期,伴隨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歐美國家的資產階級具備了采用招雇外國廉價勞動力來破壞本國工人的罷工斗爭的條件,從而使工人清楚地認識到加強國際團結的重要性,最終促使第一國際建立,故A項正確;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國際工人運動從此有了科學理論指導,排除B項;工業革命激化階級矛盾是工人運動興起的原因,而題干強調的是工人運動走向國際聯合的背景,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社會主義運動走向國際聯合是第一國際建立的本質特征,不是主要背景,排除D項。
15.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二戰后的美蘇冷戰,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從題干中可看出埃德加·斯諾指出了二戰中蘇聯的損失遠遠超過美國,喬治·凱南則承認了戰后初期的蘇聯不具備對美國構成軍事威脅的實力,這從側面說明當時的蘇聯不具備主動挑起美蘇冷戰的實力,因此戰后初期的美蘇冷戰中美國必然是主動方,故B項正確;二戰后初期蘇聯的外交意圖是應對美國的挑釁,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蘇聯才逐漸走上爭霸的道路,排除A項;二戰后初期蘇聯控制了東歐的人民民主國家,于1949年試爆了原子彈,綜合實力明顯上升,排除C項;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6.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的變化,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從圖中可看出,20世紀70年代初之前,美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變動幅度較小,說明布雷頓森林體系下推行的是固定的匯率制,但20世紀70年代初之后,美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波動較大,說明浮動的匯率制已實行,浮動匯率制出現的背景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而不是中國金融政策的調整,故B項正確,排除D項;二戰后初期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已建立,排除A項;美元依然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國際貨幣之一,排除C項。
17.(1)主要內容:禁止出版議論國家軍政大事的會要、國史、實錄;其他有關學術的一般書籍要有選官審查并送秘書省審定;戲褻之文,不得雕印,違者處罰。(6分)
(2)特點:類別齊全;數量較多;質量高;吸收了西方文化。(4分,任答兩點即可)
影響:政府組織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進行大規模的總結,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政府欽定圖書不利于學術爭鳴,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4分,任答兩點即可)
18.(1)原因:毛澤東思想的指引;黨的正確領導;共產黨人頑強的革命斗志和奉獻精神;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參加和支持;反革命勢力的分化、瓦解;國際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援助;等等。(4分)
(2)表現:建立國營經濟、穩定物價、統一財經;制定經濟發展“五年計劃”;社會主義改造;召開中共八大,確立經濟方針;等等。(4分)
(3)歷史事實: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開展農村基層民主選舉;等等。(6分)
19.[示例]
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工業布局調整具有階段性。(1分)
闡述:近代以來,我國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沿江一帶,布局極不合理。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一五”計劃期間,為了開展社會主義工業化和便于接受蘇聯援助,我國在東北、華北、華東和華中地區建設了大量廠礦企業,由此建立了相對獨立的工業體系,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國的工業布局。20世紀60年代,伴隨著中蘇關系的惡化和適應“備戰”的需要,國家采取了對中西部傾斜的政策,開始了“三線建設”,這對于開發內地資源,改變工業布局不平衡的局面,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國際局勢的逐漸好轉,尤其是改革開放的進行,我國將工業投資重點轉向沿海地區,從而促進了東部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啟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尤其是通過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9分,任選三個時期即可,每個時期的背景、表現及影響各占1分)
總之,新中國成立以來,工業布局的每一次調整都是國內外形勢綜合發展的結果,總體上工業布局日益呈現出協調發展的趨勢。(2分)
(“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
20.(1)同:都促進了歐洲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的發展,都掃蕩了封建勢力,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2分)
異:拿破侖戰爭促進了統一或獨立的民族主義思想、立憲或共和的民主主義思想在歐洲的傳播。第一次世界大戰促使四大帝國的廢墟上誕生了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擴大了共和制的影響,出現了社會主義國家。(4分)
(2)原因:拿破侖戰爭時期,歐洲的資本主義尚處于工場手工業時期,封建勢力更強大些,但資本主義發展及民族、民主主義思想的傳播已成為時代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四大帝國走向瓦解,民族自決的原則被世界所認可,無產階級革命成為世界的新潮流;等等。(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垫江县| 峨眉山市| 中超| 淮北市| 维西| 潜山县| 永年县| 商都县| 渭南市| 抚松县| 高青县| 牟定县| 南投县| 鸡东县| 车险| 五河县| 商都县| 博乐市| 和政县| 资阳市| 威海市| 奉节县| 法库县| 永登县| 曲阳县| 柳江县| 应用必备| 始兴县| 石台县| 井研县| 贵阳市| 屯留县| 家居| 金门县| 枞阳县| 乐清市| 隆尧县| 寿阳县| 子洲县| 于都县| 伊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