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按秘密級事項管理★啟用前廣東省2025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歷史模擬試題(五) 本試卷共20題,共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讀下表信息。材料可用于說明,當時中國名稱 半坡遺址 廟底溝遺址今屬地 陜西省西安市 河南省三門峽市年代 公元前4800—前4200年 約公元前3910—前2780年主要工具 石斧376件、石鏟與石鋤65件 石斧30件、石鏟132件注:石斧用于制作工具和砍伐;石鏟、石鋤用于翻土A.不同區域文明差異較大B.農業生產技術有所提高C.社會階級分化比較突出D.中原文明優勢地位確立2.下圖所示為西周晚期(鬲)攸比鼎的銘文,該銘文記載了周王介入攸衛牧與比的土地紛爭,派史(管文書記錄的官吏)南去調查,而史南交付虢旅督促下屬攸衛牧將田地還給比,虢旅卻讓攸衛牧發誓,強調田乃祖宗所分,不應交給他人這一事件。此記載說明,當時A.土地私有制度已經確立B.周王室與諸侯的矛盾激化C.周天子的權威完全喪失D.王權已受到貴族勢力沖擊3.東漢陶水田模型是廣東省佛山市瀾石鎮大松崗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藏品,該模型的田面被田埂分成六方,每方內有一俑在勞動,除第五方外,其他均有水波紋。它形象地塑造了當時夏種的場景:插秧和收割同時進行。該陶水田模型A.說明鐵犁牛耕尚未傳播到嶺南B.反映了當時嶺南雙季稻的種植C.證明了井田制在嶺南比較盛行D.表明農業生產技術體系已成熟4.下圖反映的是唐代宰相中進士出身者的比例信息。這一變化A.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控 B.擴大了儒家思想對皇室的影響力C.反映了文官政治走向成熟 D.促進唐代文化平民化趨勢的發展5.宋人在航海實踐中對中國到日本、高麗、東南亞等地間的航路有了清晰的認識,總結出了主要航線的針路(用指南針指引方向的路線);當時宋代的海船采用水密隔艙、多層舷板、龍骨結構等技術,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和抗沉性。材料可用來論證,宋代A.航海能力領先于世界B.對外政策發生改變C.海外貿易條件較優越D.沿海地區經濟發達6.下表是明朝部分圖書概況。這些圖書名稱 刊行時間 作者 內容《坤輿萬國全圖》 1602年 利瑪竇 世界地圖《泰西水法》 1612年 熊三拔、徐光啟等 西方農田水利技術《同文算指》 1613年 利瑪竇、李之藻 西方筆算《火攻挈要》 1643年 湯若望、焦勖 西方火炮制造的技術與使用方法《泰西人身說概》 1643年 鄧玉函、畢拱辰 西方人體解剖學A.沖擊了儒家思想正統地位 B.反映了國人對西學的態度C.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需要 D.豐富了中國科技文化內容7.據統計,道光三十年(1850年)來上海埠的外國商人有362人,咸豐五年(1855年)為243人,咸豐九年(1859年)增加到408人;而道光三十年到廣州港的外國商人有362人,咸豐五年減少到334人,咸豐九年只有127人。這一變化折射出A.上海已成為中國外貿中心 B.廣州外貿特殊地位喪失C.太平天國運動發展到頂峰 D.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危害8.1925年10月27日公布的黃埔軍校黨代表訓令中明確規定:“關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等書籍,以及表同情于本黨或贊成本黨政策而極力援助本黨之一切出版物,除責成政治部隨時購置外,本校學生皆可購閱。”這一規定A.有利于培養學員的政治意識B.說明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C.表明國共兩黨階級差別淡化D.標志著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建立9.1936—1945年,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抗日軍政大學先后創辦了14所分校、5所陸軍中學、1所附設中學;這些學校的學生多是來自各地的愛國進步青年,其中有很多人是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在此期間,抗日軍政大學共培養了10多萬名軍政干部。據此可推知,抗日軍政大學的創辦與發展A.調動了民眾抗戰的積極性B.提升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C.增強了人民軍隊的戰斗力D.推動了國民文化素質的發展10.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總綱中的第八、九、十條明確規定:“國家依照法律保護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和其他生產資料所有權”“保護手工業者和其他非農業的個體勞動者的生產資料所有權”“保護資本家的生產資料所有權和其他資本所有權”。這些規定A.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原則 B.反映了過渡時期的國情C.是借鑒蘇聯模式的反映 D.彰顯了計劃經濟的特色11.那爾邁調色板的正面,刻畫的是佩戴著象征下埃及紅色王冠的埃及國王那爾邁,(公元前31世紀)率領上埃及軍隊擊敗下埃及對手;調色板的背面,刻畫了佩戴著象征上埃及白色王冠的那爾邁,擊打俯首稱臣的下埃及統治者。據此可知,當時埃及A.已形成強大的王權 B.王朝更替比較頻繁C.階級矛盾空前激化 D.社會秩序十分混亂12.某學者認為:15—18世紀,中國的經濟領先地位讓給了歐洲。這并不是由于中國出現了特別不利的條件,而是由于西方出現了極為特殊的有利條件。該學者所謂的“有利條件”A.為早期殖民擴張奠定了基礎 B.推動了歐洲社會的思想解放C.打擊了歐洲國家的封建制度 D.奠定了工業革命的政治前提13.有觀點認為:法國大革命曾經試圖為增進個人的權利而樹立法治,但其目標并未實現,原因在于大革命的一種致命信念,即既然所有的權力都已置于人民手中,一切用以防止權力濫用的保障措施也就不再必要了。