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按秘密級事項管理★啟用前廣東省2025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歷史模擬試題(六) 本試卷共20題,共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許家窯遺址出土的石器達3萬余件,包括小型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鉆孔器、砍斫器和石球等,發掘出的動物骨骼重達數噸,但未見一具完整的骨骼。據此可知,當時該地A.進入農耕定居階段 B.狩獵經濟有所發展C.手工制造技術先進 D.社會出現貧富分化2.近幾十年來,考古學家在新疆發現了許多漢代精美的絲織品、銅鏡、銅錢等,在馬來西亞發掘出了印有類似漢代紋飾圖案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亞出土了漢代的錢幣和陶器。這些考古發現證實了漢代A.海、陸絲綢之路的并存 B.對西域實行著有效管理C.先進生產技術傳入西域 D.民族間經貿與文化交流3.南朝劉宋有佛寺1913所,南齊有2015所,蕭梁有2846 所,即便是疆域局促的陳朝也有佛寺1232所;北魏末年,僅洛陽一地就有佛寺1367所,而全國共有1萬余所;東魏、北齊有佛寺3萬余所,僧尼約300萬人;北周有佛寺1萬余所,僧尼約100萬人。這種狀況A.加速了佛教本土化進程 B.導致社會階層嚴重固化C.不利于小農經濟的發展 D.動搖了儒學的正統地位4.魏晉南北朝時的商業交易中用布帛作為交換媒介的交易比重相當大。唐前期,盡管政府再三強調交易中必須使用絹帛,但也無法改變社會上重錢(鑄幣,主要為開元通寶)輕帛的現象。這反映了唐朝A.中央政府權威下降 B.絲織技術比較先進C.抑商政策有所松動 D.商品經濟較為活躍5.《宋史·夏國傳》記載:“夏之境土,方二萬余里,其設官之制,多與宋同。朝賀之儀,雜用唐宋,而樂之器與曲則唐也。”這反映出A.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特征 B.唐宋政治文化的影響力C.人口遷徙促進了民族交融 D.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鑒6.乾隆時,北方五省有大小灌井60萬—70萬眼,直隸僅保定、正定兩府開挖的水井就超過4萬口。乾隆十三年(1748年),僅陜西就有新舊水井6.75萬余眼。這說明乾隆時期A.政府重視農業生產 B.北方自然環境惡化C.精耕細作模式成熟 D.灌溉系統日趨完善7.1866年京師同文館招生,報名的98人中沒有一人是科舉正途出身。總理衙門只得放寬條件,從中錄取了30人,半年后又有20人退學。到1869年,英文館只有學生2名,法文館有8名,俄文館有18名,學生也多為中年人。這反映了當時A.廢除科舉制度迫在眉睫 B.洋務運動面臨較大阻力C.傳統觀念阻礙新式教育 D.國人對西學持否定態度8.下表數據反映出這一時期1840年 1860年 1894年 1913年土布產量/萬擔 57978.60 60471.00 58915.78 50742.14占供給量百分比 99.95% 92.82% 85.85% 65.17%洋布供給量/萬擔 27.30 1988.40 9708.79 27117.35占供給量百分比 0.05% 3.18% 14.15% 34.83%A.中國喪失關稅主權 B.列強經濟侵略加劇C.小農經濟基本破產 D.民族矛盾不斷激化9.1933年秋,中央革命根據地所轄江西、福建、閩贛、粵贛四省60個縣,兩級政府共有干部約1800人,鄉級蘇維埃政府有干部1萬人左右。從1933年春起,中央蘇區陸續辦了正規的干部學校,主要有馬克思共產主義大學、蘇維埃大學等。此舉旨在A.加強基層民主建設 B.保障黨的集中領導C.完善政權組織結構 D.提高干部政治素養10.1953年的《選舉法》規定:全國少數民族應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50人。除此之外,少數民族選民有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者,不計入150人名額之內。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1226位代表中,少數民族代表有177人,約占總數的14.44%。這A.推動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B.貫徹了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則C.實現了現代法治國家的要求 D.拓展了人民民主的社會基礎11.下面是蘇美爾文明時期的尼普爾城的布局圖。據此可知,當時A.城市功能區位規劃較為明晰B.教會取得對王權的優勢地位C.城市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D.城市物資主要依靠對外貿易12.13世紀初,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在收回領地的斗爭中與英格蘭發生嚴重沖突,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要求腓力二世與英格蘭講和,否則要以武力進行干涉。法國的12位諸侯復信給教皇說,如果教皇對國王采取暴力,他們將宣誓全力援助國王,沒有國王出面決不與教皇媾和。由此可見,當時A.教權與王權的沖突加劇 B.歐洲政治局勢錯綜復雜C.法國民族國家意識較強 D.集權體制得到社會認同13.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并進行出售時,他的家被工人占領,機器也被砸毀。在工業革命早期,工人始終對機器十分敵視,破壞機器的活動一直沒有停止。這說明A.工業革命影響工人生活B.工人階級政治覺悟較低C.先進生產方式傳播受阻D.技術革新激化勞資矛盾14.世界范圍的人口、失業、環境、難民、能源、毒品走私、核擴散、艾滋病、恐怖主義、人權保護等問題不是某一個國家能單獨解決的。不斷爆發的地區沖突、恐怖主義威脅以及核擴散、軍備競賽日益危及國際和平與安全。這說明A.加強國際合作的必要性 B.國際組織發揮作用有限C.全球性問題治理難度大 D.資本主義國家責任重大15.1921—1922年度,蘇俄糧食稅額比上年度減少43.3%,油料稅額降低50%,肉類稅額下降75%。造成蘇俄稅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經濟政策的推行 B.農業集體化的實施C.戰爭導致經濟困難 D.所有制形式的變革16.下圖所示為1921—2006年各時段國際反傾銷案年均數量。對此理解準確的是A.“逆全球化”思潮盛行 B.意識形態對立嚴重C.國際貿易摩擦日益加劇 D.