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按秘密級事項管理★啟用前廣東省2025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歷史模擬試題(三) 本試卷共20題,共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學家在新石器時代的石峽文化遺址(主要分布于廣東北江、東江流域)中發現了大量钅矍、鏟、錛、鑿、鋤等石器。其中石钅矍長身弓背,兩端磨刃;石鏟均穿孔,呈扁平長方形或長身梯形;石錛有長身錛、梯形錛、有段錛、有肩錛四種。這一考古發現說明當時該地A.食物結構日益豐富 B.農業工具制造技術先進C.原始農業已經產生 D.與其他文明的聯系緊密2.在西周較短的銅器銘文中,通常只有作器者名、其祖先之名,或者只有一個族徽。在較長的銘文中,作器者常記載自己或祖先的功績,以及自身因此得到的榮耀,并且銘文常以“子子孫孫永寶用”結尾。據此可知,西周A.禮樂制度影響深遠 B.重視家族傳統的繼承C.民族文化認同加強 D.家國同構格局已出現3.漢惠帝到漢景帝時期,西漢政府先后下令廢除了“挾書律”、“三族罪”、“妖言令”、部分“肉刑”等嚴刑苛法,并且放寬對文化的管制,爭取更多的讀書人入仕;在稅收方面,實行輕徭薄賦、什五稅一、降低獻費等。這些做法A.減輕了百姓負擔 B.造就“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C.弱化了君主集權 D.適應了休養生息政策的需要4.下面為1970年在陜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懷集庸調”銀餅,上刻“懷集縣(今廣東懷集縣)開十(開元十年)庸調銀拾兩,專當官令王文樂、典陳友、匠高童”字樣。這可用于說明A.銀餅出土地為重要產銀用銀區B.盛唐道路通達且治理規范有序C.白銀成為主要的賦稅收取形式D.地方政府擁有較大稅收自主權5.下表信息從側面反映出宋代時間 事件1177年 十一月辛酉,鄂州南市火,暴風通夕,燔千馀(同“余”)家1192年 十二月甲辰,鄂州火至于乙巳,燔民居八百家,市井樓簾無存者1204年 八月壬辰,鄂州外南市火,燔五百余家A.城市經濟較為繁榮 B.經濟重心南移完成C.民眾缺乏安全意識 D.社會秩序比較混亂6.隨著清朝入主中原的大局初定,滿族同其他民族相互雜居。中原漢族向邊疆地區大量遷徙,以至出現了“湖廣填四川”和“漢人大舉入苗疆”的盛況。此外,清政府開展了移民實邊,極大地推動了中原民眾與邊疆民眾的雙向流動。這反映出A.民族互嵌格局進一步向縱深推進B.中原農耕文明的大規模持續擴展C.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得到強化D.經濟重心南移對人口遷移的影響7.有學者指出:19世紀70—80年代,中國并沒有為西方產品提供預期的市場。到1890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值僅5000萬英鎊左右,少于許多小國的貿易額,并已被日本的外貿超出。對此解釋合理的是A.通商口岸發揮的作用有限 B.自然經濟仍具有頑強抵制力C.對華資本輸出成為主流 D.晚清工業化進程緩慢而曲折8.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一批青年通過文學創作的方式反抗當局的政治與文化統治。魯迅也提道:“這革命文學的旺盛起來,在表面上和別國不同,并非由于革命的高揚,而是因為革命的挫折?!辈牧险撌龅氖?br/>A.北洋軍閥的統治即將結束 B.新文化運動的啟蒙作用C.國民革命失敗的社會影響 D.土地革命得到大眾認可9.下圖是20世紀40年代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的部分宣傳畫,其主要意圖是A.積極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B.激發民眾的愛國意識C.為國內戰爭作軍事上的動員D.鼓舞軍隊的抗戰熱情10.下表所示為我國1979—1988年經濟發展的相關數據。據此可知,這一時期1979—1983年 1984—1988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 8.05% 12.07%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 7.18% 5.20%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長率 17.03% 7.19%A.所有制結構發生巨大變化 B.體制改革釋放了經濟活力C.城鄉經濟發展極不平衡 D.經濟質量與效益協調發展11.下圖為古代世界某一時期的政治版圖(局部)。據此判斷,這一時期A.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海 B.希臘文化的中心呈東移趨勢C.阿拉伯半島基本實現了統一 D.埃及本土文化特色從此湮滅12.15世紀末的歐洲大學與13世紀的歐洲大學相比已有較大差異,表現為從經常因暴力沖突而分裂,但富于活力和個性的獨立行會、研究和教學的發源地,轉而成為“服務于國家的職業培訓中心”,并受國家嚴密控制。這一變化從側面反映出A.大學的特權與影響消失殆盡 B.科學理性思維的深遠影響C.宗教神權與世俗王權的較量 D.大學的職業性與非功利性13.伏爾泰認為,理想的政體是:“上院和下院是國家的主宰,君主乃是太上主宰”;貴族與平民的分權與平衡。該政體實現了平民、貴族、君主的合作。下院享有真正的實權——財政大權;上院只能全部接受或全部推翻下院提出的議案,并且無權更改它們。據此可知,伏爾泰A.推崇君主立憲政體 B.號召構建和諧社會C.維護封建君主立場 D.要求擴大人民權益14.到1890年,美國已擁有的鐵路長約268282千米,是英、法、德三國同年鐵路總長度的2.4倍。