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按秘密級事項管理★啟用前廣東省2025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歷史模擬試題(七) 本試卷共20題,共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世紀80年代初,在遼寧的牛河梁,發現了祭壇、女神廟、金字塔式巨型建筑、特點鮮明的積石冢。經考古學家確認,該遺址為一古國遺址,后又經碳十四年代測定和樹輪校正,確定該遺址距今已有5500多年。據此可知,該文化遺存A.創造了發達的農耕文明 B.產生了奴隸制國家機器C.形成了權力的高度集中 D.孕育著早期文明的曙光2.《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吳王)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壽夢二年(前584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將子反而奔晉,自晉使吳,教吳用兵乘車,令其子為吳行人(指使者),吳于是始通于中國。吳伐楚。”這一記載說明,當時各諸侯國之間的爭戰A.造成了倫理價值觀的混亂B.改變了中原的政治格局C.客觀上推動了區域的開發D.促進了華夏文明的認同3.下圖所示是山東出土的西漢中央政府制作的石質半兩錢范。這一實物的發掘折射出的重大意義在于A.穩定錢幣形制規范制作 B.規范鑄幣彰顯中央權威C.錢幣鑄造技藝影響深遠 D.貨幣統一促進區域交流4.宋代是中國古代史學空前繁榮的時期。下表內容整理自部分宋代史家著作。人物 著作 內容[北宋]歐陽修 《歐陽文忠公集》 “創立紀統,裁成大體”“據古鑒今,以立時治”《新五代史》 立《死事傳》《死節傳》《一行傳》《雜(臣)傳》等,分別記載了忠臣、叛臣、逆臣等[南宋]徐夢莘 《三朝北盟會編》 “使忠誠義士、亂臣賊子、善惡之跡,萬世之下不得而掩沒”由此推知,宋代史學著作A.肩負著民族復興的重任 B.飽含深沉的亡國之痛C.注重史學傳承的連續性 D.深受理學思想的影響5.明清時期,雖政府多禁私采,然民礦亦有所發展。明隆慶年間,地處萬山之中且不通商賈的河南伊陽縣,“民多窘迫逃,污萊(指荒地)遍野。……伊山多礦洞,游食云集”。清嘉慶年間,密縣“山氓無田,每借開鑿糊口”。據此可知,當時民礦發展的重要原因是A.社會動蕩 B.生計所迫 C.政策失當 D.利潤驅使6.《海南島史》記載:1863年,海口方面的重要輸入品是鴉片、上海棉布、麻、洋布、煙草、人參、藥品等。從1876年開始,其他商品如棉絲、洋油等的輸入量不斷增加,使進口值不斷上升。1891年,來自越南北部等地區的大米也第一次進入海南島。這反映出A.海南地區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當地農產品的市場化程度提升C.海南島與內地經濟聯系的削弱 D.當地缺乏創辦近代企業的條件7.辛亥革命前后,各類新式學堂大規模興起,幼稚舍、蒙養學堂、初等小學堂等初級教育機構占有相當比例,養濟院、善堂等公益性慈善機構的數量逐漸增多,各地也有一些工藝所收養“老弱殘疾”。上述現象可用來說明A.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B.西式生活方式日益普及C.傳統家庭功能受到削弱 D.宗法倫理關系違背潮流8.1943年,《解放日報》報道了勞動女英雄馬杏兒,稱贊馬杏兒“上山種莊稼”“是勞動的好手”,用辛勤的勞動最終獲得了豐收。據此可知,這一報道A.夯實了抗戰物質基礎B.宣揚了勞動光榮理念C.遵循了民族抗戰路線D.提高了婦女政治地位9.自1952年起,遼寧地區開展了掃盲運動。其具體做法是:抽調文教干部等加以訓練,然后以縣(市、區)、企業礦區為單位,進一步為各識字學校訓練教員。結合訓練教員,分別選擇有條件的廠、礦、村開辦速成識字法訓練班作為試點。1959年年底,遼寧地區完成掃盲目標,比規定時間提前了三年。遼寧地區掃盲運動的成功經驗是A.科學規劃,全面布局 B.實事求是,因材施教C.目標明確,上下同心 D.由點到面,逐步推廣10.下圖所示為1949—1999年中國耕地面積的變化情況。該數據可用于解釋當時中國A.推廣科學種田的成果 B.糧食安全保障的壓力C.城市規模化發展成就 D.生態文明建設的加快11.亞歷山大在基本沿襲波斯帝國行省制的同時,還注意將行省的軍事、財政、民政三權分離。各行省的總督轄區大致上也維持了舊日規模。至于任職的總督,如果是當地人則一般負責民政,如果是馬其頓人或希臘人則負責軍政和財政。亞歷山大此舉旨在A.促進東西方間的文化交流 B.推廣馬其頓人的先進制度C.加強對新征服地區的統治 D.推動帝國商品經濟的發展12.古代印第安諸文明與亞非歐諸文明在地理環境上有明顯差異:阿茲特克文明位于墨西哥中央高原;瑪雅文明所在地既有許多山地,又有小型平原,更有大片石灰巖地貌;印加文明處于安第斯山脈和秘魯高原;等等。由此可知,古代美洲文明A.生存與發展的獨特性 B.長期落后于亞非文明C.土地的利用效率較高 D.公權力組織能力強大13.在哥倫布首次遠航歸來半年后,西班牙組織了第二次遠航,這一次共召集了17艘船,約1500人。乘員中有官員、教士、農夫、手工業工匠,他們攜帶了大量口糧、農作物種子、家畜、生產工具、采礦工具、武器彈藥等。這表明,當時西方國家組織的遠航活動A.兼具破壞和建設的雙重影響 B.體現了資本原始積累的愿望C.打破了美洲社會的孤立狀態 D.改變了美洲人口的地理分布14.有學者在介紹圣西門等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觀點時,指出他們同情無產階級,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宣傳社會主義理論,批評他們把其腦子里所考慮的福音看成是醫治社會病態的唯一處方。據此可推知,該學者A.闡明了社會發展規律 B.揭露了資本家致富秘密C.接受了階級斗爭觀點 D.重申了啟蒙運動的精神15.