自由貿易受到限制題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在百年變局中,一個大國的外交政策如何選擇,對世界和平與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當時中國)對外國的現實一貫無知,并且存心不去考慮這一現實……北京拒絕以平等態度交往,直到不得已時才在不平等條款的基礎上被巧取豪奪。——摘編自[美]費正清、[美]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材料二 1935年11月19日,蔣介石在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對外關系演講時說:“以不侵犯主權為限度,謀各友邦之政治協調;以互惠平等為原則,謀各友邦之經濟合作……和平未到完全絕望之時,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后關頭,亦決不輕言犧牲。”——摘編自榮孟源主編《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材料三 1964年1月,毛澤東對來訪的法國議會代表團表示:在我們之間有兩個根本的共同點,一個是不管資本主義大國也好,社會主義大國也好,誰要控制我們,反對我們,我們是不允許的;二是兩國在商業上、文化上加強往來。——摘編自何沁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材料四 我們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定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倡導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旗幟鮮明反對一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毫不動搖反對任何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行徑。——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指出材料一、二中晚清政府和南京國民黨政府在處理對外關系時的相同點。(4分)(2)說明材料三中毛澤東談話內容的背景。(6分)(3)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外交的相關史實,對材料四的內容進行解讀。(4分)18.科學的發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整個世界。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孔德認為,舊社會體系在16—18世紀歷次革命的持續打擊之后,已幾近瓦解,歐洲因而處于新舊社會體系過渡時期的“無序”之中。他指出,如果對實業生產完全不加干預,放任個別利益的競爭,最終將導致弱肉強食。他認為,關鍵在于確立一個獨立于世俗權力的、理性和開明的精神權利,它的首要職能是獨立掌管對全體社會成員的教育。這種教育既包含實證科學知識的教育,也包含……道德教育。——摘編自倪玉珍《孔德與19 世紀初法國社會科學探索中的道德重建》材料二 實證主義是19世紀30年代由法國學者孔德首先提出的,直至19世紀末仍在法國哲學和思想界占據主導地位。在此時期該思潮之所以被法國人普遍接受,主要歸因于19世紀后半期以來西方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所取得的驚人的進步,以及這種進步對人們思想觀念產生的深刻影響。——摘編自呂一民《法國通史》材料三 隨著19世紀的過去,科學成為西方社會的一個日益重要的部分。它正在創造全新的工業,正在深深地影響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并且深深地影響他們的思想方式。科學還為19世紀的西方在智力方面的優勢提供了基礎。在科學和技術方面,只有西方掌握了自然界的種種秘密,并為了人類的物質進步而對它們進行了利用。——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實證主義出現的背景。(6分)(2)解析材料二、三中關于19世紀西方科技產生的影響。(8分)19.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下表所示是在洛陽出土的不同時期主要農業器具:時期 生產工具 糧食加工工具 其他二里頭文化時期 石斧、石鏟、石鐮、石刀、骨鏟、蚌鐮、蚌刀等商周時期 銅鏟、石耜、石鋤、石斧、石鐮、石刀、骨鏟、蚌鏟、蚌鐮、蚌刀、矛形石器 石杵春秋戰國時期 镈、镢、鏟、鍤、鋤、鐮、耘齒等 大型地下糧倉兩漢 犁、鏟、鍤、镢、鋤、鐮等 石磨、石臼、石杵、陶磨、陶碓、陶風車 水井、儲糧倉窖等——摘編自余扶危、葉萬松《洛陽農業考古概述》根據材料信息,任選角度寫出你對古代中國農業發展的認識,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分析。(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邏輯合理,論述清晰)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15世紀末16世紀初,國際貿易發生革命性突破,歐亞各國貿易聯系加強,揭開了國際貿易向世界規模發展的序幕。18世紀60年代,地方性的小市場聯合成為一個世界市場,歐洲的資產階級尤其是英國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到處擴張、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系,進一步開拓了世界市場。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許多國家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世界市場最終確立。——摘編自孫明《概述近代世界市場的形成及其經濟意義》材料二 到1800年,世界大多數地區都被海陸貿易路線連接起來了。歐洲人使用和仿制了大量中國瓷器,他們穿著印度棉織品,食用來自墨西哥的巧克力、中國的茶葉、也門的咖啡,并用來自加勒比地區的砂糖給咖啡增加甜味;西非使用歐洲制造的槍炮、來自北非和歐洲的紡織品、飲用來自荷蘭的杜松子酒、食用來自撒哈拉的食鹽腌制食物;中國則繼續從東南亞進口香料和奢侈食物,出口世界各地都想獲得的蠶絲、瓷器和漆器。——摘編自施誠《早期近代世界貿易的主要商品及財富流向》根據材料,概括世界市場形成的推動因素,選取一個角度說明近代世界的特征,并進行闡釋。