另外,美國還有64000多千米的輔助線路。除鐵路外,美國還擁有機車31813輛,各種客、貨車廂共1090869節。由此推知,當時美國A.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B.構建了完整的交通體系C.重工業發展迎來了契機 D.鐵路建設技術世界領先15.下表所示是蘇聯1932和1937年主要工業品生產的情況。由此可知,蘇聯類別 1932年 1937年生鐵/百萬噸 6.2 14.5鋼/百萬噸 5.9 17.7石油/百萬噸 21.4 28.5金屬切削機床/萬臺 1.97 4.85汽輪機、燃氣輪機和水輪機/千瓦 298.5 1156.3小汽車/萬輛 0.003 1.82A.積極應對經濟危機的沖擊 B.國家發展戰略取得顯著成效C.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D.有意調整國民經濟結構比例16.20世紀80年代,非洲大部分國家的經濟急劇下滑,如1980—1987年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為-2.9%。20世紀80年代因此被稱為非洲“失去發展的十年”。材料反映出A.美蘇冷戰導致殖民地貧困落后 B.殖民主義造成亞非拉局勢動蕩C.民族矛盾是當時國際主要矛盾 D.非洲國家的發展模式有待完善題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中華民族現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壳暗钠D難境界,哪能阻抑我們民族生命的前進!我們應該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著進行的曲調,在這悲壯歌聲中,走過這崎嶇險阻的道路。——摘編自李大釗《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1923年12月20日)材料二 中國共產黨為工人和貧農的目前利益計,引導工人們幫助民主主義的革命運動,使工人和貧農與小資產階級建立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中國共產黨為工人和貧農的利益在這個聯合戰線里奮斗的目標是:(一)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二)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1922年7月)材料三 中國共產黨在自己一貫的方針下愿意和中國國民黨及全國其他黨派,站在一條戰線上,手攜手地團結起來,組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戰勝萬惡的日寇,為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而斗爭?!袊伯a黨堅決相信……只要四億五千萬同胞一齊努力,最后的勝利是屬于中華民族的!——毛澤東《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1937年8月25日)材料四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辟了廣闊前景。——習近平《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1)概括材料一中“民族生命的前進”的表現。(4分)(2)根據材料二、三,概括兩個時期中國共產黨挽救民族危亡斗爭的相同之處。(4分)(3)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根據材料四,簡述這一道路的歷史進程。(6分)18.商業發展與國家興衰密切相關。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17世紀的歐洲可以說是屬于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聚集了“新大陸”的白銀、亞洲的香料以及歐洲各地的物產。1650年,荷蘭所擁有的船舶總數達到了1.6萬艘,船員人數約為16.3萬人。荷蘭船舶數比英國、西班牙、葡萄牙與德國的船舶總數還要多。荷蘭人制造了能裝載很多貨物的標準化貨船,該貨船只需要極少的船員。1598年,荷蘭派遣船隊分別開辟通往亞洲的新航線和繞地球航行一周,均取得圓滿成功。荷蘭的大商人們在1602年成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貿易、殖民以及軍事獨占權,由荷蘭聯邦議會提供保障。——摘編自[日]宮崎正勝《航海圖的世界史:海上道路改變歷史》材料二 明清時期,鹽商要向鹽運司繳納鹽課,領取相應的鹽引,才可購買食鹽,然后再運往指定的鹽區進行銷售,私販、窩隱俱論死。明清政府所需的各種物品從民間直接進貢,另外也有由官府出錢購買的,但給價極低。明清時期,工部在北京城設置了為官府服務的官窯以及官廠。1686年,清朝建立了牙行制度,民間的交易活動必須通過牙行來進行?;樯特涍€建立了榷關,強制干預規定商品的販運路線。——摘編自肖溱《重農抑商政策與明清社會經濟》(1)解釋材料一中“17世紀的歐洲可以說是屬于荷蘭的”理由。(6分)(2)概括材料二中明清政府對待工商業政策的特點,并指出影響工商業發展的因素。(8分)19.華夏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三次意識覺醒與高漲,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結構發展變化的動因與線索。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春秋戰國時期,是華夏意識出現的第一次大覺醒和高漲時期。