這一觀點說明,法國大革命A.深受啟蒙思想的影響 B.沖擊了歐洲的封建制度C.忽視保障個人的權利 D.構建了理想的政治制度14.下表反映了1914年主要西方國家對外投資情況(單位:百萬美元)。這折射出國家 投資總額 在亞非拉地區的投資額 亞非拉地區投資額占總投資額比重英國 19935 7812 39%法國 9280 3628 39%德國 5650 2167 38%美國 3510 1855 53%A.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B.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平衡C.列強對外經濟侵略方式的變化 D.西方國家重視殖民地的建設15.1951年3月出臺的“美國新聞和教育處對日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在蘇聯的意識形態滲透和日本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美國新聞和教育處必須將青年群體作為對日本進行宣傳的首要目標群體。這一方案A.根源于共產主義勢力的擴張 B.有利于削弱蘇聯在日實力C.服務于美國遏制蘇聯的需要 D.意在對日本進行“和平演變”16.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IT行業出現大發展,印度等國成為負責基礎軟件開發的地區。發達國家從印度等國低價購買開發的基礎程序后,再在本國將其打包成軟件包并以高價出售,同時,發達國家還明確占有該軟件包的知識產權。據此可知,當今世界A.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增強B.南北國家積極倡導合作共贏C.經濟秩序存在不合理的現象D.經濟一體化促進了社會發展題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人類的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愈來愈復雜、細致。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董仲舒……的理論體系,在精神實質上繼承了《呂氏春秋》開拓的方向,竭力把人事政治與天道運行附會而強力地組合在一起,特別是以陰陽五行(“天”)與王道政治(“人”)互相一致而彼此影響作為理論軸心,從而完成了對傳統儒學的改造,奠定了在此后兩千余年風行不衰的新儒學的基礎。——摘編自林劍鳴《秦漢史》材料二 中國的文化心理結構通過以董仲舒儒學為代表的宇宙圖式真正落實下來。在這個系統圖式里,任何事物都大體已被放在確定位置上,被制約于這個具有最高權威性的系統本身,而最終由宋明理學把漢代這種外在權威的宇宙法規轉化為道德自覺的心性理論。由宇宙圖式的客觀性變為倫理本體的主體性后, 宋明理學便取得了對佛教的理論勝利。——摘編自李澤厚《秦漢思想簡議》(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董仲舒理論的特點,并簡析董仲舒理論的影響。(8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宋明理學“取得了對佛教的理論勝利”的表現,并概括漢代儒學與宋代理學的共同之處。(6分)18.中外文化交流是近現代中國重要的歷史現象。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留日學生人數統計年份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人數 274 608 1300 2406 7285 7283 6797——摘編自李喜所《近代留學生與中外文化》材料二 我國派出大批學生去蘇聯學習在今年選拔的留蘇預備生中,有五百多人是抽調高等學校在職講師、助教、機關干部和高等學校今年暑期的應屆畢業生,他們將被派赴蘇聯科學研究部門和高等學校做研究生,進一步深造。在留蘇預備生中,有一部分是工農出身的知識青年……在這些工農出身的留蘇預備生中,包括了在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部隊的青年同戰士,有來自革命圣地延安的電話員,有牡丹江機車修理工廠的青年鉗工,還有來自鶴崗煤礦的青年載煤司機。在今年選拔的留蘇預備生中,還包括滿、蒙、回、僮(1965年改為“壯”)以及朝鮮等少數民族青年。——摘編自1955年11月7日《光明日報》(1)根據材料一,指出1901—1907年中國留日學生人數的變化,并分析其作用。(6分)(2)根據材料二,簡述新中國成立初期派遣人員去蘇聯學習的背景。(8分)19.階層力量是社會轉型中的重要因素。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在時代變革的過程中,貴族的立場一定程度上反映在英國人對“貴族”這一概念的評價上。1688年“光榮革命”后,這種評價呈現一個變化曲線。早期貴族壟斷地位形成時,是王權衰退、精英寡頭形成階段,貴族階層具有一定的政治進步性。因此,國民對該階層總體認同,“貴族”一詞也被解釋為符合精英統治的制度概念。18世紀后期自由主義思潮出現,貴族特權現象已不符合歷史潮流,該階層本身也更加表現出保守性,于是知識界對其進行大規模的批判和嘲諷,與保守派對貴族的維護形成鮮明對比,國民眼中的“貴族”已偏向專制腐敗的負面含義。19世紀30年代之后,貴族相對平和地退出權力頂端,獲得了民眾的一定尊重,人們又以新的眼光重新審視貴族的價值,“貴族”的詞義也趨向中性……這一特殊群體的觀念和行為,在英國社會轉型時期產生了獨特的歷史作用。——摘編自張迅實《爭議、表述和再考證:近代英國“貴族”概念探究》概括英國國民對英國貴族態度的變化。你是否同意“(貴族)在英國社會轉型時期產生了獨特的歷史作用”這一觀點 簡要說明理由。(要求:對該觀點贊成、否定或另提出一個觀點均可。)20.公共衛生直接關系到人們生活水平的優劣程度。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1876年,德意志帝國建立了帝國衛生局,主要負責城市供水與污水處理、疾病預防、傳染性疾病上報等事宜。1899年,德國政府要求5000人以上的城市必須建立城市衛生委員會,負責公共衛生相關事宜,對傳染性疾病展開流行病調查。