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河北省名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河北省名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名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期中測試
歷史
本試卷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古代都城四面辟門(城門)應該以偃師商城最早,而都城城門“一門三道”形成規制則始于漢長安城。到了唐代,都城正門等地出現“一門五道”,此后一直延續到明清。此外,北宋以后有些朝代都城正門之外還有“內五龍橋”與“外五龍橋”。這主要體現了,中華文化具有
A.本土性和包容性 B.連續性和多樣性
C.連續性和創新性 D.多樣性和包容性
2. 表1 明代童蒙讀物(部分)
名稱 著者 條目
童子禮 屠羲英 檢束身心之禮;入事父兄出事師長通行之禮;書堂肄業之禮
幼儀師 趙次誠 書計篇、灑掃篇、應對篇、進退篇、溫凊篇、定省篇、熟諫篇、憂疾篇、敬身篇、事長篇
蒙養禮 呂坤 知覺、運動、兒食、兒衣、情竇、童學、磨墨、膏筆、簡冊、寫字、讀書、展書、看書、講書、行文、書籍、重書、群居、歌舞
表1中所示內容
A.豐富了程朱理學的理論思維 B.反映出儒學世俗化傾向
C.服務于科舉取士的實際需要 D.以介紹文化知識為核心
3.1862年京師同文館設立不久,培養不同專業人才的各類新式學校在全國各地興起,“自京師同文館招選滿漢子弟延請西師,天津、上海、福建、廣東仿照槍炮船械之地,無不兼設學堂,風氣日開,人才蔚起,海洋防務,利賴良多”。材料所述現象
A.拓展了西學傳播的渠道 B.動搖了傳統思想的根基
C.促進了民主科學的傳播 D.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4.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國攻占巴比倫城后,滾印繼續在官方流通。在帝國邊遠的行省,如小亞細亞等地,滾印的使用主要局限于帝國派駐當地的波斯官員。滾印的題材需符合帝國指定的一系列標準,但雕刻匠人為本地工匠,造就了一些風格獨特的作品,如“希臘化波斯”風格等。這
A.利于發揮楔形文字的優勢 B.旨在維護權貴階層根本利益
C.為藝術多樣化開辟了道路 D.適應了國家政治統治的需要
5.公元前240年,李維烏斯將一部希臘悲劇和一部希臘喜劇翻譯成拉丁語,搬上羅馬舞臺,立刻獲得了成功,并且在羅馬刮起了追逐希臘風格戲劇的流行風,將陳舊的雜戲淘汰出了舞臺。此后,羅馬作家們開始走上翻譯和模仿希臘戲劇的道路。這表明古希臘戲劇
A.能夠用理性思維辯證認識世界 B.成為古代世界主流文學體裁
C.成為羅馬文學創作的重要途徑 D.標志著歐洲知識系統的形成
6.古印度人富于幻想,愛作詩,他們往往把古代歷史上的大事記和英雄人物加以改編,并與豐富多彩的神話故事混在一起,寫成一本本長詩加以傳頌。天長日久,致使后人分不清哪是詩哪是史了,如《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等。這反映了古印度人
A.文化成就別具一格 B.以詩證史傳統形成
C.社會生活豐富多彩 D.詩歌創作手法單一
7.公元前15世紀以前,赫梯人就掌握了煉鐵技術。公元前15世紀中期,克澤爾河東岸的赫梯人王國勢力強盛,把小亞細亞絕大部分地區收入版圖,建立起以哈圖沙為首都的帝國。公元前1200年左右,印歐語系部族中的弗里吉亞人和亞美尼亞人侵入到小亞細亞,赫梯帝國滅亡。這可用于佐證
A.鐵器與馬拉戰車結合能夠增進戰斗力 B.人類遷徙影響區域文明進程
C.游牧民族社會文化發展進程相對緩慢 D.赫梯帝國農耕文化領先世界
8.新航路開辟后,奴隸勞動為葡萄牙等國帶來豐厚的利潤,高產的蔗糖被他們視為“白色黃金”。后人評價說:“沒有(非洲)安哥拉就沒有奴隸,沒有奴隸就沒有蔗糖,沒有蔗糖就沒有巴西。”對此合理的解釋是
A.商品經濟發展提高了奴隸地位 B.拉丁美洲國家與地區間聯系密切
C.蔗糖貿易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 D.殖民擴張助推美洲人口結構改變
9. 表2 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國際人才流動對人才流出國的看法
序號 看法
(1) 人才外流給人才流出國帶來一定經濟利益,如:菲律賓1980年代從勞務輸出中獲得大量外匯,1980年外匯收入即達8億
(2) 國際人口遷移中的人才流動現象,對于人才流出國來說,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人才再培養
(3) 人才外流這一現象,從最宏觀的角度-全球-和最微觀的角度--個人-來看,也是某種意義上的人才合理分布和使用
(4) 人才外流可以迫使人才流出國重估自己的人才政策,而從反面促進有關國家政府改善人才的生存環境逐漸造成全球性的利于人才發揮
上述看法形成的背景是
A.跨國公司國際業務得到不斷拓展 B.全球文化格局在新形勢下得以重塑
C.經濟區域集團化縮小了南北差距 D.經濟全球化改變了勞動力市場結構
10.武則天時期,大量藩商從海路來華;不少梵僧從海路來到中國,以至于梵僧、梵語為唐人所習見;不少原來通過陸路與中國往來的國家,如波斯、大食等也改行海路,甚至一些內陸國家也繞逍海路米到唐朝。這說明當時海上絲綢之路
A.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突出 B.改變了區域文化的結構