在春秋時,華夏還不是統一的,故稱“諸夏”。當時行周禮者為華夏,不行周禮者為夷狄?!皟戎T夏而外夷狄”,華夷錯居,同在一體之中。到戰國時,原來不被視為華夏的秦、楚和中山等,也因變外為內、變夷從夏而成為華夏的一部分。至秦朝便開創了“天下一體”的多民族國家?!疤煜乱惑w”時,中原的統治者主要是華夏(漢族),分中外、分華夷的思想占據統治地位。五胡十六國和北朝,少數民族政權為取得華夏的資格,假托是先帝先王的后裔,變夷從夏,成為中國的民族和政權,這是華夏意識的第二次大覺醒和高漲時期。這樣便出現了由多民族和多民族政權組成的華夏。北方民族政權受中原文化影響而行中國事,發展和擴大了華夏的范圍。遼、宋、夏、金時期,出現了多個中國王朝、列國、列部。也就是在共同的華夏意識和共同的行中國事大發展中,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了不同層次的中國民族和政權,這是華夏意識的第三次大覺醒和高漲時期。宋是中國、華夏,遼、夏、金也是中國、華夏。而元朝則是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中華一體”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天下各民族成為“一體”中的中國各族,“四夷”邊境皆被納入“中華一體”中,不分中外、不分華夷。與秦朝的統一相比,元統一后的分裂只出現在朝代的內部,再也沒有像此前一樣發展成一個時代的分裂,這是歷史發展中的一大進步。——摘編自張博泉《談“中華一體”》 從材料中任意選取一個華夏意識覺醒與高漲的歷史時期,圍繞“華夏認同與多元一體”的相互關系進行闡述。(要求:寫出選取的歷史時期,闡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下面為19世紀國際社會廢除奴隸貿易大事記。1807年,英國議會通過《廢除黑奴貿易法》,被公認為廢除奴隸貿易的開端。1815年2月,參加維也納會議的國家簽署了《關于取締販賣黑奴的宣言》。1841年12月,英、奧、法、普、俄在倫敦簽署了《關于取締非洲奴隸貿易的條約》,這是第一個禁止奴隸貿易的多邊條約。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英、美、法、德、俄、意等14個國家在柏林舉行關于非洲問題的會議,通過的《柏林會議關于非洲的總議定書》增加了反對奴隸貿易的條款。1890年,19個國家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了會議,制定并通過了《關于販賣非洲奴隸問題的總議定書》。——摘編自龔刃韌《論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廢除及其原因》材料二 下面為主要國家有關廢除奴隸貿易和奴隸制時間表。國家 宣布廢除奴隸貿易時間 法律生效日期 宣布廢除奴隸制時間 法律生效日期英國 1807年 1808年 1833年 1834年法國 1792年;1818年 1818年 1848年 1859年美國 1808年 1862年 1863年葡萄牙 1836年 1858年;1869年 1878年——摘編自鄭家馨《殖民主義史:非洲卷》某學者認為,“奴隸貿易的廢止正如它的發生一樣,是資本主義發展所決定的”。概括奴隸貿易興起的原因,并評述該學者的觀點。(要求:贊成該觀點或另外提出一個觀點均可,并闡述理由)參考答案1.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廣東地區原始農業的發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學科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分布于廣東北江、東江流域的石峽文化遺址中的石器有翻土工具、鋤地工具、砍伐工具等,這些都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說明當時該地已經產生原始農業,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食物結構的相關內容,排除A項;原始農業的農業工具制造技術比較落后,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該地與其他文明之間的聯系,排除D項。2.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西周時期的宗法觀念,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學科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西周的銅器銘文中強調家族、家風及其歷史傳承,具有增強家族凝聚力的目的,故B項正確。材料注重的是家族傳承,不是禮樂制度,排除A項;家族文化傳承與民族文化認同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國家層面,排除D項。3.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漢代休養生息政策,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解題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從漢惠帝到漢景帝,西漢廢除了一些嚴刑苛法、放寬了對文化的管制、輕徭薄賦,這些都與當時休養生息的政策有關,故D項正確。減輕百姓負擔只是其中輕徭薄賦的內容,說法過于片面,排除A項;材料中的做法是“文景之治”盛世景象形成的部分因素,“造就”的說法不妥,排除B項;西漢休養生息為加強中央集權提供了條件,排除C項。4.