(要求:選取的角度合理,闡述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參考答案1.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原始社會經濟的發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許家窯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以及不完整的動物骨骼,這反映了石器制造技術的進步和狩獵經濟的發展,故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當時農業的發展情況,不能說明許家窯人已進入農耕定居階段,排除A項;許家窯人所處的時代是石器時代,石器制造技術進步,但反映不出手工制造技術先進,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財富的分配情況,不能得出社會出現貧富分化的結論,排除D項。2.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漢代絲綢之路,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疆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地處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上,在這些地方的考古發現了漢代的錢幣、陶器等,證實了漢代海、陸絲綢之路并存,故A項正確。僅從材料中漢代物品在新疆地區出現的信息,不能體現漢朝對西域實行著有效管理,排除B項;材料內容側重于經濟貿易,而不是生產技術交流,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不屬于中華民族,排除D項。3.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發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南北朝時期佛寺規模宏大,僧尼數量眾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佛寺和僧尼數量眾多,廣占土地和人口,必然造成耕地和勞動力的損失,嚴重影響小農經濟的發展,故C項正確。材料現象與佛教本土化無關,排除A項;材料現象主要是佛寺中的僧尼這類特殊群體勢力的擴大,而不是社會階層固化,排除B項;材料現象和儒學正統地位受到動搖無關,排除D項。4.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唐朝商業的發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描述和闡述事物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唯物史觀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從魏晉南北朝到唐朝,社會上用布帛作為交易媒介的情況變少,社會上“重錢輕帛”的現象普遍,其主要原因是唐朝商品經濟較為活躍,需要使用價值更穩定、便利的錢幣作為交易媒介,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不能說明唐朝中央政府權威下降,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布帛作為交易媒介的價值的變化,并不是絲織技術的變化,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政府的商業政策,排除C項。5.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唐宋政治,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西夏在官制和禮樂方面效仿唐宋制度,說明唐宋政治文化的影響力較大,故B項正確。西夏文化也屬于中華文明,排除A項;材料內容涉及的是唐宋政治文化對少數民族政權的影響,并沒有涉及人口遷徙與民族交融的問題,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漢族政權對少數民族政權的借鑒,排除D項。6.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清朝經濟發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描述和闡述事物的能力,滲透了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乾隆時期,北方開挖的灌井、水井數量較多,這說明政府對北方農業生產較為重視,故A項正確。材料無法直接說明北方自然環境惡化,排除B項;精耕細作是指在一定的土地上細致地耕作,提高產量,這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材料只涉及灌井和水井,無法得出“灌溉系統日趨完善”的結論,排除D項。7.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晚清社會變革,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報名的98人中沒有一人是科舉正途出身”“半年后又有20人退學等”信息可知,京師同文館的招生情況并不樂觀,由此得出受傳統觀念影響,國人對新式教育并不認可,反映了當時傳統觀念對新式教育的阻礙,故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傳統觀念而非科舉制度對新式教育的阻礙,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了京師同文館招生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不能說明洋務運動面臨較大阻力,排除B項;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8.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近代西方經濟侵略的影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1840—1913年,我國土布產量占總供給量的比重逐年下降,而洋布供給量的比重卻日益上升,這反映了西方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不斷加劇,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關稅主權喪失的問題,排除A項;近代中國小農經濟破產是一個長期而漸進的過程,排除C項;材料重點是強調近代中外經濟關系,而不是政治上的民族矛盾問題,排除D項。