列寧指出:世界資本主義和1905年的俄國運動終于喚醒了亞洲……亞洲的覺醒和歐洲先進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斗爭的開始,標志著20世紀初所開創的全世界歷史的一個新階段。“新階段”的準確內涵是A.無產階級革命烈火向世界蔓延 B.世界范圍內民族民主運動高漲C.資本主義一統天下局面被打破 D.更多亞歐國家贏得了民族獨立16.二戰以來,西方國家銀行的業務得以擴展,且各國銀行紛紛把觸角伸向全球各地,根據不同的需要建立分行、代理行或合資銀行,以從事借貸和買賣有價證券。特別是20世紀80代流行起來的信用卡,到90年代已風靡全球。這反映了A.金融全球化的深入 B.西方經濟持續繁榮C.國際貿易迅速增長 D.南北經濟沖突加劇題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慶歷二年(1042年)春,歐陽修在京師為官,秀才楊辟來京應試,拜謁歐陽修。因為去冬今春大旱,喜逢甘雨,楊辟作《喜雨》,歐陽修亦有《答楊辟喜雨長句》:吾聞陰陽在天地,升降上下無時窮。環回不得不差失,所以歲時無常豐。古之為政知若此,均節收斂勤人功。三年必有一年食,九歲常備三歲兇。縱令水旱或時遇,以多補少能相通。今者吏愚不善政,民亦游惰離于農。軍國賦斂急星火,兼并奉養過王公。終年之耕幸一熟,聚而耗者多于蜂。是以比歲屢登稔,然而民室常虛空。遂令一時暫不雨,輒以困急號天翁。賴天閔民不責吏,甘澤流布何其濃。農當勉力吏當愧,敢不酌酒澆神龍。——摘編自顧寶林《勤政為民 系心于農——論歐陽修詩歌的恤農思想》 材料二 英國作為第一個邁入現代文明的國家,在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糧食問題愈益凸顯。近代早期英國的糧食以谷物為主,主要包括小麥、大麥、燕麥、黑麥等種類,它們的收成和流通決定了近代早期英國的糧食安全與否。英國歷史學家W.G.霍斯金斯系統考察了英國在1480年到1619年小麥價格的波動,認為收成不好的年份大約每四年一次,其中歉收的年份大約每六年一次。英國人口從1541年的約277萬增加到1641年的約509萬。以英國南部為例,當地的糧食價格在1450年到16世紀初一直相對穩定,但到16世紀40年代糧食價格翻倍,等到17世紀初糧食價格的增幅已達六倍之多。在這種情況下,占總人口1/2到2/3的工薪勞動者的日工資購買力從16世紀初開始下降,到16世紀中葉下降的幅度更大,他們生活在貧困線邊緣,特別容易受到糧價波動的影響。——摘編自初慶東《近代早期英國的糧食問題與政府應對》 材料三 2022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如今,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就是對“誰來養活中國”這一問題的有力回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靠自力更生,自己養活自己!”作為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始終堅持底線思維,守住耕地紅線,端穩糧食飯碗,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就一定能在廣袤田野上孕育新的豐收。——摘編自《人民網評:五個維度理解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1)根據材料一,指出歐陽修所總結的當時農業困頓的主要原因,并說明歐陽修作此詩的主要用意。(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近代早期英國糧食問題的表現。(6分)(3)綜合上述材料,請為如何有效應對糧食問題獻計獻策。(2分)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法制是法治的必要前提條件。因為,有了國家的法律和制度這個工具才能進行依法治國即解決法治問題。法治本身反過來又要求有詳備的、反映社會正義的、良好的國家法律和國家制度。法制作為法律制度,是相對于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各領域的制度而言的,是橫向的制度性的社會上層建筑結構的要素之一。法治是相對于人治而言的,是個縱向的、動態的社會調整過程。……法治與民主政治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實行民主政治的國家需要法治,實行專制主義的國家也需要法治。但是法治必須是“良法”的統治。所謂“良法”,最重要的是與民主政治相伴而行的法律。——摘編自呂世倫《法理念探索》 材料二 鄧小平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明確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之后他又反復強調一定要把民主和法制結合起來,認為“民主和法制,這兩個方面都應該加強,過去我們都不足。要加強民主就要加強法制。沒有廣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沒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民主要堅持下去,法制要堅持下去,這好像兩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不要社會主義法制的民主,絕不是社會主義民主。——摘編自藍蔚青《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學習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建設政治保證的理論》(1)根據材料一,指出法治的本質,并簡述新中國成立初期落實法治的具體措施。(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鄧小平的核心主張,并指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關系。(6分)19.