C.逐漸取代了陸上絲綢之路 D.促使東南沿海地位上升
11. 表3 1767-1821年世界咖啡主要產地出口咖啡數量(單位:噸,5年平均數)
年代 (東南亞)爪哇 (南美洲)蘇里南 (中美洲)牙買加 (南美洲)巴西
1767-1771 1896.40 6130.98 105.70 47.95
1772-1776 2284.00 7615.47 359.93 44.20
1777 1781 1819.40 6355.17 206.20
1782-1786 2197.20 6117.64 577.44
1787-1791 1678.4 5143.4 817.21 -
1817-1821 3187.83 8525.03 6124.10
這印證了
A.各國文化在相互借鑒中發展 B.東南亞在國際交往中的地位下降
C.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 D.咖啡逐漸成為國際貿易主要載體
12.“在這次戰爭中,他一方面固然把希臘以往所受的苦頭回報給了東方世界,但是同時也答謝了夙昔傳自東方的文化的雛形,就是把那個文化在西方的成熟和造詣普及到了東方。”這體現了
A.印歐人的遷徙對早期區域文化的影響 B.不同區域文明之間產生碰撞與交融
C.亞歷山大東征促進希臘文化中心東移 D.西亞上層人士對希臘化政策的認同
13.拿破侖雖然稱帝,卻又制定《拿破侖法典》,繼承了革命時期所制定的憲法自由平等、保護私有財產等原則,所以他能團結大部分資產階級。拿破侖對外戰爭雖帶侵略性質,但當他加冕時,歐洲一些其他國家組成的反法同盟繼續反法,在這些國家眼中拿破侖仍是革命的繼承人。據此推知,拿破侖對外戰爭
A.擴大了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B.有助于美國獨立戰爭的開展
C.凸顯了西方文化的擴張性 D.有利于歐洲政治文化的重構
14.一戰進行到1916年,重點軍工廠里勞動力短缺和盡力提供男子參戰的需要,意味著雙方政府都需要積極征召婦女從事工業和農業。在東歐,農業勞動力幾乎全由婦女組成。在西歐,婦女在軍工廠里從事非常危險的工作。這從側面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
A.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文化 B.一定范圍內重組了歐洲社會結構
C.實現了男女社會地位的平等 D.促進了中間階層人數的迅速擴張
15.1918年,英國議會通過《費舍教育法》,將兒童的義務教育年限從12歲延長至14歲。為配合該法的實施,政府為兒童在公共圖書館提供了更多的借閱設施、獨立館舍或閱讀空間,一些圖書館還設置演講廳和故事部,兒童自由獲取館藏已成為司空見慣之事。英國此舉
A.逐步建立并健全國民教育體系 B.培養少年兒童的自主自立意識
C.滿足工業革命后社會發展需求 D.進一步完善公共圖書館的職能
16.2021年召開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羅馬帝國防御體系”分為2個段落,分別由奧地利、德國、斯洛伐克以及德國和荷蘭聯合申報;隨著波黑等國加入“喀爾巴阡山脈及歐洲其他地區的原始山毛櫸林”擴展項目,這一項目包括了18個國家,成為涉及國家最多的世界遺產。這說明在世界遺產保護領域
A.歐洲明顯領先于其他地區 B.國際間交流合作趨勢加強
C.文化多樣性理念得到貫徹 D.跨國合作已成為主流形態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2分。
17.(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書院是講學、藏書、祭賢三位一體的學術與教育設施。“書院”之名,因書而得,“書院所以教士者,而書籍為教士之具,使有書院而無書,則士欲讀不能,是書院徒有其名”。大多數書院訂立有或詳或略的藏書管理制度,包括受贈、購書、編目、閱抄、借書(包括借還書時間、借期、借書量、借書手續、遺失損壞處理辦法等)等方面的規則或規程。藏書管理制度較全面者如梁鼎芬為惠州豐湖書院所制定的《豐湖書藏四約》,包括捐書約、藏書約、借書約和守書約共五十六條。毋庸置疑,書院圖書館治書有方,一些業務規程和管理規則甚至對今日之圖書館亦有借鑒價值。相比較而言,在中國古代四大類型圖書館中,書院圖書館的開放程度最高。
-摘編自蔣永福、張世穎《治書以供治學:中國古代圖書館的基本功能》
(1)根據材料,歸納中國古代書院的功能。(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中國古代的書院。(6分)
18.(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思想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如表4所示:
(1) 新文化派內部原來主張西化的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等人,于十月革命后不久便逐漸放棄了西化主張,而轉而“以俄為師”,開始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此外,部分知識分子開始重新認識中國文化的價值及其在世界文化對話中的地位,“東方文化救世論”興起
(2) 以探討人生問題為中心的現代西方人本主義與科學實證主義及馬克思主義哲學一道,成了一戰后對中國思想界影響較大的西方哲學或文化思潮。此外,西方文化相對論傳入中國,主張對各民族文化采取尊重的態度