1900年,柏林市首次在城市議會中設立衛生議員,負責處理城市環境衛生治理與疾病預防工作。1905年,德國進一步完善了傳染性疾病強制上報的制度,授權城市衛生委員會對霍亂、天花、百日咳、結核病等疾病感染和死亡情況進行統計上報。到1914年,德國城市已經初步在環境衛生、社會保險、住房等領域構建起完善的公共事務管理體系。——摘編自徐繼承《德意志帝國時期的高速城市化與公共衛生危機》材料二 華人雖重視生命,然地廣人稠,官府既不能一一代為之計,而又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故未能強以所難。行觀于香港患疫華人之傳染者,不愿入西醫院居住,則其畛域(偏見)之未化可知。且街談巷議,更有以逐戶查視為不便者,則性情之異又可知。要之王道貴順人情,原不必強人以所難,而養生之法為人生所必不可廢,括以片言,亦不過曰去污穢而就清凈而已。似于西人之法,不妨節取,疫癘傳染時固可藉(通“借”)以辟疫,即毫無疾病時行之亦有益。——摘編自邵之棠《皇朝經世文統編》假如你是近代中國一位主張衛生改革的知識分子,請結合材料,為報紙寫一篇倡導公共衛生改革的文章。(要求:題目自擬,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邏輯清晰)參考答案1.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原始農業,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應用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遺址,生產工具以石斧為主,主要用于制作工具和砍伐;而年代較晚的廟底溝遺址,生產工具以石鏟為主,主要用于翻土,這說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廟底溝時期的農業生產技術比半坡遺址時期的有所提高,B項正確。材料所述兩個遺址不僅都屬于黃河流域,而且不是同一時期,不適合進行比較,且與A項“不同區域文明差異較大”的說法不符,排除;材料沒有體現兩大遺址存在階級分化,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與其他區域文明的對比,無法得出“中原文明優勢地位確立”的結論,排除D項。2.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西周晚期貴族勢力的崛起,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周天子派史南“交付虢旅督促下屬攸衛牧將田地還給比”“虢旅卻讓攸衛牧發誓,強調田乃祖宗所分,不應交給他人”可知,虢旅并沒有遵循周天子的命令,可以看出虢旅對王權的漠視和排斥,這說明貴族的勢力已經對王權造成沖擊,D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晚期土地私有制度并未確立,排除;材料只提及了周王室與虢旅的矛盾,并不能說明周王室與諸侯的矛盾激化,B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周王室東遷后,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但是西周晚期周天子權威尚未喪失,排除C項。3.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漢代對嶺南地區的開發,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滲透了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和綜合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東漢陶水田模型中的“插秧和收割同時進行”再現了當時嶺南地區雙季稻種植的情況,反映了東漢時期嶺南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A項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代鐵犁牛耕逐漸在全國普及,僅由東漢陶水田模型中沒有刻畫牛耕,不能說明鐵犁牛耕尚未傳播到嶺南,排除;陶水田模型的“田面被田埂分成六方”與井田制無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代時井田制已經被土地私有制取代,排除C項;材料只能體現雙季稻的種植情況,其他農業生產技術不得而知,不能據此判定漢代時農業生產技術體系已成熟,排除D項。4.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唐朝科舉制的影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可知,唐代宰相中進士出身者的比例整體呈現增長的態勢,這說明通過科舉入仕的官員逐漸增多,科舉成為最主要的選官途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的全面實施和應試者范圍的不斷擴大,推動了教育平民化,這有利于唐代文化平民化趨勢的發展,D項正確。A項說法與史實不符,唐代后期宰相中進士出身者的比例最高,但是地方割據勢力膨脹,排除;唐代三教并行,儒學對皇室的影響力并不會因科舉制的發展而擴大,排除B項;宋代文官政治日益走向成熟,C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5.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宋代對外貿易,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滲透了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和綜合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宋代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都取得了一定的進步,這表明宋代海外貿易條件比較優越,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航海能力的對比,不能得出宋代航海能力領先于世界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宋代對外政策,排除B項;材料論述的是宋代的航海條件,沒有體現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程度,排除D項。