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雅爾塔體系重新塑造了國際政治格局與秩序,也塑造了新的海洋領域開發與利用理念,即使獲得了海上霸權的美國,也無法通過武力解決海洋領域的全部問題。20世紀60年代之前,美國海洋科技的發展呈現以技術為中心的特點,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轉變為以開發與保護海洋資源為中心。美國大力推進海洋資源勘探開發與海洋資源利用的產業活動,海洋經濟的高度發展有力地穩固了美國海洋強國地位。為了爭取構建符合“以規則塑造為主”的國際海洋秩序,美國積極爭奪對國際海洋治理規則的話語權和主導權。新型海洋爭端集中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彼時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召開,旨在對全球海域的管理和使用規則進行一次全方位的深刻改革和重建。在磋商過程中,美國一直堅持“海洋自由最大化”的立場,以期新的海洋規則能充分發揮自身的海洋力量優勢。——摘編自朱鋒《海洋強國的歷史鏡鑒及中國的現實選擇》 材料二 2019年4月23日,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青島集體會見應邀出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的外方代表團團長時,提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回答“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的問題。海洋命運共同體具有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相同的價值理念,同時它在目標設計、任務導向、價值觀等方面又有自己的特點。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自提出以來,漸漸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和討論。韓國、印尼、俄羅斯等部分周邊國家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輿論認為,倘若各人自掃門前雪,海洋環境污染與治理的責任就無法落實。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類似,國際社會對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認識和深入了解將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世界各國對該理念的解讀、認識和立場的差異將逐步顯現,因此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質疑聲、攪局者。這些負面輿論和消極因素,無疑會對這一理念的推進和實施造成一定的困難。——摘編自吳士存《論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時代意蘊與中國使命》(1)根據材料一,概括二戰前后海洋強國崛起或建設路徑的變化,并分析變化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旨在回答的問題,及推進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可能面臨的挑戰。(6分)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國近代圖書館從產生到發展,影響因素頗多。其中,清末民初中國知識分子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下表列舉了部分晚清知識分子對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的貢獻。人物 貢獻王國維 譯自《英國大百科全書》的《世界圖書館小史》,全面介紹了當時的西方圖書館管理水平,是西學東漸時期介紹西方圖書館史的第一篇系統之作康有為 1895年,在“公車上書”中明確具體地提出了創辦公共藏書樓的思想梁啟超 1896年,他編寫的《西學書目表》率先突破了經史子集四部分類體系,創建了比較完整的以科學分類為基礎的書目分類體系,并闡明了圖書分類的理論原則,為近代西方圖書分類法的傳入和新的圖書分類法的產生開辟了道路康有為、 梁啟超 在變法維新中,成立了第一所新型的圖書機構——強學書藏,它仿照西方圖書館的做法對廣大民眾開放張之洞 1904年,會同端方開辦湖北圖書館。并與羅振玉、張謇等人為中國第一部圖書館法規——《京師及各省圖書館通行章程》的擬定和頒布作了大量準備工作。 1875年,張之洞編寫的《書目答問》在書目收錄、分類、版本等諸多方面均頗具創見,是我國目錄學史上重要的一部舉要性目錄,也是對我國目錄學理論的補充與完善,其始終在我國圖書館學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摘編自蔣亞琳《清末民初知識分子對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的貢獻》如果說,中國的圖書館是西方思想文化傳入中國的產物,那么晚清知識分子則在其中發揮了“助產士”的作用。請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從晚清知識分子的活動中任選兩個角度對此予以解釋。(要求: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參考答案1.