9.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中共根據地建設,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描述和闡述事物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央蘇區陸續辦了正規的干部學校,旨在提高干部的政治素養,增強其執政能力,故D項正確。材料突出的是根據地的干部培訓,與基層民主建設無關,排除A項;B項與材料沒有直接關系,排除;材料的主體是政府干部,不涉及政權組織結構,排除C項。10.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現代中國民主法治建設,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描述和闡述事物的能力,滲透了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1953年的《選舉法》中規定了我國少數民族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的具體名額,這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貫徹了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則,故B項正確。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標志是1954年憲法的頒布,排除A項;C項“實現”了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重點是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人民民主的社會基礎是廣大民眾,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11.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古代西亞文明,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從布局圖整體來看,整個城市被運河分為兩部分,東北部是神廟區(宗教區),包括階梯狀金字塔在內的神廟建筑群等,西南部是經濟與行政區,表明這一時期城市功能區位規劃較為明晰,故A項正確。由材料看不出教會取得對王權的優勢地位,排除B項;材料不足以證明城市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排除C項;由材料無法得知城市物資的來源,排除D項。12.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近代法國民族國家的發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滲透了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法國與英格蘭發生領地沖突時,法國的12位諸侯選擇全力援助國王,且主動與教皇對抗,這說明當時法國社會具有較強的民族國家意識,故C項正確。材料不僅涉及了教權與王權沖突的問題,還涉及英法矛盾和法國國內諸侯的政治立場問題,A項說法過于片面,排除;材料主要圍繞的是英法矛盾問題,沒有擴大到整個歐洲局勢,排除B項;材料主體之一是法國國內諸侯,不是法國社會民眾的態度,無法體現社會認同,排除D項。13.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工業革命的影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珍妮紡紗機出現之后,遭到了工人的敵視甚至是破壞,說明機器生產對工人產生了不利影響,先進生產方式傳播受阻,故C項正確。工業革命帶來的先進生產方式在前期主要是對工人利益造成沖擊,而不是影響工人生活,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經濟問題而不是政治問題,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工人對機器本身的反對,沒有反映勞資矛盾,排除D項。14.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國際形勢,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描述和闡述事物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世界范圍內的各種問題危及國際和平與安全,且都不是某一個國家能單獨解決的,這說明需要加強國際合作來共同解決世界性的問題,故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國際組織的作用,而是強調更大程度地發揮全球性力量來治理世界范圍內的問題,排除B項;材料認為需要國際合作來解決全球性問題,排除C項;材料沒有突出強調資本主義國家的責任,而是強調國際合作,排除D項。15.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蘇俄新經濟政策,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1921—1922年度蘇俄幾種稅額都比1920—1921年度低,而且有些稅收種類稅額降幅較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是因為1921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推行固定糧食稅,改變以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稅收模式,從而使稅額降低,故A項正確。農業集體化是蘇聯在20世紀20年代末期實施的經濟政策,排除B項;1921—1922年度的經濟困難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的,排除C項;1921—1922年度蘇俄的所有制形式沒有發生較大變化,排除D項。16.