6.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明朝早期西學東漸及其影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滲透了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和綜合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表中所示為明朝時期傳教士或者中國士大夫與傳教士合譯的圖書,涉及的多是西方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這有利于豐富中國科技文化的內容,D項正確。材料所述圖書只是部分傳教士或士大夫與傳教士合作編譯的成果,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有限,并未沖擊儒家思想正統地位,也不能反映國人對西學的態度,排除A、B兩項;資本主義發展需要的條件主要是市場、資金、勞動力等,而材料中提及的圖書對于這些方面的影響比較小,且當時中國也沒有資本主義經濟,排除C項。7.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晚清經濟,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滲透了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和綜合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1850年至1859年,來上海的外國商人數量總體呈現增加趨勢,而到廣州的外國商人數量逐漸減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因為鴉片戰爭后五口通商的出現,改變了原來廣州是唯一通商口岸的特殊外貿地位,B項正確。由材料無法看出當時上海外貿在全國外貿中的占比情況,不能判定上海是中國外貿中心,排除A項;C項說法錯誤,1856年,太平天國攻破清軍江南、江北大營,軍事上進入全盛時期,排除;材料體現的是晚清時期上海和廣州兩地外貿地位的變化,沒有體現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危害,排除D項。8.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國民革命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滲透了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和綜合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國民革命時期,黃埔軍校黨代表訓令允許學生閱讀關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等的書籍,另外有關同情或贊成國民黨政策的出版物也在允許閱讀范圍之內,這些做法可以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主張,進而培養學員的政治意識,A項正確。材料內容是黃埔軍校黨代表訓令中的規定,不能說明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排除B項;國共兩黨合作反映的是兩黨有著共同的利益訴求,而不是兩黨階級差別淡化,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和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建立,排除D項。9.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抗日戰爭時期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滲透了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和綜合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1936—1945年,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抗日軍政大學發展迅速,創辦了一二十所分校和中學,培養了10多萬名軍政干部,這為統一軍政干部們的思想觀念,提升人民軍隊的戰斗力奠定了基礎,C項正確。抗日軍政大學的學生主要是愛國進步青年和軍政干部,未涉及普通民眾,也無法上升到提高中華民族文化素養的高度,排除A、B兩項;抗日軍政大學的學生主要是愛國進步青年和軍政干部,不能得出“推動了國民文化素質的發展”的結論,排除D項。10.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1954年憲法的特點,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滲透了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和綜合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1954年憲法的相關規定意在保護私有制經濟,這是因為當時中國正處于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特殊歷史時期,這些規定正是過渡時期特殊國情的反映,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1954年憲法對私有制的保護,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原則,排除A項;蘇聯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材料中體現不出,排除C項;1954年憲法通過時,中國尚未確立計劃經濟體制,排除D項。