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唐朝賦稅制度,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滲透了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學科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懷集縣在盛唐時期隸屬嶺南道,屬于邊遠地區,懷集縣的庸調銀餅被運往長安,側面說明唐朝道路的通達;同時,“懷集庸調”銀餅上有具體的用途、鑄造者信息等,也反映出當時國家治理規范有序,朝廷對邊遠地區具有較強的控制力,故B項正確,排除D項。銀餅出土地為陜西西安,并不是當時的產銀區,相反銀餅上所刻的“懷集縣”為當時的產銀用銀區,排除A項;租庸調制下,實物仍是賦稅收取的主要形式,排除C項。5.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宋代城市經濟的發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描述和闡述事物的能力,滲透了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學科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宋代鄂州發生的三次火災對城市商戶和居民造成了比較大的危害,說明商品交易在居民聚居區,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宋代城市經濟的繁榮,故A項正確。材料和經濟重心南移無關,排除B項;材料沒有說明火災發生的原因,無法判斷是否是人為,排除C項;材料論述的是火災,不是社會秩序混亂,排除D項。6.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清代的民族交融,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學科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滿族同其他民族相互雜居”“湖廣填四川”“漢人大舉入苗疆”“中原民眾與邊疆民眾的雙向流動”可知,清朝時期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民族互嵌格局進一步向縱深推進,故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民族間相互交流與影響,B項說法較為片面,排除;材料沒有涉及移民后對邊疆地區的治理問題,無法得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得到強化”這一結論,排除C項;清朝時期人口遷移更多是受政治因素影響,與經濟重心南移無關,排除D項。7.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晚清中國經濟,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解題分析】材料信息表明,19世紀70—80年代,中國的進出口貿易較少,沒有達到西方的預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次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大門,將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但由于傳統自然經濟自給自足的特征,中國經濟對西方商品輸出依然具有一定的抵制能力,故B項正確。通商口岸的開通對西方的商品輸出、原料掠奪發揮了重大作用,排除A項;甲午戰爭后,資本輸出成為列強主要侵略方式,排除C項;晚清工業化對西方經濟侵略的抵制能力有限,排除D項。8.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影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解題分析】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因為革命的挫折,一批青年通過文化創作的方式反抗當局的政治與文化統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國民革命失敗后知識分子表達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滿情緒,故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對國民黨當局的不滿,不是針對北洋軍閥,排除A項;材料和新文化運動、土地革命無關,排除B、D兩項。9.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抗日戰爭時期的宣傳,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學科素養。【解題分析】該宣傳畫是20世紀40年代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創作的,其對象是軍隊,要求軍隊“要對得起全國的民眾”,可見這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為鼓舞軍隊抗戰熱情而作的宣傳,故D項正確。宣傳畫對象只是軍隊,不能體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排除A項;宣傳畫的對象不是民眾,排除B項;抗日戰爭屬于對外作戰,排除C項。10.