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中華文明的起源,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中牛河梁地區發現的祭壇、女神廟、積石冢并結合時間“距今已有5500多年”可知,該遺址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該文化遺存已具備了古國的因素,孕育著早期文明的曙光,故D項正確。金字塔式巨型建筑、積石冢的出現絕不是偶然的、孤立的,它是人類社會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但A項說法過于夸大,排除;雖然考古學家確認該遺址為一古國遺址,但材料信息并不足以說明當時已產生了奴隸制國家機器和形成了權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C兩項。2.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諸侯爭戰的影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壽夢稱吳王后,成為當時參與爭奪戰爭中的晉國所爭取的力量,而“教吳用兵乘車”“始通于中國”“吳伐楚”說明吳國因得到晉國的支持而逐步增強了實力,與中原地區聯系逐漸增多,可見,當時各諸侯國之間的爭戰行為是推動區域開發和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強調倫理價值觀的混亂和中原政治格局的改變,A、B兩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雖然材料中有“吳于是始通于中國”的信息,但是這不足以得出“促進了華夏文明的認同”的結論,排除D項。3.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漢代集權強化的措施,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西漢中央政府制造石質半兩錢范,旨在規范錢幣的形制,體現了中央政府對鑄幣權的重視,彰顯了中央的權威,故B項正確。這一半兩錢范的形制仍是秦半兩錢的延續,A項并非這一實物史料的意義,排除;材料沒有反映“錢幣鑄造技藝影響深遠”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只能反映政府規范錢幣形制的用意,但體現不出具體實施的效果,排除D項。4.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宋代理學與史學,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突出基礎性、綜合性考查要求。【解題分析】材料中,歐陽修的《歐陽文忠公集》“據古鑒今,以立時治”、《新五代史》“立《死事傳》《死節傳》《一行傳》《雜(臣)傳》等,分別記載了忠臣、叛臣、逆臣等”及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使忠誠義士、亂臣賊子、善惡之跡,萬世之下不得而掩沒”均體現出宋人以天理作為評判史事的依據,體現了理學思想對史學的影響,故D項正確。材料體現了宋代史學著作深受理學思想影響,而不是肩負著民族復興的重任,排除A項;歐陽修為北宋人士,其著作中不可能飽含“亡國之痛”,排除B項;材料并沒有體現史學傳承的連續性,排除C項。5.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明清經濟,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正是為生計所迫,人們才置嚴厲的礦禁政策于不顧,冒著被封建政府嚴懲的風險采礦,并將此當作謀生的一條重要途徑,故B項正確,排除A、C兩項。材料所述民眾更多的是為了滿足生存需要,而非利潤的驅使,排除D項。6.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近代列強對海南島的侵略,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近代西方列強加緊對海南島傾銷工業品,并沖擊了當地糧食的供給平衡,這意味著當地傳統農業的發展受到沖擊,海南島逐步淪為西方列強的商品傾銷之地,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故A項正確。B、C兩項對材料主旨理解錯誤,排除;輸入海南島的洋貨不斷增加,加快了當地自然經濟的解體,擴大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為近代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某些客觀條件和可能,D項說法錯誤,排除。7.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近代中國傳統家庭功能的變化,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解題分析】材料中基礎教育和傳統救濟撫養、贍養等方面的變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社會轉型對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影響,而這些原本主要是由傳統家庭承擔的,故材料信息可用于說明傳統家庭在教育和贍養等方面的功能受到削弱,故C項正確。“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西式生活方式日益普及”由材料信息不足以得出,排除A、B兩項;“宗法倫理關系違背潮流”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8.