(3) 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如反對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等)興起,給新文化運動造成極大阻力,也使新文化運動存在的一些過激言論和主張得到了某種程度的糾偏和消解
(4) 進化論受到批評,互助論受到歡迎;要求重新審視科學的功用和價值的呼聲高漲;文化取代論受到冷落,中西文化調和或互補論為人們所倡導
-摘編自鄭大華《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戰后(1918-1927)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
19.(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明顯表現為一種王道外貿的特征。它總是以宣揚中華文化為先導進行對外貿易活動。可以說對方是在對中華文化的仰慕和感染下主動來進行貿易活動的。愷撒穿的絲綢袍子曾引得羅馬貴族的無限羨艷,法王路易十六穿起清代皇袍出現在臣僚面前又是何等自得。一部《馬可·波羅游記》改變了世界,把東西貿易推向高潮。從18世紀開始隨著歐洲的中國文化熱,品種繁多、價格不同的茶葉逐漸從奢侈品變成社會各階層普遍使用的飲料,進入不同消費層次的家庭。直到今天中國人民還熱衷文化搭臺,經濟唱戲。
--摘編自史衛《中西對外貿易文化比較》
材料二
西方是霸道外貿,以軍事威逼、政治訛詐為先導,進行掠奪式貿易。有時更直接以武力占領進行強盜貿易。他們進行對外貿易的目的是為了贏得超額利潤,這種超額利潤顯然不是正常的國際分工所能提供的,而只能建立在不公平的基礎上。對這種不公平的保障就只能靠本國政府的軍事實力來實現。這也正是今日國際舊經濟秩序的根源。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對神戶商業會議所等團體的演說中說:“東方文化是王道,西方文化是霸道;講王道是主張仁義道德,講霸道是主張功利強權。講仁義道德是由正義公理來感化人;講功利強權,是用洋槍大炮來壓迫人。”孫先生認識到了這兩種文化的差別。這兩種文化正是兩種貿易觀的基礎和核心。
-摘編自史衛《中西對外貿易文化比較》
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走向國際貿易大國,中國的對外文化貿易有了歷史性的增長。中國出口的文化商品50%以上是游戲、文教娛樂和體育設備及器材,被認為是世界上文化硬件出口的第二大國。而文化軟件的出口,在中國還是一個薄弱環節。
-摘編自徐麗、崔燕《淺析文化貿易全球化趨勢》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文化產生的影響。(6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相較于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文化,指出西方近現代貿易文化的不同之處,并分析造成兩者不同的主要因素。(6分)
(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國應對文化貿易全球化應采取的舉措,談談你的認識。(4分)
20.(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與大多數國家由民族(文化)共同體演進為國家共同體的道路不同,新加坡是由地域共同體快速過渡到政治經濟共同體,并在國家主權構架下進行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建設的。1965年新加坡建國后,即面臨國民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雙軌并進”的復雜局面,而在二者的磨合過程中,文化政策提供了重要的變量。新加坡文化政策的設計和出臺,就是在這種雙重約束下不斷調適的過程,并由此展現出國家文化政策清晰的變遷路徑:在政策目標上表現為從塑造“政治經濟共同體”向建構“文化共同體”的轉變,在政策重心上表現為從融入“全球化”向凸顯“本土化”的轉變,而在政策效果上表現為從整合“民族認同”向強化“國家認同”的轉變。
-摘編自傅才武、鄧時《多元族群社會的文化共同體構建:新加坡文化政策的演進邏輯》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加坡文化認同建設的特點。(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加坡文化認同建設的作用。(6分)
歷史參考答案與解析
1.C【解析】材料信息顯示,中國古代都城城門在傳承中創新,主要體現了中華文化具有連續性和創新性,故選C項。“包容性”“多樣性”材料無法體現,故而其余選項均排除。
2.B【解析】根據材料關鍵信息“明代”“童子禮”“幼儀師”“蒙養禮”“檢束身心之禮”“入事父兄出事師長通行之禮”“敬身篇、事長篇”“寫字、讀書、展書、看書、講書、行文、書籍”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內容反映出儒學世俗化傾向,故選B項。材料無法體現理學思想的理論思維,排除A項;明代科舉是“八股取士”,材料沒有相關信息,排除C項;D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選。