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的經濟建設,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的能力。【解題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1979年至1988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都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這主要得益于國內經濟體制改革的實施,故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生產資料的歸屬權,排除A項;材料僅體現了城鄉經濟增長率,無法得出“城鄉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這一結論,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經濟質量情況,得不出“經濟質量與效益協調發展”這一結論,排除D項。11.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意在考查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和對古代世界文明的了解與理解,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學科素養。【解題分析】據圖中“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國”“馬其頓王國”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亞歷山大去世后,亞歷山大帝國分裂為上述三個主要的希臘化國家,而亞歷山大東征將希臘文化向東擴展,文化中心呈現出東移的趨勢,故B項正確。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A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7世紀,伊斯蘭教誕生,阿拉伯半島基本實現了統一,排除C項;埃及本土文化特色并未湮滅,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12.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中古西歐的政治,要求學生運用史學常識解答相關問題,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晚期,隨著教會勢力的衰落和封建王權的加強,大學的控制者逐漸由教會轉變為國家,所以說,大學自治權的不斷喪失從側面反映出宗教神權與世俗王權的較量,故C項正確?!按髮W的特權與影響消失殆盡”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受國家嚴密控制”說明中世紀歐洲大學管理權的轉變與世俗王權的加強密切相關,與科學理性思維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大學的職業性與非功利性,排除D項。13.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啟蒙思想,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解題分析】由材料“上院和下院是國家的主宰,君主乃是太上主宰”可知,伏爾泰對君主立憲制非常推崇,認為它“實現了平民、貴族、君主的合作”,是理想的政體,故A項正確。材料“上院和下院是國家的主宰,君主乃是太上主宰”體現了伏爾泰思想具有局限性,不符合和諧社會的構建,排除B項;伏爾泰主張對封建君主的權力進行制約,并沒有維護封建君主立場,排除C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議會對君權的制約,并沒有要求擴大人民權益,排除D項。14.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工業革命,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學科素養。【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可知,1890年,美國鐵路建設獲得巨大發展,而路軌、機車、車廂的制造需要大量的鋼鐵,這直接刺激了美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可見鐵路建設的發展為美國重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故C項正確。鐵路建設屬于第二產業,材料沒有涉及美國其他產業的狀況,無法得出“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這一結論,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此時美國已經構建了完整的交通體系和鐵路建設技術世界領先,排除B、D兩項。15.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蘇聯經濟建設,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學科素養。【解題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蘇聯1937年主要工業品生產的增長速度非???