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根據地的精神文明建設,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該報道通過對英雄人物的宣揚,肯定了勞動與幸福的關系,實際上是破除了勞動就是受苦的傳統認知,認為勞動是愉快、光榮的,故B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對勞動英雄的宣傳報道,并非實際的物質生產,不可能夯實抗戰的物質基礎,排除A項;C項對材料主旨理解錯誤,排除;材料中沒有婦女政治地位提高的信息,排除D項。9.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掃盲教育,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遼寧地區開展的掃盲運動,其具體做法先是大量訓練教員,然后在有條件的廠、礦、村開辦培訓班,再擴展到全地區,體現了由點到面,逐步推廣的特點,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科學規劃”“因材施教”“目標”等,排除A、B、C三項。10.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糧食安全,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圖片信息、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自1949年以來,中國耕地面積穩中有降,而人均耕地面積持續下降,這說明國家耕地與糧食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糧食安全保障的壓力加大,故B項正確。圖中數據與“推廣科學種田的成果”無關,排除A項;僅由材料數據不能反映城市規模化發展成就,排除C項;材料與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并無內在聯系,排除D項。11.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亞歷山大的遠征,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亞歷山大沿襲了波斯帝國的行省制,但通過對地方權力的分化與牽制,削弱了地方權力。亞歷山大此舉既有助于消除新統治區人民對他的敵視,又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故其主旨是加強對新征服地區的統治,故C項正確。促進東西方間的文化交流和推動帝國商品經濟的發展都只是亞歷山大實行這些措施帶來的客觀效果,不是主觀目的,排除A、D兩項;材料體現的是“因俗而治”,B項對材料理解錯誤,排除。12.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古代美洲文明,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古代印第安諸文明均屬于山地、高原文明,其生存與發展的環境不同于亞非歐諸文明,具有獨特性,同時,其地理環境遠比亞非歐諸文明更加惡劣,故A項正確。具有獨特性并不代表落后于亞非文明,排除B項;由材料并不能得出古代美洲文明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公權力組織能力等情況,排除C、D兩項。13.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對美洲的影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西方國家組織的遠航活動,一方面加強了美洲與外界的交流,歐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農作物種子等也隨之進入美洲;另一方面與遠航相伴的殖民活動,也改變了美洲文明的發展進程,故材料信息體現了當時西方國家組織的遠航活動對美洲的雙重影響,故A項正確。資本原始積累只是材料部分信息的體現,排除B項;美洲社會的孤立狀態在西班牙第二次遠航之前就已被打破,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涉及美洲人口的地理分布發生改變的信息,排除D項。14.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辨識歷史人物觀點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該學者認為圣西門等人之所以是空想社會主義者,就在于他們把“福音看成是醫治社會病態的唯一處方”,也就是認為空想社會主義者并沒有找到推翻資本主義的途徑和社會力量,這從側面說明該學者接受了階級斗爭觀點,故C項正確。闡明社會發展規律是《共產黨宣言》的重要內容之一,排除A項;揭露資本家通過剝削工人而致富的是《資本論》中的剩余價值學說,排除B項;該學者肯定了空想社會主義的進步性,并非重申啟蒙運動的精神,排除D項。15.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一戰前后亞歐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列寧肯定了世界資本主義和1905年的俄國運動對亞洲和歐洲民族民主斗爭的激勵意義,故“新階段”主要是指世界范圍內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故B項正確。亞洲的覺醒并非完全指無產階級革命,排除A項;材料只是突出亞歐人民的民族民主斗爭,并沒有涉及“資本主義一統天下局面被打破”,排除C項;當時贏得民族獨立的亞歐國家并不多,排除D項。16.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銀行業務在全球的發展和信用卡的風靡全球,都是金融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表現,故A項正確,排除C項。二戰以來,西方國家經濟經歷了發展—滯脹—發展的過程,B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材料沒有南北經濟沖突加劇的信息,排除D項。