3.A 【解析】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所述現象拓展了西學傳播的渠道,故選A項。材料所述現象并不能動搖傳統思想的根基,排除B項;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指導思想,這與材料所述時間明顯不符,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中西文化的交融,排除D項。
4.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所述現象“滾印繼續在官方流通”“滾印的使用主要局限于帝國派駐當地的波斯官員”“滾印的題材需符合帝國指定的一系列標準,但雕刻匠人為本地工匠,造就了一些風格獨特的作品”等適應了國家政治統治的需要,故選D項。材料無法體現理楔形文字的優勢,排除A項;材料沒有維護權貴階層根本利益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C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選。
5.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希臘戲劇成為文學創作的重要途徑,故選C項。材料無法體現理理性思維,排除A項;材料維護沒有古代世界主流文學體裁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D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選。
6.A 【解析】由材料可知,古印度人習慣以詩代史,詩史結合,反映了古印度人文化成就別具一格,故選A項。材料體現的是以史入詩,并不是以詩證史,排除B項;材料維護沒有古印度人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材料沒有詩歌創作手法是否單一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
7.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赫梯帝國是由印歐人遷徙到小亞細亞并形成赫梯人后建立起來的,后來又被弗里吉亞人和亞美尼亞人侵入滅亡,這可用于人類遷徙影響區域文明進程,故選B項。材料無法體現鐵器與馬拉戰車結合能夠增進戰斗力,排除A項;材料沒有游牧民族社會文化發展進程相對緩慢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材料不能佐證赫梯帝國農耕文化領先世界,排除D項。
8.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歐洲殖民者通過三角貿易,將大量非洲黑人運到美洲,充當種植園的奴隸勞動力,為葡萄牙等國帶來豐厚的利潤,葡萄牙等國的殖民者、非洲黑人來到美洲,改變了美洲人口結構,故殖民擴張助推美洲人口結構改變,D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品經濟發展并沒有提高奴隸地位,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拉丁美洲國家與地區間聯系密切,排除B項;材料沒有蔗糖貿易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
9.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國際人才流動對人才流出國產生積極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所述看法形成的背景是經濟全球化改變了勞動力市場結構,即勞動力市場由以體力勞動者為主發展到到“知識精英”廣泛參與,D項正確。跨國公司國際業務得到不斷拓展與材料現象并無因果關系,排除A項;B、C兩項表述與材料中看法的主題不符,并不是材料中看法形成的背景,故而不選。
10.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武則天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突出,A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區域文化結構的改變,排除B項;材料沒有海上絲綢之路逐漸取代了陸上絲綢之路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D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選。
11.C【解析】據題干信息可知,1767-1821年世界咖啡主要產地出口咖啡數量總體上呈增長態勢,印證了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C項正確;材料沒有各國文化在相互借鑒中發展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中只有爪哇出口咖啡的數量,沒有涉及東南亞其他地區,不能印證東南亞在國際交往中的地位下降,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咖啡逐漸成為國際貿易主要載體,排除D項。
12.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所述戰爭是亞歷山大東征,體現了不同區域文明之間產生碰撞與交融,B項正確。材料所述戰爭并不是印歐人的遷徙,排除A項;C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選;材料沒有西亞上層人士對希臘化政策認同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