這說明蘇聯的“二五”計劃取得重大成果,即蘇聯發展重工業的國家發展戰略取得顯著成效,故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經濟危機的相關信息,且蘇聯發展工業首先是基于國內需要,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重工業發展情況,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僅從材料信息無法得出蘇聯“有意調整國民經濟結構比例”,排除D項。16.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非洲地區的發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解題分析】根據材料“20世紀80年代,非洲大部分國家的經濟急劇下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落后的經濟形態是非洲經濟急劇下滑的重要原因,而其經濟形態落后與殖民主義長期占據非洲有極大關系。因此,非洲需要擺脫西方殖民主義的影響,完善經濟發展模式,故D項正確。西方殖民主義的奴役是非洲落后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非洲地區,B項以偏概全,不符合題意,排除;二戰后國際社會主要矛盾是兩大陣營的對峙,排除C項。17.(1)表現:1919年五四運動標志著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準備了階級基礎;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新的方向。(4分,任答兩點即可)(2)相同之處:建立統一戰線(統戰政策),前者是階級聯合戰線,后者是民族統一戰線;積極追求民族獨立,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積極發揮中國共產黨在革命中的作用。(4分,任答兩點即可)(3)歷史進程:1952年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國民經濟得到恢復,為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一五”計劃的完成,初步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開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6分)【解題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學科素養。第(1)問,表現:根據材料一內容和時間以及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正處于五四運動到國民革命時期,由此可得出答案“1919年五四運動標志著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準備了階級基礎;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新的方向”。第(2)問,相同之處:根據材料二“使工人和貧農與小資產階級建立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和材料三“站在一條戰線上,手攜手地團結起來,組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可得出答案“建立統一戰線(統戰政策),前者是階級聯合戰線,后者是民族統一戰線”。根據材料二“(一)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二)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和材料三“戰勝萬惡的日寇,為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而斗爭”可得出答案“積極追求民族獨立,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根據材料二“中國共產黨為工人和貧農的利益在這個聯合戰線里奮斗的目標是”和材料三“中國共產黨在自己一貫的方針下愿意和中國國民黨及全國其他黨派”等可得出答案“積極發揮中國共產黨在革命中的作用”。第(3)問,歷史進程:根據材料四“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并結合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建設相關知識以及國家政治民主化、法制建設、外交方針等可得出答案。18.(1)理由:荷蘭地理位置優越,并于16世紀末在政府支持下開辟通往亞洲的新航線;17世紀,荷蘭商船數量眾多、造船技術先進、海上貿易發達,被譽為“海上馬車夫”;荷蘭東印度公司是荷蘭建立的具有國家職能、對東方進行殖民掠奪和壟斷東方貿易的商業公司。以上優勢使荷蘭成為當時歐洲甚至是世界的金融、貿易中心。(6分,言之有理即可)(2)特點:嚴厲打擊走私行為;壟斷市場、壓制民營工商業發展。(4分) 因素:政局是否穩定、國家是否統一;政策有利與否;農業發展程度;交通運輸條件。(4分,任答兩點即可)【解題分析】本題考查中外商業發展情況,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探討問題、分析和比較的能力,滲透了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學科素養。第(1)問“理由”:荷蘭地處大西洋沿岸,地理位置優越。根據材料一“開辟通往亞洲的新航線和繞地球航行一周”可得出答案“開辟了新航線”。