17.(1)主要原因:為政者“愚不善政”;百姓“游惰離于農”;貴族、官僚大肆兼并土地;賦稅繁苛,急如星火;想不勞而獲、坐享其成者眾多;等等。(4分)主要用意:呼吁為政者勤政善政,督民務農;居安思危,豐年防災。(2分)(2)表現:以谷物為主的糧食收成不穩定;人口與物價增長過快,糧食問題形勢嚴峻;勞動者生活貧困,受糧價波動影響大;等等。(6分)(3)計策:加強宣傳,要從事關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認識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為政者要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評估;加大科技投入;守住耕地紅線;等等。(2分,言之有理即可)【解題分析】本題考查古今中外糧食安全問題。試題內容新穎,要求學生閱讀材料并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正確理解歷史現象,并對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析和總結。第(1)問主要考查中國古代史知識,設有兩小問,一是要求學生提取材料信息,指出歐陽修所總結的當時農業困頓的主要原因,二是說明歐陽修作詩的主要用意。第一小問的答題關鍵是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如材料中“吏愚不善政”“民亦游惰離于農”“軍國賦斂急星火”“兼并奉養過王公”“聚而耗者多于蜂”等關鍵信息。回答第二小問,學生須理解全詩主旨以把握歐陽修的主要用意。第(2)問集中考查世界史知識,要求學生以長時段的視角來觀察近代早期英國存在的糧食問題。材料中“在1480年到1619年小麥價格的波動”“英國人口”與“糧食價格”的快速增長、“工薪勞動者的日工資購買力”下降等信息都是答案的組成要點。第(3)問考查學生綜合材料信息并遷移所學知識,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由歐陽修詩中“吏愚不善政”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等信息可以得出“加強宣傳,要從事關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認識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為政者要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評估”等。18.(1)本質:“良法”的統治,“良法”最重要的是與民主政治相伴而行的法律。(2分)具體措施: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依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4分)(2)核心主張:以社會主義法制保障人民民主。(2分)關系: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密不可分。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和基礎,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體現和保障。民主必須法制化,法制必須保障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統一。(4分)19.(1)變化:由二戰前通過強大海上力量以武力手段獲取海權向依托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經濟和塑造海洋規則來維持海洋大國地位轉變。(4分)原因:二戰以來,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民族解放運動高漲,亞非拉眾多國家贏得了民族獨立;大量新興國家加入聯合國,成為一支重要的國際政治力量;海洋資源對人類的重要性被認可,海洋的戰略地位日益提升;越來越多的沿海國家重視維護自己的海洋權益;等等。(4分)(2)問題:海洋命運共同體旨在回答“人類如何與海洋和諧共生”“人類在海洋領域如何合作”的問題。(2分)挑戰:現有海洋秩序主導國的掣肘;現有海洋秩序利益既得者的排斥;某些國家對這一新理念的疑慮和誤解;全球化“逆流”和反多邊主義思潮的影響;等等。(4分)20.[示例]角度1:晚清知識分子為中國近代圖書館的創建作了大量準備和鋪墊。(2分)解釋:以王國維、康有為為代表的晚清知識分子對西方新式圖書館的詳盡介紹和熱情倡導,極大地沖擊了封建藏書樓制度,為中國近代圖書館的創建提供了經驗資料、輿論基礎、思想準備和政府支持。(2分)角度2:晚清知識分子積極投身創辦中國近代圖書館的實踐。(2分)解釋:康有為等人創辦的強學書藏,是中國人創辦的公共圖書館的雛形,它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近代圖書館的發展,傳播了進步的辦館思想。在創建近代圖書館的過程中,一部分有識之士親自發起、參與和指導,起到了很強的示范作用。(2分)角度3:晚清知識分子初步參與了中國近代圖書館理論的探索。(2分)解釋:梁啟超、張之洞等人以科學為基礎的圖書分類方法與理論原則,突破了延續近兩千年的傳統四部分類體系,突出了圖書的社會功能,對后來新的圖書分類法的產生有著一定的影響。(2分)總之,在清末中國圖書館事業由封建藏書樓向近代圖書館轉型的過程中,知識分子發揮了積極作用,他們宣傳、倡導、興辦和主持近代圖書館,培養了中國圖書館學的人才,極大地推進了中國近代圖書館的建設。(4分)(“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任選兩個角度解釋合理充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