13.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拿破侖對外戰爭后,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故選D項。材料旨在說明歐洲政治文化的重構,并不是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也不是西方文化的擴張性,A、C兩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選;美國獨立戰爭發生在拿破侖對外戰爭之前,排除B項。
14.A 【解析】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一定程度上為婦女就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文化,故選A項。材料無法體現歐洲社會結構的重組和中間階層人數的迅速擴張,排除B、D兩項;材料不能體現男女社會地位的平等,排除C項。
15.C【解析】據題干信息可知,1918年,英國兒童義務教育年限延長,政府還在公共圖書館為兒童提供了更多的借閱設施、獨立館舍或閱讀空間,一些圖書館還設置演講廳和故事部,兒童自由獲取館藏已成為司空見慣之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的做法旨在滿足工業革命后社會發展需求,故選C項。材料無法體現國民教育體系的健全,排除A項;B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選。材料中英國的做法旨在滿足工業革命后社會發展需求,并不是進一步完善公共圖書館的職能,排除D項。
16.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21年召開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羅馬帝國防御體系”和“喀爾巴阡山脈及歐洲其他地區的原始山毛櫸林”擴展項目,都涉及多個國家,說明在世界遺產保護領域,國際間交流合作趨勢加強,故選B項。材料沒有其他地區的信息,無法得出在世界遺產保護領域歐洲明顯領先于其他地區的結論,排除A項;C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選;材料無法體現在世界遺產保護領域國合作已成為主流形態,排除D項。
17.【答案】(1)功能:具有教育的功能;具備供學者講學的功能;具有藏書的功能;承擔祭祀歷代賢人的功能。(6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
(2)簡要評價:有利于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培養了大批人才,推動了中國古代教育事業的發展;有助于科舉考試的推行;促進了學術研究的開展;對后世圖書館有借鑒價值。(6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
【解析】第(1)問,“功能”,可根據材料相關內容,從具有教育的功能、具備供學者講學的功能、具有藏書的功能;承擔祭祀歷代賢人的功能等角度考慮。
第(2)問,“簡要評價”,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有利于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培養了大批人才、推動了中國古代教育事業的發展、有助于科舉考試的推行、促進了學術研究的開展、對后世圖書館有借鑒價值等角度考慮,言之成理即可。
18.【示例】論題:十月革命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3分)
闡述:1917年11月,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下,作為對西方侵略和殖民統治的回應,亞洲大地上出現了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在中國,十月革命后,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李大釗、陳獨秀等人,放棄了西化主張,轉而“以俄為師”,開始接受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重新探尋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巴黎和會上收回山東的外交努力失敗,五四運動爆發,使更多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醒悟,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變化,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主要標志。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一直領導著中國革命的進程,并且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經過28年的艱苦奮斗,成立了新中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總結:十月革命進一步擴大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世界的影響力,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9分)