11.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古埃及王權的加強,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突出基礎性和綜合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那爾邁調色板刻畫了埃及國王那爾邁擊敗了各種對手,將上下埃及的統治權都納入手中,建立了強大的王權,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埃及已形成強大的王權,無法體現王朝更替比較頻繁或階級矛盾空前激化,排除B、C兩項;材料沒有反映埃及的社會秩序狀況,排除D項。12.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歐洲思想解放運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滲透了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和綜合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18世紀,歐洲先后進行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這些運動推動了歐洲由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轉型;而中國這一時期正處于明清時期,雖然中國當時也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思想文化領域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發展,但最終沒有形成如歐洲那樣有影響力的思想解放運動,因此整個社會依舊沿著原有軌道緩慢向前,并逐漸落后于西方,所以這個“有利條件”應是指歐洲思想解放運動,B項正確。為早期殖民擴張奠定基礎的是新航路的開辟,排除A項;法國大革命打擊了歐洲國家的封建制度,排除C項;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是工業革命的政治前提,排除D項。13.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啟蒙思想的影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滲透了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和綜合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這一觀點指出法國大革命有一種致命信念,該信念認為既然所有的權力都已置于人民手中,就不再需要構建防止權力濫用的措施,這一信念蘊含了“人民主權”的原則,體現了啟蒙運動對法國大革命的影響,A項正確。法國大革命沖擊了歐洲的封建制度,但在材料中體現不出,排除B項;法國大革命有為增進個人的權利而努力,所以,法國大革命并未忽視保障個人的權利,排除C項;材料主要強調法國大革命有一個致命信念,即認為“防止權力濫用的保障措施也就不再必要了”,因此法國大革命沒有構建理想的政治制度,排除D項。14.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世界殖民體系的確立條件,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滲透了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和綜合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1914年,英、法、德、美四個主要歐美國家在亞非拉地區的投資額占各國投資總額的比重在38%—53%之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英、法、德、美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本輸出的表現,反映出當時世界已經被西方列強瓜分完畢的事實,這也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英、法、德、美對外投資情況,沒有涉及各自國內經濟發展情況,排除B項;材料只體現了西方列強對外經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特征,沒有涉及經濟侵略方式的變化,排除C項;材料所示是西方國家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本輸出的表現,體現不出西方國家重視殖民地的建設,排除D項。15.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冷戰與美日關系,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滲透了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和綜合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1951年美國出臺的“美國新聞和教育處對日行動方案”意在加強對日本青年的滲透,以獲得日本青年對美國的認可,從而遏制蘇聯對日本的滲透,C項正確。美國此舉的根源是國家利益的需要,排除A項;B項說法不符合史實,二戰后,美國單獨占領了日本,排除;D項說法錯誤,日本和美國都是資本主義國家,日本不是“和平演變”的對象,排除。16.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當今國際經濟秩序的不足,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滲透了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和綜合性等考查要求。