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現代世界經濟形勢,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描述和闡述事物的能力,滲透了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反傾銷案數量猛增,這說明越來越多的國家注重保護本國經濟利益,從而對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上的傾銷采取抵制措施,這必然會增加國際貿易摩擦,故C項正確。反傾銷是指對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上的傾銷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對傾銷的外國商品除征收一般進口稅外,再增收附加稅,使其不能廉價出售。反傾銷針對的是不正常的貿易行為,并不代表“逆全球化”思潮盛行、意識形態對立嚴重和自由貿易受到限制,排除A、B、D三項。17.(1)相同點:對侵略者的本質缺乏正確的認識;對自身實力的認識存在不足,錯誤地估計外交形勢;與侵略者處于不平等的地位,受到侵略者的不公正對待;國際形勢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4分,任答兩點即可)(2)背景:中蘇關系逐漸惡化;中國調整外交方針,淡化意識形態;積極構建與第三世界國家之間的外交關系;日、歐崛起沖擊美國霸主地位;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6分,任答三點即可)(3)解讀: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是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提出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推動全球治理變革、完善,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倡導真正的多邊主義,反對一切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彰顯公平正義,全面維護國家利益。(4分,任答兩點即可)18.(1)背景: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打擊了舊社會體系;自由主義導致貧富分化嚴重;近代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啟蒙思想促進了思想解放;向近代社會轉型。(6分,任答三點即可)(2)影響:科技進步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科技進步促進汽車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現,帶來電燈、電話等新式電器,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推動社會生活近代化;近現代科技揭示了自然界發展的客觀規律,增進了人們對世界的了解,促進思想解放和思想科學化發展,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科技成為經濟發展和軍事力量增強的重要推動力,促進西方國家實力的提升,為西方確立世界霸主地位提供了技術條件。(8分,言之有理即可)19.[示例]認識:古代中國農業經歷了從粗放經營到精耕細作的轉變。(2分)分析:二里頭文化時期和商周時期出現了石斧、石鏟、石鐮、石耜、石鋤等大量石質生產工具,春秋戰國至兩漢時期出現了大量鐵質生產工具。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尤其是漢朝以后,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為農業精耕細作創造了條件。商周和兩漢時期出現了大量糧食加工工具及糧倉,說明糧食加工技術和生產量得到提高。可見,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農業產量日益提升,推動了糧食加工和存儲的發展。兩漢時期還興修了水井等農田水利建設工程,說明農業灌溉得到重視,水利設施的興修使大量的土地得到墾辟,為農業生產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8分)綜上,中國古代農業精耕細作模式不斷完善,是古代勞動人民辛勤勞動、不斷實踐的結果,是中華民族高度的智慧結晶。(2分)(“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20.[示例]推動因素: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商品與資本的大規模輸出;殖民擴張和掠奪;交通與通信技術的發展。(2分)特征:全球貿易網絡的形成與發展。(2分)闡釋: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世界開始逐漸連成一個整體,世界貿易范圍不斷擴大,各大洲的商品在全球得到流通。16世紀以來,西方國家加緊對外殖民擴張,大量掠奪原料和貴金屬,為進行資本原始積累提供了條件,進一步促進了商品和金銀在世界范圍內的流通,推動了世界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工業革命后,西方國家對外進行商品輸出,將亞非拉殖民地變為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客觀上將世界各地納入了全球貿易中,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8分)(“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世界近代的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推動因素”可從“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商品與資本的大規模輸出;殖民擴張和掠奪;交通與通信技術的發展”概括。近代世界的特征,可從整體上分析近代世界貿易的發展,如從世界市場的發展角度、經濟全球化的角度來分析;也可具體分析近代世界貿易中的變化情況,如商品種類變化、商品流通線路變化、主導國家變化情況等。然后結合世界近代史或中國近代史的相關知識對其進行闡釋,闡釋可從背景或原因角度展開,也可就其發展變化形勢進行具體描述,還可以論述其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等等。闡釋過程中需注意史實準確、邏輯嚴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