(注:“示例”只作評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其它答案符合要求亦可)
【評分細則】
一等(12-9分)概念解析準確,要素分解全面、科學;解析充分、邏輯嚴密、表述清楚
二等(8-5分)能夠結合其它相關解析對象解析、較全面;解析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偏離概念解析對象、觀點不明確;解析概念欠缺說服力、表述不清楚。
【解析】本題是開放型試題。解答此類題,首先要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比如“十月革命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等,然后結合相關知識史論結合加以闡述即可,注意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
19.【答案】(1)影響: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宣揚了中華文化;有助于國內經濟文化的發展;樹立了古代中國良好的對外形象;在歐洲興起了中國文化熱,有利于歐洲啟蒙思想的傳播;促進了茶葉貿易的興盛。(6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
(2)不同之處:以軍事威逼、政治訛詐為先導;功利強權色彩突出;以贏取超額利潤為目的;建立在不公平基礎上。(4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主要因素:基本國情差異;主流思想文化不同;歷史傳統不同;社會發展不同;政治經濟狀況不同;統治者理念不同。(2分,每點1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
(3)認識:提升文化軟件實力;加強文化法制建設;加快文化體制創新;培育民族強勢品牌;培養文化企業,發展跨國企業;拓展文化貿易人才隊伍。(4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兩點,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第(1)問,“影響”可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宣揚了中華文化、有助于國內經濟文化的發展、樹立了古代中國良好的對外形象、在歐洲興起了中國文化熱、有利于歐洲啟蒙思想的傳播、促進了茶葉貿易的興盛等角度考慮。
第(2)問,“不同之處”,可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以軍事威逼及政治訛詐為先導、功利強權色彩突出、以贏取超額利潤為目的、建立在不公平基礎上等角度考慮;“主要因素”,可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基本國情差異、主流思想文化不同、歷史傳統不同、社會發展不同、政治經濟狀況不同、統治者理念不同等角度考慮。
第(3)問,“認識”,可根據材料一、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提升文化軟件實力、加強文化法制建設、加快文化體制創新、培育民族強勢品牌、培養文化企業、發展跨國企業、拓展文化貿易人才隊伍等角度考慮,言之成理即可。
20.【答案】(1)特點:以地域共同體和政治經濟共同體為基礎;以國家主權構架為主導;以文化政策調整為抓手;文化政策目標、文化政策重心、文化政策效果三位一體。(6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
(2)作用:鞏固了國家獨立;促進了經濟發展;穩定了社會秩序;有利于不同族群的經濟文化交流。(6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
【解析】第(1)問,“特點”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以地域共同體和政治經濟共同體為基礎、以國家主權構架為主導、以文化政策調整為抓手、文化政策目標和文化政策重心及文化政策效果三位一體等角度考慮。
第(2)問,“作用”,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鞏固了國家獨立、促進了經濟發展、穩定了社會秩序、有利于不同族群的經濟文化交流等角度考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皋兰县| 崇仁县| 东宁县| 大厂| 临夏市| 瓦房店市| 涟源市| 日土县| 沂源县| 鱼台县| 南部县| 河南省| 涟源市| 河北省| 平原县| 张掖市| 顺昌县| 齐河县| 民县| 冀州市| 平泉县| 旬邑县| 江门市| 海门市| 泾阳县| 嘉定区| 宾川县| 安图县| 浏阳市| 墨竹工卡县| 铜梁县| 宜兰县| 高阳县| 赤壁市| 高碑店市| 临澧县| 正蓝旗| 南康市| 繁昌县| 漠河县| 西青区|