根據材料一“阿姆斯特丹聚集了‘新大陸’的白銀、亞洲的香料以及歐洲各地的物產”可得出答案“海上貿易發達”;根據“船舶總數達到了1.6萬艘,船員人數約為1.63萬人。荷蘭船舶數比英國、西班牙、葡萄牙與德國的船舶總數還要多。荷蘭人制造了能裝載很多貨物的標準化貨船,該貨船只需要極少的船員”可得出答案“商船數量眾多、造船技術先進”。根據材料一“荷蘭東印度公司,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由荷蘭聯邦議會提供保障”可得出答案“荷蘭東印度公司是荷蘭建立的具有國家職能、對東方進行殖民掠奪和壟斷東方貿易的商業公司”。第(2)問,第一小問“特點”:根據材料二“鹽商要向鹽運司繳納鹽課,領取相應的鹽引,才可購買食鹽,然后再運往指定的鹽區進行銷售,私販、窩隱俱論死”可得出答案“從嚴打擊走私行為”;根據材料二“明清政府所需的各種物品從民間直接進貢”“設置了為官府服務的官窯以及官廠”“民間的交易活動必須通過牙行來進行”“稽查商貨還建立了榷關,強制干預規定商品的販運路線”可得出答案“壟斷市場、壓制民營工商業”。第二小問“因素”:綜合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得出“政局是否穩定、國家是否統一;政策有利與否;農業發展程度;交通運輸條件”都是影響工商業發展的因素。19.[示例]歷史時期:遼、宋、夏、金時期。(1分)論題:華夏認同促進了多元一體民族國家的發展。(1分)闡述:華夏認同促使遼、夏、金統治者深受中原王朝政治傳統,特別是儒家思想以及中原王朝邊疆統治政策的影響,在統治區域內推行“因俗而治”,體現出政治治理模式的“多元化”:遼采取南北面官制來治理各民族地區,還實行“蕃漢分治”,金政權推行猛安謀克制。這些制度的推行,有利于緩解民族矛盾,促進民族交融,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同時,華夏認同也推動了遼、夏、金政權的一體化:政治上,華夏認同使遼、夏、金借鑒了中原地區政治制度,參照中原法典制度制定法律,豐富了中華法系的內容;經濟上,遼、宋、夏、金之間經濟交往密切,遼與北宋大部分時間維持了和平局面,官方設置榷場進行互市貿易,民間貿易也相當活躍;文化上,民族認同使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鑒,遼、夏、金都模仿漢字字形創造了本民族文字,各少數民族政權都大量使用漢字;地理上,政治中心北移使長城南北成為統一整體。(4分)多元一體豐富了華夏認同的內涵:遼、宋、夏、金時期,以少數民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都繼承了中華正統意識,自視為中國“合法的繼承者”,產生了“中華一體”的大中國觀。宋是中國、華夏,遼、夏、金也是中國、華夏。從“小中國”到“大中國”,華夏認同的內涵不斷豐富,中國逐漸走上“多民族之巨大中國”的道路。(4分)綜上所述,遼、宋、夏、金時期的華夏認同,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凸顯了中華民族是一個血肉相連的整體,而不是各民族簡單相加的松散聯合。(2分)(“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評分標準】選擇材料中“華夏意識覺醒與高漲”的任意歷史時期,圍繞“華夏認同”與“多元一體”的相互關系展開論述,做到史論結合,論證充分。一等(10—12分):對“華夏認同”與“多元一體”兩方面的相互關系都展開了論述,結構層次清晰完整(有觀點的分述與最后的總結提升,并且在總結提升部分有主題的升華而不是簡單的點題);闡述充分(有具體、準確的史實支撐,史論結合)。二等(7—9分):有從“華夏認同”與“多元一體”兩方面對相互關系展開論述,結構層次較為清晰完整,闡述較為充分。三等(4—6分):有從“華夏認同”與“多元一體”兩方面對相互關系展開論述,但分述的觀點不明確,結構不完整,缺乏總結提升或者總結提升缺乏高度、深度,闡述不充分(沒有或較少涉及具體史實)。四等(0—3分):對“華夏認同”與“多元一體”的相互關系只談到了一方面,且觀點不明確,只摘抄了材料的內容,沒有或缺少相關的史實,言之無物,缺乏邏輯。20.[示例]興起原因:殖民掠奪和資本原始積累的需要;美洲種植園經濟發展的需要;巨額利潤的刺激;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等等。(4分)觀點:贊同該學者的觀點,奴隸貿易的廢除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2分)理由:奴隸貿易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開始逐漸走向衰落,到19世紀70年代,大體已被廢止。這一過程正好與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相適應,主要表現在:第一,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革命相繼爆發,資產階級代議制相繼在歐美國家建立并逐漸擴展,推動了以海地革命為代表的美洲奴隸的反抗斗爭的發展;第二,工業革命深入開展,使得歐美國家認識到,在大機器生產條件下,雇傭有人身自由和生產技術的產業工人,比使用完全沒有勞動積極性的黑人奴隸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第三,隨著啟蒙運動的開展,啟蒙思想廣泛傳播,一些啟蒙思想家和進步團體批判奴隸貿易,廢奴運動興起,奴隸貿易和奴隸制度被逐漸廢止??傊?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對奴隸貿易的認識逐漸改變,奴隸貿易也逐漸由盛而衰,最終被廢止。(6分)(“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