【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IT行業出現大發展,印度等國開發的基礎程序只能以低價賣出,而發達國家則能借助優勢條件獲取更高的收益,這說明了現存國際經濟秩序不合理的現象,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排除A項;雖然材料涉及南北國家合作,但很明顯是發達國家從中獲取更大的利益,并未體現南北國家“積極倡導合作共贏”,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中地位的差異性,排除D項。17.(1)特點:以先秦思想為基礎;強調天人合一;影響深遠;具有權威性。(4分)影響:使儒學成為官方正統思想,提升了儒學的政治地位;適應了漢武帝加強專制集權的需要,推動了漢代治國思想的轉變;有利于維護封建社會秩序的穩定;落實了中國的文化心理結構,影響了中國人的性格;等等。(4分)(2)表現:儒學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理學,完成了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2分)共同之處:都對前代儒學進行了繼承和發展;都借鑒和吸收了非儒家學派的思想;都對中國政治和文化產生重要影響;都是中國儒學的重要組成部分。(4分)18.(1)變化:人數總量迅速增加。(2分)作用:培養了一定數量的新式人才;有利于晚清時期中國教育和社會的近代化;客觀上加快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步伐;推動了中日文化的交流;等等。(4分)(2)背景:國內社會主義改造和工業化建設開展,中國國內經濟建設人才不足;新中國政治民主化的發展;社會各階層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力支持;中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等等。(8分)19.變化:從總體認同到批判和嘲諷,再到獲得一定的尊重。(2分)立場:同意“(貴族)在英國社會轉型時期產生了獨特的歷史作用”這一觀點。(1分)理由: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新興貴族階級在對抗專制王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發展;在英國政治由專制向民主轉變的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促進了英國社會的轉型。(3分)18世紀后期,工業革命興起,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力,與傳統貴族勢力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此時的貴族勢力成為社會轉型的阻礙力量,受到英國國民的批判和嘲諷。(3分)1832年第一次議會改革之后,英國貴族通過溫和的方式退出了權力頂端,推動了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同時緩和了社會矛盾,因此,獲得了民眾一定的尊重。(3分)【解題分析】本題考查近代英國社會變遷,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要求學生先概括英國國民對英國貴族態度的變化,然后對題目觀點表明自己的立場,可以贊成或者反對,也可以圍繞材料信息提出另外的觀點,最后利用所學的世界近代史的相關知識對自己所持立場進行分析,分析過程中要注意史實的準確性和邏輯的嚴密性。20.[示例]題目:學習西方,積極推進衛生改革。(2分)論述:工業革命以來,隨著近代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衛生意識日益增強,政府對此也日益重視,德國就是典型代表。德國統一后,政府高度重視公共衛生,通過制定各種制度、成立相關機構,推動德國公共衛生事務管理體系的完善,為民眾生命安全構建了保障體系,促進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2分)清朝時,我國地廣人稀,政府難以統籌全局,再加上國人對西醫不甚了解,不愿學習西方先進公共衛生措施,以至于西方近代衛生觀念不被國人認可,這于我國民眾之健康實有較大弊端。近代以來,國人中多有開明之士倡導向西方學習,“師夷之長技”,如晚清時期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在學習西方器物的基礎上掀起了洋務運動,創辦了一批近代軍用、民用企業,其中的上海輪船招商局在抵制列強經濟侵略方面一度發揮了重大作用。此外,清廷還派遣了留學生去國外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這些活動都促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洋務運動用自己的實踐證明學習西方先進的事物對我國的發展大有裨益。當今世界,西方在醫療衛生領域已取得杰出成果,所以學習西方優秀成果,以推進我國衛生領域的改革,既順應了世界發展之大勢,也有利于國人身體之健康。(6分)綜上所述,“師夷之長技”,提升自我,學習西方,進行公共衛生改革,更好地為國人生命健康服務乃是當務之急。(2分)(“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解題分析】本題考查歷史上的醫療與公共衛生,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本題為開放性試題,首先需要擬定題目,然后從倡導衛生事業改革角度進行闡述,要結合材料一中德意志帝國公共衛生事業發展情況和材料二中國人對健康的重視以及對西醫的態度等內容,同時舉出近代中國學習西方優秀成果對中國的益處。文章論述要符合題意,史實運用準確,邏輯合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